《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
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纳兰性德《浣溪沙》阅读答案鉴赏赏析浣溪沙纳兰性德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
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
见人羞涩却回头。
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上片的情感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
忽然,一个骑马的美少女出现,少女潇洒风流。
这里是白描,直接描绘少女的形象和神采。
使原来低沉的气氛转眼间有了亮色,使人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是扬。
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运用,塑造了少女美丽风韵。
【译文】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
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
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
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
你的愁,很芳香。
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
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
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
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
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作品赏析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
叙事者少见。
而本篇则恰是以叙事的手法填出,颇得出奇之妙。
词中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描绘了一个细节,但却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
刻画而不伤其情韵,清新别致,很有韦庄词的意味。
意境描述人说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
而容若的这一阙《浣溪沙》,则以少有的叙事的方式填得,却有出奇的好。
他给了读者一帧慢镜头,慵懒如春水的时光里,潺潺流淌着一种琳琅之美。
又好似就着这美一谱上曲,立马就会要将其含在唇边,满怀欣喜的,饱含情意的,依依呀呀练唱起来不可。
黄昏时分,残阳如酒。
小楼之中,珠帘斜斜垂挂在软金钩上。
落日的余晖宛若薄薄的锦缎,一匹一匹的散散堆落在阑干上。
他凭栏而立,看着这清觞一样的昏昏日光,心念中不禁来了愁绪,这波光碎影的生年,竟是这般的了无兴致。
有注本认为这上片是写的词中女子,正是闺中怀春,上片的描写乃是为下片所做铺垫。
而我更倾向于这是容若写自己如何倚阑生愁的说法。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
“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浣溪沙(周邦彦)”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浣溪沙(周邦彦)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
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
江皋:江岸。
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
(3分)答:(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5分)答:参考答案:12.(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
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
“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答到意思即可)【诗意简析】开篇便春意盎然。
“水涨鱼天拍柳桥”。
水涨,点春讯。
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
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
“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
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
下片从江郊转为室内。
“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
”上句写自己沏茶。
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
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
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
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故须饮茶以消梦后的惘然。
下句写燕子垒巢。
燕子极忙,词人则静。
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
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
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周邦彦《浣溪沙》阅读答案赏析
浣溪沙
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
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
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①翠葆:指草木新生枝芽。
竹径成:春笋入夏已长成竹林。
②跳雨:形容雨滴打在荷叶上如蹦玉跳珠。
1.赏析“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中的“新”和“跳”的表达效果。
2.有人认为本诗别具一格,全诗六句,无一句透露作者心情;也有人认为,作者心情在本诗中处处流露。
对此,请结合本诗的'写作手法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此句形容雨打池中嫩荷,水珠溅跳,如珠泪下倾。
“新”字突出夏日荷叶新长成,嫩绿清新,充满生机的特点。
“跳”字,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落在荷叶上滚动的雨珠,描摹得生动活泼。
(意对即可)2.诗人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全诗六句,句句写景,通过描绘翠竹成荫、雨打新荷、小径通幽、风牵帘衣、扇影轻摇、残日斜照等画面,渲染了夏日的清爽,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诗人闲适惬意的心情。
(意对即可)
评解:
此词写夏日乍雨还晴的景色,体物工巧。
新竹成林,新荷跳雨,柳梢弄晴,具见新颖别致;至曲阑斜转,风约帘衣,水摇扇影,则人、景浑然一体,意趣横生,清新柔丽,委婉多姿。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秦观《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
(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
词语表现出的。
(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
(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
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
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
(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
(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这首《浣溪沙》是李清照的早期的作品。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李清照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宝鸭: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的头饰。
1.诗词之妙,妙在炼字炼句,言简而意丰。
请赏析“绣面芙蓉一笑开”中“开”的妙处。
(5分)2.联系整首词的内容,请简要分析词中女主人公得形象。
(6分)参考答案:1. “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
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2.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
词的上片以“绣面芙蓉”“斜飞宝鸭”刻画了女主人公的美丽外表,以“眼波才动”写出了少女美目流盼、情窦初开的神态;下片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少女的思念、幽怨与主动写信相约。
二(1)“秀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好:“秀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如出水芙蓉,光艳明丽。
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是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绽放。
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之欲出的奇效。
(2)此人在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刻画了一个秀外慧中的少女形象。
她美丽动人,性格天真可爱,对幸福、自由的追求真挚、热烈、大胆。
附注释1. 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
2. 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
3. 飞:《历代诗余》作“偎” 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
4. 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
5. 一面:整个脸上。
6. 风情:男女爱慕之情。
7. 韵:标致。
8. 笺:纸,指信笺、诗笺。
赏析:《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孝祥《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原文:浣溪沙·洞庭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浣溪沙·洞庭字词解释:(1)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翻译: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
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
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
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浣溪沙·洞庭阅读答案:试题:(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
③想象。
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
(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浣溪沙·洞庭创作背景:暂无浣溪沙·洞庭赏析: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
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浣溪沙》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浣溪沙①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②。
垂白③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④。
问言豆叶几时黄?【注】①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当地曾发生严重春旱,他前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写了一组《浣溪沙》,这是第三首。
②络丝娘:指缫丝的女子。
③垂白:老人。
④捋青捣麨软饥肠:把没有成熟的青麦炒干后捣成粉末充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阕描写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人的活动,既充满田园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
B.上阕综合运用视觉、嗅觉和听觉描写,把雨后农村的景象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C.下阕描写了谢雨途中遇到的一位农村老人,这位老人因久旱逢雨而喜悦醉酒。
D.这首词对农村风物人情的细致描写,隐藏着作者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16.对比上阕和下阕,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不同?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C16.上阕,心情喜悦;下阕,内心忧虑。
作者内心喜悦,是因为看到久旱雨后农村生机勃勃的景象;内心忧虑,对百姓的关切,是因为看到一位老人要用没有成熟的青麦充饥,看到了春旱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表现了词人的爱民之意,对百姓的关切之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这位老人因久早逢雨而喜悦醉酒”分析有误。
并非醉酒,只是眼神迷离似醉,好像喝醉之人的眼睛。
下阕主要写老人因久旱无食物充饥,只好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捣碎做成干粮充饥,展现的是老人生活的困难而非因久早逢雨而喜悦。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
上片“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主要写了麻叶因甘霖的滋润焕发着光泽,村庄里弥漫着煮蚕的香味,还听到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悦耳的谈笑声,展现的是农村生活的情趣,表现了词人对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喜爱。
下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写年迈老人因没有食物充饥而不得不从还没有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想要做成干粮。
刘基《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基《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浣溪沙
(明)刘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季节)(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分)
[参考答案]
1.(2分)春季(春天)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每空1分。
2.(4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
表现手法2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2分,每点1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白描、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掠十分愤懑和悲愁,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之心”,绝非过誉。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① 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②渐漫漫。
雪沫乳花③浮年盏,蓼茸蒿笋试春盘④,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这首词。
是苏轼贬谪苏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
②清洛,冷安徽洛河。
③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
古时烹茶,以乳白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
④蓼茸:蓼菜的嫩芽。
蒿笋,莴苣笋。
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
8、下列对本文词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及赏析A.整体理解:词作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品茗、野餐的情味,充满春夭的氖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B.词的上片可以这样描述:冬尽春萌,早上,细雨斜风,乍暖还寒,山中淡烟疏柳雾朦胧,河边突然阳光明媚,豁然开朗;从洛涧流出的清浅河水,进入淮河后逐渐变得混黄迷漫,迤逦向前。
C.人物形象分析:词作第一句写风斜雨细,瑟瑟寒侵,作者置身其中,物我两忘,这与唐代张志和所刻画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烟波钓叟”同为隐逸者形象。
D.艺术形象分析:作者以“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形象鲜明,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9.简析“淡烟疏柳媚晴滩”中“媚”字的妙处。
(4分)参考答案:8.C9.作者用一“媚”字,把淡烟和疏柳在河滩上的妩媚神态写活了,似乎淡烟和疏柳也懂得献媚“晴滩”似的,给人以动感,写出了雨后初晴,阳光明媚的`初春美景(2分),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声(2分)。
附诗歌赏析:这首纪游词,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在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赏析浣溪沙赵令畤水满池塘花满枝。
乱香深里语黄鹂。
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
玉窗红子斗棋时。
1.词上阕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4分)2.词下阕通过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上阕通过描写春水、繁花、啼莺、东风等意象,表现了春光之美好,营造出美好的意境;交代抒情主人公春心萌动的诱因;以乐景衬托主人公的哀愁;写景由远及近,自然引出下阕对室内主人公的描写。
2.下阕通过做春梦、望飞燕、独斗棋三个生活细节,表现了主人公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形象。
主人公相思之情难以排遣,白天做起了春梦,可惜春梦太短,很快醒来;向窗外望去,烟柳低垂处燕子双飞,又加深了内心的思念;百无聊赖,只好借斗棋来排遣相思之愁。
赏析此词以极其委婉、含蓄的手法抒写闺怨。
词中共包含六个画面,其中有四个画面是描摹春景的,另有两个画面是一般闺阁生活的掠影:一为做梦,一为下棋。
这六个画面完美、和谐地组合成一个特殊的意境,使此词具有词浅意深、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女主人公被春光打动,心魂为之摇曳、陶醉。
“水满池塘花满枝”,是从视觉上观察到春天的到来的。
春水初涨,百花怒放,自然是春天特有的身姿和光彩。
“乱香深里语黄鹂”是从听觉和嗅觉上体味到春天的存在的。
花香而乱,说明是百花飘香。
“乱香深里”,即百花丛中。
黄鹂在飘香的百花丛中歌唱,这自然又是春天特有的气息和声音。
“东风轻软弄帘帏”,是从触觉上体察到春天的温柔的。
轻软的、多情的东风不时拂弄着帘帏,抚掠着女主人公的鬓发,这自然又是春天的温暖和柔情。
如此种种,无不撞击着女主人公的心扉,必然会使她产生细微而曲折的心理反应。
春天是青年男女播种和耕耘爱情的季节,她却是孤身一人,面对这撩人的春光,自然会触发对爱情的.向往或回忆,会感到怅惘。
词的下片写这个女子沉浸于相思之中。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意思是说:既然春心已经萌动,那么只有到午梦中去会心上人,以疗爱情的饥渴,可是春梦又偏偏是那么短促,心上人杳无踪影,唯见春燕交飞,烟柳低垂。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
《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浣溪沙》阅读题答案及鉴赏旋抹红妆看使君②,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③,乌鸢翔舞赛神④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①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果然求得甘霖。
初夏,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这是第二首。
②使君:苏轼。
③收麦社:夏天麦收后的祭祀谢恩仪式。
④赛神:用仪仗、箫鼓、杂戏迎神的活动,又称赛会。
(1)上片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景?旋抹红妆写得极为精彩,请加以赏析。
(2)下片用什么描写方式表现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加以分析。
答案:(1)上片写了一群农家女聚在家门前争看州官的情景。
(2分)旋抹红妆的抹红妆表现对使君的敬重、看使君的隆重,旋表现看使君心情的急切。
(2分)(2)下片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农家丰收后的富足与欢乐的喜悦心情。
(2分)第五句写祭品的丰厚表现百姓的喜悦,第六句写一喝醉的老翁表现百姓的喜悦,从而表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2分)赏析: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有诗云: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
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二首。
这首词写谢雨途中见闻。
上片作者着重写村姑形象。
村姑不像朱门少女深锁闺中,但仍不能和男子们一样随便远足去瞧热闹,所以只能在门首聚观,这是很富于特征的情态。
久旱得雨是喜事,使君(州郡长官的敬称,这里是作者自谓)路过是大事,不免打扮一下才出来看。
劳动人民的女子打扮方式,决不会是弄妆梳洗迟的,旋抹红妆四字足以为之传神。
匆匆打扮一下,是长期生活养成的习惯,同时也表现出心情的急切。
选择一件茜草红汁染就的罗裙(蒨罗裙)穿上,又自含爱美的心理。
看使君当然有一睹使君风采之意,同时也有观看热闹的'意味在内。
三三五五总起来说人不少,分散着便不能说太多,但棘篱门毕竟小了一些,都争着向外探望,你推我挤(相排),便有人尖叫裙子被踏破了。
姜夔《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
姜夔《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姜夔《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浣溪沙》是陈奕迅、冯翰铭演唱的一首歌曲,以纳兰性德的四首《浣溪沙》作为歌词,由冯翰铭作曲并编曲,收录在冯翰铭2013年10月24日发行的中国风音乐专辑《乐章》中。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姜夔《浣溪沙》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原文: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浣溪沙字词解释: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沙溪》。
后用为词牌,上下片三个七字句。
四十二字。
分平仄两体。
⑵丙辰岁:庆元二年(1196),岁不尽五日:谓除夕前五日。
⑶吴松:江名。
古称松江。
⑷重云:重重云层。
⑸石塘:在苏州的小长桥。
⑹打头风浪:迎头风浪⑺恶(wù):猛,厉害。
⑻禁(jīn)持:“禁”通“今”,摆布。
⑼浦:水滨。
⑽棹(zhào):划船的工具,船桨,也指船。
⑾长(zhǎng)亚门:长得靠近门楣。
⑿一年灯火:指春节至元宵节的灯笼、焰火之类。
⒀要:通“邀”。
陶渊明《桃花源记》:“便要还家。
”浣溪沙翻译:重叠的彤云低压着,连大雁也吓得不肯啼叫了。
当航船经过石塘西畔时,我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
船儿被迎头打来的风浪恶作剧地摆布着。
迎着归棹,春天的河岸上已逐渐生出一层嫩绿;小小的梅树,新枝该长得压着门楣了吧?一年一度的灯节已经开始了,仿佛在催促我:快点回来啊!阅读答案:试题:(1)请简要分析词的上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分)(2)有人说词的下片与上片相比,有“‘柳暗花明’的突兀感和欣悦感”,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为什么?(5分)(3)词的首句“雁怯重云不肯啼”,在上阕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4)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
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对于苏轼的词,大家都非常的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苏轼《浣溪沙》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希望大家喜欢。
浣溪沙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
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词的上阕,通过写雨中的兰芽、沙路和子规营造了怎样的境界?(3分)3.苏轼诗词中常有哲理性的句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
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也富含哲理。
请说出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
(4分)4.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意象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分)5.白居易《醉歌》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词和白诗都写道“唱黄鸡”,两者表达的感情一致吗?请简要分析(5分)6.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木糙住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7.黄鸡的本意是:,诗中是指:8.发挥想象,描绘“山下兰芽短浸溪”所展现的画面。
(2分)9.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0词的上阕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浣溪沙》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灸人口的篇章。
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下面是晏殊《浣溪沙》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参考阅读!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试题】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和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1.夕阳、落花、归雁。
2.抒发了作者伤春惜时的感情。
3、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4.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
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
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
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5、“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请再写出两个你知道的词牌名:西江月、渔歌子。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答:词人把酒听新词,意兴无穷,但是突然记起去年也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一样的“一曲新词酒一杯”,于是感慨光阴的流逝,未免深深叹息。
7、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答: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
李清照《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浣溪沙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沉水:即沉水香,简称“沉香”。
②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③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1、试分析全词的结构层次。
(5分)2、末句“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参考答案】:1、全词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写室内所见。
少女春睡初醒,感受到春光融和,屋内熏炉中燃着沉水香,轻烟袅绕。
后三句为第二层,写室外景象。
女伴们斗草嬉戏,无比欢畅。
江梅花期已过了,杨柳又正在飞花。
寒食时节的雨打湿了户外的秋千。
2、“黄昏疏雨湿秋千”,描绘了一幅寒食黄昏时分屋外院落细雨朦胧的春景。
(3分)日暮黄昏忽然飘起的细雨打湿了空荡荡的秋千,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无可奈何的春愁)。
(3分)翻译:寒食清明时节,万物复苏,荡漾着明媚的春光。
玉炉中名香将尽,残烟依旧飘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燕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抢先玩起了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赏析】:《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此词以白描手法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借以抒发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写春光骀荡,屋内香炉袅烟,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几笔,勾勒寒食节的初春景色与民间习俗,情韵全出。
全词都是景语,仔细体味又都是情语,没有雕饰斧凿痕迹,隽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写作技巧。
【赏析】: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思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此词通过寒食时节景物形象探寻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从而表达作者爱春惜春的心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阅读答案附赏析 浣溪沙
(明)刘 基 布谷催耕最可怜,声声只在绿杨边。
夕阳江上雨余天。
满地蓬蒿无旧陌,几家桑柘有新烟?战场开尽是何年。
1.这首词写的是 (季节) (时分)所见的农村景象。
(2 分) 2.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春季(春天) 傍晚(黄昏或夕阳西下) 每空 1 分。
2.(4 分)表现手法:①采用逆转反衬手法,上阕写乐景,下阕写哀景; ②采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③采用反诘手法,描写议论结合,篇末点明题旨。
作者情感:①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责;②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 为良田。
表现手法 2 分,每点 1 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分析作者情感 2 分, 每点 1 分 赏析: 这首词采用了反衬、 白描、 反诘等多种表现手法, 上阕写乐景, 下阕写哀景, 通过描写议论结合的方式和质朴的语言, 简洁的勾勒出了战争对人们的伤害。
描 绘出了一幅春耕无人,满地蓬蒿的凄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不满和谴 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期盼战场早日化为良田的心态。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济世拯民的政治抱负。
刘基追慕杜甫 诗歌 的人民性和现实主认精神, 具有深厚的爱民之心和民本思想。
他对战祸的扰 掠十分愤懑和悲愁, 对恣肆盘剥百姓的官吏更有着切齿的痛恨。
以至“恨不斩官 头,剔骨取肉尝”,他的襟怀与杜甫是相类似的。
叶蕃称刘基词是“写忧世拯民 之心”,绝非过誉。
1/5
2/5
3/5
4/5
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