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订鬼》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1。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案 语文版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27《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大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2、背景链接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字词积累为:变成。

存想:想像。

致:导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仔细端详。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27.订鬼(含两套中考试卷)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27.订鬼(含两套中考试卷)

27、订鬼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点1、疏通全文大意。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作家作品1、关于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2、背景链接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字词积累为:变成。

存想:想像。

致:导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仔细端详。

《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选修)

《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选修)

《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选修)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狈庞撑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学生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薄肮怼笔且桓鋈萌诵纳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崩识量挝(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学生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苯淌Ψ抖痢H缓笄肴舾扇私恿λ卸寥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倍哉帐橄伦⑹停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苯庖桑嚎梢匝生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苯淌τ枚嗝教宕虺鲋匾词语。

为--wéi,变成(另,wèi替、给)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用--因为5逼攵量挝摹(四)布置作业1蓖瓿晌暮蟆八伎加肓废岸”。

2笔员晨挝摹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北疚牡闹行穆鄣闶鞘裁?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敝行穆鄣闾岢龊笞髡呤侨绾温壑さ?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订鬼 初中语文教案

订鬼 初中语文教案

27、订鬼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3、学习本文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的说理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一、作家作品简介王充(公元27——公元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著有《论衡》一书,共八十五篇,二十余万字。

作者在这部著作里,讨论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了占统治地位的迷信的唯心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背景: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二、指导学生自学(时间为3分钟)(1)查字典,读注解,扫清阅读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时间为10分钟)四、检查自学效果(时间为5分钟)(多叫几个学生回答,特别是后进生,可以更真实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

)五、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时间为10分钟)1、注音寝衽.(rèn)传.曰(zhuàn)相.马(xiàng)庖.丁(páo)殴(ōu) 鬼见xiàn 箠chuí同“棰”。

箠:①<名>鞭子。

②<动>用棍打,杖刑。

椎chuí:槌(chuí)子,敲击的器具。

2、理清文意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尝试翻译课文,然后老师评点。

订鬼(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订鬼(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

订鬼(语文版九年级必修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背景资料: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

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

在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民的心灵。

王充在这是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2、作者简介王充(27~97),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朴素唯物主义著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所著《论衡》一书,30卷,85篇,20余万言,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谶纬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王充著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一书,其他都已失传。

二,初读课文1、同学们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2、回忆: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据有哪两种?3、全班朗读课文,纠正字音4、翻译三,深入分析课文1、全班朗读课文(并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是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思路(见课本210页)3、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设问句: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层层展开论述4、提出论点论证论点↓ ↓凡天地之间,有鬼,举例论证非人死精神为之也道理论证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5、教师:文章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设问(致之何由?由于疾病)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否定了鬼的存在。

)接着在论证部分,作者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来论证论点6、齐读第二段同学们,在第一段中说到“目虚见”即“眼睛恍恍惚惚的看见了不实在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

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

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

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

订鬼教学设计订鬼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路本文观点明确,思路明晰。

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可以径直引导同学理清论证思路。

另外,还要把本文的行文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同学领悟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文风。

二、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理解行文思路。

2.体会本文朴实的文风。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

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日,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2.整体把握〔1〕通读课文,找出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何以让人信服他的观点呢?在第二小节运用了“伯乐相马”和“庖丁解牛”的事例来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其实是“存想那么目虚见”的结果。

第三、四小节是从道理上来论证“畏惧那么存想,存想那么目虚见”的根本缘由。

3.重点难点突破〔1〕本文是否存在些许不严密之处?论述的中心从全文来看应是思念存想会产生幻觉,按理,全文应围绕“畏惧那么存想,存想那么目虚见”这个中心开展。

但又写到“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于是就显得与中心不太符合,由于伯乐与庖丁只是“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并非由疾病所致。

可以让同学探讨这个问题,使他们意识到行文规律严密的重要性。

〔2〕本文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件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两千年后的我们认真作一对比,是不是发觉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3〕比较的不同风格:《鱼我所欲也》多用排比,形成了充足的说理气概;《马说》以物寓理,生动形象而又饱含情感;本文语言朴实,少有文采修饰,这其实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文风,由于谈论文重要的是观点明确,说理清楚,规律严密。

四、延伸拓展搜集资料针对本文写一篇小〔任选一篇〕:《小议〈订鬼〉的规律缺失》或《王充〈订鬼〉的现实意义》。

【九年级】《订鬼》教学设计

【九年级】《订鬼》教学设计

【九年级】《订鬼》教学设计《订鬼》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观点明确,思路明晰。

在扫除字障碍后,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理清论证思路。

另外,还要把本的行风格与《鱼我所欲也》《马说》相对比,让学生领会朴实无华也是值得提倡的风。

二、目标1.在理解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行思路。

2.体验一下这种简单的风格。

三、教学过程1.进口新产品“订鬼”是什么意思?是修订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

王充生活的时代,鬼神迷信思想泛滥,所以他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鬼的虚无。

不过,大家想想,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鬼神论是否还在泛滥呢?2.整体把握(1)通读,找出作者的观点“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它指出鬼并非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的想象造成的。

(2)为什么作者要让人们相信他的观点?第二节以《伯乐相马》和《保定解牛》为例,说明人们之所以认为有“鬼”,实际上是“想而不见”的结果。

第三节和第四节将论证“恐惧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为了看到”的根本原因。

3.重点难点突破(1)这有什么不精确的地方吗?作者讨论的中心应该是,缺失和思考会产生幻觉。

从逻辑上讲,它应该关注“恐惧与思考,思考与看见”的中心。

然而,作者也写道“病因是什么?因病”,这似乎与该中心不符,因为伯乐和保定只是“思念而思,见异物”,而不是由该病引起的。

学生可以探索这个问题,让他们意识到严格的线逻辑的重要性。

(2)本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东汉时代科学很不发达的条下,王充能有如此大胆的真知灼见,实属难得。

两千年后的我们仔细作一对照,是不是发现有一些人在思想上甚至还远不如我们的古人呢?(3)不同风格的比较:我想要的鱼也使用平行性,形成充分的推理动力;马朔形象生动,充满情感;这种语言很简单,很少修改,这实际上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风格,因为在讨论中重要的是清晰的观点、清晰的推理和严格的逻辑。

四、延伸拓展收集资料,为这本书写一篇小文章(可选):关于“定规”的逻辑缺失或“王充定规的现实意义”的小讨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7订鬼教案【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为:变成。

存想:想像。

致:导致。

何:什么。

困:困顿。

把:拿。

顾玩:仔细端详。

用精至矣:精神专一,到了极点。

妄:荒诞,无根据。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

字仲任。

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

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

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

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

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

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

著作有《论衡》。

3.背景链接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

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

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

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力图从心理方面解释人为什么相信有鬼,有事实根据,有合理分析,表现了作者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四段文章紧紧围绕“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这个中心,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二、文章脉络第一部分⑴:提出并阐释论点第1自然段: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订鬼》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订鬼》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并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和复杂句式。

对鬼神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充及其代表作《论衡》。

引导学生关注《订鬼》这篇文章的主题和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和复杂句式的问题。

3.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让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运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论证。

4.课堂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看待鬼神观念?”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鬼神观念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订鬼》课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2.学生是否掌握了文言文阅读技巧?3.课堂讨论是否活跃,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4.课后作业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册《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27课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
王充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全文
2.学习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
疏通全文大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预习
二、导入
1.正题
“订鬼”即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关于鬼的看法
2.作家简介
三、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

2.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句。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指导。

4.个别朗读。

四、文章简要分析。

1.文章主旨分析
主要是要订正当时关于“鬼是人死后精神形的”的说法。

2.写法简要分析
文章第二段将“人病见鬼出”与“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相类比,用以证明“病者所见非鬼”的观点。

“伯乐见马,庖丁见牛”,是由于神志高度集中,进入迷离恍惚的境界,产生的错觉。

同理,人体病痛,精念存想,神志恍惚,便会“见鬼”,与伯乐、庖丁是一样的,所见非实,所以并非真见到了鬼。

两者类比,有力地否定了鬼的存在。

《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

《订鬼》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rdquo;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
 教学难点:1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翻译全文
 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幺被人想象出来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7 订鬼教案 语文版

27.《订鬼》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最新整理《订鬼》教案设计汇编

最新整理《订鬼》教案设计汇编

最新整理《订鬼》教案设计汇编《订鬼》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一)掌握”;为、致、凡、至、效、顾、妄、自、或、夫、案、用”;等词语的含义。

(二)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方法。

(三)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二、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古今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放映批判”;迷信活动”;的电影片段,激起同学对迷信害人的义愤。

2.”;鬼”;是一个让人心生恐惧的字眼,那么请问这个世界上有”;鬼”;吗?我们暂且别忙下定论,先来听一下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3.朗读课文(二)作者及其作品《论衡》简介补充注释①,内容侧重告诉同学们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从一开始就和唯心论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然后请若干人接力诵读全文,正音后齐诵一遍。

2.对照书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准备集中讨论。

3.解疑:可以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

4.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重要词语。

为----变成(另,替、给) 凡--凡是(另,平凡、总共)效--验证妄--荒诞,无把握或--有时(另,有的人)夫--那,代词据案--按着;案,现在写作”;按”; 用--因为5.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二。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朗读情况(二)学生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第一句话,”;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立论开门见山。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明确:首段,提出论点,2、3句设问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的阐释。

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第二段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又用”;二者用精至矣”;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没有鬼,而是人生病时”;思念存想”;所致。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

第27课《订鬼》教案(语文版初三上)3教学目的: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把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威信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1教学时刻: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翻译全文一、引入课文。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伙儿听讲过吗?今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奇的鬼或神差不多上不可信的,差不多上人们内心想像出来的,大伙儿假如不信,就请大伙儿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如何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1注意下边的字的读音:衽r èn 庖p áo 箠chu í 殴ōu 纆m ò2讲明词语:非人死精神为之也:为,变成。

并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

皆人想念存想之所致也:存想,想象。

差不多上人想念过度想象所造成的。

致之何由:何由,因什么缘故。

因什么缘故导致鬼的产生呢?故得病寝衽:寝衽,睡在床上。

因此得了病睡在床上。

存想那么目虚见:虚见,眼睛恍恍惚惚地看见了〔鬼〕效之:验证它。

顾玩:认真端详 无非:没有不 用精:精:专一,纯正。

用心用心。

用心。

困剧:极其难受。

绳纆:绳索。

妄见之也:妄,妄誔无依照。

泄:显露,表现。

夫人:那人。

据案,案。

俱用:全都因为。

同一实也:真相本质都相同。

三、指导翻译:«订鬼»译文大凡天地之间,显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差不多上人们想念想象所造成的。

是什么缘故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是由于疾病〔的折磨〕。

人一辈子了病就会忧愁可怕,忧愁可怕就仿佛看见鬼显现了。

凡是人无病时就可不能怕这怕那。

因此得了病躺在床上,就可怕有鬼到来。

一可怕就会老是想,想久了就会使得视觉错乱,恍恍惚惚地看见鬼了。

一、此段是写鬼非人死的精神变成差不多上差不多上想象虚幻所造成。

用什么来验证呢?古书上讲:〝伯乐学习鉴不马的时候,由于用心过度,看到的东西,没有不是马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订鬼
教学目标:
1、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2、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3、收集不信鬼不怕鬼破除迷信的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掌握“虚至妄用”等文言词汇,翻译全文。

学习王充无鬼神论的朴素的唯物论的思想。

体会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鬼神迷信是剥削阶级赖以维持统治的精神支柱。

尤其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篡夺农民起义成果建立刘汉王朝以后,多种矛盾和自然灾害空前严重,使东汉社会很不稳定。

在这情况下,统治者大力宣传鬼神迷信,严重毒害人民的心灵。

王充在这是发出了作为一名无神论者的呐喊。

二、作者简介
王充,字仲任,上虞人,东汉朴素唯物主义著思想家、文学批评家。

所著《论衡》一书,以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着力批判了当时盛行的迷信思想和天地万物由神主宰的谬论,成为一部战斗的宣传无神论的光辉巨著,开创了我哲学史上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三、初读课文
1、本文的体裁是---议论文
2、回忆: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论据有哪两种?
3、全班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4、翻译
四、深入分析课文
1、全班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即是大凡天地之间,出现鬼,并不是人死后的精神变成的,都是人们思念想象所造成的。


2、第一段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述的?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设问句: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层层展开论述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由设问(致之何由?由于疾病)引出“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否定了鬼的存在。

)接着在论证部分,作者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论点。

3、在第一段中说到“目虚见”即“眼睛恍恍惚惚的看见了不实在的东西”为什么呢?
(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象,也就会产生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

这应该是言之成理的。

它否定了鬼是人死后的精神(灵魂、魂魄)所致,而认为是人生病感到痛苦、精神恍惚产生的幻觉。

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的存在,展示了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看法。


4、那么为了论证目虚见作者的根据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作者举了哪两个人?
明确:伯乐相马--非马,(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解牛--非牛。

(庖丁所见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 5、为什么会这样呢?
明确:“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

”(用心是到了极点,胡思乱想,自然会看到怪异的事物)。

由此进一步指出“人病见鬼”的道理。

6、由伯乐、庖丁所看到的并不是马和死牛,得出结论:“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意思是:由此可知那些病人所看到的鬼实际上并不是鬼。

(人病见鬼-----非鬼)
7、第三、四段是运用道理论证,首先分析病人原因。

(分析病人的心理——所谓“鬼”是“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所见“鬼”状态各异——“皆存想虚见,未必有其实也。

”)同学们这段从分析病人的心理,析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入手,指出“病痛”则“恐惧”,“恐惧”则“妄见”生;生病就会“存想”,“存想”就会“虚致”。

这就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照应第一段“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8、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所举伯乐相马----非马,庖丁解牛-----非牛,原因是“精念存”即是: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精念存想)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家再齐读第四段。

(道理论证,“精念存想”的虚幻能从器官中表露出来)
明确:(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思念,并非实有。

再一次证明了所谓鬼是病人痛苦时的精神所致。

泄于目,就会看见它的见形;泄于耳,耳朵就听到它的声;泄于口,嘴就会说出它的话。

这就是所谓“鬼”的形、声、言产生的原因。

9、病人独卧一室,由于什么(畏惧),就会梦见人在按压自己。

其实醒时见到的鬼和睡时听到的鬼,都是因为“俱用精神”即是:都是因为精神作用而产生的幻觉。

明确:而害怕和想象,都会产生同样的情况。

五、小结
1、王充是东汉伟大的无神论者。

他生活的时代,各种鬼神迷信泛滥,为害社会,王充着重对“死人为鬼,有知,能害人”的有神论思想进行了有力的批判,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的无神论主张。

在这篇文章里,王充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鬼神观念产生的根源。

他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鬼神都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就是说,鬼神观念完全是人在畏惧状态下主观想像的产物,而且这种情况以在病中最突出。

2、主旨: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有力地否定了有鬼论,否定了“人死为鬼”的流俗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者对唯心论者的有力一击。

论点鲜明,有理有据,分析透彻,有较强的说服力
六、完成课后练习
七、附加练习
1、(1)段,提出论点(),并进行了阐释,(
2、3)论证论点。

2、第2段用了(举例)论证方法,举(伯乐)和(庖丁)的例子,证明论点。

3、第3段分析病人的心理,证明论点,可分两层,第一层照应(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第二层照应(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4、第4段:从“精念存想”表现于目、耳、口的现象来证明(鬼是人的主观意念)再次证明了所谓鬼是(人病痛苦时精神所致)。

八、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