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2)

合集下载

网络犯罪开题报告

网络犯罪开题报告

网络犯罪开题报告网络犯罪开题报告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为网络犯罪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网络犯罪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它以其隐蔽性、全球性和高效性而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威胁。

本文将从网络犯罪的类型、原因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网络犯罪的类型网络犯罪的类型繁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网络侵犯个人隐私、网络谣言和网络色情等。

网络诈骗是指通过网络进行虚假宣传、欺骗他人获取财物的行为。

网络盗窃则是指通过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手段非法获取他人财产的行为。

网络侵犯个人隐私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个人信息并进行散布、售卖等活动。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不稳定。

网络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淫秽、色情内容,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二、网络犯罪的原因网络犯罪的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网络犯罪的匿名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进行活动,增加了犯罪的难度。

其次,网络犯罪的全球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跨越国界进行犯罪活动,难以追踪和制裁。

再次,网络犯罪的高效性使得犯罪分子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财富,诱惑力极大。

此外,社会的不平等和经济压力也是网络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网络犯罪。

三、网络犯罪的危害网络犯罪给个人、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个人隐私的泄露可能导致身份被盗用、财产损失等问题。

社会的稳定受到网络犯罪的威胁,谣言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信任。

国家的安全也受到网络犯罪的威胁,黑客攻击可能导致国家重要信息的泄露和国家安全的受损。

四、网络犯罪的对策针对网络犯罪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加以应对。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犯罪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再次,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网络犯罪的威胁,加强信息分享和协作。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完善策略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完善策略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完善策略摘要:现阶段,在利益的驱动下,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等通过各种方式,肆意编造以及传播网络谣言等,使得寻恤滋事、敲诈勒索以及网络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加。

为此,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这三个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谣言的法制法规,为遏制各种网络违法行为的发生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完善策略一、完善网络谣言法制法规的重要性法律是调整人们各种行为的基本准则,代表的是公正、秩序及规范,法律具有告示、指导、评价、预测、强制以及教育等功能,对于控制网络谣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一,“法”意味着国家以禁止、反对的形式,警告人们不得造谣或传播谣言。

知识法律的告示功能。

其二,法律规定了人们要履行不传播谣言、不造谣等法律义务,还赋予受害公民或组织获得法律救济等权利,赋予相关组织追究造谣、传谣公民、组织的权力,以此实现对主体行为的调控及指引。

法律法规的指引是对于类行为的反复指引,具备了持续、稳定等效力。

其三,法律的评价功能强于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社会团体规章以及风俗习惯等。

法律评价明显具有明确性特征,规定了网络造谣以及网络传谣的判断标准,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标准。

此外,法律的评价具备了普遍有效性特征,有关法律法规的评价对于网络谣言、传谣公民、传谣组织等有效[1]。

其四,法律的预测功能,会让人们预测到自身所的网络造谣或传谣行为是否会受到法律制裁,并以此对自身行为作出调整。

同时也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等,按照法律规范,对网络谣言采取相关的措施提供了依据。

其五,法律具备了教育功能,通过法律法规制的实施,对于网络造谣。

传谣公民、组织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相应的教育,让他们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其六,法律具有强制功能,对于网络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强行制裁。

唯有不断完善我国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领域中的有关规定,保证这三大法的规制统一,才能够有效控制各种网络谣言。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关于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信息、谣言等现象也日益增多。

造谣他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名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法律法规对造谣他人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

二、造谣别人的法律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一规定明确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要求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这一规定明确了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行为的法律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这一规定明确了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行为的法律责任。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网络运营者、网络用户利用网络传播淫秽色情、赌博、恐怖、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这一规定明确了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法律责任。

三、造谣别人的法律责任分析1.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特别严重的,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体刑罚将根据造谣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程度、传播范围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2. 民事责任根据《侵权责任法》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造谣他人名誉,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

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_湛中乐

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_湛中乐
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湛中乐 高俊杰
*
内容提要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惊人 、 受众范围广、 证伪困难等特征, 从而具有一般谣言无可比拟的危
害。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规制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 但是由于立法缺乏专业性以及网络监管的权力结构不合 网络谣言治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 , 今后我国政府应通过完善 理等原因, 立法惩处造谣传谣者、 明确网络服务商的责任 、 推广网络实名制、 强调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网民自律以及革新网 络规制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同时, 应当在制止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之间划定精准的界线。 关 键 词 网络谣言 法律规制 言论自由
件 ④ 和傅学胜事件 ⑤ 为契机, 我国公安部门发起 了一场对网络谣言的专项治理行动。2013 年 9 月 8 日, 公安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一批公安机 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 , “今日焦点网” 、 “社会焦点网 ” 专项行动案例 等 11 个网站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处。 据有关媒体对 “抓谣” 各地 数据的不完整统计, 自 8 月份截至 9 月 9 日, 河南批捕 131 人, 山西刑拘 49 人、 治安处 ⑥ 罚 29 人、 批捕 23 人, 陕西批捕 22 人。 对网络谣言的规制关涉言论自由问题 。 若惩 处力度不够, 则无法达到制止网络谣言、 净化网络 环境、 保护其他法益的目的; 若打击过度, 则有可 能侵害到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造成社会噤若寒蝉 的负面效果。其程度应如何拿捏? 本文从网络谣 分析了我国政府规制网络谣 言的基础理论切入, 言的现状, 并结合域外治理网络谣言的经验 , 就应 如何完善对网络谣言的规制献言献策, 以期对改 善我国的网络环境有所助益。
瑡 。 卡 普 费 雷 则 认 为, 瑏 未经证实的 阐 述 或 诠 释 ”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

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网络谣言法律规制开题报告摘要:网络谣言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谣言的定义、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并分析现有的法律规制措施的不足之处。

最后,本文将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以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1. 引言网络谣言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给社会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网络谣言的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严重干扰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因此,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

2. 网络谣言的定义与特点网络谣言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缺乏真实性、可信度的信息。

网络谣言的特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不明确、内容缺乏证据支持、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

3. 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影响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谣言扰乱了社会的信息传播秩序,导致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其次,网络谣言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和焦虑,甚至引发社会恐慌事件。

最后,网络谣言还会对个人和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经济损失。

4. 现有法律规制措施的不足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制网络谣言,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然而,现有的法律规制措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法律适用的界定模糊,难以准确界定何为网络谣言。

其次,法律执行难度大,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很难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打击。

最后,法律制裁力度不够,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

5. 加强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建议为了更好地规制网络谣言,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加强对网络谣言的定义,明确其界定标准,以便更好地进行法律规制。

其次,建立健全网络谣言的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谣言。

再次,加大对网络谣言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起到威慑作用。

最后,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网络谣言的打击,形成全社会共治的合力。

6. 结论网络谣言的泛滥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势在必行。

【开题报告】网络犯罪及法律对策

【开题报告】网络犯罪及法律对策

开题报告法学网络犯罪及法律对策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选题背景电脑和网络飞发明并快速的发展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也拉近了世界的距离。

但是,关于网络领域的犯罪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千变万化,给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因此,各国对网络犯罪的规制及预防作出了相应的法律对策,但这是一条漫长的完善之路。

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并且困难的课题。

有鉴于此,我就这一课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二)选题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现象不断出现。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望对我国法律的发展和完善有点作用,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一)研究目标拟对我国网络犯罪的现状及刑法立法的缺陷进行个人的分析并借鉴国外的立法不同,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及建议。

(二)主要内容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现象不断出现。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三)论文提纲一、网络犯罪概述(一)网络犯罪的概念(二)网络犯罪的特征(三)网络犯罪的分类二、网络犯罪的立法缺陷(一)保护范围太窄(二)犯罪主体缺失(三)刑法配置不合理(四) 罪名规定不科学三、网络犯罪的法律对策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一)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理论论证法、文献资料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归纳法、总结法(二)通过对现有的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运用理论论证法把握主流观点。

由于我国刑法典出台的较早,并且也未出台关于网络犯罪的单行刑法或者法规。

针对我国关于网络犯罪方面立法的缺陷,做了粗浅的分析并作出个人见解的法律对策。

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

浅析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问题1. 引言1.1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障了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言论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延伸。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通过文字、言辞等形式进行言论,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广泛的舆论平台。

网络言论自由使得人们可以更便捷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了公共讨论和民主决策的形成。

网络言论自由是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网络言论自由,人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促进了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信息,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网络言论自由是个人权利的保障。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网络言论自由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表达空间。

在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下,人们可以更自由地发表意见,倡导自己的理念,维护自己的权益。

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由意志和尊严的体现。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保护,保障公民的言论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 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法律规制在网络言论自由中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网络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过度的网络言论可以引发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

法律规制能够有效限制网络言论的过度,维护社会秩序。

2. 保护个人权益:网络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攻击他人或传播谣言。

法律规制在此起到了保护个人权益的作用,确保每个人都能在网络空间中受到尊重和保护。

3. 规范网络管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管理之间需要平衡,法律规制可以帮助规范网络管理,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不影响社会稳定和秩序。

4. 防止网络暴力:网络言论自由的滥用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而法律规制可以有效预防和打击网络暴力行为,保护公众安全和社会和谐。

可以看出,法律规制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障和促进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3)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3)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导师所在院系2018 年 9 月 2 日目录一、选题依据 (2)(一)选题背景 (2)(二)存在问题 (3)(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6)(一)研究方法 (6)(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 (6)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7)五、参考文献 (8)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一、选题依据(一)选题背景一方面,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的开放与平等,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让公民能更为简单直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甚至成为一个“公民报道者”。

互联网不仅是第一信息源,而且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快速获取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原有的信息甄别筛选机制逐渐落后,难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海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或真或假的信息中,我们难以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效果,例如网络谣言等。

网络使谣言的传播途径发展为裂变式传播,而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载体传播。

愈是发达的网络,愈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信息,具有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和信息环境中,犹如蕴藏着负能量的病毒一般,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比如,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发谣言,社会矛盾导致公民非理性造谣,致使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夸大局部地区市场乱象特例,传播谣言,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制造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捏造事实并利用网络散播,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等。

相较于传统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危害程度也是空前绝后,若不加以预防和管理,将使整个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都陷于混乱。

论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言论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

与此同时,网络言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谣言、侮辱、诽谤等不良言论的盛行。

如何遏制网络言论的不良趋势,保障公众利益,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目前,我国的《刑法》对网络言论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例如“侮辱罪”、“诽谤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

但是,由于网络言论具有匿名性、传播迅速等特点,对其进行刑法规制存在一些难点和边界问题。

因此,本论文将就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及边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网络言论秩序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论文将主要研究以下内容:1.网络言论的特点与类型介绍;2.我国当前网络言论的问题及影响;3.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4.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边界及挑战;5.完善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建议。

本论文将采用文献法、实证研究法及比较法等方法,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法规、案例及国外相关法律经验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全面系统地探讨和解决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问题。

三、预期目标通过本论文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1.深入分析网络言论的特点和种类,全面了解网络言论的现状;2.探究我国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适用情况及其优缺点;3.分析网络言论刑法规制存在的边界及挑战;4.提出完善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建议,促进网络言论规范有序发展。

四、论文结构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结构等。

第二章:网络言论的特点与类型本章将分析网络言论的定义、特点及其分类。

第三章:我国网络言论的问题及影响本章将介绍我国当前网络言论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如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

第四章: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本章将介绍我国对网络言论的刑法规制情况,如侮辱罪、诽谤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等。

第五章: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的边界及挑战本章将探讨我国对网络言论刑法规制存在的边界及挑战。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互联网成为了人们表达意见、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法律规制,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公民网络言论自由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诉求和观点的渠道,有助于促进民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通过网络,人们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揭露社会问题,对权力进行监督,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不受约束的网络言论自由也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虚假信息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

例如,在某些公共卫生事件中,未经证实的谣言可能导致民众的过度紧张和不理性行为。

恶意攻击和诽谤他人的言论会损害他人的名誉和尊严,对个人造成极大的伤害。

网络暴力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受害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为了保障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健康发展,法律规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需要明确法律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界限。

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哪些言论属于合法的表达,哪些言论构成违法犯罪。

例如,煽动暴力、恐怖主义、民族仇恨等言论应当被严格禁止。

对于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法律规制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比例原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即法律对公民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制应当与所追求的合法目的相称,不能过度限制公民的权利。

同时,也要遵循法律明确性原则,法律规定应当清晰明确,让公民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言论行为是否合法。

在具体的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其采取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扰乱公共秩序、侮辱诽谤他人等网络违法行为作出了处罚规定。

此外,刑法中也有关于网络犯罪的相关罪名,如利用网络实施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

然而,当前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

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

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网络诽谤行为开题报告答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诽谤行为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网络诽谤指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侮辱性或恶意的言论,对他人进行诽谤和攻击。

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被诽谤者的合法权益,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篇文章将就网络诽谤行为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网络诽谤行为的成因。

网络诽谤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的不满情绪和沟通障碍。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使得人们更容易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愤怒。

此外,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和争议事件也成为了网络诽谤的导火索。

人们往往在争论中失去理智,忽视了言论的后果,从而产生了网络诽谤行为。

网络诽谤行为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被诽谤者的名誉和形象遭受了严重的损害。

网络上的言论传播速度快,一旦被诽谤的信息传播开来,很难挽回被诽谤者的声誉。

其次,网络诽谤行为破坏了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秩序。

网络空间应该是一个充满友善和互助的环境,而网络诽谤行为的存在使得人们对网络世界充满了恐惧和不信任。

最后,网络诽谤行为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的升级。

当网络诽谤行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或社会问题时,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分裂和冲突,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针对网络诽谤行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该加大对网络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其加强审核机制,及时删除和封禁违法言论。

其次,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网络素养教育。

公民应该明确自己在网络空间的权益和义务,了解网络诽谤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建立网络舆论监测和应对机制。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起对网络舆论的监测和分析体系,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诽谤行为,避免其对社会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开题报告】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开题报告】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开题报告法学论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互联网业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行使言论自由权的新平台,由于其自身的即时性、广泛性、参与性等特点,成为我国目前主流媒体话语权被权力控制下,公民实现言论自由,并通过言论自由最终实现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宪政价值的重要途径。

但随着近年来一系列网络事件的传播,引发了社会甚至道德论战,使身处多元社会下的人们的思想意识更为混乱。

对于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和限制,平衡各种利益冲突,促进良性有序的网络社会的形成已经迫在眉睫。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有关网络方面的政策、法规达40多部,但是这些法律中有关网络言论自由的少之又少,本文将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进行分析,了解我国现存法律的不足之处,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借鉴国外相关的经验,提出完善对策。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网络言论自由的涵义(一)言论自由与网络(二)网络言论自由规制必要性二、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的问题(一)规定过于散乱(二)立法层次较低(三)责任追究模糊(四)救济制度缺乏三、规制我国网络环境下言论自由的对策(一)梳理现有法律法规(二)设置专门网络立法(三)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四)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行业责任拟解决问题: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网络言论自由内涵的概述、网络言论自由的积极作用及其负面影响,了解及分析我国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范的现状,提出完善我国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范的建议。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的方法:1、文献查阅法本人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了解言论自由以及网络言论自由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网络言论自由存在的问题,网络言论自由队社会的影响,以及网络言论自由规范化对策,通过归纳总结,获得所需的相关基础信息及资料,并由此展开对本文的研究。

2、案例分析法利用现在兼职的状况实例进行剖析,总结兼职过程中产生的纠纷及应对方式,提出对兼职过程中纠纷解决的新方法。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

浅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来临,信息在对网络这一高新技术媒介的依附下传播得越来越快,但其中不乏谣言的混杂与作乱。

针对上述问题,现行规范体系中却处处空白,法律在面对网络谣言的巨大危害时显得捉襟见肘,有效规制网络谣言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法律的治理将网络谣言纳入法制的轨道。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一、现实状况我国现存法律体系在规制网络谣言方面存在制裁规范缺失,防范体制混乱,刑事惩罚与行政措施力度不衔接等问题。

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现行法律规范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5条——“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刑法》第103条第二款——“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5条第二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46条——“诽谤罪”,第221条——“侵犯商誉罪”和第291条之一—“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可以看出,在网络谣言的治理问题上,我国法律对于制裁对象、制裁行为和制裁方法方面虽做出了相应规定,但从最近发生的网络谣言事件来看,政府在预防和及时平息谣言方面反应的迟缓,网络运营商在过滤网络信息方面的不作为,谣言的社会危害性与违法者受到制裁程度的不均衡等问题,法律均未作出明确规定。

这成为网络谣言横行的主要原因。

二、规制建议(一)加强对政府自身的法律规制1.切实落实行政公开法律制度,强化公共事件的信息公开现代国家政府为履行职责,必须掌握大量民众无法获取的信息,因而其信息公开便成为公众了解公共生活必不可少之因素。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浅谈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在现代社会,言论自由被称为第一政治权利,言论自由的保障程度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水平,网络所特有的淡化距离和缩短时空差距的功能,使普通人也获得了发表并且传播言论的途径,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快速迅捷。

网络言论自由权的规范行使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令许多人忘记了现实世界的约束,无所顾忌,网络言论侵权事件时有发生。

这些网络言论暴力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网络言论自由与权利滥用的严重后果。

一、网络言论的特点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打破了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造就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传播环境,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

(一)匿名性导致审查困难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网络言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匿名性。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名言:隔着电脑,你可能在和一只狗交谈。

网络的匿名性使人获得一种安全感,人们可以自己所设计的任意一种身份“畅所欲言”,如果他匿名发表言论,监管者很难查出言论发表者的真实身份。

(二)网络公开性导致高度传播性网络的虚拟性、言论的高度公开性和易复制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言论的发布、传播速度极快,某些热点网贴,,在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内,浏览量可达几十万人次。

言论一旦经网络公开,将以几何级速度向外传播,瞬间传播到全世界。

(三)辨识的间接和滞后导致其真伪难辨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谁能吸引眼球谁就能名利双收。

利益的巨大诱惑使许多人恣意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捏造、发布半真半假的信息,或者对信息进行了扭曲和夸大。

对网络言论的真实性需要时间来检验,往往需要通过间接的手段进行印证,这就给网络谣言的存在和散布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有的虚假言论常常都有很强的迷惑性,在得不到足够的真实信息时,人们常常会信以为真。

(四)表现形式多样导致煽动性强载体和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使网络言论表现形式多样,煽动性强,如果用于负面宣传会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易造成大面积的社会恐慌。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工具之一,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交流的平台。

然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了法律规制。

首先,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有言论、新闻、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网络言论作为公民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享受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

然而,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迫在眉睫。

为了规范网络言论,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

该法旨在保护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促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和利用。

这部法律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网络用户的权利和义务,并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

该法中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不得为用户提供匿名服务。

”这个规定旨在规范网络用户的行为,防止网络舆论导向偏差,并确保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此外,我国的刑法也对网络言论自由做了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之一规定:“网络用户因发送、传播被认定为非法信息,被判处刑罚的,对个人声誉的恶意侵害,除不应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应当受到刑事制裁。

”这意味着网络用户在发表言论时需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得散布谣言、种族歧视、辱骂他人等非法信息,否则将面临刑事追责。

除了上述法律法规,我国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网络行为的准则。

例如,针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网络文化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网络用户使用社交媒体应遵守的规则。

此外,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隐私的言论,相关部门也有权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和审查。

尽管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但是言论自由的边界还存在争议。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2)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及立法建议开题报告 (2)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导师所在院系2018 年 9 月 2 日目录一、选题依据 (2)(一)选题背景 (2)(二)存在问题 (3)(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6)(一)研究方法 (6)(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 (6)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7)五、参考文献 (8)网络谣言的立法规制一、选题依据(一)选题背景一方面,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的开放与平等,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让公民能更为简单直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甚至成为一个“公民报道者”。

互联网不仅是第一信息源,而且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快速获取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原有的信息甄别筛选机制逐渐落后,难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海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或真或假的信息中,我们难以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效果,例如网络谣言等。

网络使谣言的传播途径发展为裂变式传播,而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载体传播。

愈是发达的网络,愈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信息,具有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和信息环境中,犹如蕴藏着负能量的病毒一般,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比如,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发谣言,社会矛盾导致公民非理性造谣,致使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夸大局部地区市场乱象特例,传播谣言,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制造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捏造事实并利用网络散播,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等。

相较于传统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危害程度也是空前绝后,若不加以预防和管理,将使整个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都陷于混乱。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立法建议

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立法建议

第34卷第1期2018年2月吉林工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LIN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V ol.34,No.1Feb.2018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现状及立法建议高梅梅(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利性使得网络谣言日趋泛滥,严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正常秩序,给国家、社会、个人都带来了损失。

网络谣言本身又承载了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如何平衡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立法的合理规制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网络服务者;私力救济程序[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88(2018)01-0094-03[收稿日期]2017-11-20[基金项目]2018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及对策”[作者简介]高梅梅(1979-),女,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法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平台和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不断丰富,网络日益成为各种言论的主要传播渠道。

然而信息的海量性与信息载体的多元性使政府对网络传播的“把关”难度增大,谣言的传播难以控制,同时网络谣言本身又承载了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如何平衡公民权利和社会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立法的合理规制和不断完善。

一、网络谣言的界定谣言是一种真实性尚未加以证实的言论,既有可能是假的,也可能是真的。

网络谣言是以网络平台为手段传播的谣言,具有谣言的一般特征。

互联网作为传播媒体,使得网络谣言和传统谣言有了很大不同,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影响更大、更加难以辨认等特点。

1.难以辨别。

网络谣言因其接受者和传播者的网民特点,内容看上去更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得信息的接受者更容易接受,更加难以轻易地辨别真伪。

2.动机复杂。

制造谣言的动机极其复杂,可以是单纯的情感宣泄,亦可以是为达成某种报复或商业目的而散布;可以是无意识的表达,也可以是出自对公共事件的猜测与关心。

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开题报告

论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
网络空间是一个新兴的公共领域,它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信
息传播渠道和言论表达方式。

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是当
前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面对网络
空间领域中出现的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等问题,如何权衡和
平衡网络空间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许
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

研究内容主
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概念和现状;二是网络
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措施;三是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原则,包括言论自由与社会公共秩序的关系、言论自由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言
论自由与个人隐私的关系、言论自由与知识产权的关系等。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结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三、预期研究结果
通过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问题的研究,旨在提供
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一是对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概念和现状进
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二是提出网络空间公
民言论自由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三
是明确网络空间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原则,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
和稳定。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刑法规制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覆盖范围广,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虚假信息泛滥问题。

虚假信息的传播扰乱了公众视听,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为了倡导社会正能量和治理网络舆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应当遭到有效的打击和规制。

针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问题,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其中包括刑法规定。

但由于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和信息迅速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案件定性难度大、境内外的责任难以追究、处罚力度不足等。

本课题旨在从刑法规制的角度,深入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特征及规制方式,从而为如何更好地打击和规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建议。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实证数据通过收集相关案例及统计数据,深入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实际情况。

从中提取出犯罪者、犯罪方式、犯罪受害人等信息,为深入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刑法规制提供实证基础。

2.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特征通过梳理刑法规定,分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法律属性、主要特点及应受的刑罚等,从而洞察犯罪的本质及其特点。

3. 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制方式通过分析国内外的刑法实践和理论,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规制方式,包括罚款、拘留、刑事处罚等。

同时,挖掘网络监管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规制方法,提出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4. 采用案例法进行分析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进一步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特征、动机及规制方法,为选取适合的行政与刑事处罚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三、预期目标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刑法规制,探讨其特点及规制方式,并提出有效治理的对策建议。

预期研究目标如下:1. 深入探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法律本质、主要特点及应受的刑罚等,为如何更好地打击和规制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提供理论指导和法律建议。

2. 通过案例分析,剖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犯罪特征、动机及规制方法,为适当选取行政和刑事处罚方式提供指导和支持。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网络造谣行为对于个人、社会及政治运转等多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对网络造谣行为的打击过程中,应当探讨和研究刑法对网络造谣行为的适用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惩治网络造谣行为。

因此,本研究选择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网络谣言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和量刑问题等相关问题,为完善我国网络谣言法律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管理提供法律指导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一)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研究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包括:1. 网络造谣行为的概念和法律性质;2. 网络造谣行为的构成要件及其证明难点;3. 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责任和量刑问题;4. 探讨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立法比较法等。

在研究过程中,还将与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访谈和交流,以了解网络谣言相关法律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

三、预期研究结果及创新点(一)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和探讨网络造谣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揭示网络造谣行为的法律性质、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和量刑问题等,提出加强网络舆论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二)创新点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从刑法角度对网络造谣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具有较高实践价值;2. 通过立法比较、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3. 系统构建网络谣言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推动网络谣言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研究过程和时间安排(一)研究过程1. 文献资料搜集与阅读(1月);2. 访谈和交流(1月~3月);3. 案例分析和立法比较(3月~5月);4. 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6月~7月);5. 修改和完善研究报告(8月)。

(二)时间安排1. 2022年1月至3月:完成文献资料搜集和阅读、访谈和交流;2. 2022年3月至5月:完成案例分析和立法比较;3. 2022年6月至7月:完成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撰写;4. 2022年8月:完成研究报告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姓名学号专业导师所在院系2018 年 9 月 2 日目录一、选题依据 (2)(一)选题背景 (2)(二)存在问题 (3)(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二、研究内容 (4)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 (6)(一)研究方法 (6)(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 (6)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 (7)五、参考文献 (8)网络谣言的立法规制一、选题依据(一)选题背景一方面,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人们的重要社交方式。

网络社交的开放与平等,给公民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言论自由的环境,让公民能更为简单直接地参与到新闻传播中,甚至成为一个“公民报道者”。

互联网不仅是第一信息源,而且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一个尚不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的及时性、匿名性以及低成本等特征,给网民带来快速获取海量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原有的信息甄别筛选机制逐渐落后,难以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在海量的有效或无效的信息、或真或假的信息中,我们难以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这无疑会带来许多负面效果,例如网络谣言等。

网络使谣言的传播途径发展为裂变式传播,而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载体传播。

愈是发达的网络,愈是谣言滋生的温床。

网络谣言作为一种非常规化的信息,具有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等特点,在社会和信息环境中,犹如蕴藏着负能量的病毒一般,给国家、社会、个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

比如,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散发谣言,社会矛盾导致公民非理性造谣,致使国家的政治稳定受到严重影响,网络政治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低;夸大局部地区市场乱象特例,传播谣言,造成市场混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社会敏感问题、热点问题,制造恐慌,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捏造事实并利用网络散播,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等等。

相较于传统谣言,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达到空前水平,危害程度也是空前绝后,若不加以预防和管理,将使整个网络环境乃至现实社会都陷于混乱。

目前,我国虽已建立了互联网法律体系,其中涉及网络谣言治理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存在法律规范空白或者法律规定相冲突的情况,这些问题均待改善(二)存在问题目前,我国法律对于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其次,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最后,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研究目的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社会不断壮大,网络谣言不断滋生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大背景下,网络谣言治理刻不容缓。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行之有效地治理网络谣言的保障。

在治理网络谣言的过程中,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问题,若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力度不够,则无法达到净化网络、遏制谣言的目的;但若打击过度,又可能侵犯到公民的言论自由。

研究表明,目前有关网络谣言的学术研究,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的较多,微观角度进行的较少,例如,缺少将网络谣言按存在的危险程度分类进行治理的研究等。

故本论题的目的,就是从网络谣言的基本概念界定切入,在分析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现状,并结合域外网络谣言法律治理的经验后,在充分保障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将网络谣言依危害程度分类,针对不同危险等级网络谣言的治理,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法律制度完善建议。

2.研究意义谣言治理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加入网络元素,其研究意义则变得十分重大。

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它的制造和传播的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且具有匿名性,因此它所具有的危害性也可能远大于传统谣言。

因此,现阶段对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学术意义上讲,有利于对网络谣言治理问题的全方位深入的研究。

谣言自古有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谣言找到了新的、更为适宜的传播场所,网络谣言以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严重危害着国家、社会及个人。

如何运用法律实现网络谣言的良好治理,是一个值得关注与重视的课题。

本文对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主要危害等基础性问题进行阐述,为网络谣言理论基础研究做出一份努力。

本研究立足于现行中国法律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实际情况,力图对我国治理网络谣言的法律制度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议,为今后防治网络谣言提供法律依据,为网络谣言侵权救济提供指导。

从现实意义上讲,有利于合理规范网络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构建一个更为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有利于培养网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其网络言论,提高其网络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在发生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公共危机事件时,稳定民心,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政权稳定。

网络谣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不容忽视的,运用法律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研究内容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网络谣言概述1 网络谣言的含义2 网络谣言的特点(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2)变异性强(3)传播渠道多(4)互动性强(5)社会危性大3 网络谣言的危害性(1)网络谣言对个人的危害.......(2)网络谣言对社会的危害.......(3)网络谣言对国家的危害.......(二)目前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上存在的问题1规制网络谣言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备2对网络谣言的监管体制不健全3对网络谣言侵权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惩戒不严(三)国外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1 德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2美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3 韩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规制4 国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四)中国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完善1 明确保障网络言论自由与规制网络谣言的界限(1)主观的心理态度(2)网络言论的性质(3)客观后果2 完善网络谣言的刑法规制(1)完善刑事立法(2)提高网络谣言犯罪的刑期(3)增强刑法法律条文的明确性3 完善网络谣言的行政法规制(1)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2)实现公众参与常规化(3)强化政府相关职能4 推行网络实名制推行(1)网络实名制的益处(2)审慎推行网络实名制5 加强互联网行业及网民自律(1)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2)加强网民自律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方案(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参考和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改进措施。

2.对比分析法本文将我国网路谣言的法律规制与境内外相比较,发现所存在的不足,从而指出完善的建议。

3.实证主义方法本文以网络谣言的相关法理概念为基础,从网络谣言法律的实施情况入手,对我国网络谣言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法律在实施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案(具体时间根据学校要求填写)2018.07—2016.08 基础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2018.08—2018.09 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2018.09—2018.10 写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完成论文提纲2018.10—2018.01 撰写中期报告2019.01—2019.03 完成论文初稿2019.03—2019.04 结合导师意见,对论文修改,完成论文二稿2019.04—2019.05 与导师进行交流,论文定稿2019.05—2019.06 论文答辩四、预期创新性研究成果第一,较全面的对网络谣言的概念做出了界定,并全方位、有重点地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影响和传播规律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结合相关的法学知识,通过研究我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定性和规制,以此从中探讨其规制的不足之处,以及力求给出相关的完善建议。

第三,对网络谣言的传播影响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是从消极危害和积极意义两个方面来区别对待,并以此分别给出了不同的法律规制研究。

第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分析一些典型国家对网络谣言的立法经验,以此希冀为我国的法制实践提供参考。

五、参考文献[1] 陈鹏:《针对网络谣言的政府义务》,载《浙江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2 期。

[2] 陈东东:《网络谣言的治理困境与应对策略》,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3期。

[3] 时飞:《网络过滤技术的正当性批判——对美国网络法学家一个理论论争的观察》,载《环球法律评论》 2011 年第 1 期。

[4] 王鹏翔:《论基本权的规范结构》,载《台湾大学法学论丛》第 34 卷第 2 期。

[5] 肖榕:《网络言论在公民基本权利平衡实现中的地位》,载《法学》 2012 年第 5 期。

[6] 陈志鑫:《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体系性建构——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 >为分析范本》,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5 年第 2 期。

[7] 王锐园:网络谣言的刑法分析及立法完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4.[8] 王涛:网络公共言论的法治内涵与合理规制.法学, 2014(9): 65—73.[9] 于同志: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人民司法,2008(14): 53—58.[10] 于志刚:全媒体时代与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的制裁思路.法学, 2014(2):92—100.[11] 于志刚:双层社会中传统刑法的适用空间.法学, 2013(10): 102—110.[12] 湛中乐,高俊杰:论对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江海学刊, 2014(1):151—159.[13] 张训:口袋罪视域下的寻衅滋事罪研究.政治与法律, 2013(3): 36—44.[14] [美]安东尼·刘易斯著,徐爽译:言论的边界.法律出版社.2016 年 7 月版.[15] [英]哈耶克著,王名毅等译:通往奴役之路(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 8 月版.[16] [英]约翰·基恩著,卻继红等译:媒体与民主.社会科学出文献出版社.2003年 2 月版.[17]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林毅夫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6 月版.[18] [英]约翰·穆勒著徐大建译:功利主义.商务印书馆.2014 年 5 月版.[19] [英]罗素著,徐奕春、林国夫译:宗教与科学.商务印书馆.2010 年 9 月版.[20] [英]詹姆斯·密尔著,吴小坤译:论出版自由.上海交通出版社.2008 年 10 月版.[21] 姜胜洪:《网络谣言的形成传导与舆情引导机制》,载《重庆社会科学》2012 年第 6 期。

[22] 卢山冰,黄孟芳:《网络主体的理性解读》,载《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 年第 4 期。

[23] 陈晓荣:《虚拟世界的哲学蕴含》,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 年第 4 期。

[24] 尹爱华,殷正坤,黄文奇:《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哲学思考》,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 年第 4 期。

[25] 何明升、白淑英:《在线生存:现代性的另一种呈现》,载《哲学与现时代》2007 年第 3 期。

[26] 兴濂:《大跃进中的官谣和民谣》,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 第8 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