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一、直接导入同学们,名著阅读一直是大家的薄弱点,本节课我们针对《儒林外史》做一个专项学习。

二、教学目标1.积累《儒林外史》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文章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结合文章情节,分析典型人物性格特征。

四、走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著有《文木山房诗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封建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四、典型人物1.正面的典型(这类人物是作者心目中非常值得尊敬的“真儒”,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文士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寄托了他改造社会的理想。

)A.王冕①十岁时辍学放牛,自学画荷花。

②躲避权贵,远走山东。

③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④避免入仕,最后归隐会稽山。

⑤指出八股取士的弊端,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B.杜少卿①好酒好菜招待客人,给门客抓药治病,精心伺候。

②自身没钱的情况下,仍然让杨裁缝把自己新做的一箱衣服抬走当了,给他死去的母亲买棺材。

③在知县得意时拒不拜见,知县丢官没有房子可住时,腾出房子让知县搬来住。

④家中没有银子时,让管家卖地,大方资助他人。

⑥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与迟衡山朋友议礼,赞美沈琼枝的反抗行为。

⑤淡泊功名,朝廷征辟时,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2.儒生的典型(腐儒:通过对周进、范进中举前后的悲喜描写,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精神的摧残。

)A.周进①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私塾里教书糊口。

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②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让他悲伤得要寻死,一头撞到号板上,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名著复习之《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学、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应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核心要素进行提炼和梳理,形成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清晰认识。

2.学会分析小说中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及其社会背景,理解人物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时代价值。

(教学重点)3.理解讽刺手法,深入理解作品的讽刺艺术,体会吴敬梓如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分类归纳总结考试设题类型及答题策略。

(教学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构建动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情境:学校将开展“人生百态,士林讽刺”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全班将向下一届同学推介名著《儒林外史》,所以组织全班同学重读《儒林外史》,共同收集整理材料。

【设计意图】引入《儒林外史》复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1.名著知识回顾【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自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

安徽全椒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作品简介】全书共五十六回,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课《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教案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习内容】教材:《儒林外史》名著导读图书:《儒林外史》【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2.学会讽刺性作品的阅读方法,对《儒林外史》进行有目的的理性阅读。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一篇选自《儒林外史》的文章《范进中举》。

在这篇课文中,同学们对范进、胡屠户这两个人物记忆深刻,对小说的主题也有了了解。

今天我们就开始《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

二、简介内容,激发兴趣1.简介内容。

《儒林外史》是本册教材重点推荐的名著,儒林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儒林外史》是经典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阅读中,我们不仅要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还要学会讽刺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批判精神,欣赏讽刺手法,进行专题探究,并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理解。

2.学生读教材第64-67页《名著导读》部分,画出相关信息。

三、介绍阅读方法,进行方法指导1.阅读方法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66页,总结出阅读这部名著的方法。

2.学生读完后总结归纳。

答案示例:(1)体会批判精神;(2)欣赏讽刺笔法;(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

四、精彩选篇示例,进行阅读实践1.学生阅读图书提供的精彩选篇,从“批判精神”“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方面进行阅读,并用笔在图书上进行批注。

2.学生阅读实践展示。

3.教师进行阅读点评,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做出阅读规划,进行阅读安排学生按8周的阅读时间,做出自己具体的阅读规划。

体会批判精神阅读方法欣赏讽刺笔法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确立学习目标1.阅读体味:阅读《儒林外史》,对整本书的人物、情节等内容进行提炼梳理。

体味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洞察作者在人物塑造上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作品的讽刺手法,体会作品的内在意蕴。

2.表达交流:依据吴敬梓的情感倾向分类,制定人物榜。

展示所搜集或设想的儒林人物图片。

组建剧本创作小组,挑选《儒林外史》的部分片段,研讨剧情安排,交流相关道具设计以及角色设定,完成剧本创作。

续写人物故事。

3.实践活动:完成阅读笔记展评,角色体验朗读。

从《儒林外史》整本书中选择具有讽刺意味的典型场景,表演课本剧。

组织关于《儒林外史》悲喜剧艺术的辩论赛。

二、设计活动环节1.采用各种形式方法进一步熟悉全书内容方法一:梳理小说情节可以回目为主,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每回内容概括,亦可以人物为主,联系人物相关几个回目所写内容对全书进行整理。

章回主要人物穿插人物第一回王冕第二~四回周进范进第五~六回严贡生严监生第七下半~八上半回王惠第八下半~十二回娄琫娄瓒方法二:写作人物小传有深刻阅读体会的人物,叙述他们的故事,为人物作小传。

写小传是要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高效完成整本书阅读的学习任务。

(注:此环节不需要对人物做出评价。

)方法三:编画人物关系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理清人物关系。

参考角度:(1)画出人物关系图谱或写出人物身份说明。

(2)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对全书人物做一个分类榜单。

大致可分为三类:褒大于贬,贬大于褒,褒贬并重。

标注理由和依据,有争议的可组织讨论。

阅读《儒林外史》的一大障碍就是出场人物众多,思维导图的绘制能让人一目了然,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2.以学生问题为突破口,提高阅读效率整本书初读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可以征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疑问,阅读时可同学之间互助,或教师解答引导,以此为突破口,推进整本书的深度阅读。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通过前置学习,阅读名著的序言、目录,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书名。

2.通过读回目,猜情节,初步梳理故事内容。

3.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重难点通过聚焦品读“范进中举”前后变化的文段,初步探究作品的主题,感受作品的讽刺、白描手法,为整本书阅读奠基。

教学过程前置作业:1. 读《儒林外史》序言,了解吴敬梓的生平经历,思考:作者的经历与《儒林外史》的成书有何关联?2. 读回目,结合回目,理解书名“儒林外史”。

3. 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得出探究结论。

非连续性文本探究,写出探究结论。

材料一:《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材料二:儒林外史邮票,是一款为纪念吴敬梓诞辰310周年的纪念邮票。

材料三: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轻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矛盾材料四: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我的结论:教学流程激趣导入:同学们,昨天大家自主阅读了四则材料,并得出了自己的探究结论,老师找到了一条点赞数最多的回复,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分享一下他对材料的解读。

明确:《儒林外史》这本名著从成书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这本书的阅读和研究价值依然不减,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一)初读回目,解书名同学们,课前大家已经初读了《儒林外史》的回目,请结合回目谈谈你对“儒林外史”中“儒林”二字的理解。

1. 人物称呼有什么特点?“秀才”“童生”等称呼都与古代科举考试有关,“学道”“翰林”“少卿”等都与古代官职有关,且都是文官,古人崇尚“学而优则仕”,这些官职也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第三单元《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九年级下册三单元后面的名著导读。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是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讽刺的意味,这部小说的题材比较深奥,学生去阅读和理解这部小说,深入思考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初三结束后,学生们将正式结束义务教育,开始迈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面临各种考试和挑战,如中考、高考、考研、考公等等。

阅读《儒林外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考试的意义和价值,不再做下一个范进式的人物。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儒林外史》建立了一个明确的价值体系,即实学、道德、人性和济世实践,这个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它以丰富犀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被广泛认可和借鉴,它通过塑造形象、描绘细节和对比手法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从而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文学、思想、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的经典作品。

对于学生研究和反思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教学目标:1. 了解本书内容特点,学会用适当的方法阅读。

2. 梳理三到杭州的情节,抓住人物的变化,理解匡超人形象。

3. 欣赏对比、夸张的的手法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变化,理解匡超人形象。

教学难点:欣赏对比、夸张的的手法带来的讽刺效果。

教学过程一、作者名片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典型⼈物形象特征;4、学习⼩说⼤胆夸张,细致描摹,⾟辣讽刺的艺术⼿法;5、领会⼋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的毒害。

教学过程:⼀、课前热⾝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纷纷进来,也有⼩的,也有⽼的,仪表端正的,獐头⿏⽬的,⾐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

最后点进⼀个童⽣来,⾯黄肌瘦,花⽩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

⼴东虽是⽓候温暖,这时已是⼗⼆⽉上旬;那童⽣还穿著⿇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只见那穿⿇布的童⽣上来交卷,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扯破了⼏块。

周学道看看⾃⼰⾝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翻点名册,问那童⽣道:“你就是A?”A跪下道:“童⽣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A道:“童⽣册上写的是三⼗岁,童⽣实年五⼗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A道:“童⽣⼆⼗岁应考,到今考过⼆⼗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A道:“总因童⽣⽂字荒谬,所以各位⼤⽼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A磕头下去了。

思考:1.⽂中的A是谁?他已经五⼗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童⽣”的称呼与年龄⽆关,清⼈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叫儒⽣或童⽣。

2.⽂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物什么特点?外貌穷困潦倒,凄凉可怜3.A考了⼆⼗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的⽣活境况、社会地位。

⼆、⾛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 ),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的⼩说家之⼀。

汉族,安徽全椒⼈。

18岁考取秀才,23、26、29岁三次科考⽽不中。

36岁因对科举⽣厌,拒绝参加科考。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 优质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初中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浸润,已基本掌握了精读、自读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在七八年级的名著阅读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阅读经验。

但处于这个阅读能力层级的学生,还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展开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名著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无法保障。

另外,《儒林外史》独特的漩涡式叙事结构,导致该作品是很难读的。

难在纷繁的人物、独立的故事框架、久远的年代、鲜明的语体色彩,还有学业考试压力下并不宽裕的时间。

指导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理清该作品纷繁的人物及故事情节,把握重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及情节,赏析其讽刺艺术,领悟作品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中指引,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和礼教的虚伪的批判以及作者寄寓的歌颂少数人物坚持自我、守护人性的理想。

指导重点:以有效的策略理清作品结构,明白作品主旨及特色,保障学生阅读的信度、效度、深度。

指导难点:学习一般名著阅读的方法。

指导课时:一课时指导流程:一、激趣导入PPT展示课前老师搜索的大量关于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走近作者及作品。

二、阅读方法指导1.以图示法标注人物出场。

小说人物纷繁,且没有一个人物贯穿始终,阅读时难以记忆。

但作品中所有人物往往是一个人带出另一个人。

你可以尝试用图示法从小说初始理清人物出场顺序及方式吗?2.以故事会法讲述儒林故事。

《儒林外史》人物纷杂,故事众多,建议阅读时将全书人物按重要程度分为三个梯队。

然后聚焦第一梯队人物:(1)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熟读该人物相关章节。

(2)组织自己的语言,讲述最喜欢的人物的故事。

注意讲述既要抓住梗概,又要有动人的细节。

(3)评选最佳故事讲述人。

3.以批注法品味儒林百态。

(1)师:理清了人物出场,熟悉了重要情节,这只是我们整体感知名著的第一步。

接下来,我们的阅读还得往纵深去发展。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也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作者吴敬梓通过各式各样的讽刺手法,将中国的社会风俗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众人面前,深入地揭露了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与堕落。

但可贵的是吴敬梓进步的妇女观。

当文学不再是男性的世界,妇女不再是文学的点缀, 她们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

吴敬梓等一批思想觉悟的作家开始在作品中以尊重事实的观念出发进行创作, 塑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

他在《儒林外史》中明确表达了男女平等、重情守义的观念, 确实是一大进步。

●学情分析:这一本书本来是初三的内容,但是这边学校的安排是初二学习。

那么初二的学生对讽刺小说比较陌生,只是记住了讽刺手法的概念,却没有深刻理解。

再加上这本书人物众多,人物之间联系不大,阅读兴趣不高。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以《儒林外史》的一个人物为例,带领学生学习讽刺手法。

●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儒林外史》的大致内容,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

2.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1.探究小说的讽刺艺术,掌握矛盾、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通过分析鉴赏文本片段,领会典型人物形象,体悟作者对科举时代社会生活的批判,对理想人格、理想社会的追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说“儒林外史”1.问:儒林外史同学们已经读了很长时间,看到书名,你有什么疑问?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是儒林的一些为正史官所不载的面相。

正史:正史由官府主持编写,可以考证。

野史,没有人知道它是真是假,一般靠百姓流传下来,没有书可以考证。

简单地讲,野史所说之事,是否真实在历史上发生,还待定,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3. 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 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在九年级上册中,我们学习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的故事选自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吴敬梓写的《儒林外史》。

胡适把它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大文豪鲁迅最推崇中国两部古典小说,一部就是《红楼梦》,另一部就是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就是《儒林外史》,可见他的价值之高,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这部作品。2.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3.故事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及乾隆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但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内部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民间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严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牢笼士人、统治思想。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风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指学术界。

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与吴敬梓有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3.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阅读《儒林外史》,了解全书“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的回环式结构特点。

2.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深度理解阅读,结合第一回了解本书创作主旨,分析王冕这一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教师提问:依据所展示的图片或描述,你能猜出是《儒林外史》中的哪个故事情节吗?1.严监生生死前伸出两个指头。

2.范进中举后喜极而泣,发疯的模样。

过渡:《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与另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相比,它的读者相对较少。

为什么呢?鲁迅先生是这样为它打抱不平的:《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

——《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所说的“作者的手段”可能指谋篇布局、表现手法等。

这部作品伟大的原因有许多。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将读“懂”《儒林外史》的伟大,掌握讽刺类作品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勾连原著,培养学生审视书籍价值的意识和选择书中阅读侧重点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对吴敬梓的生平了解多少?能说说吗?提示:可从作者姓名、身份、生平、作品等方面来介绍。

学生可以回顾九年级上学期学过的《范进中举》,回忆与吴敬梓相关的文学常识。

明确: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汉族,安徽省全椒人。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语文九下《儒林外史》名著导读——讽刺作品阅读1.了解《儒林外史》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故事;2.学习阅读名著的方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3.了解小说的讽刺艺术与主旨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小说通过对比,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达到的讽刺效果,掌握讽刺小说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布置预习任务:试着初读《儒林外史》,写下自己对于书中人物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直接导入:今天我们要来上一节名著导读课,这本名著叫——《儒林外史》。

首先来看书中几幅插图,看看你能不能复述相关故事情节(了解基本学情,学生对于小说内容的了解程度)学生回答。

师:对于主要人物清楚,情节表述完整,逻辑通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于故事情节的复述,检查阅读质量,训练学生地复述能力。

)二、自学指导1.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师:文学是作者的心声,是时代的镜子,所以文学研究必须要“知其人”“论其世”(板书: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出示PPT: 吴敬梓(1701-1754),字,号,代小说家,中年后自称 , 晚号。

(填空提问)学生回答:敏轩粒民清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吴敬梓出身科举世家,他生性聪颖、善长忆诵,弱冠之年中秀才。

23岁时父亲因罢官抑郁而死,家道中落。

28岁应科举被斥责“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35岁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1754年客死于扬州。

他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都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地揭露。

2.本书结构三、合作交流师:请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把他的故事讲给小组其他人听,并给出你的评价。

提示:1.故事概括要清晰完整;2.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记录人物读书卡的分享,让学生了解作品中更多的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去做读书笔记,但是,想要深入阅读,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还要强调学生给出自己的评价,以及作者对于人物的情感态度,从而引出下一个环节的阅读指导。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标要求名著导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

课型名著导读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

2.阅读前三十回,初步感受《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

3.指导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后的一篇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

学情分析:通过九上《范进中举》的学习,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学生对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不大,缺少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掌握阅读讽刺作品的方法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儒林外史》书籍教学方法:讲解法、点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一课时师生互动预设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图片导入这幅图同学们熟悉吗?在哪见过?知道这个匾额说的是谁吗?你还知道哪些“儒林”故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两部古典小说巅峰巨著——《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当代诗人臧克家曾赞:“一部外史说儒林,从此全椒属敬梓。

”《儒林外史》成就了全椒“千年儒乡”的美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儒林外史》,去认识“儒林”众人,体会吴敬梓的情怀。

2.走近作者作为全椒人,你们了解吴敬梓吗?(请学生介绍吴敬梓,教师作适当补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移家南京后自号秦淮寓客,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程教学设计儒林盛会,群丑毕现,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设计解读】《儒林外史》是九下的名著阅读。

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封建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往往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儒生形象多如牛毛,儒林人物,林林总总,不好把握,学生容易陷入繁乱而不解的状态。

鉴于此,我在设计此课时,采用人物分类的方式,首先,“落魄士子”以周进、范进为主,这一类人在科举的路上,丑态百出,最后走入仕途;其次,“方斗假名士”,这一类人,我拎出书中的三次“诗酒盛会”,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其中一些所谓的“名士”在巴沽取士的樊笼里,攀龙附凤、欺世盗名、追求功名富贵的滑稽丑态一一呈现。

最后,“豪杰真儒”,我以第五十五回的四位名士为切入点,这样反过来汇聚书中的真名士,一类是有才学,无意仕途,一类是有才学,不得重用。

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认识,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记忆,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打通学法和活法。

课堂旨在构建出积累和运用的桥梁,实现了由“学”到“用”的转化。

基于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了“两位举人”,“三次盛会”,“四位名士”三个板块来学习整部书。

用小传解人物,用听故事,猜人物,作评价来分析人物,用比较阅读来理解人,进而明确主题,通过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性格;②张乡绅:结交新贵,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③乡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4.夸张的手法:范进的内心与外形的矛盾展现范进扭曲的灵魂5.白描的手法:作者仅用“拍”、“笑”、“噫!好了!我中了!等动作和语言描写,以白描的手法,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

作者将主观情感融于客观叙述之中,虽无一贬词,但却使读者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可鄙。

从而不露声色、不着笔墨地鞭挞了八股取土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腐朽,因此全篇的讽刺力量也就显得更加深刻感人。

五、阅读规划每周按计划阅读。

六、作业布置各学习小组自主安排阅读计划,在四周内阅读完《儒林外史》,并完成《儒林外史》评价量规。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教学设计一、考一考明清时期,读书人想做官有哪些途径?PPT介绍两种途径:第一种:科举考试;第二种: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二、情节梳理第一课后,已经自主阅读过了《儒林外史》,我们现在一起来梳理这部小说的情节。

我们可以分为4个部分。

三、分类整理分析形象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小组展示,老师补充。

(1)腐儒典型(2)贪官污吏的典型(3)土豪乡绅的典型(4)无德的典型(5)市井小人的典型(6)三次大会:1.“莺脰湖宴会”:娄玉亭、娄瑟亭、蘧公孙、牛布衣、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陈和甫;2.“莫愁湖高会”:季苇萧、杜慎卿、辛先生、宗先生、金东崖、刘先生、萧金铉先生等人。

3.“泰伯祠祭会”:虞博士、迟衡山、杜少卿、马纯上、蘧公孙、季恬逸、卢华士、景兰江、诸葛天申、萧金铉、郭铁笔、来霞士等。

教师总结:在阅读人物众多的小说作品时,对人物进行分类整理有何作用?这样分类整理,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布置任务一寻找人物关联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讲儒林故事,观士林百态典型人物分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讲儒林故事,观士林百态典型人物分析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 提供《儒林外史》的相关评论和研究文章,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推荐观看改编自《儒林外史》的影视作品,如《儒林外史》电视剧,以感受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形式,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如考试作弊、官场腐败等,让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关注度。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活动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与时代背景”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 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6.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自己的观点。
7. 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8. 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人性、社会和历史有更深入的思考。
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推荐阅读其他古代讽刺小说,如《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等,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加深对古代社会的理解。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儒林外史》的基本概念和作品特点,掌握作者吴敬梓及其创作背景。
2. 能够分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和意义。
3. 掌握《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够识别并在实际阅读中运用这些手法。
4.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提高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重点研习一、品读“儒林”人物
小组合作,选择作品中的一个或一
类人物,简述其人物经历,说说其
特点。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同学出示自己制作的人
物形象思维导图,并对
人物形象进行概况分
类。

通过分析
典型人物
形象,把握
书中腐儒、
贪官污吏、
八股迷的
典型。

合作探究质疑专题二:《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探

把握典型
人物形象。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盛会,群丑毕现,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儒林外史》教学设计【设计解读】《儒林外史》是九下的名著阅读。

该书共五十六回,主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下士人的丑恶灵魂,刻画了封建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儒林外史》是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

”《儒林外史》内容驳杂,人物形象众多,各个故事可以独立成篇,往往是读了后面,忘记前面,儒生形象多如牛毛,儒林人物,林林总总,不好把握,学生容易陷入繁乱而不解的状态。

鉴于此,我在设计此课时,采用人物分类的方式,首先,“落魄士子”以周进、范进为主,这一类人在科举的路上,丑态百出,最后走入仕途;其次,“方斗假名士”,这一类人,我拎出书中的三次“诗酒盛会”,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其中一些所谓的“名士”在巴沽取士的樊笼里,攀龙附凤、欺世盗名、追求功名富贵的滑稽丑态一一呈现。

最后,“豪杰真儒”,我以第五十五回的四位名士为切入点,这样反过来汇聚书中的真名士,一类是有才学,无意仕途,一类是有才学,不得重用。

通过对这几类人物的认识,理解小说的主题。

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记忆,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是打通学法和活法。

课堂旨在构建出积累和运用的桥梁,实现了由“学”到“用”的转化。

基于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了“两位举人”,“三次盛会”,“四位名士”三个板块来学习整部书。

用小传解人物,用听故事,猜人物,作评价来分析人物,用比较阅读来理解人,进而明确主题,通过刻画士林群像、批判功名富贵的讽刺小说。

【课前阅读】第02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第03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第12回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侠客虚设人头会第15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第16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17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18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19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第20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第21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第30回爱少俊访友神乐观逞风流高会莫愁湖第55回添四客述往思来弹一曲高山流水【教学目标】1.对《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梳理。

鉴赏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上所寄寓的褒贬之情。

2.表达与交流:根据作者的褒贬倾向,体会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1.对《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梳理。

2.鉴赏小说复杂而矛盾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上所寄寓的褒贬之情。

【教学难点】表达与交流:根据作者的褒贬倾向,体会作品的主题。

【学习活动概述】首先,以小传的形式对周进和范进进行描述。

可以选举不同的侧重点,比如,选取周进中举前的丑态,选取范进中举后的丑态,形成小传,对其进行梳理,判断作者所寄寓的褒贬之情。

其次,设计三次诗酒盛会,设计出每次盛会邀请人名单,给每个人物设计一个名片,让读者了解参加盛会的人物。

最后,四位奇人的“奇”。

【课堂类型】主题型整本书教学【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学习“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我们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说出你所了解的《儒林外史》……【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资料,了解吴敬梓其人,其生活的社会背景是黑暗的,了解《儒林外史》这部书的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吴敬梓,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

科第兴盛之家。

祖辈显达,家门鼎盛。

18岁考取秀才。

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

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

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

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

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用连线的形式完成下图【屏幕显示】醉心于功名的匡超人、牛浦郎;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官绅阶层王德、王仁;假道学张静斋、王惠、严贡生、严监生;精神空虚的“名士”王冕、杜少卿、庄绍光;心性高洁的蘧公孙、娄公子、景兰江;女性形象王玉辉;深受礼教荼毒的沈琼枝、鲁小姐;市井人物胡屠户。

第二部分两位举人——落魄士子,醉心功名皆精进1.如果给这两个人物,写一个小传,你能提供哪些素材。

题目为“周进、范进小传”或“二进”的悲喜剧。

【预设】周进:被王孝廉举荐到山东兖州府汶上县的薛家集教书。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

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

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做老师因没有中过学,成为被人嘲弄的对象。

从商,做了个记帐先生。

贡院里号哭。

众人为他捐个监生。

考中进士—钦点广东学道范进:中举前胡屠户奚落中举后发疯住进张乡绅送的房子里和张乡绅出去“打秋风”(去捞好处)居丧期间吃荤当张乡绅给汤知县出主意处理送知县五十斤牛肉的事件时,明显得处置过重,范进却丝毫不在意。

考会试,中进士,数年之后,钦点山东学道。

【屏幕显示】“只管伏著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

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著他的膀子。

他那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他扛抬了出来,在贡院前一个茶棚子里坐下,劝他吃了一碗茶;犹自索鼻涕,弹眼泪,伤心不止。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屏幕显示】“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请你说说,你对二人的评价?有人说“好的作品是一面镜子,能映射人间的丑陋或纯洁”。

请结合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或周进的具体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少于100字)【预设】【答案示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折射。

《儒林外史》中作者吴敬梓刻画了无数醉心功名的读书人的丑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

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

吴敬梓通过描写范进一跤跌倒,不省人事,门外飞跑,跌落池塘,披头散发,满口痴语等一些列荒唐疯癫的举动让我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残害。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段的阅读,了解二人的形象;通过提供素材撰写小传,理清故事情节,深入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学而优则仕”规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

第三部分三次盛会——方斗名士,假亦真时真作假【屏幕显示】湖洲莺脰湖高士集会:娄公子、杨执中、权勿用、牛布衣、陈和甫、张铁臂、蘧公孙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匡超人、牛浦郎、景兰江、金东崖、严贡生、支剑锋、赵雪斋等南京莫愁湖高会:杜慎卿、季苇萧1. 书中写了三次诗酒大会,请你策划莺脰湖、西湖、莫愁湖的“名士”联欢会。

活动一:请你为这些参会者设计一个名片,你会给谁设计,设计的内容是什么,说明选择此人的原因。

活动二:辩一辩,这三次诗会,是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还是滑稽可笑的丑闻?【预设】活动一:匡超人的名片设计:他的名片上要设计主题是“穷极文人情与态,荟萃儒林痛和丑”,设计他的人生轨迹图:最初遇到马二先生,受其资助,明白求取功名富贵,回到乡里,侍亲至孝,勤奋苦读;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因知县遇事,恐祸及自己,躲到杭州。

遇到景兰江,在西湖酒会上,知道天下还有一种道理,士林秀才的风雅之趣;遇潘三,做起了赌场抽头,考场枪手,停妻再娶,潘三入监,恕不探望……在功名富贵诱惑下逐渐堕落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

娄公子的名片设计:他们的名片上要设计主题是“半世豪举,落得一场扫兴”,他们兄弟二人,在京师呆得无聊,返回故乡,途中起了“求贤访道”的雅趣,于是一伙名士聚集周围,凑成了莺脰湖集会,二人诚恳谦和、恭敬有礼,奈何所谓名士的欺世盗名、待价而沽、攀龙附凤的滑稽丑态,在这场盛会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张铁臂的猪头、杨执中儿子偷权勿用的钱,二人的龌龊等等,娄家公子,无聊到“轻信而滥交,并不夷考其人生平之贤否,猝尔闻名,遂与定交。

”可见其是精神空虚的“名士”也!杜慎卿的名片设计:飘逸潇洒是外表,矫揉世故是内瓤;假名士,真俗人。

【预设】活动二:辩一辩,这三次诗会,是千古传颂的文坛佳话,还是滑稽可笑的丑闻?我认为是滑稽可笑的丑闻,原因是:1.你看,杨执中的儿子偷了权勿用的钱,二人不愉快;张铁臂用“猪头”骗取娄公子的银两后,杳无音讯.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名士,只是借名士之名,来达到自己的私利。

2.再看,西湖诗会的名士,有头巾店的老板,有冒充秀才的盐商,他们附庸风雅,算气逼人,这些人中不上进士,标榜“不讲八股”的名士,内心充满了悲哀,他们吝啬,如胡三先生,如严贡生的无耻,他们只是借此,追求功名富贵。

3.杜慎卿,貌似风雅之名士,也颇有才气。

他指点萧金铉的诗作,召开莫愁湖高会,定梨园榜,可见其风雅;看到太阳的影子,就来回踱步,隔着三间屋能闻见女人的臭气,纳妾是为了传宗接代,足见其虚伪。

【设计意图】活动一:通过设计人物名片,“梳理人物”及故事情节,进而理解人物形象。

活动二:通过辩论,明确,这部分士人,借助科举之名,追求功名富贵,为了利益体丑态毕现,批判了在科举制度下,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趋炎附势的污浊风气。

第四部分四大奇人——豪杰真儒,出淤而不染【屏幕显示】第五十五回,市井四大奇人的出现,这四个人知情知趣,心境淡泊,为所欲为,蔑视权贵。

当“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销磨尽了”的时候,奇人却出现在市井中间。

当儒林中一片狼藉,而井市中则有闪光的人格。

【屏幕显示】为什么在市井中反倒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心灵的自由呢?【屏幕显示】荆元:职业:裁缝年龄:五十多岁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余下来工夫就弹琴写字,也极喜欢做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