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轴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输出轴的基本知识、设计和制造方法。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掌握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绘制和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和基本结构;2.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3.输出轴的强度计算和校核;4.输出轴的CAD绘制和设计。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输出轴的基本知识、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
3.实验法:学生进行输出轴的强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讨论法:分组讨论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等。
2.参考书:相关论文、教材、手册等。
3.多媒体资料:PPT、视频、图片等。
4.实验设备:输出轴强度实验设备、CAD软件等。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评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定期进行课程考试,测试学生对输出轴基本知识、设计原则和制造工艺的掌握程度。
4.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小组项目:分组进行输出轴设计项目,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输出轴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2. 学生能描述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并分析其在机械系统中的作用。
3. 学生能运用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对输出轴的转速、扭矩等参数进行计算和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对输出轴的性能进行评价和优化。
3. 学生能够运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输出轴相关项目的设计、制作和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工程学科的基础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输出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输出轴设计、制作和优化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及在各类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不同类型的输出轴特点及其适用场合。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2. 输出轴的工作原理:讲解输出轴的工作原理,包括转速、扭矩等关键参数的传递过程;分析影响输出轴性能的因素。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3. 输出轴的设计与计算:学习输出轴的设计方法,掌握相关数学和物理知识,进行转速、扭矩等参数的计算;介绍输出轴的强度、刚度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4. 输出轴的CAD设计与绘制:运用CAD软件进行输出轴的设计和绘制,掌握基本的工程制图技巧;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输出轴的详细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

提高刚度的措施和方法
选择高刚度材料
优化结构,减小截面尺寸
增加支撑,减少悬臂长度
采用空心轴或中空结构
06
输出轴的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输出轴的热处理要求和方法
热处理工艺: 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等
温度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冷却温
度
时间控制:根 据材料和工艺 要求精确控制 加热和保温时
常用输出轴材料及其特性
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韧性,易于加工和热处理,成本较低。 合金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高负载和高速运转的输出轴。 不锈钢: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和美观性,适用于需要防锈和清洁的场合。 铸铁: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抗压强度,适用于低速重载的输出轴。
材料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考虑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性能要求 选择具有足够强度和韧性的材料 考虑材料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考虑材料的加工性能和经济性
注意事项:在计 算过程中要考虑 轴的材料、截面 尺寸等因素对弯 矩的影响
输出轴的扭矩计算
扭矩计算公式:T=9550*P/n
扭矩计算的意义:确保输出轴能够承受工作载荷,避免发生扭转变形或断裂
扭矩计算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输入功率、转速以及减速比等
扭矩计算步骤:根据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然后进行扭矩计算,确 保输出轴的强度满足要求
输出轴的设计精度和制造质量直接影响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输出轴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输出轴设计应 满足使用要求, 确保机械性能
稳定可靠
输出轴设计应 考虑制造工艺 的可行性,降
低制造成本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安全性, 确保操作人员
安全
输出轴设计应 注重环保,减 少对环境的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说明书

前言此次的设计是对大学期间所学各课程及相关绘图软件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复习,也是使我们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去解决专业范围内的工程技术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
因此,它在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们在完成课程设计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正确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也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设计的目的在于:(1)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工程问题的独立能力,拓宽和深化所学知识。
(2)培养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思维,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的能力。
(3)培养正确地使用技术知识、国家标准、有关手册、图册等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4)培养自己进行调查研究、面向实际、面向生产,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基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5)熟悉轴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和掌握夹具设计的方法步骤,为以后从事相关的技术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6)通过对输出轴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使我们在机械制造工艺规程设计,工艺方案论证,机械加工余量计算,工艺尺寸的确定,编写技术文件及查阅技术文献等各个方面得到一次综合性训练。
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7)能根据被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运用夹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拟定夹具设计方案,完成夹具机构设计,初步具备设计出高效、省力、经济合理并能保证加工质量的专用夹具的能力。
(8)通过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使我们进一步熟练绘图软件的使用。
熟悉和掌握我国相关的制图标准和要求。
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确定毛坯类型和制造方法,输出轴的材料为 45 钢。
拟采用以铸造的形式进行毛坯的制造。
最后,对某道加工工序进行夹具装配图及主要零件图的设计,对夹具进行精度校核并对其设计质量进行评估。
目录第1章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前言 (1)1.1零件作用 (3)1.2技术要求分析 (3)1.3零件的工艺分析 (3)1.4零件的生产类型 (3)第2章选择毛坯,确定毛坯尺寸,绘制毛坯图2.1选择毛坯 (4)2.2毛坯尺寸的确定 (4)2.3毛坯机械加工余量 (4)2.4绘制毛坯图 (5)第3章选择加工方法,制定加工艺路线3.1定位基准的选择 (5)3.2零件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 (6)3.3制定艺路线 (7)第4章工序设计4. 1选择机床及刀具确定工序尺寸和工序间余量和尺寸的确定及切削用量及基本时间的确定 (8)第5章夹具设计5.1定位方案 (9)5.2分度设计 (10)5.3定位误差分析 (11)致谢与参考文献 (12)第一章零件的工艺分析及生产类型的确定1.1零件的作用本设计所设计的零件是机床变速器输出轴,它是动力输出的主要零件。
【输出轴加工工艺课程设计】输出轴加工工艺

【输出轴加工工艺课程设计】输出轴加工工艺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2016年10月08日至2016年10月23日一、设计任务书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任务书1. 设计题目:输出轴加工工艺说明书2. 设计要求:1.零件任选2.零件图一张(可复印)3.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卡片一套4.说明书一份5.自我小结一份6.按中批生产考虑。
二、输出轴工艺分析2.1 输出轴的作用输出轴主要应用在动力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力的主要零件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其工作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扭矩。
因此,该零件需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和抗扭强度。
2.2输出轴的结构特点、工艺,表面技术要求分析从图示零件分析,该输出轴结构简单,属于阶梯轴类零件。
主要由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和10个φ20的孔和一个16的键槽组成。
为了保证输出轴旋转是的速度,表面粗糙度有较高的要求,外圆的粗糙度要求都为Ra1.25um, 内圆的粗糙度为Ra2.5um,其余为Ra20um。
形位精度也比较高,为了外圆和外面零件的配合后受力均匀,φ55,φ60 的外圆的径向跳动量小于0.04mm,φ80的跳动量小于0.04mm,φ20孔的轴线的跳动量小于0.05mm,为了保证键槽和键的配合,键槽对φ55外圆的对称度为0.08mm。
由于输出轴在工作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扭矩,为了增强耐磨性和抗扭强度,要对输出轴进行调质处理,硬度为250HBS。
三、确定毛胚3.1选择毛胚材料毛胚的种类有很多,如1、型材2、锻造3、铸造,由于该输出轴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扭矩,为了增强其刚性和韧性,所以要选择锻件做为毛胚。
如选用棒料,由于生产类型为中批,从经济上考虑,棒料要切削的余量太大,浪费材料。
3.2毛胚的的简图四、工艺路线的确定4.1基准的选择基准可以分为粗基准和精基准4.11粗基准由于此零件为轴类零件,为了保证精度,所以选择外圆作为粗基准面。
输出轴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目录一.输出轴工艺分析1.1输出轴的作用1.2输出轴的材料1.3输出轴的工艺分析1.3.1零件的组成表面:1.3.2零件的重要表面:1.4零件的技术要求二.确定毛胚三.工艺路线的确定3.1基准的选择3.1.1 粗基准的选择3.1.2精基准的选择3.2各表面加工方法的确定3.3确定工艺路线四.切削用量的选择五.加工余量的选择六.设备工装6.1刀具的选择6.2选择量具6.3夹具设计七.设计体会八.三维图九.二维图十.工艺路线单十一.工序卡片十二. 检验卡片一输出轴工艺分析1.1输出轴的作用输出轴主要应用在动力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力的主要零件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其工作中要承受较大的冲击载荷和扭矩。
因此,该零件需具有足够的耐磨性和抗扭强度。
1.2输出轴的材料45号钢的性能如下表所示。
1.3输出轴的工艺分析1.3.1零件的组成表面:Φ55. Φ60.Φ65.Φ75.Φ176外圆30°的锥面2XΦ8的两个斜孔10XΦ20的孔Φ50.Φ80.Φ104的内孔键槽、倒角1.3.2零件的重要表面:1.Φ55.Φ60.Φ65.Φ75的外圆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输出轴旋转时的速度,表面粗糙度有较高的要求,外圆的粗糙度要求都为Ra1.25um,内孔为Ra3.2um,其他为Ra12.5um1.4零件的技术要求调质处理200HBS,10-Φ20均布孔相对与中轴线的位置度公差为Φ0.05,键槽相对于中轴线的平行度公差为0.08, Φ55外圆相对于A、B外圆的圆跳度公差为0.04,Φ80内孔相对于A、B的圆跳动公差为0.04除大端端面、Φ80内孔面以及10-Φ20均布孔的表面粗糙度为Ra3.2,其余都是12.5。
二、确定毛胚因为使用45钢(碳素钢),且输出轴既承受弯矩又承受转矩,力学性能要求高,所以选择棒料。
三、工艺路线的确定基面先行原则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端面先加工,再以左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为左端面和φ55外圆柱面为后续精基准表面加工而设定的,才能使定位基准更准确,从而保证各位置精度的要求,然后再把其余部分加工出来。
输出轴课程设计精选文档

输出轴课程设计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一、设计题目设计工作量(课程设计完成后应交的资料)1.绘制零件图一张(手绘A4或者机绘)。
2.绘制毛坯-零件合图一张(计算机绘图A4或者手绘)。
3.设计说明书1份(手写20页左右--采用“A4纸”)。
4.说明书中包括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机械加工工序卡片5张以上。
5.重要工序的夹具设计。
设计"********"零件(图1)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年产5000件。
3、输出轴,毛坯为Φ90棒料技术要求1.调质处理28~32HRC。
3.未注圆角R1。
2.材料45。
4、保留中心孔。
二、设计任务分析输出轴的技术要求,并绘制零件图。
设计零件技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填写工艺文件。
设计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装备。
三.输出轴零件的工艺分析1. 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是车床的输出轴,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
2.零件的图样分析(1)两个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2)0.05054.4++∅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3)0.0210.00280++∅mm 与0.0240.01160++∅mm 的同轴度公差为0.02∅mm 。
(4)保留两端中心孔A1,A2。
(5)调质处理28-32HRC 。
四.工艺规程设计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零件材料为45钢。
考虑到机床在运行中药经常正反转,以及加速转动,所以零件在工作过程中则承受交变载荷及冲击载荷,选择锻件,以使金属纤维尽量不被切断,保证零件工作可靠。
2. 基面的选择(1)粗基准的选择。
对于一般输出轴零件而言,以外圆作为粗基准是完全合理的,按照有关粗基准的选择原则,当零件有不加工表面时,应以这些不加工表面作粗基准;若零件有若干个不加工表面时,则应以与加工表面要求相对位置精度较高的不加工表面作为粗基准,现选取输出轴的两端作为粗基准。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题目:设计输出轴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配姓名:徐向阳学号:120606131指导教师:张海军二O一五年六月二十一日输出轴加工工艺及钻床夹具设计序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是在我们学完了大学的全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以及大部分专业之后进行的。
这是我们进行毕业设计之前对所学各课程的一次深入的综合性的复习,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训练。
因此,它在我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工作进行一次适应性训练,从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我也相信通过课程设计能将零碎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系统而全面的做好设计。
本次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在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过程。
由于知识和经验所限,设计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所以恳请老师给予指导。
一、零件的分析1、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车床输出轴,其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车床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淬透性低,水淬时易生裂纹。
综合技术要求等文件,选用铸件。
2、零件的工艺分析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10个φ20的通孔,图中所给的尺寸精度高,大部分是IT6级;粗糙度方面表现在键槽两侧面、φ80内圆柱表面为Ra3.2um,大端端面为Ra3.2um,其余为Ra12.5um,要求不高;位置要求较严格,表现在φ55的左端面、φ80内孔圆柱面对φ75、φ60外圆轴线的跳动量为0.04mm, φ20孔的轴线对φ80内孔轴线的位置度为φ0.05mm,键槽对φ55外圆轴线的对称度为.0.08mm;热处理方面需要调质处理,到200HBW,保持均匀。
输出轴课程设计

输出轴课程设计一制定工艺路线1 零件图工艺分析2 毛坯加工的方法(粗、精基准的选择)3 每个加工面的加工方法4 编写工艺卡片并填写工艺卡二工序设计选三道工序进行工艺设计并填写工序卡三夹具设计1 定位分析2 画装配图(一号图纸)一制定工艺路线1 第一章零件的分析一. 零件的功能及材料分析题目所给定的零件为输出轴,主要应用在动力输出装置中,是输出动力的主要零件之一。
其主要作用是支撑传动零件并传递转矩,其工作条件为:(1)承受交变扭转载荷、交变弯曲载荷或拉-压载荷;(2)局部承受摩擦和磨损(3)特殊条件下受温度或介质作用。
因此轴的失效方式主要是疲劳断裂和轴颈处磨损,有时也发生过冲击过载断裂,个别情况下发生塑性变形或腐蚀失效。
根据轴的工作条件及失效方式,轴的材料应具有如下性能:①高的疲劳强度,防止轴疲劳断裂;②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即较高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较高的韧性,防止塑性变形及过载或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折断和扭断;③局部承受摩擦的部位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防止磨损失效;④在特殊条件下工作的轴的材料应具有特殊性能,如蠕变抗力、耐腐蚀性等。
二. 零件的工艺分析从零件图分析,该输出轴结构简单,属于阶梯轴类零件。
主要由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2个Φ8的斜孔、10个Φ20的通孔和一个16的键槽组成。
其中径向尺寸中,左端的Φ55、Φ65、Φ75精度要求较高为IT6级,Φ60、为IT7级,表面粗糙度为Ra1.25um,右端的Φ80内圆柱面精度要求为IT7级,表面粗糙度为Ra3.2um,右端面上的的10个Φ20的通孔精度为IT7级,表面粗糙度为Ra3.2um。
形位精度也比较高:为了外圆和外面零件的配合后受力均匀,Φ55,Φ60 的外圆的径向跳动量小于0.04mm,Φ80的跳动量小于0.04mm,Φ20孔的轴线的跳动量小于0.05mm;为了保证键槽和键的配合,键槽对Φ55外圆的对称度为0.08mm。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

机械制造课程设计《输出轴》1. 设计背景在机械制造领域中,输出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件。
它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用于将动力传递给其他机械装置或工具。
因此,设计一个高效、可靠的输出轴对于机械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2. 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和应用机械设计原理,深入了解输出轴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际计算和模拟分析,设计一个满足特定需求的输出轴。
3. 设计过程3.1 确定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要求在开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输出轴的工作条件和要求。
这包括输出轴的转速、扭矩、工作环境等。
根据这些参数,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3.2 材料选择输出轴的材料选择对于其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常见的输出轴材料包括钢材、合金材料等。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韧性、耐磨性等因素,以及成本和加工难度。
3.3 输出轴的尺寸设计根据输出轴的要求和所选材料的力学性能,我们可以进行输出轴的尺寸设计。
这包括输出轴的直径、长度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输出轴的强度、刚度和振动等因素,以确保输出轴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发生失效。
3.4 输出轴的变形和疲劳寿命计算为了确保输出轴能够承受所施加的载荷,并具有足够的疲劳寿命,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输出轴的变形和疲劳寿命计算。
这涉及到输出轴的应力分析、挠度分析、和疲劳强度分析等。
3.5 输出轴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选择在完成尺寸设计和力学分析后,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制造工艺和加工方法来制造输出轴。
常见的制造工艺包括锻造、热处理、车削等。
在选择工艺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特性、成本和加工难度。
4. 设计结果与分析4.1 输出轴的设计参数根据上述设计过程,我们得到了以下输出轴的设计参数: - 材料:优质钢材 - 直径:50mm - 长度:200mm - 工作环境:常温、无腐蚀4.2 输出轴的力学分析结果通过应力分析和变形分析,我们确定了输出轴在工作条件下的最大应力和最大变形。
结果表明输出轴的设计参数可以满足工作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

输出轴课程设计说明输出轴课程设计1.零件的工艺分析1.1零件的功用。
结构及特点题所给定零件输出轴,其中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地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零件的材料为45钢,是最常用的中碳调质钢,综合力学性能良好,渗透性低,淬火时易生裂纹,综合技术要求等文件,选用锻件。
由于是大批量生产,故采用横锻,因为该零件属于细长轴在工作时要求有一定的强度,刚度。
1.2主要加工表面及其要求①主要加工面:Φ54.4,左边Φ60,右边Φ60,Φ80的外圆柱面。
Φ54.4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8级,Φ60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5级, Φ80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6级,Φ60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5级。
两链槽宽度的尺寸公差等级为IT9级,而两链槽长度的尺寸公差等级均为IT11级。
②精糙度方面表现; Φ54.4的外圆柱面,Φ60的外圆柱面,Φ80的外圆柱面左边,Φ60的外圆柱的精糙度要求均为Ra1.6要求较高,其余表面均为Ra12.5um要求不高。
③位置精度:Φ54.4,左Φ60和Φ80轴线对右边Φ60轴线的同轴度为Φ0.02mm2.毛坯的选择2.1确定毛坯的类型,制造方法和尺寸及其公差①轴类零件最常用的毛坯是棒料和锻件,只有某些大型或结构复杂的轴(如曲轴),在质量允许下采用锻件。
由于毛坯经过加热,锻造后能使金属内部的纤维组织表面均与分布,可获得较高的抗拉,抗弯级抗扭强度,所以除轴外直径相差不大的阶梯轴可使用热轧棒成冷轧棒料,一班比较重要的轴大部分都采用锻件,这样既可以改善力的性能,又能节约材料,减少机械加工量:机械生产规模的大小毛坯的锻造有自由锻和模锻。
自由锻多用于中小批量生产,模锻多运用于大批量生产。
而且毛坯制造精度高,加工量小,效率高。
可以锻造形状复杂的毛坯,本零件为大批量生产,所以综上所述采用模锻。
②选择通过零件直径的平面为分型面③输出轴属于台阶轴类零件,由于是大批量生产采用的是模锻,所以根据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表3-6,采用锻造精度等级E,查表可知雨量a值为(9±3)mm。
输出轴课程设计任务书

输出轴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本节输出轴课程设计任务书面向五年级学生,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学要求,制定以下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输出轴的基本概念,掌握输出轴在机械设备中的应用;(2)学生能够了解输出轴的种类及特点,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输出轴;(3)学生能够掌握输出轴与电机、传感器等部件的连接方式,为后续项目制作奠定基础。
2. 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输出轴应用实例;(2)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输出轴项目的制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3)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输出轴相关资料的查询和整理,提高信息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备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让学生在掌握输出轴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本节输出轴课程设计任务书的教学内容如下:1. 输出轴基本概念与原理-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第一节“认识机械设备”- 教学内容:介绍输出轴的定义、作用及其在机械设备中的重要性。
2. 输出轴的种类与特点-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第二节“机械零件的种类与功能”- 教学内容:讲解不同类型的输出轴及其特点,分析各类输出轴的适用场景。
3. 输出轴的应用实例-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第三节“机械设备的实际应用”- 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展示输出轴在各种机械设备中的应用。
4. 输出轴与电机、传感器连接方式-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第四节“机械设备部件的连接”- 教学内容:讲解输出轴与电机、传感器等部件的连接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5. 输出轴项目制作- 教材章节:《小学信息技术》第五单元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组完成输出轴项目的制作。
输出轴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1.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的基本方法,并巩固、深化已学得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和运用有关图册、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及编制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2.设计内容和要求1零件的分析1.1 零件的功用分析: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1.2零件的工艺分析: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工艺分析。
2.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2.1 确定生产类型2.2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3 选择定位基准(1)粗基准的选择。
(2)精基准的选择。
2.3制定工艺路线: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3.夹具的选择3.设计工作任务的要求:1. 封皮2.零件图一张3. 工序卡一套4.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A4纸不少于15页)。
课程设计任务书4.主要参考文献:[1]王绍俊.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1[2]刘文剑曹天河.夹具工程师手册.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艾兴,肖诗纲.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5]李益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6]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提供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内容与设计过程相符,且格式要符合规定要求。
毛坯图,零件图,工艺卡,夹具装配图,夹具零件图6.工作计划及进度:系主任审查意见:签字:年月日目录1.零件的分析1.1 零件的功用1.2零件的工艺分析2.加工工艺规程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2.2基准的选择2.3制定工艺路线2.3.1加工方法的选择2.3.2加工顺序的安排2.4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功率的校核设计心得参考文献1零件的分析1.1零件的作用题目所给定的零件为输出轴,其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ca6140输出轴课程设计

ca6140输出轴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机床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输出轴的材料选择、加工工艺及装配要求。
3.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力学性能和传动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并解决CA6140车床输出轴在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输出轴加工工艺,并进行基本的工艺参数计算。
3. 学生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输出轴的装配和调试工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加工行业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愿望。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工程实践中的细节和规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以CA6140车床输出轴为载体,教授学生机械加工工艺、装配调试等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但对复杂工程问题尚缺乏解决经验。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输出轴的相关知识。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强化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输出轴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课本第三章的内容,讲解CA6140车床输出轴的基本结构组成,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和工作原理。
- 输出轴的构造与材料- 输出轴的力学性能分析2. 输出轴的加工工艺:结合课本第四章,介绍输出轴的加工方法、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 车削、磨削、热处理等加工方法的应用- 工艺参数的计算与选择3. 输出轴的装配与调试:根据课本第五章内容,讲解输出轴的装配要求、步骤及调试方法。
- 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装配工艺及调试方法4. 输出轴的故障诊断与维修:参照课本第六章,分析输出轴可能出现的故障及其原因,讨论故障诊断和维修的方法。
输出轴加工工艺课程设计

材料的质量检测和控制
材料选择:根据输出轴的用途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质量检测:对材料进行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方面的检测 质量控制: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加工质量 质量保证:对加工后的输出轴进行质量检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输出轴加工工艺 流程设计
输出轴毛坯准备
材料选择:根据设计要求 选择合适的材料
毛坯尺寸:根据设计要求 确定毛坯尺寸
毛坯加工:进行毛坯加工, 如车削、铣削等
毛坯检验:对毛坯进行检 验,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输出轴粗加工工艺流程设计
材料选择:选择 合适的材料进行
粗加工
加工设备:选择 合适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设备
进行粗加工
加工方法:选择 合适的加工方法
进行粗加工
加工精度:确定 粗加工的精度要
求
加工时间:确定 粗加工的时间要
熟悉输出轴加工工 艺的设备和工具
遵守实验操作规程 和安全规定,确保 实验顺利进行
实验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实验设备:数控车床、铣床、磨床等 工具准备:量具、刀具、夹具等 安全防护:防护眼镜、手套、工作服等
实验材料:输出轴毛坯、加工材料等
实验环境:干净整洁、通风良好、光线充足
实验流程:熟悉设备、准备材料、操作设备、 记录数据、整理报告
刀具几何形状:影响加工精度和刀具磨 损,需要合理设计
切削液的使用和选择
切削液的作用:冷却、润滑、清洗、防锈 切削液的分类:水基切削液、油基切削液、乳化液、合成液 切削液的选择原则:根据加工材料、加工方式、加工精度、加工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切削液 切削液的使用方法:根据加工要求,合理控制切削液的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确保加工质量。
输出轴课程设计

测试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性能指标分析
原因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对输出轴的各项性能指标 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入的原因 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和影响因素。
改进建议
实施改进
根据原因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 议和优化措施,如改进设计、优化材料选 择、提高制造工艺等。
。
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输出轴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掌 握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 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实践价值
输出轴课程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界对机械设 计人才的需求和标准。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输出轴设计的基本原 理、方法和标准,了解相 关机械传动系统的基本知 识。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材料应用
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输出轴 的材料将更加多样化,如高强度钢、钛合
金、复合材料等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绿色制造
在输出轴的制造过程中,将更加注重环保 和可持续性,推动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
智能化设计
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输出 轴的智能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
粗加工
采用车削、铣削等加工方法,对 输出轴进行粗加工,去除大部分 余量。
精加工
采用磨削、抛光等加工方法,对 输出轴进行精加工,达到设计要 求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
下料
根据输出轴的设计图纸和尺寸要 求,选择合适的坯料进行下料。
检验
对加工完成的输出轴进行检验, 包括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 质量等方面的检测,确保产品质 量符合要求。
的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

课程设计实例车床输出轴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并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车床输出轴设计和制造的兴趣,增强工程实践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车床输出轴的基本概念、设计和制造原理。
首先,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定义、分类和应用范围,使学生对车床输出轴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然后,讲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原理,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等方面。
最后,介绍车床输出轴的制造工艺,包括加工方法、装配技术和质量控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时,采用讲授法,通过清晰的讲解和生动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设计案例分析时,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实际操作环节,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将是主要的教学资源,我们将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准确、全面的知识。
参考书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车床输出轴的设计和制造。
多媒体资料将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车床输出轴的制造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将是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重要资源,我们将确保设备齐全、安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方面。
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练习和小设计任务。
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将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机床输出轴的工艺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该课程,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运用本课程及其它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刀具、量具的正确使用。
其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本理论,实践知识及有关课程知识,结合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具体加工问题,初步掌握设计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方法,机床夹具设计与选型,刀具、量具的正确运用方法。
2)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机械设计手册,规范及图表资料等技术文件的编写技能;
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创新意识;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这一环节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的,其目的是使同学们进一步掌握该课程。
提高同学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
1.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设计工艺规程和机床夹具的基本方法,并巩固、深化已学得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和运用有关图册、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训练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及编制技术文件的基本技能。
2.设计内容和要求
1零件的分析
1.1 零件的功用分析:了解零件的性能、用途和工作条件。
1.2零件的工艺分析: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度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工艺分析。
2.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2.1 确定生产类型
2.2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对零件的材料、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
2.3 选择定位基准
(1)粗基准的选择。
(2)精基准的选择。
2.3制定工艺路线:确定加工方法和划分加工阶段;安排加工顺序。
2.4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定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
3.夹具的选择
3.设计工作任务的要求:
1. 封皮
2.零件图一张
3. 工序卡一套
4.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A4纸不少于15页)。
课程设计任务书
4.主要参考文献:
[1]王绍俊.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手册.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1
[2]刘文剑曹天河.夹具工程师手册.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3]艾兴,肖诗纲.切削用量简明手册(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5]李益民.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6]赵家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
提供设计说明书一份,要求内容与设计过程相符,且格式要符合规定要求。
毛坯图,零件图,工艺卡,夹具装配图,夹具零件图
6.工作计划及进度:
系主任审查意见:
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零件的分析
1.1 零件的功用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2.加工工艺规程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2.2基准的选择
2.3制定工艺路线
2.3.1加工方法的选择
2.3.2加工顺序的安排
2.4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5确定切削用量及功率的校核
设计心得
参考文献
1零件的分析
1.1零件的作用
题目所给定的零件为输出轴,其主要作用,一是传递转矩,使主轴获得旋转的动力;二是工作过程中经常承受载荷;三是支撑传动零部件。
1.2零件的工艺分析
从零件图上看,该零件是典型的零件,结构比较简单,其主要加工的面有φ55、φ60、φ65、φ75、φ176的外圆柱面,φ50、φ80、φ104的内圆柱表面,10个φ20的通孔,图中所给的尺寸精度高,大部分是IT6级;粗糙度方面表现在键槽两侧面、φ80内圆柱表面为Ra3.2um, φ55外圆柱面、大端端面为Ra1.6um, φ60、φ75外圆柱面为Ra0.8um,其余为Ra6.3um,要求不高;位置要求较严格,表现在φ55的左端面、φ80内孔圆柱面对φ75、φ60外圆轴线的跳动量为0.04mm, φ25孔的轴线对φ80内孔轴线的位置度为φ0.05mm,键槽对φ55外圆轴线的对称度为.0.08mm;热处理方面需要调质处理,到200HBW,保持均匀。
通过分析该零件,其布局合理,方便加工,我们通过径向夹紧可保证其加工要求,整个图面清晰,尺寸完整合理,能够完整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符合要求。
2.工艺规程的设计
2.1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
毛坯的选择和拟定毛坯图是制定工艺规程的最初阶段工作之一,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毛坯的形状和特征(硬度,精度,金相组织等)对机械加工的难易,工序数量的多少有直接影响,因此,合理选择毛坯在生产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同样毛坯的加工余量的确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毛坯种类的选择决定与零件的实际作用,材料、形状、生产性质以及在生产中获得可能性,毛坯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型材2、锻造3、铸造4、焊接5、其他毛坯。
根据零件的材料,推荐用型材或锻件,但从经济方面着想,如用型材中的棒料,加工余量太大,这样不仅浪费材料,而且还增加机床,刀具及能源等消耗,而锻件具有较高的抗拉抗弯和抗扭强度,冲击韧性常用于大载荷或冲击载荷下的工作零件。
2.2基准的选择
工件在加工第一道或最初几道工序时,一般选毛坯上未加工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这个是粗基准,该零件选用φ55外圆柱面作为粗基准来加工φ176外圆柱面和右端面。
以上选择符合粗基准的选择原则中的余量最小原则、便于装夹原则,在以后的工序中,则使用经过加工的表面作为定位基准,φ176的外圆柱面和右端面作为定位基准,这个基准就是精基准。
在选精基准时采用有基准重合,基准统一。
这样定位比较简单可靠,为以后加工重要表面做好准备。
2.3制定工艺路线
2.3.1加工方法的选择:
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一切都是为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和提高劳动率为目的,
同样的加工方法的选择一般考虑的是在保证工件加工要求的前提下,译稿工件的加工效率和经济性,而在具体的选择上,一般根据机械加工资料和工人的经验来确定。
由于方法的多种多样,工人在选择时一般结合具体的工件和现场的加工条件来确定最佳的加工方案。
同样在该零件的加工方法的选择中,我们考虑了工件的具体情况,一般我们按加工顺序来阐述加工方案:
加工表面表面粗糙度公差/精度等级加工方法φ176外圆柱面 Ra6.3 自由公差粗车-半精车φ55外圆柱表面 Ra1.6 IT6 粗车-半精车-精车φ60外圆柱面 Ra0.8 IT6 粗车-半精车-精车φ65外圆柱面 Ra1.6 IT6 粗车-半精车-精车φ75外圆柱面 Ra0.8 IT6 粗车-半精车-精车φ50内圆柱面 Ra6.3 自由公差粗铣
φ80孔 Ra3.2 IT7 钻孔-车孔-铰孔
φ104孔 Ra6.3 自由公差钻孔-车孔
φ20通孔 Ra3.2 IT7 钻孔-铰孔
左端 Ra6.3 粗车
右端面 Ra1.6 粗车-精车
键槽 Ra3.2 IT9 粗铣-精铣
倒角 Ra6.3
2.3.2加工顺序的安排
(1)工序的安排
1、加工阶段的划分
当零件的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时,往往不可能用一道工序来满足要求,而要用几道工序逐步达到所要求的加工质量和合理地使用设备、人力,零件的加工过程通常按工序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三个阶段。
①粗加工阶段:其任务是切除毛坯上大部分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接近零件成品,因此,主要目标是提高生产率,去除内孔,端面以及外圆表面的大部分余量,并为后续工序提供精基准,如加工φ176、φ55、φ60、φ65、φ75外圆柱表面。
②半精加工阶段:其任务是使主要表面达到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如φ55、φ60、φ65、φ75外圆柱面,φ80、φ20孔等。
③精加工阶段:其任务就是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规定的尺寸精度,留一定的精加工余量,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好准备,并可完成一些次要表面的加工。
如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主要目标是全面保证加工质量。
2、基面先行原则
该零件进行加工时,要将端面先加工,再以左端面、外圆柱面为基准来加工,因为左端面和φ55外圆柱面为后续精基准表面加工而设定的,才能使定位基准更准确,从而保证各位置精度的要求,然后再把其余部分加工出来。
3、先粗后精
即要先安排粗加工工序,再安排精加工工序,粗车将在较短时间内将工件表面上的大部分余量切掉,一方面提高金属切削效率,另一方面满足精车的余量均匀性要求,若粗车后留余量的均匀性满足不了精加工的要求时,则要安排半精车,以此为精车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