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理论第2章补充3
燃烧理论 第二章燃烧与热化学
伴有化学反应的热交换。 放热反应Exothermic: Heat flows out of the system (to the surroundings). 吸热反应Endothermic: Heat flows into the system (from the surroundings).
解 已知: =0.286, MWair=28.85,
mair=15.9 kg/s, MWfuel=1.16(12.01)+4.32(1.008)=18.286 求: mfuel and (A/F)
先求 (A/F) 然后求 mfuel .按定义:
其中 a=x+y/4=1.16+4.32/4=2.24. 有,
V=mv;U=mu;H=mh 状态函数
只与系统当时的状态有关,与如何达到这个状态无关Depends only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system - not how it arrived there.
与路径无关It is independent of pathway. 状态方程
定压比热Constant-pressure specific heats 对于理想气体状态下:
温度与热
• 温度 表示颗粒的随机运动,与系统的动能有关
• 热 包括两个有温度差的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组分 i的摩尔分数,xi
理想气体混合物
组分 i的质量分数, Yi
对于理想气体:
根据定义有 xi 和 Yi的关系 混合物分子量 MWmix 第 i组分的分压Pi
MWair=28.85. 求 : (A/F)和 . 先假定完全燃烧条件下,建立完全燃烧方程来获得空燃比,所谓的完全燃烧是指所有的碳全部
燃烧学—第2章
t = 12780 s = 3.55h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7
《燃烧学》--第二章
∂f J air ,0 = − D0 ρ 0 air ∂y
0
∂f H 2O ∂y
<0 0
J H 2O,0 > 0
0
∂f air ∂y
> 0, 0
J air , 0 < 0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3热辐射 2.3热辐射
Q Qr Qa Qd
4
吸收率α=Qa/Q, 黑体为 黑体为1 吸收率 反射率r=Qr/Q, 白体为 白体为1 反射率 透射率d=Qd/Q, 透明体为 透明体为1 透射率
E = εσT 辐射强度 常数, 辐射率 黑体, 。 辐射率, σ—Stefan-Boltzman常数,ε—辐射率,黑体,ε=1。 常数
⋅
8 δ h ≈ l Re l
y =0
⋅
1/ 2
1 δθ = Pr 3 δh
普朗特数Pr=v/α
q' ' ≈ −
k
δθ
(T∞ − Ts )
hl = 0.35 Re 1 / 2 ⋅ Pr 1 / 3 k
h≈
k 1/ 2 −1 / 3 l (8 / Re ) ⋅ (Pr ) ⋅ 0.35
∂f A ∂y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第二章 燃烧学基础
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内燃机原理第二章内燃机的工作循环
②工质比热变化 t
a. 理想循环工质的比热是不随温度变化的,
实际工质(空气和燃气的混合物)的比热随温度上升而上 升。
b. 理想的双原子气体( O2 ,N2,空气等)比热比实际的多原 子燃气(CO2,H2O,SO2等)比热小。
c—z 为定压加入热量Q1Q1; z—b 为绝热膨胀;
b—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定压加热过程的容积变化用初膨胀比
容循环。
Vz Vc
表示,其它同等
图2(a)为混合循环 a → c 为绝热压缩; c → z 为定容加入热量Q'1; y → z 为定压加热量Q''1; z → b 为绝热膨胀; b → a 为等容释放热量Q2。 由热力学知,混合循环
(5)当ε
: 相同时
>
t ,v
t ,vp
t,p
(6)当pz相同,Q1相同, ε 不相同时, t, p t,vp t,v
这是因pz不变时,等压循环的ε 最大,而等容循环的ε
最小之故。
2.2 涡轮增压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在非增压的内燃机中,工质只膨胀到b点,然后由b点等容
放热至a点,损失了排气中的一部分热能,如果工质由Pz一直 膨胀到Pa ,即在b点后继续膨胀至 g 点,如图2-2所示,那么这 种循环,比无涡轮增压循环要来的完善,它在相同的加热条件 下,多获得一部分功(b—g),使 t 提高了。我们称这种循 环为继续膨胀循环。
理论上,定压涡轮的效率小于脉冲涡轮的效率。 在实际发动机中,因脉冲涡轮的效率较之定压涡轮的要低, 因此,当π k<2.5时,常采用脉冲涡轮增压,
燃烧学导论
燃烧学导论以下为各章需要掌握的内容,请对照讲义和课本做好复习工作。
第1章 引言z 世界总能源的80%来自于燃烧矿物燃料,绝大部分大气污染物和CO 2也源自于燃烧。
z 燃烧研究的目标:开发替代燃料;研制高性能燃烧器。
第2章 化学反应热力学z 摩尔百分数、质量百分数、及两者间的相互转换z 化学反应当量比,分压法配制预混气体z 化学平衡条件,化学反应平衡常数,Le Chatelier 原理z 绝热燃烧温度的计算第3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z 质量作用定律z Arrhenius 定律z 化学反应活化能与反应放热量z 碰撞理论z 准稳态近似(QSSA),部分平衡(PE)z Lindermann 理论z 链分支反应z H 2-O 2系统:反S 型曲线,I ,II ,III 三个爆炸极限第4章 控制方程z 输运现象:扩散系数定性推导;Lewis 数;分子扩散速度,Fick 定律z 连续方程,动量方程,组分方程,能量方程z 等压假设z 守恒标量方程,耦合函数z 一维问题的简化方程第5章 层流预混火焰z 缓燃波(deflagration) vs. 爆震波(detonation),一维分析, 瑞利(Rayleigh)关系, 兰金-雨贡纽(Rankine-Hugoniot)关系z火焰厚度: Le D M T ==//αδδ,该式的物理意义为... zMallard and Le Chatelier 理论(热理论),掌握分析方法 z一维层流预混火焰的定性分析(热质理论) ,掌握分析方法 z一维层流预混火焰详细理论分析:Theory of Zeldovich, Frank-Kamenetskii & Semenov z 层流火焰速度的定义:n U S S L ⋅−=)( z影响层流预混火焰速度的因素 z 最小点火能(MIE, Minimum Ignition Energy),临界熄火距离第6章 层流扩散火焰z 守恒标量(Coupling Function)方程, 混合物分数z 从0(氧气侧)到1.0(燃料侧)变化 z 扩散火焰中Y F ,Y O ,T 随混合物分数z 的分布z 扩散火焰的绝热燃烧温度z 一维稳态静态扩散火焰, 掌握求解解法:1), 混合物分数法Mixture Fraction Formulation ;2), 耦合函数法Coupling Function Formulation ;3), 反应面法Reaction-Sheet Formulation 。
燃烧理论基础第二章2
组分i的分压力
si
Tf
si0 (Tref )
Tref
c p ,i
dT T
Ru ln
Pi P0
2.17a
组分i在标准状
态下的绝对熵 (已知量)
组分从标准状态(P0, Tref)到状态(Pi,Tf)的熵变
33
在 1- =0.5 时熵达到最大值
自发的
非自发的
dS 是正的,系统自发 dS 是负的,非自发的。 地趋向最大熵的一点。
图中曲线为假想曲线
30
▪ 实际上1- 会是多少? 可以是任意值吗? ▪ 设想:如果任意改变,热力学第二定律
会阻挠吗?
即:如果任意改变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吗?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熵是否会减小??
31
设定不同的值,计 算定容火焰绝热温度, 根据温度计算熵。
s m ix (T , P ) xi s i (T , Pi ) i
(2)[241,845 43.87(Tad 298)] (7.52)[0 33.71(Tad 298)] 877, 236 397.5(Tad 298)kJ
16
•和
Ru (Nre T ac init N prodTad ) 8.315 (10.52)(298 Tad )
式中Nreac =Nprod=10.52kmol. 重组并求解有 Tad
H reac H prod V (Pinit Pf ) 0
0.5
32
CO+
1 2
O2
cold
(1
)CO2
CO
2
O2
hot
reactants
products
产物混合物的熵可计算:
Smix (Tf
燃烧理论简介
简单反应: 仅有一个基元步骤构成 复杂反应: 由两个以上基元步骤构成的
§2-1-1 化学反应速率
二、化学反应速率
1、浓度的定义 常用的表示方法: (1)摩尔浓度: (2)分子浓度:
( Mol ) i Cm = (mol / m 3 ) V N N ( Mol ) i Cn = i = 0 = N 0 C(分子数 / m 3) m V V
CA = e − E A / RT CA
'
CB = e − E B / RT CB
'
§2-1-2 阿累尼乌斯定律
活化分子之间的有效碰撞次数为:
Z AB = F T C A C B e − E / RT
E = E A + EB
反应速率:
频率因子k 0
dCA dCB W =− =− = F T CACB e−E / RT dt dt
四、化学反应级数n
化学反应级数是指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呈多少次方 的关系,就称为几级反应,它是浓度影响反应速率大小 与快慢的反映。 零级反应 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 三级反应
W =k W = kCA
2 W = kCA or CACB
K
§2-1-1 化学反应速率
四、化学反应级数
简单反应的级数常与反应式中作用物的分子数相同 反应级数可以不是整数,如一般碳氢燃料与氧的反应 是1.5~2级反应 反应级数是从化学动力学实验测定
. .
k0
§2-1-4 链锁反应
Cl+ H2 → HCl + H + . Cl2 → HCl + Cl
+ . H2 → HCl + H + . Cl2 → HCl + Cl
燃烧学讲义 第二章
k k
G
k 1
j
k
GT 0
稳定流动的混合物流动中,各组分扩散通量之和为零
3)混合流中组分k的对流通量 G ck
定义:混合流平均速度携带组分K流动的通量
Gck k v Yk v Yk GT
•各组分对流通量之和:
j j
G
k 1
c k
Yk GT GT
k 1
即:混合流各组分对流通量和为混合流的通量。
k v d k k v k k v
G d k G k G ck G k G d k G ck
即:组分k的质量通量为该组分在混合 流中的扩散通量与对流通量之和
G G
k k 1
j
j
d k
dxdydz
dxdydz div v dxdydz y z x 密度变化引起质量变化率为
t
d div v 0 dt u v w 若 const ,即div v 0 ,即 0 x y z
2.
X v
i 1
3
i i
--------------
4. 组分守恒方程
Y s Y s Y s Y s Y s u w ( D s ) ( D s ) t y z x x y y Y s ( D s ) ws z z
边界层假设: •垂直于壁面的速度大大小于平行于壁面速度; •垂直于壁面的速度梯度、温度梯度和组分梯 度大大小于平行于壁面各相应参数; •垂直于壁面的压力梯度为零。 •二维: 连续:
Cp
(单位面积上热流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 其中: 导热系数, 热扩散系数
燃烧理论及应用PPT课件
一、闪燃与闪点
闪燃意义 ➢ 闪燃是可燃液体发生着火的前奏,从防火的观点来说,
闪燃就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 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时,闪燃现象 是必须掌握的一种燃烧类型。
2024/7/29
一、闪燃与闪点
闪点分级 ➢ 甲类液体:闪点小于28℃的液体。(如原油、汽油等) ➢ 乙类液体:闪点大于或等于28℃但小于60℃的液体。(
➢ 燃烧素学说认为,某种物体之所以能燃烧是因为其 中含有一种燃烧素,燃烧时,燃烧素就从物体内逸出。
➢ 例如,蜡烛的燃烧。 ➢ 燃烧素学说在解释什么是燃烧素时,认为火是由无
数细小活跃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由这种火微粒构成 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烧素,物质如果不含有燃烧素则不能 燃烧。
2024/7/29
二、燃烧的氧学说
【学习目标】
1、了解着火理论 2、掌握闪燃与闪点、自燃与自燃点、着火与着火点 3、熟悉最小点火能量和消焰距离、物质的燃烧历程、燃烧
产物
2024/7/29
目录
一 着火理论 二 燃烧的类型
2024/7/29
第一节 着火理论
2024/7/29
一、燃烧素学说
基本内容
➢ 18世纪以前,欧洲盛行燃烧素学说(亦称燃素学说), 对当时化学界的影响很大。
基本内容
➢ 有一体积为V(m3)的容器,其中充满有化学均匀可燃 气体混合物,其浓度为C(kg/m3),容器的壁温为T0(K),
容器内的可燃气体混合物正以速度u(kg/m3﹒s)在进行反
应,
➢ 化学反应后所放出的热量,一部份加热了气体混合物 ,使反应系统的温度提高,另一部份则通过容器壁而传给 周围环境
可燃物质或助燃物质先吸收能量而离解为游 离基,与其他分子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将燃烧热释放出来,直至全部物质燃烧完或由于 中途受到抑制而停止燃烧。
第2章 燃烧参数计算
一、燃烧产物
1.定义:由于燃烧而生成的气、 1.定义:由于燃烧而生成的气、液和固体物质 定义 2.完全燃烧产物 2.完全燃烧产物 3.不完全燃烧产物 3.不完全燃烧产物 4.氮氧化物 4.氮氧化物 5.烟: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看到的 5.烟 产物. 产物. 碳氢 化合物
裂解
脱氢
V 0 .O 2 ( H ) =
H % × 22 . 4 4
V 0 .O 2 ( S ) =
V 0 .O 2
S% × 22 . 4 32 C% H% S% O% = × 22 . 4 + × 22 . 4 + × 22 . 4 − × 22 . 4 12 4 32 32 C% H % S% O% = ( + + − ) 22 . 4 × 12 4 32 32 =( C % H % S % O % 22 . 4 + + − )× 12 4 32 32 0 . 21
V 0 . air C% H % S% O% 22 . 4 = ( + + − )× 12 4 32 32 0 . 21
V 0 . air
= 17.39( m )
3
43 % 7% 41 % 22 . 4 = ( + − ) × ×4 12 4 32 0 . 21
二、 气体可燃物完全燃烧理论空气需要量 组成: 组成: CO%+H2%+∑CnHm%+H2S%+CO2%+O2%
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 光合作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 燃烧反应和自然界的氧化反应使二氧化碳含量升高 讨论: 讨论: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
三、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对策
燃烧理论
FACE9 – Theory of Combustion
- 3 components of internal energy: translational, vibrational & rotational;
- Diatomic molecule: not only translational but also vibrational & rotational contributions.
·
Chemical equilibrium
▫ ▫ ▫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Chemical equilibrium principle Full equilibrium products of combustion
3
·
Ideal-gas behavior
◦ Combustion: ”Rapid oxidation generating heat, or both light and heat; also slow oxidation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little heat and no light” ”Ideal gas is the system where interaction is absent (i.e., zero potential energy)”. High temperatures associated with combustion generally result in sufficiently low densities for the Ideal Gas Behaviour to hold.
FACE9 – Theory of Combustion
Yi = xi MWi / MW mix
南京工业大学燃烧与爆炸理论-第二章-燃烧及其灾害
2021/3/28
37
抑制法
• 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 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 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2021/3/28
38
第二节 燃烧过程及形式
一、燃烧过程
• 可燃物质的燃烧一般是在气相中进行的。 由于可燃物质的状态不同,其燃烧过程也 不相同。
2021/3/28
74
90
93.9
58.7
74.2
50
80
40
82
4.5
36.5
2021/3/28
9
2.极限氧浓度
• 对可燃性气体而言,并不是在任何氧浓度下 都可以发生燃烧,存在一个可引起燃烧的最 低氧浓度,即极限氧浓度(LOC)。
• 也称为最小氧浓度(MOC),或者最大安 全氧浓度(MSOC)。
2021/3/28
• 这种现象称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 为闪点。
2021/3/28
52
一、闪燃及闪点
•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液体。 • 某些可燃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蒸发或
升华为蒸气,因此也有闪点。 • 闪点是用来描述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
主要参数之一。
2021/3/28
53
闪点的测量
2021/3/28
54
2021/3/28
11
例2-1
估算丁烷(C4H10)的LOC。
2021/3/28
12
3.最小引燃能(MIE)
• 各种可燃性物质或爆炸性混合物,包括粉 尘,在外界火源作用下被引燃或引爆时都 存在一个最小的引燃能量或点燃能量,称 为最小引燃能(MIE)。
2021/3/28
13
燃烧学—第二章
s / 1, Ts T
在热流作用下,固体表面的升温速度,与固 体本身的k2/a=kρc 有关。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18
《燃烧学》--第二章
热惯性较小的材料,其表面 温度在加热的同时上升很快,易点燃
1.0 PVC950 FIB20×103
Kρc---热惯性.
石棉90×103 0.5 橡木780×103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13
《燃烧学》--第二章
令θ=T-T0,假如物体性质不变,则初始条件 和边界条件分别为: ( x,0) 0
(0, t )
其解为:
1 erf x 2 t
(t>0)
高斯误差函数的定义为:erf()=
2
0
e
2
d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虚线表示流动边界层,实线表示热边界层)
安全工程学院:齐黎明
26
《燃烧学》--第二章
在壁面上流体的流速为U(0)=0,垂直方向 上速度分布设为U=U(y),离壁面无穷远处速度 U(∞)=U∞。 流动边界层的厚度定义为从壁面到U(y)= 0.99U∞点的距离. 对于较小的x值,边界层内的流动为层流。随 着x的增大,在经过一个转变区域后,流动将充分 发展为湍流。 靠近壁面处,始终存在着一个“层流内层”, 其流动性质决定于当地雷诺数Rex=xU∞ρ/μ ,
4
《燃烧学》--第二章
热通量,W/m2; dT/dx, 温度梯度,℃/m; k,导热系数,W/(m•K) 导热系数k即为单位温度梯度时的热通量。 不同的物质其导热系数不同,同种物质的导热系 数也会因材料的结构、密度、湿度、温度等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安全生产管理之燃烧理论
安全生产管理之燃烧理论燃烧理论1 燃烧与燃烧条件①燃烧的定义及本质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性物质)发生的一种发热、发光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
失控的燃烧便酿成了火灾。
燃烧的三个特征表现为放热、发光和生成新的物质。
从化学本质而言,一切燃烧反应均是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参加反应的物质必含氧化剂和还原剂,即助燃物和可燃物。
如一些单质(氧气、氯气),含高化学价元素的化合物(含氧酸及其盐)可作助燃物,许多金属、非金属单质和有机化学物可作可燃物。
可燃物和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其产物有气、液、固三种形式。
发生燃烧反应必须具有能源,明火、摩擦或撞击火花、静电火花、射线、高温、压缩升温化学反应热等都可作为点火能源。
②燃烧的必要条件具备一定数量和浓度的可燃物和助燃物,以及具备一定能量的点火源,同时存在并发生相互作用,是引起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燃烧三要素。
缺少其中任一个条件,燃烧便不会发生。
所以,所有的防火措施都在于防止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所有的灭火措施都在于消除其中的任一或多个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燃烧三要素,俗称“火三角”,其关系如图2-10所示。
图2-10 火三角2 燃烧过程可燃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绝大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是在气体(或蒸气)状态下进行的,燃烧过程随可燃物质聚集状态的不同而不同。
①气体燃烧气体最易燃烧,只要提供相应气体的最小点火能,便能着火燃烧。
其燃烧形式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燃气体和空气或氧气预先混合成混合可燃气体的燃烧,称为混合燃烧,混合燃烧由于燃料分子已与氧分子充分混合,所以燃烧时速度很快,温度也高,通常混合气体的爆炸反应就属于这种类型;另一类就是将可燃气体,如煤气,直接由管道中放出点燃,在空气中燃烧,这时可燃气体分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通过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这种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②液体燃烧许多情况下并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在热源作用下由液体蒸发所产生的蒸气与氧气发生氧化、分解以至于着火燃烧,这种燃烧称为蒸发燃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2.1 引言 (2)2.2 化学能与热能的转换 (2)2.2.1 燃烧反应过程能量转换的数量关系 (2)1.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2)2. 反应焓 (3)3. 燃烧焓与燃烧热 (5)4. 反应焓(及燃烧焓)与反应能(及燃烧能)的比较 (6)2.2.2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过程的讨论 (7)l.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 (7)2. 化学平衡与自由能 (8)3. 自由能与压力变化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9)4. 平衡常数K P与标准反应自由能 (10)5. 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 (14)6. 反应度λ (15)2.3 燃烧产物的计算 (16)2.4 绝热燃烧火焰温度计算 (17)2.4.1不考虑化学平衡时绝热燃烧火焰温度的计算 (17)2.4.2考虑化学平衡时的绝热燃烧火焰温度的计算 (19)2.4.3考虑高温离解时燃烧产物及火焰温度的计算 (22)2.5 燃烧的反应速度 (24)2.5.1燃烧反应速度表示方法 (25)2.5.2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 (26)2.5.3 Arrhenius定律 (27)2.5.4 影响燃烧反应速度的因素 (27)第2章燃烧中的化学热力学及燃烧化学问题2.1 引言对于燃烧反应过程,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在已知初始反应态(反应物的组成、温度和压力等)时,其最终状态是怎样的?2)各种热力学参数是如何变化的?3)燃烧后的最高温度是多少?燃烧反应中的热量如何计算?4)在给定的条件下,所研究的化学反应能否发生?反应速度如何?这些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回答,都需要用化学热力学及动力学基础理论来解决。
因此,简要地回顾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2.2 化学能与热能的转换热力学研究中,通常把所研究的一部分物质或空间与其余的物质或空间分开,所研究的这部分物质或空间叫做体系,其余的叫做环境,体系的界面可以是任意的数学表面。
根据体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质量交换关系,热力学体系可分为:孤立体系、封闭体系、敞开体系、绝热体系。
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孤立系统中的能量是恒定的。
燃料与氧化剂燃烧后变成燃烧产物。
将化学能以热能的形式释放是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种转换方式。
燃料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以焓(等压燃烧过程)或内能(等容燃烧过程)变化的形式来表达,要了解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的数量关系,就必须了解化学变化过程系统内各种化合物(即反应物及产物)的成份变化及由此而引起的焓的变化。
2.2.1 燃烧反应过程能量转换的数量关系大多数的燃烧都是在定压(或定容)条件下进行的。
要了解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即燃料的化学能经燃烧反应释放出热能)就需要了解化合物的生成焓、反应焓及燃烧焓(或反应能、燃烧能)的意义。
2.2.1.1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在化学热力学中讨论焓或内能的变化都是用相对值来计算的,故取25 ℃及0.101325 MPa(等于1atm)的状态作为标准状态,并规定在标准状态下各种稳态单质的焓的数值为零。
于是,通过一些典型的化学反应过程,就可按过程中能量转换的关系确定各种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的焓的数值,称为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则是由构成该化合物的元素的最稳态单质在标准状态下,经化合反应生成lmol 该化合物时焓的增量,用298(/)o f h kJ mol ∆来表示, 例如:p 0220f 2980f 29820f 2982C ()O ()C O (),C 0/O 0/C O H 393.505/oR s g g h kJ m ol hkJ m olh kJ m ol∆=+−−−→∆=∆=∆=∆=-表2-1列出了一些常用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2.2.1.2 反应焓当反应是在特定的温度、压力下进行时,反应物(R)与产物(P)具有相同的温度、压力,产物与反应物间的焓值之差为该反应的反应焓。
各反应物及产物的焓值以其生成焓表示。
假设化学反应的通用表达式为,jj i ij ri pnR n P ==→∑∑(2.1)则该反应的反应焓oRTH ∆为oo oRT i fTi j fTji pj rH nh n h ∆==∆=∆-∆∑∑式中oRT H ∆表示温度为T 时,1个大气压下的反应焓。
n i 为第i 种生成物的摩尔数,i=1,2,…p ;n j 为第j 种反应物的摩尔数j=l ,2,…,r 。
例如反应4222C H ()2O ()C O ()2H O ()g g g l +→+其标准状态下的反应焓为298H 393.5052285.8574.89890.3.oR kJ =--⨯+=-计算出的反应焓为负,表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如果反应物为稳态单质,则反应焓就是产物的生成焓。
表2-1 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p=0.1MPa,T=25℃)2.2.1.3 燃烧焓与燃烧热燃烧焓是反应焓的一种特例,就是1mol 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的热量,即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的反应焓变。
可用oC H ∆表示,其单位为kJ/mol 燃料。
要注意燃烧焓与生成焓的区别,燃烧焓是针对反应物而言的,而生成焓是针对生成物而言的。
一些物质的燃烧焓列于表2-2.而物质的燃烧热则是在25℃,101 kPa 时,1 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这里需注意,燃烧热是以1 mol 可燃物作为标准来进行测定的,因此在计算燃烧热时,热化学方程式里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如H 2(g)+½O 2(g)=H 2O(l);ΔH=-285.85 kJ/mol 。
这时的分数是代表摩尔数而不是分子个数。
燃烧的热值或发热量是单位质量的燃料在等压或等容条件下燃烧,燃烧产物的温度与燃烧温度相等时所释放的热量,在工程上习惯用正值。
因此,燃料的热值与其燃烧焓o C H ∆的数值相等,但符号相反。
在工程界为便于计算而更习惯于用kJ/kg(燃料)表达固体燃料及液体燃料的热值,用kJ/m 3(燃料气)表示气体燃料的热值。
表2-2 25℃时的燃烧焓(产物N 2,H 2O (l )和CO 2)燃烧反应生成物中有水蒸气时,若温度较高,则水保持气态;但若温度低于水蒸气分压力相应的饱和温度,则水就凝结变为液态并放出汽化潜热。
因而,燃料燃烧的热值可分为高热值和低热值。
当生成物中水为气态时燃烧所得热值较小,称为低热值;当生成物中水分凝结时燃烧所得热值较大,称为高热值。
一般热值测定装置测得的为高热值,但在动力设备中燃烧产物温度较高,其中的水分以气态形式存在,所得的为低热值。
实际上,其它燃烧产物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凝结现象时,也同样会对热值产生类似的影响。
2.2.1.4 反应焓(及燃烧焓)与反应能(及燃烧能)的比较从焓的定义可知h=u+pv,对于一个反应而论,则有H U U R T R R R R pv n ∆=∆+∆=∆+∆(2.2)式中:U R ∆为反应能;R n ∆为反应后的产物与反应前反应物间分子数的变化;R 为通用气体常数,T 为反应温度。
在298K 时,RT=8.314×298=2477.6kJ/kmol=2.48kJ/mol,且因燃烧前后的摩尔数变化不大,以辛烷C 8H 12为例,燃烧反应后8123.5,R T 8.68/76/C H R R n n kJ m ol kJ kg ∆=∆==,与其燃烧焓-47837.7kJ/kg 相比,R n R T∆项其值甚微,在工程近似认为R R ∆≈∆HU (2.3)即反应焓(或燃烧焓)与反应能(或燃烧能)近似相等,因而在工程上考虑实测热值Qp 及Qv 时常常不加以区别。
2.2.2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过程的讨论1. 化学平衡与平衡常数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生成物的同时,生成物之间也在发生化学反应而重新形成反应物。
各种化学反应都同时存在着正反两个方向的反应,即aA+bB cC+dD (2.4)在特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必然会只有一种平衡状态出现,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
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
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平衡。
由于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只有当正向反应较强时,反应过程才按正向发展。
反之,当逆向反应较强时,反应过程就按逆向发展。
如果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强弱程度相同,则反应过程就不再发展,反应系统就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化学平衡的状态。
(1)化学平衡的特征①“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处于化学平衡状态时,化学反应并没有停止,而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罢了。
②“定”,由于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所以,该状态下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一定,不再改变。
③“变”,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而“动”则是绝对的。
当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某一个条件(如温度、压强、浓度)时,原有的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直至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常数当反应系统所处的温度、压力及初始时反应物中各物质的含量不同时,它所达到的化学平衡的状态是不同的。
根据反应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或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变化,就可判断定温-定压反应或定温-定容反应的发展方向,以及达到化学平衡时的状态。
许多情况下,燃烧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可看作理想气体,这类化学反应称为理想气体反应。
对于这种理想气体反应,根据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性质,反应系统中各组成气体的性质可以像独立存在一样单独进行计算。
○1化学平衡常数的数学表达式 ()()c dc dC DC D a ba b A BA BP P c d a b P P P K pχχχχ+-+==(2.5)其中,,,A B C D χχχχ分别为A ,B ,C ,D 在反应系统中的体积(或摩尔)百分比,p 为反应系统的全压, p C 、p D 、p A 、p B 为各物质分压。
○2化学平衡常数表示的意义 平衡常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大小,K 值越大,反应进行越完全,反应物转化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3)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1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都会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而可逆反应是有限度的,反应的限度可用反应度λ来表达,λ代表了反应系统到达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地经反应变成产物的程度。
显然,系统平衡时残存的反应物为()()1aA bB λ-+。
2. 化学平衡与自由能在化学热力学中定义 g = h –Ts (2.6) 为单位质量物质的自由能,又称为Gibbs 自由能(Gibbs free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