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第四章(2015-05-04)
合集下载
计算机控制技术全套PPT电子课件教案-第四章总线
高速化
标准化
随着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总线技术 也在不断向高速化方向发展。
为了方便不同设备间的互连互通,总线技 术也在不断向标准化方向发展。
集成化
智能化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总线技术也在不断 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 输和控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总线技术也在 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更智能的数 据传输和控制。
计算机控制技术全套ppt电子课件 教案-第四章总线
目录
• 总线概述 • 总线的通信协议 • 总线的仲裁机制 • 总线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 总线的优缺点
01 总线概述
总线的定义
总线定义
总线是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 输信息的公共通路,是连接各个
部件的桥梁。
总线的组成
总线由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 总线三部分组成,分别负责数据传 输、寻址和命令控制的功能。
标准化与规范
总线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和通信提供了统一 的标准和规范,使得不同厂商的部件可以相互兼容和互操作。
扩展与升级
总线的设计通常考虑到了扩展和升级的需求,通过增加或更换某些部 件,可以实现计算数据格式
定义数据在总线上传输时的格式,包括起始位、 数据位、校验位和停止位等。
总线的特点
总线具有规范性、共享性、标准性 和可扩展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各 部件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高效可靠。
总线的分类
按传输方式分类
总线可以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 线,串行总线以位为单位逐位传 输数据,并行总线则可以同时传
输多个位的数据。
按功能分类
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 线和控制总线,分别负责地址寻 址、数据传输和命令控制的功能。
发送过程
教学课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陈红卫
③消去方程式中间变量,得到输入量与输出量相关联的 方程;
④标准化: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边,与输出 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边,并且分别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 数化为如时间常数等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参数。
,
例2.1:如图2.1所示,水经过阀门1不断地流入水槽,又
通过阀门2不断流出,水槽的横截面积为A。假定水槽的液
控控制制网网 控控制制器器
现现场场总总线线网网
工工作作站站
决决策策管管理理网网络络
网网桥桥
显显示示终终端端
生生产产管管理理网网络络
操操作作站站
网网桥桥
操操作作站站 控控制制网网络络
PPLLCC PPLLCC
┅┅ 控控制制器器
现现场场总总线线网网络络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业
计
对
算
象
机
显显示示终终端端
调节器
打印机 计算机操作指导控制系统框图
1.3.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 ,DDC)系统的框 图如图所示。
外部设备
A/D转换器
检测装置
被
计
控
算
对
机
D/A转换器
驱动器
执行机构
象
操作台
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框图
1.3.3 监督控制系统
至其它局域网 网间连接器
计算机监督 控制级
工作站
工作站
工作站 监控计算机 网间连接器
分散控制 现场级
现场 控制站
智能 调节器
各种 测控装置
通信联络 PLC 系统
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
④标准化: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边,与输出 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边,并且分别按降幂排列,最后将系 数化为如时间常数等反映系统动态特性的参数。
,
例2.1:如图2.1所示,水经过阀门1不断地流入水槽,又
通过阀门2不断流出,水槽的横截面积为A。假定水槽的液
控控制制网网 控控制制器器
现现场场总总线线网网
工工作作站站
决决策策管管理理网网络络
网网桥桥
显显示示终终端端
生生产产管管理理网网络络
操操作作站站
网网桥桥
操操作作站站 控控制制网网络络
PPLLCC PPLLCC
┅┅ 控控制制器器
现现场场总总线线网网络络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 现现场场传传感感器器
业
计
对
算
象
机
显显示示终终端端
调节器
打印机 计算机操作指导控制系统框图
1.3.2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直接数字控制(Direct Digital Control ,DDC)系统的框 图如图所示。
外部设备
A/D转换器
检测装置
被
计
控
算
对
机
D/A转换器
驱动器
执行机构
象
操作台
计算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框图
1.3.3 监督控制系统
至其它局域网 网间连接器
计算机监督 控制级
工作站
工作站
工作站 监控计算机 网间连接器
分散控制 现场级
现场 控制站
智能 调节器
各种 测控装置
通信联络 PLC 系统
计算机分布式控制系统结构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第四章)
D( z ) D( s ) | s z 1 T
u (t )
D( s )
de (t ) dt
U (k )
u (s) s e( s )
e(k 1) e(k ) T
D( z )
U ( z) z 1 D(s)| z 1 s E( z) T T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wT 1 e 2 e jwT / 2 频率特性: H ( jw) T wT jw 2 T 考虑到相位裕量和时间滞后环节 2 ,可取 T (0.15 ~ 0.5) 1 , w
jwT
1 e sT H (s) 零阶保持器: s
sin
wc——剪切频率(由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频率)。
U ( z) (a1z 1 a2 z 2 an z n )U ( z) (b0 b1z 1 bm z m )E( z)
右移定理: z m F ( z) z[ f (t mT)]
U (k ) a1U (k 1) a2U (k 2) anU (k n) b0 e(k ) b1e(k 1)
• 陶瓷炼釉炉温度控制系统 • 要求:工作时炉内温度控制在1200±20度,
不工作时可以手动调节炉内温度0~1200度。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3 最少拍控制器设计
•
最少拍控制
— 要求闭环系统对于某种特定的输入在最少个采样周期 内达到无静差的稳态,且其闭环脉冲传递函数式
( z ) m1 z 1
这样按最少拍设计的控制量将不能实现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只能保证在采样点上的稳态误差为零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在采样点之间的输出出现波纹这不但使实际控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执行机构的功率损耗和机械磨损例如对被控对象经采样和零阶保持后t1其广义脉冲传函为10103679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针对单位阶跃输入设计最少拍控制器选择因此0543410505434105054032040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波纹系统的设计是在最少拍控制存在波纹时对期望闭环响应z进行修正以达到消除采样点之间波纹的目的系统输出在采样点之间的波纹是由控制量序列的波动引起的其根源在于控制量的z变换中含有非零极点设计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时除了选择z以保证控制器的可实现性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之外还应将被控对象gz在单位圆内的非零零点包括在z中以便在控制量的z变换中消除引起振荡的所有极点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若被控对象有l个采样周期的纯滞后并有w个非零零则设计最少拍无纹波系统时选取其中例如对被控对象针对单位速度输入设计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选择因此071814080825027210367910480825038002009009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无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比有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增加若干拍增加的拍数等于gz在单位圆内的零点数目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模糊是人类感知万物获取知识思维推理决策实施的重要特征更符合客观世界
u (t )
D( s )
de (t ) dt
U (k )
u (s) s e( s )
e(k 1) e(k ) T
D( z )
U ( z) z 1 D(s)| z 1 s E( z) T T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wT 1 e 2 e jwT / 2 频率特性: H ( jw) T wT jw 2 T 考虑到相位裕量和时间滞后环节 2 ,可取 T (0.15 ~ 0.5) 1 , w
jwT
1 e sT H (s) 零阶保持器: s
sin
wc——剪切频率(由数字量转换成模拟量的频率)。
U ( z) (a1z 1 a2 z 2 an z n )U ( z) (b0 b1z 1 bm z m )E( z)
右移定理: z m F ( z) z[ f (t mT)]
U (k ) a1U (k 1) a2U (k 2) anU (k n) b0 e(k ) b1e(k 1)
• 陶瓷炼釉炉温度控制系统 • 要求:工作时炉内温度控制在1200±20度,
不工作时可以手动调节炉内温度0~1200度。
《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
3 最少拍控制器设计
•
最少拍控制
— 要求闭环系统对于某种特定的输入在最少个采样周期 内达到无静差的稳态,且其闭环脉冲传递函数式
( z ) m1 z 1
这样按最少拍设计的控制量将不能实现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只能保证在采样点上的稳态误差为零在许多情况下系统在采样点之间的输出出现波纹这不但使实际控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执行机构的功率损耗和机械磨损例如对被控对象经采样和零阶保持后t1其广义脉冲传函为10103679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针对单位阶跃输入设计最少拍控制器选择因此0543410505434105054032040最少拍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控制器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波纹系统的设计是在最少拍控制存在波纹时对期望闭环响应z进行修正以达到消除采样点之间波纹的目的系统输出在采样点之间的波纹是由控制量序列的波动引起的其根源在于控制量的z变换中含有非零极点设计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时除了选择z以保证控制器的可实现性和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之外还应将被控对象gz在单位圆内的非零零点包括在z中以便在控制量的z变换中消除引起振荡的所有极点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若被控对象有l个采样周期的纯滞后并有w个非零零则设计最少拍无纹波系统时选取其中例如对被控对象针对单位速度输入设计最少拍无波纹控制器选择因此071814080825027210367910480825038002009009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少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无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比有纹波系统的调整时间增加若干拍增加的拍数等于gz在单位圆内的零点数目计算机控制技术教案模糊是人类感知万物获取知识思维推理决策实施的重要特征更符合客观世界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件第4章
造成传输错误。 负载能力为400pF,据此可以估算出总线允许长度和所接器
件数量。
I2C总线接口
I2C总线
一个数据字节有8位组成,总线对每次传送的字节数没有限 制,但每个字节后必须跟一位应答位。
在SCL低电平期间,SDA上的电平才允许变化。每个SCL脉 冲对应SDA上的一位数据。
起始信号(S):SCL高电平期间,SDA上出现了下降沿。 起始信号(P):SCL高电平期间,SDA上出现了上升沿。
速率称号
低速(Low-Speed) 全速(Full-Speed) 高速(High-Speed)
超高速(Super-Speed)
10Gbps
超高速+(Super-Speed+)
推出时间 1996年1月 1998年9月 2000年4月 2008年11月
2013年12月
思考
总线一般分为哪三种,有何异同? 对比I2C总线和SPI总线的异同。 PC/104总线与ISA和PCI总线有关系吗? RS-232和RS-485有什么区别?
第1 节 内部总线
SPI总线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总线 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在主器件的移位脉
冲下,数据按高位在前,低位在后的顺序进行传输。 在点对点的通信中,不需要进行寻址操作,且为全双工通信。
在多个从器件的系统中,每个从器件需要独立的使能信号进 行选通。
I2C总线的数据传送
I2C总线
起始信号后的第一个字节是寻址字节。 寻址字节的高七位是接收设备的地址,第八位是传送方向
位,0表示主控设备发送数据,1表示主控设备接收数据。 寻址字节后面可以是很多数据字节,每个字节后都要有一
件数量。
I2C总线接口
I2C总线
一个数据字节有8位组成,总线对每次传送的字节数没有限 制,但每个字节后必须跟一位应答位。
在SCL低电平期间,SDA上的电平才允许变化。每个SCL脉 冲对应SDA上的一位数据。
起始信号(S):SCL高电平期间,SDA上出现了下降沿。 起始信号(P):SCL高电平期间,SDA上出现了上升沿。
速率称号
低速(Low-Speed) 全速(Full-Speed) 高速(High-Speed)
超高速(Super-Speed)
10Gbps
超高速+(Super-Speed+)
推出时间 1996年1月 1998年9月 2000年4月 2008年11月
2013年12月
思考
总线一般分为哪三种,有何异同? 对比I2C总线和SPI总线的异同。 PC/104总线与ISA和PCI总线有关系吗? RS-232和RS-485有什么区别?
第1 节 内部总线
SPI总线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总线 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在主器件的移位脉
冲下,数据按高位在前,低位在后的顺序进行传输。 在点对点的通信中,不需要进行寻址操作,且为全双工通信。
在多个从器件的系统中,每个从器件需要独立的使能信号进 行选通。
I2C总线的数据传送
I2C总线
起始信号后的第一个字节是寻址字节。 寻址字节的高七位是接收设备的地址,第八位是传送方向
位,0表示主控设备发送数据,1表示主控设备接收数据。 寻址字节后面可以是很多数据字节,每个字节后都要有一
计算机控制技术ppt第4章
差动方式输入,放大器差模闭环增益A=1+2R0/R,R为
R1~R8中的一个。R1~R8值可以根据不同放大倍数要求,用公 式A=1+2R0/R来选取,电子开关CD4051选通哪一路电阻
,
31
可以由CPU通过程序进行控制。当电阻都不被电子开关选通 时,放大倍数为1。当信号源采用单端输入时,运放A2的正 输入端通过电阻接地。
12
图4-4 干簧继电器开关矩阵
13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目前用得最多的是由晶体管、场 效应管或光电耦合开关等组成的电子式无触点开关。这类开 关工作频率高,体积小,寿命长。其缺点是导通电阻大,驱 动部分和开关元件不独立而影响了小信号的测量精度。 常用的电子开关有CMOS、FET单片多路开关,如 CD4051、CD4052、CD4053(或MC14501、C511)等以及由 TTL电路组成的数据选择器74LS150、74LS151等;也有的 将多路开关与A/D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如ADC0808、 ADC0809、ADC1211等。
控制信号后,S闭合,进入采样阶段,模拟信号迅速向电容
充电到输入电压值(这个时间越短越好);控制信号去除时, S断开,进入保持阶段,为让A/D转换器对保持电容C上的
电压进行量化,希望电容维持稳定电压的时间长一些。
34
由于充电时间远小于A/D转换时间,保持器的电压下降率 又较低,因此大大减小了误差。
35
扰场合。
19
图4-8 光电耦合开关用法之一
20
2.多路开关的连接方式
多路开关有单端输入、差动输入和伪差动输入等基本连 接方式,如图4-9所示。 图4-9(a)是单端多路输入方式,一般用于高电平输入信 号。由于一个通道传送一路信号,因此通道利用率高。但因 这种方式无法消除共模干扰,所以当共模电压Ucm和信号
计算机控制技术PPT 第4章
4.4 传感器和传感系统
信息处理技术取得的进展以及微处理器和计算机技术的 高速发展,都需要在传感器的开发方面有相应的进展。微 处理器现在已经在测量和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这些系统能力的增强,作为信息采集系统的前端单元 ,传感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感器已成为自动化系统和 机器人技术中的关键部件,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结构组成, 其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
计算机控制技术 --控制组件分布和集成
2008.6
主要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概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企业自动化
4
第2章 工业通信基础和计算机接口总线
8
第3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
8
第4章 控制系统的接口:输入输出通道
6
第5章 控制器设计技术
12
第6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技术
6
第7章 主要的工业控制器
进入传感器的信号幅度是很小的,而且混杂有干扰信号 和噪声。为了方便随后的处理过程,首先要将信号整形成 具有最佳特性的波形,有时还需要将信号线性化,该工作 是由放大器、滤波器以及其他一些模拟电路完成的。在某 些情况下,这些电路的一部分是和传感器部件直接相邻的 。成形后的信号随后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输入到微处理器 。
控制总线
4.3 模拟量输出通道
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控制量转换成执行机构可用的模拟 量,就是模拟量输出通道应解决的问题。模拟量输出通道 一般由接口电路、D/A转换器、V/I变换电路等组成。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结构形式,主要取决于输出保持结构 的组成方式。输出保持器的作用主要是在新的控制信号来 到之前,使本次控制信号维持不变。保持器一般有数字保 持方案和模拟保持方案两种。这就决定了模拟量输出通道 的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一个通路设置一个数/模转换器 多个通路共用一个数/模转换器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 干扰传播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即静电耦合,磁场耦合与公共阻 抗耦合。
❖⒈静电耦合
❖ 静电耦合是电场通过电容耦合途径窜入其他线路的。两根并排 的导线之间会构成分布电容,如印制线路板上印制线路之间、 变压器绕线之间都会构成分布电容。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磁场耦合
❖ 空间的磁场耦合是通过导体间的互感耦合进来的。在任何载流 导体周围空间中都会产生磁场,而交变磁场则对其周围闭合电 路产生感应电势。如设备内部的线圈或变压器的漏磁会引起干 扰,还有普通的两根导线平行架设时,也会产生磁场干扰。
图4.5 串模干扰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共模干扰
❖ 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 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
图4.6 共模干扰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 ⒊长线传输干扰
❖ 由生产现场到计算机的连线往往长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 信号在长线中传输除了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引起信号延迟外,还
❖ ⒈变压器隔离
❖ 利用变压器把现场信号源的地与计算机的地隔离开来,也就是 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的方法称为变压器隔离。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光电隔离
❖ 光电隔离是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抗干扰方法, 它使用光电耦合器来完成隔离任务。
❖ ⒊浮地屏蔽
❖ 浮地屏蔽是利用屏蔽层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使共模 输入阻抗大为提高,共模电压在输入回路中引起的共模电流大 为减少,从而抑制共模干扰的来源,使共模干扰降至很低的方 法。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
❖
4.1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干扰分析
❖
4.2 过程通道抗干扰技术
❖⒈静电耦合
❖ 静电耦合是电场通过电容耦合途径窜入其他线路的。两根并排 的导线之间会构成分布电容,如印制线路板上印制线路之间、 变压器绕线之间都会构成分布电容。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磁场耦合
❖ 空间的磁场耦合是通过导体间的互感耦合进来的。在任何载流 导体周围空间中都会产生磁场,而交变磁场则对其周围闭合电 路产生感应电势。如设备内部的线圈或变压器的漏磁会引起干 扰,还有普通的两根导线平行架设时,也会产生磁场干扰。
图4.5 串模干扰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共模干扰
❖ 共模干扰是指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通道中信号放大器两个输入 端上共有的干扰电压。
图4.6 共模干扰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 ⒊长线传输干扰
❖ 由生产现场到计算机的连线往往长达数百米,甚至几千米。 ❖ 信号在长线中传输除了会受到外界干扰和引起信号延迟外,还
❖ ⒈变压器隔离
❖ 利用变压器把现场信号源的地与计算机的地隔离开来,也就是 把“模拟地”与“数字地”断开的方法称为变压器隔离。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第4章
❖⒉光电隔离
❖ 光电隔离是目前计算机控制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抗干扰方法, 它使用光电耦合器来完成隔离任务。
❖ ⒊浮地屏蔽
❖ 浮地屏蔽是利用屏蔽层使输入信号的“模拟地”浮空,使共模 输入阻抗大为提高,共模电压在输入回路中引起的共模电流大 为减少,从而抑制共模干扰的来源,使共模干扰降至很低的方 法。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三版
❖
4.1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干扰分析
❖
4.2 过程通道抗干扰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4章课件
第三节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
这类控制必须基于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也就是必须求出对象的状态 方程或传递函数。
使得现代控制设计方法中,需要精确数学模型的前提通常难以保证。
工业过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象参数和环境常常随时间发生变化, 引起对象和模型的不匹配。
基于理想模型的最优控制,在实际的工业过程中若不加以改进,是难 以兼顾控制的鲁棒性的。
计算机应完成的计算任务是:
1) 计算反馈回路的偏差,
2) 计算中间变量
当对象为一阶惯性环节加纯滞后环节时,
按式计算。
3) 求取
4) 计算 smith 预估器的输出, 5) 计算 PID 控制器的输入, 6) 进行 PID 运算,计算 PID 控制器输出
当采用改进型 PID 控制器或其他控制算法时,上面的计算要作一定的变化。
2.优化策略 动态矩阵控制采用了所谓“滚动优化”的控制策略,在采样时刻 的优化性能指标可取为
3.反馈校正
为了纠正模型预测与实际的不一致,必须及时地利用过程的误差信
息对输出预测值进行修正,而不应等到这 个控制增量都实施后再作校正。
为此,我们在
,时刻首先实施
中的第一个控制作用
整个动态矩阵控制算法是由调节、预测和校正三部分组成的,该算法 结构可用图加以描述。图中粗箭头表示向量数据流,细箭头表示标量数据 流。
其中
为被控对象不包含纯滞后部分的传递函数,
后部分的传递函数。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为对象纯滞
由于在
的分母中包含有纯滞后环节
它降低了系统的
稳定性。的值大到一定程度,系统将不稳定,这就是大纯滞后系统难
以控制的原因。
为了提高大纯滞后系统的控制质量,引入一个与被控对象并联的补偿器,
计算机控制技术4运动分析
6
一、矩阵指数函数的性质:
1、设A为n×n阶矩阵,t1为t2两个独立自变量,则有:
e e e A(t1t2 )
At1 At2
[证明]:根据定义证明
2、e A(tt) e A0 I
[证明]:矩阵指数函数定义中,令t=0即可得证
3、e At 总是非奇异的,必有逆存在,且:(e At )1 e At
[证明]: e At e A e A(t ),令 t,有e At e At e A0 I (e At )1 e At
2020/7/21
7
4、对于n×n阶方阵A和B:
如果A和B可交换,即A×B= B×A,则 e( AB)t e Ate Bt 如果A和B不可交换,即A×B B×A,则 e( AB)t e Ate Bt
2、齐次状态方程 x Ax 满足初始状态x(t) |t0 x(0) 的解是:x(t) e At x(0) , t 0
满足初始状态x(t ) |tt0 x(t0 ) 的解是:x(t) eA(tt0 ) x(t0 ) , t t0
其中:e At I
At
1
A2t2
1
Ak t k
1 Aktk
( s1)(s2)
1
( s1)(s2)
s ( s1)( s 2)
2020/7/21
16
e At
s3
1 ( s1)(s2) L 2
(s1)(s2)
1
( s1)(s2) L s
( s1)(s2)
2 1 1 s1 s2
2 2 s1 s2
2et e2t
et e2t
2et 2e2t
5、对 e At
有: d (e At ) Ae At e At A
计算机控制技术4电力出版社
程序判断滤波时,软件流程如下图所示:
程序判断滤波程序
保护现场
求Y (K )-Y (K —1 ) Y
Y (K )-Y (K —1 )≥0 吗? N 求补
N
Y (K )-Y (K —1 )>Δ Y 吗? Y Y (K )=Y (K —1 )
一个数据块共用一个同步字作为起始位的格式叫同步通信方式同步通信信息格式如图所示当发送器通过传输介质向接收器传输数据信息时接收器必须识别出数据信号的开始位和结束位以便在适当的时刻正确地读取该字符或该帧数据信号的每一位信息这就是接收器与发送器之间的基本同步问题
第四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技术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由于输入通道元器件的非线性、 特性漂移和环境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存在,采集的数据中包 含有噪声信号,影响了数据的有效性,所以对采集的数据 需要进行各种有效的预处理,如线性化或非线性补偿、数 字滤波、自校正等。 本章介绍几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技术。
温度t (℃) (KΩ)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电阻值R
6.0606 5.9701 5.8823 5.7970 5.7142 5.6337 5.5554 5.4793 5.4053 5.3332 5.2630 5.1946 5.1281 5.0631 5.0000
X N min Y Ymin (Ymax Ymin ) N max N min
2、多项式变换法 许多传感器测量出来的数据与实际的参数之间的非线 性关系无法用一个解析式来表示,或者该解析式难以直接 计算。这时可采用一个代数多项式来进行非线性标度变换:
Y = A0 + A1X + A2X2 + A3X3 + …… + AnXn
计算机控制技术4-4
S平面的纵轴 0
0 S 2 S
以ωs 代表采样频率,ωs=2π/T ,对于θ = ω T
/2
/2
/ 2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副 频 带
/2
/2
主 频 带 副 频 带
a0 a3
并且有
n阶系统
a0 a3 a0 a2 a1a3
朱利——阿斯特隆姆 稳定判据
设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A z a0 z a1 z
n n 1
an 1 z an 0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4.4
线性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线型离散系统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计算机控制技术-杨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对象
Wd
c(t)
(b) 增量式控制 图4-8 DDC控制原理图
4.3 PID数字控制器算法的改进
The Improvement of PID Digital Controller
原因之一:PID算法本身的不足
原因之二:数字PID算法相对与模拟PID控制器的不足 1、模拟调节器进行的控制是连续的,控制作用每
第四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数字PID控制器
Proportion 比例 Integration 积分 Differential 微分
4.1 PID调节的作用 Sec 4.1 The Function of PID Regulation
4.1.1 为什么要用数字PID调节器
1. 技术成熟 结构灵活:常规的PID、各种PID的变种。 2. 人们熟悉 实践中积累了的经验丰富。 3. 不需要求出数字模型 4. 控制效果好
时每刻都在进行;而数字控制器在保持器作用下,控 制量在一个采样周期内是不变化的。
2、由于计算机的数值运算和输入/输出需要一定的 时间,控制作用在时间上有延滞。
3、计算机的运算字长有限和A/D、D/A转换器的 分辨率及年个精度而使控制有误差。
4.3.1 积分饱和及其防止方法
一、积分饱和的原因及影响
现象一:控制系统在刚启动或突然改变给定值时,反 馈系统出现的较大偏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经过积分 项的累加后,可能使控制量u(k)很大,甚至超过执行机构 由机械或物理性能所决定的极限。
将其离散化,用数字形式的差分方程来代替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
0ne(t)d t n e(j)tT n e(j)
j0
j0
de(t)e(n)e(n1 )e(n)e(n1 )
计算机控制技术第四章
如果被采样的连续信号 e(t ) 的频谱为
,并且采样后再加理想滤波器,则连
有限宽,且频谱的最大宽度为 m ,又如果采样角频 续信号 e(t ) 可以不失真地恢复出来。
s 2 / T
05:52 宁波大学信息学院 15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采样定理
该定理简单的解释如下:一般来说,连续信号的 频谱是单一的连续频谱,如图4-9所示,其中为频谱中 的最大角频率。
* st
ze
*
Ts
n
F ( z ) Z [ f (t )] Z [ f (t )] f (nT ) z
n 0
05:52 宁波大学信息学院
20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Z变换定义
f * (t ) f (nT )T (t nT ) f (0) (t ) f (1) (t T ) f (2) (t 2T )
q
A5
8
A6 A7 A8 A9
7 6 5 4 3 2 1
A2' A1'
A3'
A4' A5' A6'
A7'
A8'
A9'
q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a)
t
图4-5 量化过程
0
t1 t2 t3 t4 t5 t6 t7 t8 t9
b)
t
05:52 宁波大学信息学院
7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
T (t )
e (t )
e( t )
t
*
T (t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4 PID参数整定
典型模型: 有自平衡能力对象——一阶水箱(一阶惯性环节) 如图4-4-1所示;
P Q1
P→P+Δ P
Δ H
Q1+Δ Q
平衡状态 Q1=Q2 P→P+Δ P Q2与H成正比
H
Q2 Q1→Q1+Δ Q H+Δ H H增加 Q2+Δ Q2=Q1+Δ Q1 新平衡
4.4 PID参数整定
e(k)
D(z)
U(k)
u(t) H(s)
G(s)
y(t)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1.“特斯丁”变换(双线性变换) 双线性变换也可以由积分的“梯形转换”对应得到; 积分控制器:U(t) = ∫e(t)dt; 如图4-2-3所示;
Y(t)
Kp、T2、Tb(同Kp、Tb)
R(k)ε
ε
Kp、TD
t Kp、T2、TD2
Y(t)
R(k) Kp1、Tb1 t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解决微分饱和的方法:“累计补偿法”;如图4-3-6所示;
计算机输出的采样信号f*(KT)经D/A转换器输出转换为阶梯 式连续信号f(t),即f*(KT)被保持到了(1+K)T时刻。这时 D/A转换器的功能相当于零阶保持器,如图4.1-1所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如图4.1-1所示;
f(KT)
H0
f(t)
f(t)
f(2T)
f(KT)
t
T 2T
典型模型: 无自平衡能力对象——水泵输出的一阶水箱,具有积分环节;; 如图4-4-2所示;
P Q1
Q2(与H无关)
平衡状态 H Q1=Q2 当P→P+Δ P H无平衡点 H+Δ H Q1→Q1+Δ Q 无限增加
4.4 PID参数整定
采样周期的选择是多因素折中的过程。
按照“模拟化设计”关于稳定性分析的理论,采样 周期营区尽可能小; 考虑被控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等特性,可适当增大 采样周期与适应计算机硬件的成本性约束(A/D、 MCU的计算能力等)。
R(k) y(k) U1(k)=α U(k)+(1-α )U(k-1)
e(k)
PID
U(k)
一阶惯性滤波
G(s)
y(t)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U(k) 微分作用 TD/T 积分作用
U(k)
微分作用 积分作用
Kpe(k)比例作用 t 基本PID
模拟化方法:按连续信号控制器设计理论设计调节器, 在采样周期的选择保障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在离散域 将D(S)离散化为D(Z),进而转化为适于计算机的差 分方程。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如图4.2-1所示,为连续域设计的调节器D(s)构建的单 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框图;
r(t)
E(t)
(K-3)T
(K-2)T
(K-1)T
KT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结论:数字PID的基本算式,微分调节器调节作用不理想(对 输入变化产生的调节作用驰誉时间短、幅值大→效果不好)。 解决问题的办法:采用不完全微分PID方法; 如图4-3-8所示;
Δ U(k)=q0e(k)+q1e(k-1)+ q2e(k-2)
D/A
N
位置式 Y
U(k)=U(K-1)+Δ U(k)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饱和”现象的定义:PID控制器的输出由于执行单元物 理特性约束而未充分实施的现象。 因积分项引起的“饱和”现象——“积分饱和”; 因微分项引起的“饱和”现象——“微分饱和”
D(s)
U(t)
y(t)
G(s)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将D(s)离散化为能在计算机内实现的离散控制 器D(z);在D(s)→D(z)的转化过程中计算机控制信号输出的 D/A转换器相当于一个“零阶保持器”。因此离散化的控制 系统框图如图4-2-2所示:
r(t) y(t)
e(t)
e(t)
e(k-1)
e(k)
t T Δ S=(e(k)+e(k-1))/2T=U(k)-U(k-1)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则: 1.a>1;Y(k)序列是发散的; 2.a=1;Y(k)序列是等幅脉冲;
3.0≤a<1;Y(k)序列是单调衰减正序列;
4.-1<a<0;Y(k)序列是交变衰减振荡序列;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Y(t)
Kp、T2、Tb(同Kp、Tb)
R(k)ε
ε
Kp、TD
t Kp、T2、TD2
Y(t)
R(k) Kp1、Tb1 t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2.积分分离法
如PI调节器与PID调节器采用同组参数,系统地响应在︱e(k)︱>ε会因缺少 积分作用而变慢。实用中两种结构的控制参数可以不同,PI调节器的比例调 节器作用可以强些。 如图4-3-5所示:
采样周期的选择应与执行机构的特性匹配,切勿盲目追求 过小的指标;
4.4 PID参数整定
针对被控模型做输入/输出测试实验,根据测试参数查经验公 式,求取,最佳控制参数;数字PID参数整定方法是在模拟 PID实验-经验法基础上的修订与扩充。
比例作用
t 不完全微分PID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如图4-3-10所示
U(k) e2(k) R(k) e1(k) U2(k) P1D1 P1D2 G2(z)
y(k)
G2(z)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串级控制系统”内环调节器的给定输入是外环 调节器的输出,如采用基本数字PID算式内环的给 定值频繁波动,微分调节作用将因给定值频繁波 动无法稳定下来——内环PID调节器无法稳定下来。
图4.1-1
KT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零阶保持器的脉冲传递函数如图4.1-2所示;零阶保持器的
脉冲相应函数可分解为:
g0(t)=1(t)-1(1-T)
1
0
T
t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计算机控制式采样控制,控制系统的采样与计算都是在采样时刻 的离散点上完成。计算机测控计算是由离散时刻的输入——输出 关系表述的——差分方程。
第四章
单回路数字调节器
1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2 数字调节器的模拟化设计方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计算机控制系统——采样控制系统(以采样周期T为间隔的 离散采样);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采样定理(香农定理):采样频率ω s应高于被测信号最高率 ω max的2倍;即: ω s≥2ω _max;
Δ U(k)
T + +
Δ U(k)
T+Ts
+
累积器 T+Ts
Ts 延 迟
Δ Umax
Δ Umin
Δ U*(k)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4.3 数字PID调节器及改进算法
如图4-3-7 所示;
e(k-3)
e(k-2)ep(k) e(k-1)
e(k)
0.5T 0.5T
1.5T 1.5T
4.4 PID参数整定
采样周期的选择是多因素折中的过程。 按照“模拟化设计”关于稳定性分析的理论,采样周期营 区尽可能小; 考虑被控对象的惯性时间常数等特性,可适当增大采样周 期与适应计算机硬件的成本性约束(A/D、MCU的计算能力 等)。 采样周期的选择应考虑硬件的能力约束(A/D速度、MCU计 算能力);
5.a=-1;Y(k)序列是交变的等幅振荡序列;
6.a<-1;Y(k)序列是交变发散序列;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如图:4.1-3所示;
U(k) 1 t 单位图 Im U(k) t U(k) Re
U(k)-1t来自tU(k) U(k)
t
t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
4.1 采样控制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