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1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苏州园林》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8-182页的内容。本文作者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文章由总到分地说明了各具特色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表达了对苏州园林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的出处。
2.识记并理解“预习提示”和“课下注释”中的生字和生词。
3.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积累一些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先总说后分说”的说明方法,并以此为范例体会说明文的结构和写法。
2.学习打比方、作比较、作描摹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和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涉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体现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苏州园林的园林设计者和匠师刻意追求自然之趣,文中融入了作者的赞赏和眷恋之情。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激情,品味自然,陶冶情操。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2.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的特点,总说和分说。
3.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难点
1.说明事物的方法,总说和分说。
2.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学突破
结合课后“探究·练习”第一、第二的方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例子,仔细体会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语言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读课文,并且到书店、图书馆(室)或网上查阅、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有关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或电子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
将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带到课堂进行交流演示。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培养读的能力。
3.疏导文理,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1.图片交流,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后感悟本文优美的语言。3.理清文章结构,抓住说明特点。
一、新课导入(约分钟)
3.请学生简要说明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指名回答,暂不评价,留待学
习课文时解决。(板书课题:苏州
园林)
4.作者介绍(大屏幕展示):叶圣陶(1894-1989),原名叶绍钧,江苏
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
出身贫寒,中学毕业后即从事教育
和编辑工作,解放前当过小学、中
学、大学老师。解放后历任出版总
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
育出版社社长,人大常委会常委,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等职。
1921年发起“文学研究会”,1928
年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
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还是现
代文学史上最早创作并有出色成
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在语言教学和
语言教材规范等方面他都有独到
的建树和贡献。主要作品有《隔
膜》、《稻草人》、《四三集》、《脚步
集》、《小记十篇》、《古代英雄的石
像》、《多收了三五斗》。3.思考、讨论后举手抢答。
4.整理笔记,进一步了解作者概况。
二、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约分钟)
三、疏导文理,整体感知(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作者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是什么?(指导学生将文中的重要句
子划出,标出其中的重要词语,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点拨:标本影响。
2.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写对苏州园林总的印象?
点拨:鉴赏。
3.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对象——苏州园林的特征是什
么?(引导学生找出本文说明事
物特征的课文内容)贯穿全文的
中心线索是什么?用一个词语
回答。
点拨:应扣住第二段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让学生朗读课文,说出行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展开苏州园林这幅
完美的画卷的。
5.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是怎样布局的(大屏幕展示,仅供参考):一
段,总印象;二段,共同点;三
段,池沼配合;四段,着眼画意;
五段,墙廊设计;六段,角落图
画美;七段,门窗工艺品;八段,少用彩绘;九段,其他一笔带过。1.标记句子、词语,思考后回答。
2.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关键词语,思考作者写作本文
的思路。
3.在教师的启发下思考,得出结论:图画。
4.自读课文,根据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边读边划出
其中语段中的重点词语)5.用一个词语简要概括本文每一段的意思。进行分组
讨论,然后抢答。
四、课文研读,写法点拨(约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速读课文,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全文结构。
2.首段点拨:要求学生辨析“标本”——“榜样”,“鉴赏”
——“欣赏”
3.课文第二段,作者围绕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写了几层
内容?
4.课文第三、四、五、六段内容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
5.课文第七、八、九段各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
系?(这是细部介绍苏州园
林特征的语段,属于课文的
非重点介绍,写得简略)6.课文第十段,在结构上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如果将文
章的第十段删去,读者会有
什么感觉?
点拨: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7.综观全文的结构脉络,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点拨:从全文看,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从各部分看,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结构严谨,逻辑分明。1.速读,划出段落层次,标出重点词、句。
2.讨论明确:(1)标本,原指供学习、研究时用的动、植物的
实物,这里有“范本”之意。
(2)鉴赏,对艺术品的欣赏
和评价。
3.讨论、归纳:(1)避免不同点,专说共同点。(2)具体到四个
“讲究”。(3)强调共同点:
完美的图画。(4)游览者评价,
确定欣赏角度。
4.讨论后举手抢答,朗读,归纳: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四个小
段是对前文四个“讲究”的具
体说明。
5.归纳:写了三个“注意”。(1)注意园林角落的布置。(2)注
意门窗图案的雕镂。(3)注意
色彩调配的协调。
6.积极思考讨论,互相点评。
7.分析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层次。
教学步骤
(第2、3课时)
第二、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1.检查回顾,温故知新。
2.品味探究,引导领略本文的写作特点。
3.质疑问难,激发探究情趣。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强化识记、诵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