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它规范了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应用。
该标准于2010年3月31日发布,自2010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由XXX发布。
该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总则:介绍了该标准的背景、适用范围、术语和定义。
2.技术要求:详细说明了RTK测量的技术要求,包括测量设备、数据处理、控制点、测量方法等方面。
3.测量精度:规定了RTK测量的精度要求,包括水平精度、垂直精度和时间精度等方面。
4.数据处理:详细介绍了RTK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等方面。
5.报告和记录:规定了RTK测量报告和记录的内容和格式要求。
6.质量保证:介绍了RTK测量质量保证的方法和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我国测绘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该标准的制定也为RTK测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规范和指导,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本标准旨在规范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以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本标准适用于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测量单位和测绘单位。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包括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的规定,以及仪器设备的要求和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的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涉及以下文件,引用时必须注明文件名称、编号、年份或日期(包括所有修订单):GB/T -2018 《测量数据质量评定》GB/T -2018 《测量数据处理规范》术语和定义本标准中使用的术语和定义参照GB/T -2018《测量数据质量评定》和GB/T -2018《测量数据处理规范》。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RTK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应采用XXX规定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以确保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一种采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空间定位和导航的系统。
为了确保GPS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测量规范。
首先,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GPS测量之前,测量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以确保其具备正确使用GPS仪器和软件进行测量的能力。
其次,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测量之前,对GPS接收机进行校准和检测。
校准主要是确保接收机能够正确解算卫星信号,并能够准确计算位置坐标。
检测主要是通过测量已知坐标的控制点来验证接收机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第三,GPS测量规范要求在选择观测点时,应考虑到可见卫星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避免存在遮挡物的地点,以保证接收机能够接收到尽可能多的卫星信号,并提高测量的精度。
第四,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GPS观测时,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并求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精度。
同时,要确保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天气条件下进行观测,以减小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第五,GPS测量规范要求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参数设置。
对于不同类型的测量任务,如静态测量、动态测量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和参数设置,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GPS测量规范要求对测量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
通过对测量结果的误差分析和精度评定,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并提供相应的精度等级,以便使用者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满足其需求。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后处理,如平差、配准等,以提高测量结果的精度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GPS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
只有遵循规范进行GPS测量,才能获得满足要求的测量结果,并为相关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与性能评估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与性能评估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的规范与性能评估方面的信息。
RTK技术是一种高精度的GPS定位技术,可提供实时的位置和姿态信息。
本文档将介绍RTK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性能评估方法以及相关的规范要求。
技术原理RTK技术基于GPS系统,通过接收多颗卫星的信号并进行差分处理,实现高精度的实时定位。
差分处理可以消除大气层延迟、钟差和卫星轨道误差等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RTK技术还利用基准站和移动站之间的无线通信,实现数据传输和位置修正,从而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稳定性。
应用范围RTK技术广泛应用于测量、地质勘探、导航、农业等领域。
在测量领域,RTK技术可以用于土地测量、建筑工程测量、地质灾害监测等。
在农业领域,RTK技术可以提供农田精准作业、精确施肥等支持。
性能评估方法评估RTK技术性能的方法包括精度评估和可靠性评估。
精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与真实坐标比对、与传统GPS定位结果比对等。
可靠性评估主要考虑定位精度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可以通过统计方法和多样性测试等进行评估。
规范要求对于RTK技术的应用和使用,一般有以下规范要求:- RTK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RTK测量过程应进行校正和验证,确保精度和可靠性;- RTK数据应具有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RTK设备和系统应具备保密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和操纵。
结论RTK技术是一种在定位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高精度定位技术。
通过遵守相关规范和进行性能评估,可以确保RTK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中,RTK技术将为用户提供准确可靠的位置和姿态信息,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方案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方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用于测量和确定交通道路位置、距离和速度的技术。
在道路规划、交通管制、车辆定位和导航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需要遵循一定的测量规范。
以下是一份针对公路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规范方案。
一、设备要求:1.使用具有高精度和稳定性的GPS接收器。
2.GPS接收器要支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并能够同时接收多颗卫星信号。
3.GPS接收器要有良好的抗干扰性能,并能够快速并准确地定位。
二、测量原理:1.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通过计算卫星信号的传输时间和接收时间差来确定位置。
2.可使用三角测量原理来计算位置和距离。
三、标志点设置:1.在测量区域内设置足够数量的标志点,以便于进行测量和校正。
2.标志点应遵循标准的地理位置坐标系统,并要求平面坐标和高程坐标的准确性。
四、测量过程:1.进行测量前应进行系统校准,并确保GPS接收器的正常工作。
2.在测量过程中要保持GPS接收器的稳定和可靠信号。
在隧道、高楼、树木等对信号接收产生干扰的区域,应使用增强型GPS接收器或通过其他方法来增强信号接收。
3.测量时间应选择在天气良好、信号强度稳定的时段进行。
五、数据处理:1.根据测量数据对道路位置、距离和速度进行计算和分析。
2.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注意排除异常值和误差,并进行数据平滑处理。
3.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精度要求:1.道路位置的测量精度要求在厘米级别,距离的测量精度要求在米级别,速度的测量精度要求在公里/小时级别。
2.针对特定的测量任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对精度要求进行调整。
七、成果要求:1.提供定位位置、距离和速度的测量数据结果,以及数据处理报告。
2.测量成果要具备可追溯性,包括测量过程的记录、校正和验证过程的文件。
八、质量保证:1.进行GPS测量的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相关资格证书。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引言全球定位系统(GPS)城市测量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信号定位和测量地球表面特定点的技术。
它在城市规划、土地测量和地理信息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一套技术规程对GPS城市测量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1. 术语和定义本规程中使用以下术语: -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由一组卫星和地面接收器组成的系统,用于定位和测量地球上的点。
- GPS接收器:接收和解码卫星信号,并计算出接收器的位置坐标。
- 城市测量:利用GPS技术对城市地理信息进行测量和定位。
2. GPS测量准备在进行GPS城市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 确认测量目标和测量区域;- 确保GPS接收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基准点,作为测量的参考; - 确保有足够的电源和存储空间来记录测量数据。
3. GPS测量步骤下面是进行GPS城市测量的一般步骤: 1. 设置GPS接收器:打开GPS接收器,确保它能够接收到卫星信号,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2. 收集测量数据:根据测量目标,在不同位置上放置GPS接收器,并进行数据记录。
3. 数据处理:将收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滤波、误差校正等,得出测量结果。
4. 结果分析:对处理后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包括计算距离、角度、高度差等。
5. 结果验证:通过与现场标准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 GPS测量精度控制为了确保GPS测量结果的精度,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在测量区域内设置多个基准点,以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进行测量前,检查并校正GPS接收器的偏差和误差; - 对收集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滤波和平滑处理,以消除测量误差; - 在测量过程中,密切关注GPS接收器的信号质量指标,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 - 针对特定测量需求,采用不同的观测时间和观测模式,以提高测量精度。
5. 数据安全和保密在进行GPS城市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测量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备份,防止意外数据丢失; - 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测量数据,需要进行加密和权限控制,确保数据的保密性; -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安全的通信通道,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 在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数据的访问权限,避免非法获取和使用数据。
gps测量规范
GPS测量规范1. 引言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利用卫星信号来确定地球上的位置和时间的系统。
在测量领域,GPS被广泛应用于地理测量和导航任务。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份GPS测量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测量设备和软件要求在进行GPS测量之前,需要确保测量设备和软件满足以下要求:•设备要求:测量设备应具备高精度的GPS接收器,并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同时,设备的性能指标应满足所测量任务的要求,如精度、灵敏度、信号跟踪能力等。
•软件要求:使用合适的GPS数据处理软件,确保能够正常接收和处理GPS数据。
软件应具备数据可视化、数据编辑、数据质量评估等功能,同时也应支持导出数据和报告的生成。
3. 测量过程GPS测量的过程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阶段。
3.1 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指使用GPS接收器收集信号并记录相应的数据。
在进行数据采集之前,应注意以下几点:•站址选择:选择适合的测量站点,站点应远离可能干扰GPS信号的建筑物、树木或其他障碍物。
•时段选择:选择合适的测量时段,避免强烈的太阳辐射或天气条件不佳的时候进行测量。
•数据采集频率: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适当的数据采集频率。
3.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校正的过程。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数据导入: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到数据处理软件中。
•数据编辑: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编辑和清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校正:对数据进行校正,包括钟差校正、轨道误差校正等。
3.3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数据可视化:利用软件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包括轨迹图、高程图等。
•数据评估:对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包括精度评估、信号质量评估等。
•数据报告:根据需要,生成数据报告,包括测量结果、误差分析等内容。
4. 结论本文档简要介绍了GPS测量规范,包括测量设备和软件要求、测量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内容。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 system real-time kinematic(RTK) surveys2010-03-31发布 2010-05-01实施国家测绘局发布CH/T2009--2010目次前言 0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2)5 RTK控制测量 (2)6 RTK地形测量 (5)7 仪器设备要求 (7)8 资料提交和成果验收 (8)附录 A 参考点的转换残差及转换参数表 (9)附录 B RTK基准站观测手簿 (10)附录 C 同一基准站二次观测点位平面坐标成果表 (11)附录 D 同一基准站三次观测高程成果表 (12)前言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测绘局、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骆光飞、杨洪、葛中华、廖振环、闻洪峰、李凉、胡有顺。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实施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的技术要求、方法。
RTK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适用于布测外业数字测图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基础控制点,RTK地形测量适用于外业数字测图的图根测量和碎部点数据采集。
其他相应精度的定位测量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T 2008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规范CH 8016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实时动态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
(完整word版)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方案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 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坐标系﹑1980**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 应进行坐标转换.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2.0.5 独立基线 Independent baseline由独立观测时段所确定的基线.2.0.6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ble loop由独立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2.0.7 自由基线 Free baseline不属于任何非同步图形闭合条件的基线.2.0.8 复测基线 Duplicate measure baseline观测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时段的基线.2.0.9 边连式 Link method by a baseline相邻图形之间以一条基线边相连接的布网方式.2.0.10 无约束平差 Non-constrained adjustment在一个控制网中,不引入外部基准,或虽引入外部基准但并不产生控制网非观测误差引起的变形和改正的平差方法.2.0.11 公路抵偿坐标系 Compensation coordinate system for highway在建立公路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抵偿高程面上和<或>以任一子午线为中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2.0.12 首级控制网 First class control network为一个公路工程项目而建立的精度等级最高,并同国家控制点联测能控制整个路线的控制网.2.0.13 主控制网 Main control network为满足公路测设放线或施工放样,在首级控制网基础上加密并贯通整条公路的控制网.2.0.14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观测时天线平均相位中心标志面的高度.3 GPS 控制网分级与设计3.1 GPS 控制网分级3.1.1 根据公路及桥梁﹑隧道等构造的特点及不同要求,GPS 控制网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等级.各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规定见表功3﹒1﹒1表3﹒1﹒1 GPS注:①各级GPS控制网每对相邻点间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平均距离的1/2,最大距离不宜大于平均距离的两倍;②特殊构造物指对施工测量精度有特殊要求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3.1.2 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精度应按下式计算确定:σ=√[a2+〕bd〔] 〕3.1.2〔式中:σ—弦长标准差<mm>;a—固定误差〕mm〔;b—比例误差〕ppm〔;d—相邻点间的距离〕km〔.3.2 GPS 控制网设计3.2.1 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公路等级﹑线地形地物﹑作业时卫星状况﹑精度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并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3.2.2 GPS的WGS-84大地坐标系统转换到所选平面坐标系时,应使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平均高程情况,可按以下方法选定坐标系统:3.2.2.1 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3.2.2.2 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并可选用以下方式:〕1〔投影于1954年坐标系或者1980**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2〔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3〔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3.2.3 GPS控制网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进行坐标转换时,应确定以下技术参数;--参考椭球及其相应的基本参数;--中央子午线经度值;--纵横坐标的加常数值;--投影面正常高;--测区平均高程异常值;--起算点坐标及起算方位角.公路抵偿坐标系所采用的椭球中心、轴向和扁率应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3.2.4 公路路线过长时,可视需要将其分为多投影带.在各分带交界附近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 点.3.2.5 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中的特殊构造物的测量控制网应同项目测量控制网一次完成设计、施测与平差.当特殊构造物测量控制网的等级要求高时,宜以其作为首级控制网,并据以扩展其它测量控制网.3.2.6 当GPS 控制网作为公路首控制网,且需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应每隔离5km设置一对相互到通视的GPS点.当GPS首级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个GPS点至少应与一个相邻点通视3.2.7 设计GPS控制网时,应由一个或若干个独立观测环构成,并包含较多的闭合条件.3.2.8 GPS 控制网由同步GPS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时,其边数应符合以下规定:--一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5条;--二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6条;--三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7条;--四级GPS控制网应不超过去8条;3.2.9 一、二级GPS 控制网应采用网连式、边连式布网;三、四级GPS控制网宜采用铰链导线式或点连式布网.GPS控制网中不应出现自由基线.3.2.10 GPS控制网应同附近等级高的国家平面控制网点联测,联测点数应不少于3个,并力求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本控制网.当GPS控制网较长时,应增加联测点的数量.路线附近具有等级高的GPS点时,应予以联测.同一公路工程项目的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时,在分带交界附近应同国家平面控制点联测.3.2.11 GPS点需要进行高程联测时,可采用使GPS点与水准点重合,或GPS点与水准点联测的方法. 平原、微丘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6个,必须大于3个;联测点的间距不宜大于20km,且应均匀分布.重丘、山岭地形联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是10个.各级GPS控制网的高程联测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4 选点与埋石4.1 准备4.1.1在编制技术设计书<或大纲>前应搜集与公路工程有关的以下资料:--测区划1:10000-1:150000地形图;--既有各类控制测量资料,包括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高程、坐标系统、技术总结等;--测区的气象、地质、地形、地貌、交通、通信及供电等资料;--路线走向、线位布设、路线设计数据及大型构造物位置等资料.4.1.2按技术设计书<或大纲>要求,进行GPS控制网技术设计.4.2 选点4.2.1 选点员应按技术要求进行踏勘,并实地核对、调整、确定点位.点位应有利于采用其它测量方法扩展和联测.对需做水准联测的点位还应踏勘水准路线.4.2.2 点位应选在基础稳定,并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4.2.3 点位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否则应绘制点位环视图.4.2.4 点位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点位距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的距离应不小于400m;距220Kv以上电力线路的距离应不小于50m.4.2.5 点位应利于公路勘测放线与施工放样,且距路线中心线不宜小于50m,并不大于300m.对于大型桥梁、互通式立交、隧道等还应考虑加密布设控制网的要求.4.2.6 GPS控制点需要设方位点时,其目标应明显,便于观测;与GPS点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且与路线垂直.4.2.7 GPS控制网的点名应沿公路前进方向顺序编号,并非编号前冠以"GPS"字样和等级.当新点同原有点重合时,应采用原有点名.同一个GPS控制网中禁有相同的点名.4.2.8 选定的点位应标注于1:10000或1:50000的地形图上,并绘制GPS控制网选点图,填写GPS点之记,点之记格式见附录B.4.3 埋石4.3.1 各级GPS点的标石均应有中心标志.中心标志用直径不小于14mm的钢筋制作,并用清晰、精细的十字线刻成直径小于1mm的中心点.标石表面应有GPS点名及施测单位名称.4.3.2 GPS点的标石可按附录C预制,亦可现场浇制.埋设时坑底应填以砂石并固密实,或现浇20cm 厚的混凝土.埋设的GPS点应待沉降稳定后方可使用.4.3.3 GPS点位于山区岩石地段时,可利用基岩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标石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4.3.4 GPS点位于耕作地区时,应埋设于非耕种地上,并露出地面少许;当必须埋设于耕地时,标石顶面应埋设于耕种表土层以下.对冰冻地区,其埋设深度应大于该地区的冰冻深度.4.3.5 GPS点位于沙丘或土层疏松地区,应适当增大标石尺寸和基坑底层现浇混凝土的面积与厚度.4.3.6 当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用以设置标石时,可在建筑物上凿孔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其顶端外形尺寸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4.3.7 利用原有平面控制点时,应确认该点标石完好,并符合同级GPS点观测与埋石要求,且能长期保存.4.3.8 为特殊构造物而设计的一、二级GPS控制网可视需要埋设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4.3.9 所有GPS点在埋石处应设置明显的指向标志,并现场绘制交通路线略图,填写点之记.5 观测5.1 技术指标5.1.1 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规定见表5.1.1.表5.1.1 GPS控制网观测基本技术指标.5.2 观测计划5.2.1 进入测区前,应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预报表应包括可见卫星号﹑卫星高度角﹑方位角﹑最佳观测星组﹑最佳观测时间﹑点位图形强度因子﹑概括位置坐标﹑预报历元﹑星历龄期等.5.2.2 观测作业前,应根据接收机台数﹑GPS图形﹑卫星可见性预报表编制观测计划.在实施中,应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作出调整.5.2.3 观测作业后,应及时绘制联测草图以备后续作业调度使用.5.3 作业要求5.3.1 观测组必须执行调度计划,按规定的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5.3.2 观测人员必须按照GPS接收机操作手册的规定进行观测作业.5.3.3 天线安置在脚架上直接对中整平时,对中精度为1mm.5.3.4 天线安置在觇标上时,应将标志中心投影至基板上,然后在基板上对中整平.如觇标顶部对信号和信息有干扰,则应卸去.5.3.5 每时段观察应在测前﹑测后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天线高之差应不大于3mm,并取平均值作为天线高.5.3.6 观测时应防止人员或其它物体触动天线或遮挡信号.5.3.7 接收机开始记录数据后,应随时注意卫星信号和信息存储情况.当接收或存储出现异常时,应随时进行调整,必要时应及时通知其它接收机以调整观测计划.5.3.8 在现场应按规定作业顺序填写观测手簿,不得事后补记.观测手簿的格式见附录D.5.3.9 经检查所有规定作业项目全部完成,且记录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5.3.10 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转存到磁盘上,不得作任何剔除或删改.磁盘应贴好标签,并妥善保存.6 基线解算与检核6.0.1 外业观测结束后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质量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规范或技术设计要求.6.0.2 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可按以下顺序选用:--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GPS控制网点的既有WGS--84坐标值;--国家或其它等级高的控制点转换至WGS—84的坐标值;-- GPS单点定位观测2h以上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坐标值.6.0.3 当GPS控制网点间距离小于20km时,可不考虑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当大于20km时,每时段应于始﹑中﹑终各观测一次气象元素,并采用标准模型加入对流层和电离层的修正.6.0.4 采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每一时段应解算出M<M-1>/2条GPS基线向量边,并计算出该观测时间段的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当各基线的同步观测时间超过观测时间的80/100时,其闭合差值应符合式〕6.0.4-1〔-〕6.0.4-4〔的要求.Wx≤〕√n/5〔·σ <6﹒0﹒4-1>Wy≤〕√n/5〔·σ <6﹒0﹒4-2>Wz≤〕√n/5〔·σ <6﹒0﹒4-3>W =√Wx2+ Wy2+Wz2≤〕√3n/5〔·σ <6﹒0﹒4-4>式中:W—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σ—弦长标准差<mm>;n --同步环中的边数.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为观测时间性段的40/100-80/100时,其同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可适当放宽. 当各基线同步观测时间少于观测时间段的40/100时,应按异步环处理.6.0.5 由独立观测边组成的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应符合式<6﹒0﹒5-1>- <6﹒0﹒5-4>的规定:Vx≤3√n·σ <6﹒0﹒5-1>Vy≤3√n·σ <6﹒0﹒5-2>Vz≤3√n·σ <6﹒0﹒5-3>V≤3√3n·σ <6﹒0﹒5-4>式中:V—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σ—弦长标准差<mm>;n –异步环中的边数.6.0.6 同一条边任意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应小于GPS接收机标准精度的2√2倍.6.0.7 当网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已知点时,应按本规范第6﹒0﹒5条的规定计算已知点之间的附合闭合差.6.0.8 当检查或数据处理时发现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要求,应对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中部分数据进行补测或重测,必要时全部数据应重测.7 GPS控制网平差计算7.0.1 平差时应首先以一个点的WGS-84系坐标作为起算依据进行无约束平差,检查GPS基线向量网本身的内符合精度、基线向量间有无明显的系统误差,并剔除含有粗差的基线边.7.0.2 当用M台接收机同步观测时,应从计算出的M<M-1>/2条GPS观测边中选取<M-1>条边参加GPS 网平差计算.选取的原则是:--独立的观测边;--网形构成非同步闭合环,不应存在自由基线;--必须不含明显的系统误差;--组成的闭合环基线数和异步环长度应尽量小.7.0.3 在进行GPS控制网平差前,应根据实际需要选定起算数据和相应的地面坐标,并应对起算数据的可靠性及精度进行检查分析.7.0.4 GPS控制网可以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或二维约束平差法.约束平差时,约束点的坐标、距离或方位角可作为强制约束的固定值,也可作为加权观测值.当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时,可只假定一个点的大地作为高程起算数据.当采用二维约束平差时,应先将三维GPS基线向量转换为二维基线向量.7.0.5 当GPS控制网分为多个投影带,且在分差交界附近联测国家控制点时,可分片进行平差.平差时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合点,重合点位互差不得大于两倍的点位中误差.7.0.6 平差结果应输出所选直角坐标的三维或二维坐标、基线向量改正数、基线长、方位、点位精度、转换参数及其精度,并同时输出单位权中误差及其它要求输出的内容.7.0.7 为计算GPS控制网点的正常高,先利用已联测高程的GPS点正常高和经GPS控制网平差得到的大地高,求其高程异常值,然后采用拟合或插值等方法求其它 GPS点的高程异常值和正常高.7.0.8 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及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入总结报告.8 成果验收与资料提交8.0.1 GPS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技术总结,并按《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2—95>和《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的要求进行验收.8.0.2 GPS测量工作技术总结应包括:--任务来源、项目名称、施测目的、施测单位及施量起讫时间,参加作业人员、工作量及作业简况;--作业依据及技术精度要求;--测区范围与位置、测区概况,测区已有测量资料情况及检核、采用情况;--GPS接收机型号、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参数,仪器检验情况等;--坐标系统与起算数据的选定及相应的参数;--选点、埋石情况;--野外观测方案、作业中的问题、观测成果检查以及执行技术规定情况; --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野外检核计算情况;--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处理过程说明;--平差计算和精度分析;--存在问题和需要说明的问题;--各种附表和附图.8.0.3 成果验收的重点:--接收机检验方法和结果;--GPS控制网网形设计与联测图;--GPS控制网的布设应满足公路路线及大型构造物勘察设计与施工放样的要求;--起算数据和坐标系统的选择;--野外资料的检核与计算;--数据处理、平差过程及其成果精度.8.0.4 提交的资料应包括:--测量任务书和技术设计书<或大纲>;--GPS接收机检验资料;--卫星可见性预报和观测计划;--GPS坐标成果表;--点之记;--观测手簿和存储介质<包括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文件>;--平差计算资料和成果磁盘;--GPS联测示意图;--标注有GPS点位的1:10000或者1:50000地形图;--所使用的原始资料;--技术总结和成果验收报告.附录A 大地坐标系有关资料A1 WGS-84大地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A1.1 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37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正常化二阶带谐系数C2.0=-484.16685×10-6地球自转角速度w=7292115×10-11rads-1A1.2 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6356752.3142m扁率a=1/298.25722356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7999013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9496742227椭球正常重力位u0=62636860.8497m2s-2赤道正常重力ye=9.9703267714ms-2A2 1980**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A2.1 参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6378140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3986005×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J2=1082.63×10-6地球自转角速度w=7292115×10-11rads-1A2.2 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6356755.2882m扁率a=1/298.257第一偏偏心率平方e2=0.00669438499959第二偏偏心率平方e2=0.00673950181947椭球正常重力位u0=62636830m2s-2赤道正常重力y0=9.780318m s-2A3 1954年坐标系参考椭球的基本几何参数长半径a=6378245m短半径b=6356863.0188m扁率a=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06693421622966第二偏心率平方e2=0.006738525414683附录B GPS点之记工程名称:调制:附录D GPS观测手簿附录E 本规范用词说明一、本规范条文,要求执行的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应";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可";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二、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的标准、规范或其他规定执行的写法为:"可参照……".附件《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 066-98>条文说明1﹒总则1.0.1 自1980年第一台商ET用GPS接收机问世以来,随着GPS工作卫星的不断入轨和GPS接收机性能的不断提高和改进,GPS测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部门.公路测设部门是80年代后期开始运用GPS测量技术的.由于公路建设的特点,无论是在测量原则,还是在测量精度和作业方法等方面均有别于其它行业.因此,为了将GPS商量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公路工程建设,有必要制定本规范.目前GPS测量技术在公路测设中主要用于建立公路工程测量控制网.最近推出RTK方法后虽可使运用范围扩大,但由于尚处于推广阶段,故本规范规定的应用范围是公路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作为建立公路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手段之一,GPS定位技术应用于公路建设的主要方法是静态相对定位及快速静态定位.因为这两种方法能够获得高精度的定位,故本规范规定了按静态相对定位及快速静态定位建立测量控制网的方法.1.0.4 《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根据公路等级及所需的测量精度等规定了相应的控制测量等级.GPS测量作为建立公路测量控制网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保证各规范间的衔接和一致,GPS控制网的等级是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相对应的具体规定确定的.1.0.6 GPS测量的时间系统采用协调世界时<UTC>,而实际作业人员为调度方便起见,一般在记录时采用标准时<BST>.因此本规范规定在"GPS观测手簿"中的有关观测作业计划及开关机时间可采用标准时<BST>.两者可用BST=UTC+8h式进行换算.3 GPS控制网分极与设计3.1.1 GPS控制网分级GPS测量技术具有精度高、灵活性强等特点,各等级的观测方法和观测时间没有很大差异,但为了和《公路勘测规范》<JTJ061>相适应,根据公路勘测的特点,将GPS控制网分为一、二、三、四级共四个等级. GPS控制网与《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关系见表3.1.1.的.如四级GPS控制网主要是直接作为高速公路的施工控制网,其平均距离规定为500m较为适宜;三级GPS控制网主要是作为高速公路的首级控制网,测设时还需在此基础上加密低一级控制网,GPS控制网中的点作为加密低一级控制网的起算数据,其每对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规定为1km较为适宜;一、二级GPS控制网,主要应用于大型桥梁、隧道等测量控制网的建立,其实际作业中要求相邻点间的平均距离较长.表中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的规定是既考虑到施测控制网的等级,又结合目前接收机发展的状况而确定的.点位中误差是指GPS控制网中的点相对于联测的高等级控制点的相对点位误差.3.2 GPS控制网设计3.2.2 为了使GPS控制网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必要时可采用公路抵偿坐标系.公路低偿坐标系除可移动中央子午线外,亦可选择自己的参考椭球.一般情况下该椭球的中心、轴向和扁率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只不过其长半径有一改正量.设某公路抵偿坐标系位于海拔高程为h的曲面上,该地的大地水准面差距为ξ,则该曲面离国家参考椭球的高度<hn>为:hn=h+ξ 〕3.2.2-1〔长半径的改正量为:da=〕a/N〔hn 〕3.2.2-2〔式中: da——椭球长半径的改正量<m>a——国家参考椭球的长半径<m>N——抵偿坐标系控制网原点在国家参考椭球中卯圈的曲率半径<m>则公路抵偿坐标系参考椭球的长半径aL为:aL=a+da 〕3.2.2-3〔GPS定位成果是相对于WGS-84椭球而言的,地方抵偿坐标系坐标是相对于某一地方椭球而言的,因此必须将GPS定位成果投影成与国家大地测量控制网或地方独立控制网相匹配容.其要点是使 GPS 基线向量网与常规地面测量控制网原点重合,起始方位一致,这样使两者在方向和尺度上均具有可比性.两者在起始方向上的偏差可利用地面网原点至起始方位点的大地方位角A0和GPS控制网相应方位上的大地方位角A求得.显然,两坐标系在起始方向上的偏差对转换精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坐标系转换关系的确定+是根据两坐标系公共点的坐标来确定的,其公式如下:Xis XitYis = Yit +CT 〕3.2.2-4〔Zis Zit式中:T=[△X △Y △Z K εx εy εz]1 0 0 Xit 0 -Zit YiC= 0 1 0 Yit Z 0 -Xit0 0 1 Zit -Yit Xit 0Xit ,Yit,Zit,;Xit,Yit,Zit—公共点在两坐标系中的坐标;εx,εy,εz—两坐标系间的旋转参数;K—两坐标系间的尺度比.影响转换参数求定精度的主要因素有:<1>地面网观测值与卫星网观测值不匹配;<2>地面网坐标精度和卫星网的精度;<3>公共点的分布情况等.3.2.4 "必要时"是指东西方向的路线过长时,即使采用抵偿坐标系,仍然难以保证其投影长度变形值小于2.5cm/km,为此,可将整个路线分成多个投影带.在分带附近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是为使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和扩展时两分带在该处的坐标能统一和唯一.3.2.5 一项公路工程中往往分布着多种大型构造物,如桥梁、互通立交、隧道等,为保持GPS控制网精度的一致性,使用构造物测量控制网与路线测量控制网协调一致,无论其等级如何,应一次设计、布设、平差.而对于特殊构造物,由于它们对测量精度要求高,故在进行GPS控制网平差时,可以先将特殊构造按首级控制网平差,然后把首级控制网点作为固定点,对次级网平差.为提高GPS控制网的精度,也可将两级网联合进行统一平差.3.2.6 GPS控制网作为公路工程项目的首级控制网时,每隔5km应布设一对相互通视的GPS点,是为在采用其它测量方法进行加密时可布设成附合导线的形式.当GPS控制网直接作为施工控制网时,每一点至少与一个相邻点通视,是为了便于施工放样顺利进行.3.2.7 衡量GPS控制网测量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与其它测量方法一样,同样是精度和可靠性.采用不同的布网方法,其总基线数、独立基线数、剩余独立基线数均不会相等,其同步环闭合条件、异步环闭合条件亦不相同,因而控制网的精度、可靠性等也不同.显然,闭合条件越多,其精度和可靠性越好,因此在布网时应尽可能使整个网中包含较多闭合条件.3.2.8 评定基线处理结果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非同步环闭合差.为避免基线过多时误差可能相互掩盖,所以组成非同步环的基线数不宜过多;根据经验与测算,对不同等级的基线数作了具体的规定.。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概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 18314-2001Specifications fo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surveys-----------------------------------------------------------------------------------------------------------1.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适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CH 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规定CH/T 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3.术语3.1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受,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独步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是一种通过卫星和地面站点网络来测量和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准确位置和时间的技术系统。
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GPS测量规范。
首先,GPS测量规范要求使用双频接收器。
双频接收器可以同时接收L1频段和L2频段的信号,这两个频段的信号传播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的延迟和干扰,使用双频接收器可以通过差分技术来消除这些影响,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其次,GPS测量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在进行GPS测量时,需要确保接收器的观测数据的质量良好,比如信噪比要足够高、时钟偏差要小等。
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对接收器进行校准、使用高质量的天线、选择合适的观测时段等方式进行。
此外,GPS测量规范要求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要考虑大气延迟的影响。
地球大气层对GPS信号的传播会引起延迟,这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为了消除大气延迟的影响,需要进行大气延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估计,通过差分技术或者参数修正的方式进行校正。
另外,GPS测量规范还要求进行精度评定和误差分析。
在进行GPS测量时,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通过计算位置误差、时间误差等指标来评估测量的准确度。
同时,还需要对测量误差进行分析,找出造成误差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最后,GPS测量规范要求进行结果的报告和记录。
对于每次GPS测量,都需要生成详细的报告和记录,包括测量日期、时间、位置、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等信息。
这样可以方便对测量结果进行追溯和交流,提高整个GPS测量过程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是为了确保GPS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
这些规范包括使用双频接收器、质量控制、大气延迟校正、精度评定、误差分析以及结果报告等方面,通过规范的执行可以提高GPS测量的准确度和一致性。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定位的导航系统,他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准确的位置信息。
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一些测量规范被制定出来。
以下是关于GPS 测量的一些常见规范:1. 基准站设置:在进行GPS测量时,通常需要同时使用多个基准站来提供准确的位置参考。
基准站之间应该相互独立,距离适当,以避免误差的累积。
2. 接收机选择:选择合适的GPS接收机是确保测量准确性的关键。
应该选择具有良好信号接收和处理能力的高质量GPS 接收机。
3. 测量程序:在进行GPS测量前,需要先进行仔细的规划和准备工作。
包括选择适当的测量方式和测量参数,确保测量站点的稳定性和数据收集的连续性。
4. 数据处理:GPS测量的准确性也与数据处理的方式有关。
应该采用有效的数据处理算法来处理原始GPS观测数据,以获得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5. 控制点布设:在进行GPS测量时,需要布设一些控制点来提供位置参考。
控制点的选择和布设应遵循一定的规范,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环境因素考虑:在进行GPS测量时,应该考虑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例如在山区、城市高楼大厦密集区域等环境下,GPS信号可能会受到遮挡或干扰,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小这些影响。
7. 数据验证与校正: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测量数据应该进行验证和校正。
通常可以采用与其他测量方法相互对照,或者使用已知精度的控制点进行校正。
8. 测量精度评估:在进行GPS测量后,应进行精度评估来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与其他独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或者计算测量点之间的差异来评估GPS测量的精度。
总之,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确保定位信息可靠性的关键。
遵守上述的测量规范和原则,能够提高GPS测量的准确性,确保定位信息的可靠性。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1.0.1 为规定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旳原则﹑精度和作业措施, 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 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23-92)旳有关规定, 在搜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旳基础上制定旳。
1.0.3 本规范合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旳各级GPS控制网旳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 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旳平面控制测量旳等级﹑精度等确定对应旳GPS控制网旳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状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 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旳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重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状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在作业过程中,附录."GPS观测手薄.中旳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受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旳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旳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受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受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旳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受机同步对一卫星进行旳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受机同步观测所获得旳基线向量构成旳闭合环。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第一篇: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一、前言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精准的测量数据作为支撑,而全球定位系统(GPS)作为一种先进的测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测量领域。
本文旨在制定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规范全球定位系统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术语和定义1.全球定位系统(GPS):美国导航卫星系统,由24颗卫星组成,用于提供定位、导航和时间服务。
2.基准点:用于建立坐标系的测量点,通常通过较高精度的测量方法确定。
3.测量控制点:在测量区域内标识的已知位置的点,用于确定测量区域内的坐标系。
4.测高仪:一种测量高度的仪器,可通过光学、雷达或声波等方式测量物体高度。
5.精度评定:对测量数据的精度进行评估,通常以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6.误差分析:对测量数据的误差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错误来源和改进测量方法。
三、测量准备1.测量区域选择选择测量区域时需考虑其大小、形状、地形和遮挡物等因素,并需与测量目的相符。
测量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分,但应确保测量控制点均落在测量区域内。
2.基准点选择选择基准点时需考虑其位置、高程和稳定性等因素。
基准点应位于测量区域附近,高程应尽量准确,稳定性较好。
3.测量控制点设置测量控制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区域大小、坐标系选择和密度等因素。
在测量区域内分布均匀,互相之间的距离不应过大或过小。
4.测量仪器准备测量仪器应经过校准和质量检测,确保其精度和可靠性。
在测量过程中,应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避免受到外部干扰。
四、测量方法1.坐标系选择选择合适的坐标系能有效地支持测量任务的完成。
常见的坐标系有(1)地心直角坐标系;(2)高程角度坐标系;(3)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等。
坐标系的选择应根据测量目的和实际情况进行。
2.测量控制点测量测量控制点的测量应以基准点为参考,通过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精度。
测量控制点测量的精度评定应在测量结果基础上进行。
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1 总则1.0.1 为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缩写为 GPS﹚建立公路工程GPS 测量控制网的原则﹑精度和作业方法,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是依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并参照《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 2001-92)的有关规定, 在收集﹑分析﹑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
1.0.3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公路工程项目的各级GPS控制网的布设与测量。
1.0.4 采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技术建立公路平面控制网时,应根据《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中规定的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精度等确定相应的GPS控制网的等级。
1.0.5 GPS测量采用WGS-84大地坐标系。
当公路工程GPS控制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或抵偿坐标系时,应进行坐标转换。
各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高程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或1985国家高程基准.1.0.6 GPS测量时间系统为协调世界时(UTC). 在作业过程中,附录D "GPS观测手薄" 中的开﹑关机时间可采用北京时间记录.1.0.7 GPS接收机及附属设备均按有关规定定期检测.1.0.8 GPS控制测量应按有关规定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1.0.9 在提供GPS控制测量成果资料时,应执行保密制度中的有关规定.2 术语2.0.1 基线Baseline两测量标志中心的几何连线。
2.0.2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GPS 接收机在测站上从开始接收卫星信号进行观测到停止观测的时间长度。
2.0.3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时对一卫星进行的观测。
2.0.4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三台或三台以上GPS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2.坐标系和时间系统2.1:坐标系2.1.1:GPS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84。
该坐标系的地球椭圆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YY。
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WGS8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2.1.2: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
当要求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3.精度分级3.1: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C、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
3.2:各级GPS测量的用途: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C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
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AA、A级。
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全球定位系统GS测量规范》T简介概要
《全球定位系统G S测量规范》T简介概要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简介
GB/T 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代替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技术,建立GPS控制网的布设原则、测量方法、精度指标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和数据处理。
本标准的内容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级别划分和测量精度、布设的原则、选点、埋石、仪器、观测、外业成果记录、数据处理、成果验收与上交资料,以及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地坐标系有关说明、附录B(规范性附录)选点与埋石资料及其说明、附录C(规范性附录)气象仪表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录D(规范性附录)测量手簿记录及有关要求、附录E(资料性附录)归心元素测定与计算和附录F(规范性附录)同步观测环检核。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通过卫星进行导航和测量的技术。
为了确保GPS测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制定了一系列的测量规范。
以下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
第一,测量准确性。
GPS测量的准确性是评估其可靠性和可用性的重要指标。
该规范要求GPS测量在水平方向上的准确性应达到2.5毫米加上0.3ppm的测量距离,垂直方向上的准确性应达到5毫米加上0.5ppm的测量距离。
第二,测量误差控制。
测量误差是GPS测量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包括信号传播误差、接收器误差、大气湿度误差等。
为确保测量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该规范要求在不同测量场景下进行误差的校正和控制,包括使用不同的校正模型、采集多个测量数据和进行误差分析。
第三,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GPS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确保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该规范要求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姿态解算、坐标变换和数据配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第四,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GPS测量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选择合适的测站位置、安装和校准测量设备、进行背景噪声和干扰分析等。
该规范要求对这些准备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文件保存,以备后续的数据分析和验证。
第五,测量数据的验证和确认。
在GPS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验证和确认,以确保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该规范要求对测量数据进行比对和差异分析,并与其他独立测量数据进行对比,以验证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是确保GPS测量结果准确性和一致性的重要指导文件。
它规定了GPS测量准确性、误差控制、数据处理和分析、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以及测量数据的验证和确认等方面的要求,帮助用户进行准确和可靠的GPS测量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按静态、快速静态定位原理,建立测量控制网(简称(GPS)控制网)的原则、等级划分和作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局部GPS控制网的设计、布测与数据处理。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897—199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1991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7942—2000 国家三角测量规范 CH 1002—1995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1995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T 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机检定规程 3 术语3.1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收,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 独立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r rejection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与获取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 天线高 antenna beight 观测时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路口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称为参考站。
3.8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在参考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9 观测单元 observation unit快速静态定位测量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3.10 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WG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由美国国防部在与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BIH1984.0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3.11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 YY,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IERS 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系。
3.12 GPS静态定位测量 static GPS positioning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3.13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 rapid static GPS 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GPS静态定位测量。
3.14 永久性跟踪站 permanent tracking 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3.15 单基线解 singleb baseline solution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3.16 多基线解 multi—baseline solution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1条基线向量。
4 坐标系和时间系统 4.1 坐标系4.1.1 GPS测量采用广播星历时,其相应坐标系为世界大地坐标系WGS 84。
该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GPS测量采用精密星历时,其坐标系为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
当换算为大地坐标时,可采用与WGS 84相同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
4.1.2 当要求提供1980西安坐标系或其他参考坐标系时,可按坐标转换等方法求得这些坐标系的坐标。
当要求提供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其他高程系高程时,可按高程拟合、大地水准面精化等方法求得这些高程系统的高程。
1980西安坐标系及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以及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4.2 时间系统GPS测量采用GPS时间系统,手簿记录宜采用世界协调时(UTC)。
5 精度分级5.1 GPS测量按其精度划分为AA、A、B、C、D、E级。
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可用于C、D、E级GPS控制网的布设。
5.2 各级GPS测量的用途:AA级主要用于全球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地壳形变测量和精密定轨; A级主要用于区域性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地壳形变测量; B级主要用于局部形变监测和各种精密工程测量; C 级主要用于大、中城市及工程测量的基本控制网;D、E级主要用于中、小城市、城镇及测图、地籍、土地信息、房产、物探、勘测、建筑施工等的控制测量。
AA、A级可作为建立地心参考框架的基础。
AA、A、B级可作为建立国家空间大地测量控制网的基础。
5.3 各级GPS网相邻点间基线长度精度用下式表示,并按表1规定执行。
σ=262)10(dba…………………………………(1)式中:σ——标准差,mm; a——固定误差,mm; b ——比例误差系数; d——相邻点间距离,mm。
5.4 GPS测量大地高差的精度,固定误差a和比例误差系数b按表1可放宽1倍执行。
5.5 AA、A级站平差后在ITRF YY地心参考框架中的点位精度及对连续观测站经多次观测后计算的相邻站间基线长度年变化率测定精度,按表2规定执行。
6 网的技术设计 6.1 技术设计的基本要求GPS网布测前应进行技术设计,以得到最优的布测方案。
技术设计书的格式、内容、要求与审批程序按照CH/T 1004进行。
6.2 技术设计准备6.2.1 根据任务的需要,收集测区范围既有的国家三角网、导线点、天文重力水准点、水准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站、卫星激光测距站、天文台和已有的GPS站点资料,包括点之记、网图、成果表、技术总结等。
6.2.2 搜集测区范围内有关的地形图、交通图及测区总体建设规划和近期发展方面的资料。
若任务需要,还应搜集有关的地震、地质资料等。
6.2.3 技术设计前,应对上述资料分析研究,必要时进行实地勘察,然后进行图上设计。
6.3 技术设计的原则6.3.1 在设计图上应标出新设计的GPS点的点位、点名、点号和级别,还应标出相关的各类测量站点、水准路线及主要的交通路线、水系和居民地等。
6.3.2 GPS网布设原则6.3.2.1 GPS网的布设应视其目的、要求的精度、卫星状况、接收机类型和数量、测区已有的资料、测区地形和交通状况以及作业效率综合考虑,按照优化设计原则进行。
6.3.2.2 AA、A、B级GPS网应布设成连续网,除边缘点外,每点的连接点数应不少于3点。
C、D、E级GPS网可布设成多边形或附合路线。
6.3.2.3 A级及A级以下各级GPS网中,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应符合表3的规定。
6.3.2.5 AA、A、B级GPS网点,应与GPS永久性跟踪站联测;其联测的站数,AA级不得少于4站,A级不得少于3站,B级不得小于2站。
6.3.2.6 A、B级GPS网,应昼量与周围的GPS地壳形变监测网、基本验潮站联测。
6.3.2.7 AA、A、B级GPS网点宜与参加过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三角点、导线点和一、二等水准点并置或重合。
6.3.2.8 新布设的GPS网应与附近已有的国家高等级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得少于2点。
6.3.2.9 B级GPS网,在高程异常变化剧烈地区,其点间的距离不宜超过100km;在地壳断裂带或地震频发地区,其点间距离应适当缩短。
6.3.2.10 大陆、岛、礁之间的A、B级GPS网的边长可视实际情况变通,重要岛、礁与大陆之间的联测,其连接的点数不应少于3个。
6.3.2.11 为求定GPS点在某一参考坐标系中坐标,应与该参考坐标系中的原有控制点联测,联测的总点数不得少于3点。
在需用常规测量方法加密控制网的地区,C、D、E级GPS网点应有 1~2方向通视。
6.3.2.12 为求得GPS网点的正常点,应根据需要适当进行高程联测。
AA、A级网应逐点联测高程,B级网至少每隔2~3点,C级网每隔3~6点联测一个高程点,D级与E级网可依具体情况确定联测高程的点数。
6.3.2.13 AA、A级GPS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7二等水准的方法进行;B级GPS 点的高程联测,应按GB 12898三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C、D、E级GPS点按GB 12898四等水准或与其精度相当的方法进行高程联测。
6.3.2.14 GPS快速静态定位网的布设,除应满足上述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要求:a、相邻地区两个观测单元之间的流动站的重合点数:C、D级不应少于2点,E级不应少于1点;b、相邻点的距离大于20km时,应采用GPS静态定位法施测;c、当网中相邻点间距离小于该级别所要求的相邻点间最小距离时,两相邻点必须直接进行同步观测;d、对于双参考站作业方式,不同观测单元的基准基线宜相互联结,以构成整个网的骨架;e、D、E级GPS网可采用单参考站作业方式,对相邻观测单元的一些流动测站点必须进行二次设站观测。
6.4 技术设计后应上交的资料: a、野外踏勘技术总结;b、测量任务与专业设计书(附技术设计图)。
7 选点 7.1 选点准备7.1.1 选点人员在实地选点前,应收集有关布网任务与测区的资料,包括测区1:50000或更大比例尺地形图,已有各类控制点、卫星跟踪站的资料等。
7.1.2 选点人员应充分了解和研究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供电、气象及大地点等情况。
7.2 点位基本要求a、周围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b、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m;c、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物件(如大型建筑物等);d、交通方便,并有利于其他测量手段扩展和联测;e、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f、AA、A、B级GPS点,应选在能长期保存的地点;g、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h、选站时应尽可能使测站附近的小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等)与周围的大环境保持一致,以减少气象元素的代表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