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二首》学案教师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词作及其背景。
2. 认识李清照词作的特点和艺术表现。
3. 提高学生阅读词作的能力,理解和品味李清照的词作。
教学重难点:1. 理解李清照词作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分析词作中的文学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1. 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 相关的历史和文学知识资料。
3. 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作品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分析词作(15分钟)1. 教师唱或播放《如梦令》音频,让学生听一遍。
2. 教师请学生根据音频,阅读《如梦令》词作。
学生可以先阅读词作,再回答问题:a. 词作的主题是什么?b. 描述了什么场景?有哪些景物?c. 词作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d. 你最喜欢词作中的哪一句?为什么?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适时给出解析和指导。
三、分析词作(15分钟)1. 学生根据教师要求,阅读《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作。
2. 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与《如梦令》相比,《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有哪些不同之处?b. 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是什么?有哪些描写手法?c. 你觉得这首词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3. 学生讨论,教师带领分析讨论。
四、总结和评价(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评价,强调李清照词作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学生可以继续阅读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尝试分析和欣赏。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作,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李清照的词作,提高阅读词作的能力。
对于理解李清照词作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分析。
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李清照的词作。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资料链接-----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知道她是谁吗?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doc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
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
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
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词两首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张响林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
一、预习内容请阅读以下知识,用笔划出重点1.知人论世,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
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
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
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
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四篇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四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那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在《鹧鸪天·桂花》中所表现出的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地赞美和崇敬之情;感悟作者在《永遇乐》中所表达的盛衰之概和身世之悲。
教学重点:赏析《永遇乐》中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鹧鸪天·桂花》以议论入词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鉴赏、引导、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鹧鸪天·桂花【导入语】播放李清照的词作歌曲《一剪梅》视频,询问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词者是谁(李清照),现在我们来学习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鹧鸪天·桂花》。
【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天资卓越,不到十一岁,她的诗文已被父辈晁补之等人所称赞。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王氏也工文章。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李清照与丈夫都喜好读书。
他们节衣缩食,省下钱来买书。
他们起书库,造书橱,收藏之富,冠绝一时。
于是买书、藏书、校书,几乎成了书痴。
李清照结婚之初,北宋已濒临危亡的边缘。
钦宗靖康元年,即李清照42岁时,金兵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后,朝廷南迁,北宋灭亡,赵明诚时在山东做官。
第二年即李清照43岁时,金兵攻陷山东,夫妇南逃到建康(南京)。
从山东流亡到建康,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加上沿途风霜劳顿,使赵明诚病倒了。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参考0603 155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2.体味两首词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学习方法]诵读、探究、质疑。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的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二.整体感知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醉花阴》——孤独寂寞(轻);《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4.名句赏析——“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惜春伤春的情怀
2、抓住“独”“满”体会《一剪梅》中作者的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3、了解李清照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婉约派特点。
二、学法指导: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3、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三、自主学习:
1、李清照,代著名女词人,号,有作品集。
是派词人的代表人物。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风zhòu玉簟()
3、借助工具书了解两首词的意思。
四、重难点探究:
1、《如梦令》中以平常之语出新奇之意,理解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这一精绝之笔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怎样理解《一剪梅》中的“闲愁”
3、“花自飘零水自流”在上下文中有什么作用?
六、巩固练习:
1、背诵、默写三首词。
2、完成《同步课课练》上的习题。
七、拓展延伸:
1、欣赏歌曲《月满西楼》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个句子画面感非常强,请你写一段话来再现这个场景。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背景,理解她对爱情、离别的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2. 学习《李清照词两首》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3. 分析词句中蕴含的意象和情绪,理解其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李清照词两首》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体会其中的痛苦、思念和离别之情。
2. 掌握古代词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培养对古典文学的鉴赏力。
3. 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和感悟的能力。
教学难点:
1. 解读《李清照词两首》中蕴含的情感,并能准确表达个人的理解和感受。
2. 学习古代词的韵律和格律规则,理解其中的艺术价值。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李清照词两首的文本材料。
3. 相关诗词赏析的教辅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介绍李清照的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李清照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动机。
二、讲授李清照的生平背景(15分钟)
通过介绍李清照的生平背景,向学生展示她作为南宋时期的女性文学家所面临的困境和对爱情、离别的独特感悟。
同时,让学生对李清照的词作产生共鸣。
三、学习《李清照词两首》的词句结构和格律特点(2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如梦令》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的结构和格律特点,重点解析其中的仄平和押韵规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词的韵律美。
2. 学生们可以用词典查找生词,并理解每个字的意思,从而更好。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一.导入 师出示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猜一词人名。(李清照) 师导入: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很早就受人 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虽然,
李清照词两首
课 题:《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把握诗歌对比阅读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的形成
舟:《一剪梅》中的舟谓之“兰舟”,很美的称呼,这和词人甜蜜爱情中的小小的别离之苦很相称,它只是词人排解自己内心烦忧的凭借。《武陵春》中的“轻舟”“舴艋舟”己没有这种优美的意味,它们只是用来衬托词人悲愁的浓重。
3、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法什么异同?
《一剪梅》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武陵春》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2、《武陵春》
尘香:花落地下尘土也染上香气。
拟:打算。
舴艋舟:小船。
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l)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词,同时再思考大家之前所提的问题。
高二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三、德育渗透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因列于元祐党籍而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的文集在当时就曾刻印行世。
《直斋书录解题》载《漱玉集》1卷,“别本”分5卷。
黄异《花庵词选》称有《漱玉词》3卷。
《宋史·艺文志》载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词》6卷。
都久已不传。
现存的诗文及词集是后人所辑。
四印斋本有《漱玉词》1卷,李文椅编的《漱玉集》5卷,辑录的作品最多。
但其中所收词多有赝品。
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中的《漱玉词》收有60首。
今人孔凡礼《全宋词补遗》中有新发现的李清照词。
王仲闻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高二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二语文《照词两首》优秀教案高二语文《照词两首》优秀教案【高二语文《照词两首》优秀教案】【教学目的】1、深化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浸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打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1、诵读品悟2、情感体验3、探究学习4、比照阅读教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说到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她的《醉花阴》。
写的是重阳节,赵明诚在外地不能与她团聚,照借秋风黄花来表现彻骨的爱恋。
大家还能背这首词吗?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照的情绪假设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是哪个字?(愁),假设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一种愁?(相思之愁,蜜甜的愁,闲愁),这是照的前期代表作《醉花阴》,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闺愁。
今天,就让我们照的后期代表作《声声慢》,在这道词的字里行间她又表现出怎样的心绪呢?二、鉴赏《声声慢》1、解题2、自由读词。
考虑: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词当然也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看来照是个多愁善感的词人,今天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这幅对联为线索,在这个“愁”字上做文章,看看照在《声声慢》中怎样入愁,缘愁选了哪些景,为何而生愁?(一)怎样入愁(叠词运用,音韵和谐,悲苦愁绝。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种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带着一个任务:找出作者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
(1)提问学生:你能找出定下全词愁调的句子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动作恍惚):你觉得照在寻觅什么?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老师明确:当时的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爱情,还可能是其它心爱之物,但却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Chinese teaching plan of Li Qingzhao's two poems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2、篇章2: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3、篇章3: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篇章1: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品味叠词的作用。
2、解读词的意象,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3、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后期的愁情。
(二)过程与方法1、熟读背诵全词。
2、理解词中的意象,体会其情感,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意境美,体味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背诵全词2、品味叠词的作用。
3、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李清照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愁”之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比较法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学习《醉花阴》教学内容及步骤: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分析词中的意象。
一导入新课古人喜欢用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但宋代有位女词人却以憔悴的“黄花”自指,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诗画。
她那无可比拟的才气和无比辉煌的诗词创作令无数须眉汗颜。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她的不少作品,大家能不能背出一两首来?或者说出一两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看起来同学们对李清照的词都相当熟悉。
她的词婉丽清畅、精美绝伦,是词中之精品,很值得一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早期的词作《醉花阴》。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 (见补充资料)三写作背景 (见补充资料)三推进新课(一)释题醉花阴,词牌名。
初见于毛滂《东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欲觅残春,春在屏风曲。
劝君对客杯须覆”,词牌取义于此。
双调五十二字,上下阕各五句,三仄韵。
(二)朗读体味同学们结合注解,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注意停顿。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
(三)整体把握《醉花阴》是一首小令。
李清照的词有个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的交互相融。
而且,她非常善于摘取个人生活当中极富情味的画面来写作,很有生活气息,情真意切。
这首词也同样如此。
请大家先仔细地阅读全词,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谁能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重阳思亲 (板书“重阳思亲”)下片饮酒赏菊 (板书“饮酒赏菊”)(五)鉴赏评价1 有没有同学能结合课文的注释,具体说说词上片的内容呢?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篇一:《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课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掌握意象的一般内涵。
2、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疏通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诵读,在品读中体会和品味词的意境。
〔3〕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把握词的主旨。
3、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词人的情感。
〔2〕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掌握词中意象的深刻内涵。
〔2〕熟读成诵,在阅读中品味古典诗词的美感和词作中抒发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音乐好听吗?感觉怎样?有谁愿意说一说这首曲子吗?明确:这首曲子叫《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的民乐,瞎子阿炳用他如泣如诉的二胡声演绎了人世间的悲凉。
静静地听,人们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
她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李清照从小就耳濡目染,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会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
赵明诚热衷于金石的研究,李清照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幸福美满。
公元1125年,金入侵宋朝。
两年后,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她一家被迫南迁避难。
两年后,其夫赵明诚在赴官上任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遭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丧失殆尽等〕。
她的作品也分为前后期,前期多写闺中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
三、整体感知提问:《声声慢》和《醉花阴》,哪一篇的情感更能打动你?哪一篇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声声慢》是她后期的作品,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并且能运用到实际的鉴赏过程当中。
第一课时教学导入:唐宋词的创作中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趣的。
但其作者多为男性,他们写的词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这一现象终于在宋代被一个女人打破了,她以自己惊世的才华,大胆的笔触,借助词作直写自己的闺怨情愁,使词坛绽放出了一道最夺目的光芒。
她就是李清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卓然不群的女词人的内心世界,来品读她的两首愁情词。
古人云:读其书,诵其诗,更得知其为人。
大家在下面查阅了不少李清照的资料,也熟知她的一些诗文。
那就请你们来谈一谈你所了解的李清照。
背景导读《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一、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粤教版《李清照词二首》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二首》学案教师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创立的“别是一家”的“易安体”;2、了解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诗词的不同风格;3、“易安体”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把握李清照前期词多描写寂寞生活,抒发忧郁感情;后期词多寄托故国之思。
学习难点:理解“易安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主要风格。
2.熟读美诵,疏通词意,把握《鹧鸪天•桂花》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补充注释:⑴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guān①帽子。
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
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
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 李清照词二首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她创立的“别是一家”的“易安体”;2、了解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诗词的不同风格;3、“易安体”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2、把握李清照前期词多描写寂寞生活,抒发忧郁感情;后期词多寄托故国之思。
学习难点:理解“易安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作主要风格。
2.熟读美诵,疏通词意,把握《鹧鸪天•桂花》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反复吟咏,感受词人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补充注释:⑴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guān①帽子。
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
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
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
②居第一位,冠军。
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⑵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shà①迷信的人指凶神。
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
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ā①结束,收束。
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
)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⑶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
3.朗读、背诵,并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
“暗淡”、“轻黄”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暗淡轻黄体性柔”,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体会“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的妙处。
提示: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
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
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2.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提示:“骚人”指的是屈原。
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
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
”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
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提示: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
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
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
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第二课时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李清照在宋室南渡为界的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诗词的不同风格;2、“易安体”的主要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易安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一、了解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
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⑴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
⑵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
壁: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
⑶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
⑷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
《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⑸次第:转眼。
⑹中州:古代中国有九州,河南地处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
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
⑺闺门:这里指代妇女们。
⑻三五:阴历每月十五日。
⑼铺翠冠儿:用翡翠装饰帽子。
⑽捻金雪柳: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
雪柳:用素娟白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
⑾簇带:首饰插戴得很多,宋代俗语。
济楚:整齐漂亮。
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
”⑿风鬟霜鬓:形容头发凌乱斑白的样子。
⒀怕见:懒得。
⒁不如向,帘儿底下:在3.找出并且背诵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
提示: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呼召也觉兴味索然;可是从前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
后两句尤让人不堪,"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
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可见此词感人之深。
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提示: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提示: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永遇乐》开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提示: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2.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比较,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