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人生之旅的第7课。本文是一篇演讲词,口语化特征明显,这篇演讲词是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苏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200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它融个人经验、社会实际于其中,实话实说,针对性强,与听众实现心灵上的沟通,语言朴实无华,道理中肯实在。学习这篇文章要抓住演讲词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领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和良苦用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走好人生之路。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的要求,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及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根据课文内容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把握演讲的要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理解体会作者的演讲内容及其良苦用心。
探究与活动,联系社会,结合课文内容,自由的阐述体会、认识和启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本文的内容虽然比较平实易懂,但是好多句子却蕴涵哲理,只有理解好这些句子才能真正的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为走进职场奠定基础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由于学生对社会存在种种幻想,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未来之梦,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为此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两句大实话,把握现在,规划未来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教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教学
本文是演讲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哲理,领会演讲的魅力。对重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扩充课堂容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二)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进行下列学法指导:
1.诵读感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品味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2.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三、教学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六步,具体是:
(一)导语设计
材料:王超毕业于湖南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他专业过关、英语过关,熟练掌握C/C++语言以及IDS、PKI、漏洞扫描等安全知识技术与软件,还拿到了华为3COM 认证网络工程师证书。王超梦想着自己创业,他想过开网吧,但投资最少30万;想过开复印店,但最起码的几万元他也没有;最终他受聘于川妹子家政服务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名校大学生男保姆……【扬子晚报】
讨论:王超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自由言论)
师:一个人,无论你读多少年的书,最终还是要步入社会。可是往往,我们很多同学在踏入社会之前对前途总是充满憧憬,殊不知学校和社会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不妨来听听苏力教授的肺腑之言。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情境导入法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情意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王超的际遇可以让学生明白社会和学校是不一样的,要学会从容的适应社会。
(二)探究文本
1.请一生(已准备)假拟作者的身份来演讲
2.归纳演讲的基本要求:
(1)演讲要内容正确、观点鲜明、平易近人、亲切感人
(2)演讲要材料充实、论据确凿、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3)演讲语言要通俗明白、生动流畅,声音要清晰明亮
(4)演讲感情要真挚朴实,体态要自然得体
学生模拟演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充分体会演讲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为深入研究课文打下基础。
3.听了这篇演讲辞,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内容?
生:社会和学校很不一样(引导学生对“很”的理解)。
生:要安分守己。
4.读第3—8段,探究:社会和学校有哪些不一样?(完成下列表格)
(要求:以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各组完成一栏)
教师小结: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发现,原来学校和社会真的是很不一样,这里的“很”字除了刚才同学们讲的起到强调的作用,你还能读出作者的什么情感吗?
明确:这里的“很”字不仅仅起到强调的作用,更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一个“很”字使这句话沉甸甸。
这一部分主要以学生诵读和小组讨论为主,以组为单位的讨论更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同时这一问题的设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筛选信息能力。
5.作者说的第二句话是“要安分守己”,是否让大家不思进取、放弃追求呢?你是如何理解的?(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派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道一句要安分守己,并非让人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提醒学生在为理想而奋斗时,不仅要有对成功的渴望,更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并且要克服年轻人特有的浮躁和自傲,正确地界定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坦然面对平凡琐细的生活,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幸福感受,充分地享受生活,不为名缰利锁套住。
这一问题的设计,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安分进取”不等于是不思进取、放弃追求,而是要从容坦然的面对生活,这是一个师长对学子的苦心告诫,也是社会的客观要求。
6.细读课文,将自己感悟最深刻句子划出来,在旁边写好评点并作发言。
(学生自由言论)
教师准备下列句子进行引导提问:
(1)社会更多是一个利益交换的场所,是一个市场,是“平民政治”。评价的主要不是你的智力优越与否(尽管你的聪明和智慧仍然可以帮助你),而是你能否拿出什么别人想要的东西。
问题:是这样的吗?试举例说明。
明确:是这样的。比如,有两个学生,其中有一个是毕业于国内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一个是毕业于不见经传的某省立大学的本科生,两人同时应聘到某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也许,前者的高学历乃至于所毕业学校的声誉可以使他初始新酬优于后者,但是,当公司下达一个开发某软件的紧急任务后,前者虽满腹经纶,却思维定向、循规蹈矩、多有顾忌,不能较快地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而后者轻松上阵,实际动手能力强,思路开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任务,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