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
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
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

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

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

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

日本东京。

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新月社:1923年,北京。

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由此产生新月诗派:1926年4月,徐志摩《晨报》开辟《诗镌》(代表刊物)。

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做一件认真的事情做。

倾向于自由主义,前期新月派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语丝社,浅草社,湖畔诗社。

其他社团请同学们参照作业
胡适与周作人的理论贡献。

胡适:“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筑起了胡适的文学思想的基本构架。

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

1919年周作人还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是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个十年(1928——1937.6)
进入第二个十年的标志:1928年1月,全部共产党员作家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屯。

+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文化批判》创刊。

《创造月刊》突变。

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

“独立的原则”“健康的原则”“尊严的原则”。

此时期显著特征:
1、五四时期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革命文学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运用,决定此后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多种倾向文学互竞,丰富30年代文学创作。

基本线索:
国民党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提出“三民主义文艺”口号。

发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决定面貌的是(基本历史线索):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同盟军:
自由主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所保留,不以反对现行制度为目的。

民主主义:批判现实社会制度。

革命文学论争:
背景:
1、现实政治的推进。

2、作家的思想自
3、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

论争: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提倡文学的阶级论、工具论;全盘否定五四文学,攻击五四时期已成名的作家鲁迅、茅盾等
鲁迅、茅盾还击。

左联:
基本情况:
1930年3月。

上海。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是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

常务委员:冯乃超,鲁迅,田汉等七人。

成立大会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

刊物《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
工作:
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

翻译,介绍,研究。

加强与世界文学,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创作方法演进: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义:
1、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无产阶级文学)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了对中国文学运动的领导权,组织领导,把革命文学的发展纳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轨道。

3、分散的文学团体统一于左翼。

革命的文学队伍。

特点:
论争始终集中于文学的外部表现上,对内在的语言,形式等不深入。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主潮,自由主义文艺思潮起补充作用。

自由主义作家与左翼作家的论争:
自由主义作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

“为艺术而艺术”“超脱现实”原则。

这两种文艺思潮的论争贯穿30年代。

较重要的是: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新月派(梁实秋)观点:
1、人性论。

(永恒的人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反对阶级论)
2、天才论。

(一切文明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文明与资本主义制度联系,优胜劣败的定律注定反文明的无产阶级被文明征服)
3、革命文学等是五四时期浪漫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左翼文学是“伤感的革命主义”、“浅薄的人道主义”
评价: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但也看到主流派的公式化,概念化弊病。

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就“性灵文学”的论争:
论语派:1932年,林语堂,《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标榜“性灵文学”
1、对内面灵魂的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绝对排斥自我以外事物。

2、强调人的性灵,自然本性流露,文艺摆脱社会约束,回到自然。

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京派:30年代,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阵地。

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三大派别:左翼,京派,海派。

共同时代文学的特征:
1.文学创作题材规模开拓,表现角度开掘。

2.文学形式为叙事,心理刻画艺术得到重视与发展。

3.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

第二个十年历史特点: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深度,从历史潮流中吸取战斗激情和力的美。

是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的标志。

第三个十年(1937.7——1949.9)
特点:
1.文学与战争救亡发生紧密联系。

(最显著)
2.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学。

3.孤岛文学
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分为: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上海“孤岛”
国统区
抗战初期: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

文协: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武汉。

名誉理事:周恩来,孙科,陈立夫。

老舍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理事中无鲁迅。

会刊:《抗战文艺》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具体表现:
1.文学创作共同的爱国主义主题和思想追求。

2.报告文学和通讯热门,诗歌向广场艺术方向发展。

3.各种大众化的文艺形式唱主角。

结果:3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国名党民族主义文学汇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包括国共两党作家在内的大联合。

相持阶段:
沉静下来,正视战争残酷,现实腐败,沉郁苦闷,对战争,民族前途的忧虑。

重新认识民族,自己,寻找民族振兴的出路。

具体表现:
1.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题材纵深立体开拓,多样化趋向:面对现实,总结历史。

面向自己(财主底儿女们,路翎)
2.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

3.主题集中:诅咒黑暗;否定腐朽的现实政治;表现知识分子的自我内省,历史总结。

解放区:
民族形式革新与大众化,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赞美新社会新制度;热情描绘人民斗争生活;写翻身解放的新人形象。

形成新评书体,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喜剧。

评价:
优点:作家与农民互相吸收,引起自身质变。

农民从新文学中得到现代文明,新文化,促进觉醒。

农民觉悟带来文艺创作热潮,中国民族传统文艺复兴,推动新文学发展。

缺点:某些传统文化道德中的封建性因素。

文学发展的片面性。

忽视了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轻视知识分子,放松艺术形式手法现代化,忽视高雅优美部分,单向突进。

“孤岛”文学:
1937年上海沦陷,作家留在上海租界继续创作,配合抗日救亡运动。

戏剧最活跃“上海剧艺社”《夜上海》
沦陷区文学:(七七事变后,东北和华北沦陷区)
乡土文学。

雅文学和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座谈会上。

正式发表于1943年《解放日报》
内容:
1.党如何领导文艺,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

2.核心命题:革命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

3.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为工农兵服务”“工农兵方向”
4.如何为群众:世界观和思想感情的改造。

大众化。

5.文艺源于生活,比生活更高。

文学思潮,论争:
1.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2.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
3.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

三大支柱:到处都有生活,精神奴役创伤。

“民粹主义底死尸”复活。

小说
第一个十年:
1.五四小说取得文学正宗地位:
从文学边缘地位向中心移动:原因:梁启超“小说界革命”,出版传播手段进步。

五四革命给小说现代化的契机:原因:阅读群体扩大,西洋小说的引入。

2.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问题小说:问题产生的原因:五四塑造了“思考的一代”,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作品的直接刺激。

代表作家: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叶圣陶。

人生派写实小说:
主要由叶圣陶的创作和文学研究会的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

王鲁彦《柚子》集,彭家煌《怂恿》集成就最大。

叶圣陶:
从问题小说起步迅速转为写实派,《潘先生在难中》,诚实,细腻,摆脱了问的幼稚。

典型的灰色人物,暴露色彩中内蕴的讽刺喜剧手法。

“不动声色”的讽刺。

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主要作家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冥婚”。

彭家煌《怂恿》《活鬼》。

台静农《地之子》。

许钦文《疯妇》
意义:题材和视野的扩展,艺术表现手法的转换。

3.“自叙传”抒情小说: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体式
作者多集中于创造社。

(1)郁达夫《沉沦》集为代表。

其小说特点:性的苦闷,生的苦闷,客观上反映伦理道德。

独特的题材:域外留学生中青年人青春期的性心理。

独特的人物:多情,得不到感情的孤独的游子,“自悲症”患者,麻痹自我,缩小自我的孤独者。

独特的表现形态:“心理情绪”模式,主观抒情,感性为主。

“自叙传”小说特点:
1.抒情性(主观抒情)直抒胸臆、自我解剖、长篇独白。

2.自叙传(以创作者为艺术中心):不重情节结构,写情绪心理,才气和激情充溢,真切的感伤和忧愤。

3.自我暴露(侧重表现创作者心境):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彷徨、弱小或被损害的小人物,与现实势不两立,以痛骂或变态行为反抗。

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

4.创作者,叙述者和作品主人公的统一性(三位一体)
郁达夫小说的发展:
《过去》摆脱自叙传模式的尝试。

《迷羊》写实增加而仍保持感伤酣畅。

《迟桂花》和谐的诗化意境,返归自然净化心灵的主旨。

从感伤美到宁静美的转化,抒情方式的改变。

(2)其他抒情小说作家:
倪贻德:《玄武湖之秋》《残夜》身世感伤,哀婉悲抑的浪漫主义风格。

陶晶孙《音乐会小曲》《木犀》飘渺的恋情,细微的情感触角,唯美的抒情,“新罗曼主义”。

周全平《梦里的微笑》集《林中》回忆爱情的缠绵情调。

《楼头的烦恼》理性和病态的性心理交错。

叶鼎洛(绿波社)《前梦》《双影》自传性强,感伤情绪。

叶灵凤:多角的感伤恋情小说。

受浪漫主义及唯美派、颓废派影响。

《菊子夫人》《姊嫁之夜》变态性心理和弗罗伊德主义,幻美的氛围。

滕固(文研会,后加入狮吼社)《壁画》渲染奇崛、病态情感。

《银杏之果》自叙传。

王以仁(文研会):《孤雁》六篇书信组成。

时代青年的生活历程,凄清低沉的情绪中蕴有反抗精神。

自我暴露、独白、病态、伤感:郁达夫的影响。

庐隐和淦女士:与创造社无传承关系。

庐隐(文研会):问题小说《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抒情小说《或
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艺术风格:叙写“五四”青年的情感世界关切新女性的命运、心态和历史。

纯“五四”式风格激切直露,笔调哀伤。

叹句,日记、书信,重视气氛,结构散漫。

《海滨故人》:风格转变的标志。

自叙传,纤微细腻的心理笔致,感伤色调。

新旧交替时期青年女性的精神饥渴。

淦女士(受创造社前期影响):《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大胆袒露内心的抒情独白,表现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冲破牢笼的新女性的内心真实的写照。

《春痕》书信体小说。

磨去锋芒后的忧伤和困惑,“五四”退潮后知识女性的面影。

浅草—沉钟社抒情小说
德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派影响。

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主人公为C,激愤哀怨的自叙传。

《悼——》追念亡妻。

《不安定的灵魂》书信体。

心灵受伤而死,悲观压抑。

陈炜谟《轻雾》、林如稷《将过去》:挖掘魂灵,饱经忧患的不欲明言的断肠之曲。

冯至充满诗意的叙事作品
冯文炳和许地山
冯文炳(语丝社)
以抒情见长的乡土田园作家。

《浣衣母》《桃园》《竹林的故事》冲淡质朴的笔调,古朴和谐的田园寂静之美。

人物纯朴和景物清新形成对应,借鉴古典诗词手法构设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

是郁达夫到沈从文的中间环节。

许地山:浪漫主义想象和宗教传奇意味。

《命命鸟》对待生命的态度,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

《缀网劳蛛》对待苦难的方式。

对社会退让后仍执著于人生,保持苦涩的韧力。

《春桃》30年代的力作。

民间仁义和宗教慈爱混合。

《铁鱼底鳃》挖掘民族性格的坚忍不屈。

第二个十年:
三大创作群体形成:
1.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
2.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
3.接近读者市场的“海派”
原因: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

1.“左联”和左翼小说
(1)准备期间的小说代表:蒋光慈。

强烈的宣传鼓动性。

共同特点:自觉运用文学为革命呐喊,在变革年代里以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反映,昂扬的激情与艺术追求。

但早期作品形象流于浮面。

(2)左联五烈士: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典妻,春宝娘。

悲剧性:对自身命运的习以为常,欲有所动,无处表述。

《二月》:对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晶。

萧涧秋。

强大的封建主义习惯势力面前,个人奋斗,人道主义理想的碰壁。

胡也频:《光明就在前面》、《到莫斯科去》
(3)左联新人:丁玲、张天翼
丁玲:五四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第一个革命女作家姿态。

20年代末期:
处女作:《梦珂》(1927)
《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主要描写新一代青年女性性爱的苦闷。

女子的“新”在于:
1.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新思想影响,逃离封建家庭,有家难回的漂泊者。

2.个性解放,爱情至上。

3.崇尚自由,博爱等源自西方的思想,充满憧憬,心地善良。

《莎菲女士的日记》(自我感伤小说)
莎菲: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

执拗的寻觅人生意义而无出路;鄙视世俗又感到要沉入纵情声色;重感情爱幻想、狂想;反抗带有病态但仍是反抗;知识分子时代病的反映。

三十年代左联时期
《一九三O年春上海》知识分子从个人主义走向集体主义。

开始试写表现工农大众的作品。

代表作《水》农民觉醒,反抗的群像描写。

突破了“革命加恋爱”的模式,题材意义标志着左联文学的转变。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
农村题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正确的表现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写出了生活的复杂性。

结构匠心独具,十分严谨。

女性题材:《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张天翼:讽刺小说家《包氏父子》
讽刺小说《包氏父子》两代人的心理和性格差别,使人发笑的悲剧。

《笑》《脊背与奶子》《出走以后》《同乡们》《万仞约》《清明时节》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人物:虚伪狡诈的地主官僚,动摇庸俗的小知识者、小市民愚昧不幸的城乡底层人民。

艺术个性
糅合方言的口语化文学语言。

东南沿海市镇社会的揭发者。

片断性、速写体的短篇体式。

锋利劲捷、泼辣豪放的夸张。

抗战作品
《华威先生》“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典型。

尖锐、冷峭,戏剧性节奏。

《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速写三篇”
蒋牧良:《雷》取材与张天翼接近。

抓住社会弊端中典型事件刻写讽刺性人物,偏于冷静,语言质朴。

(4)社会剖析小说:以茅盾为首,沙汀,吴组缃,叶紫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丁跛公》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沉闷、闭塞、阴暗。

以四川特殊的黑暗观照旧中国的普遍黑暗。

不露声色的凝重细密笔致:细节、气氛、场景。

刻画人物的深厚功力:白描,细节深化,回叙和点染。

浓厚的地方色彩:从人物、环境的复杂关联中,描摹四川世态人情。

暴露讽刺作品:现代讽刺小说民族化。

《在其香居茶馆里》喜剧性的紧张,丑闻中抽出谐趣。

“三记“《淘金记》为发国难财而掀起的内讧,个性化语言,客观、浓缩描写。

《困兽记》后方乡村教师的苦闷,对知识分子的暴露及严峻批判态度。

《还乡记》初次闪出反抗者的光彩,贫农形象冯大生。

吴组缃:《西柳集》冷静的农村社会分析,高度集中、深入开掘平凡的人和事。

人物个性化,地方色彩浓郁,精密而流动的叙事风格。

《樊家铺》农村的残破,母女关系的变态。

《一千八百担》争夺宗祠积谷的丑恶表演,反映农村经济的崩溃。

《菉竹山房》守寡的二姑,内心仍藏有爱火。

诡秘的行为,阴森的气氛。

叶紫:“黑白分明的铅画”,时代、战斗的产物。

《丰收》在无情的现实前觉醒的老农。

(5)左翼抒情小说
艾芜:《南行记》开拓反映现实的新领域,明丽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主观抒情性。

《南行记》集漂泊知识者对边疆异域下层生活的观察,刻画流民形象,不避畸形和污垢,又总能从怪戾的言行中挖掘出灵魂美。

战争期间:浪漫色彩消退,转向暴露压迫和苦难。

《丰饶的原野》、《春天》《落花时节》“以农立国”的探索,三种农民性格。

《山野》结构紧凑,反映抗日阵线的各类斗争,过分明晰的理念分析。

《故乡》战时腐败、病态心理,场面错综,笔调悲怆,冷峻的批判态度。

《一个女人的悲剧》《芭蕉谷》贫苦无告的农村妇女。

《石青嫂子》不幸中对生活仍有信心。

东北作家群
萧红:诗化小说
处女作《王阿嫂之死》、成名作《生死场》、代表作《呼兰河传》、讽刺长篇《马伯乐》。

创造了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

明丽、凄婉而纯净。

《生死场》: 9·18前后的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生活,坚韧挣扎的农村妇女,北中国农村的沉滞、闭塞,对民族活力的窒息。

《呼兰河传》北方小城镇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深刻的生命体验。

萧军:《八月的乡村》抗日游击队的成长,短篇连缀式结构,尖锐、雄浑、遒劲。

《羊》《江上》东北下层人民的质朴坚韧。

《过去的年代》从农村自发反抗到城市有组织斗争,对东北地区“民魂”的深入开掘。

11、端木蕻良
《鴜鹭湖的忧郁》悲愤郁怒潜藏于平静的叙述。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抗日题材和东北风情。

《科尔沁旗草原》史诗性的宏篇巨制。

2.京派小说与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京派小说的特征:
1、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

2、融写实、记“梦”、象征为一炉的抒情写意小说。

3、总体风格上的平和隽永淡远。

4、京派小说具有温厚的牧歌情调,这与他们喜欢用温柔的笔调歌咏爱情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以四川为背景,描写出自甲午战争到
辛亥革命前后二十年间广阔的社会图画。

宏伟的构架和深广度。

——“大
河小说”
海派: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畸形
繁荣产物。

初期特点:
1.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

2.过渡性的描写都市
3.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
4.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
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
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处于独立地位。

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魔道》心理分析小说,城乡二元倾向。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残留》《风景》在批判中迷失,与中国现实结合
不够,洋味浓。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真正意义上的新式洋场小说家。

《南
北极》集《上海的狐步舞》批判,迷恋,潜在的哀婉抒情气息,更能体现
现代都市人灵魂深处的悲哀。

特点:
1.快速的节奏表现现代都市生活,半殖民都市的畸形和病态。

受现代物质
文明的濡染,融入其中,认可与接收,沉醉,压抑,批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