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

20世纪中国人类学研究述评(一)摘要]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20世纪;中国人类学;发展方向Abstract:Initsmorethan100years’history,thedevelopmentof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canbedividedintofourstages:thebeginningandinitialstage(before1937),maturestage(1938~1949),setbackstage(1950~1979),andreconstructionandboomingstage(from1980uptonow).Overtheyears,generationaftergenerationofChinesescholarscontributedalottothedevelopmentofChineseschoolof anthropologybytranslatingwesternanthropologicalworksintoChinese,conductinginvestigationinChinesecommunities,doinglargescalefieldwork,establishingAssociationforChineseEthnologyandAssociationofChineseAnthropology,etc.While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arethriving,problemslikeimproperdisciplinarypositioningdoexist.However,theeverincreasingtendencyofcrossboundarystudiesandthepainstakingeffortsbyChinesescholarswil lcertainlyrejuvenateandbroadenChineseanthropologicalstudies.Keywords:20thcentury;Chineseanthropology;developmentdirection20世纪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即20世纪初~1937年,1938~1949年,1950~1979年,1980年至今(注:人类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两大分支,狭义人类学等于文化人类学或民族学,英美学术界大都持这一观点。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_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_袁祖亮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 延 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

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原因,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

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

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本文就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

生人・144・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¹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º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认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界关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认识

文化论坛1412011年一月刊中国的人口思想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战国春秋时期。

自战国春秋时期到19世纪,我国人口思想的主流是主张增加人口以达到富国强兵,承续后嗣的目的。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口思想的研究才发生了质的变化。

这种质的转变,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传入。

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对平静期,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讨论尤为激烈,并由此引发了中国学界关于人口问题讨论的热潮。

关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讨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以陈长蘅为代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者,一派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反马尔萨斯人口论者。

他们从不同德角度从发,对中国人口数量问题展开分析。

他们对中国人口思想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在当时的历史学界还是在社会学界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从三个方面对他们的人口思想展开分析。

一、据官书统计之推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关于户籍的调查,并没有全国性的开展,对于人口的数量并没有精确的统计。

当时中国学界对于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认识,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前清宣统二年民政部的调查,当时统计全国民数为342′639′000人,而二十一省则占了331′188′000人;二是前清宣统三年的统计,全国人口为329′542′000人,本部则占304′003′000人;三是1906年海关调查报告,认为全国人口为438′214′000人;四是外国人对中国人口总数的估计,为433′553′030人。

五是1923年邮政局的估计,全国二十二行省之人口,共计有436′060′953之多,蒙古、西藏人口尚不在内。

以上五种调查估计中,陈长蘅认为第五种说法最为准确。

他将中国近百八十余年的人口增加分为三期,来推测中国当时的人口总数。

他所利用的材料“大都以官书之记载与政府机关之估计或调查为根据”,这无疑增加了推测的可信度。

第一期自乾隆六年起至五十八年止,人口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五点一四;第二期自乾隆五十八年起至道光二十九年止,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四点九五;第三期自道光二十九年起至民国十二止,平均增加率为千分之零点八一。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论文)再论十六国北朝时期人口的有关问题——与王育民同志商榷(袁祖亮)

(论文)再论十六国北朝时期人口的有关问题——与王育民同志商榷(袁祖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 再论十六国北朝时期人口的有关问题——与王育民同志商榷袁祖亮 〔内容提要〕 有关十六国北朝人口问题,王育民同志先后发表了《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十六国北朝人口再探》,对自己的四个观点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

即一,十六国时期的人口数量是前降后升;二,北朝我国北方户口已恢复到东汉时期的水平;三,东西魏户口发展趋于停滞;四,北周的户口数字是前人误植,不是实际数字。

袁祖亮同志在《十六国北朝人口蠡测》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一,十六国时期人口发展呈马鞍形,两头低中间高;二,北朝时期我国北方人口数量并未恢复到东汉的水平;三,东、西魏的户口数量仍有增长;四,北周的户口悬案是在于户平均人口不高。

袁的这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姊妹篇,对王的观点再度提出质疑,并对自己的观点作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 十六国北朝 人口问题 〔作者简介〕 袁祖亮,男,1944年11月生,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

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人口问题,王育民同志在《十六国北朝人口考索》①(以下简称《考索》)中提出了四个观点。

这便是:(一),十六国时期的人口数量是前降后升;(二),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户口已恢复到东汉时期的水平;(三),东、西魏时期户口发展趋于停滞;(四),北周时期的户口数字问题是由于前人将数字“误值”。

对于上述观点,我在《十六国北朝人口蠡测》②(以下简称《蠡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一),十六国时期人口发展状况呈马鞍形,即中间高两头低;(二),北朝时我国北方的人口数量并未恢复到东汉时期的水平;(三),东、西魏时期的户口数量仍有增长;(四),北周的户口悬案问题在于户平均人口不高。

前不久又见到王育民同志的新作——《十六国北人口再探》③(以下简称《再探》),在一些方面又补充了其本人在《考索》中的论证,拜读之后,仍觉疑问不少,愿在这里提出来再向王先生请教。

一 十六国时期的人口发展变化确呈马鞍形关于十六国时期的人口发展变化是前降后升,还是呈马鞍形,关键是对苻坚统一北方到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分裂这十多年中人口是否增长,作出正确估计。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预测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及预测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
1.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形势
出生人口数量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
1.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形势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
1.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形势
三、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
2.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人口峰值预计达到14.1亿,将于2020年之前到来。 20年代前期,会有是一个慢速下降的调整期。
二、新中国人口发展情况
2. 人口增长阶段分析
2013-7-22
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预测
9
二、新中国人口发展情况
2.人口增长阶段分析
2013-7-22中国人口发展现状与预测 Nhomakorabea10
二、新中国人口发展情况
2.人口增长阶段分析
二、新中国人口发展情况
3. 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评价
70年代鼓励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是顺应人口增长规律的合理行为,受到 人民的拥护,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80年代强制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是违背人口增长规律的错误行为,受到 人民的反对,造成了严重的问题,得不偿失。 不实行强制计划生育,我国的人口也会以较慢的速度降到一个合理的
北宋中末:约5000万
元初中:约6000万 明初中:约5000万 古代历朝盛世时期人口数量多为五六千万。
一、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历程
3. 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 自古就是人口大国
人口总量增长缓慢 人口总量增长缓慢
自古就是人口大国
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人口数量波动较大
二、新中国人口发展情况
20年代后期开始,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会快速下降,

“20世纪中国”资料汇总

“20世纪中国”资料汇总

“20世纪中国”资料汇总目录一、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二、20世纪中国园林史学研究的历程、观念与方法中国园林史学史初探三、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研究四、中国戏剧现代化的艰难历程20世纪中国戏剧回顾五、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论纲六、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史观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创造兼评弗兰克贡德的《白银资本》与“全球体系史观”七、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八、在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情境中的吕斯百九、20世纪中国社会史的人类学研究庄孔韶《银翅》笔谈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思想碰撞,这在逻辑学领域中也有所体现。

本文将探讨20世纪中国的逻辑争辩与逻辑观。

一、引言20世纪的中国,历经了晚清、民国和新中国的建立等历史阶段,逻辑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与此同时,关于逻辑的本质、应用和价值等方面也引发了深入的争辩。

这些争辩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动态,也对后来的逻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逻辑的本质与定义在20世纪的中国,关于逻辑的本质与定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西方逻辑的传入和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对传统名辩之学进行现代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逻辑的定义和范畴出现了多种观点。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逻辑是关于推理的规律和规则的科学,有的则强调逻辑在论证和反驳中的作用。

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学者们对于逻辑本质的不同理解和侧重。

三、逻辑的方法与应用在20世纪的中国,逻辑学的发展和应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一方面,学者们引进了西方的逻辑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并尝试将其应用于中国的学术研究和实际问题中。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则强调传统名辩之学的价值,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独特的逻辑方法和智慧。

这种融合东西方逻辑的尝试,为中国逻辑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逻辑的价值与意义在20世纪的中国,关于逻辑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着广泛的讨论。

一些学者认为,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可以为人类思考和交流提供必要的规范和工具。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一部新意迭出的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读后

一部新意迭出的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读后

作者: 崔波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6页
主题词: 中国古代;研究专著;人口史;专题研究;数量规模;家庭人口;人口重心;移动轨迹;变化规律;人口发展史
摘要: 一部新意迭出的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读后近年来出版的人口研究专著和读物不少,但有关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的专著却极少。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袁祖亮教授花数年心血撰写的《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州...。

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近二十年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钱茂伟
【期刊名称】《史学月刊》
【年(卷),期】1999()6
【总页数】7页(P70-75)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近代;发展轨迹;近二十年;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思想;大陆史学;近代史学;教材建设;中国古代史学
【作者】钱茂伟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历史文化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92.6
【相关文献】
1.基于CiteSpace的近二十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发展趋势与前沿分析 [J], 成波
2.近二十年来国内近代中国社会治理研究发展概述 [J], 黄超
3.近二十年中国休闲哲学发展态势的计量研究 [J], 李敬科
4.《体育文史》与近二十年体育史研究的发展轨迹 [J], 胡泓
5.近二十年来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1978~1998) [J], 张广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

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

新中国70年来的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陈涛孙俊** 陈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俊,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

① 参见行龙《二战以来国外人口史研究及其现状》,《人口研究》1988年第1期;焦培民、李莎:《什么是历史人口学》,《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② 参见刘含若《重视我国人口史的研究》,《西北人口》1983年第2期;李世平:《中国人口史的分段研究刍议》,《四川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行龙:《中国人口史研究刍议》,《人口 研究》1988年第6期。

内容提要:新中国70年来,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蓬勃展开,在通论性研究、区域性研究和断代性研究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并呈现出方兴未 艾的发展态势。

综理和思考学术发展史,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未来中国古代 人口史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尤其是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 究主题,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整理中国古代的人口 数据等,无疑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人口学中国古代人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人口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在西方兴起。

①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人口史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学术界不仅发出要重视 中国人口史研究的呼声,而且涌现出一些理论思考。

②自此以后,中国古代人口 史研究一直呈现着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历经几代学人的不懈探求获得了久矽◎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三辑)相当成就,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颇为丰硕。

①我们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基础上,综理和思考学术发展史,希望对今后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人口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通论性研究单卷本通论性人口史著作已有不少,如有陈彩章《中国历代人口变迁之研究》、江汎《中国人口发展简史》、赵文林和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张敏如《简明中国人口史》、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杨子慧和张庆五《中国历代的人口与户籍》、胡伟略《中国人口》、任怀国和王炳贞《中国人口发展史》、袁祖亮《中国古代人口史专题研究》、王育民《中国人口史》、阎守诚《中国人口史》、张呈琮《中国人口发展史》、路遇和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赵世瑜 邓庆平社会史研究也许是20世纪中国史学中最值得讨论的一个领域,因为它的有关理念萌芽发端于该世纪初,在经历了停滞、复兴又发展的曲折历程后,到世纪末又成为中国历史学术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

社会史研究也是最难加以评价的一个领域,因为关于“社会史”概念的认识多有歧见,因此把哪些研究成果归入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并对之进行概括总结,就变得极为棘手。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社会史复兴开始,就一直有部分学者注意对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史研究进行总结,各种综述性的文章甚至专著都屡见于世①。

但作者一般是按照自己对社会史的理解,将历年的研究成果分专题进行述评的,这样的做法较难涵盖根据对社会史的不同理解所做的各种研究尝试,同时也易流于罗列,而没有将其设定为一种学术思想史。

本文则试图以研究者的自身认同或从其作品中传达出来的研究视野和问题意识,作为梳理百年社会史发展的分类基础②。

为什么我们采用所谓“问题意识”作为本文的分类基础呢?这既是因为人们对社会史的认识不同,也是因为问题意识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征。

比如说,20世纪30年代“社会史论战”所讲的社会史与今天许多学者讲的社会史不是一回事,那么我们能不能对它不予置评呢?再比如,50—70年代讲农民战争,讲阶级关系,按道理也应该属于社会结构的问题,那么它究竟算不算社会史研究、同时要不要也在我们的讨论中给予一定位置呢?我们评价近20年的社会史研究状况虽也错综纷纭,但毕竟简单得多。

此前学者们研究的许多课题———按照今天许多学者的认识———也与社会史直接相关,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它们呢?我们可不可以按照今天对社会史的不同理解来分类呢?这本来是个好办法。

但问题在于,有些提法只限于理论描述,没有大量实证研究做依托;还有些实证研究不太能证明理论,更为可能的是本文如把某些具体研究挂在某种对社会史的认识之下,双方都未必赞同。

我们能不能按照某一派的说法去分类呢(比如按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变迁等等)?这可能又会漏・751・①②在完成本文的初稿之后,读到杨念群为他主编的论文集所写的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其中谈到他“尝试把社会史放在一条问题史的相关脉络里,细究不同类别的社会史框架如何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和思想状况支配下累积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和表述这种问题的方式”。

高三历史周末综合测试

高三历史周末综合测试

高三历史周末综合测试(2012、3)9.两汉时期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

”这句谚语反映了当时 A .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 .儒家思想备受重视 C .商品经济发展迅猛 D .重农抑商思想严重10.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中国瓷器输出的范嘲更广,规模更大。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制瓷技术进步 B .明清政府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 C .新航路的开辟 D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1.在史学研究中,不能对历史问题轻率地下结论。

主要是因为A .历史史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 .历史问题的本质是不可能被揭示的C .不同研究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D .研究者受自身认识水平和社会条件的制约12.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

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

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

这反映了A .中国近代工业起步B .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C .自然经济彻底瓦解D .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13.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辛丑条约》的签订 B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C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宣传画是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

右图宣传画应创作于 A .北伐战争时期B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 .改革开放时期15.右图是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的“红手印”。

他们立下生死状,约定分田到户。

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人民公社被撤消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C .18户农民分田到户具有很大的风险D .小岗村分田到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 16.“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是指20世纪以来对明代和清代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和分析的学术领域。

在这个时期内,明清史研究经历了从史料搜集和整理到史料解读和理论分析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下面将从不同学者和不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这一时期的明清史研究进行综述。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注重史料的搜集和整理。

这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如梁启超、赵尔巽、杨师群等,他们通过大量地寻找和整理明清时期的史料,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同时,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注重对重要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如王夫之对明史的注释和学术成就,以及杨守敬对《明史》的整理和校勘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史料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影响,一批新一代的历史学家,如陈寅恪、汪榕榕、范文瀚等,开始将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迁等问题纳入研究范围。

他们通过对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理论,如中国封建制度的特殊性、市场经济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地方政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对明清时期细分领域的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在这一阶段,明清史研究开始深入到具体的领域,如文化史、社会史、法律史、科技史等。

同时,研究者也开始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明清史的研究中,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明清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其中,文化史的研究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文化产品、文化交流以及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文化的多样性和变迁性,并通过对明清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此外,社会史的研究也是明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并通过对社会上下层次、城市与农村、家庭与婚姻等社会问题的研究,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袁祖亮 延 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袁祖亮 延 胜〕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延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o到了本世纪初o中国内忧外患o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o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二三十年代o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o 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o影响至今∀新中国成立后o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o但由于政治原因o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t|z{年以后o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o研究机构相继建立o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o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o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在人口问题研究中o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o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o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o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o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这些年来o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o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本文就us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o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不当之处o敬请指正∀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o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o如5汉书6以降各正史中的5地理志6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o其资料相当丰富∀早在战国时期o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o如韩非在5五蠹6篇中指出} /今人有五子不为多o子有五子o大父未死o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o事力劳而供养薄∀0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o后世之民少o必不然也∀生人##w w t之率o 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o 自非有大兵革o 则不得减∀0≠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o 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o 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o 视百年!百数十年前o 不啻增二十倍焉∀0 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o 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0!/大索貌阅0!整顿户籍等主张∀然而o 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o 是t|和us 世纪之交以来的事情∀可以说t|和us 世纪之交至新中国建立前o 是中国古代人口研究的起步阶段∀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和探讨源于t|世纪和本世纪之交有关/人满之患0的论争∀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中叶已出现o 到了t|世纪末期o 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民不聊生∀针对这种情况o 知识界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o 并探求中国落后的原因∀恰在此时o 西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传入我国o 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o 引发了/人满之患0的论争o 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人口问题∀梁启超主持的5时务报6曾连载过马尔萨斯的5人口原理6o 他本人也相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在5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6一文中o 梁启超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来比照中国的人口问题o 指出}/自玛儿梭士5人口论6出世o 谓人口之蕃殖o 以几何级数增加o 每二十五年辄增一倍∀达尔文因之以悟物竞天择之原理∀适十九世纪o 举地球万国几不以人满为患o 而玛尔达氏之学说益占势力于学界∀推原各国兵事之所由起o 殆皆由民族与民族之相接触而有竞争∀其所以相接触之故o 大率由于人满而移住∀此天演之理o 即中国当亦不能外也∀0梁启超继之检阅了5文献通考6中历代盛衰时期的户口数字o 得出了/泰西历史为进化o 我国历史为循环o 岂必论他事o 即户口一端而然矣0≈的结论∀可见梁启超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之深∀在马尔萨斯人口思想影响下o 还有人探求中国人口规律∀t|sw 年发表于5东方杂志6上5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6一文指出}/孟子之言曰}天下之生久矣o 一治一乱∀斯言也o 虽与进化之公理大相背驰o 然按之中国历史o 则此语诚然∀盖中国之治乱与人口之众寡相比例者也∀中国之治o 非真有求治之道也o 徒以人口之寡少耳∀中国之乱o 亦非真有致乱之道o 徒以人口之增加耳∀0文章对汉到明的治乱时期的户口数作了考察后指出o /然究天下治乱o 悉视户口之增减0…∀近代人口学者陈长蘅o 在分析了乾隆六年ktzwt 年l 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之后指出}/综观以上各期人口增加之徐速o 便知一国人口增加之速率恒与其人口密度成反比∀0据此o 他提出今后人口调节的两大基本政策o 即移民边疆和/实行相当的迟婚与#x 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5东方杂志6第t 卷第y 期∀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5若二集#治平篇6∀5农政全书#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6∀节育以提高国民程度0≠∀除了对中国古代人口规律的探讨外o 就中国历代人口问题发表论著的有吕翼仁的5廿四史户口考6!碧莹的5中国历代人口统计及其编制方法6!徐祖甲所译的5中国人口变动之史的研究6!吴希庸的5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研究6!吴顾毓的5中国户籍制度之今昔6 ∀这一时期还对断代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o 主要集中在秦汉!魏晋!唐!宋及明朝人口的研究上∀关于秦汉时代的人口o 有马元材的5秦汉时代的人口及土地分配状况6≈~另外o 梁启超提出汉初人口为五六百万o 他以当时的兵员状况去推算汉初人口说o /汉既定天下o 用民服兵役者o 当不如六国之甚o 然以比拟计之o 当亦无逾五六百万者∀k 南越!东越等不计l 0…~劳?的5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6和5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6 o 详细计算了不同地区人口之增减变化!迁移及人口密度∀此外o 还有贺昌群的5汉末大乱中原人民之流徙与文化之传播6等 ∀在三国两晋人口研究方面o 主要侧重于人口迁移及其影响∀代表作有}陈啸江的5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6!谭其骧的5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6!史念海的5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6和5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之安置6o 以及周一良的5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6等 ∀在唐五代人口研究方面o 有易曼晖的5唐代的人口6!黄仙的5唐代人口的流转6!聂家裕的5五代人民的逃亡6等 ∀在宋代人口研究方面o 争论的焦点在于宋代人口统计是否包括女口!/丁0与/口0的含义!以及宋代人口是否超过一亿等问题∀梁启超引宋人李心传的5建炎以来朝野杂记6中的漏口说o 认为宋代户口比例仅有u )v 人是不合理的∀宋代实际人口加上金朝人数应在一亿以上 ∀但梁氏对此未作深入论述∀与梁启超不同的是o 英国贾尔斯k 原译斋尔士l 首倡宋代户口/不计女口0说∀他用敦煌残卷中户口比例为t Βw 和#y w t #历 史 研 究t||y 年第x 期≠≈…5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6o 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分见5食货6第v 卷第y 期~5食货6第u 卷第z 期~5食货6第w 卷第u 期∀分见5食货6第t 卷第v 期~5燕京学报6第tx 期o t|vw 年~5西北论衡6第z 卷第tx 期~5责善半月刊6第u 卷第|期~5燕京学报6第vz 期o t|w|年∀5文史杂志6第t 卷第x 期∀5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第x 卷第u 期o t|vx 年∀5饮冰室文集6卷一ο∀5河南政治月刊6第u 卷第y 期o t|vu 年∀分见5光华大学半月刊6第v 卷第t ){期o 第w 卷第t )x 期o t|vx 年~5光明之路6第t卷第ts 期o t|vt 年~天津5益世报65社会研究复刊6第wz !w|期~5行健月刊6第w 卷第x 期o t|vw 年~5地方政治6第t 卷第w 期o t|v|年∀5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济方法6o 5东方杂志6第uw 卷第t{期∀5文献通考6中乾德元年k|yv 年l 诏令中/女口不预0这句话o 指出/女子之不见登录o 彰彰甚明0o /凡后此所记−口.之数量o 非指全国人口而言o 乃仅是男子而言之也0≠∀对贾尔斯的新说o 吕思勉持反对态度∀他认为我国古代户口之籍o /媒氏主合o 司民会口数o 其所登o 自不容限于男子0∀/5通考6乾德元年之令o 当别是一事o 与奏报民数无关∀0 三四十年代o 日本学者也参与了宋代人口的讨论∀以加藤繁为代表的一派持/漏口说0o 即宋代户籍登记女口~以宫崎市定!青山定雄!曾我部静雄等为代表的一派持/男口说0o 即宋代户籍不计女口∀此外o 还有张家驹的5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6等≈∀在明代人口的研究方面o 主要有王崇武的5明代户口的流亡与招抚6!梁方仲的5明代的户贴6和5明代鱼鳞图册考6等…∀在清代人口研究方面o 主要有张荫麟的5洪亮吉及其人口论6!罗尔纲的5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6等 ∀综观t|世纪us 世纪之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o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所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汉!两晋o 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人口变动o 即人口迁移问题!流民问题!人口的地区分布!人口的增减变化!人口密度等o 特别是人口流亡与人口迁移是当时的热点问题∀此外o 还有涉及户籍制度和人口思想方面的文章∀在这一时期o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o 则多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时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o 但尚缺乏运用其观点去探讨人口规律的著作∀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状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目前为止o 将近半个世纪∀这一时期o 学者们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里程可称之为发展阶段∀特别是t|z{年以后o 人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之建国后中国人口不断加速增长o 制约了经济的发展o 给社会!家庭及诸多方面带来了许多难题o 严重的现实更引起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o 研究人口问题的风气日渐高涨∀人口发展要不要放慢速度!要不要进行制约!如何进行制约!如#z 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分见天津5东方杂志6第uv 卷第u 期~5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6第{卷第t 期∀分见天津5益世报65读书周刊6第wv 期~5人文科学学报6第u 卷第t 期~5地政月刊6第t 卷第{期∀5文史杂志6第u 卷第v 期∀5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6o 5光华大学半月刊6第w 卷第x 期∀贾尔斯著o 王庸译5千五百年前之敦煌户口册与中国史籍上户口数之比率6o 5东方杂志6第ux 卷第w 期∀何才能促进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等o 是理论界探讨的重点问题∀然而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o 仅探讨当今人口是远远不够的o 以当今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例o 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特殊现象o 而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清朝前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想解决当今的人口问题o 要想了解人口发展的诸方面规律o 潜心研究古代人口是完全必要的∀正因为如此o 近十几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近年来出版的古代人口史专著便有十多部o 论文数百篇∀我们主要对学术界近年来探讨较多的重大问题o 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o 兼顾朝代顺序o 以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k 一l 关于中国古代人口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探讨人口发展是否有规律o 学术界没有什么异议∀至于人口发展规律是什么o 则仁者见仁o 智者见智∀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古代人口规律的研究o 主要受马尔萨斯主义的影响~建国后o 学者们则逐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人口问题o 尽管在运用当中还有不足之处o 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建国后涉及古代人口发展规律探讨的有范文澜!王亚南!梁方仲等学者∀范文澜在t|xs 年发表的5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6一文中o 列举了道光二十一年kt{wt 年l 前各朝代记载的最大人口数后指出o /可以看出一种情况o 即新旧朝代变换的时候o 因遭受严重的战祸o 人口耗损极大∀等到新朝代稳定以后o 人口才恢复并增长起来∀从战国末到清道光二十一年o 二千余年间o 像波浪般起伏着~总的趋势则在上升∀0/上升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疆域的逐渐扩大o 封建经济在新开辟地区有所发展∀又一个原因是统一较久o 国内不发生大战争∀0≠王亚南在5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与中国人口问题6一书中述及中国人口发展规律时说o 中国自秦汉以后o 每个朝代初期差不多都发生土地找不着人耕种的问题o 而在每个朝代末期o 又差不多都发生农业劳动人口无法继续在农村呆下去的问题o 个个朝代如此o 就像有节奏地表现为人口有时不足有时过剩的规律∀而梁方仲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每个朝代初期o 并不存在相对人口不足的问题~每个朝代末期o 也并不表现为有节奏的人口过剩规律 ∀文革前关于人口发展规律的探讨因政治原因没有展开o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o 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探讨才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宁可在5中国史研究6t|{s 年第t 期发表了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一文∀文中指出o 中国封建社会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o 而且封建社会的人口变化o /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作台阶式−跃进.这样两个特点∀0他#{w t #历 史 研 究≠谷风}5梁方仲谈中国封建社会人口规律问题6o t|yu 年x 月tv 日5光明日报6∀5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6o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t|z|年版o 第|y 页∀又以汉代为例来说明一个王朝人口发展的情况o 指出/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期间出现这种初期人口迅速增长))中后期发展迟缓!停滞))灭亡时猛降的现象o 是由封建生产方式所决定和制约的∀0随后o 宁可又撰文进一步指出o /个体小生产农业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人口大量增长的要求受到个体小生产农业特别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本身的抑制所形成的人口极其缓慢的增长o 这就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人口规律∀0/中国封建社会人口的缓慢增长o 只是总括而言o 它并不是平稳地上升o 而是在周期性的人口大波动中实现的∀0≠李世平认为o /观察中国人口发展的总趋势和它的发展阶段o 证明人口的发展总是同物质的生产紧密联系而且必须相适应∀0/决定人口发展的缓速状况主要是社会生产方式等客观条件o 而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0 ∀傅筑夫认为人口因素是形成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决定因素之一o 人口因素既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面o 又有妨碍经济发展的一面≈∀葛剑雄侧重探讨了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人口增长速度一高一低的不平衡性o 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他指出o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o /地主与农民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现象是始终存在的0o /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这种不平衡现象o 随着时间的推移o 必然导致地主阶级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0∀/在封建社会中o 这种不平衡是始终存在的o 但总的趋势是程度逐渐减轻∀0…张云樵认为o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种生产.的观点o 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o 人口生产必须与物质生产相适应o 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都发生作用的客观规律∀0 汪润元!勾利军认为o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o 人口运动与社会治乱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关系0 ∀王跃生认为古代的重农政策/促使我国历史人口持续增长0o /影响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0o /使我国古代人口职业结构畸型发展0o /影响了我国人口总的生活环境0 ∀周建民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具有起伏性!不平衡性和失控性的特点o 这些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张善余认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动与人口数量的周期性波动之间o 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 ∀王育民则对宁可提出的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再生产所具有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w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5中国历史人口周期性巨大波动的自然原因初探6o 5人口研究6t||t 年第x 期∀5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特点初探6o 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6t||s 年第v 期∀5我国古代重农政策与历史人口6o 5争鸣6t|{|年第y 期∀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周期性动乱与人口运动的关系6o 5求索6t|{x 年第w 期∀5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的探讨6o 5社会科学辑刊6t|{v 年第v 期∀5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阶级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6o 5历史研究6t|{u 年第y 期∀5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6o 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t|{u 年第v 期∀5中国人口史的分段研究刍议6o 5四川大学学报6t|{t 年第v 期∀5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o t|{u 年y 月ut 日5光明日报6∀他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非均处于低下状态o 而是呈现着阶段性的变化~并指出o 这一变化的过程是由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及其经济规律所决定和制约的∀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是高))低))高的模式o 总的趋势仍是在缓慢发展之中≠∀5中国人口史6 的作者赵文林!谢淑君也提出了从时间上看o 一个大的地域内人口数量是波浪式上升的波动规律o 以及人口分布的地理适应律!人口压力流动律等规律∀袁祖亮认为o 生产方式决定人口规律o 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人们所取得的食物的数量质量不同o 婚姻形态不同o 医疗卫生条件不同o 故人口数量规模发展规律不同∀某一种生产方式下o 在一定的地域内人口数量规模是一个定值o 超过定值便会自发调节o 使其重新趋于平衡∀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新的生产方式出现时o 即新的生产力所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到来时o 原有的人口数量规模才会登上另一个新的高峰~当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完全取代旧的生产方式趋于相对稳定的时候o 人口数量规模便在新的水平上也暂时趋于相对稳定≈∀综观这一时期探求中国人口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文章o 可以看出他们大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作指导∀对于探求中国人口发展规律的意义o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要切实控制人口的发展过程o 必须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弄清人口发展规律o 光了解近期的变化是不够的o 还必须对长远的人口历史有所了解o 才能控制现在o 预见未来∀0…k 二l 关于断代人口问题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o 特别是t|z{年以来o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开拓和进展o 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领域的拓展o 主要表现在}t|w|年前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并未涉及到各朝各代o 其探讨的内容仅限于人口迁移!人口规律!户籍制度等~而t|w|年后的研究o 可以说几乎涉及到历代的人口问题∀从原始社会!夏!商!周o 直至明!清o 甚至一些存在时间很短的割据时期政权的人口问题亦有涉及∀从探讨的内容看o 与t|w|年前相比o 这个时期的研究更为广泛o 不但人口规律!人口迁移!人口数据考证!户籍制度仍属重点探讨的问题o 还涉及人口与社会!人口#s x t #历 史 研 究≠≈…赵文林!谢淑君}5中国人口史#绪论6o 第t 页∀5从人口数量规模发展变化规律看中国古史分期6o 5郑州大学学报6t|{x 年第v 期∀人民出版社t|{{年版∀5论中国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阶段性6o 5中国史研究6t||u 年第u 期∀与经济!人口政策!民族人口!区域人口~不同阶层的人口o 如宗室!皇族!地主!农民!奴婢!佃农等人口问题~人口与文化!人口自然增长率!峰值人口!人口思想!婚姻状况!过剩人口!人口重心等问题o 内容相当广泛∀人口问题涉及的学科很多o 只有从广泛的角度进行探讨o 才能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探讨的深度讲o t|w|年前多是提出问题o 并未进行深入的论证~t|w|年后学术界对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化了∀对于同一个问题o 许多人参与讨论o 各抒己见o 相互切磋o 使讨论不断深入∀如对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北朝人口!宋代人口!清初人口的讨论便属此例∀在研究方法上o 其进展更大o 除了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去探求问题外o 还能从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古代气候变迁等角度探求人口问题∀此外o 还能利用现代的数理知识解决一些以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如利用回测法估算清初的人口o 研究人口的峰值o 利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证西汉初年的人口数量问题等∀在资料的运用上o 亦有新的挖掘∀如利用吐鲁番文书研究人口的性比例结构!生育率!死亡率等~利用谱牒研究家族人口状况o 家族人口是封建社会人口的缩影o 通过不同阶层家族人口的研究o 对于揭示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大有裨益∀总之o 在断代人口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对这一时期人口研究状况作如下介绍∀t 1原始社会人口问题原始社会人口虽属史前人口o 但与中国古代人口研究关系颇为密切∀王仁湘在5原始社会人口控制之谜6中指出o /原始人口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杀婴))主要是杀女婴))实现的∀0≠严文明对横阵墓地的人口进行分析o 得出横阵仰韶居民的平均寿命在ut 1{)us 1v 岁之间o 该集团经常性人口数为zs )|s 人 ∀辛怡华利用现代人口统计学的方法o 对元君庙墓地遗址的人口进行分析研究o 得出该墓地人口平均寿命为t|1uu 岁o 元君庙仰韶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人口常数为yw 人o 性别比为tv{≈∀朱乃诚认为龙岗寺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年平均人口为xx 人o 平均死亡年龄为vv 1sv 岁~元君庙整个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年平均人口约不少于xx )yu 人o 姜寨墓地所代表的社会单位的平均人口约usu )t{t 人…∀此外o 还研究了其社会结构∀原始社会的人口史籍无载o 只有靠考古发掘进行推测∀运用数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墓地的年平均人口o 是一个可喜的成绩∀#t x t #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 ≈…5人口数量的分析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复原6o 5华夏考古6t||w 年第w 期∀5元君庙墓地反映的人口自然结构之分析6o 5考古6t||t 年第x 期∀5文物与考古论集6o 文物出版社t|{y 年版∀5化石6t|{s 年第w 期∀u 1先秦!秦汉人口问题关于夏代人口o 西晋皇甫谧的5帝王世纪6认为在大禹时为tvxxv|uv 人∀皇甫谧未提商代人口o 只是说在西周初年成王时有口tvztw|uv 人o 大概可以估测商代人口∀刊于5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6t|{z 年第t 期的沈长云5西周人口蠡测6一文o 从5逸周书6有关材料推测当时一个方国有口w|ss 人o 乘以当时方国总数o 得出周初总人口约为zvx|{ss 人∀宋镇豪从更广泛的角度考察了夏商人口分布!移动!方国的人口规模!人口总数!不同性别年龄组成员构成状况!经济抚养比!人口平均寿命!增长率等∀认为/夏初约略为uws )uzs 万人o 商初约为wss )wxs 万人o 至晚商大致增至z{s 万人左右0≠∀梁晴认为殷都在迁都初期为t 万人o 中期发展到v 万人 ∀王育民认为夏初为tvx 万人o 商初为t|y 万人o 西周初为u{x 万人o 春秋后期为wxs 万人≈∀战国时期的人口o 范文澜5中国通史简编6中认为是usss 万∀宁可在5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6中认为有vsss 万∀吴小强利用秦简研究秦国人口o 主要述及政府干预人口再生产机制的建立及影响和遏制人口再生产的因素…∀秦朝人口o 研究者不多o 近年始见有研究秦移民的文章o 如张诚对秦始皇移民的探析等∀两汉人口问题研究o 多集中在西汉时期∀西汉初年的人口史无明载o 梁启超根据兵员状况估计西汉初年的人口为yss 万∀葛剑雄5西汉人口考6认为是txss 万 ∀除了对西汉初人口数据的考证外o 所涉及的研究范围还有西汉时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问题!汉武帝末年人口是否减半问题 !宗室人口的增长状况问题等∀在人口迁移!文化传播方面o 5历史研究6t||u 年第w 期刊载葛剑雄5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6一文o 就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孟广耀!何天明的5西汉时期内蒙古民族人口考论6认为o 西汉元始二年k 公元u 年l 内蒙古人口总数为tzx 万o 生活在内蒙的有汉!匈奴!鲜卑!乌桓o 还有少量的丁零!龟兹和羌人∀其分布特点是zsh 的人集中在内蒙西部o 南部人口密度高于北部地区 ∀v 1魏晋南北朝隋唐人口问题#u x t #历 史 研 究≠≈… 5西汉时期内蒙古民族人口考论6o 5内蒙古社会科学6t|{y 年第t 期∀葛剑雄}5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6o 5学术月刊6t|{v 年第|期∀袁祖亮}5再论汉武帝末年人口并非减半6o 5学术月刊6t|{x 年第w 期~5西汉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探6o 5史学月刊6t|{t 年第v 期∀5中国史研究6t|{t 年第w 期∀5从云梦秦简看秦代人口再生产类型6o 5西北大学学报6t||t 年第u 期∀5先秦时期人口刍议6o 5上海师范大学学报6t||s 年第u 期∀5从殷墟发现的墓葬看殷都人口问题6o 5殷都学刊6t||t 年第t 期∀5夏商人口初探6o 5历史研究6t||t 年第w 期∀。

五年级袁姓研究报告作文

五年级袁姓研究报告作文

五年级袁姓研究报告作文
袁姓研究报告
根据我们对袁姓历史和人物的研究,以下是袁姓的研究报告。

袁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袁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秦朝。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能找到袁姓的后裔,其中以山东、河南和湖北地区的袁姓人口最多。

在袁姓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袁氏人物。

其中,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使中国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袁世凯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曾任临时大总统和北洋政府的首任正式大总统,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冰儿是清代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情真意切,是当时文坛的瑰宝。

除了这些著名人物外,袁姓还有许多普通的袁氏人家。

他们辛勤工作,勤俭节约,注重教育,传承着袁氏人的优良传统。

许多袁姓家族世代守望,共同努力,为家族的荣誉和发展而奋斗。

袁姓人们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出色的表现,包括教育、医学、农业和商业等。

袁氏人家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尊敬长辈,尊重师长,并且重视家族的团结和和谐。

袁氏家族举办祭祀活动,弘扬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

总的来说,袁姓是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传承的姓氏之一。

在袁氏人中出现了许多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姓人们世代传承,注重家风家训的传承,并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袁姓的人们以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这是我们对袁姓的研究报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袁祖亮 延 胜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代中期就已经出现,到了本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人口问题再一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重视,一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对中国人口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当时的研究多是零碎和不系统的。

二三十年代,一些学者提出人口史上的疑点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人口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由于政治原因,人口问题研究不久便成了禁区。

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逐渐兴起,研究机构相继建立,人口学刊物陆续诞生,大专院校还专门设立了人口系和人口专业,着力培养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方面的人才。

在人口问题研究中,学术界除了着重对当代人口问题进行研究外,同时还注意对历史上人口问题的研究,因为当今人口是历史人口发展的结果,要想真正揭示人口发展诸方面的规律,加强对历史人口的研究十分必要。

这些年来,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在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本文就20世纪以来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作一回顾和展望,以期推动人口研究的深入发展。

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研究状况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很早便有关于人口问题的记载,如《汉书》以降各正史中的《地理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各种类书及其他典籍中均有许多记载,其资料相当丰富。

早在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便注意到了人口问题,如韩非在《五蠹》篇中指出:“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

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

”明代徐光启也曾说过:“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

生人·144·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①清代洪亮吉指出户口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担忧:“然其户口,则视三十年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②古人除了对人口增速问题发表议论外,还多对户口统计失实等方面提出了要“括户”、“大索貌阅”、整顿户籍等主张。

然而,对中国古代人口问题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是19和20世纪之交以来的事情。

可以说19和20世纪之交至新中国建立前,是中国古代人口研究的起步阶段。

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和探讨源于19世纪和本世纪之交有关“人满之患”的论争。

中国的人口问题早在清中叶已出现,到了19世纪末期,内忧外患、国力微弱、民不聊生。

针对这种情况,知识界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并探求中国落后的原因。

恰在此时,西方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传入我国,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巨大震动,引发了“人满之患”的论争,并开始探索中国的人口问题。

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曾连载过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他本人也相信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一文中,梁启超用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来比照中国的人口问题,指出:“自玛儿梭士《人口论》出世,谓人口之蕃殖,以几何级数增加,每二十五年辄增一倍。

达尔文因之以悟物竞天择之原理。

适十九世纪,举地球万国几不以人满为患,而玛尔达氏之学说益占势力于学界。

推原各国兵事之所由起,殆皆由民族与民族之相接触而有竞争。

其所以相接触之故,大率由于人满而移住。

此天演之理,即中国当亦不能外也。

”梁启超继之检阅了《文献通考》中历代盛衰时期的户口数字,得出了“泰西历史为进化,我国历史为循环,岂必论他事,即户口一端而然矣”③的结论。

可见梁启超受马尔萨斯人口论影响之深。

在马尔萨斯人口思想影响下,还有人探求中国人口规律。

1904年发表于《东方杂志》上《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一文指出:“孟子之言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

斯言也,虽与进化之公理大相背驰,然按之中国历史,则此语诚然。

盖中国之治乱与人口之众寡相比例者也。

中国之治,非真有求治之道也,徒以人口之寡少耳。

中国之乱,亦非真有致乱之道,徒以人口之增加耳。

”文章对汉到明的治乱时期的户口数作了考察后指出,“然究天下治乱,悉视户口之增减”④。

近代人口学者陈长蘅,在分析了乾隆六年(1741年)以来中国人口数量变化之后指出:“综观以上各期人口增加之徐速,便知一国人口增加之速率恒与其人口密度成反比。

”据此,他提出今后人口调节的两大基本政策,即移民边疆和“实行相当的迟婚与·145·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①②③④《东方杂志》第1卷第6期。

《饮冰室文集》卷一○。

《若二集·治平篇》。

《农政全书·田制·玄扈先生井田考》。

节育以提高国民程度”①。

除了对中国古代人口规律的探讨外,就中国历代人口问题发表论著的有吕翼仁的《廿四史户口考》、碧莹的《中国历代人口统计及其编制方法》、徐祖甲所译的《中国人口变动之史的研究》、吴希庸的《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研究》、吴顾毓的《中国户籍制度之今昔》②。

这一时期还对断代人口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主要集中在秦汉、魏晋、唐、宋及明朝人口的研究上。

关于秦汉时代的人口,有马元材的《秦汉时代的人口及土地分配状况》③;另外,梁启超提出汉初人口为五六百万,他以当时的兵员状况去推算汉初人口说,“汉既定天下,用民服兵役者,当不如六国之甚,然以比拟计之,当亦无逾五六百万者。

(南越、东越等不计)”④;劳?的《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和《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⑤,详细计算了不同地区人口之增减变化、迁移及人口密度。

此外,还有贺昌群的《汉末大乱中原人民之流徙与文化之传播》等⑥。

在三国两晋人口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代表作有:陈啸江的《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谭其骧的《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史念海的《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和《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之安置》,以及周一良的《乞活考——西晋东晋间流民史之一页》等⑦。

在唐五代人口研究方面,有易曼晖的《唐代的人口》、黄仙的《唐代人口的流转》、聂家裕的《五代人民的逃亡》等⑧。

在宋代人口研究方面,争论的焦点在于宋代人口统计是否包括女口、“丁”与“口”的含义、以及宋代人口是否超过一亿等问题。

梁启超引宋人李心传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的漏口说,认为宋代户口比例仅有2—3人是不合理的。

宋代实际人口加上金朝人数应在一亿以上⑨。

但梁氏对此未作深入论述。

与梁启超不同的是,英国贾尔斯(原译斋尔士)首倡宋代户口“不计女口”说。

他用敦煌残卷中户口比例为1∶4和·146·历 史 研 究1996年第5期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饮冰室文集》卷一○。

分见《食货》第3卷第6期;《食货》第2卷第7期;《食货》第4卷第2期。

分见《食货》第1卷第3期;《燕京学报》第15期,1934年;《西北论衡》第7卷第15期;《责善半月刊》第2卷第9期;《燕京学报》第37期,1949年。

《文史杂志》第1卷第5期。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卷第2期,1935年。

《饮冰室文集》卷一○。

《河南政治月刊》第2卷第6期,1932年。

分见《光华大学半月刊》第3卷第1—8期,第4卷第1—5期,1935年;《光明之路》第1卷第10期,1931年;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复刊》第47、49期;《行健月刊》第4卷第5期,1934年;《地方政治》第1卷第4期,1939年。

《中国近百八十余年人口增加之徐速及今后之调济方法》,《东方杂志》第24卷第18期。

《文献通考》中乾德元年(963年)诏令中“女口不预”这句话,指出“女子之不见登录,彰彰甚明”,“凡后此所记`口’之数量,非指全国人口而言,乃仅是男子而言之也”①。

对贾尔斯的新说,吕思勉持反对态度。

他认为我国古代户口之籍,“媒氏主合,司民会口数,其所登,自不容限于男子”。

“《通考》乾德元年之令,当别是一事,与奏报民数无关。

”②三四十年代,日本学者也参与了宋代人口的讨论。

以加藤繁为代表的一派持“漏口说”,即宋代户籍登记女口;以宫崎市定、青山定雄、曾我部静雄等为代表的一派持“男口说”,即宋代户籍不计女口。

此外,还有张家驹的《靖康之乱与北方人口的南迁》等③。

在明代人口的研究方面,主要有王崇武的《明代户口的流亡与招抚》、梁方仲的《明代的户贴》和《明代鱼鳞图册考》等④。

在清代人口研究方面,主要有张荫麟的《洪亮吉及其人口论》、罗尔纲的《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等⑤。

综观19世纪20世纪之交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所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汉、两晋,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人口变动,即人口迁移问题、流民问题、人口的地区分布、人口的增减变化、人口密度等,特别是人口流亡与人口迁移是当时的热点问题。

此外,还有涉及户籍制度和人口思想方面的文章。

在这一时期,关于中国古代人口发展变化规律方面的研究,则多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当时虽然马克思主义思想已经传入中国,但尚缺乏运用其观点去探讨人口规律的著作。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状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目前为止,将近半个世纪。

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里程可称之为发展阶段。

特别是1978年以后,人口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加之建国后中国人口不断加速增长,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家庭及诸多方面带来了许多难题,严重的现实更引起了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研究人口问题的风气日渐高涨。

人口发展要不要放慢速度、要不要进行制约、如何进行制约、如·147·中国古代人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①②③④⑤分见天津《东方杂志》第23卷第2期;《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

分见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43期;《人文科学学报》第2卷第1期;《地政月刊》第1卷第8期。

《文史杂志》第2卷第3期。

《论中国户口册籍之法》,《光华大学半月刊》第4卷第5期。

贾尔斯著,王庸译《千五百年前之敦煌户口册与中国史籍上户口数之比率》,《东方杂志》第25卷第4期。

何才能促进人口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的协调发展等,是理论界探讨的重点问题。

然而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仅探讨当今人口是远远不够的,以当今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例,它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特殊现象,而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清朝前期就已经出现了。

要想解决当今的人口问题,要想了解人口发展的诸方面规律,潜心研究古代人口是完全必要的。

正因为如此,近十几年学术界对中国古代人口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

近年来出版的古代人口史专著便有十多部,论文数百篇。

我们主要对学术界近年来探讨较多的重大问题,即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兼顾朝代顺序,以梳理出其发展的脉络。

(一)关于中国古代人口诸方面发展规律的探讨人口发展是否有规律,学术界没有什么异议。

至于人口发展规律是什么,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古代人口规律的研究,主要受马尔萨斯主义的影响;建国后,学者们则逐渐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探讨人口问题,尽管在运用当中还有不足之处,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