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是学习主体有明
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 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含义 合作学习,指的是班级群体具有共同学习目标、明 确的分工和互补的心得交流的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 倡导合作学习并非排斥独立学习,二者并行不悖。 需要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一般是具有较大的难度, 学生难以独自完成,不能把所有学习内容都让学生 合作学习。
第五,学用方法策略型。包括一般所谓学习狭义语言的方法 和策略,但主要是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因为阅读也是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 和交际的工具,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同时,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 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1)语文课程实践性的内涵。从语文教育的 目标指向看,中小学语文课程不是要帮助学 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理构成的 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而是要培 养学生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从语文学 习的途径看,技能不是听出来,也不是单凭 知识的积累所能成就,而必须通过不断的模 仿、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
第三,运用语言形式型。将课文的语言形式迁移运用于语言 表达活动;或在课文的情境或思想情感的触发下,调动语言 储备,进行创造性的表达。
第四,“前运用”型。何谓“前运用”?“语言文字运用” 之前需要一些必要的知识储备,特别是掌握词汇的音、形、 义,积累足够数量的词语。“前运用”不是运用本身,而是 为运用做准备,但对于运用不可或缺,因此,将“前运用” 置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之中来考察或讨论具有合理性。
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离开工具性的人 文性,离开源自文库文性的工具性,都不是语文课 程的本质属性。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 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 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 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四、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
(2)语文的实践有两大基本类型:
①课内的听说读写活动。阅读课要避免烦琐的内 容分析,应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思考、质疑、讨论、 练习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面对文本,感受、理解、 积累、运用,动口、动脑、动手。口语交际课,不 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而应该开展各种交 际活动,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会交际。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 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 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 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 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 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 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 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第一,理解内容型。引导学生直面课文,钻研课文,通过语 言文字获取其负载的信息,亦即生成文本意义,领悟作者的 思想感情,即所谓理解内容。
第二,理解语言形式型。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形式,探 究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而所谓语言形式,不仅 包括语言学、修辞学里的字、词、句、修辞手法等,也包括 文章学里的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 构段谋篇以及文学里的个别表现手法等。简而言之,就是学 习课文的表达技巧或写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 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 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 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 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 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 应有的作用。(2001年版)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 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 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 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 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 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 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 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建国以来各部大纲对语文课程的定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定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 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 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 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母语学习,有着取之不 尽的教育资源,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沟通、学科 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学生引向现实的社会生 活,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 用中学习。
3.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会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
逻辑、文章、文学的知识,也可能接触到有关人生、 社会、自然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思想观念,有些知识 对于语文能力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有些知 识并不然。拥有所有这些知识固然好,但对于中小 学生大多数人达不到。语文课程不应该设计成这样 一个系统:语言文章文学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再加 上一些例子和供学生操练用的习题,例子用来说明 知识和原理,习题的操练是为了巩固知识和提高运 用原理的能力。 但“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等于不 要知识。比如,在小学阶段,2500个常用汉字的音 形义,常用词汇的读音和写法,基本的句式以及一 些最基本的表达方法等,对于提高语文能力都是必 不可少的知识,必须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
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1)汉语特点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任何语言都有
自己的语法规则,但汉语的语法规则不很严整。如 果说学习世界上某些语言一定从语言的规则入手的 话,那么,汉语不在其内。因此汉语文教育重视语 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重视诵读,体验,感悟, 积累、运用,而不必过多地进行烦琐、理性的分析 和孤立、机械的练习。 (2)汉字对语文教育的影响。汉字是表意文字, 音形义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具有理据性,即使用什么笔画和偏旁是有根据 和道理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造字法 就是道理和根据所在。二是具有系统性,即一个表 意符号或者表音符号往往可以构成多个汉字,教学 时要归类整理,互相联系。独立地学,机械地死记, 不符合汉字的特点。
阅读又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读者 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背景、审美情 趣千差万别,所以阅读的感悟、体验、理解, 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正所谓“有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2.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的关系
一般说来,教材文本的价值取向,代表了社会主流 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先进文化的方 向。文本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具有深广的影 响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的最重要的凭借。因而,文本的价值取向理应得到 充分的尊重。
什么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要学会如何通过语言文 字从别人的材料中准确、 熟练地获取信息, 如何 运用语言文字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沟通。 学生要不光能在语文课里表现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 力,而且还要能在生活中, 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以 及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 除 了实用的语文, 文学的阅读、 创作和评论, 也是 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也应该在学习 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
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 元的。” 作品文本不是自由的存在,只有成为读者对象之后才存在。 读者不仅是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的最后实践 者。如果没有读者连续不断地参与,就没有文本意义的存在, 因为作品是在读者的接受中获得生命价值的。文本由作者创 作并赋予意义后,随着时间的迁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 读者给文本注入了新的意义,读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产者, 解读过程是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由于历代读者的参与,作 品的意义才不断地揭示,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产生新意。文 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 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动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阅读主 体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 是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的“全面”的含义。
(1)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一个不落地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关注每一 个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让 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2)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体现在:五个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 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相对独立,不可或 缺,又常常交互呈现,有机统一。三个维度——语 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学习的 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三个 层次——感悟、积累、运用文本语言。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是指语文是人文学科,本身 就是一种文化;二是语文的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人文 内涵——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等,具有思想 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三是语文教育的主体是 人,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 积极的生命活动的过程。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价 值,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训练听说读写,以及进行文学活动。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多方面内容和多种目标的综合 性课程。
语文课程包含语言、 文字、文章、 文学、 文化等 多种因素, 语言材料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多方面内容, 涉及的材料和话题非常广泛,以便于 学生学习在多方面不同的知识背景下运用语言文字, 使他们将来能在广泛的生活、 学习和工作领域中运 用好语言文字 。
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 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 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 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 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 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 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 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稿)》名称相关的问题
什么叫“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是什么样的一部文献?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含义有何不同?
二、引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 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 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 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 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 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 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2001年版)
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反映又是多元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 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但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之间,存在各 种复杂的关系,实践中必须正确把握,恰当处理, 避免顾此失彼现象的发生。
3.语文课程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