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
目录
•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 精选案例一:四川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实践 •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实
践 • 对比分析两个案例异同点 •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探讨与建议
01
留守儿童现状及问题
Chapter
留守儿童定义与分布
定义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 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 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 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 同关注和努力,学校、家庭、政府和 社会各方面应形成合力。
加强心理辅导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 环节,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和 心理素质。
个性化教育计划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 要措施,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 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
家校合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 重要途径,应积极加强家校之间的沟 通和联系。
心理辅导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
学校组织专业心理教师团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测评,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 求。
根据测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辅导计划,包括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课程 等多种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心理教师积极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他们表达内心感受,学习 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实践效果评价及反馈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 乏,留守儿童难以获得优 质的教育资源和辅导。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 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和被遗弃
感。
自卑心理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父母不在身边 等原因,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心 理。
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成 长。
03
精选案例二:河南某初中留守 儿童心理辅导实践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典型案例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长期处于亲情缺失的环境中,面临着思想道德教育的巨大挑战。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案例描述小明,一个13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他的父母在外地务工,只有放假才会回家与他团聚。
小明平时由他的奶奶照顾,由于奶奶年老体弱,无法给予他充分的关爱和教育。
小明的家庭环境贫困,缺乏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供给。
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出现以下思想道德教育问题:1. 价值观混乱缺乏正面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混乱的价值观。
例如,他们可能误认为物质追求是唯一的成功标准,忽视了道德、诚信等重要价值观的培养。
2. 自尊心低下农村留守儿童常常因被其他孩子排挤、歧视而受到伤害,导致他们的自尊心低下。
自尊心的缺失会影响留守儿童与他人的交往和发展。
3. 缺乏社会责任感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长期分离感,使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责任感。
他们往往缺乏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容易出现自私、孤立的行为。
4. 学习压力和动力不足留守儿童在学业方面面临着独立自主学习的挑战。
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激励,留守儿童的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往往不足,容易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解决方案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家庭教育辅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推广家庭教育知识,向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提供教育辅助。
鼓励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2. 志愿者服务社会各界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团队,定期到农村地区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通过游戏、讲座等形式,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责任感。
3. 心理疏导和支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内心问题。
留守儿童优秀教育案例(2篇)
第1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差,经常旷课,与同学关系紧张。
社区工作人员在了解到小明的状况后,决定为他提供一系列的教育关爱服务,帮助他走出困境。
教育关爱措施:1. 家庭陪伴服务社区为小明联系了一位志愿者,每周定期到小明家中陪伴他,帮助他完成作业,进行课外阅读,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
同时,志愿者还帮助小明与父母视频通话,让他们了解小明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
2. 学习辅导服务社区聘请了一名专业教师,每周为小明提供一对一的辅导。
教师根据小明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为他制定了合适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服务社区心理咨询师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调整心态,树立自信。
通过心理咨询,小明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4. 课外活动服务社区组织各类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绘画等,让小明在活动中结识新朋友,丰富他的业余生活。
这些活动不仅让小明提高了身体素质,还培养了他的团队协作能力。
5. 社区实践服务社区定期组织小明参加社会实践,如植树、志愿服务等,让他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 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从班级倒数变为中等水平;2. 性格变得开朗,与同学关系融洽;3. 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关心他人,具有社会责任感;4.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总结:通过社区、志愿者、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多方共同努力,小明的蜕变之路得以实现。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留守儿童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他留守儿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而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缺乏自信、性格孤僻等。
在学校,小明常常感到自卑,不愿意与同学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2024)
心理健康问题突
孤独感与自卑感
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 陪伴和关爱,容易产生孤 独感和自卑感。
情绪不稳定
由于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 和调节机制,留守儿童容 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稳定。
行为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攻 击性行为、逃学、偷窃等 不良行为。
家庭教育缺失影响
学习习惯差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部 分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 惯。
关注心理健康
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社会资源整合利用
校企合作
与当地企业合作,为留守儿童提 供实践机会和职业规划指导。
社会捐赠
接受社会各界善款捐助,改善学 校硬件设施和教学质量。
全教育等课程。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如音乐、美术、体育等,促进留
守儿童全面发展。
实施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不同 留守儿童的特点制定学习计划。
家校合作共育模式探讨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 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关注留 守儿童成长。
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提高家长 教育意识和能力。
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 教学活动,形成家校共育的良 好氛围。
家校合作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和沟 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尽管教育资源投入增加,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仍然匮乏。应进一步完善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所有留守儿童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亲情关爱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抑郁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
本文将以一个留守儿童思想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小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内向,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课、打架。
在学校,他总是被同学们孤立,成了班级的“问题学生”。
(二)案例经过1. 家庭走访为了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教师和家长进行了多次走访。
通过走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父母在外地打工,每月寄回家一部分生活费,但很少关心小明的学习和生活。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不好,无力照顾小明。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小明内向、自卑的性格特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学会与人沟通。
(2)组织班级活动。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集体荣誉感。
(3)开展“一对一”帮扶。
学校为小明安排了一位学习优异的同学作为“一对一”帮扶对象,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3. 社会关爱(1)联系当地政府部门,为小明争取政策优惠,如减免学杂费、提供助学金等。
(2)联系爱心企业,为小明提供生活用品和课外读物。
(3)邀请志愿者定期到小明家中进行家访,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三、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学会了与人沟通,不再自卑。
2.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不再逃课、打架。
3. 家庭关系得到改善,小明和奶奶感情加深。
4. 学校和社区对他的关爱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增强了他的归属感。
四、案例总结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跟踪(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本文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例,通过案例跟踪,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小明(化名),男,10岁,来自某农村地区。
父亲在广东务工,母亲在附近乡镇打工,小明与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小明只能就读于当地一所农村小学。
在学校的课堂上,小明表现较为沉默,与同学互动较少。
课后,他喜欢独自在校园里玩耍,很少参与集体活动。
三、案例跟踪1. 家庭状况通过与小明的奶奶交流,了解到小明家庭情况较为困难。
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承担家庭经济重任。
小明父母在外务工,很少回家,与孩子沟通较少。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一定影响。
2. 学校状况学校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相对较弱,教学设施较为简陋。
教师普遍缺乏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把握不足。
此外,学校课外活动较少,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3. 社会状况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社会资源匮乏。
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忽视。
同时,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这一问题愈发严重。
四、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父母外出务工、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
这些因素导致孩子缺乏关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2. 学校因素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
同时,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 社会因素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不高,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此外,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
五、对策建议1. 家庭层面(1)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在外务工时,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
(2)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家庭增加收入。
2. 学校层面(1)提高教师素质。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小学(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以某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小学位于我国一个偏远农村,学生总数为3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60%。
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照顾,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2. 案例描述(1)心理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在学校,他们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2)学业成绩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业成绩普遍较低。
在学校,他们经常抄袭作业,对学习失去兴趣。
(3)人际关系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沟通能力,导致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紧张。
在学校,他们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容易产生矛盾。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2)组织心理辅导活动,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压力。
(3)建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 学业成绩提升针对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立奖学金制度,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 人际关系改善针对留守儿童人际关系问题,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进留守儿童与同学之间的友谊。
(2)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人际交往问题。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
(完整word版)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案例2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苏湾小学:甘盛案例背景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 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
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
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
),这样也易于滋长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问题,才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为农村长期的稳定与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供大家分享。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一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学校:高坝中心小学姓名:刘俊熙性别:男年龄:十岁班级:三年级二班学生二、问题及行为表现1、学习不认真。
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2、性格倔强、固执。
自制力差,责任感淡薄3、处事情绪化,易冲动。
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
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关资料的调查刘俊熙同学今年十岁了。
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
从小在爷爷奶奶呵护下长大,由于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溺爱,谁也不能碰他一下,谁也不能骂一句,再加上家庭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
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臵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
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针对刘俊熙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捧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大,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肯问别人,不懂装懂,长期发展下去,知识掌握不牢。
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甘拜下风,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凡事总觉得自己对,对自己认识不清,出现情绪不稳定现象。
留守儿教育问题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阳光村位于我国中西部的一个偏远山区,这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许多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谋生,纷纷外出务工,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面临着诸多教育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华(化名),阳光村的一名留守儿童,今年10岁。
他的父母在省城打工,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
小华从小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家中经济条件较差,教育资源匮乏。
1.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小华缺乏家庭教育和关爱。
他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身体多病,无法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和指导。
这使得小华在性格、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 学习困难由于教育资源匮乏,小华所在的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小华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尤其是数学和英语两门课程。
他常常感到学习压力大,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
3. 心理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小华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影响。
他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
在班级中,他总是默默无闻,很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三、问题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1)父母外出务工,无法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
(2)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2. 学习困难的原因(1)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
(2)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培养不足。
3. 心理问题的原因(1)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孩子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关注和解决。
四、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小组,定期走访家庭,了解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
2. 改善学校教育条件(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
3. 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孩子心理素质。
(2)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专业帮助。
德育_教育典型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这些孩子因父母外出工作,长期与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关爱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他们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德育素养,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关爱留守儿童,播种希望之花的德育教育典型案例。
二、案例概述某市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学生大多为留守儿童。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早恋、吸烟、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决定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播种希望之花”为主题的德育教育活动。
三、案例实施过程1. 成立德育教育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为成员的德育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德育教育活动。
2. 开展调研,了解留守儿童需求德育教育领导小组深入学生家庭,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3.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各班级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播种希望之花”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4. 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亲子活动,如亲情电话、视频通话、家庭作业辅导等,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学校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树立自信心。
6.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家长志愿者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如陪伴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娱乐等,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7.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征文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和家长撰写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心得体会,分享成长故事,提高德育素养。
8.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文艺演出组织学生参加文艺演出,展示留守儿童的风采,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教育学留守儿童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个来自我国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因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小明从小由奶奶照顾,生活在偏远的农村。
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只能就读于当地的一所乡村小学。
二、案例描述1. 学习成绩不佳小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等偏下水平。
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和指导,他在学习上缺乏动力,常常抄袭同学的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
2. 情感交流缺失小明在学校里几乎没有朋友,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他总是显得自卑,不愿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在家庭中,由于奶奶年纪较大,沟通能力有限,小明与她之间的交流也较少。
3. 安全问题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小明所在的小村庄交通不便,周围环境较为复杂。
小明放学后经常独自回家,存在安全隐患。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因素是导致他教育困境的主要原因。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和指导。
奶奶年纪较大,沟通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小明的情感需求。
2. 学校因素乡村小学的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小明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
3. 社会因素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社会关爱力度不足。
小明所在村庄的交通不便,安全隐患较大。
四、解决方案1. 家庭方面(1)父母尽量抽出时间回家陪伴小明,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需求。
(2)加强与奶奶的沟通,帮助奶奶提高教育能力。
2. 学校方面(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
3. 社会方面(1)加强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爱,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
(2)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改善小明的教育困境,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2篇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10岁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省打工,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在学校和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案例描述:1. 学习问题:- 小明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尤其是数学和语文科目。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是一名来自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小明由年迈的祖父母照顾。
小明所在的家乡教育资源有限,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这使得小明的学习环境较为艰苦。
二、问题分析1. 学习成绩:小明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数学和英语,成绩较差。
这与他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辅导有关。
2. 心理健康: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小明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他显得较为内向,不善表达。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较差,饮食不规律,作息时间混乱,缺乏锻炼。
三、解决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让小明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增进亲子关系。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给予适当的关心和指导。
2. 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小明所在学校的教学质量问题,争取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 开展心理辅导:为小明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他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 改善生活习惯:指导小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锻炼身体等。
四、实施过程1. 家庭教育:小明父母通过视频通话与小明保持联系,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学校教育:当地教育部门对小明所在学校进行整改,提高教学质量,增设辅导课程,帮助小明提高学习成绩。
3. 心理辅导:小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理辅导活动,学会了如何与同龄人相处,缓解了心理压力。
4. 生活习惯:小明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学习成绩:小明在数学和英语方面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2. 心理健康:小明逐渐开朗,与人交往能力增强,心理压力得到缓解。
3. 生活习惯:小明的生活习惯有了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所提高。
总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和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临泉县留守儿童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临泉县位于中国安徽省西北部,是一个人口大县,也是全国知名的劳务输出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留守儿童现象在临泉县尤为突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临泉县某乡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案例描述(一)问题现状1. 师资力量不足:由于留守儿童学校地理位置偏远,生活条件艰苦,导致优秀教师难以引进和留住,师资力量薄弱。
2. 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图书资源匮乏,网络信息不畅通,制约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3. 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家庭教育,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4. 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具体案例小明(化名),男,10岁,父亲在外地务工,母亲独自照顾他和妹妹。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经常旷课、打架。
在学校,小明经常被同学欺负,心理压力很大。
三、解决方案(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引进优秀教师:通过政策优惠、生活补贴等方式,吸引优秀教师到留守儿童学校任教。
2. 开展教师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 设立导师制度:为每位留守儿童配备一名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心理辅导。
(二)丰富教育资源1. 改善学校设施:加大投入,改善学校教学设施,提高教育质量。
2. 拓宽图书资源:争取社会捐赠,丰富图书资源,满足留守儿童阅读需求。
3. 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利用互联网,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三)加强家庭教育指导1. 开展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水平。
2. 建立家校联系制度: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情况。
3. 开展亲情关爱活动:邀请留守儿童父母回乡,与孩子团聚,增进亲情。
(四)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1. 设立心理咨询室: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来自我国西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年迈的祖父母一起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小明性格孤僻,学习成绩较差,经常逃学,甚至有吸烟、打架的不良行为。
学校和当地政府了解到小明的困境后,决定为他提供关爱和教育支持。
二、关爱措施1. 建立关爱小组学校和当地政府成立了关爱小组,由教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组成,负责对小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关照。
2. 定期家访关爱小组成员定期走访小明家,了解他的生活状况,与祖父母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小明孤僻、自卑的心理,心理咨询师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树立自信,走出心理阴影。
4. 组织课外活动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篮球、足球、书法、绘画等,培养小明的兴趣爱好,丰富他的课余生活。
5. 建立学习小组学校为小明成立学习小组,由成绩优异的同学辅导他的学习,帮助他提高成绩。
6. 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定期为小明开通亲情电话,让他与在外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增进亲子关系。
三、效果与反思经过一段时间的关爱和教育,小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 性格变得开朗,乐于与人交往;2. 学习成绩稳步提高,逐渐摆脱了后进生的标签;3. 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再吸烟、打架;4. 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小明与父母的关系更加亲密。
然而,在关爱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但实际操作中,关爱资源分配不均,部分留守儿童仍处于困境;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辅导资源;3. 留守儿童教育需要长期关注,不能仅靠短期活动就能解决问题。
四、建议1. 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投入,确保关爱资源分配均衡;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留守儿童心理素质;3. 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形成合力;4. 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长效机制,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第2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留在了家乡。
留守生成长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照看,而父母则外出务工。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普遍,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往往面临着教育、心理、生活等多方面的困境。
本案例以一位留守儿童小明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案例描述小明,10岁,来自我国一个偏远的农村地区。
由于父母在外地打工,小明自幼便跟随祖父母生活。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学习成绩也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
在学校,小明常常因为学习困难而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这使得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为了改善小明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开展了以下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三、教育措施及实施过程1. 家庭关爱(1)开展亲情电话活动:学校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2)亲情书信活动:鼓励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成长情况,同时让父母了解孩子的需求。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
(2)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增进友谊。
(3)开展特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开设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课程,如生活技能、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社会支持(1)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举办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2)开展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到农村地区开展支教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四、案例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明的成长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1. 学习成绩:小明的学习成绩逐渐提高,从班级中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
2. 心理健康:小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留守儿童个性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务工,导致大量的留守儿童现象。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某乡村小学为例,探讨留守儿童个性教育的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乡村小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是一所农村小学。
该校共有6个年级,学生总数为200人,其中留守儿童占50%。
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父母在外地务工,由祖父母或亲戚照顾。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性格、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 案例描述(1)个性教育实施前的状况留守儿童在个性教育实施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性格内向,不善沟通。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显得拘谨,缺乏自信。
2)学习积极性不高。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动力。
3)心理问题。
部分留守儿童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逃学、离家出走等现象。
(2)个性教育实施过程1)关注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针对性的教育。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邀请专业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篮球、足球、舞蹈、书法等兴趣小组,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3)个性教育实施后的效果1)性格开朗,善于沟通。
通过个性教育,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
2)学习积极性提高。
在个性化教育下,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精选3篇)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1一、问题表现:杨某,15岁,九年级(5)班学生,家境贫寒,母再婚,跟随姥姥居住。
内向,自卑,交往能力差。
二、教育过程及结果:(1)了解杨某的情况,与任课老师及同学分析其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采用“情感投资”、“寻找感觉”等方法引导。
安排几名活泼大胆的学生,主动帮助他,与她交谈,让她倾吐自己的心声,及时、真诚帮助、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采用“沟通”、“融洽”法与家长交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树立孩子的信心,并通过民政助学、个人资助的渠道资助她,让他们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教师协作,共同教育经常与任课老师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杨某在班级、同学中的情况以及学习、行为情况,对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方法和措施,使她逐步步入正道,寻找到良好的感觉。
并通过个别辅导形式,加强对她的学习和心理指导,引导并督促孩子成长。
留守孩子教育案例篇2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孩子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一、我班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
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
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六年级留守儿童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家庭为了生计而选择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中,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六年级留守儿童小明为例,探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六年级学生,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
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地打工,小明则被留在了家中,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
虽然小明聪明好学,但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导致他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学习问题小明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学习成绩较差。
他很少主动完成作业,对学习没有兴趣。
此外,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小明在课外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视力下降。
2. 生活问题小明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自理能力,穿衣、洗漱等基本生活技能都需要爷爷帮忙。
他很少与同龄人交往,性格变得孤僻,缺乏自信。
3. 心理问题小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渴望得到关注。
他常常感到孤独、无助,有时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教育措施1. 家庭关爱(1)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开展亲情活动。
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亲情电话、视频通话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2. 学习辅导(1)设立留守儿童辅导班。
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2)开展一对一辅导。
教师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进度,针对他们的学习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3.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开展生活技能培训。
学校邀请专业老师为留守儿童进行生活技能培训,如穿衣、洗漱、做饭等。
(2)开展家务劳动。
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家庭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
4. 心理辅导(1)设立心理咨询室。
学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四、案例分析通过以上教育措施,小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留守儿童生活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导致大量农村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亲情缺失、学业困难、心理问题等。
为帮助留守儿童度过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案例设计了“快乐成长”生活教育计划。
二、目标1. 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2. 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3. 促进留守儿童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4. 提升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
三、内容1.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1)课程设置:开展生活自理能力培训课程,包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日常生活技能。
(2)实践操作: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家庭劳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2. 健康心理培养(1)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2)心理游戏:开展心理游戏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
3. 沟通与交流(1)亲情电话:定期组织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电话,增进亲子关系。
(2)亲子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亲子活动,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4. 综合素质提升(1)兴趣培养: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培养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
(2)知识普及:邀请专家学者为留守儿童讲解科学、文化、历史等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四、实施过程1. 宣传动员:通过社区宣传栏、学校广播等形式,提高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对生活教育计划的认识。
2. 组织实施:成立生活教育计划实施小组,负责具体工作,如课程安排、师资培训、活动策划等。
3. 监督检查:定期对生活教育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4. 总结评估:对生活教育计划实施效果进行总结评估,不断优化计划内容,提高实施效果。
五、预期效果1. 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2. 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得到增强;3. 留守儿童与家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得到改善;4. 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通过本案例的实施,有望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苏湾小学:甘盛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爷爷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
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年级学生陈凯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上学迟到,问其原因,多半是一个人在路上玩,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姜达志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姜达志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只有过年才回家,其他的时间只能靠电话联系。
我们通过学校留守儿童的亲情电话与其父母沟通,关于姜达志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
其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姜达志的爷爷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并表于,一旦放暑假,就会把姜达志接到身边,弥补缺失的亲情。
而姜达志的爷爷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姜达志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姜达志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位爷爷有点
“怕”他的儿子,某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好,“得罪”了宝贝孙子,万一出了问题,等到过年儿子、儿媳回家就无法交待,所以,对姜达志同学就有点溺爱,什么事都顺着他。
),这样也易于滋长姜达志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姜达志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姜达志同学的父母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爷爷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姜达志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
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姜达志的成长是很不利的,况且现在姜达志还仅仅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一切都还来得及。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在农村,尤其是近几年,读书的作用越来越让人怀疑。
当人们看到大学生找不
到工作,而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就能外出打工赚钱时,就有了一些偏激的想法:在他们的眼里,谁在外地挣钱挣得多,谁就是英雄,谁家孩子挣钱挣得多,谁家就有面子,在乡里乡亲面前就会抬起头来说话。
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居然认为:现在的小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小学学习成绩不好,等将来初中时,好好加把劲,学习成绩自然会好的;现在孩子还小,不懂事,就由着他们吧,等将来孩子懂事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变好了。
这种不良的氛围对未成年的少年儿童们的教育影响是负面的。
3、学校里的德育有待加强
在学校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
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老师们都会
尽心尽力去引导,学校里的“留守儿童之家”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另一平台。
然而,老师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疲于应付上级检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时就少了一些,这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易形成良好道德规范准则。
对策:
1、针对姜达志同学内向的性格特点,我采取了蹲下身去,与他交流谈心的方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最终融入班集体、为其他同学所接纳之目的。
当正月开学时,姜达志随其爸爸来到学校报名时,还是很腼腆地躲在他爸爸的身后,看到老师也不敢打招呼,但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开学之后,他的父母就去外地打工了,姜达志就感到十分的失落,上课无精打采的。
我及时对他进行家访,与其爷爷沟通,希望他除了照顾陈凯的日常用生活以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同姜达志谈心,了解姜达志的思想动态,并将其结果及时反馈到学校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口婆心地耐心教育,姜达志同学能够做到上学不在路上贪玩了,放学也及时回家。
在学校里,我们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让姜达志与他爸爸、妈妈经常联系;定时开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在“留守之家”让姜达志同其他留守儿童一起看电视、读书、交流以、游戏等。
在课堂上,我也专门找一些他能够回答的问题,有意识多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外,引导其他同学多和姜达志交流。
慢慢的,姜达志同学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与其他同学交往范围也相应地扩大了,找到了自尊与自信,恢复了儿童的天性。
2、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姜达志同学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作业经常不完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多表扬激励的方法,在不写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姜达志同学不写作业并不是他不能写,也不是他不想写,而是他自己管制不了自己,有时玩过时了,就耽误了写作业,最后干脆不写了。
因此,当他作
业没有完成时,我第一时间和他的爷爷取得联系,希望他在家里多督促姜达志
写完作业后再去玩,帮他养成认真写作业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姜达志同
学的实际情况,布置了一些难易适度的作业,鼓励他及时完成。
当他偶尔“偷懒”不写作业时,我便对其他同学的作业予以表扬,让姜达志感到因“懒惰”不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冷落”,这样,他也会为了得到表扬去认真写作业了。
当然,在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是姜达志值得表扬的事,并且让全班同学都认识到姜达志同学的确进步了,以此来让他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激发其学习动机,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现在,姜达志同学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一样,都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了,其文化课的成绩也在逐步提升。
案例反思:
近年来,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日趋加重,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
虽然,国家对未成人的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更为迫切。
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对症下药,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改掉不良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不能一味强行灌输,需要的是耐心、方法以及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责任尤显艰巨,而对于他们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我们坚守这片土地,就是这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最为坚强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