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与光照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
柏拉图及其哲学思想一、柏拉图生平•出生贵族,大约20岁,开始追随苏格拉底•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柏拉图逃离雅典避难•前387,回到雅典,创办学园•前367,再度出游,到达叙拉古,欲将自己的理念赋予实施,未能成功,被叛卖为奴隶,后由学生赎回•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雅典学园波普尔的评价•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不可估量的。
可以说,西方思想不是柏拉图哲学就是反柏拉图哲学的,但很少是非柏拉图哲学。
怀特海的评价•关于全部西方哲学传统的普通特征,可以稳妥地概括为: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
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1、理念说•2、回忆说•3、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1、理念论•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理念的多重含义•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
•理念是事物模仿的模型。
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是理念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模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a. 理念如何派生事物•一是“分有”。
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了同名的理念。
“如果美自身之外还有美的事物,那么它之所以美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因为它分有了美自身。
每类事物都是如此。
”•二是二是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模仿。
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
•“木工是根据理念来制造我们所使用的床和桌子,按床的理念制造床,按桌子的理念制造桌子。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代表性思想家之一,他的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他对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思考。
其中,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真正的存在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理念世界。
首先,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物质是变化无常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找到真正的存在,就不能单纯停留在物质上,而应该追寻超越物质的东西。
这个东西就是理念。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正存在的,而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他把理念比作太阳,物质比作太阳投射出来的影子。
只有追寻理念,才能真正找到存在的意义。
其次,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普遍存在的,它们被普遍认同并且共享。
这些理念包括道德、美、真、善等,它们是超越个人意志和经验的普遍原则。
因此,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个人知识,而是超越个人的普遍知识。
柏拉图提出了一个类比:知识和眼睛的关系就像火种和蜡烛的关系。
火种可以点燃无数个蜡烛,而不会因此减少自身。
同样,真正的知识应该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的,而不会因此减弱其实在性。
最后,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正的现实。
而物质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只是理念世界的倒影。
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和进步,都应该以理念为导向。
因此,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想国的概念,这是一个没有私有财产、不追求物质享受,只追求思想、精神和道德高度共识的国度。
他认为,这样的国度才是真正的理性社会,也是人类真正追求的社会形态。
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集中体现了他对真实存在的理解和追求,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虽然这个理论在当代已经受到了挑战和质疑,但对于当时的历史和哲学发展来说,它是一个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思想。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精选五篇)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精选五篇)第一篇:《浅谈柏拉图的理念》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身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在欧洲哲学史上建立了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的一生,哲学著作和思想建树颇丰,其中很著名的便是“理念论”何为理念?我们或许可以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一般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
柏拉图由此提出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这是一种可被人感觉到、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假象。
另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理念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而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摹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摩本。
他把“理式”或宇宙间的原则和道理看作是第一性的、永恒普遍的,至于感官接触的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幻影,无永恒性和普遍性,所以不仅是第二性的,而且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
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
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指其哲学体系中关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核心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只是理念(Idea)的影子,真理和知识则来自于理念世界。
理念是超越感知世界的绝对真实,是不变、永恒且完美的存在。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一种映射或投射,是理念世界的倒影。
他以“洞穴寓言”形象地描述了现实世界的限制性和虚假性。
在这个寓言中,人们生活在一个洞穴里,只能看到墙上的影子,而不知道外面的真实世界。
柏拉图通过这个寓言表达了他对感知世界的怀疑和批判,提出只有从理念世界中解脱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实的形式,而感知世界中的事物只是这些形式的复制。
他提出了“世界之魂”(World Soul)的概念,将宇宙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包含了各种形式的理念。
人类的灵魂是一部分宇宙的灵魂,通过思考和观察感知世界,可以激发灵魂中对理念的记忆和认识。
柏拉图认为真理和知识只能通过理性来获得。
他区分了两种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只能获得感知世界的表面现象,而理性知识则是对理念的真正认识。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理性的推理,人们才能抵达理念世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知识。
柏拉图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
他认为理念是美、善和真理的源泉,只有通过真正认识和追求理念,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公正。
他提出了理念国家的理想,认为只有在理念国家中理智和智慧统治下,人们才能摆脱现实世界的烦恼和欲望,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完美。
柏拉图的理念论体现了他对理想、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强调了哲学和理性的重要性。
他通过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进行区分,揭示了感知世界的局限性和虚假性,提出了通过哲学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获得真理和知识的方法。
他将理念作为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主张通过追求理念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和公正。
柏拉图的理念论为后世哲学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柏拉图,生于雅典,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且深深影响了后世。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柏拉图认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
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他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柏拉图一方面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理念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分离和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用“分有”和“摹仿“说明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联系。
1.分离学说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世界之外和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真实普遍的理念世界,并且通过逻辑论证得出结论说,作为意见对象的感性世界和作为知识对象的理念世界必定是两个分离的领域。
2.知识与存在的对应关系柏拉图不只是从逻辑上论证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知识与意见相分离,而且使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两个世界与两种认识之间的对应关系和差异程度。
(1)线喻:线喻即线段之喻,柏拉图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
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
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
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
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信念)、推论和理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一、引言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阐述了其理念论,这一理论对于后世的哲学和政治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今天世界的启示。
二、柏拉图的理念观1. 理念的本质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指的是无形、永恒、完美之物。
在他看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化、不完美的,而真正的实在只存在于理念之中。
对于美、善、公正等概念,柏拉图认为它们不是通过感官获得的,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
这些理念是绝对的,它们超越了我们的现实经验,包含了所有事物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按照理念的层次将其分为多个层次,最高层次的理念是善,它是其他一切理念的根源和支配者,而下一层次则是真理、美、公正等。
这些理念之间有一定的层次关系,善是万物的根源,其他理念都是善的表现和体现,所有理念都回归到善这个最高理念之中。
3. 理念的认知方式柏拉图认为,人们通过哲学的思维和智慧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理念。
他提出了一种理念的认知方式——直观的知识,即通过内在的直觉和理性来感知理念,而不是通过感官来认识。
只有开启内在的智慧之眼,深入理念的内在本质,才能真正领会理念的本质和真理。
4. 理念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和模板,现实世界中的一切都是理念的影子和副本。
他使用了著名的“洞穴寓言”来说明这一观点,称现实世界就像一个洞穴,人们只能看到一些物体的影子,而无法看到真正的事物。
真理和真实只能在超越洞穴、回归理念之中实现。
唯有超越现实世界,回归理念,才能找到真正的智慧和真理。
三、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今天的哲学、政治学、道德学等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对哲学的影响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
柏拉图的太阳隐喻
柏拉图的太阳隐喻
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在可见世界被假象蒙蔽,只有少数觉醒者能够来到地上,来到柏拉图心中的可知世界,即;理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柏拉图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我们用一句话概括理念论,理念就是超越可见有形世界之上的永恒存在的东西。
比如说杯子,世界上有无数形形色色的杯子,但你脑海中总有一个杯子的理念,他永远摔不破打不烂。
理念论把柏拉图的世界模型分为两层;可见世界代表习惯传统和有形物体,而可知世界是构成整个宇宙的基本秩序和价值体系,即理念。
在可见世界唯有太阳高高悬挂在天空,因此,柏拉图用太阳比喻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原则——善。
可见世界的至高存在是太阳,可知世界的最高存在是善,这就是柏拉图的太阳隐喻。
太阳永恒存在永不流变,柏拉图的太阳隐喻也代表了理念世界永恒存在的一个理论观点。
在这个永恒存在的太阳,这个至高无上的善,对中世纪基督教的理论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引入了柏拉图的太阳,再加上斯多亚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学派的思想融为一个体系,他们把柏拉图对理念世界的善的概念,太阳的概念进行了融合,这就是基督教开始涉及哲学的原因。
不管是柏拉图至高无上的太阳隐喻,还是基督教的延伸,他们都认为世界存在一个最高的推动和最高的原则,而人类最终的目标呢就是要超越我们肉体所在的这个变化无常,无限流变的可见世界去努力追求真理,认识到可知世界,最终直面太阳的光明,这才是我们人生终极的意义和追求。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
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指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所提出的关于理念(Idea)的哲学理论。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于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界中。
理念是绝对、不变、永恒的,是真实世界的本质,而感官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只是理念的影子或拟象。
在这一理论中,柏拉图试图揭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以启示人们应该追求真理、美和善的理念。
首先,柏拉图认为理念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真实实体。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描绘一个被称为理想国的理念社会来阐述他对真实世界的理解。
在这个理念国家中,人们通过不断追求智慧和美德来实现自己的完美,而不受感官世界中人为利益和欲望的干扰。
这种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国家被柏拉图视为真正的理若,代表了真理、美和善的本质。
其次,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不变的。
在柏拉图看来,感官世界中的事物是一直变化的、有限的,而理念是不变的、永恒的。
他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于它们仿照着理念的变化而产生的,而真实的事物是理念的完美表现。
因此,只有通过超越感官世界的表象,世界才能接近理念的真实。
最后,柏拉图认为理念对于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想国》中,他强调了哲学家的重要性,认为哲学家是能够洞悉理念的智者,他们应该引领整个社会追求真理和美德。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实践,人类才能摆脱感官世界的干扰,接近理念的本质。
理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规范的根源,只有追求理念的完美,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幸福。
总的来说,柏拉图哲学中的理念论是一个关于真理、美和善的哲学体系,它试图揭示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对人类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通过理解理念的本质和意义,人们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表象,追求真理的永恒之光,实现自身的完美和幸福。
在当代,尽管柏拉图的理念论并非现代哲学的主流,但它仍然为我们思考认识和道德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认识和道德实践,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并且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论是他哲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起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思考。
在他看来,现象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或者影像,真实的事物都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理念世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不可见、不可触摸、不可感知。
真实的事物只能通过思维和理性的思考来认识。
在理念世界中,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对应的理念,而现象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是这些理念的不完美映射。
理念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圆”的理念,而现实世界中的圆只是这个理念的一个不完美的影像。
柏拉图认为,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只是不完美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善”。
他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理念,所有其他事物的理念都是从善衍生出来的。
理念世界中的善是超越伦理和道德的,它是一种绝对的智慧和真知。
人们通过追寻和实践善来实现完美和幸福的生活。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人类的使命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考和追求来接近理念世界。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欲望部分、感知部分和理性部分。
而唯有理性部分才能看到理念世界中的真相。
发展和培养理性部分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任务。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哲学的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创立了一个学派,被称为“院子派”,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思考者、哲学者和君王.在这个学派中,学生被引导去思考哲学问题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从现象世界中抽象出理念。
通过思考和深入的哲学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近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古代哲学中被看作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它强调思想和理性的重要性,而忽视感性和经验的价值。
理念论也激发了人们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探索与追求,成为了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重要起点。
浅析柏拉图的日喻
第二级是可见物。
可见物对应的心灵活动是信念。信 念是真判断,但不属于知识。
第三级是科学。研究科学的人首先 要假设,把奇偶数、三角形、直角 等看成是已知的,假定这些东西是 自明的。然后从这些假设出发,通 过首尾一致的推理达到他们所追求 的结论。
这一阶段是由可见世界向可知世界 的过渡,也是由意见向知识的过渡。
线喻
线喻用一条分成四段的线段来说明 认识的四个等级。如上图所示,它 的左边是心灵的认识活动,由下到 上代表着认识能力由低到高,分别 是:想象、信念、理智、理性。右 边对应的认识对象也由下到上分为 四个等级:影像、可见物、科学、 理念。
由下到上,认识对象的第一级是 影像。影像是最不真实的。
影像对应的心灵活动是想象。想 象因人而异,一个可见物向不同 人的显现可能是不一样的。
最上面的线段里,认识对象是理念和 善的理念,对应的心灵活动是理性。
在这个线段里,心灵的活动与上一线 段相反,不是从假设下降到结论,而 是从假设上升到高于假设的原理。它 实际上是用辩证法的方法最终达到最 确定、最完善的定义。
Thank you !
放映结束 感谢各位批评指导!
谢 谢!
让我们共同进步
日喻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善的理念和可 知世界的关系同太阳和可见世界的 关系做对比,说明善的理念的最高 地位。
太阳是可见世界的王,它高悬于 可见世界之上,照耀、培育着可 见物;相应地,善是可知世界的 王,它是安排、规定可知世界秩 序的外在原因。
城邦的守卫者只有拥有了善的理念 之后才能清楚地知道正义,监督城 邦的政治制度,这个国家才能完全 走上正轨。
于是他使用日喻线喻穴喻三个比喻用辩证的方法阐释了善的理知世界的关系同太阳和可见世界的关系做对比说明善的理念的最高地位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柏拉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柏拉图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很多哲学思想到现在依然适用。
柏拉图提出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柏拉图的主要思想,希望对你有用!柏拉图的主要思想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它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因此认识不是对世界物质的感受,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教学目的是为了恢复人的固有知识。
教学过程即是"回忆"理念的过程。
在教学中,柏拉图重视对普遍、一般的认识,特别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概念、真理是纯思维的产物。
同时他又认为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承认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
他特别强调早期教育和环境对儿童的作用。
认为在幼年时期儿童所接触到的事物对他有着永久的影响,教学过程要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就此而言,柏拉图的教学认识是一种先验论。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金字塔形。
为了发展理性,他设立了全面而丰富的课程体系,他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划分了几个年龄阶段,并分别授以不同的教学科目。
柏拉图的三个隐喻与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三个隐喻与理念世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一系列隐喻构建起了他的哲学王国———理念世界。
他的理念思想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在其代表作《理想国》的第六、第七卷中,通过“太阳”、“线段”和“洞穴”三个精妙的隐喻,生动描绘了他的理念思想,构建起了他极力推崇的“理念世界”。
他以“太阳”的比喻告诉人们,“善”是理念世界中的真正统摄者;通过“线段”的比喻,指出了知识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这两个世界中的不同阶段;通过“洞穴”比喻说明,要实现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升华,最关键的一步是实现“灵魂的转向”。
实现了“灵魂的转向”,人们才能认识并获得理念世界里最高的“善”。
一、《理想国》中的三个隐喻(一)“太阳的隐喻”“太阳”隐喻出现在《理想国》第六卷,是由“什么是善”派生而来,可见世界里的太阳来比喻可知世界中的“善”。
他认为世界万物之所以具有可见性,我们的眼睛之所以具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的存在。
太阳,“不仅使看见的对象能被看见,并且还使它们产生、成长和得到营养”,而“善”就像是理念世界中的太阳,我们的心灵之所以具有认识理念的能力,都是由于“善”的存在。
只有在“善”的光辉下,人才能认知理念的真理、真实的存在,才能获得知识。
“知识的对象不仅从'善’得到它们的可知性,并且从'善’得到它们自己的存在和本质,而善自己却不是本质,而是超越本质的东西,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
”在柏拉图看来,“善”统摄着理念世界,它是世界万物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最高的知识,是其他一切知识的来源。
“善”不仅使一切理念和具体事物获得了实在性和本质,而且也是世界万物追求的终极目的和创造世界的根本动力。
它不仅使灵魂获得理智的认识能力,也使知识对象即理念得到可知性,而且是使理念产生和成为真实存在的原因,所以它在地位与能力上都是高于其他一切理念的。
如同太阳统治着可见的现象世界一样,“善”统治可知的理念世界,它就像是现实中的太阳,有了它我们才能探索我们身边的事物的本质以及分类他们的方式,进而我们才可能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奥古斯丁光照说
奥古斯丁光照说【摘要】奥古斯丁在认识论上综合了柏拉图的回忆说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积极能动的理性灵魂的观点,提出了“光照说”。
他将恩典和真理说成是源之于上帝、见之于我们心灵的理性之中的东西。
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灵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灵的视觉,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灵的理性看到了真理。
按照这种“光照说”,只有在虔诚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会显得通明透亮,而神圣的真理也只有在灵魂摆脱肉体之后才能最终被认识ⅰ、“光照说”是奥古斯丁的认识论“光照”用的是一个柏拉图式的隐喻*12,指心灵对唯有心灵才可通达的相界的特殊对象(即相)的直接把握。
×13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时赋予了人的心灵关于“相”、上帝、自我以及永恒的记忆。
人的这种记忆是心灵的潜在状态。
当上帝的光照亮人心灵的时候,潜在的记忆就因光照而呈现出来。
奥古斯丁在《论教师》里说,把真理启示给我们的是在我们心中的教师基督。
神圣光照就是在圣灵的光照下,圣子基督帮助心灵来理解记忆。
既然心灵受到光照可得知识,理解本身便已显示了上帝在世界中的临在。
×14奥古斯丁的“光照说”与柏拉图的“回忆说”有着很深的渊源。
在追问美德问题时,柏拉图借枚农之口提出了“枚农悖论”: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
他不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寻求了;他也不能寻求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
×15回忆说就是柏拉图在试图解决这个悖论时提出来的,奥古斯丁则用光照说回答了这个问题。
柏拉图认为各种品德虽然多种多样,“却共有一个同一的型,正是由于这个型,它们才都是品德”×16。
这个“型”应该可以理解为某一存在着的事物的本性。
柏拉图还主张灵魂不死和转世的学说。
在人的灵魂进入一种新的,人世间的生存之前,它被允许看见各种理念的永恒形象。
因此,它把对理念的回忆——哪怕是模糊的回忆——一起带到生命里。
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新旧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新旧柏拉图主义的
主要思想分别是什么
1、柏拉图主义的主要思想是普罗提诺认为上帝是超越的TheOne(太一、元一、一),是至高的善,他包括一切存在的事物,我们不能说他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什么。
这无限者是任何事物的根源。
他是永恒的、不改变的。
普罗提诺比喻,上帝像无限的喷泉,并永不枯竭。
又像是太阳,从中辐射光芒,而无损于太阳。
2、新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有两极,一端是被称为“上帝”的神圣之光,另一端则是完全的黑暗。
但新柏拉图主义也相信,完全的黑暗并不存在,只是缺乏亮光而已。
世间唯一存在的就是上帝,照耀着神圣之光,但就像光线会逐渐变弱,神圣之光也无法普照整个世界。
普罗提诺认为,灵魂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物质则位于那光照不到的黑暗世界,而柏拉图所提出的自然界的“形式”则微微受到神圣之光的照耀。
因此,新柏拉图主义强调,世间一切事物都有这种神圣之光,但最接近上帝的光芒的,还是人类的灵魂,只有灵魂才能与神秘与伟大合而为一。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太阳喻和线喻和洞喻的理解
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他用一种独特的类比方式来探讨最基本的人类思想和理念。
其中有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比喻,叫做太阳喻、线喻和洞喻。
这种类比方式被称为“柏拉图三喻”,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太阳喻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哲学比喻。
他把太阳比喻为人类理性思维的源泉,而太阳周围的天空则比喻为人类文化社会。
而我们身处于这个世界中,认识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联: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能以太阳一样朴素自然地理解智慧,但他们也体验到了太阳源源不断地照亮了他们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柏拉图第二种重要的哲学比喻是“线喻”,比喻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
柏拉图把线比喻成一条穿越太阳的光线,它围绕着太阳转动,将其光芒传递到宇宙的各个角落。
大多数人以此为指引,缓慢地步入理性思维的渊源,从而逐渐理解人类文明的内涵。
最后,柏拉图说洞喻来解释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
洞引用的是太阳后面的一个洞穴形状,比喻人类理性思维的探索过程。
在这个洞穴中,人们将光照进去,它照耀着比太阳更深的深处,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思维的本质。
理性的追求不仅仅是索取外在的信息,而是要让人们更深入地剖析人类文明和思想,发掘内在的价值主张。
总而言之,太阳喻、线喻和洞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把太阳比作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源泉,把线比作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进程,而洞则指引人们以理性思考更深入地探索人类文
明。
此外,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还把理性思维与实践联系起来,认为理性的追求不仅仅要找到外在的信息,而且要发掘内在的价值主张。
《西方哲学智慧》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 PPT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 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 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 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 存在之根据的实在。最初柏拉图强调理念的纯洁 性,主张每个理念都是独立存在的,后来他修改 了自己的观点,探讨了理念之间的关系。
“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我们说它们 存在,并以这样的话定义它们”,“另一方面,我们 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 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 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实在”
按照柏拉图,有三张桌子,即作为理念 的桌子自身,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 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 描绘的桌子。这三张桌子当中,哪个是真实 的存在?画家画的桌子不过是现实存在的桌 子的摹本或者影像,而现实存在的桌子不过 是桌子的理念的摹本或者影像,真实存在的 是作为理念的桌子。
柏拉图的本体论
2011年3月
柏拉图 (Platon,公元前427-347年)
《申辩》 《斐多》 《会饮》 《国家》 《斐德罗》 《巴门尼德》 《蒂迈欧》
理想国
理性、激情、欲望 智慧、勇敢、节制
正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洞穴比喻 二、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 三、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四、对理念论的反思 五、通种论
一、洞穴比喻
二、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
理念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 (多数时候用的是idea),这两个概念均出自动词 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 灵魂所见的东西。在英文中通常以大写的Idea与小写的 idea来区别客观的“理念”与主观的“观念”。20世纪 西方学者通常译作“形式”(form),国内学者有多种 译名,以“理念”居多,也有人主张译作“相”或“理 型”等。
从《理想国》中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
从《理想国》的三个比喻看柏拉图的理念论【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三个比喻,阐释了他对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通过太阳之喻指出善是理念世界的最高统摄,通过线段之喻指出知识在不同世界中的等级,通过洞穴之喻划分了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完成了他对理念世界的构建。
这三个比喻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念论。
【关键词】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理念论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之发展成为科学,确切点说是从苏格拉底的观点进展到科学的观点。
哲学之作为科学,是从柏拉图开始而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他们比起所有别的哲学家来,应该可以叫做人类的导师。
”20世纪美国过程哲学家怀特海说:“欧洲哲学传统最稳定的一般特征,是由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释组成的。
”可见,柏拉图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之高。
而我选择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一方面是由于《理想国》是我的哲学启蒙书,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柏拉图本人的佩服之情。
柏拉图理念论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失败而告终,导致“三十僭主”推翻民主政治,开始他对僣主政治抱有幻想,但结果却令他失望;二是老师苏格拉底之死让他彻底看清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由此他抱定“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为我们提供分辨什么是对社会和个人是正义的东西”的信念,这也正是他后来写理想国的宗旨。
柏拉图的三次西西里之行以建立“理想国”的失败告终,让我想起孔子周游列国而无从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不知道柏拉图在推行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会不会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的无奈感慨,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吧。
《理想国》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艺术等多个方面,而柏拉图的理念论贯穿其中,并且得到了一步步的发展。
第六、七卷中的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则集中体现了他的理念论。
一、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苏格拉底并没有使普遍性或定义与事物相分离,可是其他人却分离了它们。
”这“其他人”指的正是柏拉图1。
柏拉图思想中的光与看
柏拉图思想中的光与看
高秉江
【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27)003
【摘要】柏拉图是光的形而上学和视觉中心主义的开启者,《理想国》中的“日光喻”、“洞喻”、“线喻”都可以用光和看的逻辑线索贯通.光架通了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桥梁,而看使光的功能得以实现.不同的光照决定了人的不同认知层次和意识境界,自然之光对应于目视,而性灵之光对应于心观,目视看外物,心观观本质.
【总页数】6页(P36-41)
【作者】高秉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2.232
【相关文献】
1.柏拉图哲学王思想探析--从囚徒的境遇看王者的风范 [J], 李海峰
2."理念"与审美——由《理想国》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J], 胡俊
3.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的对立:柏拉图思想中的两分倾向——对柏拉图“洞穴的比喻”的解读 [J], 李安乐
4.《诗学》中的柏拉图声音——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诗学思想互文性研究 [J], 李平;莫为
5.从“灵感”与“艺术”的对立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J], 陶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与光照——论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哲学的影响07哲学于滢 270301128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对希腊早期各种哲学流派进行融合的结果,其形上学核心的理念论更是对早期哲学理论的一种综合。
他既赞同毕达戈拉斯学派的轮回中的灵魂是永恒不灭的观点,也支持他们关于数学、几何学的论点,认为有关它们的知识有着永恒、普遍、客观的性质。
由于早年与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相熟,他对这一派的理论也颇为熟悉,他赞同他们的部分观点,认为一切感觉事物永远在流变之中,对于他们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他也赞同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两条道路的区分,要求人们应将视线从变动纷繁的现象界转向永恒单一的本质,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他还直接接受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在对定义的寻求中,应将问题从可感觉的事物转移到另一类实在上去,因为感性事物既然是变动不居的,就无可捉摸,更不能为之定义。
正是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
希腊文理念一词出于动词观看,即可见的东西,后来比喻为心灵之眼所看见的东西。
柏拉图认为,不同的认识能力有着不同的认识对象,不同的认识对象必然要求不同的认识能力。
总体来说,人有感觉和理智两种能力,它们所指向的对象也有两种,即有着两类不同的存在,一类是理念,另一类是和它们同名的具体事物,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同。
前者是理智的对象,而后者则是感觉的对象。
理念是单一的,不是组合而成的,具体事物则是组合而成的,不是单一的;理念是不变的,具体事物却是经常变化的;理念是看不见的,它们无法被感觉到,只能通过思想才能被把握,而具体事物是可以感觉到的;理念是纯粹的,具体事物是不纯粹的;理念是永恒的,不朽的,而具体事物不是永恒的,是要毁灭的。
理念虽然无数,但它们之间却有着某种秩序,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认识和真理的源泉,“现在你必须承认,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
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
”各种理念在善的理念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序的理念世界,善自身也成为其他理念所追逐的目的,因此,也可以认为善不属于理念世界,“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象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象是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
”善的这种超验性后来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得到了强化,他们赋予了善另一名称,即“太一”,并认为它处于一切范畴化的语言和思想之外。
理念作为永恒、单一、不动的绝对存在,与暂时、复合、变动不居的可感事物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理念是可感事物的依据,理念与可感的个别事物之间是本原与派生、原型与摹本的关系。
柏拉图进而提出“分有”与“摹仿”说来解释这种关系是如何可能的。
分有理论主要见于《斐多篇》,“假如在美本身之外还有其他美的东西,那么这些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就只能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本身。
对于所有其他的东西来说也是这样。
”“我所要坚持的就只是: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
”个别的事物分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分有到何种程度,就相似到那种程度。
但是,和理念相比,个别事物始终是不完满的,因为分有不可能穷尽理念的完满。
分有的动因何在?据此,柏拉图提出了摹仿说,即一个创造者以理念为摹本,摹仿理念创造出具体的事物,在《理想国》中已有这种理论的雏形。
“我们也总是说制造床或桌子的工匠注视着理念或形式分别地制造出我们所使用地桌子或床来;关于其他用物也是如此。
”他举例说,有三种床存在,一是自然的床,即床的理念,这是神所创造的;二是木匠依据自然的床,即摹仿床的理念所创造出来的、为我们所使用的具体的床;三是画家摹仿具体的床画出来的床。
在这里,柏拉图将神和木匠都称作创造者,但是,神又是如何创造出理念的,人造物之外的山川大地、鸟木走兽又是谁依据其理念创造出来的,对此,他没有展开论述。
在《蒂迈欧篇》中,他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可感世界不是永恒存在而无开端的,它是出于创造而有开端的,是从不存在变为存在,是创造出来的。
凡是从不存在变为存在的东西,必然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这个世界的原因就是造物主。
正如工匠仿造某种模型制作产品一样,造物主也依某种原型而创造世界。
由于造物主是至善的,他所创造的世界也必然是一切出于创造的东西中最美的,他所依照的范本、原型也必然是永恒不变的东西。
这个原型就是理念,世界的原型就是理念的集体或理念的体系。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在柏拉图思想体系中,它也是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产生最大影响的理论。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柏拉图学院的关闭,伟大的希腊智慧也越来越与西方人疏离了。
亚里斯多德的理论,除了逻辑学,几乎不为人所知;柏拉图的著作也大多遗失,但他的思想,却因新柏拉图主义的中介而对早期基督教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柏拉图哲学中理念的超验性,即存在着某种超越经验的实在的观点是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最大一致性。
和理念世界相比,感觉世界(物质世界)只有较低的价值,物质世界没有终极的价值。
人的生存的内在目的就是尽可能变成与神相似,尽可能地参与到精神世界,即神的世界中去。
灵魂本来是参与永恒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后来却堕落于地上,寄寓在人的肉体中,但它内在的目的必然要求它摆脱肉体对它的束缚,最后通过提升而超出物质世界。
这些理论都被基督教神学所接受,不仅为一切基督教的神秘主义者所利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官方的教会所使用。
但是,柏拉图理念论对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最大贡献却是它直接导致了光照论的产生。
光照论首先是一种着眼于对世界秩序作整体性思考的理论。
正如康德所指出的,人类的知识离不开感性直观,而世界的整体却不是感性直观的对象,但真理却是对整体的把握。
所以,对世界整体的把握获得的不是经验知识而是智慧,而对智慧的言说只能是充满诗意而神秘的。
中国哲人往往以水来比喻他们所了悟的天人境界,前有老子的上善若水,中有朱子月映万川的理一分殊,后有熊十力水波相摄的体用一源。
西方哲人出于视觉中心主义传统,则喜以光来比喻他们所参透的宇宙人生真理,光在柏拉图、新柏拉图主义、圣经那里,都是一个重要概念。
光照的概念来自柏拉图所用的比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其心灵转向理论时,讲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即“洞穴比喻”。
他认为,人的心灵有四种由低到高的认识能力,即想象、信念、知性和理性,它们各自的对象分别是影象、具体事物、数理对象和理念。
通过教育和训练,专注于个别事物的心灵能够逐渐上升,最后获得对最高理念“善”的把握,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好比有一个很深的洞穴,这洞穴的一面向着地面,洞口有一条路斜着通向洞中。
洞里有一些人,生来就被捆绑在洞穴的底部,背向洞口,头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壁。
在他们后面有一道矮墙,一些人举着各种器物沿着墙往来走动;墙和洞口之间燃烧着一堆火,火光将那些器物的影子投射到洞的后壁上。
由于这些影象乃洞中囚徒们唯一能见的事物,他们即以为这些影象就是最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一人被解除禁锢,并让他走向洞外,去观看外面的事物,这时他会倍感痛苦,因为这人有生以来,其视觉即习于昏暗,故无法忍受火光及太阳的光明,眼花缭乱,什么也看不见。
因此,应该给他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先让他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再看事物本身;先让他在夜里看星星和月亮,最后才去看太阳本身。
到那时,他才会认识到主宰可见世界一切的正是太阳,它是他过去通过各种曲折看见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陈康先生曾指出,柏拉图的这个“洞穴比喻”表明人生来即执著于感觉对象,唯有依赖正确的引导,方可获得高级认识,尤其是关于绝对价值的认识。
这种向上的引导,也就是中世纪哲学家所强调的回归和旅程。
柏拉图的心灵转向理论还表明,光在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中都是一个必要条件,每一个阶段的认识尽管都有自己的领地,但惟有在光的照耀下,方才具有合法性,才能展开和实现,也才能向高一级的阶段迈进,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和阶梯,光是事物可以理解的理由。
光在新柏拉图主义那里,除了认识论意义外,更具存在论意义,他们以流溢论来解决柏拉图所留下的理念世界与现象界的关系问题,光的流溢也即世界秩序的建立。
这种理论与圣经的上帝创世观有很大的亲和性,在《旧约×创世记》中,上帝首先创造了光,光是整个世界秩序得以展开的动力和源泉,是人与上帝进行沟通的中介,在《新约》中,它又与基督相关联而成为真理的代名词。
光照论也是中世纪一种独特的知识论,它肇始于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完成于13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波那文图拉。
奥古斯丁认为,我们对真理知识的寻求不仅仅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为了获得真正的幸福。
由于人感到自己的有限不足,他渴望一个能给他带来和平和幸福,比他自己更伟大的对象,而拥有这个对象的知识是达到这个目的必要条件。
他在《驳学院派》一书中坚持说,只有智慧的人才能是幸福的,而智慧必然要求拥有真理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寻求真理。
在《论幸福生活》一书中,他进一步强调说,没有拥有他渴望拥有的东西的人是不幸福的,同样,一个寻求真理却尚未发现真理的人也不可能说他已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可以获取真理,而是我们如何能获取真理。
我们拥有真理,拥有确切的知识乃是一个事实,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有限而又变动不居的人心,如何才能获得那统治管辖它而又超越它之上的永恒真理的确切知识?”柏拉图是通过心灵转向和回忆说来论证,我们是如何知道并拥有那永恒而必然的知识的。
奥古斯丁赞同柏拉图的观点,认为理性的对象是真理,是对真理的把握,只有理性才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
真理必然是永恒绝对的,它与处于流变中的感觉内容完全不同,感觉作用不过是灵魂运用感觉器官为工具而产生的一种活动。
但是,理性与真理的关系如何?在他看来,理性对万物的判断必然要依据某些确定的原则,这些确定的原则就是真理。
因此,真理不可能低于理性,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它将被理性所判断,而不会依据它进行判断。
同样,真理也不可能等于理性,即理性不可能从自身中创造出那些确定的原则,即创造出真理。
因为理性是人的心灵状态和过程,处于流变中,如果真理和理性相等,那它也将是变动的,但真理不可能随着人的理性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心灵有时认识得多,有时认识得少,因而证明了自身得可变性。
但真理却固守自身,它不因我们认识得多而夸张,也不因我们认识得少而短缺。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而人的理性却变动不居,两者不可能相等。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即真理高于理性,“如果真理既不低于、也不等于我们得心灵,它必然比心灵更高级、更优越。
”在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中,光照论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它和托马斯-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区别的主要所在。
光照论涉及到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类事物就有着许多个理念,由这些理念所构成的总体即是理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