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许渊冲诗词翻译技巧来看英诗韵译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
翻译美学三原则角度下许渊冲英译《蜀道难》韵律翻译研究摘要:本文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在翻译美学三原则的角度下,对许渊冲的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蜀道难》的韵律特点和许渊冲的对应韵律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三美论” 诗词翻译韵律许渊冲李白1.引言《蜀道难》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蜀道难》是汉乐府的旧题,大部分以五言或七言为正格,早在唐代之前就出现过很多诗人以《蜀道难》为题创作的乐府诗,但大部分作品内容空洞刻板。
李白的《蜀道难》是对乐府诗的大胆创新、打破陈规,在其内容、诗篇结构格式等方面都有所突破,用杂言取代传统写作的七言诗格式。
李白通过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崎岖的磅礴气势,以此歌咏蜀地山川的壮丽雄伟,充分展示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和祖国自然山水风光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全诗篇幅短小精悍,但内容充实完整,结构清晰紧凑。
一方面展现了李白别出心裁的遣词造句水平,另一方面李白通过独特的结构安排,使得全文整体紧凑,联系紧密,表现出恢宏壮阔的蜀地气势。
《蜀道难》一文中错落有致的句式、富有音韵美的语句及想象、用典、夸张等手法,令世人不禁赞叹李白的天才创作才能。
1.原文韵律特点赏析开篇以“噫吁嚱”感叹词开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全文出现了三次,全诗反复咏叹,如江海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危乎高哉”直接抒情,感慨蜀道高耸崎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感叹蜀道之难。
文中再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感叹蜀道难以攀爬,令人畏惧,写出李白的出行路之难,更写出蜀道之旅的孤寂悲凉。
结尾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在全文的最后用本句概括了蜀道剑阁的险峻和战争的惨烈,咏叹了治理蜀地之难。
三次咏叹在全文中循环反复,不仅有利于表现李白的忧国忧民之情,而且使读者诵读时旋律更优美。
长短句错落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长短句的安排也是李白抒发情感的需要。
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
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一、引言许泽冲,原名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他精通中英双语,致力于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英文,使得西方读者能够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
望岳是许泽冲的一部代表作,其英译本备受好评。
本文将分析许泽冲在望岳英译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以期为诗词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许泽冲的望岳英译背景《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描绘泰山壮美景色的诗篇。
许泽冲在翻译这首诗时,面临着如何在英文表达中保留原文意境、体现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的挑战。
三、许泽冲望岳英译的技巧分析1.保留原文意境许泽冲在翻译《望岳》时,力求保留原文的意境。
例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翻译:“How vast the Heavenly Peak appears! The greenQilu mountains never cease.”这里,许泽冲巧妙地运用了“how”和“never cease”来表达原文的意境,使西方读者能够感受到泰山的壮丽。
2.语言风格转换许泽冲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了巧妙地转换。
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的翻译:“The Creator"s magic manifests itself, dividing day from night.”这里,许泽冲将原文的拟人手法改为Creator(造物者),既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3.文化内涵的传达在翻译《望岳》时,许泽冲充分考虑了文化内涵的传达。
例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的翻译:“My heart is stirred by the vast clouds, my eyes Pursue the returning birds.”这里,许泽冲通过“stirred”和“pursue”传达了原文中作者抒发的豪情壮志。
四、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的应用实例许泽冲在翻译《望岳》时,巧妙地运用了上述技巧。
例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以《浅谈许渊冲古诗英译中数字的翻译方法》为标题,本文以现代诗译者许渊冲为例,讨论他在译古诗中数字的翻译方法及其意义。
许渊冲是当代泛华文古典文学的主要译者。
他的诗歌翻译创造性地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文,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其中,他对数字的翻译方法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古诗中数字时,采用“偶然变数量”的原则,即数量中的数字并不完全相同,而是以不确定的数字来表达某种抽象概括的概念。
例如,他将陆游《绝句》中的“有无极万里”表现为“ten thousand and infinity miles”,在翻译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放言万古笑”时,将“ten thousand ages”表达为“ten thousand and eternity”。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体现文本的原始意义,而且能够更丰富地表达古诗的意蕴,使原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此外,许渊冲还采用绝对数字和百分比的翻译。
在古诗中,绝对数量指代的是精确的数量,百分比则代表比较相对的概念,如“半”“三分之一”等。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遵循这些概念,并且有意识地将“半”表达为“half”,将“三分之一”表达为“a third”,而不是直接将“半”、“三分之一”翻译为数字,如“one-half”、“one-third”。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表达数字的抽象意义,表达出古诗中数字的多重含义,也使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更为丰富、传神。
最后,许渊冲还有意识地吸取英文中自然美妙的表达方式,并结合古诗的艺术性,将古诗中的数字翻译为具有自然形象性和简洁明快的字句,使古诗中数字的内涵更加明晰,更有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以其独特的翻译方法将数字翻译出生动的英文表达,更好地表达古诗的内涵,也使古典文学的翻译更具有审美价值。
因此,他的译作深受学者和读者的欢迎,被广泛引用并用于教学用途。
总之,古诗的译者在翻译古诗时,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英文的审美效果,对于诗中数字的翻译也要综合考虑,结合古诗的内涵和英文表达,突出古诗数字的艺术性和抽象性,使译作更加准确具体和生动传神。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离骚》英译本特点刍议
许渊冲的《离骚》被视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以及古代抒情诗的代表作,其诗的英译本也
是首屈一指的杰作。
该诗的英译本在把原文的表达特点和诗情蕴酿翻译到英文中的同时,
也有自己独特的《离骚》英译本的韵味,这种韵味采取了无声的诗性语言来体现,英译本
的作者则完美融入其中,形成了《离骚》英译本的特点。
首先,《离骚》英译本精彩地表现出了关锶与诗调的相互衔接。
这是一种以押韵为基
础的加工,使其又以抑扬顿挫的老韵形式表达出来,这种方法使读者的细微感受十分强烈,为整体的英译本增添了更多格调。
其次,《离骚》英译本能够精准地传达原文的抒怀心境,表现出其抒情色彩浓郁的诗
性特质,当原文中洋洋洒洒的爱国之思冲击而来时,英译本也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而这
不仅是语言上的超越,也是心灵上的高度进化。
再次,《离骚》英译本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
从文字的结构上看,诗歌被拆分为不同
的组件,给人以收端的和谐感,只有不断的抑扬顿挫,才能保持整体的节奏平衡并完美传
达原文的意境,真正可以感受到英文中的文采和动人的情思。
最后,《离骚》英译本展现出极佳的人文深刻性,它以一种淡雅文辞叙述着,读者可
以从中体味到许渊冲先生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爱国主义,那种对祖国的感恩之情再加上新式
的文言文表达方式,深深打动着英译本的读者,使人们感悟到这个经典诗歌的非凡魅力。
总之,《离骚》英译本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能够展现许渊冲勤劳的英文翻译技能
及诗情处处的英文文笔,让人们感受到诗歌的精神。
无论是否懂得古典文学,只要感受一
下《离骚》英译本,读者都会打开一扇精神与情感的门,从而增强对文学的理解。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
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许渊冲唐诗英译: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在中国的文学翻译领域,许渊冲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翻译家。
他的唐诗英译作品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含义,还巧妙地保持了唐诗的韵律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许渊冲唐诗英译研究的内涵,以及其翻译思想、方法和成就。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可谓独树一帜。
他注重传递原文的韵律和节奏,让英语读者能够感受到唐诗独特的音乐美。
通过深入了解许渊冲的翻译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唐诗英译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翻译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风格和神韵,同时还要满足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许渊冲在唐诗英译方面的方法论显示出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他主张采用“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在翻译过程中,他力求保留原诗的意境美,同时还要兼顾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此外,许渊冲还强调保持原诗的视觉美,通过采用一系列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英译诗歌呈现出对称、和谐的形式美。
许渊冲的唐诗英译成就显著,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翻译作品不仅受到广大英语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他的努力为唐诗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说,许渊冲的唐诗英译研究在翻译界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三美”原则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然而,尽管许渊冲的成就显著,但在一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例如,对于不同诗人的风格特征,许渊冲的英译是否能够完全准确地传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在翻译过程中,他有时过于依赖直译,可能会牺牲一些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未来,可以进一步许渊冲唐诗英译的动态发展,以及针对不同诗人、不同风格的研究,以期在唐诗英译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在翻译领域,动态对等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最大程度的对等。
在文学翻译中,尤其是唐诗的英译中,这个理论有着特别的应用。
本文以杜牧的《清明》为例,探讨动态对等理论下许渊冲的唐诗英译。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许渊冲是著名翻译家,曾翻译过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方式以“形美”为原则,即翻译应该遵循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美感,力求使译文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
在他的翻译作品中,《将进酒》英译本是备受称赞的。
《将进酒》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以其旷达豪迈、慷慨激昂的词语、辞藻和对生命的歌颂而广为传颂。
下面将对许渊冲的《将进酒》英译本进行分析和对比。
首先,许渊冲在翻译《将进酒》时,保留了诗歌原本的节奏和韵律,使英文译文具有很大的韵律美。
比如,“庭前发皓霜,橡树东南枝”(诗歌原文)在翻译中变成了“Frost on the courtyard, oak in the southeast”(《将进酒》英译本),不仅译文中的“oak”与原文中的“橡树”相对应,而且行文格律完全符合原诗。
同时,许渊冲在翻译中也体现了他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贴近准确的精神。
比如,在诗歌原文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深院庭无尘”的“西子”是西施的别名,而“深院庭无尘”则是意为屋深院清,安宅常闲。
而在《将进酒》的英译本中,许渊冲将“西子”翻译为“Lady West Lake”,并在翻译后的注释中加了一段对这个人物的解释。
这种精准而贴近原意的翻译方式,使原文的情感和内涵更好地传达到了英文译本中。
最后,许渊冲在翻译中体现了尊重原文、忠实传达的精神。
比如在翻译时,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特色,让英文译文更贴合原诗的风格,比如字面上翻译的“昨夜”、“青梅”、“庭院”等等,保留了原文的感觉。
此外,译者还为每个翻译的部分提供了注释,这进一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总体来说,许渊冲的翻译《将进酒》的英译本,在保留原文风格和特色的同时,也相当忠实地将李白的情感和内涵传递到了英文中。
他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翻译技巧的运用,使得英文译文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词意境美英译策略对比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 清照词意境美英译策略
对现代翻译的启示
结论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词意境美 英译策略概述
许渊冲的英译策略
忠实原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创新表达:采用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注重韵律:注重译文的韵律和节奏,使译文更加优美、流畅 结合文化:结合中西方文化,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 趣味
翻译理论的发展 趋势:注重意境 美、情感表达和 文化内涵
翻译策略的选择: 根据原文的意境 美、情感表达和 文化内涵选择合 适的翻译策略
翻译实践的启示: 注重意境美、情 感表达和文化内 涵的翻译实践可 以提高翻译质量
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不能随意篡改或删减。
许渊冲与王红公:许渊冲 注重意境的传达,王红公 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许渊冲与之李清照词:许 渊冲注重意境的传达,之 李清照词注重情感的表达
王红公与之李清照词:王 红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 之李清照词注重情感的表 达
翻译技巧的比较
许渊冲:注重意境的传达,采用意译法,注重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王红公:注重语言的准确性,采用直译法,注重诗歌的语义和结构 之李清照:注重情感的表达,采用意译法,注重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许渊冲、王红公、之李清照:在翻译技巧上各有千秋,但都注重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创新思维:在翻译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尝试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 境和情感。
注重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差异,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提高语言水平: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 感。
对文化交流的启示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以《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为标题,就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的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许渊冲(1860-1900)是清末民初文学家和译者,他是一位伟大而传奇的文学家和译者,他把中国古老文学形式和中国传统思想概念改造为西方文学形式和西方文学思想概念。
许渊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译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名著。
他曾经通过英译来展现《诗经》的文学魅力,但他的英译本却失去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他的语言风格比较西方,但也具有较强的中国风格。
其次,从文学意义方面来看,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使用了很多西方文学元素,如道德思想、宗教元素,以及物语等,这些文学元素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此外,许渊冲也在英译本中使用了一些中国文学元素,例如神话、叙事,以及宗教概念等,这些文学元素增添了《诗经》的中国特色,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精简,以便使其更加流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也使得原诗节奏变得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还原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因为他通过将中国文学元素与西方文学元素结合起来,以及通过大量的翻译修改和精简,使中国文学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他的英译本同样具有西方文学的特点,能够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他的诗经英译本是一部伟大的英译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精髓,且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总之,《诗经》英译本是许渊冲在翻译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他在英译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美学的特色,同时也把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及文学元素传达给世界。
他全面运用西方文学元素和中国文学元素,使原诗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地还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这便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美学特色之处。
从许渊冲的英译诗看韵体译诗的得失
一
诲
引言 诗歌究竟可不可译 ?可译 的话 , 究竟采取何种 翻译策略才 能 再现诗歌的美与价值?诗歌 翻译 , 历来倍数关 注 , 且争议 不断 , 国 内外许多 的诗歌翻译学派也应运 而生 国外学者 A deL fvr n r e ee e 曾给 出七 种译诗模式 : 音位 翻译 、 译 、 直 韵律翻译 、 散文体翻 译 、 韵体翻译 、 无韵诗体 翻译及解释性翻译 。 在诗歌 翻译方面 , 国比较有名 的非许渊冲莫属 。他一直 践 我 行 “ 体译诗” 韵 的主张 他坚持认 为“ 用韵是构成“ 诗之所 以为诗” 的必 要条件 . 属于“ 韵 音美 ” 明显的标记 . 美高于 求真 . 于 最 求 属 更深 层次 意义上的忠实 。而深 圳大学 的刘英 凯教授则认 为用韵 并 非是 的必要条件 . 只有求真才能求美 , 切勿因韵害义 。国外 翻 译理论家 L fvr eeee则认 为 , 韵体译诗从一开始就注定 失败 诗歌 翻译 该何 去何从 .尤其是 中诗英译该采 取怎什么策略 .仍 需考 量。
Beo e my b d a p o o g t — — f r e o l f i h — — — l — ——
Ca tbe h a —fo to he g o d? n i o r r s n t r un
L o i gu , n h o rg t o k n p I d t e mo n b i h ; i f
1 31
另外 . 从文化传播 的角度来 看 . 许渊冲教授 的译作 大部分过 于通顺 . 所以在外 国读者群 中的反应并不理想 绝大 多数外 同读 者都表示读 他的译诗像是在读儿歌一 样 , 文学 价值不高 。那 么 . 从 文化战略高度 来看 .这种做法 在某种程 度上并没 有成 功地达 到文化交流的 目的 。甚至使 中国文化的价值在 翻译 过程 中流失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的《诗经国风》许渊冲英法译文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三美论”的视角,对许渊冲先生的《诗经国风》英法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传达原文意义的还应追求音韵和形式的优美。
本文选取《诗经国风》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其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更因为其中的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韵律和形式感,为三美论的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许渊冲先生是著名的翻译家,其对《诗经》的翻译工作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三美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期揭示其翻译思想的实践价值。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念,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探讨《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对比分析、文本解读等。
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三美论的理论内涵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许渊冲先生的英法译文进行细致的比对,揭示其在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的处理策略;结合文本解读,深入探讨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和实践对《诗经》在英语和法语世界传播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同时也为《诗经》的跨文化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二、《诗经国风》的“三美”特质《诗经国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三美”特质,即音美、形美、意美,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核心体现。
音美,主要体现在《诗经国风》的韵律和节奏上。
这些诗歌多采用叠字、叠句、双声、叠韵等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优美的音乐感。
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其押韵和节奏感极强,读来朗朗上口,具有极强的音乐美感。
形美,则体现在诗歌的结构和形式上。
《诗经国风》的诗歌多为四言一句,两句一韵,形式规整,结构严谨。
这种形式的规整性,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
许渊冲英译闺怨评析
许渊冲英译闺怨评析摘要:一、许渊冲简介二、英译闺怨背景三、译文评析1.文学性保留2.语言表达创新3.文化内涵传递四、翻译启示正文: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致力于中英文文学的互译工作,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在他的众多译作中,英译《闺怨》一曲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许渊冲英译《闺怨》进行评析,探讨其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原诗的文学性、创新语言表达以及传递文化内涵。
首先,许渊冲充分理解原诗的背景和意境,巧妙地将古典诗词的韵味融入英文译文中。
例如,《闺怨》中的“闺”,意指女子闺房,寓意着孤独、寂寞。
许渊冲将其译为“boudoir”,既传达了闺房的含义,又体现了女子的娇柔。
此外,他还通过英文词句的排比、对仗等手法,保留了原诗的韵律美,使译文在语言层面上具有可读性。
其次,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创新。
他运用了英文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译文的表达。
例如,《闺怨》中的“斜阳”一词,许渊冲译为“setting sun”,将夕阳的余晖与女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映射,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再者,许渊冲在翻译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
他深入了解原诗的文化背景,通过英文表达方式,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例如,《闺怨》中“独上西楼”的意象,许渊冲译为“Alone on the western terrace”,传达了女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女子恪守礼仪、忠贞守节的品质。
总之,许渊冲英译《闺怨》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文学性、创新性和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中英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桥梁。
从这一翻译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理解原作品的文化背景,注重语言表达的创新,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努力传递文化内涵,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欣赏原作品。
古诗词里翻译巧妙用韵的问题
古诗词里翻译巧妙用韵的问题在中国古诗词翻译界(此处特指英译),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一种是主张以散文体翻译,我姑且将其称之为“散译”;一种是主张以韵文翻译,我姑且将其称为“诗译”,后一种主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诗译诗”。
一代古诗词翻译大师,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是力主“以诗译诗”,并且在这一领域的造诣可谓是登峰造极,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绝对可以说是前无古人。
文科出身的我,对古诗词,诗歌等题材素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专业学英语以来,对英文诗歌,古诗词的英译等也是兴致盎然。
再加上平日生活多寂寞,心中惆怅谁可知。
闲来无事下,我不知不觉也读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和论著,慢慢积累之下,大的收获虽然谈不上,但还是可以称得上是小有心得的。
趁着周末暇时,便就古诗词翻译的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即古诗词翻译时如何巧妙用韵的问题。
我个人也是追随许渊冲教授的主张的,只有“以诗译诗”,才能真正把中国古诗词由于押韵而朗朗上口,意蕴优美的精髓更好地用另一种语言展现出来。
如果用所谓的散文体去翻译中国古诗词,那只会把中国古诗词翻译的不伦不类,意境全失。
若如此,恐怕是要对不起写作古诗词的中国古代名人了。
而要做到“以诗译诗”,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押韵。
古诗词因为押韵才朗朗上口,诗意荡漾。
而要“以诗译诗”,当然也要用韵。
用韵格式一般有aabb,abab,aaba等。
从许渊冲所译的《唐诗三百首》来看,好像aabb的格式用的最多,也最为常见。
言归正传,古诗词翻译如何巧妙用韵,我在借鉴前辈成果,分析对比各类古诗词英译文的基础上,总结出四种用韵技巧,即,倒装凑韵;换词救韵;添词补韵;断句生韵。
现浅析如下:第一,倒装凑韵。
所谓倒装凑韵,就是指颠倒译文中的语序,如主谓语的顺序,形容词和名词的顺序等,来达到凑韵的目的。
凑者,拼凑也,就是拼凑出来韵脚,达到使译文押韵的目的。
严格的说,英语里的倒装通常指的是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前者是主谓语颠倒顺序,后者是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提前。
许泽冲望岳英译技巧
许泽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的英译技巧有以下几点:
音韵:许先生注重原文的音韵,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译作能够传达出原诗的音韵之美。
意象:许先生认为,诗歌中的意象是传达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意象,使得译作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许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自然和流畅,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词汇和句式,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复杂的语言。
同时,他也注重译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使得译作能够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修辞规范。
文化:许先生认为,文化是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传达原诗的文化内涵,尽可能地保留原诗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总之,许先生的英译技巧主要表现在音韵、意象、语言和文化等方面,他注重原诗的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力求在译作中保留原诗的精髓和特色。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Transl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s in Xu Yuanchong's Ancient Poetry: A Brief ExplorationIntroductionTranslation Theory: Faithfulness and CreativityTechniques for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1. Delving into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2. Balancing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s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e use of metaphor, allusion, and imagery is abundant. Xu Yuanchong acknowledges the challenge of conveying both the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s of the original text in translation. He employs various techniques such as similes, metaphor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to bring out the intended symbolic or allegorical meanings, while keeping the translation accessible to readers.3. Rhythm and RhymeMaintaining the rhythm and rhyme of the original poem i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Xu Yuanchong often adopts techniques such as using rhythmic patterns, parallel structures, and other poetic devices to recreate the musicality of the original. Through meticulousattention to meter and prosody, he ensures that the translated poem resonates with the same aesthetic impact as the original.4. Transplanting Cultural Elements and SensibilitiesTo bridge cultural gaps, Xu Yuanchong carefully selects words, phras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 that can convey the unique cultural elements and sensibilities of the original poem. He is adept at finding equivalents and cultural analogu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by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ed work retains its rich cultural essence while being relatabl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hip.Challenges Faced in 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Translating ancient Chinese poetry, particularly into English, poses several challenges. One main challenge is the vast difference in languag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concise nature and implicit meaning of Chinese poetry require the translator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poem while preserving its poetic beauty and underlying philosophical ideas. Additionally, encountering unknown cultural references and allusions in the original text adds another layer of challenge in maintaining the intended meaning and effect in the translation.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poetry. His translations are not onlyaccurate and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but also skillfully convey the unique charm and eleganc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in English. Through his translations, he has brought ancient Chinese poets such as Li Bai, Du Fu, and Wang Wei to a wider readership, foster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Conclusion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echniques for ancient Chinese poetry demonstrate his deep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both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as well as his immense appreciation for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values embodied in the original works. His translations serve as a brid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speaking readers, inviting them to explore the depths and beauty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中意象再现手法研究
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中意象再现手法研究篇一:哎呀呀,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这可真是个高深又有趣的话题呀!李白,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他的诗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耀眼。
可许渊冲爷爷把李白的诗歌翻译成英语,这得多难呀!想象一下,李白诗里那些美丽的意象,比如“明月”“高山”“流水”。
在中文里,这些词一读起来,咱们心里就能马上浮现出特别美的画面。
那许渊冲爷爷要怎么用英语把这些画面再展现出来呢?就像咱们画画,用中文是一种颜料,用英语就是另一种颜料啦。
比如说,李白写“举头望明月”,那明月在咱们心里是又大又圆又亮的。
许渊冲爷爷就得想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合适的词,让外国人一读,也能感觉到那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月亮。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就好像让一个从来没吃过冰淇淋的人,只靠你的描述,就能知道冰淇淋有多好吃,多香甜。
我曾经试着想,要是我来翻译,肯定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许渊冲爷爷可真厉害,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能把中文里那些美妙的意象,用英语的魔法棒变出来。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讨论这个,大家七嘴八舌的。
小明说:“这得多难啊,中文那么丰富,英语能表达出来吗?”小红反驳道:“怎么不能?语言都是相通的嘛!”小刚也凑过来说:“那也得看翻译的人水平高不高呀!”大家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我觉得呀,许渊冲爷爷的翻译就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中国和外国,让不同国家的人都能欣赏到李白诗歌的美。
这难道不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吗?咱们得感谢许渊冲爷爷的努力,让李白的诗歌走向了世界!篇二:哎呀呀,这题目可把我难住啦!许渊冲?英译?李白诗歌?意象再现手法?这都是些啥呀!不过没关系,我来试着搞明白。
李白,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呀!他写的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
你想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多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让你一下子感觉到他的孤独和思念。
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哇塞,那瀑布简直就在眼前冲下来,好像是从天上的银河掉下来的一样。
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
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从许渊冲英译版《长恨歌》看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简介:中国古体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而英译古体诗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的难题。
本文以许渊冲的英译版《长恨歌》为例,探讨中国古体诗的英译再现,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三美”特征。
一、中国古体诗的独特之美中国古体诗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格律与韵律体系。
其特点是字数有限,对诗句的抑扬顿挫要求极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意之美。
其中,中国古体诗的“三美”特征尤为重要,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中国古体诗英译的挑战中国古体诗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因为中文与英语的语法、词汇、音韵等有着极大的差异。
同时,中国古体诗的“三美”特征也增加了其英译的难度。
因此,许多翻译家都尝试过对古体诗进行英译,但效果不佳。
三、许渊冲的英译《长恨歌》许渊冲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他在2001年对《长恨歌》进行了英译,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许渊冲的英译版本充分展示了《长恨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首先,从音乐美角度来看,许渊冲保留了中国古体诗的韵律和格律,尽量还原了原诗的音韵之美。
他灵活运用押韵和音律,使英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体诗的诗意之美。
其次,从意境美角度来看,许渊冲在翻译《长恨歌》时,通过精准的词语选择和翻译技巧,充分表达了原诗中的意境。
他注重表达出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深情厚意和纷乱的宫廷生活,使读者能够领略到《长恨歌》的情感之美。
最后,从语言美角度来看,许渊冲在英译《长恨歌》过程中,注重运用优美、流畅、准确的语言表达。
他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中国古体诗的繁复句式演绎为英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使读者能够享受到中西方语言美的交融。
四、中国古体诗英译“三美”再现的意义许渊冲的英译版《长恨歌》不仅仅是一首优秀的英译作品,更是中国古体诗的“三美”特征在英译中的再现。
这一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许渊冲的英译,西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体诗的独特之美。
基于许渊冲“三美”原则的英译李清照词赏析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 拟人等,形象生动。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含 蓄而富有韵味。
语言平易近人,贴近生活,易 于引起读者共鸣。
语言风格独特,具有个人特色, 为后世所景仰。
李清照词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李清照词的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李清照词的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感慨与思考 李清照词注重音韵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保留原词的韵律 和节奏
传达原词的意象 和意境
保持原词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背景
克服语言差异, 实现跨文化交流
保留原词的韵味与情感
传达原词的意象与修辞
克服文化差异与语言障碍
许渊冲的应对策略与实践
许渊冲的英译 本帮助西方读 者更好地了解 中国文化和诗
词的美
许渊冲的翻译 风格和技巧为 中华文化的传 播提供了新的
深入理解原作: 在翻译前,需要 对原作进行深入 的理解,包括其 文化背景、历史 背景和作者的意 图等。
注重语言的表达: 翻译时,需要注 重语言的表达, 尽可能地保留原 作的风格和语言 特色,同时也要 让读者能够理解。
不断学习和提高: 翻译是一个不断 学习和提高的过 程,需要不断积 累经验和知识, 提高自己的翻译 水平和质量。
汇 报 人 :
单 击 此 处 添 加 副 标 题
汇 报 人 :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定义:通过翻译传 达原作的深层含义 和意境
重要性:确保读者 能够理解原作的真 正含义
实现方法:灵活运 用各种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等
实例分析:许渊冲翻译 的李清照词,通过意美 的手法,成功地传达了 原作的意境和深层含义
许渊冲翁显良古诗英译风格对比
一、许渊冲和翁显良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概述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是一门艺术,是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因为英汉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要用英语将这些“美”精确表达非常困难。
但这些美感是中国诗词的精华,在英译中不能丧失,且要尽量体现。
许渊冲和翁显良作为中国当代古典诗词翻译的杰出代表,除了在翻译实践上取得的显著成果之外,他们在翻译理论上也用心研究,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1]。
(一)许渊冲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精髓概括为“三美”和“优势竞赛论”。
1.“三美”理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是在诗歌翻译中提炼出来。
他的“三美说”,认为译诗要尽量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其中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2]。
2.优势竞赛论许渊冲在《翻译的标准》一书中指出:“译文首先要忠实于原文;其次通顺流畅;另外要重视对修辞的翻译,让译文更具优势。
”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是否比源语更具有优势,用这一准则来判断译文优劣。
最后,他提出优势竞赛论,认为无论是中文还有英语,两者语言各有自身特点,翻译时要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可以考虑让源语与译语竞赛,看看译语是否能够更好地再现源语[3]。
(二)翁显良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翁显良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
提出在汉诗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要保留诗歌的原貌:即把握意象、加强艺术效果。
如何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翁显良认为:第一,翻译工作者应选择能引起共鸣的诗人作翻译,这样才能体会原意,准确翻译。
第二,翻译诗歌把握意象与节奏。
即物象与心境的合一,是意与象的交融。
由于翁显良的译文保留诗歌节奏,因此形散却诗味不失。
运用这种翻译方法使得译者有充分表达的自由,能透彻理解作品,运用合适的语言表达作品的意象和韵律。
二、诗歌《江雪》的原文及英译本简介(一)原文及其简介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柳宗元的一首五言绝句。
作于谪居永州期间。
柳宗元被贬永州,受到打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中国诗词英译问题上究竟是采取散体译法还是韵体译法争论不休,许先生一直秉承韵体翻译信念,用行动证明其英译韵文的魅力。
本文通过对许先生古诗词英译韵文相关技巧的分析,旨在提高读者读唐诗宋词等英译本时欣赏能力,理解英译韵文在传播中国诗词过程中所发挥重大作用。
【关键词】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诗词英译技
一、许渊冲简要生平及所受评价
(一)生平
许出生于1921江西南昌,自幼喜好文学,1938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1941年在美国空军任英文翻译。
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1951年归国后开始教书翻译生涯,50年代(1951-1960)在北京、西苑、香山等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60年代(1960-1970)在张家口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70年代(1970-1983)在洛阳外国语学院任教英文和法文。
纵观期一生,许先生恰好是四十、五十岁默默无闻,六十岁开始崭露头角,七十岁攀上译坛高峰,八十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智中,2006)。
(二)评价
许渊冲一生译著颇丰,不少学者和专家发表了中肯评价。
作为翻译家,许翻译的语种涉及汉语、英语、法语,翻译的方向则有英译汉、汉译英、法译汉、汉译法,翻译的文体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几乎无所不包(张智中,2006)。
钟书先生谈到许译诗词达到“意美、音美、形美”境界时,说那“恰似带着镣铐跳舞很不容易”(马红军,2006)。
二、许氏诗词英译技巧特点分析
(一)词汇层面
许在词汇层面译诗技法,主要包括添词救韵、使用呼语、词语反复、巧译专词等。
添词救韵:指的是当译文押韵出现困难时,可以添加一个单词或是短语来达到押韵目的且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
try to ascend the mountain’s c rest!
译文中添加了under your feet之后,所有山峰都被踩在了脚下,“众山”自然就显得更加渺小了强化了诗意押上了韵。
使用呼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呼语包括呼人和呼物。
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译文:
词语反复:是两个或两个相同单词,出现在同一或相邻诗行里。
这种手法在英诗和中诗都存在。
且看“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译文: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巧译专词:中国古典诗词中往含有典故色彩人名和地名,正是这些词让诗歌承载厚重文化。
王昌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if my friend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
(二)句法层面
在句子层面,许采用的技巧包括:一句双译、平行结构、跨行运用等。
一句双译:指的是把一个诗行或一个句子的内涵,扩充为两个句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押韵。
看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平行结构:在古典诗词当中,对偶式其中的一个鲜明特色。
看白居易《琵琶行》诗文: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the thick strings loudly thrummed like the pattering rain;
the fine strings softly tinkled in murmuring strain.
跨行运用:意义与结构在诗行末尾形成自然停顿的诗句称为不跨行诗句。
白《独坐敬山亭》的两行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
译文如下:
grazing at peak jingting,nor i.
am tired of him,nor he of me.
(三)音韵层面
许先生在音韵层面上译诗技法,包括巧用头韵、诗行内韵、诗之破格等三项。
巧用头韵:李商隐《晚清》: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the southern birds find their nest again dry:
诗行内韵:作为格律体译诗代表人物,许先生追求译诗三美兼备。
李煜《菩萨蛮》诗文: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
诗之破格:诗歌与散文的主要区别不是是否押韵,而在于前者大量使用不符合一般语法习惯的。
看王维《观猎》诗文: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许先生不仅精熟中国古诗还擅长英文诗歌,而且还在二者之间找到相通之处,针对不可对译之处,技巧也非常值得学习。
希望读者可以欣赏到中国古诗英译的魅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