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历史嬗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中国古代教学方法的历史嬗变

(长治市卫生学校,山西长治

046000)

摘要:文章梳理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教育家的教学方法,对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教学法有一定参政价值。关键词:中国古代;教学方法;嬗变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05)01-0069-05

收稿日期:2004—11—24作者简介:雷虹(1970—

),女,山西长治人,讲师,主要从事德育教学与研究。

2005年2月长治学院学报Feb .,2005第22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 g zhi Universit y

Vol .22,No .1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取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和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内容体现目的,目的和内容决定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服从、服务于教学目的、内容。教学方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历史上,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教学目的,内容不同,决定制约着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也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的历史制约性。

教学方法论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前人的见解分散而不够系统,但其中确有不少真知灼见,值得当今人批判继承。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前说未有的巨大变化,有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

一、原始社会

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时期,教育处于萌芽状态,有声语言作为民族成员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凡是生产、生活经验的传授公共生活规范的培养,都是利用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的动作的示范和模仿,当时还没有比言传身教更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的教育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的兴衰过程:夏代是奴隶社会教育形成时期,商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至西周则达到鼎盛阶段,到春秋时代就渐趋没落。商对夏的教育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周对商的教育制度也有所发展,西周教育就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且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积累许多教育实践经验,出现了一些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

(一)商代已有成熟的文字,要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文字,就要会阅读和书写,这是教学的要求。而读、写两者结合进行写字要经过长期练习,练习即是当时的教学方法。

(二)孔丘的教学方法思想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教学方法论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1、学、思、行结合

“学而知之”是孔丘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求知的唯一手段。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要多听、多看,还要多问,扩大知识的来源和范围,以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学习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学习知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深化。他主张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练习,才能牢固掌握,孔丘曾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提倡学习知识面要广泛,并且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认真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深刻思考结合起来。在论述学与思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只是读书记诵一些知识,而不通过思考加以消化,这只能是抽象的理解,抓不住事物要领,分不清是非,如果光是左思右想,而不通过读书学习以吸收实际知识,那也会心中疑惑,不能解决问题。单纯的学或单纯的思,都存在片面性。在学习过程中,必先掌握丰富的材料作为依据,才可能凭借这些材料进行有效的思考,因此,在学与思两者关系中,学习居先,它是基础,是主要方面。在有了知识材料的条件下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使认识深入和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质。学习与思考两者不能偏废,应当结合起来,这种见解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已初步揭示学习和思考的辨证关系。教师根据学思结合的要求,不仅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对所学习的事物,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弄清事实和形成这种事实的原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长治学院学报

孔丘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之中。如学《诗》不仅要学懂记牢,还要能实际应用在政治上、社交上,如果不能应用,学得再多也没有意义。学习道德也一样,知道社会道德规范,就要“笃行之”,体现于生活实践中,如当仁不让、闻义能徒、择善而从、知过能改等等便都是积极的行动,把自己的道德实践统一起来,这才是孔丘所要求的躬行君子。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夸夸其谈而言行脱节是可耻的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要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学习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能够行,也就证明已有学。从学与行的关系来看,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行才是最终目的,行比学更重要。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丘所探求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2、启发诱导

孔丘认为不论学习知识或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思考,获得切实的领会,才是可靠和有效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反对机械灌输,提倡启发式教学,

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论语集注》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未开其意,发未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孔丘说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但还想不通,然后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这种启发教学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领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去思考问题,并力求能明确地表达。第二,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其重要作用就体现在“开其意”、“达其辞”。第三,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能从具体事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于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

3、因材施教

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地进行教育。孔丘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干的人。

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孔丘认为教学需要师生双方配合协作,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①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学生好学应当表现于实际行动,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求学的人对于吃住问题不必过多计较,重要的是要勤敏做事,慎于言论,向有道德学问的人学习,这才算得上好学。好学还不够,进一步还应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学问有用而学的人不如为了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为爱好学问而学的人不如以求学为乐的人。

②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的人盲目自满,“亡而为有,虚而为盈”,孔丘认为有这种思想作风的人,难以保持一定操守和忠于仁道的原则。他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能够虚心向比自己社会地位低的人请教而不认为是羞耻的事。

③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是为了求知,知是由学而得,要知道的多知道的全知道的真,需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孔丘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才是真正的明智。看问题不要从个人私意猜测出发,不要主观认定必然是怎样,不要固执自己的成见,不要自以为自己的意见绝对正确。要重视客观实际根据,要前进穷究事物多方面的因果联系,要吸收一切合理的意见,要服从真理以求得真理为目标。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实事求是态度的具体表现,在学习上都有重要意义。

三、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教育是对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与超越。战国时代的教育思想也显得活跃异常。诸子各因其政治立场、生活条件、实践程度、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而对教育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展开争鸣。战国时期教育理论思维的矛盾运动和发展水平,使这一时代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包容度,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

(一)墨家私学的教学方法: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其主要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辛勤劳作,而不是坐而论道。

(二)墨翟的教学方法思想:

墨翟是战国时期墨家的主要代表,他的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与儒家有较大不同。

1、主动。墨翟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他认为那种强调学生的知识和心理准备状态的儒家教育方法,仅仅是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而且它太不主动,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虽不扣必鸣”———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你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因为,如果对人们持“不扣则不鸣”态度,就将听任无知、错误甚至犯罪泛滥。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方法确有缺陷,因为它容易把学生放过去。墨翟想要补救这一不足,强调了教育者的主动和主导,但又忽视了启发,忽视了学习必须具备知识和心理的准备。

2、创造。墨翟批评儒家的“述而不作”,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对古代的好东西应当继承,而在今天则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希望好的东西能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表现了他的学习与教育方法———重创造。

3、实践。墨家特别重实践是因为:首先,“言必行,行必果”,才能造就爱利天下的兼士。其次,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不能怠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再次,“志不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