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与反思论文(共3篇)>第1篇:探讨社会心理学的文化研究意义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一、社会心理学独立形态的确立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要素作为自己的基本话语时,社会心理学也就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而首先迈出这一步的典型样板则是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民族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要素的分析证明,“除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表征团体心理性质的某种东西,并且,个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这种东西决定的”。

这也就是个人心理与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的关系问题。

尽管现代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已经截然不同于民族心理学,但是,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或个人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社会心理学的中心课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心理学作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知识源头,对今天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研究与精神分析理论的转向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不仅使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以确立,而且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从而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流派之一。

安德列耶娃指出:“不考虑精神分析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整个面貌及其某些根本特征和方向。

”这足以说明作为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整个西方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在它创立之初却与社会心理学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它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心理学理论,而仅仅是一种关于神经病的治疗学说。

社会心理学毕业.doc

社会心理学毕业.doc

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篇1论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摘要] 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本文就社会心理学如何在思想工作中积极、有效地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思想工作;应用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

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

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

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

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

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

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6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6篇

社会心理学研究论文6篇社会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因素如何影响个人和群体思想、情感和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

根据笔者对社会心理学学习的概念所形成的轮廓,心理学首先应当是建立在人最基本原始的心理活动和意识上,进而研究不同的外界(社会)条件下对人产生的普遍的情绪,行为或看法等可感的效应。

其基础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考反馈的能力,而条件则是社会(群体)的影响。

而其中的个人心理活动也显然不全是自然的非条件反射,必然有一部分是长期接受社会影响而“培育”出的产物。

因此,心理学与个体与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如何认识社会心理学的个体与社会部分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且做到将相关认知联系于生活中人们各种行为的原因呢?研究了解并运用关于个体的部分应当掌握自我认知的知识,并联系理解一系列生活中的例子。

自我认知是对于自我的知识,包含自我,自我概念和自尊。

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或准确或粗略的认识,有整体认识,也有特定领域的认识。

例如笔者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但能够沉下心来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就是笔者对自己的特定领域认识。

有一条内容很有趣,是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是能让人们明显感觉到的,而内隐自尊更能暴露一个人意识深处对自己的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与预期,参考文献中提到了东方人在外隐自尊量表中不会自我拔高,但日本人的内隐自尊有自我拔高的特性。

这让笔者解决了一个困惑——为什么知道自己不是伪装却还总是有矛盾的两面性格。

笔者的孩子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很多次考试结束她都垂头丧气抱怨要垫底了。

成绩出来后没有想像的那么糟,在平均线左右,她和笔者交谈过,会一方面觉得很险,终究没有垫底,但心里同时会觉得不甘心,仍旧希望自己感觉糟糕的时候成绩也能像平时一样不错。

还有就是她很反感平均线的成绩,觉得自己再差也不该仅仅只是平均水平,在她眼中,代表大众的平均水平却是自己的底限。

可能其内隐自尊有明显自我拔高趋势,造成其永远不会对自己的结果感到满足和肯定。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希望大家喜欢!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本篇一《论影响社会印象的心理因素》【摘要】本文从介绍社会印象及其意义着手,结合现实生活诠释了影响社会印象的六大心理因素,具体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等,点出了每个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并启迪人们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影响社会印象心理因素社会印象是留在记忆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简言之就是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像。

认知客体在头脑中的像,可以是一草一木,也可以是人和人群、社会,还可以是由人和物及其各种关系构成的社会事件。

社会印象一般地是对人、对由人构成的群体和社会的印象,对群体和对社会的印象也是对人的印象。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物的印象也常常成为社会印象,这种物像转化为社会印象,是因为其中渗透或体现了人的东西,是物化了的人像。

总之就是社会上的一切东西在你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反映出来就是你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社会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是一个个体的特征在另外一个或几个个体眼中或心目中的形象的复制。

而在其中,常常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取向,即总体感觉是好还是坏,或者说是喜欢还是憎恶。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基本的情感取向就给今后的判断定下了基调,而作为一种主观的形象复制,它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己情感取向的影响。

常言说的一白遮百丑就是这个道理。

在措综复杂的心理中,主要以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仁慈效应、定型效应等六个因素对社会印象的影响最为深远。

一、首因效应的影响(一) 首因效应的定义。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

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社会心理学是一种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说,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共同影响。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与人、人与群体等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希望大家喜欢!社会心理学论文4000字篇一《浅析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偏见与歧视》摘要:偏见与歧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比较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

一个叫做“拼图教室”的活动正是西方学者借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的方式。

偏见与歧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是社会的顽疾。

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偏见是社会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一直思考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其措施有:加强交往,加深联系;认可彼此平等。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偏见;歧视;拼图教室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80-021971年,德克萨斯大学的埃利奥特・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个名为拼图教室的活动,试图以此来减少班级学生之间的偏见。

当时的情况是虽然学校废止了种族隔离,但是非洲裔、西班牙裔和英裔的美国学生却不喜欢在一起上课,到处都有严重的学生斗殴事件发生。

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观察发现班级里充满竞争气氛。

老师提问,学生竞相举手要说出正确答案。

从差一点的学校来的学生(一般是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会因与那些似乎有更多的教育特权的学生竞争而感到不自在,因此越来越少参与课堂的互动。

而后一些英裔学生开始认为非洲裔、西班牙裔学生很笨,而非洲裔西班牙裔的学生则开始怨恨英裔学生。

学生间相互的偏见很快引发了暴力事件。

阿伦森和同事们注意到了这个困难的局面,并且意识到为了改进事态的发展,学校的气氛要从竞争性变成合作性。

如果他们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相互合作,他们就能学会更好地相处。

头脑中有了这样一个目标,阿伦森和他的同事们便开发了拼图教室。

也就是说,为了减少偏见、减少由偏见所致的斗殴事件的发生才有了拼图教室的发明。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3000导论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显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认知他人、自己和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

多重视角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他人时会同时考虑多个角度,通过这些角度来更加全面地了解他们。

社会认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互动,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探讨了集体行为和群体思维的特点。

当个体融入一个群体时,他们的行为和想法会受到群体影响。

集体行为和决策的心理机制成为研究的热点。

其中,群体决策的集思广益效应、噪音与偏误等现象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而又普遍存在的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受到他人的行为和观点的影响。

从康申韦效应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社会影响的种种表现形式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是如何被塑造和影响的。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体出于关心和同情而采取的行为。

研究表明,人类在生活中常常展现出亲社会的特质,帮助他人、分享资源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结论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并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

****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成绩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姓名:学号:大学生侵犯心理成因与对策【摘要】近几年,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大学生侵犯事件时有发生,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重点分析了产生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心理动因,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阐述其侵犯心理的产生原因,并在最后提出预防和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侵犯心理引导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1.问题提出背景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它是一种有侵犯意图并付诸于行动的攻击行为。

任何行为都是受一定心理支配和控制的,因此侵犯心理即是指引起侵犯行为的动机和意图,它是侵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

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侵犯事件的发生比例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呈现出逐步递增的态势,尤其近几年更是时有发生,并为世人所关注。

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将同窗好友四人杀害并藏匿于宿舍衣柜中;同年,北外女生罗卡娜与同学因琐事争吵,之后用西瓜刀将其杀害;2008 年10 月28 日晚,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冲入教室,将正在上课的教授程春明砍倒,致其不治身亡。

2013年4月,复旦大学投毒案,以及10年前悬而未决的清华大学铊中毒事件,无不让我们对大学校园的侵犯行为感到恐怖,感到震惊。

这些案例无一例外地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具有社会性意义的问题:作为时代精英的大学生为何会实施侵犯行为从而走向犯罪的深渊?2.大学生侵犯行为的诱因有对人类的侵犯,也有对动物的侵犯;有对他人身体上的侵犯,也有对他人精神上的侵犯;有敌意性侵犯,也有报复性侵犯。

总体而言,这些侵犯行为的产生是由其侵犯心理直接引起的,但导致侵犯心理产生的原因却并不单一。

2.1.直接诱发因素直接诱发因素是指产生大学生侵犯心理的直接原因,而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一直接原因即是主体经历的挫折事件。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学者对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可以概括为社会心理的涵义与特征、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建设的基本途径五个方面。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篇1浅谈腐败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腐败是当前较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

本文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腐败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腐败现象产生及泛滥的原因。

腐败心理的形成是腐败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和转化的结果,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部分质变到心理结构总体质变的过程。

关键词腐败现象社会心理学分析心理救治1产生腐败的社会心理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性的全面张扬和“解放”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变化的动因。

腐败从心理上说,其根本原因还是人性的非善良因素的恶性膨胀。

心理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也不是完全由客观环境决定、个人无力抗拒的。

它是腐败主体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转化的结果。

外在诱因包括微观社会环境,即与腐败主体在各个方面保持着长期而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中观社会环境,即以腐败主体的交际圈为范围,包括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同乡、邻居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

比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机制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即使查处了也是不痛不痒,有的甚至边查处边升官;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斥为没本事。

1.1贪婪心理有些人从小打小闹开始,贪污受贿达到一定数额后,贪欲已无法控制,有的受贿多达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仍感到不满足,聚敛金钱已成为一种习惯性心理。

违纪违法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浙江省台州市原市长孙某一次收受一笔美元后,竟与妻子两人坐在床上一张张地数着、欣赏着。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

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

在1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心理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完备的学科体系与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篇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摘要: 高校作为社会特殊领域,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显而易见,尤其是针对思想观念活跃的大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

本文旨在透过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探究大学生道德问题的表现及其归因,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新时期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与心理问题往往同时存在,所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了解人的心理开始,找到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等各要素同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的最佳契合点,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视野,从而探索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视角大学生的道德问题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形式。

从品德研究的角度出发,将道德问题分成四类: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情感淡漠、道德意志缺乏、道德行为不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道德问题可分为:个体层面的道德问题、道德角色认知不准确、道德人格偏离、道德信仰缺失等;人际层面的道德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中权利等因素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行为时诚信问题严重,恋爱道德和性道德问题比较突出;群体层面的道德问题,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化,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有待加强,网络道德行为尚有欠缺等等。

【1】二、大学生道德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归因个体心理层面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正处于由未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较大的阶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目的 (5)1.4 研究方法 (5)二、社会心理学概述 (6)2.1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8)2.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9)2.3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0)三、社会认知理论 (12)3.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 (13)3.2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 (15)3.3 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案例 (16)四、群体行为理论 (17)4.1 群体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 (18)4.2 群体行为理论的主要观点 (20)4.3 群体行为理论的应用案例 (21)五、人际关系心理效应 (23)5.1 亲密度心理效应 (24)5.2 相似性心理效应 (25)5.3 权威性心理效应 (26)5.4 稀有性心理效应 (28)六、社会比较与自尊心 (29)6.1 社会比较的概念和类型 (30)6.2 自尊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6.3 提高自尊心的方法探讨 (33)七、社会支持与应对策略 (35)7.1 社会支持的概念和功能 (37)7.2 应对策略及其分类和特点分析 (38)7.3 提高应对策略的有效性探讨 (40)八、结论与展望 (41)一、内容描述本论文《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会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核心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研究,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进行梳理和总结,包括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群体行为、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文将详细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流派的观点。

通过对经典理论和现代研究的回顾,我们将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介绍问卷调查、实验、观察等常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

在实际应用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感受、思维和行为的科学。

它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原理,并帮助我们了解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理论,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论文将重点阐述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这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并展示其在解析社会问题、提升个体生活质量以及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个体的认知与情感上,如顺从、偏见、态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心理学逐渐关注人类的群体行为以及社会与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成为该领域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为了深入了解社会心理学现象,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问卷调查和模拟实验是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这些方法,研究者能够揭示人类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社会心理学还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

具体来说,认知一致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集体认同理论等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的重要性及应用在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领域中,社会认知探讨了人类个体对他人行为和态度的理解。

社会影响则关注他人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集体行为研究了群体思维与群体行为之间的关系。

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助于解析各种社会问题,如偏见、群体暴力和社会追随等。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还可以应用于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培养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如通过社会支持来缓解压力、促进合作和共享资源等。

结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研究学科,通过深入探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

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集体行为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不仅对解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个体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关系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整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简介: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本文内容:教育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仅有30余年历史的新兴学科,学科体系尚不完善,其研究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

本研究在分析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证和探讨,并提出关于教育社会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新见解。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社会心理学论文的具体内容。

社会心理学论文一:题目: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兴起, 迎合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但发展过程中出现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强烈关注。

本文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个三个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关键词:网贷行为;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

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

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

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

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共五则范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小论文大学生恋爱心理学小论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人是群居动物。

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人际吸引的过程无非是人和人之间从互不相识到开始注意对方,到表面及进一步接触,以至于后来的建立友谊关系,最终到各种亲密状态。

而爱情大约就是人与人关系中最亲密的状态了吧。

就如莎士比亚说的:爱情是感情的最高位阶。

大学生作为社会结构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的活跃群体,感情生活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大家相处,相识,相知。

友情、爱情,也许会有失去,但总能收获些什么。

谈到爱情,根据人际吸引法则,大学生的爱情可简单的分为如此三部曲:1、好感。

好感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彼此欣赏的情感体验。

2、爱慕。

男女之间在好感的基础上,经过对对方的爱好、志趣、性格、为人等各方面的更多的了解,而产生的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以致这种内在感情使人心旷神怡,萌发了解希望与其结合的强烈情感倾向,并在理智支配下,发展成对对方的爱慕之情。

3、相爱。

男女之间单方面的爱慕还不是爱情,只有相互爱慕,爱情才能建立。

在恋爱中,从单方爱慕到互爱,有时可能是同步到来,有时也可能是异步的,或者还会经受一些波折与非难,但只要双方心心相印,无论是谁首先打开自己的心扉,最终都会赢得对方的回,开出绚丽多彩的爱情之花。

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绵绵绝无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就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的一样,“再没有比爱情更容易让人受伤的了”。

有光明存在的地方就有阴影,那么有相恋必然有人失恋。

解读爱情,解读失恋,让我们更好的把握爱情,让心不那么伤。

1、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点自主性强文化层次高,思想开放,易接受新观念,独立意识强等特点。

在恋爱问题上,个性比较突出,不太受他人尤其是长辈的影响。

注重情感注重情感体验和交流。

注较重形式比较重形式,有些表面化。

不稳定性大学生谈恋爱的成功率是很低的。

与自我概念紧密相关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doc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doc

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

下面是我收集的大学生社会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社会心理学思考[摘要]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把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分为刺激因素和认知因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特性,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理焦虑的方法。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调适社会心理学焦虑是人类自身产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社会转型时期,焦虑己日益凸显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普遍心理问题。

据一份对某省会城市18所院校2610名大学生的调查,20.3%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失眠、焦虑等心理障碍,46.4%的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目前最需改进的教育内容”之首(杨建义,2000:15-17)。

同时,笔者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个案心理健康问题都很大程度地与心理焦虑相关。

因此,大学生心理焦虑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但目前有关焦虑的研究大部分是探讨某些人格因素与焦虑的相关关系,很少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和宏观层面上来研究焦虑。

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大学的心理焦虑现象作一些尝试性的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作为心理科学研究对象的焦虑,其本质是个体通过认知评价,预料到内外模糊的危险剌激对自我、自尊产生威胁,而又自感没有能力应付时产生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和行为变化(张松、张德山,1998:122-123)。

基于此,我们可归纳出焦虑的四个因素:剌激,自尊,认知评价和能力。

首先有来自内外部并指向个体自尊的刺激,同时个体通过认知评价认定这种剌激会对自尊产生威胁且自我无能力应付,如此才产生心理上的焦虑状态。

为此,我们把引起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划分为剌激和认知两大因素,此二者是交互作用,彼此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推荐五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推荐五篇)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推荐五篇)第一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题目及评分标准论文题目:1、试论贫富差距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冲击2、大学生自杀行为分析3、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4、大学生侵犯行为的危害与预防5、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困境分析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与预防7、美国(德国、英国、韩国、中国等)国民性格分析8、社会认知偏差的成因分析9、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分析10、气质类型与职业的关系11、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12、如何如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13、自我意识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课程论文成绩评定成绩评定按百分制,分90~100分、80~89分、70~79分、60~69分、59分以下四等,具体要求如下:90~100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较好地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中心突出,论据充分,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格式符合要求。

80~89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能够较好地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有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符合格式规范。

70~7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能够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能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格式基本规范。

60~69分:独立工作能力较差,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体现部分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文字基本通顺,格式尚规范。

59分以下(不及格):独立工作能力差,不能按基本要求完成课程论文;论文主题偏离本门课程内容;加工整理差;问题分析有错误,层次混淆不清;不符合格式规范;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第二篇:课程论文评分标准采购管理课程论文评分标准论文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评定。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期末论文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期末论文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大学期末论文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对青少年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影响,从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给出几点建议以帮助青少年合理利用社交媒体。

一、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积极影响1.1 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社交媒体提供了丰富的沟通平台,使得青少年可以迅速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他们可以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拓宽社交圈子,建立新的友谊关系,提高社交技巧。

1.2 促进跨文化交流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了解各种文化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

这种跨文化交流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反思能力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进而提高社会认知水平。

1.3 提供信息获取途径社交媒体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和分享有关社会活动、时事新闻、历史事件等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二、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认知的消极影响2.1 社交孤立感长时间的社交媒体使用使青少年更关注在线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社交互动。

这对于他们的社会认知发展可能带来消极影响,使他们缺乏对他人情感和表情的敏感度,产生社交孤立感。

2.2 理解和解读能力下降社交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往往被简化、删减或改变,这使得青少年在接触大量社交媒体内容后的理解和解读能力下降。

他们可能会误解他人的意图,产生偏见和误导,对社会现实产生片面的认知。

2.3 自我价值挫折青少年过度依赖社交媒体,在大量关注他人的社交活动和表现时,可能对自己形象和自我价值有挫折感。

这可能导致他们的自我认同受到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社会认知的发展。

三、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建议3.1 培养自律意识青少年应该学会控制社交媒体使用的时间和频率,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保持对现实社交的实际参与。

3.2 增强信息辨识能力青少年需要培养对社交媒体信息的辨别能力,提高对于不实信息和低质量信息的识别能力,避免被误导和影响。

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论文

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论文

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论文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行为中“需要”、“动机”等心理现象的研究,为思想工作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与社会心理学有关的论文篇一《浅议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爱情理论》【摘要】数不胜数的诗人、作家或热情讴歌赞美,或理性分析批判,总结出了一个又一个爱情的真谛,但对爱情这一奇妙的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解释得似乎并不深刻。

本文总结归纳了社会心理学中最值得关注的四个爱情理论,对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必要的阐释,并对这些爱情理论所表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爱情理论; 评述; 意义1 情感两因素理论情感两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 of emotion)由美国心理学家Stanley Schachter & Jerome E. Singer(1962)提出,因此又叫做沙克特-辛格理论(The Schachter- Singer theory)。

这一理论提出后被广泛地接受。

该理论认为情感主要由心理上的唤起(physiological arousal)和认知因素(cognitive factor)所决定[1]。

这个理论提出了一个情感经历模型(见图1),此模型取决于对心理刺激做出的反应的认知。

这个理论下,个体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特定的情感对象,由此衍生出了一种自发唤起。

伴随着这种共同刺激的模式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这种认知允许个体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自己感知效果的具体特点来解释交互式的感情状态。

此理论同时也提及了反馈机制的显著性,过去的经历为个人理解和定义他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

在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推测后,他们还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辅助性命题。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没有合理的解释,他就会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如果个体对于自我唤起有某种合理的解释,他就不会基于已有的认知来定义他的感情。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

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2)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参考论文篇二《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摘要:对比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1)回归现实问题,构建稳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2)研究方法的变革和大数据的使用;(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整合及文化视角。

关键词:当代社会心理学;新方向;大数据;文化视角1国内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对比1.1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现状近几年,国外社会心理学领域正迅速扩展。

2010年至今,发表在国外学术理论期刊上的有关社会心理学的文章有9000多篇。

研究主题按频次排列包括刻板印象、社会互动、归因、态度、社会群体、情感、动机、个性、群体认同、偏见、归属、自尊、社会地位、道德等。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文化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对社会认知、社会知觉、自我认识、态度改变、从众行为、团体过程、人际吸引、社会支持、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以及偏见等方面的性别和文化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例如不同文化中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使用社会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归因中的文化差异、自利归因的文化差异等。

此外,近5年国外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内容更细,主要涉及5个模块,健康管理、组织管理、环境研究、法律和市场营销等方面。

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负性生活事件、知觉压力、刻板印象威胁、社会支持等,其涉及的病症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组织管理模块主要涉及激励与员工心理、领导胜任力、组织文化。

性别与领导力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玻璃悬崖”(glasscliffs)理论。

关于环境研究,阿伦森(2014)在其《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中将这一模块称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涉及内容包括噪音、污染、拥挤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等。

法律模块主要涉及目击者证词、陪审团的集体决策过程。

大学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学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大学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有开设了一门社会心理学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情景交互影响的科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寻找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因素,以及解决方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克服交往障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所谓人际关系,是指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所发生的直接的、可感的心理关系,它是在社会关系的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关系。

通俗地说,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它是社会学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传播和沟通对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无比深远的决定性的意义。

人类的祖先通过它产生了群体、社会和生产力。

换句话说,没有人的沟通和传播,即人际关系,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学术思想,技术和科学发明只有相互进行沟通和交流,社会才能进步。

所以,交往、交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渠道。

可以说,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生活。

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展开的。

人生目的和人生理想的形成,人生价值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也都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中实现的。

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人际关系网络,不仅是个体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

大学生作为已“成年”但还未“成人”的一个特殊群体,人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也有特殊性,纵观国内外有关大学生交际的研究,我们认为可大致分以下几种。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第五类:社交恐惧症;第六类:不想交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那一年,曾流行着这样一则笑话:一日去世博会的会场,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能够进入其中主要展馆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便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所谓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

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随大流”成为了大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的最迅速的事,并且横跨学习生活涉及多种方面。

主要突出的表现在学习、恋爱、消费、入党和择业方面。

个体因素。

众多的观察表明,一个人情绪的稳定性、个人自信程度、性格特征、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个人生活经历的都会对其从众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般而言,智力水平偏低者容易从众,情绪不稳定者容易从众,缺乏自信心者容易从众。

毕竟这是使自己与他人看起来不那么与众不同的有效方法。

然后,学生群体内部的个体如果被迫的从众行为过多,可能会成为大的事故隐患,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风气变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象,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

从众心理和行为的产生,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并不用觉得难堪或者羞耻。

引导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整体的方面来说,首先,要鼓励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群体氛围。

好的氛围更能使人积极向上,奋发图强。

其次,要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重视学生中权威人物和意见领袖的作用。

人常说,“人贵言重,人微言轻”。

典型的榜样人物通常是学生中的权威人物和意见领袖。

当需要群体对某个问题认同,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时,可以让学生骨干或“意见领袖”先发言表态,这样个体可能屈从于权威人物或“意见领袖”所代表的群体规范而产生积极从众行为。

而对于个人来说,首先,要提高个体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研究表明,个体认知能力和自信心与从众行为成反比。

从众倾向明显的个体往往是由于某一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自信心不足以致于盲目从众。

其次,在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时要注意纠正盲目随从的情况。

众人意见的一致性会增加成员的从众率。

但是如果有人在众人意见一致的情况下能坚持不同意见,就会减少群体的盲目从众。

在不良心理现象泛滥时,要鼓励和支持人数可能很少的持不同意见者,以减少不良心理的从众率。

所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没有足够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确的信息,随大流是很难避免的。

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选择策略并无大碍,有时模仿策略还可以有效地避免风险和取得进步。

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因此要形成正确的行为依据和做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类型;心理障碍因素;对策一.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类型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心理障碍因素(一)人格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不同的人格对人际交往能够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一个大学生的性格会有不同的特征,性格不一对人际交往也有一定影响。

有的人性情沉静,可能看不惯锋芒毕露的人;有的人果断泼辣,跟优柔寡断的人可能合不来。

这种看不惯和合不来,虽说只是性情不投,可也不能忽视。

许多事实说明,一个人能否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不仅会影响他的生活,还会影响他的事业。

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诚(二)态度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的、较固定的综合性的心理反应倾向。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态度和蔼、真诚、坦荡会使人有安全感并愿意亲近之;反之,态度圆滑、狂妄会使人有危机感并疏远之。

在我们学生当中有的在别人面前自以为是,即使有求于人也表现出一副考验别人的架势,长此以往,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有的大学生只喜欢听好话,对批评意见不屑一顾,甚至不满,这种交往态度令人避之唯恐不及,谁还敢与之接近?我们大学生们应当意识到善待别人和容纳别人,得到的不仅是朋友,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三)情绪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是一种无声的交谈。

交往中若没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交往质量。

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取得成绩时,沾沾自喜,这往往令其他同学反感而不愿与之交往;反之,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和不幸,一个人如果忧形于色,人们会认为他过于脆弱,缺乏自立精神,只会给予怜悯与同情,而不会把他作为知交并为其分担不幸;遇到不公正对待,怒形于色,迁怒别人,人们只会认为其浅薄,缺乏内涵,连怜悯与同情也得不到,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蔑。

情绪表达没有分寸也会影响交往,例如,不分场合、对象,情感反应过于强烈,易给人留下轻浮狂妄的不好印象;反之,一个人若对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无动于衷,反应冷漠,就会让人觉得冷漠无情,人际交往同样很难实现。

(四)对自我的认知偏差的影响就是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正确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这是不利于交往的。

我们大学生中有些是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于是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过分地看重自己,自恃自己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而趾高气扬;对不如己者则默然视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

表面看来,这是对人际关系的超然态度,实则孤立了自己。

还有一些同学则相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过低地低估自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自信。

与人交往时不能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虽然,他想以自己的行为来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不愿与这样没有主见的人交往。

三.克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对策(一)创造宽松的高校校园环境,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客观前提要有人与人间良好的关系,必然有人与人间的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个人间的交往,也可以是组织内、组织间的交往,这就需要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组织一些活动,建立一些社团、组织,多让大学生生活在群休、组织内,多接触同学,接触老师,接触社会,在广泛的人与人交往实践中锻炼自己,设身处地去体味人与人间的交往。

(二)正确的认知,这是大学生自身应该做的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摆正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这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环节。

一般说来,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发生了交流障碍,都是因为一方的言行或心理表现与另一方的心理产生了矛盾,发生了心理上的排斥感,也就是心理上的不相容。

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首先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平衡自己的心态。

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交往目的。

人们的交往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说,交往就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所以大学生应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理,扩大自己的心理相容度,把接纳对方作为交往的目的。

其次,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优化自身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有利于人与人间的交流。

按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在人际关系中10项最不受欢迎的个性依次是:狡诈、欺骗、自私、残忍、不诚实、虚伪、做作、欠可靠、欠忠诚、贪婪。

除此之外,自我中心感过强、自卑心理过强、过于敏感、狂妄自傲、怪癖孤独等不良个性也是青年人际关系形成的障碍。

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去掉这些不良个性,优化自身的个性特征,让人易于接受。

再次,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够易于赢得他人的赞赏和尊敬,进而能够得到他人的信任,获得交往与友谊。

在对待别人的态度上,应该以豁达大度的态度去待人,凡事不应斤斤计较,出现矛盾应主动加以解决,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要发挥学校领导及教师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如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所以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应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力争使大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积极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为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质量,让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应创造一个宽松的交往环境,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帮助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际关系的良好沟通。

参考文献:[1]罗恒.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中的社会心理学.贵州.贵阳,2006(12)[2]轰振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何维林,李哲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4(8)[4]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22.[5]乐国安.社会心理学理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