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分析》授课计划

《电力系统分析》授课计划

《电力系统分析》授课计划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学生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2. 了解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的分析和优化。

三、课程内容与安排第一天:1. 电力系统概述(1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目的:让学生对电力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2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的:为后续课程内容做好准备。

3. 电气设备介绍(1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中常见的电气设备及其工作原理;目的: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元件。

4. 小组讨论(30分钟)内容:分组讨论电力系统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目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休息时间(30分钟)第二天:1.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4小时)内容:介绍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

2.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原理和方法;目的: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稳定性分析。

休息时间(30分钟)3. 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3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方法和技术;目的: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电力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和优化。

第三天:1.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4小时)内容:介绍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原理和方法;包括元件可靠性、系统可靠性以及如何提高系统可靠性等。

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概念。

第四天:实践操作及反馈总结(5小时)这部分包括学生对前三天学到的知识的实践操作以及分享,比如利用软件进行实际问题的建模与分析,提出对教学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等。

授课教师会针对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总结,为下一次课程做好准备。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三个部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力分析基础学分:3计划学时:48适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1.前言1.1课程性质《电力系统分析》是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一方面它将电工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使学生能将已学的基础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本课程设计了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后续课程及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修课程为《电路基础分析》、《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后续课程为《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及毕业设计。

1.2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工程项目任务分析为依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完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设计思路将项目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由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完成该教学任务为目标组成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完善的学习资料、吩咐的教学资源作为课程的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课程目标1.1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科学实践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节能、环保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2具体目标1.2.1知识目标(1)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2)掌握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的潮流计算及计算机计算法;(3)掌握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频率调整方法;(4)了解电力系统静态、暂态稳定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大纲《电力系统分析》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二、课程代码:三、课程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部)电气教研室四、教学对象:xx级电气工程专业五、教学时数:总时数72 节。

六、课程性质:专业课。

七、课程衔接:电机学、电路八、考核方式:笔试九、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清楚电力系统各个元件(设备)的额定电压的确定,为进一步学习电力系统的知识点打下基础进一步学习电力系统的知识点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节次$1.1、电力系统的构成了解电力系统的构成,建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的概念$1.2、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频率1、理解标准额定电压的概念,2、掌握各主要电气设备额定电压确定原则,3、了解各额定电压的供电范围;$1.3、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了解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对电力系统运行的要求$1.4、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及特点了解电力网络各种结线方式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如何确定电力系统各个元件(设备)的额定电压教学难点:确定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4(六)课后作业:1.1、1.3第二章电力网各元件的等值电路和参数计算(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输电线路各主要参数、变压器的计算方法和等效电路的画法,掌握标幺制的概念、特点,学会使用有名值和标幺值两种形式进行计算(二)教学内容及节次$2.1架空输电线参数掌握输电线路各主要参数的计算$2.2架空输电线等值电路掌握输电线路等值电路,了解其意义$2.3变压器等值电路和参数1、掌握双绕组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及参数计算2、掌握三绕组变压器的等值电路及参数计算3、掌握变压器的Π型等值电路$2.4标幺制1、理解标幺制的概念2、掌握不同基准值的标幺值间的换算3、掌握有几级电压的网络中各元件参数标幺值的计算4、了解标幺制的特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输电线路的等值电路及参数计算公式、分裂导线的特点2、变压器等值电路的画法及参数求取3、不同基准值的标幺值间的换算,有几级电压的网络中各元件参数标幺值的计算教学难点:1、输电线路的电抗、电纳计算求解过程2、三绕组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变压器的Π型等值电路3、有几级电压的网络中各元件参数标幺值的计算(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4(六)课后作业:2.1、2.3、2.7第三章同步发电机的基本方程(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同步电机基本方程的假设前提,能够列写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并掌握同步机原始方程的特点,掌握a、b、c 系统与d、q、0 系统的坐标变换公式,建立d、q、0 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方程,掌握同步机稳态运行的特点,能够求解同步机稳态运行的参量(二)教学内容及节次$3.1 基本前提理解同步电机基本方程的假设前提$3.2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1、理解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2、了解磁链方程的电感系数$3.3 d、q、0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方程1、理解d、q、0坐标变换2、掌握d、q、0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方程及特点$3.4 同步电机的对称稳态运行1、掌握基本方程的实用化处理2、理解同步电机的稳态运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同步发电机的原始方程,磁链方程的电感系数特点2、d、q、0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方程及特点3、同步电机稳态运行计算(电势方程式,相量图,等值电路)教学难点:1、磁链方程的电感系数随转子角α变化的情况2、d、q、0坐标系的同步发电机方程的标幺值形式3、同步电机(凸极机)稳态运行的相量图(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2(六)课后作业:3.2、3.5、3.7第四章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的物理过程(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计算计算不同已知量下的同步机稳态运行参量,掌握恒定电势源电路的三相短路的有关概念,理解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物理过程,掌握暂态电势和暂态电抗的概念,学会无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计算,次暂态电势和次暂态电抗的概念,学会有阻尼绕组同步(二)教学内容及节次$4.1短路的一般概念1、掌握同步电机稳态运行计算2、了解短路的原因、类型及后果,短路计算的目的$4.2 恒定电势源电路的三相短路理解三相短路的有关概念$4.3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物理分析了解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物理分析$4.4无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电流计算1、了解暂态电势和暂态电抗的概念2、掌握无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电流表达式及计算$4.5 有阻尼绕组同步电机的突然三相短路1、理解有阻尼绕组同步电机的突然三相短路的物理过程2、理解次暂态电势和次暂态电抗的概念3、掌握有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电流表达式及计算$4.6强行励磁对短路暂态过程的影响了解强行励磁对短路暂态过程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同步电机稳态运行计算2、短路电流、短路冲击电流、短路电流的有效值、短路功率的概念;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定转子电流的分量3、暂态电势和暂态电抗的概念,无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计4、次暂态电势和次暂态电抗的概念,有阻尼绕组同步电机三相短路计算教学难点:1、给出不同已知量情况下的同步机稳态运行参量求取及矢量图画法2、同步电机突然三相短路的定转子电流的分量分析3、暂态电势的物理意义4、次暂态电势的物理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4(六)课后作业:4.2、4.5、4.6第五章电力系统三相短路电流的实用计算(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转移阻抗的概念及求取方法,学会起始次暂态电流的实用计算,学会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二)教学内容及节次$5.1 短路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掌握短路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掌握转移阻抗的概念及求取方法$5.2 起始次暂态电流和冲击电路的实用计算掌握起始次暂态电流和冲击电流的实用计算$5.3 短路电流计算曲线及其应用1、了解计算曲线的概念2、理解计算曲线的制作条件3、掌握计算曲线的应用$5.4 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了解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起始次暂态电流和冲击电路的实用计算2、计算曲线的制作条件及应用,短路电流周期分量的近似计算教学难点:1、、旋转元件的次暂态参数确定2、计算曲线的概念(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0(六)课后作业:5.2、5.4第六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序阻抗和等值电路(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对称分量法求解不对称短路计算的思路,清楚序阻抗的概念,熟悉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画法及其参数值,学会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二)教学内容及节次$6.1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1、理解不对称三相量的分解2、了解序阻抗的概念3、掌握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6.2 同步发电机的负序和零序电抗理解同步发电机的负序和零序电抗$6.3 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掌握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6.4 架空输电线的零序阻抗及其等值电路理解架空输电线的零序阻抗及其等值电路$6.5综合负荷的序阻抗了解综合负荷的序阻抗$6.6 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掌握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对称分量法在不对称短路计算中的应用2、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及其参数3、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制订教学难点:1、对称分量法求解不对称短路计算的思路2、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与外电路的联接,中性点有接地阻抗时变压器的零序等值电路3、架空输电线的零序阻抗及其等值电路(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0(六)课后作业:6.3、6.5、6.7第七章电力系统简单不对称故障的分析和计算(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计算,熟练求解简单不对称短路问题,掌握正序等效定则的含义,熟练应用正序等效定则求解问题,学会非全相断线的分析计算(二)教学内容及节次$7.1 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1、理解单相接地短路2、理解两相短路3、理解两相短路接地4、掌握正序等效定则5、掌握非故障处的电流和电压的计算$7.2 电压和电流对称分量经变压器后的相位变换掌握电压和电流对称分量经变压器后的相位变换$7.3 非全相断线的分析计算了解非全相断线的分析计算$7.4应用节点阻抗矩阵计算不对称故障了解应用节点阻抗矩阵计算不对称故障的主要步骤理解各序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简单不对称短路的分析计算2、正序等效定则3、电压和电流对称分量经变压器后的相位变换,非全相断线的分析计算4、应用节点阻抗矩阵计算不对称故障的思路教学难点:1、复合序网2、非故障处的电流和电压的计算3、电压和电流对称分量经变压器后的相位变换4、负序网络节点导纳矩阵和零序网络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解(五)教学时数:10(六)课后作业:7.1、7.4十、课程时数分配表本课程暂无实验十一、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何仰赞,温增银电力系统分析(第三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1]. 李光琦.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二版).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2]. 韦钢. 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3]. 王锡凡,方万良,杜正春.现代电力系统分析.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 韩祯祥,吴国炎等. 电力系统分析.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5]. 韦钢,符杨,曹炜.电力系统分析要点与习题.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电力糸统分析课程设计

电力糸统分析课程设计

电力糸统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运行原理,理解电力系统中各元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2. 帮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 使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的优化与控制方法,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运行优化等。

2.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能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电力系统的模拟和计算。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形式,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电力系统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认识到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电力系统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内容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力系统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达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电力行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与组成- 电力系统的定义、分类及发展概况- 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元件及其功能-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及要求2. 电力系统运行原理- 输电线路的参数及其等效电路- 变压器、发电机和负载的模型及参数- 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原理3. 电力系统分析方法- 短路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稳定性分析原理及方法- 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方法4. 电力系统案例分析- 典型电力系统故障案例分析- 电力系统运行优化案例分析-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案例5. 电力系统软件应用- 常用电力系统分析软件介绍- 软件在电力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学生实际操作练习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对应课本的相应章节。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力系统基本概念、组成及运行原理;2. 学会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及经济性;3. 了解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4. 掌握电力系统短路计算、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电力系统进行简单的稳定性分析;2. 能够运用潮流计算软件进行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3. 能够运用短路计算方法分析电力系统的短路故障;4.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电力工程,关注国家电力产业发展;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电力系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创新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力系统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和电力系统知识,但对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不一。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电力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力系统基本概念:包括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运行特点、电力系统分类及发展概况。

教材章节:第一章2.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介绍电力系统稳定性基本概念、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小干扰稳定性分析、暂态稳定性分析)及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3.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讲解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及求解方法,介绍牛顿-拉夫逊法和P-Q分解法等潮流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4. 电力系统短路计算:阐述短路计算的基本原理、短路电流计算方法以及短路故障类型。

教材章节:第四章5.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介绍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方法,如对称分量法、序网图法等,分析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五章6. 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讲解电力系统优化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如最优负荷分配、无功优化等。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电力系统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电力系统分析》

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说课稿《电力系统分析》1. 课程概述《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的运行、设计和控制。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能力,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运行原理和分析方法,具备电力系统运行、设计和故障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知识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教学内容1.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作用及其运行特点。

2. 电力系统的运行原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压调节、无功补偿等。

3. 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电路分析方法、暂态分析方法、优化分析方法等。

4. 电力系统设计与控制:电力系统设计原则、电力系统控制策略及其实现。

5. 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电力系统故障类型、故障分析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4. 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电力系统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电力系统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电力系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思政教育融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5.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报告、作业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

2. 结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课程设计等环节,评估学生对电力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思政教育评价: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国家电力事业的认识和责任感等方面的表现。

6.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1. 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挖掘电力系统发展史上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如南网精神、电力扶贫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能够进行电力系统分析、设计和运行管理。

授课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二、课程内容和要求1.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包括电力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基本元件及其特性等;2. 电力系统分析方法: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稳定性分析等基本分析方法;3. 电力系统设计:包括电力系统规划、电源选择、网络设计、无功补偿等设计要求和方法;4. 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包括电力系统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

学生需要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运用电力系统分析方法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具备一定的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和理论;通过实践操作、现场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2. 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等。

五、课程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推荐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供学生参考学习;2.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3. 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提供电力系统分析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现场实习。

六、课程总结与展望本课程通过对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和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设计和运行管理的技能和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可以结合新技术和新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教学大纲Power System Analysis课程负责人:执笔人: 编写日期:2012年2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L081752.学分:4学分3.学时:64(理论64)4.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与电力系统相关专业一门专业课。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列为学位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及基本计算;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分析计算;电力系统运行中产生稳定性问题的原理和改善稳定性的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为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毕业后在电气工程领域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基本知识(6课时)主要内容:电力系统的组成;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电力系统运行基本要求及接线方式。

1.基本要求⑴掌握电力系统组成;⑵掌握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⑶掌握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

2.学时分配课堂教学6学时,其中,电力系统的组成(2学时);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和额定频率(2学时);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和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2学时)。

(二)电力系统元件的模型(12课时)主要内容:电力系统元件的数学模型和电路模型。

包括输电线路、变压器及发电机的模型。

1.基本要求⑴掌握电力系统元件数学模型的计算方法;⑵熟练应用电路模型进行计算。

2.学时分配课堂教学12学时,其中,输电线路模型(2学时);变压器模型(4学时);发电机模型(4学时),标幺制(2学时)。

(三)电力网的数学模型(2课时)主要内容:电力网的数学模型。

1.基本要求⑴熟悉并掌握运用数学模型计算导纳矩阵的方法;⑵熟练应用电路模型进行计算。

2.学时分配课堂教学2学时,其中,电力网的数学模型(2学时)。

(四)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8课时)主要内容: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开式网络潮流计算、闭式网络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标准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工程系二〇一三年十二月1.前言1.1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P263660建议学时:56学分:3.5适用专业:供用电技术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与实践、电机运行与维护后续课程: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运行与调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运行与维护1.2.课程性质供用电技术专业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培养敬业爱岗、负责肯干、团结协作,能从事变、配电所等供用电工程企事业单位的电气一、二次设备安装、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等工作,具备安全员、电气设备工、电气值班员、维修电工、电气试验工等资格的高技能人才。

根据变、配电所这一典型供用电企业的实际需求与从业岗位调研,主要包括安全员、设备工、检修工、试验工、值班员等工种。

根据电力建设企业、变电运检企业和电力制造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进行岗位调研和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参照《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技能人员评价标准》及其相应子标准,总结和归纳了供用电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基本技能、职业专门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规律进行分析,共同设计开发出供用电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见图1。

图1供用电技术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供用电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电力系统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本电工计算、电力系统与电气设备和故障与潮流计算。

主要包括对电力系统的认识,电力系统发生各种短路故障后的电流、电压分布、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功率分布和电压分布以及电力系统频率与电压调整的方法。

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

电力系统基础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1.3课程设计思路电力系统基础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基础,是根据电力系统典型工作任务概括出的项目,包括:电力系统的认识、电力系统参数计算、三相短路实用计算、不对称故障实用计算和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等5个项目。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简介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简介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介绍一、课程简介《电力系统分析》是一门重要的电力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力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本课程涵盖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暂态分析两个部分,涉及电力系统规划、设计、运行和维护等多个领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胜任电力系统相关岗位的工作,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力系统基本元件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

2. 学会进行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和计算,包括潮流计算、短路计算等。

3. 掌握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的方法,包括故障分析、稳定分析等。

4. 培养学生在电力系统设计和优化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包括潮流计算、等值电路、阻抗计算等基础知识;变压器和线路的特性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系统负荷预测和规划等。

2.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包括故障分析、短路类型和保护措施;系统稳定性和暂态电压稳定性的概念和方法;电气制动、电压调节器等控制策略的应用。

3. 新能源电力系统:介绍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讨论新能源并网技术和系统调度策略。

4. 智能电力系统:介绍智能电网的概念和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我们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电力系统实际运行和故障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作业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课堂表现则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纪律,期末考试则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课程优势与特色1. 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2. 国际化视野:本课程注重与国际接轨,引入国外先进的电力系统分析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电力系统分析》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是学习本专业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先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等。

该课程是学生学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专业主干课程和“电力系统课程设计”、“电力系统综合实验”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备理论基础。

《电力系统分析》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内容与电力系统生产运行过程密切相关,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观念方面,需要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树立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和基础课程教学局部优化协调统一的观念;树立加强素质教育,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鼓励个性特长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和意识培养的观念;树立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观念;树立教学层次多元化、培养途径多样化的观念;树立质量意识、用新的人才观念指导教学工作的观念,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需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维空间中建构教与学、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在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教学过程相对稳定关系,强化工程背景知识和应用分析,工程综合应用意识;妥善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档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供学生选择。

在教学方法方面,实行精讲多练,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验证性试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造性实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及早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力分析基础
学分:3
计划学时:48
适用专业:光伏应用技术
1.前言
1.1课程性质
《电力系统分析》是光伏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一方面它将电工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使学生能将已学的基础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中加以应用,另一方面,本课程设计了电力系统分析中最基本的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后续课程及电力系统工程学科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先修课程为《电路基础分析》、《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后续课程为《电气控制技术》、《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及毕业设计。

1.2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以工程项目任务分析为依据,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理念,完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2)课程设计思路
将项目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

由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完成该教学任务为目标组成课程教学体系。

通过完善的学习资料、吩咐的教学资源作为课程的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实现理论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2.课程目标
1.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终身发展必备的电力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科学实践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职业规范,能运用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科学技术发展。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安全、节能、环保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1.2具体目标
1.2.1知识目标
(1)熟悉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2)掌握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的潮流计算及计算机计算法;
(3)掌握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频率调整方法;
(4)了解电力系统静态、暂态稳定的基本概念及分析方法。

1.2.2能力目标
⑴具有复杂电力系统接线电路的分析计算能力;
⑵能阅读简单电气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和电气安装接线图。

⑶具有查阅手册等工具书与产品说明书、设备铭牌等资料的能力。

1.2.3素质目标
(1)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能力;
(2) 树立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4)形成学生如何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途径。

(5)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6)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7)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3.课程内容与要求
注:“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中,要分别体现技能内容及要求、知识内容及要求。

4.实施建议
4.1 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选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人物,将项目任务分解,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技能要求,梳理出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因此形成理论教学任务,以完成该教学任务为目标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4)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及时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本课程采用高职高专“十二五”电力技术类专业规划教材,由张家安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系统分析》,本书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内容全面。

4.3教学考核评价建议
实行学习过程考核和拓展技能考核两个阶段相结合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课程考核方案。

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体现考核的公平、公正、客观、实际。

其中学习过程考核占70%,拓展技能考核占3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
(1)学习过程考核:70%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习项目的每个工作任务为单位,以项目导入、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的学习过程的实现效果为考核依据,并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能
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考核。

学习过程考核成绩的构成如下:
(2)拓展技能考核:30% 在每个工作任务的最后进行,以小组为单位对每个工作 任务进行总结,并通过网络、图书等工具查找并学习工厂供配电中的典型案例,拓展工厂供配电技术的职业技能。

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的表现,从工作态度、
拓展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做综合考评。

考核重点在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工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在于对 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评价。

考核评价体系如下表所示。

4.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录像、光盘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搭建多维、动态、活跃、自主的学习领域训练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

(2)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本行业的企业资源,满足学生观 摩、实训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并在合作中适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3) 积极利用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校园网、各大网站等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通过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5教学条件配备建议 4.5.1 实训条件
本院具有一个工厂供电实验实训室及相关专业机房,基本能满足部分专业技能训练、 的要求。

4.5.2师资条件
本教学团队共有7名专职教师,其中4人年龄在40岁以上,1人年龄在30岁以上, 2人年龄在30岁以下。

高级职称4人,中级1人,初级2人。

4.6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仅供参考,任课教师可以在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下,设计更加具体详细的单元方案。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考核内容方式原则上不允许随意更改,如要更改必要,任课教师须在教学任务执行前一种提交申请,教研室组织课程组讨论通过并报请相关部门同意后方可更改。

本课程的考核方案没有规定具体考核表格,任课教师必须严格参考考核标准,根据教学实际,以方便操作为目的,设计具体的考核表格,保证考核方案的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