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人教部编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2篇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隋朝强盛的原因及表现;掌握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和作用;了解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作用;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思考与探究“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大运河”“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等问题,培养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故事、视频、材料及阅读教材等手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2)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他的开通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见证,至今仍值得我们为之骄傲。

(3)科举制度的出现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是促成隋朝繁荣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及作用;科举制的创建过程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统一时期的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概况。

这些知识对于本单元的学习起了铺路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具备了学习隋唐历史知识的条件。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并不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正确的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关注历史发展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一支《玉树后庭花》,成了一个没落政权的亡国之音;一首《泊秦淮》,感慨一段历史兴替的变幻无常;一株琼花,深院绽放,演绎一个淫逸暴君的穷奢传奇;一条古运河,千淌,见证一个繁盛帝国的短暂兴亡……,这里的繁盛帝国指的就是繁盛一时的隋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隋朝来了解它的历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的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材分析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

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

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

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

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

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

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

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

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_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直到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2、教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既影响等基本史实。

(2)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2)通过讨论隋朝的灭亡,提高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得出历史启示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难点:通过学习讨论从隋亡中得出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导入:由“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导入”一、隋的统一1、隋的建立及统一在北魏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由北周统一我国北方。

北周末年,继位的周静帝只有八岁,大权落到外戚——皇帝的外祖父杨坚手里。

581年,杨坚废掉小皇帝,自己称帝,改国号为隋(解释隋的来历——获封隋国公),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励精图治,于589年沿长江兵分八路,全线出击,仅用四个月灭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隋的统一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2、隋统一的影响:3、隋初经济的繁荣在这里介绍隋是以个短命王朝,二世而亡。

但经济上取得了空前的强盛。

隋文帝,在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隋文帝在采取这些措施之后,结合课本,说说他采取这些措施后的影响。

4.隋的疆域识读课本P3《隋疆域图》了解隋朝疆域四至学生结合书本及以前所学知识,归纳隋朝统一的影响学生在书上找到并勾画:581年,杨坚夺取北魏政权,建立隋朝,都城洛阳。

找到并勾画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讲述胭脂井的故事1、隋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自西晋末年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继秦汉之后,中国第二次实现大规模统一;2、隋的统一开创了隋唐时期370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为隋唐。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秀教案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及其作用;评价隋朝大运河的作用,提高全面、辩证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到人民在劳动中体现的智慧与创造力。

认同奢侈残暴、滥用民力的统治必然迅速灭亡。

【教学重点】了解隋的统一与灭亡【教学难点】辩证、全面地对大运河的开凿进行评价【教学过程】1、本学期需准备:小笔记本一个,主要是梳理笔记,定期检查。

没有其他练习册。

2、出示朝代歌,回顾朝代更替的基本知识点。

本学期我们就要学习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先来学习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了哪些事情呢?(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师: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到隋建立的过程。

(可结合地图,发问这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地图?进一步引领学生回顾南北朝政权更替)生: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师强调需要整理的笔记: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古今地名对照)多媒体展示隋文帝杨坚图片介绍隋文帝:隋文帝(581—604在位)周武帝时,杨坚为大将军,长女为太子妃。

后宣帝死,子静帝年幼,由杨坚辅政。

坚自为左大丞相,总揽军政大权。

为了夺取帝位,杨坚先后平定了尉迟迥(Yuchijiong)等人的反杨武装力量,又大杀周室诸王。

581年2月,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改年号为开皇,建都长安。

2、隋统一全国师:请同学们看隋与陈对峙形势图师:阅读课文说说隋朝是什么时候统一的?统一后有什么影响?学生:589年隋统一南北知识拓展:589年,隋朝大军南下,进攻南方陈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篇1一、整合教材子目,巧设教学活动(一)遵循特定原则,整合教材子目本课完整展现了隋朝从建立、统一、强盛,直至灭亡的全过程,充分展现了历史的时序性和完整性。

隋朝的统一与强盛离不开隋朝两位皇帝的励精图治,隋文帝建立隋朝并实现全国统一,他发展经济的同时,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则正式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此外,隋炀帝还开凿出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进一步将统一的隋朝推向繁荣。

但同时,包括开凿大运河在内的一系列暴政,又使得隋朝最终走向了灭亡。

因此,基于历史的时序性,我将第二子目“开通大运河”和第三子目“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互相对调。

这样的调整便于子目之间的合理过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对于隋朝的这段历史系统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统编教材是集合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汇编而成,并将作为统一教材推行全国,所以这本教材十分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

教材中每一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都是专家们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不可任意调整子目、整合板块。

我认为对于教学中子目的调整和板块的整合需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整体性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的有些子目之间没有形成系统连贯的体系,子目之间跨度大,逻辑性不强。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整合教材并结合一些过渡方法,将不同知识点沟通衔接起来,使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其次,时序性原则。

人教版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七下历史 第一单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①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②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③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学习重点】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材解读】知识点一隋的统一1、隋朝的建立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隋朝的统一①背景:南方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②经过: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③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初的强盛①措施:经济方面: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②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知识点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从605年起,隋炀帝时期3、隋朝大运河概况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从北向南分为四段,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

4、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中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2、形成过程①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期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3、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隋朝历史的基本框架,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历史,对于隋朝的成立和统一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思维上更趋向于理性,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媒体资源。

3.课堂讨论小组的划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版图、隋炀帝的画像等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隋唐时期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隋朝的成立、统一全国、繁荣时期以及灭亡的过程,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画卷。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提出答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以及隋朝的灭亡。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相对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有知识,全面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认识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

2.教学难点: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历史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隋朝的建立、统一历程及其灭亡原因,让学生对隋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析隋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

4.巩固(5分钟)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学生对隋朝历史的掌握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隋朝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隋朝的统一、隋朝的政治制度、隋朝的繁荣以及隋朝的灭亡等方面,全面展示了隋朝的历史画卷。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隋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成就,同时也能了解隋朝的灭亡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对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隋朝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学生对其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实了解隋朝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成就,掌握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统一过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成就。

2.难点:隋朝的灭亡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隋朝历史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案:本课详细教案。

4.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隋朝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成就,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进行简要的笔记。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隋朝的灭亡原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隋朝经济繁荣的的原因及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台儿庄古城运河》教师:台儿庄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大运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对南北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作用。

那么大运河是什么时期,由谁开凿的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分久必合:南北重归统一展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朝北朝东魏——北齐北方:十六国——北魏(北朝)西晋西魏——北周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教师:上学期咱们学习了从原始社会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俗话说:天下之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之后,是谁最终完成了南北的统一?学生:杨坚。

教师:杨坚是如何一步步统一南北的?学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教师: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采取了哪些措施呢?学生: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

学生:在长安、洛阳一带修建了许多大仓库。

教师:通过这些措施,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展示:展示: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现代文翻译:隋朝仓库里储积的粮食、布匹,据史书记载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开销。

学生: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教师:历史上就把隋文帝统治时期国家安定、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称为“开皇之治”。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024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介绍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隋朝的统一和隋朝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

通过引入丰富的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辅以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知识。

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了解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理解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

难点: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与影响;对开通大运河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法合作研讨法情境教学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大运河今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隋朝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

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这条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迎来喜讯。

如果你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查1.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是什么?2.说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

三、学习任务一隋的统一教师活动:带着学生复习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

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

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学生活动: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

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优质(通用16篇)初中七年级下册《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优质篇1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__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本课共四部分,即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朝的灭亡。

本课主要讲述了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割据混乱完成统一,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但最终因暴政而亡的历史过程。

隋朝的统一及发展为此后唐朝盛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知识,可以对教材进行简单的整合,即分为大运河为何能开通、大运河如何开通、大运河开通致隋亡三部分进行教学。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他们已经掌握简单的历史学习方法,对历史充满了好奇,这有利于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七年级学生了解隋朝这段历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图书、影视剧(如《隋唐英雄》《隋唐演义》)、网络游戏、遗址博物馆等。

很多同学对这段历史都有一定了解。

这对于开展本课教学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学生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但是由于一些影视剧、网络游戏的误导,七年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还不能辩证地分析,故教师应在课堂中予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三、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隋的建立、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度的创设及隋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通过对隋文帝灭陈建立隋朝的学习,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通过对隋朝户籍制度及科举制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为大运河等公共工程的修建提供了条件。

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学生能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3_2024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灭亡原因。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隋朝的建立、隋炀帝的统治、大运河的修建、隋朝的灭亡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认识到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隋朝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隋朝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容易混淆,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梳理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以及灭亡原因,掌握隋朝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灭亡原因以及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大运河的作用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隋朝的历史背景、统一过程、灭亡原因等知识要点。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4.图片展示法:展示隋朝历史事件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资料:隋朝历史事件的图片、文献资料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隋朝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的历史。

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按照教材顺序,讲解隋朝的统一过程、灭亡原因等知识要点。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结合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的历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隋朝的历史贡献;
技能目标:知道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隋朝的建立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学会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隋文帝杨坚吗?他有哪些历史贡献?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二、隋朝的统一:
师:课件出示隋王朝的简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隋朝是何时统一的?隋朝是由谁统一的?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历史贡献?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分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1课  隋朝的统一和灭亡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史实,了解隋朝灭亡的原因。

2.掌握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3.知道科举制创建的史实,理解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历史材料,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

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二、难点:科举制度的开创。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一、导入新课: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

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

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

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

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

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

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

隋炀帝大失所望。

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内容学习:(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识读《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和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通过师生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使学生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重点:①隋的统一;②科举制度。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度。

四、教学方法:①关注现实,情景导入,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②历史材料与生活用语有机结合,师生互动,客观评价科举制度,让学生体会科举制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③运用历史材料,借鉴相关评论,让学生尝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论及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

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哪些建树?它为什么仅存在38年就灭亡了?围绕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学习第1课吧。

2、师生共同学习,探究新课内容。

(一)、隋的统一(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2页大字内容,指导学生认真观看《隋文帝像》、《含嘉仓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

问题一: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谁?学生回答:北周。

问题二:请同学们分别说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隋朝建立的时候,南方处在哪个国家统一之下?学生回答:①时间:581年;②建立者:杨坚(隋文帝);③都城:长安;④陈朝。

1、隋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问题三:隋朝在哪年统一全国?隋的统一有什么伟大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①时间:589年;②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从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旨在让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隋朝的历史相对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隋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感兴趣,但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灭亡的原因,掌握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过程及其灭亡的原因。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历史事实。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数据等,以便于教学演示。

3.教学资源:收集与隋朝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隋朝的版图,引导学生关注隋朝的历史地位。

教师简要介绍隋朝的建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隋朝的统一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以及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人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隋朝的历史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建立起对隋朝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作用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朝的建立、统一、发展和灭亡的过程,隋朝时期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隋朝历史背景的理解,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隋朝时期的历史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隋朝的基本史实,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隋朝历史问题,提高史学研究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3.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合作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提问学生:“你们还记得北周和隋朝的交替吗?隋朝是在什么时候建立的?”2.呈现(10分钟)教师使用PPT呈现隋朝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
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
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通过这种人文精神的感染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复兴中华的情。

【重点难点】
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影响。

难点: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七年级的学生辨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利用P4“相关史事”中“罄竹难书”的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隋的统一
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

581年北周
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2.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可制作一幅地图,展现“北周与陈对峙!
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3.“隋初经济的繁荣”
(1)隋文帝即位后,发展经济。

隋文帝在位期间国力强盛,称为“开
皇之治”。

(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二)开通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
(1)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①经济原因: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
②政治原因: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的过程
605年至610年,征发几百万民工开凿,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3)让学生看课本P3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强调记忆大运河的
中心、南北端点、四段的名称。

师)同学们看“隋朝大运河”这幅图,北南各起点是哪个城市?
生:中心是洛阳;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达余杭(在今杭州)。

师:大运河是在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利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邗沟是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那它分为哪四段呢?
生:从北往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师:连接哪五河呢?
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

师:大运河从北到南全长两千多公里,因而是古代最长的运河。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隋炀帝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前面说到了隋文帝在位期间经济繁荣,到了隋炀帝即位他就利用已有的经济基础征发了几百万人(前面也说到了隋炀帝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通的。

2.提出下列问题,组织讨论:
问题一: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二: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
言。

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

教师归纳: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
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为开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科举制的诞生
曹魏后期,九品中正制开始发生变化,它很快就被势力雄厚的门阀世族所把持。

这些豪门大族世代为宦,把持了所有的高官显职,九品中正制,也就把门第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初,还是沿袭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但两年之后,隋文帝就下诏予以废除。

2.科举制诞生的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他令各州推举人才,
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教师讲解:科举制的创立,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
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德以参加统治,适应了庶族(寒门)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提高政治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

(四)隋朝的灭亡
1.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
民起义的爆发。

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①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游江南;
②营建一系大工程:营建东洛阳、开凿大运河;
③屡次战争:三次征辽东。

2.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3.思考隋朝灭亡的原因与教训。

三、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
1.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2.开通大运河
隋炀帝派人开凿了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

隋场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4.隋朝的灭亡
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