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湖》《忆江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望洞庭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背诵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难点】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指导阅读法。

【教学时数】2个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副精美的画卷,都凝结了诗人的真实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感受一下吧。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是李白,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很好,同学们都记得几首李白的古诗,现在我们继续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古诗,《独坐敬亭山》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个课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三、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四、学习古诗

1.齐读一遍,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2.学习生字:“亭”

亭:tí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

3.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请同学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4.想一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家再读一遍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5.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

(2).

看到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诗人可能会想: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我,离我远去,不肯停留。)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独)

(4).诗句赏析:“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5).“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诗人和敬亭山相互看,两个都是孤独寂寞的,在这里相互慰藉。)

(6).

现出作者的情感?(“相”、“两”、“只有”)

(7).诗句赏析: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6.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天上众鸟飞尽,白云飘走,唯有一座山与孤独寂寞的诗人相互凝视的情景,情景交融,油然而生出一种孤独寂寞之感。)

7.试背诵古诗。

五、学完《独坐敬亭山》,现在继续学习另一首古诗:《望洞庭》。

1.简介洞庭,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引入课题。

2.《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3.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古称云梦、九江和重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跨岳阳、汩罗、湘阴、望城、益阳、沅江、汉寿、常德、津市、安乡和南县等县市。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

六、初读古诗

1.学生初读古诗,标出生字词。

2.指导学习生字词:“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

3.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七、学习、赏析古诗

1.请学生翻译古诗。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3.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不能,看是比较直观,直接看,望既有直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两者色彩的融合。)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

(4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湖中的君山,即在水倒映君山的情况下,湖水变成了绿色)

(5).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请找出来。

镜未磨(把湖面比喻成未打磨的镜子)

白银盘(把湖比喻成白银盘)

青螺(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4.注释

(1).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2).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3).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