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附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案(附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主要阐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

(二)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哲学知识积累,思维能力与思考能力都在逐渐加强。

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会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阅读与归纳能力需提升。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理解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性及其方法论要求。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用多媒体等手段收集处理信息。

通过区块链发展案例使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这种联系具有客观性,多样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关注国家科技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心、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与方法论意义(二)教学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原理与方法论意义四、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五、教学工具希沃白板、抢答牌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播放视频一. 导入——区块链发展大会视频师:2019年,区块链技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直霸屏。

我们观看视频了解。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如此火热?今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新课讲授观看视频播放视频(一)学习目标展示(二)预习效果反馈(三)新课探究——科技改变生活区块颠覆未来师:区块链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起观看视频了解。

1.联系的含义师:区块链能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各方面,原因是什么呢?生:···技术强大,连接世界。

《第三课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

《第三课 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联系的含义及特征,并掌握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

2. 学生能够理解普遍联系和孤立存在之间的区别,以及系统优化对于个体的重要意义。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应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联系的含义及特征,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教学难点: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课件,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素材。

2. 准备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讨论和讲解。

3. 准备一些练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联系,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二氧化碳的关系,人体与食物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引出课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新课教学1. 联系的含义和特点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如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

2.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如“蝴蝶效应”等例子。

3. 联系的多样性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联系的多样性,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4.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5.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并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三、学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联系的特点和关系。

四、小结与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联系的含义、特点和实践应用等重要概念和原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通用四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篇1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联系的多样性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中学任建民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

(2)理解联系的特征及其方法论要求。

(3)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以及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联系含义的提炼与概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能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及其意义的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和具体事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2)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作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人们能够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归纳法、联系实际法。

四、教学过程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入新课】通过第一、二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是物质的)。

那么这个物质世界的状态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世界处于怎样的状态,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的观点.首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多媒体播放《唇亡齿寒》学生思考:1、典故中唇和齿是一种什么联系?2、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教师: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

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进入新课】【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探究1.教室外的花草开得如此灿烂,需要哪些条件?学生回答:(略)教师:花草的灿烂既得益土壤阳光等外部条件,还得益于花草本身的根茎叶等内部条件。

所以说,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含义②理解:联系的多样性③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探究建德草莓发展的对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内在的联系,初步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经济发展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三、教学方法:案例法、归纳法、探究法等。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课前播放首届新安江·中国草莓节主题曲《新安江的草莓红了》。

欣赏完以后,就歌词内容提问“为什么你也来,他也来新安江”——因为草莓红了,草莓熟了。

“为什么你又醉了他又醉了”——因为草莓的甜。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联系的一种形式。

一曲《新安江的草莓红了》让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首届新安江·中国草莓节上,这次草莓节将持续一个月。

(图片)这是草莓节上评选出来的“草莓王”,它有半个手掌大。

今天我们就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角度谈谈建德草莓的发展问题。

2、【新授】:本节课我们一起用3个篇章,对我市草莓发展进行探讨。

——成果篇、发展篇、探究篇。

(1)成果篇: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建德草莓发展取得的成果(文字材料)。

①问:你认为我市草莓取得如此成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气候条件、农民、政府、党的政策…(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角度或教师提示角度)教师:这些因素都和我市草莓的发展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问:你还能列举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例子吗?(把学生答案归纳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角度;注意引导学生寻找事物的内部联系,而非仅停留在现象的联系)教师:以草莓为例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联系的内涵(哲学上把这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就叫做联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导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3.7.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

3、运用联系观,结合实例,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二)能力目标培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正确分析和把握自身发展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学习重点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前预习案】(20分钟)一、阅读与思考: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4—P57,在教材找出并勾画以下知识,初步识记自主探究结合自己对课本的理解,自主完成所列问题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2、方法论要求:3、联系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多样性的表现:1、思考判断:联系的普遍性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吗?3、思考:“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二、归纳与总结:根据你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概括本框知识体系:【课堂探究案】(25分钟)【背景材料】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乱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探究点一:人类的生态环境为什么恶化?探究点二:地球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有着怎样的关系?探究点三:人们如何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拓展探究】材料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5日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重点难点分析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要明确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每一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二是指联系这种关系,在世界万事万物中都是普遍存在、大量具有的,因而是普遍的。

(3)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发展的实质
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以运动、变化相比较。

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指一般的变化。

变化则侧重于强调事物在运动中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

发展则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能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例题分析
不定项选择题
1995年春节晚会上,有一个《看看母亲河》的节目,把沿黄河不同河段取来的99瓶水排列成一幅黄河走向示意图,描绘了黄河的颜色由清——灰——淡
黄——酱黄——灰——蓝的变化。

示意图生动地说明()
A.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
B.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
C.事物都是同它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的
D.事物是由它的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
分析:若站在黄河水的整个历史发展角度上看,应选A项;若站在黄河水颜色不同变化角度上看,应选C项;若站在从不同河段取来的水样,看黄河被污染程度的变化角度看,应选D项。

布置作业
复习第二章第一节,预习第二节
教学流程图。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
思考:
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
2、材料体现了联系的什么特征?这一特征有哪些表现?
哪些是自在联系?哪些是人为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提示:(1)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2)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3)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探究四:
捕鼠器和鸡、猪、牛
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自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为给住进医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邻居和朋友们听说了此事,纷纷轮留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后来农夫的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பைடு நூலகம்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连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2)初步学会能用联系的观点为处理某件比较复杂的事情设计方案。
过程与方法
以学案为对象,课前动笔,(此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上交流展示成果,系统认识联系(此过程表述个性见解,廓清认识)→课上对比探究情境,提高认识、归纳结论(主动参与小组的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由过程推理结果,学习新知的过程)→实战演练,直面生活(这是由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实践→明确认识→实践→提高认识→实践)
2、难点:联系的条件性;客观性。
3、思想教育重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优质课教案课程名称: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目标•掌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基本理念和含义•认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教学内容知识点1.什么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和互动3.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作用4.全球化的优劣势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2.搜集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信息并进行汇报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全球化所带来的优劣势教学方法1.讲授2.分组讨论3.实践操作4.课外阅读教学资源1.PPT课件2.相关视频资料3.案例材料4.图书馆和互联网资源1.导入:通过展示全球各地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2.讲授:讲解“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的理念和含义,介绍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同时,以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全球化所涉及的领域和影响。

3.分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通过分享,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地方的联系和互动。

4.实践操作:通过搜集资料和研究案例,了解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作用和运作规则。

通过分析全球化的一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全球化所带来的优劣势,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5.结束:总结课程重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关注和学习世界各地区的文化和经济情况。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拓展知识和视野。

作业1.搜集一份国际组织的信息并撰写一篇小论文2.阅读一篇与全球化有关的文章并进行思考3.对全球化带来的影响进行总结课堂评价1.分组讨论的表现2.实践操作的成果和报告3.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4.平时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教学反思1.对于全球化这一特别宏大的主题,需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和诠释,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

因此,讲授时需要控制语言难度。

2.关于分组讨论,建议在调整小组组成时,尽量让每个小组内有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3.教师自己对于全球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15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第15课时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第15课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难点】联系的多样性。

【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 (1)表现:①②③ (2)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2.表现:①② 3.要求:①②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 2.表现:①②③④ 3.要求:【合作探究】2013年春季时间鸡蛋价格低迷,养殖户大量屠宰蛋鸡,造成鸡蛋产量下降。

夏季天气炎热,使产蛋量下降,加上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使鸡蛋需求大增。

另外,鸡饲料涨价、流通成本上涨,使养鸡成本提高。

多种因素催生“火箭蛋”。

探究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谈谈鸡蛋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探究二: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谈谈鸡蛋价格的过快上涨会给生产、居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这说明了联系的什么特点?探究三:美国大旱冲击中国餐桌,新的涨价因素不可忽视。

蛋价上涨与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和成本上升有关,但今年又有新情况,美国发生了严重干旱,导致国际市场玉米、大豆价格飞涨,推动近期蛋价进一步上扬,同时也带动相关农产品价格上涨。

1.导致蛋价上涨的原因中有哪些形式的联系?2. 针对蛋价的波动,政府在制定宏观调控措施时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制定的政策是一成不变的吗?【思考判断】(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4)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 )(5)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 ) 【思维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因为只有当两个事物之间具有一定的条件的时候,两个事物之间才具有具体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条件性。

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运用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分析人和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教学重点】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教学难点】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举例法、图示法等。

【设计思路】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设置场景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并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思考有关联系的相关成语和诗句!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收集有关的素材,做好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发现在现实生活中那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

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和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收集、分析、筛选、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分析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在与生生、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获得合作、交往的方法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去分析和解决一些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情感上相信,在行动上愿用、会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难点:如何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示范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示范教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介绍了联系的含义,阐明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

第二目“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内容,说明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道联系的含义,了解联系的特点;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够通过一些实例、名言、故事等分析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能够具体阐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联系的特点教学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学生探究活动:品读古诗《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引出这首诗的产生地甘肃,为之后这节课以甘肃为例讲解联系的观点做铺垫。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总结:《蒹葭》属于秦风。

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

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以甘肃为例,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教学提示:整节课全部围绕关于甘肃的材料进行分析,或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或俯,仰天地,或见微知著,引导学生目光置于地球版图、中华文明、文化交融、历史风烟、人物故事、日常生活……充分领悟这个世界互联互通,学会从全局、长远考虑问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题新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题新

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思维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温馨提示:请妥善保管学案 哲学是智慧之学。

爱智慧,爱哲学!《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思维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温馨提示:请妥善保管学案 哲学是智慧之学。

爱智慧,爱哲学!【能力提升】1、京沪高铁投资600亿元,这将带动200万吨钢材和1200万吨水泥的需求,提供近6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还可以带动沿线地方的建材、农副产品和日用品的消费等。

这表明(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③事物的联系是人为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2、“蝴蝶效京戏”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据此回答下题:“蝴蝶效应”不仅体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它提示了(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3、2012年是农历壬辰年龙年,不少青年夫妇把孩子的出生时间锁定在该年,认为这一年出生的“龙子”有福气。

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 、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的联系B 、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C 、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D 、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关系4、灾害一般是在各种不利因素同时出现时发生的,对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这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 )①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某一特定事件的原因或者结果 ②联系是多样的,因此应该全面地认识与事件有关的各种联系 ③联系是客观的,因此事件的发生与人的活动无关④联系是有条件的,因此应该注意具体地分析事件发生的各种条件 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5、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生活与哲学学案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生活与哲学学案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基础知识梳理】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①从事物之间来看:②从事物内部来看:③从整个世界来看:(3)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的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类:(1)(2)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三.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方法论要求:【知识拓展】1.联系的普遍性侧重强调一事物总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联系;联系的客观性侧重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侧重强调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2.正确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在联系的观点上,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一是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从而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二是把联系的客观性等同于联系不可改变,如果人们试图建立新的联系,就是对联系的客观性的否定。

这两种认识之所以错误,是因为:(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

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普遍联系只是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的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可以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

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导学案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二年级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4、辨析理解“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学习重点: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学习难点预测: 整体部分的辩证关系。

学习内容: 教材第27—31页的内容。

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知识链接或知识卡片: 无。

学习流程:一、预习探究。

(一)自主预习。

唇亡齿寒;围魏救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物无孤立之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名师出高徒;……1. 这些俗语、成语、和故事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你还能列举几个类似的成语、故事和俗语吗?二、合作探究初检测(基础练习)。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探究一某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图解 某昆虫结构示意图请结合上述材料,以自然界中存在的联系为例,说明什么是哲学上讲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什么特点?这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去看问题?课题 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 2课时 日期节次 课型新授课主备审核签字探究与分享二事例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这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

事例2: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这种联系是经人类的实践建立起来的。

上述两组事例,反映了哪两种联系?它们有何区别?它们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探究与分享三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VS城门失火,殃及池鱼;2.守株待兔VS多行不义必自毙;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VS遗传与变异规律请大家来比较上面每组联系之间有何区别,并由此概括联系具有什么特点。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探究与分享一人的一生由不同阶段组成1.上述图片中何为整体?何为部分?2.据此,请概括哲学上整体和部分的含义。

探究与分享二自主阅读教材30页的探究“木桶与木板的对话”,根据木桶和木板的对话,请你说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2)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学习重难点】(1)联系的普遍性(2)联系的客观性课前自主学习案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和____________。

(一)联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联系的特征1、联系的普遍性表现:①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联系②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

——外部联系③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的有机整体,没有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方法论: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__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反对_____________的观点2、联系的客观性(1)内涵:联系是 _____ 所固有的,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

(2)表现:的联系和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要求: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 ______ 。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 _ 的联系,改变事物的 _____ ,调整原有的 ____ ,建立______ _____ 。

3、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多种多样,有 ____ 联系和 ____ 联系、 ___ 联系和 ___ 联系、 __________联系和 ____ 联系、 ____ 联系和 ____ 联系等。

(2)方法论要求: ______________预习自测:1、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给市场带来的影响仍在蔓延,至2012年2月10日,继周一亚太股市在突发消息面前普遍下跌之后,开始有一些资金逢低进场,整个亚太股市也是涨跌互现。

这说明A.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客观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D.英雄人物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2、苏州、南通和新加坡三方决定,在苏通长江大桥北侧4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内建成一个融生产、生活、商贸、居住于一体的生态保护示范区、综合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化城区。

哲学七课一框学案

哲学七课一框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命题人:徐军审核人:李涛时间:12、23姓名:教学班级:行政班级:学号:面批:【学习目标】1、识记联系的含义、联系普遍性、客观性。

2、理解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以及联系的多样性。

3、重难点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问题思考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和相互。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普遍性表现: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事物之间)②每一事物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③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整个世界)(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思考:什么是哲学上的联系,它和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有什么区别?(探究提示:参考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3、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的,不以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的联系和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

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________。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_______,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1)联系具有多样性的原因及表现形式?(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的,即使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的。

总之,要一切以、和为转移。

1、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请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2、思考:为什么联系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注意: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当中。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世界是普通联系的一、考点突破1. 联系的含义;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3.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二、重难点提示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导课:多媒体课件播放——小故事:《可怕的惩罚》(一位猎人与妻子的一段对话)我的早餐呢?粮食没有了。

怎么没有了?虫子太多了。

虫子为什么那么多?鸟都死了。

鸟怎么都死了?全被你打死了。

请同学们思考:猎人打鸟与早餐是什么关系?要点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要点2:联系的普遍性【核心突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外部)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整体)例: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核心归纳】(抄到课本上)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点拨】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普遍性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例:李强同学与珠穆朗玛峰存在着联系吗?李强与珠峰都是具体事物,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条件。

假如李强去攀登珠峰,那二者就有联系;如果没给任何条件,那么就无法判断二者有无联系。

所以,认为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点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①联系的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2)理解:联系的多样性(3)运用: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②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二、学习重难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课前自主预习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2.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就是之间以及之间的相互、相互、相互。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客观性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联系,改变,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

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既要把握事物的,又要关注事物的;既要认识事物的,又要重视事物的。

总之,一切以、、为转移。

课堂探究探究一:1、你知道蝴蝶效应吗?蝴蝶效应说明了什么?请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是普通联系的一、考点突破1. 联系的含义;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3. 理解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二、重难点提示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 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要点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要点2:联系的普遍性【核心突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外部)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内部)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整体)例: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核心归纳】(抄到课本上)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误区点拨】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那是否意味着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联系是普遍性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因为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例:李强同学与珠穆朗玛峰存在着联系吗?李强与珠峰都是具体事物,所以他们之间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条件。

假如李强去攀登珠峰,那二者就有联系;如果没给任何条件,那么就无法判断二者有无联系。

所以,认为因为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要点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核心突破】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前就存在的,自然物本身固有的种种联系。

具有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也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客观性【重要提示】联系具有客观性,意味着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要尊重客观联系,不能主观臆造联系,如认为8就是发,4就是死,手相面相决定人的前途命运,喜鹊来是报喜,乌鸦叫是报丧……【误区点拨】联系是客观的,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呢?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例:青藏铁路沿线地质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雷击等灾害严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是青藏铁路建设的“三大难题”。

但是我们的铁路建设者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建成了青藏铁路这条天路。

【核心归纳】(抄到课本上)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1)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要点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重要提示】联系的条件性世界上每一个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由于条件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性质、作用也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核心归纳】(抄到课本上)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随堂练习】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③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④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

依题意分析可知①②④表述正确,应选;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条件性,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③错误。

故选C 项。

例题1 (全国新课标Ⅰ卷)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头丢入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

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

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一事例表明()①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②世界并不缺乏联系,缺乏的是善于发现联系的创新意识③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

①错误,间接联系并不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③错误,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

④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是意识指导下人类实践的产物,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故答案选D。

答案:D(江苏单科)某视频中,一只小猫头鹰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萌”。

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 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C. 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D. 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联系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猫头鹰因被人用大手抚摸显出的“萌态”是现象,表面乖巧,而其因恐惧导致身体僵硬,动作缓慢才是本质,故我们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A、B与题意不符。

C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

故选D。

答案:D例题2 (安徽文综)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

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

这表明()①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②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创造出来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有“人化”特点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思路分析:喜旱莲子草被引入我国带来诸多问题,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①应选。

喜旱莲子草本来是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造成难以预料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具有多样性,②应选。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被创造,③表述错误。

联系可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因为实践而呈现“人化”特点,自在事物的联系并没有“人化”特点,④不选。

据此,该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A(全国文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一诗理解正确的是()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思路分析:琴声是人在弹琴后发出的声音,具有“人化”的特点,琴声也离不开人的弹奏,与人的主观世界有关,手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不一定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还需要主观上的努力,如按照曲谱来弹奏,才能产生美妙的音乐,②④排除,因此本题选B。

答案:B例题3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解决好一系列相关问题,如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功能问题,缺乏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转移到城镇的农民的就业和生计就难以保障;城镇化的速度和城市规模问题,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城市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要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思路分析:注意设问要求的知识范围是联系观,先确定联系观的范围,再审出“如何”即怎么做的角度,然后对应材料不难组织出答案。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搞好产业支撑和服务配套,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推进城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合理的城镇化目标,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③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的观点的。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相关内容,一是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循环经济作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是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体现;二是联系的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包括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三是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利用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答案: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

“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世界末日论”无科学依据某年,天空中出现了水、金、木、火、天王和海王6星连珠奇景,六星“赶”在太阳升起前闪现于天空,从地球上看去,它们几乎在同一直线上,故被称为“六星连珠”,且持续了数周。

“世界末日论”又流言四起。

其实所谓“行星连珠”现象是频繁发生的,并不罕见,也不会对地球产生什么特别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星连珠”与其说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如说是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

美国宇航局(NASA)在官网张贴声明解释:“40多亿年来,我们的星球一直平安无事,全球的科学家都未发现有威胁会随着××年而来。

”【联系知识】(1)联系具有客观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