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考试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系统设计:
1、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S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的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教学设计模式:
肯普模式的主要特点: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要素间没有连线:可不考虑某要素或次序灵活
学习需要和目的是模式的中心,即ISD的出发点与归宿
教学系统设计是连续过程,评价与修改不断与其他要素联系
较适于实际的教学问题解决
史密斯—雷根模式的主要特点:
增加了学习环境分析
策略部分更明确、具体
把“修改教学”部分放在教学评价模块中,使模式更为科学
3、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表述, 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 具体表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4、教学目标分析:ABCD法。
A 对象(audience):目标是针对某个人还是某些人
B 行为(behavior):描述可观察的行为。必须用可观察到的术语来表述。当目标陈述中使用了具体的、可观察到的动词来说明学生行为时,可极大地减少教学的不确定性。
C 条件(condition):描述学习和评价的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借助工具书”、
D 程度(degree):描述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低水准,是评价目标是否达成的根据。
对内外结合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局限性:只强调了行为的结果,而未注意内在的心理过程。
内外结合做为弥补,注意了内在的能力和情感的变化。
先用描述内部过程的术语表述(知道、理解、欣赏、尊重),然后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表现。
5、教学目标分析方法主要有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
6、学习者特征基本要素:1、学习者一般特征:指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学科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发生认识论(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时期)。前运演阶段(2-6岁,相当于学前时期)。具体运演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时期)。形式运演阶段(11-15岁,相当于初级中学时期)。3、初始能力(从学习者角度)。1、预备技能: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2、目标技能:在教学目标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3、学习者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疑虑、偏爱或误解
4、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5、学习风格的涵义: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作出相应反应(Keefe(凯夫),1979)
7、学习者特征分析基本方法:1.认知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
(1)有意义学习:与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提出,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三个前提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适当观念。
凯恩夫妇指出,学习就是要“创造联结”----《创造联结:教学与人脑》,有意义学习的三要素:
①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真实生活(如认识一个城市)
②放松的警觉:高度挑战、低威胁
③积极加工: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2)认知结构:知识的数量、质量、组织结构。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3)认知结构变量:(分析认知结构的三个特性)
①可利用性:能否提供认知支持?
②可分辨性:原有结构是否好?能区分新知识?
③稳固性:原有观念是否稳定?
2.判断、培养认知结构技术----概念图
①评价工具②教学工具③学习工具④思维工具⑤策略工具
⑥知识显性化工具⑦知识管理工具⑧交流工具⑨认知结构形
成工具
8、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方法就是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对所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总体考虑。教学模式: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形式。
9、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讨论法2、演示法、示范—模仿3、自学、发现教学法、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练习—反馈4、训练与实践、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益智性游戏5、案例教学法6、参观法7、操作法8、探索发现法。
10、“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赫尔巴特的四段(或五段)教学过程模式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联想——使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指导学生在新旧知识基础上作出概括和总结;方法——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策略: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
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支架/脚手架:教师提供给学生以帮助学生从现
有发展水平提高一步的支持的形式。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情境化教学的一种,“锚”是指教学中创设的真实的、有
故事情节的情境,并将问题镶嵌其中,引发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
随机进入教学策略:以随意的不同途径、方法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从而获取同一事物和问
题的多方面认识。
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