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案例汇编(128个文档)28

合集下载

著名企业管理案例(32个doc文档)90

著名企业管理案例(32个doc文档)90

著名企业管理案例(32个doc文档)90商业领域,大胆进入保险业,创建了全国保险公司,以后又相继向银行、信托、房地产、汽车租赁等服务业领域拓展。

这种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西尔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多中心的利润来源。

启示企业最大的失误是决策的失误,而正确的决策,尤其是战略决策是建立在团队智慧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基础之上。

人事管理亚细亚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人事管理,人事管理毫无章法,没有人事考核,没有晋升依据,也未建立起其他人事管理制度。

在亚细亚,不管“能力开发”,也不管什么“合理配置”--所有这一切,统统简化为总经理王遂舟的一句话。

每个职员都在观察他、琢磨他,利用他性格上的弱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遂舟要求所有的分店干部都要没日没夜的工作,并常常进行突击检查。

只要他在哪里,大家都提心吊胆;他一走,气氛马上就会松弛下来。

后期的“亚细亚”连锁店,几乎都成了一盘散沙:总经理忙着做自己的生意,中层干部也忙着自己做生意,员工则忙着偷、抢商品。

亚细亚的人事管理混乱还体现在:第一,随意用人。

报幕员周××,不懂管理不会看账,被任命为开封亚细商场的总经理。

除了公关喝酒,就是喝酒公关,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葬送了“开亚”。

第二,任人唯亲。

亚细亚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

第三,排斥异已。

亚细亚曾有四位年轻的副总,都很有作为,但由于不附和总经理的意见,而被借故派往外地办事处。

当驻外办事处撤消,四位副总返回商场时,位置已被别人取代。

西尔斯西尔斯公司的人事管理工作的信念是:找到最优秀的人,对他们好,留住他们,承认他们的贡献并加以奖励。

西尔斯善于选择、指导有能力、肯苦干的优秀员工,以保持公司的高效运营,它还能够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优秀员工,分析他们的表现和贡献,分配和委派适当的人从事适当的工作,还能够根据员工的日常表现迅速判断出其工作的成效。

西尔斯说:“在西尔斯公司,成功建立在个人的荣誉上,每个人的发展都依赖于他的努力和工作质量。

企业管理案例汇总

企业管理案例汇总

Disk 16#0万彩涂料公司的发展壮大制造业是香港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香港工业总会自1988年开始主办每年一度的“香港青年工业家奖”,以公开表彰对香港工业及经济繁荣做出贡献且有杰出成就的青年工业家。

1995年度有8位企业家获此殊荣,香港万彩涂料公司44岁的执行董事李致远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尽管侯选人众多,评选程序极其严格,评判团成员又皆为香港政府高层官员、资深工业家和专业学院的知名学者,但事实让评委一致认为:李致远先生当之无愧。

最终,评判团给他的评语是“决断”、“投入”、“非常投入”、“重视市场及产品发展”。

一、起步:建厂——瞄准市场需求李致远先生生于1941年,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

他天资聪慧,20岁就已获得香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21岁去英国深造,23岁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化工硕士学位。

毕业后受聘于世界著名的英国国际工业油漆厂,负责在亚洲地区设立分厂的计划。

年轻气盛的李致远先生踌躇满志,准备借此施展宏图。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位居高层的英国人并未看到潜在的亚洲市场,改变了主意,决定取消这项计划。

#1计划虽遭失败,但李致远先生雄心未减,在香港本土办厂的念头此时已悄悄萌生。

李致远先生于1968年回到香港寻找时机。

但事实上,他并没有马上投身于创办企业,而是受聘于某公司从事教育工作,一干就是3年。

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李致远先生总是幽默地说:“在做上司前,我先拿我的学生来练习领导能力,因为同现在的下属相比,他们远没有那么狡猾……从事教育工作的确使我受益匪浅,它让我工作严谨,并懂得如何培训人才……”的确,教育工作并未阻隔李致远先生迈向企业家之路,相反,使他结交了不少工商业界的有识之士,为他日后的发展作了辅垫。

80年代初,中英签署联合声明,许多香港人感到前途未卜。

然而,对李致远先生来说,无疑是发现“新大陆”的一年。

时机来了,因为他看到了市场的需求。

在别人犹豫观望时,他已着手在香港创办油漆厂。

关于建厂的初衷,李致远先生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时说:“事实上是客观环境使然。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76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DOC76页)

企业管理案例集(一)背景调查——招聘不应忽略的最后一关作者:陈关聚公司是位于西安的一定计算机销售公司,过去一年里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公司运作得当,业务量蒸蒸日上,但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却高兴不起来,一年内接连发生的几起事件令他极为难堪。

1999年8月,业务员T与代理商XF公司签定了一笔货款为100万的供货合同,货物发出后迟迟不见货款返还,年底公司派人上门催款,发现XF公司人去楼空。

L公司感觉不妙,报告北京总公司,总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对方支付货款。

法官和律师几次到西安调查取证,由于XF公司已经逃遁,无功而返。

鉴于缺乏被告主体,民事诉讼难以进行下去,LX公司又赔上一笔诉讼费用。

由于T是经手人,其工作失误为公司造成巨额损失,2000年初L公司将其辞退。

后来L公司律师在工商局查阅代理商XF公司的注册资料时发现,业务员T原来是XF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此时,L公司意识到这是一起有预谋的诈骗案,一场普通的经济纠纷演变为情节恶劣的刑事案件,L公司遂向公安局报案。

经立案侦察,将T和作案同伙抓获,追回了部分货款。

审讯中发现T普经犯有前科,因盗窃被拘留过10天。

案件终结后,人们纷纷指责人力资源部引狼入室,人力资源部经理压力很大。

偏偏祸不单行,2000年又发生几起假文凭案,人力资源部在整理档案地发现几名员工的文凭可疑,经向学校查实,他们的文凭果然为假,公司领导层震怒,当即决定予以辞退。

但公司为他们已经花了不少培训费用,且他们对公司的许多商业秘密已经掌握,以后是否还会给公司捅出麻烦只有天知道,更是让人力资源部经理担心。

人们不仅要问,这些作假的信息和违法记录为什么没有在上岗前得到?否则,就可以避免他们上岗,也就不会有许多遗憾了。

现在来看,L公司的招聘流程中还缺少一个环节——背景调查。

和大多数企业一样,L公司的招聘流程是:信息发布-资料筛选-面试-笔试-体验五个环节,人力资源部把背景调查这最后一关忽略了。

尽管在核查文凭时有所收获,开除了作假员工,但毕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了。

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汇集(doc 39页)

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汇集(doc 39页)

企业经营管理案例汇集(doc 39页)案例1:罗彻姆有限公司罗德兹博士发火了“这应该是一项非常简单的决策,因为只有两种选择,我实在不明白它怎么会变成这么大的一个问题。

我只是让你们去挑选一台机器而已”,管理委员会都面有愧色。

问题已经酝酿了好几个星期了,虽然约翰·罗德兹已经预感到了它会发生,他还是非常生气。

当他还是一名年轻的化学家时,他创建了这家公司,至今已有十三年了,公司一直避免了政策方面的激烈争论,目前就这个小问题发生争论,这令他感到困惑和不安,特别是这发生在公司已经完善以后。

罗彻姆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独立公司之一,它主要向仪器加工业供货。

它在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获得成功,这归功于一种食品防腐剂,它主要用于肉制品的保鲜,当时是用利兰太(LerentyI)的名字出售的。

此后它们又开发了食品染色与食品包装方面的产品,目前,利兰太在公司销售总额中只占25%。

决策争论的发起与替换用于生产利兰太的一台加工机器有关。

一共只有两台机器,它们都是由当地的切迈克斯(Chmex)公司出品的。

其中较旧的一台机器发生了故障,频繁的停机,再加上质量水平的不稳定,使产出水平只能勉强达到要求。

现在的问题是,应当用新的切迈克斯机器替换旧的,还是购买市场上仅有的符合加工要求的一家德国产AFU机器?首席化学家对两种机器进行了比较,如附录图1所示:切迈克斯AFU资本成本590000英镑880000英镑按生产能力加工的单位成本185英镑183英镑计划的生产能力2200千克/月2800千克/月质量98% 0.7%纯度,手工测试99.5% 0.2纯度,自动测试保养很充分,但需经常进行不清楚,可能不错售后服务很好不清楚,可能不太好送货三个月立即问题由新成立的管理委员会主持解决,约翰•罗德兹最近宣布,公司已经初具规模,从前所彩的专制的(尽管比较友好)决策方式应该改变了。

委员会由四名高级经理组成,他们是:首席化学家和营销经理,他们从公司创立起就在公司工作;还有生产部经理和会计师,他俩加入公司只有6个月之久。

企业管理案例全集

企业管理案例全集

企业管理案例全集1. Nike的成功之道Nike是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品牌,其成功之道在于他们的创新和市场定位策略。

Nike一直致力于推动体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材料,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产品和体验。

此外,他们还通过与顶级运动员和运动队的合作,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知名度。

2. Apple的创新管理Apple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创新管理。

Apple一直注重产品的设计和用户体验,不断推出令人惊叹的新产品。

他们始终保持敏锐的嗅觉,紧跟科技的最新趋势,并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市场的竞争力。

3.亚马逊的供应链管理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其成功在于他们的供应链管理。

亚马逊建立了一套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以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交付商品给消费者。

他们通过与各大物流公司合作,建立起了强大的物流网络,实现了订单的及时配送。

4.好未来的战略管理好未来是中国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战略管理。

好未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推出符合学生需求的创新教学方法和课程。

他们也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通过收购和合作来拓展市场份额。

5.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战略阿里巴巴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其成功在于他们的电子商务战略。

阿里巴巴通过积极扶持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开展在线销售。

他们也通过国际化战略,拓展了海外市场。

7.谷歌的创新文化谷歌是全球最著名的科技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创新文化。

谷歌鼓励员工提出和实现创新的想法,并提供一种宽松和开放的工作环境。

他们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以不断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

8.腾讯的组织管理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组织管理。

腾讯建立了一套灵活和高效的组织结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他们注重团队合作和员工的发展,通过培养和激励人才,保持竞争力。

9.宝洁的品牌管理10.微软的战略合作微软是全球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之一,其成功在于他们的战略合作。

著名企业管理案例(32个doc文档)80

著名企业管理案例(32个doc文档)80

柯达会被数码技术淘汰吗?人们已听惯了雅虎、亚马逊平地起高楼的神话,其实技术变革时代的主角,更有参照意义的是那些在旧技术中不可一世的“霸主”如何应变。

■任薇君《中外管理》在市场竞争极度激烈的今天,国外一些著名企业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对最新技术做了充分的利用、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及时做了调整,这些使用全球战略的企业对我国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面对这一切、我国的企业怎样才能同国外企业相抗衡,求得生存与发展呢?与外国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相比,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战略经营和管理方面是极其欠缺的,这方面的欠缺往往造成我国企业在经营策略和决策上缺乏前瞻性和长远性,往往是“无战略经营”,削弱了企业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在化学感光行业,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不断被应用,历经几十年的传统技术面临淘汰,数码成像的时代即将到来。

国外企业对此已有所准备,调整了经营战略,如果我国的企业还不能对经营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用战略管理的思想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那么就很难逃脱在竞争中败退而被迫将很大一部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企业的噩运。

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传统的照相技术基于光化学过程,感光材料从最初的蜡板发展到今天的彩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然而今天,化学成像作为一种产业,其寿命也许将不到十年。

这是因为,一个产业的兴衰沉浮,最大的现实依据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与消费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的需求与消费,这必然使产业的兴衰更迭日益加速。

九十年代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电子成像成为可能,照相正经历着从化学成像向电子成像的转变。

就像电灯的普及及淘汰了煤油灯一样,电子成像技术也将把化学成像的技术(传统相机、冲晒机械等)变成古董,赶进博物馆。

在中国的化学成像市场上,国外企业似乎是真正的主角:柯达始终处于霸主地位,富士、爱克发、柯尼卡等在其强大攻势下始终没有良好表现。

乐凯,几乎是中国唯一可在这个市场上分一杯羹的企业,尽管用自己的低价牵制着霸主柯达,但因代价过高,仍是在苦苦支撑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管理案例汇编(128个文档)28旋转的伽玛刀50岁的宋世鹏是个表里不一的人。

在深圳联合广场海斯泰投资有限公司精致的办公室里;在宋世鹏一丝不苟、精心考究的外表下,你分明可以感受到从空气中传递过来的激情和震荡。

这奇特的反差是否在揭示着什么?20年前,他是家乡淮南一家医院的设备维修工;5年前,他发明了世界首台旋转式伽玛刀,两年前,他率领奥沃国际公司欲闯纳斯达克未果抱憾而归,而今年4月,他的身份又变成了海斯泰公司总裁。

宋世鹏不可思议的跌宕人生给人们留下太多想象的空间;“我自认是个发明家,发明创造是我最大的兴奋点,而不是掌管一家公司。

”奥沃的失败给朱世鹏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沉寂下采,原因很简单,“你要想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好,就得把公司做好。

”事实上,宋世鹏就像一个积聚了太多能量的音符,注定要向高音部分狂奔而去。

而海斯泰就是宋世鹏为东出再起而精心打造的利器。

“我现在已经不参与奥沃的经营管理了。

”宋世鹏的语气中包含着一些说不清的东西。

作为世界首台旋转式伽玛刀的发明人,奥沃国际公司曾经使他名扬天下却也使他败走麦城。

”离开奥沃后,宋世鹏做的依然是自己熟悉并乐于做的事情。

从旋转式伽玛刀到全身伽玛刀,再到全身热疗系统,精确放疗系统等,宋戏称自己发明的癌症治疗设备已经从386升级换代到了686。

去年4月,注册资金为500万元海斯泰公司在深圳悄然诞生,目前其主要业务就是建立癌症治疗中心。

作为性情中人,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提到癌症时就会想起海斯泰;而作为企业家,宋的目标是:在今年内建起10个海斯泰癌症治疔中心,并计划于2002年将其推上创业板市场。

宋世鹏将这个连锁式癌症治疔中心定位为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另类医院”,其特色是突出专科,瞄准高端医疗服务市场。

与中国大大小小的非营利性医院所不同的是,宋坚信自己的年投资回报率将可能达到30%。

“传统医院有的很庞大、有的颇具实力;但在癌症治疗上大都知名度不够,形成不了规模,”宋世鹏显然十分看好这个年市场规模高达几千亿元入民币的市场,他正试图以自己拥有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在这块市场大饼上抢食份额。

按照宋的设想,他将首先选择几家在全国知名度较高的医院合作,设立海斯泰癌症治疗中心,合作的方式基本均为由院方建机房、出房屋土地并提供少量资金,海斯泰出大部分设备、技术和资金。

宋计划每家中心投资2100万元左右,配置3台以上自己发明的癌症治疔设备。

今后,对于缺乏资金实力的合作医院,海斯泰甚至会帮它们寻找融资渠道,使其不花一分钱就可进入海斯泰连锁体系。

“医疗服务产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它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这个行业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蕴藏瞢大量的商机。

”宋世鹏的观点最近在很多财经媒体上得到了不约而同的呼应。

而眼前,对宋世鹏颇具示范效应的则是位于山东淄博市、中日合作的万杰医院,1992年,万杰建立时的投资为90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山东万杰的总资产已达3.6亿元,年收入1亿元,利润超过6千万元,并已成功上市,其后陆续开张的北京、西安、青岛万杰资产规模也已超过2亿元。

2000年10月,万杰集团再获国际金融公司(IFC)1500万美元的贷款,成为首家接受IFC投资的中国医疔企业。

毫无疑问,宋世鹏希望演绎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看得见的奇迹,而他的投资顾问则将其更具体地描述为一个“新项目+风险投资+创业版”的COM式创业故事。

宋世鹏的选择似乎刚好踩在点上: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休改办等八部门《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截至8月,共出台13个配套文件,医改进人实际操作阶段。

山雨欲来风满楼。

当中国医疗服务产业的大门刚刚露出一丝缝隙时,满世界游荡的资本已经从中嗅到了金钱的气息,民营医院声速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

面对即将到来的投资热宋世鹏很有些兴奋,“海斯泰的市场前景相当广阔”他摆出一系列的数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180万人,同时有15万名患者因癌症死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癌症治疗中心依然较少,许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冶疗。

与此同时,中国人的支付能力却在逐年提高,据权威部门统计,1996年,中国仅有20%左右的癌症病人能够支付伽玛刀的治疗费用(约2万元),而到1999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38%。

此外,海斯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必技术,其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3/4左右这也是宋世鹏敢于重拳出击的强势所在。

与传统医院不同的是,宋世鹏还为自己的冶疗中心引入了新经济的元素。

他反复强调,除了技术,海斯泰突出的还有在嘈杂拥挤的传统医院中无法想像的优质服务,为此公司将建设专用的宽带网,实行癌症诊断治疗网络化。

届时,每个治疗中心将不少于4台终端机,访问者可通过网上交流系统观看疑难病例展示、参加网上大学、调阅治疗库,该网络还将提供临床随访和疗效跟踪系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自己的病情。

“海斯泰将成为一个品牌。

”宋世鹏自信地说,据介绍;他将对海斯泰实施统一的形象设计、宣传策划,同时引入由著名管理顾间公司提供的统一管理规范。

现在,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钱上了。

在经历过多年曲折的上市之路后,宋世鹏已开始懂得控制企业的发展速度,他表示两年后在国内创业板上市可能是最现实的选择。

为此海斯泰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准备增资扩股,而员工股权激励计划也在进行中。

不过,要实现今年年底前将有10家中心开业的目标,宋的手头需有2亿多元资金,他表示目前尚存在一定缺口。

为解决资金问题,宋正在多方筹划:一方面积极申请银行贷款,另一方面也在吸引风险投资,而最希望的则是能够借壳上市。

“我们已接触了四五家上市公司。

当然,现在那种股本小、胶价低、不良资产和负债都比较少的干净的壳已经很少了。

”宋说。

虽然从1995年奥沃刚刚声名鹊起时开始,宋世鹏就一直谋划着企业的上市融资之路,但对他而言,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似乎始终是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却又万万不行的鸡肋。

80年代初,宋世鹏是安徽淮南最早下海的那批人之一。

此前,他一直醉心于无线电,不仅摆弄邻居家的收音机,也在其所在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上大动脑筋。

凡是他呆过的单位,领导都无一例外地会收到他送来的技术革新建议书,当然,也无一例外地会不予采纳。

资本的魅力在此时初次显现,“没有人相信我。

没有钱,什么事也做不成,我的想法越多,就越觉得该自己办公司。

”于是,背着不务正业的名声,宋世鹏毅然下海,几年间陆续办了几个企业,其中最得意的是,他投入和集资200多万元,贷款500万元合资兴建的淮南市朝阳医院,这是安徽第第一家以民间集资方式建成的综合性医院。

一个始终沉迷于自我世界中的人,竟在商海中悠游自得,这的确是一件奇怪的事。

宋世鹏对此的解释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积累资金,为了更好地从事自己的研究,实现自己的理想。

”南下深圳成了宋世鹏重要的人生转拆点,在这里,他创办了全国最大的医疗设备投资公司——奥华公司。

宋称自己独到的市场眼光无人能及。

早在1987年,他就大胆预测:未来10年里中国的医院将需要3000台CT机。

而当时国家有关部门的判断是:中国有300台就会达到饱和,事实证明宋的判断是正确的;其时,宋已在全国建起了12个CT诊断中心,并引进3台伽玛刀,成功掘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从进口伽玛刀到自己研制伽玛刀只有一步之遥,摆弄收音机的宋世鹏开始末摆弄伽玛刀这个大家伙,一直到1995年,他终于发明了旋转式伽玛刀并获专利。

接着,他以新创办的奥沃公司总裁身份,邀集国内核物理、核医学、高智能计算机等七大学科的科研单位配合攻关,研制出世界首台新型旋转式伽玛刀。

在宋世鹏的设想中,奥沃只要按合约生产20台伽玛刀,1996年的产值就可达到来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的医疗设备生产厂家。

5年后,奥沃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放射治疗设备生产企业,年产值将达50-100亿。

此时,资金不足成了宋世鹏的心头之患。

“上市是最好的选择。

我一开始只考虑国内,就不断地去向别人介绍我的项目,结果没有人相信我这种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他们总是说:这个技术不错,可为什么美国人没有?”“我后来想,要想改变某些中国人的崇洋心理实在太难,不如去美国上市,拿了洋标签以后中国人总应该相信了吧。

”1996年10月,奥沃在美国纽约成立公司。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

”第二年,在旋转式伽玛刀获美国FDA认证后,奥沃又在旧金山成立了以美国人为主的科研生产型公司,迅速得到美国十几家医院的定单,并获得美国第五大证券公司的看好。

上市似乎就在眼前。

如能在1998年实现这一梦想,宋世鹏希望能拿到3亿美元的资金,1亿用于完善美国工厂,1亿开拓欧洲市场,还有一个亿返回国内公司,偿还债务,并将其调整为生产中心,整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时,没人注意到瑞典人的存在。

1968年,世界上第一台伽玛刀就是瑞典人制造出来的;并被其视为“国宝”。

而奥沃旋转式伽玛刀的面世却缔造了瑞典人的噩梦。

1992-1996年,伊科达在中国卖了13台伽玛刀,平均售价为3200万美元,还不包括关税;而奥沃旋转式伽玛刀每台只卖2200万元人民币,甫一现身便立即将之挤出中国市场。

奥沃入美让瑞典人更为惊慌。

为保住重要的美国市场,伊科达孤注一掷,他们派出专门的调查机构去宋世鹏的家乡明察暗访,最终发现,这个智慧过人的东方人居然没有任何背景,要对付资金并不宽裕的宋世鹏。

拖是最好的办法,于是伊科达以“专利侵权”为由将奥沃告上了公堂。

宋世鹏直到最后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

官司一打3年。

伊科达起诉后即遍告天下,以各种方式给奥沃的客户发布了这一信息。

美国法律规定,购买侵权产品要负连带责任。

因此,奥沃的绝大部分定单都落了空。

此前,奥沃已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耗资达5000万人人民币,加上每小时400-1000美元的律师费、请那些坐头等舱住五星级酒店的客户考察产品的费用;内扰外患使奥沃的资金困境迅速凸现。

纳斯达克上市之梦成为泡影。

宋世鹏大意间江山尽失,曾在美国人中周旋自如、踌躇满志的他,此时,痛苦无法言说。

宋的胸怀决定了他的选择。

此后,他多次动员一位金融界知名人士加入奥沃,并让出10%的公司股权和董事长、总裁的宝座,不再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自己退到二线,只担任总工程师。

“新任总裁带来了资金,使奥沃化险为夷。

”奥沃一位员工这样说道。

虽然奥沃暂时度过了难关,但宋世鹏时常勃发的思想却从此失去回应。

看来只有掌握资本的人才能真正具有发言权,宋其后更是异常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当官司打赢的消息从美国传来时,宋在最后一次董事会上建议:迅速利用这次绝好的宣传良机,把奥沃再次推到世人面前,并马上反诉伊科达,再次争取让奥沃在纳斯达克上市。

董事会上鸦雀无声。

宋世鹏狐独地走了。

采访中,宋多次提到,自己并不希望做个纯粹意义上的资本家。

但要想做自己感兴趣的发明创造,无疑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资本的力量来推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