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谈群文阅读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专家谈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从表象到实质
一、单篇与群文:课堂阅读“形式革新”的背后
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教学是一篇一篇地教课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字词句的落实,强调文道统一,完整的文本时常陷入被切割被肢解的尴尬境地,阅读教学往往染上解析过度、微言大义的肥胖症。(笔者并不否认以单篇阅读为基础的传统意义阅读教学的价值,也不回避它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的先天性缺陷——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它们因先天性的阅读文本“量”的不同,带来了学生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迥异,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价值上,两者各有所长。)
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决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
1.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
毋庸置疑,儿童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母语学习。母语是一种情境性语言:一方面,母语的语言资源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母语学习意味着儿童的语言学习不是一张白纸,任何一个人的母语学习都是从零起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者指出:语言理解先于言语产生是儿童语言获得中呈现的一种自然顺序。儿童在说出有意义的词之前,已经能够听懂许多句子。即使在儿童习得母语的口语、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之际,他们能够听懂、看懂的口头、书面语言仍然大大超过自己能说、能写的内容。这就提示我们:群文阅读走进课堂,是切实可行的。因此,我们必须以最大的真诚,充分信任儿童母语学习的能力,打破以单篇独进、深探细究为主要特征的精读教学一统天下的状况,建构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群文阅读,最大限度地解放与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2.尊重儿童语言习得的规律。
以“一篇”还是“一群”为阅读对象,基于我们对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不同理解,即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其实中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举三反一的路子,重视诵读与积累,古代学生诵“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字的诗文烂熟于心,当然取得“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学习效果了。而五四以来,语文教育在操作上的总体思路,却是实践“举一反三”的:即以我们熟知的单篇阅读,每学期以二三十篇文章为“例子”,进行“科学”细致地“拆解”,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期达到让学生“循例”学会听说读写、“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语之目的。此种举一反三的思路,看似科学,其实却违反了语言的习得
规律:语言的输入在时间上先于语言的输出,在数量上大于语言的输出;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有一定“量”的语言词汇储备,只有输入大量的语言信息,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并且将这些材料经过反复积累内化,能谈得上输出和运用,所谓“厚积才能薄发”。笔者非常赞同韩军老师的观点:语言学习必须从“举一反三”转向“举三反一”。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语言的学习规律,恰恰是“举三反一”,“举多”而“胜少”。正如郭沫若诗所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在群文阅读的教学情境下,阅读文本数量的增加,文本语言表达的丰富,阅读交流议题的广泛,课堂阅读对话的自由,正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主题的隐现与作用
主题阅读与群文阅读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两者都倡导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或者说阅读议题的把握和处理等。但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两者关于阅读教学的操作思路也有所不同。
不难发现,主题阅读的文本组合,往往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有时,相对于核心阅读文本,其他文本的导入,也是出于对阅读主题的深化理解。而“主题”,只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结构——在群文阅读的语境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的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甚至也可以是一组相互对立的矛盾体 (如六年级的群文阅读,引入一组观点对立的文章)。即使都是以文本的“主题”为组合的线索,主题阅读中,文本“主题”更多的是以一种“显性”的方式引领学生的课堂阅读,而群文阅读中的“主题”恰恰是退隐”的。主题的“退隐”又将对儿童的课堂阅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儿童本位: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
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言:群文阅读,把什么样的文章如何放在一起是关键。笔者以为,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应该成为群文阅读中群文组合最为重要的法则。我们需要这样的群文阅读:当我们选择的文本呈现在儿童面前时,他们有往下读的强烈欲望;当合上书本时,他们又有与人交流的强烈需要。尊重儿童的阅读视角,其实质就是儿童本位在阅读教学中的回归。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现行教材中的很多“主题”,体现着成人世界的一种判断,一种价值观,或多或少有一种强加于儿童的味道我们研究群文阅读,就是要以一个儿童的成长以儿童的心理成长、精神发育与语言发展作为逻辑起点来设计群文阅读材料。在这一系列群文中,来自成人世界的主题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儿童的视角,是儿童发现的眼光,是儿童自我的认知,是儿童精神的成长。举一比较极端的例子,我们来看下面一首诗,
题目叫“姐妹俩”:我姐姐/不学好/想到什么说什么/喜欢什么做什么/一点不在乎/十岁上/她把刀别在/皮腰带上/梦想成为/白马王子/扮成玩偶小马/她染起长长头发/吸引了当地最佳精英/妈妈哭泣为她祈祷/三十岁上她离了婚/剪掉长长卷发/蹲在马车上/对我说/上帝创造人/然后又后悔/我和她/不一样/一直学好/而现在/我正努力/达到自己的——坏标准/喜欢起她的怒气、长靴/我们沆瀣一气/一起抽烟/一起嘲笑每一个人/一对坏姐妹/这是一首被选人英国小学语文课本的诗。它被纳入了我们群文阅读的视角,因为群文阅读需要把完整的世界还给儿童,需要儿童以他们的视角去阅读世界,而不是我们替儿童作出判断。
2.发现至上:重视阅读的体验感悟。
由于主题的隐退,群文阅读的过程少了几分认同的清规,而多了许多自我发现的自由。正如前文所言,群文阅读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群文阅读奉行发现至上,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与感悟,速读、体验与思辨应成为群文阅读实践课堂教学的关键词。
速读:群文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默读、速读能力为主,教师首先必须保证学生经历在课堂静静默读与速读的完整过程。《三国志》曾用观其大略”来描述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这其实就是速读,就是读书要善于掌握其精髓,抓住要害。陶渊明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务于精熟限于对一字一句的深究,是求甚解的表现;而观其大略则与不求甚解相契合。群文阅读忠实于学生的默读与速读经历,强调的是读书的整体观,不死抠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谋一局部而放弃了全局,关注阅读的第一感受,关注文本的整体风貌,以期达到“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阅读境界。
体验:儿童的课堂阅读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阅读,它的特殊性在于教师也参与其中。教师的参与、干预,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第一,课堂阅读不再是一种纯阅读,它披上了某些功利的色彩;第二,课堂阅读失去了阅读者应保持的独立地位,阅读者的阅读行为过多地受到教师的干预与评价。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写出的文本具有未定性,还是未完成的作品;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群文阅读以极其真诚的态度、极其恭敬的姿态尊重与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体验是儿童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体验也是儿童远离课堂阅读的功利性,充分享受阅读乐趣的过程。群文阅读强调体验,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课堂阅读行为时,尽量少干涉、少干扰;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时,尽量避免使用定性评价的语言,多予以鼓励性评价,以商讨的口吻点燃学生的思维,以欣赏的眼光优化学生的阅读。
思辨: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的过程,是理解、感悟、体验、动情,也是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