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土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土壤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为主题,通过对土壤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们能够全面了解土壤的科学知识,认识土壤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地理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
但针对土壤这一主题,学生们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差异,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土壤的成因、分类、分布等基本知识,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了解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土壤问题,认识土壤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学会使用土壤调查、观测等方法,具备一定的土壤分析能力。
(4)掌握土壤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土壤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等,提高学生对土壤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科素养。
(4)通过土壤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土壤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过程与方法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
高中土壤结构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结构和组成。
2. 让学生掌握土壤的层次结构和不同土壤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层次结构和不同土壤的特点。
2.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土壤的层次结构。
2. 不同土壤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土壤吗?土壤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组成(1)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
(2)讲解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在土壤中的作用。
2. 土壤的层次结构(1)讲解土壤的层次结构:土壤由土层、母质、植被、水文地质条件等组成。
(2)讲解土壤的层次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不同土壤的特点(1)讲解红壤、黑土、黄壤、沙土等不同土壤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不同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及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层次结构和不同土壤的特点。
2. 提醒学生关注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组成、层次结构和不同土壤的特点,谁能简要介绍一下?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 土壤的改良与保护(1)讲解土壤改良的方法,如施肥、轮作、深耕等。
(2)讲解土壤保护的意义,如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等。
2. 土壤资源调查与监测(1)讲解土壤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方法,如遥感、GPS等。
(2)举例说明土壤资源调查与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地区的土壤资源状况,并提出改良和保护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资源调查与监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3.7 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土壤》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2. 掌握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3. 了解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价值。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土壤的分类和特点。
2. 难点:土壤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图表和案例。
2. 准备土壤样品,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3. 准备相关视频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土壤与环境的干系。
4. 安置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美景背后的地理规律,从而引出土壤这一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活动一: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尝试总结出土壤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身边的土壤,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
活动二:引导学生讨论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污染对生态环境的风险。
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珍爱认识,培养其关注环保、热爱地球的责任性识。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活动,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土壤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土壤污染的风险性。
3. 土壤资源的利用与珍爱:介绍我国土壤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珍爱土壤资源。
活动三:请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合理利用和珍爱土壤资源的建议和措施。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分组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土壤资源的利用和珍爱工作,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 教室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对土壤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高一地理3.7《土壤》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3.7《土壤》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了解土壤的肥力特征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特别是其与农业的关系。
2、了解土壤的组成。
3、了解生物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人类活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4、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5、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二、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四、教学方法1、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土壤标本以及联系平时生活经验,认识土壤的肥力特性。
2、充分运用示意图,说明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联系旧有知识,认识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准备投影片、挂图、土壤标本七、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过年的时候,当我们走进农家小院,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副对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横批是“土府中央”。
这是来敬奉谁的呢?(学生异口同声)土地爷。
那么,为什么人们对土地如此敬奉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讲授新课]3.7土壤[教师提问]大家对于土壤并不陌生,同学们在哪儿见过土壤?[学生回答]在花园里,在田地里,在花盆里等等。
[教师提问]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学校操场上的土是不是土壤?[学生讨论]1、不是,因为它太硬,土壤应该是疏松的。
2、因为它不能生长农作物。
[教师启发]大家判断的是否正确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首先知道什么是土壤? (学生讨论) 略[教师强调]具有肥力是土壤特有的本质属性,所以普通土地与土壤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肥力特性。
如果没肥力特性,尽管在地表而且疏松也不是土壤。
[读书第83页图3.46及小字]加深对土壤概念理解。
[教师引导]有的同学认为土壤肥力就是土壤能否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的高低只取决于能提供多少有机质。
所以只要给土壤施肥,土壤肥力就会提高,这种认识对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土壤有无肥力,要看其能否供应和调节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高中地理_土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土壤》教学设计本书教学总体上可以遵循“案例分析——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拓展应用”的思路展开。
首先利用或借鉴“亚马孙人改良土壤”的案例,提出核心问题:土壤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进而细分问题:什么是土壤?如何观察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土壤有哪些功能?如何养护土壤?接着以观察实地土壤或土壤标本为基础,结合视频、图片展示,了解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
然后围绕“土壤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家乡的土壤”为参照,结合“常见的土壤现象”,探究、归纳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
最后拓展到“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以“盐碱地综合治理”“地方病”为案例,探讨如何改良和养护土壤。
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切实以观察、实验为基础展开教学,增强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落实“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学生特别是城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壤的认识非常模糊和抽象,而土壤组成、质地、剖面构造等需要直观感受的知识对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至关重要。
因此,教材一方面呈现了一系列图像拓展学生对土壤的间接感知,另一方面特别强调“观察家乡的土壤”,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等方式强化对土壤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要落实课本相关活动要求,切实创设学生能够接触、观察土壤的情境。
考虑到学校实际情况,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挖土壤剖面用于教学。
同时,要在充分利用课本图像的基础上,收集、展示其他地区典型土壤的图像和视频,与本地土壤进行对比,拓展学生对土壤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突出土壤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联系,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综合思维。
本节是自然环境各要素学习的最后一节,前面各要素的学习为本节打下了“联系”的基础。
同时课程标准要求“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任务层次高,理解难度大。
为此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点:一是各要素特别是生物和气候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梳理这些关系,可先联系本章第一节植被的有关知识,从“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开始,逐步引入其他要素的影响,帮助学生最终理解“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一、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能够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熟悉地理土壤的概念和定义;2.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3.掌握地理土壤的分类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土壤的概念和定义;2.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4.土壤的分类和特征。
2.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前导导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2.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3.团体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流程3.1 活动一:前导导入•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10分钟步骤: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壤。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的颜色和质地不同?”3.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3.2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20分钟步骤: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
2.教师解释并讲解多媒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3 活动三:团体合作学习•工作形式:小组活动•时间估计:30分钟步骤: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土壤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收集相关资料,介绍所选择的土壤形成因素,并解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每个小组派代表做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3.4 活动四:实地考察•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30分钟步骤: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地点,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特征。
《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土壤》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基本构成和重要性。
2. 学习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
3. 掌握土壤的改良方法以及与农业生产的干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土壤的分类及各类型的特点,了解土壤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和相关视频。
2. 准备土壤样本,以便学生观察和实验。
3. 准备农业生产相关的案例和数据,以便教室讨论。
4. 安置学生课前预习,了解土壤的基本观点和分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干系?从而引出土壤这一话题,并介绍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新知探究1. 土壤的组成(1)通过展示不同类型土壤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土壤的种类和特点;(2)通过实验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包括矿物质、有机质、水分、气体等。
2. 土壤对自然界的影响(1)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壤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提供养分、保持水土等;(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土壤,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3. 土壤与人类的干系(1)介绍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如粮食生产、建材制作、工业原料等;(2)引导学生了解土壤污染的风险及防治措施。
(三)互动环节设计一些互动问题,如:1. 为什么有的植物在沙土中发展得好,而有的在黏土中发展得更好?2. 土壤污染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哪些风险?我们应该如何防治?3. 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土壤?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作业1.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爱土壤。
2. 作业:搜集一些有关土壤的资料,如土壤与农业、工业、环境等方面的信息,准备在下次课上与大家分享。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word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3.7 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5.2《土壤》教案
5.2 土壤教材分析通过野外观看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观看〔识别〕、说明〔鉴别〕。
土壤剖面形态:层次和特征的描述。
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母质〔风化壳〕、生物、气候、地形、时间、水文、人类活动。
学情分析可要求同学采集图样,为观看土壤做预备。
教学目标〔一〕区域认知不同土壤类型的分布。
〔二〕综合思维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三〕地理实践力识别土壤类型。
〔四〕人地协调观从养护的角度,理解爱护土壤的措施。
教学重点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教学难点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学方法启发式,师生互动式,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本引言导入,将同学带入地理学习情境。
提出问题,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动新课探究一观看土壤1.老师课件展现以下问题:什么是土壤?如何描述土壤特征?结合同学带的图样,描述家乡土壤的特点。
2.同学阅读课本P88、P89正文与图5.18,思索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3.同学展现学习成果,同学之间质疑、补充。
4.老师结合课件,进行总结。
老师强调:土壤颜色是土壤的重要特征,依据颜色命名土壤是土壤重要的命名法那么。
华北地区的土壤是用黄色命名,南方地区的土壤是用红色命名,四川盆地的土壤用紫色命名,北方地区的土壤用黑色和黄色命名。
〔过渡〕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裂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转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
是形成土壤的根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根底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接下来,学习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探究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同学活动:阅读课本P91、p92的全部内容,推想土壤使如何形成的?2.老师结合黑土的相关资料,利用形成因素来分析土壤的形成。
3.师生互动完成P92活动。
〔过渡〕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探究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1.老师课件展现以下问题:土壤的功能有哪些?如何养护土壤?2.同学阅读课本P92、P93、P94全部内容,思索并试着解决上述问题。
土壤(人教版新教材教案)
土壤教案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壤概念及物质组成;土壤质地分类;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及功能、养护。
2.难点: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土壤质地分类。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观察土壤播放视频“种子在土壤里发芽成长”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有机质:指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水分: 土壤水空气: 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大致为:(展示图表)土壤孔隙占50%,内含水分和空气,且水分和空气比例约为1:1;土壤固体占50%,其中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
观察土壤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1.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另外展示我国土壤分布图。
黑土:黑土富含腐殖质,颜色发黑,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黄土: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沉积物。
它是原生的、成厚层连续分布。
常含有古土壤层及钙质结核层,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陡壁。
红壤:在闽西地区众多的丘陵和中、低山地带,杉林、竹林资源丰富,并且盛产红柿、蜜柚等成为闽西“靠山吃山”经济形式的重要支柱,这与其广泛分布的红壤有莫大关系。
因富含铁、铝的氧化物而呈红色,展示云南东川的红壤景观。
2.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成为土壤质地。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理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熟悉土壤的分布规律。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土壤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土壤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2. 难点: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分布规律。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收集土壤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提问: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覆盖的一层松散物质,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用途,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师介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生物、母质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土壤资料,分享土壤的相关知识;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展示内容。
四、小结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2.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土壤有哪些用途?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以及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新课讲授1. 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教师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并做笔记。
2. 土壤分布规律- 教师介绍土壤分布规律,如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 -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土壤分布规律。
地理课土壤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学会分析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土壤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研究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
(2)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3)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土壤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2)土壤肥力特性的多因素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美丽的景色背后,离不开土壤的滋养。
(2)提出问题:什么是土壤?土壤有哪些分类?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 土壤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组成(1)介绍土壤的基本概念,如土壤的定义、土壤的组成等。
(2)讲解土壤的分类,如根据土壤质地、酸碱度等进行分类。
(3)展示土壤的微观结构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
3. 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1)讲解土壤形成的过程,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影响因素。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土壤形成的差异。
4. 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介绍土壤肥力的概念,如土壤的有机质、养分含量、酸碱度等。
(2)分析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作物生长、产量等。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土壤肥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5. 实验与观察(1)进行土壤质地实验,让学生亲手体验土壤的质地差异。
(2)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的层次结构。
6.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地理土壤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 认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土壤资源的认识,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土壤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 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教学难点:- 土壤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 土壤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多少种土壤吗?土壤有什么作用?2.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土壤的多样性。
3.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基本概念:- 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2. 土壤的物理性质:- 讲解土壤的质地、结构、水分、温度等物理性质。
-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土壤的物理性质。
3. 土壤的化学性质:- 介绍土壤的有机质、养分、酸碱度等化学性质。
- 讲解土壤养分的转化和循环。
4. 土壤的生物性质:- 讲解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根系等生物因素。
- 介绍土壤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讲解土壤对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土壤资源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2. 展示成果: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土壤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壤资源的必要性。
2. 拓展:-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高中地理_土壤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土壤【教学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核心素养目标】1.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2.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3.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4.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1.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说明土壤的发育过程。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通过南方红壤、东北黑土地的视频导入,让同学们了解不同土壤的形成,并思考地理环境对其形成的影响?贯穿全课。
二、新课讲授1.观察土壤(1)介绍土壤的概念通过表格进行土壤组成成分的比较,同时重点突出其与肥力的关系,既可作为拓展,又可解释引入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想一想:野外如何判断土壤?出示课件: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过渡到下面两个知识)(2)土壤颜色通过图示图片土壤颜色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3)土壤质地A.通过展示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标本,让学生感知土壤质地的不同,让学生直观识别不同土壤。
B.拓展在我国这三种土壤的大致分布、土壤质地的分类及分类标准,从而使学生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C.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不同,通过具体介绍改良方法更加清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土壤剖面构造通过图示法和课本内容介绍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的特点,并进行比较,得出有人为干预的土壤具有极大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拓展活动:“观察家乡的土壤”,让学生课下进行观察后家乡土壤的特点。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节土壤》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土壤》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土壤的类型及其特点。
3. 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壤,并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增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类型的特征。
2.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土壤的识别,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土壤类型样本,以及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教学道具,如模拟土壤形成过程的道具。
3. 制作PPT教案,包括图片和相关说明。
4. 了解当地土壤类型,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实例讲解。
5. 准备互动环节的材料,如让学生进行土壤分类等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土壤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形成原因以及土壤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土壤。
(二)新授内容1. 土壤的组成:展示土壤的剖面图,介绍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组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让学生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
3. 土壤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壤,如黑土、红土、黄土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分布。
4. 土壤对人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壤对农业、林业、渔业等产业的重要性,以及土壤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果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不同类型的土壤的特点和分布。
2.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土壤调查报告,总结他们在实地观察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土壤的组成、形成过程、分类和人类的影响。
2. 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布置作业1.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土壤的调查报告,总结他们在实地观察中的收获和发现。
2. 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土壤高中地理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认识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2)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土壤科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土壤的形成因素;2.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土壤形成的过程;2. 土壤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土壤样品;3. 土壤相关图片、视频资料;4.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土壤?土壤有什么作用?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物质,具有肥力,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1)教师讲解土壤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展示土壤样品,让学生观察;(2)学生总结土壤的分类,如:沙土、壤土、粘土等。
2.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1)教师讲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形成的过程;(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成土母质对土壤质地的影响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如:土壤形成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土壤质地影响较大?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3. 教师点评、总结。
四、小结作业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土壤的概念、组成、分类、形成因素等。
二、新课讲授1. 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1)教师讲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如:提供养分、水分、空气等;(2)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资料了解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高中土壤的形成教案
地理高中土壤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土壤的定义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2. 掌握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3. 认识不同气候带下土壤类型的差异。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土壤样本的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内容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矿物质、有机物、水、空气和生物组成。
- 土壤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形成的五个关键因素- 母质:原始岩石的性质影响土壤的初步构成。
- 气候:温度和降水量是决定土壤类型的重要因素。
- 地形:坡度、海拔等地形条件影响土壤的侵蚀与堆积。
- 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地质作用。
土壤剖面的结构- 表层(A层):富含有机质,颜色较深。
- 淀积层(层):矿物质富集,结构较紧实。
- 风化层(C层):接近原始母岩,成分较粗糙。
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农业耕作、城市扩张等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的形成和改变。
- 环境污染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不同气候带下的土壤类型图片和视频。
-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采集土壤样本。
-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
- 利用实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土壤成分的简单分析。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提问,检测学生对土壤形成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某一土壤类型的报告。
- 设计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深度。
教学反思- 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点,调整教学策略。
- 根据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 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土壤教案完整版课件
土壤教案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八章“土壤与环境”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重点章节为8.2节“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和8.3节“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提高学生对土壤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土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土壤样品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土壤的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
教学重点: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土壤的生态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土壤样品、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土壤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土壤的特点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土壤的概念与形成过程;(2)土壤的组成成分;(3)土壤的分类与分布;(4)土壤的生态功能。
3. 实践操作:(1)观察土壤样品,分析其组成成分;(2)运用显微镜观察土壤中的生物;(3)根据土壤的特点进行分类。
4. 例题讲解:(1)什么是土壤?土壤是如何形成的?(2)土壤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3)我国常见的土壤类型有哪些?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土壤的生态功能;(2)分析土壤样品,判断其类型。
六、板书设计1. 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组成成分、分类及生态功能;2. 土壤样品观察与分析方法;3. 我国常见土壤类型及其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土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组成成分;(2)列举三种土壤类型,并说明其分布特点;(3)分析土壤的生态功能,谈谈如何保护土壤资源。
2. 答案:(1)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混合物,是生物、水分、气体和矿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产物。
土壤形成过程包括:成土母质的风化、有机质的积累、微生物的作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土壤》教学设计上一节好课,备课是关键,备课少不了好的教案。
查字典地理网特为老师们分享优秀教案,不妨一起来看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对土壤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壤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导学、综合分析与读图分析法相结合,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板图或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
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
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讲授新课]
3.7 土壤(板书)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性(板书)
(引导)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在我国古书《说文解字》中,就对“土”字有形象的解释。
请大家读3.46图。
土壤不同于土地,二者是有区别的。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板书)
(解释)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土地资源。
土地包含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等类型,还包括沙漠、石山、荒地等目前难以利用的土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领土有多大,土地面积就有多大。
如我国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折合成土地就是144亿亩。
而土壤的范围比土地要小。
它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
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可见,土壤包含在土地中。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起什么作用呢?(打出投影胶片图3.47并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然后教师据图分析、讲解)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处于四大圈层相互接触的过渡地带,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二,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第三,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肥力。
3.土壤的肥力特性(板书)
(分析)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这是土壤的本质属性,也是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一个根本区别。
什么是土壤肥力呢?
土壤肥力是一种天然的能力,并非施了化肥才具有肥力。
它是指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
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有高有低,并非恒定,这与其物质组成有关。
土壤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呢?
4.土壤的物质组成(板书)
(引导学生着重从每种成分的作用以及每种成分与土壤肥力的关系这一点分析)
土壤矿物质——由成土母质风化而成,是土壤的主要成分,与肥力有密切关系。
土壤有机质——集中在地表层,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成分。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土壤水分和空气——贮存在土壤孔隙中,流动性大。
两者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这四种物质的比例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就称的上是理想土壤呢?图3.48给出了一个标准。
(可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完全按照图中给出的四种物质的比例在实际当中是很少的。
所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中,凡是与此接近的土壤,就可以认为是肥沃的土壤。
(承转)土壤是为农业服务的。
土壤肥力的高低与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板书)
(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归纳、讲解)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
一方面,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即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另一方面,土壤是一种可更新资源,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须合理使用和保护。
否则,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地贫瘠,变成荒漠。
二、土壤的形成(板书)
(引导)土壤的形成,即土壤肥力特性的形成,它是在岩石(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要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其中,生物因素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土壤的形成过程(板书)
(教师依照以下的线索引导学生分析)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这其中包括三个过程或三个阶段:
(1)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2)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3)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板书)
(打出投影胶片图3.50或在黑板上板图)
(分析)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布在地壳中的岩石风化后,矿物质分解释放的元素一部分分解被淋失到地壳深处,另一部分通过植物根系吸收到体内。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一些枯枝落叶落到地表,合成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
腐殖质,形成土壤肥力,供植物重新吸收、利用,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循环。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包含了两个过程: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承转)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尤其生物)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长时期的人类活动也有意或无意的参与了成土过程。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板书)
有利影响——合理耕作经营、重视培育保护,用养结合,可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用和培育下,形成了高产稳产的耕作土壤(也称农业土壤),如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等。
俗语说:“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可见,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保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不利影响——会引起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课堂小结]
当今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而且还要学会养地;不仅要施用化肥,也要善于使用农家肥。
这样,学会用养结合,才能促使土壤不断改良,肥力不断提高。
(课堂活动)根据图3.52,议一议气候、植被和土壤在分布上的关系。
[课后作业]
1.有关土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是由土和肥等物质组成的
B.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含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
C.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D
2.土壤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其中构成土壤骨骼或框架的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B
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生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答案:B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降水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答案:C
5.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
A.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B.土层的疏松程度
C.土壤颗粒的大小
D.水分的多少
答案:A
6.下列各项中属于耕作土壤的是( )
A.红壤
B.黑钙土
C.水稻土
D.棕壤
答案:C
7.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B.所谓土壤肥力,就是指能够调节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C.矿物质经风化分解能够把原来固结在矿物中的养分元素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因此矿物质与土壤肥力有密切关系
D.肥沃的土壤,上层多为粉砂壤质地,比较疏松,孔隙度小,便于通气、透水
答案:C
8.有关土壤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风化作用是主导作用
B.土壤中每种成分都有独特的作用,它们之间又有密切的关系
C.气候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D.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母质起着改造作用
答案:D
9.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 ,B_____ 。
(2)土壤水分和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和____ ,既能____ ,又 _____。
答案:(1)矿物质有机质 (2)空气气候条件
(3)水分空气热量通气透水蓄水保温
●板书设计
3.7 土壤
一、土壤及其肥力特征
1.土壤与土地的区别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3.土壤的肥力特性
4.土壤的物质组成
5.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二、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形成过程
岩石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2.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土壤肥力的形成
3.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
更多精彩地理教学设计,尽在查字典地理网,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