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5课《风的作用》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二单元第5课《风的作用》教案
的作用。
轻微的杂物使地面裸露,风携带的沙子还会对岩石造成破
表。
坏……初步认识风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A我们的看法•匕
班机记彖表)
全班交流
分享。
a能火池上爆。
瓦能吹起沙子。
队能把土电火干形良功处
攻能把/R•注机找也。
交流后总
结。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
实救材料:岩石、放大镜、砂纸等。
学生分组
旨在通过
研讨。
一步了解
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
风的搬运
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底部的蘑菇外形,称为风蚀蘑菇。
和堆积作
(3)风蚀柱。产状水平和垂直节理或裂隙发育且岩性单一的岩
层区,受风沙的长期吹蚀作用后,原岩石崩解破碎,形成一
些孤立的柱状岩石,称为风蚀柱。(4)风蚀城堡。风蚀城堡是
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出现在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
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岩石表面。
进行模拟
模拟实验,
(2)然后用砂纸用力打磨岩石。(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
实验,填写
认识风卷
磨蚀)
模拟实验
起的沙子
(3)比较没有打磨和打磨后的岩石,你有什么发现?
记录表。
对地球表
实验现象:打磨的岩石表面有一些颗粒掉落,岩石表面出现磨
面有磨蚀
痕。
作用。
我的观察记录
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加深对风的作用的理解;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将风
的作用与火山、地震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风的作用是缓慢进行的,需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由风的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并不陌生,他们从电视、网络和书籍中获得了一些相关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4(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起始课。

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提供“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感受到地球上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的同时,会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为单元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是他们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旅途中、网络中、电视中的见闻都会使他们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不仅可以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提供思维线索,而且也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知道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够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难点]观察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猜想形成不同地形地貌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橡胶篮球、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多媒体课件、地形特点记录表、班级大记录单(猜想地形形成原因)、记号笔[学生]立体中国地形图和立体世界地形图各一张、五种不同颜色的超轻黏土、纸条、记号笔、活动手册或学习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一个橡胶篮球、教学课件]1.出示一个橡胶篮球提问:(1)这是什么?什么样的篮球?(2)近距离看看,你看到的这个篮球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教师小结:我们远看去似乎是光滑的,其实它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教学内容分析】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本单元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而本课内容紧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本节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关系”,第二部分是“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关系”。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由于五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很难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但是他们在生活中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因此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几课时知道了用多面镜子把光投射到一点,以及用凹面镜和凸透镜都可以汇聚阳光,本节课是从物体本身的特点,以及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黑色、红色、白色、黑色亚光、白色亚光喷漆的注射器、温度计;白炽灯及底座【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T: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火球,很早以来,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能吸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从中获得更多的热能。

2.T: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有很多利用太阳光的事例,比如晒稻、晒海盐、蔬菜大棚等。

3.出示太阳能热水器图T:其中太阳能热水器是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成功例子,那么太阳能热水器有哪些设计可以使它高效地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呢?S:采用黑色,我认为黑色吸热快;采用斜的摆放方式,与太阳光垂直放置吸热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全部优秀教案(共8课时)1.光和影【教材简析】《光和影》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

本课将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影子有许多特点,比如说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影子有大有小,有方向等。

教材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光源和影子。

教材第一部分以影子游戏导入,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影子产生的条件,而后揭示什么是光源。

第二部分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在光的照射下影子的变化规律,发现物体的形状和影子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观察动手能力,经历过较多的探究活动,对影子的产生和特点积累了不少经验。

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照射角度改变而改变等,这都是开展教学的有利方面。

不足的是,他们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如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但缺乏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光源是指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光的物体。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科学探究目标1.能小组合作完成光和影的探究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子的特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5 风的作用》教学设计环节一:聚焦,揭示研究主题(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观察图片,思考: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2.观察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活动1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震和火山喷发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

除了地震和火山喷发,还有什么因素能改变地球表面的样子呢?请看这张照片。

2.出示风蚀拱门图片,提问:这是风蚀拱门,你觉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聚焦改变地球表面的因素,用照片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引出风的作用。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学生活动2:讨论并记录看法1.思考: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小组交流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并总结观点。

教师活动21.提问:风对地球表面会产生怎样的作用呢?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结合“风蚀拱门”的图片,讨论分析出合理的信息。

3.组织小组交流汇报从图片中所获取的信息,教师将信息记录在黑板上汇总。

学生活动3: 模拟风卷起的沙子对岩石的影响1.思考:我们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1)思考:选用砂岩代表自然界中的岩石,砂纸模拟什么呢?思考:怎么模拟被风吹起的沙子磨蚀岩石的过程呢?思考:随意摩擦吗?(3)观看微视频《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明确实验操作方法。

注意先观察砂岩的特征并记录再进行实验。

(4)分组进行模拟实验。

3.说一说:(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2)这个现象与自然界中的风蚀拱门相比明显吗?说明了什么?(3)结合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说说在自然界中观察到的风蚀拱门是怎么形成的?教师活动31.提问:能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吗?2.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实验:初步探究风的侵蚀作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特点,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3.梳理学生交流信息并记录。

活动意图说明:炽热翻涌的岩浆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由此提出本课研究的主要问题,不仅将本课的研究主题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环节二:探索活动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21.阅读资料(文字+视频资料),了解并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师活动21. 谈话: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

播放“地球内部结构”视频资料。

2. 出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提问:地球内部结构分为哪几部分?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供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文字、视频、图片资料供学生阅读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知识基础。

环节三:探索活动二——了解地壳的组成(指向目标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①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②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岩石圈和软流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

③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学生活动31.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和补充材料,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种类典型岩石2.说一说: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 它们分别是什么?教师活动31.出示阅读材料和自学要求。

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2021年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

2021年秋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一、单元概述本单元中的“地球表面”主要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简称地形,又称为地貌。

地球表面的地形复杂多样、不断变化。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指向“变化”一词,即地形地貌的变化。

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呢?教科书通过指导学生亲历观察、假设、模拟实验、形成解释等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起“地球现今的面貌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地球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认知。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课程内容。

14.2.1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及大气之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14.2.3举例说明水在地表流动的过程中,塑造着地表形态。

14.5.1描述地球内部有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4.5.2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14.5.3说出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石构成。

15.3.1了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

3.2说出人类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15.3.3举例说出人类保护环境的举措,能够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适当建议。

为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本单元在设计上顺应学生的认知与心理特点,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模式。

在单元的起始课,引导学生对主要地形的成因进行假设,埋下探索的伏笔,引发探究的兴趣;在后续各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亲历相应的一系列科学实践活动,完善或修正已有认知,逐步形成对地形变化成因的科学解释,在单元最后一课,带领学生回顾、反思学习过程,建构起关于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新认知。

本单元共安排了7节课。

第1课“地球的表面”,作为单元起始课,除担负明确学习主题的任务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亮明“影响地形变化因素”这一观点的机会,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反思、建构相关科学概念的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对地球全貌的观察——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每一个典型地形地貌的观察。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光教案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光,本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包括:1、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观察影子、光源、物体的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子变化规律。

2、观察记录一天中午体影子的变化,对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作出有依据的推测或解释。

3、理解课文中有关观察、实验操作的目的和方法,能按要求进行操作。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光的强弱、材料属性、物体与阳光的角度和物体升温快慢的关系。

4、能准确地记录实验、观察中的数据,并根据要求绘制出柱状图或折线图。

5、运用本单元的科学原理,设计、制作潜望镜、太阳能热水器。

本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1、自然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为生产、生活、科研服务。

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2、事物都有利有弊,科学技术也一样。

人们应该在利用事物有利的一面的同时尽力避免不利的一面。

第二单元测试题(第24、25课时)一、填空题1.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2.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都要发生变化。

3.光是沿传播的,传播速度很快,达到每秒。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色物体吸热快。

二、判断题1、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所以月亮是一个光源。

()2、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没有什么变化。

()4.光是沿四面八方任意传播的。

()5、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是为了利用光的反射。

()6、太阳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热散发到宇宙空间,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7、太阳光的多少、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关系。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地球的表面 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 地球的表面 教案

第1课地球的表面
(教材P21~23)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并根据活动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设计意图】观察我国的地形图,让学生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这个活动是在整体感知地球表面地形特点的基础上,将学习的视角聚焦到陆地,建立具体的“地形”的概念。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然后帮助学生完善。

5.小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高原,东部多平原。

按照起伏高低和形态的不同,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平原低又宽广,高原高又宽广,山地比较高、有点陡,丘陵坡度较缓,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壳运动、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流水作用等。

【设计意图】经过观察探索、根据资料完善、分组汇报、教师帮助完善这几个步骤,引导学生对我国主要地形及其特点、影响因素有深入的认识。

1.小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地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地球的结构教案(教材P24~25)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让小组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自主探究4个活动,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充分准备。

3.展示:课件展示研讨主题。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探索与研讨【设计意图】3个研讨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

当学生能够运用前面了解到的现象来支持自己的答案或观点时,说明他们对地壳运动有了充分的理解。

拓展与小结1.小结: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

2.拓展:地壳运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那么,它们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板书设计2.2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本课在前后课之间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在教学时,首先展示了一个岩浆涌动的火山口图片,引起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无限猜测与遐想,此时提问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并且与前面的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体现了单元内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然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安排了4个活动,分别是整体认识地球结构、具体了解地壳的组成、了解地壳的运动和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帮助学生对地球结构建立整体认识的同时聚焦地壳运动,为后面研究地震和火山喷发做好了充分准备。

最后,通过对3个问题的研讨,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主要研究的几个内容,既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实践能力。

课后作业三、选择题。

5.如图是某小组同学做的地球结构模型的剖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代表地幔B.红色代表地核C.黄色代表地壳参考答案三、5.B一、五年级上册第1单元选择题1.夜晚,小刚朝前走并经过一个路灯,他影子长度的变化将会是()。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1光和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5、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共6课)(精编版)(2021新版)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

地形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

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

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插播视频)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些认识?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教学目标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案及教学效果检测)一、分解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光》(8课时)教学目标双向细目表(说明:1.“学习水平”中,识记、理解、运用为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他“操作、比较、兴趣”课根据学科特点来设计。

2.检测方法主要题型:a填空,b判断,c选择,d操作,e解决问题)二、教学设计建议(请大家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光究竟是什么呢?光是一种电磁波。

按波长电磁波可以分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既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光是一种物质,光也是一种能量。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所限,小学科学中不可能指导学生从光的本质上去认识光。

本单元只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它的传播特点——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另外认识太阳光具有热能,探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学生天天和光接触,对于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可以转化为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生活中他们也接触了一些利用光的原理制作的玩具和仪器。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具有一定基础的。

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

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

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光和影的关系开始,包括第1课“光和影”、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因为影子的产生和其特点正好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规律。

所不同的是,第一课时在教室里进行,后一课时在室外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是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推测和验证光的传播特点,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回过头去解释影子的成因。

第4课“光的反射”,是第3课的延续。

光的传播特点还包括光遇到物体会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通过三个逐渐增加难度、层层递进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并知道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2020出版新教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2020出版新教材)

2020年出版教科版新教材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震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3.通过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教学重点:理解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懂得避震小常识。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PPT课件、木棍毛巾若干。

学生收集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在之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明白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复杂多样的,地球的内部也是分层分圈的。

那么,请同学们思考,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地球的表面会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上网最惨重的一次。

后来,国家把每年的5月12日设置成防灾减灾日,警示人们一定要注意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地震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的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二、分组讨论,交流资料。

在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小任务,收集一些地震的资料。

我们每个人收集到的资料是有限的,但是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下面分小组进行资料交流并讨论地震形成的原因。

预设:汶川地震资料、唐山大地震资料、日本9级大地震。

三、授新:地震形成的原因1.大胆假设:想要解开地震成因之谜,我们需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根据现象做出假设,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峰上发现了各种海洋生物的化石。

(PPT课件播放地震场景、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生物的化石。

五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五年级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

二、光⒈光和影一、教材分析:第一部分:什么是光源。

我们平常接触的光很多,白炽灯光、日光灯灯光、太阳光、月光、激光,等等。

到底什么才是光源呢?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

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这样的物体才叫光源。

第二部分:影子。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探究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影子变化的特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该活动分为三个小的活动,教科书分别用图和文字说明了实验的方法和要求,学生要照图上的要求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画在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二、教学背景: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

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实际地去观察、整理数据、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镇海区庄市中心学校:张海波)⒉阳光下的影子一、教材简析及背景:本课和前一课《光和影》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是研究光和影子的关系,不过这一课的观察活动要求在阳光下进行,是对上节课在探究活动中所发现的规律在自然环境中的验证、拓展和进一步理解。

本课不仅是上节课的继续,同时还为学生今后学习“时间”“宇宙”等单元的内容打下一定的基础。

(镇海区贵驷小学:朱涛)⒊光是怎样传播的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的思路是问题—解释—实验验证—解释。

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

教科书是从学生司空见惯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教科书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实验的器材、方法和步骤,卡纸上蓝色的点表示小孔。

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

教科书中左图,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最后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而教科书中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第一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光2.1光和影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3、关于“光源”的教学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4、影子的特点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5、回顾和总结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1光和影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影子的特点: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2.2阳光下的影子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过程与方法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三、教学重、难点探究影子的特点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3、整理我们的记录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4、日影观测仪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2.3光是怎样传播的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是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三、教学重、难点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

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1)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2)2人一组自行操作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1)提示注意用眼2)书上资料的介绍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3光是怎样传播的我的推测:直线传播我的依据:验证光的传播路2.4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过程与方法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2、制作简易潜望镜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三、教学重、难点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2、照亮目标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1)汽车反光镜(凸镜)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5、做一个潜望镜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3)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6、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六、作业设计万花筒的制作七、板书设计2.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汽车反光镜:凸镜医生带的额镜:凹镜光的路线图光的路线图潜望镜的制作2.5光与热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三、教学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2、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六、作业设计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七、板书设计2.5光与热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验证: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记录我们的数据: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过程与方法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三、教学重、难点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

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2)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3)学生实验、记录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2)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3)学生实验记录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刻度值是多少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2)分析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5、总结归纳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六、作业设计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七、板书设计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折线图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二、教学准备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三、教学重、难点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工作过程设计的细节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六、作业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七、板书设计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简图: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过程与方法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