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董志勇·行为经济学 第一章 实验

在没有正 式契约的 情况下的 交换行为
信任 者将 回报 零单 位: x=0 投资 者分 配的 份额 也为 零: y=0
平均看, y=0.5S并 且信任者 的回报稍 微地低于 0.5S. x随着y的 增加而增 加。 (Berg et al 1995; Camerer, 2002)
)
《行为经济学》第二讲 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 --正常与反常;质疑与挑战;演变与修正 正常与反常
博士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董志勇
游戏名 称
游戏内容定 义
实际生活 中的例子
传统 经济 学预 测的 结论 双方 都选 择拒 绝
实际验证
说明
囚犯困 境( Prison ers’ Dilemm a)
雇主向雇工提 出工资w并且 期望得到一个 e*的工作效果 。如果雇工拒 绝(w,e*)他 将失业一无所 有。如果雇工 接受,他可以 (实际)提供 的工作效率e 在1和10之间 。 假定雇主的利 润为10e-w, 工人的净得为 w-c(e). c(e) 为成本函数, 随e严格递增 。
雇工 将选 择e=1 的最 小值 。 雇主 将提 供最 小的 工资 额度 。
第三者 惩罚游 戏 ( Third Party Punish ment Game)
A和B一起做 一个独裁者 游戏。C作为 一个旁观者 观察多少的S 将给B。C可 以对A进行惩 罚,但是这 个惩罚对C本 身是有代价 (成本)的 。
见义勇为 (社会谴 责,责骂 邻居)
B将得 不到 任何 东西 ;C也 不会 对进 行A惩 罚。
B会对 不公平 进行惩 罚。 负互惠 性。
独裁者 游戏 ( Dictat or Game)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行为经济学实验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经济学领域中,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它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中,试图解释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行为。

为了更好地理解行为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让我们通过一些实验例题来深入探讨,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例题(一)禀赋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

A 组的参与者每人得到一个咖啡杯,而 B 组的参与者没有。

然后,研究者询问 A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他们手中的咖啡杯,同时询问 B 组的参与者愿意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同样的咖啡杯。

实验结果:A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出售价格往往显著高于 B 组的参与者给出的购买价格。

知识点:这一实验结果体现了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拥有某个物品后,对该物品的价值评估往往会高于未拥有时。

在这个例子中,拥有咖啡杯的 A 组参与者由于对杯子产生了“拥有感”,从而高估了其价值。

(二)损失厌恶实验实验设计:参与者面临两个选择。

选择 A 是确定获得 50 元;选择B 是有 50%的机会获得 100 元,5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A,即确定获得 50 元。

然后,再给出另外两个选择。

选择 C 是确定损失 50 元;选择 D 是有 50%的机会损失 100 元,50%的机会没有损失。

实验结果:大部分参与者选择了 D,即宁愿冒险也不愿意接受确定的损失。

知识点:这一实验揭示了损失厌恶的心理。

人们对损失的感受往往比获得更强烈。

在面对获得时,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选择确定的收益;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们更愿意冒险,试图避免确定的损失。

(三)锚定效应实验实验设计:研究者让参与者估计一个未知的数值,比如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

在给出问题之前,先向参与者展示一个随机的、但明显过高或过低的数字(称为“锚”)。

实验结果:参与者的估计值往往会受到所给定的“锚”的影响。

经济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经济实验报告格式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1. 实验背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行为、资源配置、政策调控等经济现象越来越复杂。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经济实验作为一种模拟真实经济环境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市场交易过程,探讨价格机制、供需关系以及市场效率等问题。

2. 实验目的(1)验证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分析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影响。

(3)探讨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现象。

二、实验方法与过程1.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模拟市场交易的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如买家、卖家、市场管理者等,通过模拟交易过程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

2. 实验过程(1)实验准备:设置实验场景,包括市场类型、商品种类、初始价格、初始库存等参数。

(2)实验实施:参与者根据自身角色进行市场交易,包括报价、出价、议价、成交等环节。

(3)数据收集:记录每次交易的成交价格、成交量、市场剩余库存等数据。

(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计算平均价格、价格波动、供需弹性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市场价格逐渐趋于稳定,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

(2)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有显著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

(3)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现象并存。

在竞争充分的市场中,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而在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价格可能无法准确反映市场真实情况,导致资源浪费或市场失灵。

2. 实验分析(1)价格机制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在竞争市场中,价格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需变化,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这验证了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2)供需关系的影响:实验中,供需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变动的影响与经济学理论相符,进一步证实了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

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3篇)经济学模拟实验报告 11、太阳下影子变化实验名称:太阳下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绳子、橡皮、铅笔、呼啦圈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代替太阳,把手电筒用细绳挂在呼啦圈上。

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__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动转动。

实验结论:早上和傍晚的影子最长,中午的影子最短。

2、实际试验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实验名称:模拟昼夜变化的实验。

实验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实验过程:用手电筒水平照射地球仪,会发现向着手电筒的一面变亮了,背着的一面没有变亮,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着和黑的一面不断变换。

实验结论: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随着地球的转动,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3、设计试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4、设计试验证明光的行进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三张带孔的纸板等试验过程:把三张纸板平行放置让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用手电筒照,光能穿过三个小孔;让三个小孔不在一条直线上,光不能通过小孔。

试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5、实验名称:研究电磁铁的磁极(自制的电磁铁)实验方法:(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钉帽一端与指南针接近,如果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吸,那电磁铁的这端就是南极;(2)改变电池的__极,发现钉帽与指南针的北极相斥,这时电磁铁的南极变成了北极。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电池__极方向改变后会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6、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假设与线圈圈数有关。

线圈匝数多,磁力大;线圈匝数少,磁力小。

保持不变的是:电池数量、铁钉粗细等。

需要改变的是:线圈匝数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有关。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标题:经济学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经济学原理是研究人们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做出选择的学科。

实验是经济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模拟真实经济环境,观察和分析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经济学原理实验,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行为理论,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三个经济学原理实验,分别为“供求关系实验”、“效用最大化实验”和“一致性实验”。

实验流程和实验细节如下:1. 供求关系实验:- 设计一个商品市场,让参与者根据价格制定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 统计不同价格下的供求量并绘制曲线,观察供求关系的变化;- 分析供需平衡点和价格对供求的影响。

2. 效用最大化实验:- 设计一个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场景,参与者需要在有限预算下选择最佳组合;- 观察参与者的购买行为和决策原则,了解效用最大化的理论;- 分析价格、收入和个人偏好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3. 一致性实验:- 设计一个合作博弈,参与者通过合作和竞争获得利益;- 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表现和合作策略;- 分析合作策略的背后原理和社会效益。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供求关系实验:- 结果显示,供需曲线交点处为供需平衡点,价格和交易量也在这一点上实现平衡;- 需求增加或供应减少会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上涨;- 需求减少或供应增加会导致供需不平衡,价格下跌。

2. 效用最大化实验:- 结果显示,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参与者倾向于选择能给予最大满足的商品组合;-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涨会降低商品的边际效用,导致购买量减少;- 在个人偏好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绝对价格变动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

3. 一致性实验:- 结果显示,在一些情境下,合作策略能够给所有参与者带来更好的收益;- 参与者的信任度和合作意愿对合作策略的选择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激励机制和合作成本也会影响合作策略的选择。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行为经济学小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人们在经济决策中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人们的情感、认知偏差以及社会因素对决策的影响。

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行为经济学在某小课题上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和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人们在面对不同定价策略时的反应和选择,以及所受到的心理影响。

研究选取了某电商平台上的一款商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用户的购买数据和参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不同定价策略下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

三、实地调查和分析1. 商品定价策略为了探究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反应,本研究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定价策略:(1)基础定价:将商品的定价设置为市场平均水平,即100元。

(2)价格折扣: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一定的折扣,即90元。

(3)套餐优惠:在基础定价的基础上,给予用户购买套餐的优惠,即购买两件减20元。

2. 数据收集与分析为了收集有效的数据,我们通过电商平台上的实际销售记录对用户的购买行为进行了考察。

在购买商品的页面上,加入了不同定价策略的说明,并在用户购买后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填写。

我们在一周的时间内收集了共500份有效调查问卷,并进行了以下数据分析和讨论。

(1)反应时间通过统计用户在购买页面停留的时间,我们发现,用户在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停留时间相对较长,说明这两种定价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购买数量通过统计用户的购买数量,我们发现,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时用户的购买数量明显高于基础定价。

这表明用户在面对折扣和优惠时,更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

(3)调查问卷分析调查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用户对不同定价策略的态度和购买动机。

结果显示,大部分用户认为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是一种实惠,能够减少购买的成本。

而对于基础定价,用户普遍认为价格较高,购买的欲望相对较低。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价格折扣和套餐优惠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有积极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

行为经济学实验分析一一,独裁者博弈的行为经济学分析:图1,独裁者博弈中独裁者总获利图2—图7,独裁者博弈中各独裁者的获利由于独裁者博弈的实验的样本较少,且在实验过程中,决策提出者和决策响应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的情况,所以本实验数据和结论并不完全可靠,另外,被独裁者属于被迫接受方,因此分析多从独裁者的角度。

以下结论仅根据本次实验数据:(1)从总体而言,独裁者总体获利情况存在多次波动,总体趋势是下降——上升——下降,在第2,6,9存在较为明显的下降,在第4局的上升较为明显。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第1局时,绝大多数的独裁者利己主义较为强烈,倾向于给自己划分较大的利益,绝大多数会选取自己心里的预期。

第2——3局时,部分独裁者在有了一定获利的前提下,出于利他主义和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照顾被独裁者的情绪,独裁者会减少对利益的瓜分或者维持现状,如图独裁者1,4,没有加重对被独裁者的剥削。

值得指出的是,本实验中,由于独裁者2,3前几局均取最大值,其维持现状出于是无奈之举,他们倾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第4——5局时,在短暂的利他主义过后,独裁者对利益的追逐胜过内心对被独裁者的同情,独裁者1,4,5,6给自己划分更多的价值,造成第4,5局较之第3局总获利有明显的上升(独裁者2,3维持最大获利)第6——7局时,在权利的使用给内心带来较大的满足之后,多数独裁者会倾向给他人分较多的利益。

在第8,9局,与上述存在的心理状况相似的是,利己与利他的心理博弈会交替位于主导地位,因此第8局又会出现一定的上升。

在第10局,游戏接近结束,大多数的独裁者会维持现状,而最初始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独裁者在9,10局会处于人道主义,或者处于炫耀和施舍的情绪,会改变自己对利益的分配,转而利他,如独裁者2,3。

(2)从个体来看,每个人对于利益的追求和对于慈善的考虑差异较大,独裁者2,3,6对于利益的追求较为强烈。

个体对于利己和利他的考虑较为反复,通常会存在突变的情况,这在生活中常常体现为一种追求利益的自责和未追求利益的后悔情绪。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消费现象中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报告

消费现象中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报告

消费现象中的行为经济学研究报告作者:李海洋来源:《商情》2017年第09期【摘要】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会以尽可能少的付出,想方设法获得最大限度的收益。

然而,人是非理性的,人的消费行为会受到来自周围环境中无关的情绪以及其他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这些行为用行为经济学的原理来看是有规律可循、成系统且可以预测的。

因此,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消费者行为并能对其进行预测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促进消费者的决策。

【关键词】消费行为经济学研究报告一、诱饵效应案例:《经济学人》杂志征订征订套餐一:订阅结果:电子版:59美元/年电子版:16%印刷版: 125美元/年印刷版:0%电子版+印刷版:125美元/年电子版+印刷版:84%征订套餐二:订阅结果:电子版:59美元/年电子版:68%电子版+印刷版:125美元/年电子版+印刷版:32%套餐一仅仅比套餐二增加了一个选择,就使消费者的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分析:对于杂志来说,电子版和印刷版的功用是相同的,两者形式上的差别并不会影响实际阅读,但印刷版的杂志往往能给杂志社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当推出订阅套餐二时,电子版+印刷版的价格比只有电子版多了一倍左右,巨大的价格差异使大多数消费者选择只订阅电子版。

当推出套餐一时,与套餐二相比多了一个只有印刷版的价格参照,当只有印刷版和电子版+印刷版价格相同时,84%消费者选择了订阅电子版和印刷版,比套餐二中订阅数增加了52%,而实际上套餐一和套餐二对于电子版+印刷版的定价是完全相同的。

区别在于多了印刷版的价格参照,使更多消费者认为订阅电子版+印刷版更实惠,仿佛占了商家的小便宜,从而滋生出更大的心理满足感,在成就自己消费的心理满足感基础上忽略了巨大的价格差异和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印刷版杂志。

应用:我们的预期目标是B,当消费者在A和B之间很难做出决策时,给用消费者一个B-参照方案(B-参照方案与B具有共性,但比B更实惠),对消费者进行心理干预,认为B比A更加实惠,从而直接影响消费者更倾向选择B。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经济学原理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经济学原理是研究资源配置、市场行为、价格形成等经济现象的基本理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我们进行了一次经济学原理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市场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经济学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二、实验目的1. 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原理在现实市场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实验准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8-10人,每个小组扮演一个市场中的企业角色。

2. 市场模拟:模拟一个市场环境,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等主体。

消费者对产品有需求,生产者生产产品满足需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

3. 市场竞争:各小组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进行竞争,通过调整产品价格、产量等策略,争取市场份额。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各小组在市场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开始前,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市场环境、竞争策略等相关知识。

2. 学生分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

3. 各小组根据实验要求,制定本组的市场竞争策略。

4. 模拟市场环境,各小组进行市场交易。

5.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提交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1)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争取市场份额,会调整产品价格和产量,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2)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受到价格、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3)政府政策对市场环境有重要影响,如税收、补贴等。

2. 实验分析(1)产品价格与产量的关系: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产品价格和产量。

当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会增加产量;当产品价格下降时,企业会减少产量。

(2)消费者需求:实验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受到价格、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当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

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4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4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4一、一价拍卖(First Price Auction)参与实验的所有人构成一个拍卖市场,拍卖物的价值(Prize Value) 对每个人不同,是随机分配的,平均分布于[$0, $10]。

每一个人都可以出价竞标(Bid),竞标价格不得超过$20。

出价最高的人获得拍卖物,其收益为拍卖物的价值减去其竞标出价。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都是理性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在一价拍卖博弈中,由于所有的博弈人都在竞拍同一个拍卖物,但拍卖物对每个人来说其价值不尽相同。

而只要博弈人的出价不高于该拍卖物对博弈人而言的价值,他竞拍到该拍卖物后就是有收益的;而为了在与其他的博弈方的博弈中能拍到该拍卖物,理性的博弈人则会给出自己所能接受的最高出价,以便能拍到该拍卖物,从而获取收益。

因此,作为理性的博弈人,各博弈方均会以该拍卖物对自己的价值作为竞拍叫价,最终的结果则应是拍卖物对其价值最高的竞拍者最终拍到拍卖物。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大部分决策者和响应者的决策都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

在本实验中,六轮实验中只有一轮实验拍卖物对最终拍到的拍卖者的价值是最高的,这只占实验总轮数的17% ,这个结果与传统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完全不一致。

但从竞拍者的预期收益图不难看出,总体的趋势是竞拍者越来越理性了,他们的预期收益越老越少了。

而从最终拍到拍卖物的竞拍者的收益来看,也基本符合这个趋势。

因此,从“一价拍卖”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现实中的博弈者并不像传统经济学假设中的理性人那样完全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他们的行为也在变得越来越理性了。

二、二价拍卖(Second Price Auction)与一价拍卖基本相同,只是这时出价最高的人只需支付第2 高的价格,即获胜人的收益为拍卖物的价值减去第2 高出价。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都是理性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行为经济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行为经济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

行为经济学中的实验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做出经济决策的科学。

行为经济学家使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测试人们做出决策的方式,并解决经济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探讨行为经济学中使用的实验研究方法及其重要性。

一、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行为经济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该方法用于测试人们在特定情况下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不同的决策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实验证明,当人们面临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决策时,他们的行为方式可能是不同的。

因此,行为经济学家使用实验研究方法来揭示决策背后的机制。

实验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1.明确问题: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并确定要研究的变量。

2.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控制变量,以获取足够的数据并验证研究假说。

3.收集数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收集和分析,检验研究假说是否成立。

4.解释结果:分析实验结果,明确结论,解释实验结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二、实验研究方法的意义实验研究有助于揭示决策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例如:1.价值观:人们是否出于道义义务或出于自私原因而行动?2.合作:人们如何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利益?3.机会成本:人们如何衡量机会成本?4.信息不对称:人们如何交流信息并避免欺诈?通过这些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决策模式,预测他们未来的行为,并制定合适的政策。

三、常见实验研究类型1.单项博弈:这一实验模型中,研究参与者必须决定如何分配一份奖励。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参与者如何做出决定来深入了解决策背后的原理。

2.池公共品博弈:在这种实验中,参与者必须决定是否共同贡献一些资源以建设公共品。

这些实验是研究社会合作的重要工具。

3.阿肯色学者实验:这是一种需要固定数量的参与者参与的实验。

其中有一个人必须决定是否与其他人合作,而其他人必须决定如何回应这个决策。

这些实验产生的数据包含了人们的合作和失信行为,以及它们与选择背景的关系。

4.延迟效应实验:这种实验探究了人们情感、思维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3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悖论是一个非零和游戏,它反映了看起来很合理的个人行为与合作所得的利益间的矛盾,在一个短期看起来有利的策略却可能带来长期的错误的情况。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一个不知道其他的参赛者期望他们做什麽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体参赛者都会期望获取最大的利益而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亦即是说,参赛者是一个“利己主义者”。

这个悖论揭示了这样一个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他们会冒著的倒闭与他人合作而得到的比他们期望得到的要少的利益。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对於一个囚徒来说,合作在利己主义者之间是否可以形成:也就是,一个只对自己利益感兴趣的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否意识到他们的利益通过合作可以得到更多。

角色:行博弈人(Row Player)、列博弈人(Column Player)决策:行博弈人选择上(Top)、下(Bottom)列博弈人选择左(Left)、右(Right)收益:角色所对应的颜色显示(行博弈人为蓝色,列博弈人为红色)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1=top/left ; 2=bottom/right)1 2 3 4 5 6 7 12345每轮1出现的个数(图二)每轮1出现的个数实验结果分析: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均为理性人,他们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囚徒困境中,他们若是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跟对方博弈人合作,以使双方收益最优,则对方博弈人可能会选择不合作,这样才能是他自身利益最大化;若是对方博弈人选择合作,则自己的最优选择也应是选择不合作。

因此,通过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可以推知,各博弈方的理性选择均是选择不信任对方博弈人,即选择不合作。

这样形成纳什均衡。

2、根据实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本“囚徒困境”的博弈中,各博弈方并不都是完全的理性人。

从图一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的博弈中各博弈方都能做出理性的决策,但仍有17%的博弈中,有博弈方选择了与对方合作;从实验二中可以看出,在每轮博弈中选择信任对方博弈人的人越来越少,但却始终有人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即选择合作;从图三可以看出,对于同样的决策问题,各博弈人所做的决策却不尽相同,各博弈者选择相信对方博弈人的次数不全一致。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二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二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二一、信任博弈从第一博弈者的提议分配曲线可以看出,第一博弈者的提议分配取决于个人的对他人的信任水平和风险偏好。

第一博弈者在提议分配体现很强烈的信任意识,风险偏好者在进行利益分配时会奋不顾身地把所有的利益分配给第二博弈者,以寻求最大的回报,如ID4,ID3。

而风险厌恶者在试验中体现为对第二博弈者的不信任,会给自己留存较大的剩余,分配较少的利益给他人,如ID1。

但总体来说,每个人的提议分配曲线并不平稳,大多起伏,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

这与每个提议者的遭遇有关,如果其获得了自己预期的回报,会保持或者增加自己的分配,但当第二博弈者辜负了自己的期望时,这时会出现两个相反的转变:一种博弈者会由于“信任危机”减少对他人的分配,来反抗自己接受的不公平待遇;另一种博弈者会加大分配,来表示第二博弈者的信任,以寻求更大的利益。

总的来说,第一博弈者都会选择进行分配,而不是自己留存所有来提高总体的效率水平,维持双方之间收益分配的公平程度。

由表1可以看出,当第一博弈者给第二博弈者分配的利益越多时,第二博弈者给第一博弈者返还的收益也就越多,最后第一博弈者的总收益也就越多。

图3,第二博弈者返还与其收到的分配回归分析由散点图可知,第二博弈者接受到的利益分配及其返还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当第一博弈者对第二博弈者越信任,给其分配更多时,第二博弈者会响应的增加返还来,维持总体的公平。

当第二博弈者收到分配时,一般来说,其返还值会大于其分配值,但其返还比例无法确定。

分别进行了passed与returned的一次,二次,三次以及四次的线性回归,第二博弈者返还与其收到的分配回归分析图可知,拟合系数均在0.7左右,拟合效果不是很好,无法确定回归方程和第二博弈者的返还比例。

二、公共品博弈表2、每个博弈者的公共品投资和收益由每个博弈者的公共品投资和收益表可知,整组的总投资越大,最后的总收益也越大。

而组内,公共品投资最少的收益最大,投资最多的收益最小。

报告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与消费者决策行为预测

报告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与消费者决策行为预测

报告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与消费者决策行为预测1. 报告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与消费者决策行为预测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决策行为对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并预测他们的购买选择,行为经济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报告中。

本文将通过行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进行预测和解读。

2. 理性与非理性:决策行为的两个维度行为经济学首先要理解的是个体的决策行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的。

在经济学传统观念中,个体决策行为被认为是理性的,即个体在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进行选择。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决策行为并非总是符合理性预期,个体可能受到情感、社会因素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分析决策行为时,需要同时考虑理性和非理性的因素。

3. 选择框架:选择集、参考点与损失厌恶行为经济学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会将选择集限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范围内。

这个选择集的形成受到个体参考点的影响,参考点的改变会引发不同的决策。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发现,个体对于损失比对于收益更敏感,这是因为个体对损失有着更强烈的厌恶感。

因此,在预测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时,选择框架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维度。

4. 转向选择与延迟满足:对未来与当下的欲望权衡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还受到转向选择与延迟满足的影响。

在转向选择中,个体会偏向于选择与当前选择相对立的选项,这是因为个体在选择过程中会考虑到未来的可能性。

而在延迟满足中,个体在选择时会权衡即时满足和长期利益。

这两种心理现象在消费者决策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预测消费者行为时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

5. 社会性比较:他人行为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社会性比较是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参考他人的行为和选择。

人们倾向于通过与周围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决策是否合理和明智。

因此,在预测消费者的决策行为时,需要考虑到社会性比较的影响,了解他人行为对个体选择的影响。

6. 简化启发与决策困境:消费者在信息过载中的选择挑战最后,行为经济学也研究了消费者在面对大量信息时的选择行为。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2

行为经济学实验报告2

实验报告——行为经济学一、信任博弈(Trust Game)信任博弈为二人博弈。

第一博弈人获得$10 收益,他可以决定从中有多少给第二博弈人($0‐$10)。

第二博弈人得到钱后,所得到的钱将被乘以M(M=3)倍并成为第二博弈人的收益,这时第二博弈人可以决定返给第一博弈人多少钱。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决策者都是理性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而在信任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决定给决策者返还多少或者不返还,作为理性人的响应者,在得到决策者分给他的钱之后,是不会再返还给决策者的。

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10,而此时他们两人收益的和最小;但若将所有的钱都给响应者,他们的总收益将为最大,即30,但决策者的收益会最小,即为0 。

故决策者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响应者分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大部分决策者和响应者的决策都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

在本实验中,从“给出量比较”图可以看出,决策者分给响应者的量基本在6左右,即给响应者所分的量已经超过自己拥有量的60%;从“决策者、响应者与平均收益比较”图可以看出,信任博弈的博弈结果并不像理论分析的那样,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平均收益虽然不是15(即两人收益的和最大且平分了该收益),但是他们的平均收益并没有偏离这个值太多,是在这个值的上下浮动的;从“平均收益比较”图和“总收益比较”图可以看出,响应者的总收益是略高于决策者的总收益的,但差距并不很大,且决策者的平均收益均在10上下徘徊。

从“决策者与响应者收益比较”图可以看出,大多数组都基本实现了利益均分,即决策者和响应者获利相同。

因此,从“信任博弈”中可以看出,现实中的人并不是简单的理性人,他的决策还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他们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响应者”以使双方利益都增多,实现共赢;而响应者也并未选择将所有得益据为己有,而是给决策者分了不少的一部分利益,从而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实验经济学设计实验报告(3篇)

实验经济学设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理解人类经济行为和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探究个体在市场交易中的行为规律,本实验设计了一项基于拍卖机制的实验,旨在分析个体在拍卖过程中的出价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拍卖机制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方式。

2. 分析个体在拍卖过程中的出价策略。

3. 探究影响个体出价行为的因素。

4. 为现实中的拍卖活动提供参考。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拍卖物品(如手机、耳机等),拍卖规则、实验指导手册等。

3. 实验流程:(1)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拍卖机制和实验规则;(2)实验对象分组,每组5人;(3)实验对象进行模拟拍卖,每组拍卖3次;(4)收集实验数据,包括拍卖物品的起始价、最高出价、最终成交价等;(5)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拍卖物品的起始价对最终成交价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拍卖物品的起始价与最终成交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即起始价越高,最终成交价也越高。

这表明拍卖物品的起始价对个体出价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2. 个体出价策略分析(1)个体出价行为受风险偏好影响。

实验中发现,风险偏好较低的个体在拍卖过程中出价较低,而风险偏好较高的个体则出价较高。

(2)个体出价行为受预期收益影响。

实验中发现,个体对拍卖物品的预期收益越高,出价也越高。

(3)个体出价行为受竞争程度影响。

实验中发现,竞争程度较高的拍卖中,个体出价行为更加谨慎,出价较低。

3. 影响个体出价行为的因素分析(1)个体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较强的个体在拍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识别拍卖物品的价值,从而制定合理的出价策略。

(2)个体情绪。

情绪稳定的个体在拍卖过程中更容易保持理性,制定合理的出价策略。

(3)个体经验。

经验丰富的个体在拍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出价策略。

行为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报告

行为经济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报告作者:AMiner来源:《新经济导刊》2019年第03期人工智能未来会代替很多人的工作,能解决一些结果不确定性问题,但人工智能很难完全替代人的思考,人的思考会考慮到自身的所有权,因此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势必要融入行为经济学的因素,以谋求更精确的发展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一)行为经济学产生背景经济学的基本意义是对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进行解释和预测,然而近几十年来,现实经济活动中出现许多传统经济学“失效”现象,行为经济学正是基于传统经济理论的局限性逐步得到发展。

行为经济学是借鉴心理学相关理论和实验经济学手段,结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性吸收,所发展起来的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解释和预测的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活动中的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其行为决策并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下的贝叶斯法则,即并不能总是达成完全理性状态下的最优解,而是会受到直觉、背景、情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个体的决策过程存在启发式认知偏差、框架效应等特征。

行为经济学与传统主流经济学并不是从属的关系,可以将它视为主流经济学的最新演进与发展,其相较于传统经济学更加贴近现实经济世界的优势愈加明显,在多个学科领域都得到了拓展应用。

实际上,关于行为经济学的思想早在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便有所体现,凯恩斯在其经典著作中也有关于心理倾向和非理性的论述,并提到了人的“动物精神”,只是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关注。

如果从丹尼尔·卡尼曼与阿莫斯·特维斯基的经典论文发表算起,行为经济学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至今大量的行为经济学著述涌现,涉及到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实验经济学、管理学到神经经济学、博弈论、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乔治·亚瑟·阿克洛夫、丹尼尔·卡尼曼、弗农·史密斯、托马斯·谢林、彼得·戴蒙德等多位行为经济学家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验报告
——行为经济学
一、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
这是一个两人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被告知该决策。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独裁者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而给决策响应者分的数额为0 。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
学中的理性决策,只有极少数的决策者做到了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将$100全部留给自己;大部分决策者都给决策响应者分了一少部分的钱。

这说明人的行为是极其复杂的,不是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影响他们决策的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

二、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最后通牒博弈类似于独裁者博弈,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 for You”及“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由于决策响应者有权对决策拒绝,如果决策者将所有的钱都据为己有,决策者所能得到的收益将为0,所以决策者必须将利益分给决策响应者一部分;同时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决策者又必须给决策响应者尽可能少分。

因此,决策者此时的最优决策应为:给决策响应者分一单位的钱,其余的都留给自己。

在此实验中应为给自己留$99,给决策响应者分$1,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而决策响应者作为一个理性人,如果决策者没有给他分钱,他的最优决策就是拒绝决策者的决策,从而使双方得益均为0,在自己没有得益的时候,使决策者的得益也为0 ,从而对决策者进行惩罚。

而如果决策者分给了自己一部分利益,不管多少,都应该接受。

因为作为理性人,如果在有得益的时候拒绝决策者的决策时,自己的得益将变为0,这在惩罚决策者的决策的同时也使自己的得益减少了,故不可取。

在此实验中即,如果决策者分给决策响应者的钱数不少于$1时,决策响应者都应该接受决策。

2、根据实验数据不难发现,各决策者都或多或少会偏离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决策。

在本实验中,在图“接受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在$30左右时,大部分决策响应者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但各决策响应者的可接受收益却不尽相同。

在图“拒绝的收益比较”中,当收益大于$35时,决策响应者都接受了决策,即他们认为这样的决策是比较公平的,是可接受的,也是合理的;而在收益小于$35时,各决策响应者的反应则是不尽相同的,大多数响应者在被分给$19.5(均值)左右时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而部分响应者则在大于5时就会接受决策者的决策。

这取决于他们个人对公平的认识。

在这里,他们的行为表现得不像理性人。

他们不是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传统经济学理性人,他们是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复杂人。

在他们认为不公平时,即使所得利益大于他们利益最大化看的最小收益,拒绝会使他们自己的收益为0时,他们还是会拒绝决策者的决策,以惩罚决策者。

3. 二阶段谈判博弈(Two‐Stage Bargaining)
二阶段谈判博弈类似于最后通牒博弈。

在第一阶段,其中一人为决策提出者(Proposer),另一人为决策响应者(Responder)。

Proposer 决定如何在两个人之间分$100,即决定“Amountfor You”“Amount for Other”。

决策制定后,Responder 可以接受该决策(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选择Reject,则进入第二阶段。


Responder 提出如何在两人之间分$100,Proposer只能接受
(A ccept),或者拒绝(R eject)。

如果Reject,则双方的收益都为0。

实验数据统计图如下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
1、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理性人假设”,在两阶段博弈中,决
策者的理性决策应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两阶段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先从第二阶段出发,在此阶段,决策者成为了决策接受着,故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只要决策响应者分给他不
少于$1的钱,他就应该接受决策。

否则,他将得不到任何收
益,即拒绝的话其收益将为0。

而从决策响应者的角度考虑,
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分给他少于$99的钱时,他就要拒绝,从
而在第二阶段分给对方$1,使自己得到最大化的利益$99。

2、根据试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在第一阶段当决策者分给决策响
应者多于$50而小于$70时,甚至比$50还少时,决策响应者便
接受了决策者的决策,而并没有去追求$99的最大利益。

而且
不难观察到,决策者的决策大部分都是分给决策响应者$50,
且此时绝大多数决策响应者都会接受该决策。

这表明他们认为此决策结果是比较公平的、可接受的。

而在第二阶段时,我们观察图“第二阶段拒绝”可以看出,决策者在被分给$40左右
时都会拒绝决策,他们认为他们应被给与更多的利益;他们此时表现得与理性决策者很不相同,他们如果符合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话,一旦被分给了一部分钱,他们是不会拒绝决策的,因为如果拒绝了,他们的得益便会为0。

而在此实验的第
二阶段,很多决策者放弃了$40左右的收益来惩罚响应者所做
的决策。

这表明,人不是简单的理性人,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益以外的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社会人是复杂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