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三顾茅庐》教案

合集下载

2023年《三顾茅庐》教案三篇

2023年《三顾茅庐》教案三篇

2023年《三顾茅庐》教案三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课文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刘备尊重人才,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2.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写刘备第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2.《三顾茅庐》主要讲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故事,在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人物的身份。

3.在课文中,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这也就是说听听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刘备的心意。

二、悟语言,感受拜访前初印象1.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2.朗读指导张飞的话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指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

(指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齐读)3.指导朗读刘备的话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读)(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2小节)二、品动作,感受等候时的'深印象1.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用笔画出来。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意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假设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具体,尤其是第三次拜见,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假设渴的立场。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进展的顺次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进展的顺次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同学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索: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状况。

①检查字音掌控状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帮助捆来尊敬卧龙稀稀朗朗潺潺嘱咐恭尊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争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三顾茅庐》教案15篇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1一、设计理念《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

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设计思路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程序(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

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6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

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

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精选3篇)《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下面给大家带来了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希望大家喜欢!六年级《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三、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理解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顾茅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练读词语: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顾茅庐篇一第一课时一、导入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三、作业: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

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

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

诸葛亮就是其中较出色的一个。

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

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较终却被刘备得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

(突出诚心诚意)二、整体感知课文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

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大贤谒见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

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

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d、创新对读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同桌说——全班交流(2)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四、总结升华(幻灯4)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三顾茅庐》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

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四、作业布置: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三顾茅庐》教案「篇二」教学目标: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2、连一连:《三顾茅庐》罗贯中《红楼梦》施耐庵《西游记》曹雪芹《水浒》吴承恩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

(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5篇四年级语文下册《三顾茅庐》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

“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

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7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

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

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

《三顾茅庐》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优秀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呵斥”“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干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同学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2、今天俺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

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二、初读课文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俺们?(指名读第一小节)三、聚焦刘备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考虑:(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A:“俺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俺的诚意。

你怕冷,自身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

(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了解古典白话小说的相关知识,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古人胸怀大志的思想。

在生活中,学会以诚待人;关注时事,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

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二、介绍作者、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的作者。

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志通俗演义》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犹为深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古典白话小说: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唐代的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

宋、元时期,开封、杭州等瓦舍勾栏处,“说话”艺术盛行,由此产生“话本小说”。

明清时期,古典白话小说进入全盛期,这一时期,产生了演义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等。

如明代四大奇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明代的拟话本小说“三言”“两拍”(“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双峰”:《儒林外史》《红楼梦》,而《红楼梦》更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辉煌的顶点。

三、课文背景: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南阳,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事情。

四、学习字词:拜谒 yè愧赧 nǎn 疏懒 nǎn 鄙贱 bǐ沔 miǎn 箪食壶浆 dān 顿开茅塞 sè璋 zhānɡ吴会 kuài 殆 dài 怠慢 dài 侥幸 jiǎo存恤 xù纶巾ɡuān 鹤氅 chǎnɡ贵胄 zhòu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补出下面的歇后语。

①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③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词语解释:从注释中勾划下列词语的解释:犹然、纶巾、胄、审、愧赧、恨、曲、开、诚、殆、资、殷、存恤、箪食壶浆、惟、图拜谒——拜访谒见。

鄙贱——指卑微下贱的人。

怠慢——冷淡;表示招待不周到。

三顾茅庐——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顾,拜访。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经世奇才——有整治天下的罕见才能。

思贤如渴——形容寻求贤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也说求贤若渴。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也说茅塞顿开。

五、整体感知:1.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洁语言的概括。

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快速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1 ):通过玄德、关公、张飞三人的对话,叙述玄德三顾茅庐前的准备,表现出三人态度的不同。

第二部分(2-3):玄德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并问计于诸葛亮。

第三部分( 4 ):玄德请诸葛亮出山帮自己谋划天下,诸葛亮答应出山。

六、课文解读:1.自由读1-2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关公、张飞、玄德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各持什么态度。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曰:“哥哥差矣。

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

”玄德拱立阶下……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

2.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1)写刘备中途遇见诸葛均这一情节起有什么作用?由诸葛均之口道出诸葛亮“昨暮方归”,说明刘备此次拜访极有可能见到诸葛亮,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刘备见到诸葛亮的情节做了铺垫。

(2)刘备得知诸葛亮正在睡觉,为什么不让童子叫醒诸葛亮而要在阶下等候近三个时辰?刘备的耐心等候,不去惊醒先生,是心诚的表现,体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意;另一方面,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富有波澜。

(3)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并谈谈这几句诗的作用。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谁是最早起的人呢?我是心中有数的。

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我在草堂春睡已足,我都已经从美梦中醒来了,可窗外的太阳还在慢慢地移动。

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作用: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读课文第3自然段:(1)找出描写诸葛亮相貌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的作用?“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外貌描写:❶一方面写出诸葛亮气宇轩昂,神异不凡的气质,❷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❸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2)诸葛亮怎么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一论曹操:拥兵万,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二论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论荆州:用武之地、其主不能守,将军可取(做外围,不能作为主要根据地);四论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但刘璋暗弱不懂存恤贤才,如有贤明者可得;五论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

提出了“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策略。

以荆、益为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后取西川,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

总之是强调人谋的重要性。

体现在:①分析曹、孙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

②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作为霸业的基础。

③归纳策略要点并指出光明前景。

作用:这是正面描写。

①“隆中对”的内容,其实也是整本《三国演义》的总纲,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情节,恰如“隆中对”中所对出的内容,都一一上演;②突出诸葛亮有政治头脑、军事才能、远见卓识、雄才大略。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以“人和”取胜的策略。

体现了诸葛亮虽归隐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睿智,以及他心怀天下的抱负。

4.读第4自然段,思考:(1)说说你从诸葛亮交代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的这一番话中,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受刘皇叔之恩,不容不出——知恩图报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淡泊名利(2)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的诚意仍有所怀疑,所以仍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将要辅佐的人只有完全信任,才能出山辅佐。

(3)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①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②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

躬耕南阳只不过是未遇明主时的权宜之计。

第二课时一、分析人物:通读全文,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玄德、关公、张飞、孔明的形象特点。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

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关羽稳重、顾全大局◆“……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张飞暴躁、鲁莽、直爽◆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

——求贤若渴◆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

况吾欲见大贤耶?”——礼贤下士◆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

玄德拱立阶下。

——恭敬诚恳◆“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谦虚谨慎◆“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智谋过人二、深入探究:1.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之前,为什么详细地描写张飞、关公对玄德此举的反应?详细叙说张飞的无礼和关公对玄德此举的不同意,意在与玄德决意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葛亮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凸显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特点。

2.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使用了哪些手法?直接(正面)描写:(1)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外貌,写出诸葛亮卓尔不群的特点。

(2)通过描写诸葛亮的语言,写出了诸葛亮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及不贪恋富贵功名、知恩图报的特点。

(3)通过描写诸葛亮的动作,写出了诸葛亮处世谨慎的特点。

简接(侧面)描写:(1)通过写后人所作诗句,侧面烘托了诸葛亮才华横溢的形象。

(2)通过写刘备的礼贤下士,表现诸葛亮卓尔不群。

3、刘备的诚心诚意还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刘备的哪些品质?体现在语言上: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体现在动作、态度上: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云长再三劝住。

玄德仍命二人门外等候。

玄德对诸葛亮态度谦恭,非常有诚意地邀请其出山辅佐自己,可以说明其求贤若渴,体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诚意。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5、小说中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