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_张嘉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学术交流May ,2013总第230期第5期Academic Exchange Serial No.230No.5
[收稿日期]
2013-02-2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790028);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张嘉昕(1981-),男,吉林长春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工商管理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济思想史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与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之比较
张嘉昕,田佳琪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的模式,
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实践的新发展,这也
是中国模式的经济理论依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存在某些
契合,但也存在本质差异:是否付诸实践、理论渊源不同;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制度环境不同;市场
条件和具体任务不同。在国际视野下,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13;F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3)05-0108-0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是我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运行环节。本文将对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一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与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从中西方探讨市场与社会主义相结合问题这一新的国际视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一新探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实现依据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出现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运行模式,在中国首次深入地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指导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与完善。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济理论的创新,也颠覆了西方主流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战略是一项前无古人之工
程,需要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因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之初,邓小平开宗明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
是。”[1]143当改革开放战略进入21世纪时,江泽民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厚重的哲学理念。该理论在论述“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主要强调了“先
进性”和“中国特色”两点。当我们在新世纪面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面对市场经济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以及我国所取得成绩,必须进一步坚定不移地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发展生产力,这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毋庸置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理论创新的哲学根基,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哲学理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日益完善,使中国共产党在我国历史上书写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全新篇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改革开放伊始便确立的一个重要理论,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能够始终符合实际。这一命题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中首次提出。此后,1982年和1986年,在党的文件中两次再度提到了这一命题。邓小平于1987年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252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出系统论述,并据此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形成。党的十四大强调,它是今后长期内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江泽民则在十五大报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一节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便是要持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007年,胡锦涛先后于中央党校6·25讲话及十七大报告中始终强调了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是经济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现实依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才使我们党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立论前提。市场经济必须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目标相矛盾。以上两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引入市场经济的否定,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经典社会主义作家达成的少有共识。应对这一观点的双重挑战,必须对市场经济重新“定性”。
邓小平于1979年首次指出,市场经济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1]236。1992年的南方讲话特别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373此后,江泽民通过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综合运用宏观调控的计划手段的现实,指出“不能把有计划只看成是社会主义独具的特征”[3]3,并进一步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可见,“中性”论与“手段”论,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一般共性,将它从一般社会经济制度体系中抽象出来,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经济是中性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有效手段,这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我们应该继续大胆地采用这种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灵活特色。在对市场经济重新“定性”后,针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和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长处,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而后,我们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更加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任务,旨在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制度化。
但市场又不是万能的,还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邓小平曾讲到,“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更灵活一些。”[2]306其深刻含义是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要根据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此后,江泽民和胡锦涛不断发展了这一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深入阐述了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点,又要通过宏观调控来消除市场运行中的局限。此外,江泽民还提出,要注意总结和汲取计划经济的经验和教训[3]203-204。党的十七大之后,国家实施部委机构调整这一重要举措,“大部制”蓝图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开创了新局面,从而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失控,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石。通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已日渐完善。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