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高等教育工具化、专业化、世俗化倾向严重;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与功能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
[关键词]高等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形成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被学校确定为唯一目标。但是,学生对专业教育的过度依赖以及社会对大学专业化模式的定式认知,将学生束缚于狭窄的学科划分之中,不仅扼制了他们的宏观思维与创新精神,而且也削弱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对大学过分强调专业化教育质疑不断,并一直尝试着各种改革。近些年,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向何处去”的讨论方兴未艾,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的通行做法,提出了以人文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通识教育等概念,其宗旨就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有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生命科学以及文、史、哲、艺术等全方位的学习渠道,展示广阔的人生远景,激发他们的探索冲动,培养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
一、我国大学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移植的,①总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实用主义色彩浓厚的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第一,来自历史传统教育方式与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的影响,其育人效果是学生们强于应付背诵和考试,而不十分懂得研究问题;依赖思想较多,对探讨事物根源的意识不足;易从主观愿望出发,没有严格的因果分析。很强的应试教育成分贯穿小学、中学到大学、研究生教育阶段。第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学缺乏独立性,主要依靠政府分配资源,这样学术与权力之间界限模糊,阻碍和降低了学术研究的水平。第三,市场经济对大学教育带来强烈冲击,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学术上更重视学以致用,社会对大学生需求已不再是培养的少数传统精英,而是选录大量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大学的专业特色愈显突出,特别是高科技、电子行业迅猛发展,许多大学都以某一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根本,逐步确立重专业、求实惠的建校风格和办学思想。
由于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力,高等教育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工具化,即高等教育纯粹是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服务的工具。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并非唯一目的,此外还担负着“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二是高等教育专业化。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从填报志愿时起,就不得不慎重选择专业。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高校的硬性指标,高校只有迎合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化专业,有的甚至成为单一的专业训练所,陷入了“大学变大,学院变多,专业变细”的境地。三是高等教育世俗化。高校历来被认为是社会“大观园”中一块儿难得安宁的净土,然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无法抗拒市场经济的冲击,变得心浮气躁。传统的那种纯洁的师生之谊悄悄地发生了改变,渐渐为利益关系所左右。学生们更关心本专业以内的所谓核心课程的学习,专业外的选修课逃课现象严重。
显而易见,过于局限、偏颇的传统专业教育,将人才定格在只习得知识片断,缺少志向,失去信心,没有能力,难觅机会。②因此,大学必须要为学生人文精神塑造找到出路。欧美大学所普遍倡导的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通识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大学通识教育是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模式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是与大学专业教育并行发展的一个概念,它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以及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③已在欧美国家盛行了数百年,是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之前理所应当先接受的教育模式。
综观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内容,尽管差别较大,但大体都以人文教育为核心。比如法国有些大学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艺体文经、理工农医常识、语言表达能力、品格与方法论训练、持家理财本领等方面课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制度最值得参考,其灵魂则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的“经史传统”教育。④根据资料,哥伦比亚大学开创美国现代通识教育之先河,主要由“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和“人文经典”(Humanities)两门课组成。“当代文明”课讲授西方文明的历史“演变”,“人文经典”讲解西方经典著作提出的问题的永恒价值,即“不变”的东西。芝加哥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制构架由“史”和“经”交互组成,教学计划前三年课程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及数学等十余门,第四年为“整合”课。哈佛大学一年级学习哲学分析、社会历史、文学艺术、外国文化、数学与科学等五大类别,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基础课。斯坦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九个领域,其中第一领域最出名也最受重视,即“各种文化、各种观念、各种价值”(简称CIV),要求每个本科生在大一期间必修完成。
虽然高校以研究专深学问为主,但学术延伸却要以教育为内涵,如果师生不具备或尚未提升到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条件,即使拥有钻研能力,其结果必然会产生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差距或遗憾。综上所述,大学教育绝不能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唯一目的,而忽略基本教育。
三、大学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
讨论大学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的确需要深入思索大学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即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是什么等问题。通识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应该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一致。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塑造人。⑤通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进社会关怀,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加强生活技能及科学素质,达到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的目的。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心,其能力对社会才有意义;一个人只有成为“自由人”,才会有才干、有创造力。培养和塑造“良心人”与“自由人”是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功能。
(一)通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和塑造“良心人”
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为善,通识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良心教育。良心是人性的基础,没有了良心,人类的劣根性就暴露无遗。社会中的诸多弊病,如吸毒、抢劫、诈骗、凶杀、家庭破裂等现象,都与人类的良心有关。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理应帮助被教育者,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教育职责不仅仅给予人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运用高尚的道德完善人的心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进行思考。
国家建设一日千里,飞速前行。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出口导向和发展战略中的中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比例失衡,使得从人文社会到生态环境的进步不可持续。这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影响了社会人文精神建设。当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为了适应工业文明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大学习惯专业化教育模式,教师、学生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乃至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都打上了专业教育印记,并被认为最轻便、最高效。然而,人们缺少基本原则和同情心,缺乏道德和正义感。蔡元培先生指出:“我们应该反思,大学是否真心诚意关心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把人生道理更好地告诉每个学生。如果缺乏对于人生价值的领悟,他们何以珍惜未来,何以影响社会?”虽然各级教育机构坚持不懈地扩展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可更多则流于形式,并非那种能内化为人行为的良心教育。大学理应深刻反省教育本源,重新认识学校使命,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人类知识传统观察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心度与洞察力,即把学生塑造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人”。
(三)导师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