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26936644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c.png)
课堂检测
5.如图为《苏俄(联)农民平均税款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A )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 C.《土地法令》的颁布 D.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6.列宁曾说:“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 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列宁所说的政策 是( C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
材料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 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 联人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 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 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的崛起》
特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
——摘编自《世界通史》 (1)材料一表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主要背景:一战使得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陷入停滞;农民生产积 极性下降,生产力下降;工业生产值下降。
课堂检测
材料二:1927年12月,苏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发展
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要求大大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刚决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 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①工农业产量下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尖锐;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
2、内容
影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 济体制日益僵化。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九单元第18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92f4648084868762caaed593.png)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三人改革的共同
点的认识和把握。三人改革都没有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虽然
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彻底改变“斯大林模
式”,走向单纯的市场化,但另外两人的 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 夫改革在政治上放弃了党的领导。故A、 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1.指导思想 (1)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 夫改革都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的局
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思想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背离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放弃了共 产党的领导。(2)相同点:都是针对高度 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不同程度 的改革。
益,挫伤了其生产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 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不满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选B。材料的时间信息是“20 世纪20年代初”,由“骷髅化”知是 对当时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损害了农 民利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应 该选择B项。
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捍卫新政
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自身存在着
严重的弊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两大特点是“ 战时”和“共产主义”。1920年,国
内战争结束,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和政治危机,甚至出现农民暴动和兵
变。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
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 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
角 度 立 意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原因、启示类内容 的考查,侧重于透过历史史实看问题本质 (2)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 林体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等高频考点关注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 题立意侧重于体现“以史为鉴”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c7a213af45b307e87197e7.png)
9
3.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发生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 ①背景: 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②措施: 开展消灭富农运动;支持集体农庄建设,加快组建拖 拉机站,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③影响: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 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①国内战争逐渐平息。 ②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 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3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 3、内容:3.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 实行自由贸易; 4.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5.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12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 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
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
13
4
1.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2. 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 4、作用: 盟; 3.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5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国歌 —— 《牢不可破的联盟》
6
请注意区别:不同时期的俄国名称:
沙俄(1547年—1917年)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俄罗斯(1991.12.25-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55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共5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4e59b9c02768e9950e738dd.png)
三、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客观原因: 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 长期实行专制主义的历史文化传统
主观原因 斯大林个人因素和国内的政治斗争。
工业化建设热潮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大中工业一律收归国 有;高度集中的管理 体制。
中小企业出租或私营,外 资开发矿产资源。扩大地 方和企业自主权。
取消自由贸易 和商品买卖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买卖
普通义务劳动,实 物配给。
按劳分配
3、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管理方法、手段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战时主义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
从材料可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还引发了什么危机?
引发政治危机,农民和士兵与政府的矛盾尖锐
阶段小结:
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 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 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 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 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 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 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 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28 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2、 经 济
具
体
形 成 过
政 治
程
1、1925年,苏联提出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 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三个“ 五年计划”的 建设。国民经济建设由中央统一制定计划、配置资 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起来。 2、1926—1932年,实行农业 “全盘集体化”, 把农业纳入计划经济轨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b3e93177232f60dccca13f.png)
不可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禁止自由贸易, 且农民的余粮必须上缴(余粮收集制)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 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 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结束后(1918—1920),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 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 式”,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2、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 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 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 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 企业没有主动性。
的强国。——丘吉尔
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 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 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 解体。
—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
三、苏联模式【斯大林】 3、评价 消极作用: 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工轻比例严重 失调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指令计划压制地方与企业的积极性,阻 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80
1913年
1920年
60
1925年
原因: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40
20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198925eff9aef8941e0654.png)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 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 拄着拐杖走动了!”
作用: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和发展 启示: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 应生产力的发展……
“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后退一步 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
危害:苏联模式的弊端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 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 式僵化了。”
1、“列宁的思路”指的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其形成标志是什么?
斯大林模式;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新经济政策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内战争结束, 农民不再拥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衰退 引发农民骚乱。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特征和影响
项目 农业 商业 工业 特征 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 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 工资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允许自由买卖,利用市场、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 稳步发展
前进两步
实践上: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 理论上:找到一条由落后的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正确途径。
苏联的成立(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亚美尼亚 2.阿塞拜疆 3.白俄罗斯 4.爱沙尼亚 5.格鲁吉亚 6. 哈萨克 7.吉尔吉斯 8.拉脱维亚 9.立陶宛 10.摩尔达维亚 11. 俄罗斯 12.塔吉克 13.土库曼 14.乌克兰 15.乌兹别克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9张PPT)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4105c6b312b3169a451a4ff.png)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 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 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 联人豪情万丈,取得了巨大 成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集体化。这样,就确立 了斯大林的绝对威信,形成 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
四、苏联模式
导入:
俄国十月革命后,为了粉碎国内外 敌人的进攻,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政 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项政策 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挫伤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工厂停工,农 业减产,饥荒流行。面对这严重的危机, 这时的苏俄政府会采取什么措施来改变 现状呢?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斯大林
的优越性。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
志是(
)
A.苏联成立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D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4、措施
①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②政府支持集体农庄建设,组建拖拉机站, 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 ③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 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弊 没端有:油农啊。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致 那没使就锅苏煮。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在一次会 议上对自己做出剖析:“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 只知道对资产阶级要怀有刻骨的仇恨,所以新 经济政策一来,我们便认为是反革命。其实党 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 斗争的一种新形式。”保尔的这一剖析说明当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caf5e233169a4517723a3fc.png)
2-3-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有人评论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政策D.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材料的真正含义,明确材料是后来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的。
也可依据材料中的信息“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处,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判断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011·济南三模)列宁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下列内容不属于这些“方法和形式”的是()A.固定的粮食税B.将中小企业交给私人资本家经营C.允许商业贸易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实行余粮征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故选D项。
3.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俄政府实行的政策是()A.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B.废除农奴制C.兴办集体农庄D.收集余粮统一分配【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一是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二是口号的内容。
材料表明当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为此,苏俄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
”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社会主义工业化【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e574af88d4d8d15abe234e7b.png)
第21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的经济改革一、选择题1.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见右图),描述了20世纪 20年代初,一位瘦骨嶙峋的农民,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
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农民的剥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2.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3.(2011年广东汕尾高三调研)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4.(2011年广东深圳一模文综)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5.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这段话突出地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严重的弊端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C.斯大林模式伤害了群众积极性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6.(2011年北京西城区一模文综)一位俄罗斯人说:“我们不否认自己的生活比从前苦,但是国家并不比过去穷。
我们现在并不是没有面包、鱼肉、牛油,而是将这许多食品运到外国去换工厂机件了。
”这应该是在描述( )A.19世纪60年代的农奴制改革B.20世纪20年代的新经济政策C.20世纪30年代的“斯大林模式”D.20世纪6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7.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ddc134b7360b4c2e3f6456.png)
你怎样看待赫鲁 赫鲁晓夫秘密报 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告产生了什么影响?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赫鲁晓夫经济领域的改革在哪些 部门展开?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成效如何?为什么?
赫鲁晓夫试图 改革农业,1954 年开始在西伯利亚 等自然条件恶劣的 地区开垦荒地,建 立大量的集体农庄。 这幅航空照片拍摄 的就是这样一个集 体农庄。
第12课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二、匈牙利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赫鲁晓夫 是在什么背景 下开始改革的?
赫鲁晓夫 (1894—1971年)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上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政治上 的弊端主要有哪些?对此,赫鲁晓夫进 行了怎样的改革?
1968年苏军坦克驶上布拉格街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 夫对内改革时 背景下开始改 首先重点在哪 革的? 方面?效果如 何?为什么会 这样? 戈尔巴乔夫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谁能说说 戈尔巴乔 戈尔巴乔夫的 夫 在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根 改革上提出了 本变革”的含 什么“新思 意?这意味着 维”? 什么?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上台及改革背景 2.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4.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你如何看待 所谓 “新思 戈尔巴乔夫的 维外交”的主要 “新思维外交” ? 内容是什么? 如此下去,苏联 会是什么情况呢?
戈尔巴乔夫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签 订《华盛顿条约》,结束了双方在 中程导弹上的军备竞赛。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836a4e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9.png)
苏联模式带来的深刻教训: (1)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2)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3)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4)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等。
1.教材变式题1921年春,为缓解危机,恢复和发展生产,苏维埃俄国在列宁
——《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说明该政策“新”在何 处。
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新”:以征收粮 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材料二 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行业)。 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社会主义建设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 力的发展;要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要搞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 (言之有理即可)
A.完全肯定 B.全盘否定 C.客观公正 D.不置可否
10.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B ) A.应对国内外敌人的联合进攻 B.解决现实中新的困难和危机 C.引进外资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11.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这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 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D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社会主义制度显示出优越性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5张PPT课件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45张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ab5cd1f705cc17552709ad.png)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春)
1、背景:外国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叛乱 经济严重匮乏 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 2、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分配——强制劳动, 不劳动者不得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春)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必要、有效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 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 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 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
1921年的苏俄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春)
1.背景: 2.内容: 3.评价:必要、有效
超限,引发危机--超越生产力水平,损害农民利益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历史背景 2、建立途径: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
战争即将爆发,所以 1930年1月5日斯大 必须尽早实现工业化 林开始实行农业集 (宣传画) 体化
海报:《完成五年计 划》(苏联在20世纪 30年代为宣传国民经 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 绘制)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历史背景 2、建立途径: 工业化
提示:弊端 探究:斯大林模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比例失调 协调发展 1.片面发展 人民困难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重工业 保护农民利益 2.掠夺农民 农民积极性低 压制地方、企业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3.计划指令 的积极性 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 深化 苏解体重要原因 4.体制僵化
根本症结: 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材料五 展的状况
国民经济比例严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 重失调。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加工业产值 210%
第4单元 第13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新课标
![第4单元 第13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 岳麓版必修2 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2395961caaedd3383c4d3c6.png)
【剖析】赫鲁晓夫的改革就早过勃列日涅夫改革, 所以A项是错误的;他的改革不仅仅只局限于农业, 还包括工业;他的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也曾极大 地增强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所以C、D两项说法错 误。
4.评价: (1)战争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2)保证了战争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超过了战时需要,实际上是对农民的掠夺,引发严 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 (1)内战已经结束。 (2)苏俄经济濒临崩溃。 (3)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3.内容: (1)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私人经济。 (3)允许自由贸易。 4.作用: (1)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得到工农支持,恢复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 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 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 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 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理解 掌握俄国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并能加以比较,进行恰当 地评价。 掌握“斯大林模式” 的主要内容,能概述其积 极作用和局限之处。
三、斯大林体制 1.时间:1936年。 2.背景: (1)苏联面临着险恶的国际形势。 (2)苏联重工业基础薄弱。 (3)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3.内容: (1)实行单一公有制。 (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 (4)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作用: (1)利: ①国家能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的资源; 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量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 二位。 (2)弊: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 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 ③地方与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 5.影响: 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斯大林经济模式。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2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649c5892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89.png)
——邓小平
消极: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 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 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 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 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对列宁来说, 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 为的是前进两步”。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历史》 材料二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大国崛起·俄罗斯》
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
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 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四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 “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 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 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共3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8cbdecdec3a87c24128c40a.png)
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 主法制建设。各级领导实际 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 众监督。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
高级必知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积极性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苏 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消极性
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弊端 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五、苏联模式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
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为“斯大林 模式”。
红场阅兵(1939年绘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特点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以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 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 性。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
(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 目的
(2)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 集体 化
(1)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农民都要加入集体 农庄 概况 (2)政府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 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实质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1)积极:使农村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 影响 金和劳动力 (2)消极: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2015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2.10.2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df3dc00c02020740be1e9b28.png)
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③取消__________ ④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 军事 斗争的胜利;战后的继续实行超出了农民的接受 证了________ 程度,带来消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后苏维埃政权亟须恢复国民经济;农民对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
答案:1.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苏维埃政
权基本巩固,开始由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 3.实行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社会经济。
考点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3 年广东文综)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 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 ) 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解析:选 A。根据‚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 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 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 项。
业的生产。
(2)内容: 粮食税 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 ①农业:用固定的__________
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 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
资本家 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国的________ 自由贸易 。 ③商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5高考历史(山东)一轮课件:第21课时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苏联的经济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031114ca5fbfc77da369b108.png)
余粮征集制 ,余粮低价交售国家。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 工业国有化 ,大中企业收归国 ②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 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2)内容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
分配。
④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 原则。
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3)评价 ②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 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作用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 权巩固。
②使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史料印证]
1.史料二中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答案 答案 余粮收集制。 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2.新经济政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共性?
②农业
自主权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a.扩大农庄_______
b.提高农产品价格,降低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评价 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 a.没有突破旧体制。 ②局限b.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a.与美国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全国滑坡。 (1)背景 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斯大林模式 ”。 制,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
(1)判断: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资本主义经济
的复辟,是历史的倒退。
(× )
(2)选择:(2012· 江苏单科,17,改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 和方法”是对哪一政策特点的概括?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B.新经济政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1921
• ⑴背景 • ⑵内容
• ⑶评价
特点: “战时”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 特点: 战时” • ①保证军事斗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 • ②超出战时需要限度,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超出战时需要限度,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 方法的经济体制。 方法的经济体制。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1921
• ⑴背景: 背景: 客观:内外危机; (1)客观:内外危机; (战时 直接目的 主观: 战时)解决危机,巩固政权。 (2)主观: 战时)解决危机,巩固政权。 ——直接目的 战后) (战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 • • • • ⑵内容: 内容: ①农业: 农业: 实行余粮征集制; 实行余粮征集制; 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②工业: 实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商品贸易; 取消商品贸易; 商业: ③商业: 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分配: ④分配: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重要企业:仍归国有 工业 大中小企业: 收归国有 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 私人经营 农业 商业 分配 余粮征集制 取消商品贸易 国家集中分配 固定粮食税 允许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思 考 探 究
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 欧美: ㈡欧美: 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而现在, 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17-1918 1918-1919 1919-1920 粮食征购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 走了全部余粮, 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 时不仅全部是余粮, 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 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 的口粮。 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 是纸币, 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 大幅度贬值, 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 彩色纸片” 是“彩色纸片”。
• 例1(09广东)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 广东) .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 ( 广东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 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 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 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 . •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 2、我们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 、 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策,“非常时期”主要是指苏俄( )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 B.生产力水平落后 . 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 . 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 .遭遇旱灾,
4、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 1921年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 年列宁说 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 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 )“走一段 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 困难、危险的下山路” 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 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5、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 、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 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②没有看到 只看现象, 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A.①②③ B.①② . . C.②③ D.①③ . .
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 、 对发展经济来讲, 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不成功的” 因为它们: 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不成功的”,因为它们: A、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性 、 B、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 C、把重工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 、 D、极大地解放生产力 、
探究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的表现有
• • • • • • •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1921) 1927) 新经济政策(1921—1927 2、新经济政策(1921 1927) 背景: ⑴背景: 多年战争、 多年战争、自然灾害 战时′失误 引发经济、政治危机(主要) 失误, 战时 失误,引发经济、政治危机(主要) 内容: ⑵内容:
专题十四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网络
苏联 社会 主义 建设
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 的建立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 政策 斯大林 模式
苏联的பைடு நூலகம் 济改革
赫鲁晓 夫改革
勃列日涅 夫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课标要求 考纲展示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 权面临的形势, 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 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 新经济政策 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 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 折性。 折性。
哪些?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事件犯了类似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错误? 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 太平天国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材料二 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普 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 拉东诺夫著) 拉东诺夫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当时农民的 心情: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红军来了 心情:“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 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1920年 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 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 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 们。” 请思考: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 • • • •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921)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 1921) 新经济政策(1921—1929 1929) 2、新经济政策(1921 1929) 背景: ⑴背景: 内容: ⑵内容:
• ⑶评价
• ①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 经济恢复和发展,巩固政权。 • ②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 所以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 列宁 依据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 在何处? 依据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1)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用市场和商品货 (1)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 的前提下 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一定限度发展资本主义(实质) 币关系来发展经济,一定限度发展资本主义(实质) (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 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 尔巴乔夫改革 必修2 14课 17课 必修2:14课、17课
对应教材: 对应教材:
• (08年广东高考 题(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年广东高考)30题 年广东高考 ) 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5分 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 分) • 答:①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 经济体制 • ②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二战后苏联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 20世纪 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世纪50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世纪 年代的赫鲁晓夫改革、 • 60-70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 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 80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年代中期以来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 ③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改 共同的局限性:未从根本上认识苏联的国情, 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革未坚持实事求是。
•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 斯大林模式”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 20世纪30 期) • 1、背景 •1936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年苏联宪法的制定 • 2、形成标志: 形成标志: 苏联进入社会主义 • 3、意义: 意义: • 4、表现(特点): 表现(特点) • ①实行单一公有制 • 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 ④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1)作用 作用? (1)作用? • 5、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