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赛课定稿)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传记阅读感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生平传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撰写一篇感悟文章。
- 评论文章:要求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在表达烈士纪念时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并尝试撰写阅读心得或感悟。
- 建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传记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陌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鲁迅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也会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简答题:
- 请简要描述《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设计刘和珍,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中重要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他是第一位去欧洲留学从事音乐教育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将欧美音乐教育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家。
他将自己在欧美音乐界的所闻所见所知,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中国音乐教育同行和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大门。
今天我们要记念这位音乐界的前辈,来设计一份教案共同学习他的卓越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尝试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推动我们自己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和进步。
1. 教育思想梳理刘和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他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始终点,始终是对音乐中“情感”因素的理解和把握。
他认为音乐的本质就是情感,而音乐教育的使命就是使学生在掌握音乐技巧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感性认知和审美素养,培育出具有独特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的音乐人才。
在实践中,刘和珍注重学生的启发和自主性,他反对死板的教学和僵化的编排,鼓励学生自由创意和自我表达,在保证音乐表现的基本要求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实现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教学课题选择鉴于音乐教育中情感元素的重要性,我们选择刘和珍曾经教授的一首钢琴练习曲进行教学,即Schumann的《命运》练习曲。
这首曲子表现了人生的多种情感,从悲痛到振奋再到坚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情感转折的过程。
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曲子,盼望着达到以下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认识乐曲情感元素。
带着学生走进这首曲子的音乐情感中,了解这首曲子要表达的生命意义,重点突出其中的情陷、振奋和坚定三种情感的表现。
第二个目标是:乐曲表现的技法训练。
通过弹奏这首曲子,学生要学会如何表达乐曲情感。
通过身体的协调操控,手指按键,让学生感受音符与情感之间的融合。
第三个目标是:自我表达的能力提升。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学汇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突出这首曲子的情感元素和曲子表现的技巧训练。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篇一:《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篇二:《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教学设计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齐读“课前小积累”1、您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您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是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有一天会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3、在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路上,您用生命的火炬,为我们开道。
师:同学们知道这几句话是形容谁的吗?生(齐):老师师:是呀。
老师“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
幽谷飞香不一般,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今天我们就共同领略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的老师的风采。
(PPT)梁实秋(1903——1987) :号均默,原名梁冶华、梁秋实,字实秋。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
师:梁实秋是台湾卓有成就的文学研究家、翻译家,同时也是被台湾尊为散文一代宗师的小品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小品,广泛涉及人生世态,且因洞察1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
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本文是梁实秋散文中写人的名篇,作者用风趣幽默而又饱含深情的笔调刻画了一个貌丑性凶但却敬业爱生的独特的老师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板书)。
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PPT)1.给下面加点的字的注音:有棱有角椭圆形狞笑油渍瓢淘汰鼾声敷衍鼻涕荪琅琅上口胡诌冗长删削扑拙突兀矫健孑孓玉箸2.解释下列词语: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惟妙惟肖:有板有眼:勃然大怒:按捺不住:眉飞色舞:抑扬顿挫:朴拙:突兀矫健: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PPT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写人的散文,往往要了解这样一些基础的信息:人——事情——品格——手法——作者情感。
《记念刘和珍君》的优秀教案和原文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和原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历史意义;(3)分析并掌握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培养珍惜友谊的价值观;(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了解本文的历史意义及作者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2)阐述本文的历史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收获。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深情厚谊;(2)了解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4. 学生对文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对逝去生命的尊重;(2)认识和平的珍贵,热爱生活,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2)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情感;(2)对课文中所用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鲁迅及其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2)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珍贵,反思自己的生活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课文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2.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和平的认识和珍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课文情感教育的体验和价值观的认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能够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刘和珍的精神品质;(3)学会倾听、表达、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重要意义;(2)培养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 课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3. 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准确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2. 深入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记念刘和珍君》;2. 参考资料:关于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我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提问:你们对刘和珍有什么了解?她在我国现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态度;(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准确理解;(2)分析刘和珍的生平事迹,阐述她在我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阐述刘和珍的精神品质,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本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
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也是高中首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单元
教材分析 要求通过人、事的描写把握人物个性,揣摩作者情感和深意,学
会现代文阅读基本技巧。《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
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先提出观点,在文章中找到依 意铺垫。主要
据并略作说明(提问各小组代表)
途径是突出 学生主体,通
示例:
过系列问题,
第 1 自然段写了刘和珍一件小事——预定全年《莽 发 挥 学 生 主
观能动性,培
原》(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原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 养 学 生 快 速
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提示记叙文 写人记事基
预设:(提问学生,生生、师生讨论探究完成,最后再 本方法
出示 PPT)
①多次描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态度。明确:外貌神态
描写。 ②黯然泣下。明确:神态描写。 ③欣然前往请愿。明确:心理行为描写。 ④预定《莽原》杂志、反抗杨荫榆。明确:行为描写。 小结:文章通过外貌、神态、行为、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性格气质。 4.思考:全文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描写刘和珍的? 明确:限知视角(非全知视角),即作者只写自己直接 接触和了解到的刘和珍,增强真实性和可信度。
5.请愿被害:热情、正义、勇敢、不畏强暴
一个优秀好青年
良的人。
④刘和珍参加和平请愿被虐杀(第四、五节):学生找
出并朗读这些句子(“况且始终微笑的……喋血呢”“然
而即日……棍棒的痕迹”“我没有亲见……只是没有便
死”)
明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和珍正义、热心、勇敢、不畏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言说与沉默《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以“苦难与新生”为主题,从文学角度建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
《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悼念性散文,与一般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的是。
作者鲁迅热情地赞扬了爱国青年临危不惧的反抗斗争精神,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痛斥了御用文人无耻的谎言和卑劣的行径。
《记念刘和珍君》既是一曲赞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也是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更是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学生在文本研习中,既要深刻认识革命历程,中国人民的苦难和革命先驱的斗争,懂得作者饱满热烈、爱憎分明的情感,理解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同时了解纪实作品的特点,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2.鲁迅作品特点:“看与被看”“离开与归去”“言说与沉默”,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抑或是杂文,鲁迅先生展示的似乎永远不是单一维度的思考,而是更复杂更深层的反思。
鲁迅的散文理性与激情并重:往往用最冷峻的语言表达最炽热的情感,即爱与憎交织,冰与火交融。
许广平在《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中谈及,“《记念刘和珍君》‘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心坎里的哀痛,是表达了革命者致情的文字’”,同时处处是对革命烈士牺牲的意义的理性思考。
作者时而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反复说“可我实在无话可说”处处矛盾,这种看似矛盾的独特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读来震撼人心。
二、学情分析“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似乎鲁迅先生成了学生无法跨越的一个障碍。
事实上中学教材中所选的鲁迅先生的文章《少年闰土》《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以及高中的《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内容明确,主旨清晰,情感鲜明。
(学生在面对鲁迅作品时遇到的困难究竟源于何处?为何会对鲁迅产生畏惧心理?)笔者认为这主要归因于鲁迅作品中那些独特的词语和意象,他有意地破坏语言的规范,创造出一种反语法、恐怖修辞,让本来似乎明确的话语变得扑朔迷离,似是而非。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刘和珍君是新时代女性的先驱,她为中国妇女争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代表了女性权利和平等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鲜明的时代气息之一。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研究刘和珍君的生平、思想、贡献和人品,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明确人生目标、树立良好道德观。
二、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成就、思想和精神品质;2.增强学生的良好道德观,激发其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水平;4.告诉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和追求精神文明的现代人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平、思想、成就和品德;2.教学难点:如何轻松、生动地将刘和珍君的思想和精神品质传达给学生。
四、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法、问答互动、讲故事、思维导图、互联网资源查找、PPT演示、课堂演讲等等。
五、教学内容1. 前期准备工作1.学生预习阅读刘和珍君相关资料;2.教师精选范文、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
2. 初识刘和珍君1.介绍刘和珍君的生平、成就、思想和人品;2.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分享自己对于刘和珍君的认识和想法。
3. 分析刘和珍君的思想与深厚的人文底蕴1.单独介绍刘和珍君的思想和人文底蕴;2.学生分组讨论刘和珍君的人文底蕴,并结合现代社会给出相关的案例。
4. 刘和珍君与时代精神1.分析刘和珍君的思想和时代精神的内在关系;2.走进刘和珍君的时代,感知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因素,分析刘和珍君的影响。
5. 良好道德观1.结合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来探讨,对于性别平等、人文关怀的意义;2.通过一个小品或其他文艺手段,来加深学生们对于刘和珍君的道德品质的认识。
6. 刘和珍君与我们1.调动学生情感投入的积极因素,强调学生从刘和珍君中所汲取的精神等;2.要求学生们来讲述自己是如何了解和认识刘和珍君的,并分享对于自己目前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1.教师采用看板、思维导图等方式,对刘和珍君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地讲解和解析,高效、科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心态。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能够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一文;(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3)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
2. 教学难点:(1)鉴赏文学作品,理解课文深层含义;(2)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君的生平和牺牲意义;(2)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为学习本课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和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笔特点,如讽刺、幽默、抒情等;(3)强调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背诵;(2)选取课后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君的革命精神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篇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简要介绍其主题和特点。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感悟文章:阅读学生写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刘和珍君革命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3)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尊重生命。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3)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刘和珍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与刘和珍的友谊。
(2)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这篇文章?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刘和珍的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
(2)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如何珍惜身边的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流畅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把握文章结构。
3. 学生对刘和珍形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能否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的教案一、教案背景刘和珍君是一名容貌平平的乡村女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默默无闻地为学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为了纪念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我特别编写了这份教案,以表达对她的敬意。
二、教案目标1.增强学生对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责任感。
2.通过学习刘和珍君的事迹,激发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内容:通过阅读刘和珍君的事迹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教育工作。
2.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个人思考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刘和珍君的照片,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和热爱。
2.悬念引入教师介绍刘和珍君的基本情况,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知道刘和珍君是什么样的人吗?他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吗?”3.学生思考学生有一定时间思考问题,并进行个人思考。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个人思考和了解。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
5.板书记录教师将学生的讨论内容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学生复习和总结。
6.全班讨论将不同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进行全班讨论,从而使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事迹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7.案例分析通过阅读刘和珍君在教育事业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
8.学生分享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法,以便与刘和珍君的理念相对比。
9.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刘和珍君的教育事迹及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五、教学评价通过日常表现、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提高。
六、教学资源刘和珍君的事迹介绍、刘和珍君的照片、小组讨论记录板等。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到了一个普通女教师刘和珍君对教育事业的付出和贡献。
通过学习她的事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文章讲述了刘和珍同学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和感恩。
1.2 教学目标1. 了解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 感受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短篇小说集,《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短篇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等散文集。
2.2 文章背景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文章主人公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勇敢地保护同学,自己却不幸遇难。
鲁迅为了纪念刘和珍,以及她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写下了这篇文章。
第三章:文章主题与结构3.1 主题本文的主题是纪念刘和珍,传递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文章通过讲述刘和珍的事迹,展现了她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品质,以及她离世后给同学们带来的深刻影响。
3.2 结构本文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段):介绍刘和珍的生平及在校园暴力事件中的英勇表现。
第二部分(5-14段):讲述刘和珍离世后,同学们对她的怀念和悲痛。
第四章:教学重点与难点4.1 重点1.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中所传递的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 分析刘和珍的英勇品质及其对同学们的影响。
4.2 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
2. 深入剖析刘和珍的事迹,体会文章所传递的情感。
第五章:教学方法与步骤5.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背景、主题、结构、重点难点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事迹的理解和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语文教案范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主要内容,把握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刘和珍的形象特点。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记念刘和珍君》的阅读与理解。
(2)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理解作者对刘和珍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刘和珍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刘和珍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刘和珍的英勇事迹,引发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作用。
4.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记念刘和珍君》。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的英勇事迹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精选20篇)《记念刘和珍君》篇1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古代历史散文,初步掌握了“提要钩玄”知识,同时这又是高中接触到的第一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但学生在实践曾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一定的了解,因此阅读起来并不十分困难。
作为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写作系列的定位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而本单元又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与第二单元的古代历史散文除时代不同外,可算得上同类文章的阅读,我们不妨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阅读知识指导本课甚至本单元的教学。
文本定位:1.单元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被编排在模块一,定位于“写人记事的散文”,而且该模块的写作部分又定位的是记叙类文体的写作,可以说阅读与写作同步发展;如果再加上第二单元文言文的古代记叙散文,可以说又做到了散文阅读古今的完美结合,这对学生思想感情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与意义既是巨大的又是深刻的,它既可看作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所学的“提要钩玄”读书法的延伸,也可看作是写作知识的演练的前奏。
2.课文定位:《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传统篇目保留下来,在前期的教材中被定位成“比较复杂的记叙文”。
现在又放在这个单元的首篇,其地位与价值可想而知。
设计思路:新的课程标准高度重视阅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阅读方式和方法,并就阅读过程中的沉重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度等阅读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媒体收集和处理信息。
因此,本课设计时重点要求学生巩固使用第二单元学过的“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理解文章大意,弄懂作者感情的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得以提升;因为文本比较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效运用“速读”的方法,再辅以必要的“精读”把握语言上的特点,为后面的写作“记叙类文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1. 《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鲁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3. 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讲解课文,解释生字词,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记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和背诵要求。
三、作业布置1. 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
2. 写一篇关于刘和珍精神品质的作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 批改学生的作文,评价对刘和珍精神品质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刘和珍的英勇和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刘和珍的事迹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刘和珍的精神品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刘和珍的敬佩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与材料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刘和珍的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历史资料: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供学生参考和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树德中学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胡耘学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学会在语境中抓取关键信息,理解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重点语句;
3、把握作者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升华过程,并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教学难点:
1、领会和把握作者深沉的悲痛和愤怒之情;
2、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体现作者理性思考的语句含义;
3、理解作者思想的深刻性和革命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解题:
“记念”一词与现代汉语的“纪念”,写法不同,意思完全一样,都是“怀念”之意。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
二、梳理行文思路:
1、请学生谈自己怎么写纪念类的文章;
2、明确指出本文的行文思路:紧扣“纪念”,展开全文。
第一部分:我要纪念(第1、2节)
第二部分:怎么纪念(第3、4、5节)
第三部分:为什么纪念(第6、7节)
(1)请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我”想纪念,“我”要纪念刘和珍的三句话。
明确: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请学生指出作者在第二部分是怎么纪念刘和珍的。
明确:①回忆音容笑貌,追溯交往过程②记述刘和珍的遇难经过(老师点拨:这个遇难的场景实际上用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政府的暴行,驳斥走狗文人的流言)
(3)请学生根据第三部分的内容说出作者为什么纪念刘和珍。
明确:①总结请愿教训②评述烈士死难的意义
三、梳理情感线索:
点明:作者的行文思路也正是作者的情感脉络。
悲痛→愤怒→理性思考(感性→理性)
四、朗读文句:
1、请学生在第1-5节中找出表现作者悲痛、愤怒的语句;
2、请学生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教师点拨朗读时所带的情感和情绪;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研读第6、7节,学生分组讨论: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如何理解?
明确:(1)使用了比喻,“大量的木材”喻指人类做出巨大的牺牲,付出巨大的代价;“一小块煤”比喻社会前进的一小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阐明人类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让社会前进一小步。
(2)指出徒手请愿不能推动社会进步,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却做的是无谓的牺牲,因此,总结教训要改进斗争方式。
教师点拨:抓修辞,转折连词。
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如何理解?
明确:高度评价了她们临危不惧、相互救助的品质和从容勇毅的精神,肯定了烈士死难对将来的意义。
教师点拨:抓修饰限定成分。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么理解?
明确:(1)一般的民众,会从她们临危不惧、从容勇毅的精神中,看到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
(2)真正的革命者,将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行。
教师点拨:抓叙述主体、标点、虚词。
六、总结全文主旨:
本文通过揭露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深切地悼念刘和珍等爱国青年,表达作者的悲痛之情和深深敬意。
颂扬她们从容勇毅的精神,唤醒民众,激励后来者奋然前行,并劝告人们要改进斗争方式。
七、总结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革命性:
鲁迅先生是为指引革命青年而纪念,为唤醒麻木民众而纪念,为推动社会进步而纪念。
归根结底是为社会而纪念,为将来而纪念。
先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理性的思考和深刻的反思。
八、布置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的内容,补写出下联。
上联:刘和珍欣然请愿喋血府门前下联:
示例:周树人理性纪念指路乱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