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一、二)

合集下载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与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和生物保护技术解释每种技术的具体内容和应用第二章:物理保护技术2.1 隔离保护讲解隔离保护的原理和方法举例说明隔离保护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2 屏障保护介绍屏障保护的原理和方法展示屏障保护的实际应用案例第三章:化学保护技术3.1 农药的选择与应用讲解农药的选择原则介绍农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2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环境保护强调农药安全使用的重要性讲解农药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减少负面影响第四章:生物保护技术4.1 生物防治介绍生物防治的概念和方法举例说明生物防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4.2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讲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利弊及未来发展第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5.1 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技术强调可持续发展在植物保护技术中的重要性讲解如何实现植物保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5.2 创新技术与植物保护介绍新兴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第六章:植物病害识别与监测6.1 常见植物病害的识别介绍真菌、细菌、病毒等导致的植物病害特征强调田间观察和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性6.2 植物病害的监测方法讲解病害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展示监测工具和设备的实际应用第七章:害虫防治策略7.1 害虫的生命周期与防治时机分析害虫的生命周期强调在不同生育期进行害虫防治的重要性7.2 常用害虫防治方法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方法探讨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第八章:作物抗性育种与栽培管理8.1 作物抗性育种技术讲解作物抗性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展示抗性育种的成功案例8.2 作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强调合理施肥、灌溉和田间管理等对植物保护的影响介绍作物栽培管理中的新技术应用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与法规9.1 植物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讲解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法律法规体系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9.2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与国际合作介绍我国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支持措施探讨国际合作在植物保护技术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案例分析10.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成功案例中的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总结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10.2 失败案例分析分析失败案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避免类似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第十一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评估11.1 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和指标分析不同植物保护技术的经济效益11.2 植物保护技术的风险评估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强调风险评估和管理在植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第十二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12.1 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策略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针对不同农户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推广12.2 植物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成功应用植物保护技术的案例总结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启示第十三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社会与伦理问题13.1 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对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13.2 植物保护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第十四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14.1 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介绍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14.2 植物保护技术培训方法与实践介绍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方法和技巧强调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第十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5.1 植物保护技术研究的新进展介绍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15.2 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涵盖了植物保护技术的概述、分类、物理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生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

《植物保护技术》第一章知识梳理

《植物保护技术》第一章知识梳理

第一节:昆虫的外部形态1.头部结构:头壳的上面称头顶,后面称后头,前面称额,两侧称颊,额的下面是唇基。

2.头的形式:1下口式2前口式3后口式3.昆虫头部的附器:①触角:是昆虫的感觉器官,主要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的结构:触角有三部分组成,基部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第三节称鞭节,鞭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

触角的类型:刚毛状、丝状或线状、念珠状、齿状、球杆状或棒状、锤状、羽毛状或双栉齿状、具芒状、鳃叶状、环毛状及膝状。

②口器咀嚼式口器:此类口器是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及舌五部分组成,鞘翅目鳞翅目叶蜂类幼虫,它们的口器是咀嚼式的。

造成植物叶片上的透明斑缺刻孔洞等。

刺吸式口器:结构特点是上唇很短,呈三角形小片,下唇长而粗,延长成喙,喙的前面有一个槽,里面藏着由上颚下颚特化的细长口针,四根口针相互嵌接组成食物和唾液的通道。

在为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如卷叶、瘤、传播病毒病。

还有虹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锉吸式口器。

③昆虫的眼;单眼复眼4.昆虫的胸部:胸部是昆虫的第二体段,由三节组成,依此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每个胸节下方各生一对胸足。

中胸和后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

足和翅是昆虫的主要运动器官。

①胸足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由六节组成,依次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及前跗节。

主要类型有:步行足、跳跃足、开掘足、捕捉足、游泳足、携粉足。

②翅:昆虫一般有两对翅。

翅一般呈三角形,近头部的边称前缘,近尾部的边称后缘或内缘,两者之间的边称边缘。

人们将翅分为四个区域,即液区、轭区、臀区和臀前区。

其中的翅脉起着骨架作用,翅脉可以分为纵脉和横脉。

③昆虫的腹部:腹部是昆虫的内脏活动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第1~8腹节的两侧常具有一对气门。

腹节具背板和腹板,两侧具有膜质的侧膜,节与节间有节间膜相连。

有利于交配产卵和呼吸。

外生殖器:雄性为交配器,一般由一管状的阳具和一对钳状的抱握器组成。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二) 教学目标:1.知道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了解病征的类型及具体表现3.掌握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教学重点: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教学难点: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课】一.试卷订正情况反馈二.复习1.植物病害的定义2. 植物病害判断的主要依据3. 症状、病状、病征的区别【新课】一.病状类型分别举例说明,图片见PPT二.病征是鉴别病原物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病征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前四种多属于真菌的菌丝体和繁殖体,而细菌性病害的病征多为胶状菌脓。

分别举例说明,图片见PPT。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1.定义: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2. 非生物因素引起——非侵染性病害:不传染,无侵染过程;生物因素引起——侵染性病害,传染,有侵染过程;关系:非侵染性病害可以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降低对病原物的抵抗力,从而易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同时有些侵染性病害发生后往往又促使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人们对于植物病害的发生于流行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掌握病害消长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于病原物生存和致病的生态环境,有效的控制植物病害。

【小结】1.病状的类型及具体表现2.病征的类型及具体表现3.植物病害病原的种类和区别【作业】1.植物病害的发生一定是由于受到其他生物的侵害。

()2.下列()是病害。

A.霜霉病 B.蚜虫伤害卷曲 C缺铁黄花 D韭菜黄花失绿 E茭白黑粉菌侵染肥大 F苹果腐烂 G植物没有浇水萎蔫 H锈病3.植物一定有病状,不一定有病征。

()4.哪些属于植物真菌病征()A霉状物 B菌脓 C粉状物 D颗粒状物5下列哪些病原引起的病害有病征()A真菌 B病毒 C细菌 D土壤等环境因素6.判断哪些属于植物病害的病状()A腐烂 B黄花 C褐斑 D黑色颗粒7.简述:植物传染性病害和非传染性病害的区别和联系。

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

第一章植物保护基础第一节植物病害基础知识一植物病害的概念与分类植物病害是世界各国都存在的自然灾害,据阿格雷斯报导,世界农作物产量因病害造成的损失率为12%。

在局部地区某种病害大流行的年份甚至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如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而使欧洲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百万人饿死或流亡;1943年孟加拉水稻胡麻斑病大流行造成严重饥馑,导致200于万人死亡。

我国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损失60亿公斤小麦,是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有些病害不仅在田间危害造成减产,而且在收获后贮藏、加工、运输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而造成更大危害,如小麦赤霉病的病麦含有毒素,人食用能引起头痛、腹胀呕吐等,耕牛吃了甘薯黑斑病病薯会中毒,发生气喘病,引起死亡。

食用混有麦角的黑麦和牧草会导致人畜中毒和流产。

病害发生严重时,还影响到一种作物能否在一个地区继续栽培,华北地区曾因红麻疽病而停种红麻。

解放前,东北因小麦秆锈病危害而减少小麦种植面积。

板栗干腐病进入美国后几乎毁了当地的板栗树。

防治病害时大规模滥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残留农药的生物浓缩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一)什么是植物病害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生长、发育,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处于最佳状态。

但是这种最适条件的配合一般不能保证经常存在,当环境中条件在一定幅度内发生变化时,植物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的能力,如环境中某一或某些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理程序干扰过强,使其功能偏离常态过大,超过了植物的调节适应能力,则引起病态变化。

所以植物病害的概念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植物受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干扰作用,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并因此而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这种现象叫植物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植物病害可按病原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两大类。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

植物保护技术课件第一部分:植物保护技术概述植物保护技术指的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和其他有害因素侵害,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保护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保护农作物,减少损失,还能够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第二部分:植物病害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概述病害是导致作物减产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防治病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防治的原则、方法和关键技术。

2. 病害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2)合理的田间管理(3)生物防治(4)化学防治3. 病害防治关键技术(1)早发现、早预警(2)合理使用农药(3)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的结合第三部分:植物虫害防治技术1. 虫害防治概述虫害是导致作物减产和死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防治虫害,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虫害防治的原则、方法和关键技术。

2. 虫害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2)化学防治(3)物理防治(4)培育天敌3. 虫害防治关键技术(1)生态平衡理论在虫害防治中的应用(2)合理使用生物农药(3)物理防治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第四部分:绿色植物保护技术1. 绿色植物保护概念绿色植物保护是指以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负面影响为目的,采用安全、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2. 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特点(1)生物防治(2)生态平衡调控(3)微生物防治(4)植物提取物防治第五部分: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1. 安全、低毒、高效农药的研发和应用2. 生物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3. 植物保护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4. 绿色环保理念的推广与实施结语:植物保护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保护作物,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还能够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希望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学员能够深入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植物保护技术水平,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植物保护通论

植物保护通论

植物保护学通论病害第一章绪论植物对人类的贡献:1、提供必需的基本生活品及工业原料;2、改善土壤肥力、控制水土流失,实现农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3、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居所,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4、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5、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载体,有重要的观赏价值。

第一节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保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一、植物保护的对象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

二、植物保护的目的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避免生物灾害,最终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四、植物保护的方式第二节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一、植物保护与农业生产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ⅰ.产量降低。

仅1845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造成数十万人饥饿死亡;1943年水稻胡麻斑病引起孟加拉邦饥荒。

死亡人数超过200万人。

ⅱ.品质下降。

ⅲ.产生有毒物质,引起人畜中毒。

麦类麦角病使人畜中毒流产(促进子宫收缩)。

麦类赤霉病引起的中毒现象也很严重。

ⅳ.限制一种植物在某一地区继续种植。

锈病使当时斯里兰卡广泛种植的咖啡改种茶树。

二、植物保护与生态环境正面作用负面作用-农药造成的3R问题第三节植物保护学的研究内容一、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二、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灾害预测三、有害生物防治对策与措施第二章植物病害的概念一、定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植物遭受病原pathogen因素(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的袭击,从而使植物发生病变,不同程度的偏离健康状态,轻者可以恢复,重者死亡。

这种现象(过程)称之为植物病害。

植物病害是人为的概念,植物被有机物侵染后,被侵染的植物向着不利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的称之为病害,而被侵染的植物向着有利人民生活和生产方向发展的就不叫病害。

如一些观赏植物受病毒侵染之后,叶片非常鲜明的颜色或形成花叶。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植物保护与植物病害植物保护是研究防治植物病害与鼠害、改良土壤条件的理论和实践科学,以防止和消除任何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对环境变迁的有害事件。

植物保护技术也涉及作物保护,包括抗病虫技术、水耕技术、耐逆技术、种植系统优化技术等。

植物病害可以指性质不同的植物损害,由内部凋零、外部病虫害以及其他的有害事件造成的病害。

内部凋零病害又分为内部溃疡病害和内部病斑病害,这些病害往往是由病原体引起,并且需要采用相应的防治技术才能控制。

外部病虫害包括各种害虫、真菌、病毒等,是植物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类,植物能够抵抗外部病虫害的能力是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

第二章农药农药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化学物质,是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药可以根据不同的杀虫、杀鼠、杀草性能进行分类,也可以依据它们的物理毒理性质进行分类,又可以根据它们的动力形态及用途进行分类。

在使用农药进行植物保护时,要根据植物病害的性质及发生规律,遴选合适的农药,按照有效的控制原则,以节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植物保护的技术效果,减少病害发生和农药残留,维护植物保护和环境的安全。

第三章绿色防治绿色防治的概念源于发达国家对生物种群的调控及对其他生物技术的发展但鲜为提及的领域,是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和一种思想,也是技术体系一部分。

它主要指在农业生产种植过程中利用生物方法控制农作物病虫害,通过提供害虫的天敌主要流程来保护农作物,即实施的是一种低毒、绿色的控害技术,能减少或替代农药的使用,节约化学药剂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绿色防治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保护植物生长发育和提高作物产量,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第四章热气膜技术热气膜技术是植物保护技术中一种新型的技术,它是利用高温热气来发挥对害虫的防治作用,对作物直接施加蒸汽膜,阻止害虫潜入,而不损害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殊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害虫的侵害,有效控制病害传播,保护植物生长发育,改善园艺作物产品的品质,从而延缓植物的衰老,提高农作物的种植抗逆性,并且有利于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案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别:农业专业必修课课程目标:1.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3.培养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0分钟)1.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和分类;2.植物保护技术的原理和作用;3.植物保护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关系。

第二节: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120分钟)1.病虫害的种类和特点;2.病虫害的识别方法和分类技巧;3.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和策略。

第三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180分钟)1.农田病虫害调查和监测方法;2.病虫害的防治实践技术;3.组织学生进行病虫害调查和防治实践。

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第一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6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学时安排:2学时第二节: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12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学时安排:4学时第三节: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应用(18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实践操作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手段及教学资源:1.多媒体投影仪、电脑、PPT等教学设备;2.相关教学材料、教学视频、植物保护技术实践案例等;3.实验室、农田等实践场地。

教学评估方法:1.课堂小测试:通过课堂小测试对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检测。

2.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病虫害识别和防治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撰写报告。

3.实践操作考核:组织学生进行农田病虫害调查和防治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参考书目:1.《植物保护学》高喜平,农业出版社,2024年版2.《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南》农业部植物保护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年版教学备注:本教案以植物保护技术为核心,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的掌握能力,并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植物保护技术ppt课件

植物保护技术ppt课件

抗性品种选育与推广
抗性品种选育
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选育具有抗病虫 性状的优良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 能力。
抗性品种推广
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方式,将 抗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普及到广大 农户,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 量。
04
生物防治技术与应用
生物防治原理及优势
原理
利用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引入或培养天敌、寄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等有益生物,控制有害 生物的发生和危害。
关注社会影响,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植物保护的认识 和意识。
方法论
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形成
综合防治体系。
成功案例分享与启示
案例一
某地果园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成功控 制害虫数量,提高了水果产量和质量 。
案例二
某农场采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降低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安全 性。
常见病虫害类型及特征
病害类型
包括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常 导致植物叶片黄化、枯萎、畸形等症 状。
虫害类型
主要有蚜虫、蓟马、红蜘蛛等,它们 吸食植物汁液,造成植物生长不良、 叶片卷曲、变色等现象。
诊断方法与技巧
80%
观察症状
根据植物受害部位的症状,如变 色、坏死、畸形等,进行初步判 断。
100%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识别病原
通过实验室检测或专业机构鉴定 ,确定病害的病原类型。
80%
调查分析
了解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传播 途径等,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 据。
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
症状相似
不同病虫害可能引起相似症状,容易造成混淆。
经验不足
缺乏诊断经验和专业知识,难以准确判断。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1.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技术的定义和作用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综合防治植物保护技术的基本原理:防治目标、防治方法、防治时机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技术的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和基本原理1.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技术概述的图文并茂的课件视频:植物保护技术实例的视频资料1.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概念和分类的理解第二章:化学防治技术2.1 教学目标了解化学防治技术的概念和应用掌握化学防治技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2.2 教学内容化学防治技术的定义和作用化学防治技术的选择原则:防治目标、农药种类、使用时机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方法:喷雾、灌溉、种子处理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化学防治技术的概念和作用实验法:进行化学防治技术的实际操作演示2.4 教学资源课件:化学防治技术的图文并茂的课件实验材料:农药、喷雾器等实验材料2.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化学防治技术概念和选择原则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第三章:生物防治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生物防治技术的概念和应用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种类和实施方法3.2 教学内容生物防治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生物防治技术的种类: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免疫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方法:引入天敌、接种病原微生物、植物免疫诱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生物防治技术的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生物防治技术的种类和实施方法3.4 教学资源课件:生物防治技术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分析:提供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案例分析3.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防治技术概念和种类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第四章:物理防治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物理防治技术的概念和应用掌握物理防治技术的种类和实施方法4.2 教学内容物理防治技术的定义和作用物理防治技术的种类:温湿度控制、隔离、光照控制物理防治技术的实施方法:温湿度控制器、隔离网、光照控制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物理防治技术的概念和作用实验法:进行物理防治技术的实际操作演示4.4 教学资源课件:物理防治技术的图文并茂的课件实验材料:温湿度控制器、隔离网等实验材料4.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物理防治技术概念和种类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第五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综合运用5.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方法和原则5.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定义和作用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方法:交替使用、组合使用、轮换使用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原则:安全、高效、经济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方法和原则5.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分析:提供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实例的案例分析5.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综合运用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第六章: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6.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病虫害监测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的方法和技术6.2 教学内容植物病虫害监测的概念和作用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的方法:田间调查、病原检测、害虫识别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的技术: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模型建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病虫害监测的概念和作用实验法:进行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的实际操作演示6.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测的图文并茂的课件实验材料:田间调查工具、病原检测设备等实验材料6.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病虫害监测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第七章: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与选择7.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方法和选择原则7.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概念和作用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方法:效果评价、安全性评价、环境评价植物保护产品的选择原则:防治效果、安全性、环保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方法和选择原则7.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产品的评价与选择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分析:提供植物保护产品评价与选择的案例分析7.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产品评价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第八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推广与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和策略8.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概念和作用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田间示范、技术培训、信息传播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策略:目标人群确定、推广渠道选择、效果评估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方法和策略8.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技术推广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分析:提供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实例的案例分析8.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推广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国际合作与交流9.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方法和意义9.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概念和作用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方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政策协调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意义:资源共享、技术进步、全球农业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概念和作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方法和意义9.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的图文并茂的课件案例分析:提供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实例的案例分析9.5 教学评价提问:评估学生对植物保护技术国际合作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表达能力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掌握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点10.2 教学内容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环境变化、病虫害抗药性、资源限制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生物技术创新、环保型产品研发、智能化技术应用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创新点:新材料研发、新靶标发现、新技术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挑战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创新点10.4 教学资源课件:植物保护技术未来发展的图文并茂的课件-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环节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决定了学生将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选拔考试)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植物保护技术概述1.1 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介绍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对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贡献1.2 植物保护技术的分类介绍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综合防治等基本概念分析各种植物保护技术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第二章:化学防治技术2.1 农药的基本知识介绍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和应用方法强调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和环保性2.2 农药的正确使用讲解农药的选择、配制、施用和监测方法分析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第三章:生物防治技术3.1 生物防治的基本概念介绍生物防治的分类、原理和优势强调生物防治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3.2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讲解微生物防治、昆虫防治和植物防治等具体方法分析生物防治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及效果第四章:物理防治技术4.1 物理防治的基本原理介绍物理防治的方法和技术,如温湿度控制、光照控制等强调物理防治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4.2 物理防治设备的选用与维护讲解常见物理防治设备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方法分析物理防治设备维护和保养的关键点第五章:综合防治技术5.1 综合防治技术的基本理念介绍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实施原则强调综合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5.2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具体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案及其效果讲解综合防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第六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与管理6.1 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环境解析国家关于植物保护技术的政策法规讨论政策对植物保护技术发展的影响6.2 植物保护技术的管理与监督介绍植物保护技术管理的基本流程强调植物保护技术使用的监管措施和责任第七章:植物保护技术的研发与创新7.1 植物保护技术研发的重要性阐述植物保护技术研发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强调创新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7.2 现代科技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介绍基因编辑、无人机监测等现代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探讨未来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第八章:植物保护技术的实践案例分析8.1 成功案例分享分析具体植物保护技术应用的成功案例8.2 失败案例分析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的失败案例及原因提出避免类似问题的建议和措施第九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教育与培训9.1 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植物保护技术教育对农业生产的意义讨论植物保护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挑战9.2 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方法与内容介绍植物保护技术培训的基本方法和内容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机制第十章: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展望10.1 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植物保护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植物保护技术在可持续农业中的作用10.2 植物保护技术的挑战与机遇分析植物保护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展望植物保护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植物保护技术的意义和分类:理解植物保护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植物保护》PPT课件

《植物保护》PPT课件

要有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和极微量的生
理活性物质。
•2021/3/4
•5
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 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其中细胞膜、细 胞质和细胞核总称为原生质体。
细胞质 细胞核 核仁
细胞壁 细胞膜
液泡
•2021/3/4
•6
(一)细胞壁
1.细胞壁的结构 细胞壁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细 胞壁结构大体分为三层:胞间层、初生壁和次生壁。
➢ 组成原生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 等4种,约占全重的90%;其次有少量硫、磷、 钠、钙、钾、氯、镁、铁等,约占全重的9%;
此外还有极微量的元素,如钡、硅、矾、锰、 钴、铜、锌、钼等。
➢ 组成原生质的化合物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
类。无机物主要是水,此外还有CO2和O2等气 体、无机盐以及许多离子态的元素。有机物主
第1章 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植物的组织与功能 第三节 植物的营养器官 第四节 植物的生殖器官
•2021/3/4
返回主页面 •1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植物细胞的概念 二、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 三、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五、植物细胞的繁殖
•2021/3/4
2.细胞壁的功能 ➢保护原生质体,减少蒸 腾,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机 械损伤等。 ➢支持和巩固细胞的形状; ➢参与植物组织的吸收、运 输和分泌等方面的生理活 动。 ➢在细胞生长调控、细胞识 别等重要生理活动中也有 一定作用。
•7
(二)细胞膜(质膜)
1.组成与结构 细胞膜主要由脂类物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 还有少量的糖类以及微量的核酸、金属离子和水。

植物保护技术练习题(绪论、第一章第一节)

植物保护技术练习题(绪论、第一章第一节)

绪论、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础知识(四节)一.名词解释休眠:假死性:抗生性:生活年史:趋性:二.单项选择。

1.能在植物受害部位形成斑点,引起畸形的口器类型是()A.咀嚼式 B.虹吸式 C.刺吸式 D.锉吸式2.()是昆虫分目的重要特征。

A.触角B.翅C.口器D.头式3.昆虫的体壁可分为3层,其中属于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层的是()A.底膜B.真皮C.上表皮D.表皮层4.属于季节性孤雌生殖的是()A.蜜蜂B.蚂蚁C.蚜虫D.介壳虫5.下列属于过渐变态的是()A.蓟马B.蜻蜓C.蚜虫D.蝗虫6.昆虫连蜕两层皮后,属于()龄幼虫。

A.3B.2C.4D.17.引起滞育的环境因素是()A.温度B.湿度C.光周期D.土壤因素8.有利于昆虫渡过不良环境的习性是()A.食性B.群集性C.假死性D.迁飞性9.昆虫的滞育低温区一般为()A.-10~8℃B.8~40℃C.-10~20℃D.-40~-10℃10.昆虫纲分为( )个科()目。

A.32 , 9B.34 ,8C.30 , 10D.34,911.梨小食心虫属于()科()目A.小卷蛾鳞翅B.茎蜂膜翅C.奇丁虫鞘翅D.飞虱同翅12.芒角亚目泛指()A.蚊类B蝇类 C.虻类 D.蝶蛾类13.螨类属于()的生殖方式。

A.两性生殖B.卵胎生C.多胚生殖D.孤雌生殖14.使用农药时,药剂容易由()进入虫体,使其中毒死亡。

A.腿节B.胫节C.附节D.转节15.昆虫的腹部由( )节组成A.6B.18~20C.9~11D.1~8三.多项选择。

(每题3分,共30分)1.触角由()三部分组成。

A柄节B梗节C亚节D鞭节2.腹部可以伸缩弯曲,有利于()A.运动B交配C产卵D呼吸3下列属于特异生殖的是()A.两性生殖B孤雌生殖C卵胎生D多胎生殖4幼虫属于无足型的是()A天牛B象甲C蝇类D瓢虫5成虫寿命较长的昆虫()A椿象B蝗虫C甲虫D二化螟6具有假死性的昆虫()A金龟子B象甲C叶甲D松毛虫7对昆虫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有()A气象因素B土壤因素C生物因素D种群特性8属于鞘翅目中的多食亚目的是()A叩头甲科B天牛科C象甲科D金龟子科9鞘翅目昆虫的食性有()类型A 植食性B肉食性C腐食性D杂食性10下列属于叩头甲科的昆虫()A沟金针虫B梨虎C细胸金针虫D苹果小吉丁虫三判断1抗生性是指作物受害后,由于本身强大的补偿能力,使产量基本不减。

植物保护通论: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述

植物保护通论:第一章  植物病害的概述
5、20世纪40年代至今板栗疫病摧毁了美国 全部的美洲板栗树;
6、1943年,水稻受胡麻叶斑病的为害,导 致孟加拉大饥荒,200多万人饿死。
爱尔兰饥馑:马铃薯晚疫病导致1845-1846爱尔兰饥荒 (几十万人饿死,150万人移民美洲)
No potato
We’re so hungry
Starve to death
植保通论 (病害部分)
总论主要章节
第一章 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 第三章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 第四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第五章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治理
第一章 植物病害概述 (2个学时)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和含义
1)定义: 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 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 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 在生理上或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状态就称 为病害。
砀山县50万亩梨园,90%减产60%以上,大约50%梨园绝收,砀山农民直接经济
损失9.33亿元。
病害
水稻纹枯病 (湖北咸丰,2009)
发生面积2.48亿,损失:109万吨(7.6%)
病原生物产生的、导致人畜中毒的毒素
麦角菌产生的生物碱:血管、神经、流产 黄曲霉毒素:致癌 小麦赤霉菌毒素:恶心、呕吐、抽搐甚至死亡 甘薯黒疤病毒素:诱发气喘甚至死亡
Actua l Yield
Estimat -ed Total loss
Potential Esti.
Yield
loss to
dis.
Total % lost lost(%) to dis.
Cereals
1,894 906
Potatoes 288 137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植物保护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第 1次课 ( 21 ~ 22学时)授课日期日/月(星期)日/月(星期)日/月(星期)日/月(星期)日/月(星期)班级教学课题(章、节、目)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第一节昆虫头部及其附器教学目的1、掌握昆虫钢特征。

2、熟悉昆虫体躯分段分节特点。

3、掌握昆虫触角、口器基本构造和基本类型。

教学重点1.昆虫纲特征。

2.昆虫口器,触角的基本构造和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昆虫各种口器的构造及与防治害虫的关系。

课堂类型复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讲授法教具多媒体课件思考题1.昆虫与节肢动物门其他动物的区别是什么?2.咀嚼式口器与刺吸式口器构造如何?其害虫为害植物特点怎样?用什么药剂防治更有效?复习提问: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新课导言: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受各种病原侵染外,也会有各种虫害的发生,本次课从昆虫外部形态开始学习,让我们逐渐认识各种昆虫。

第一章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类群,已知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80%,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特点:1.体分头、胸、腹。

头部具触角1对、复眼1对、单眼2-3个、口器1个。

2.胸部有3对足,2对翅与其它各纲区别见书第一节昆虫的头部及附器一般圆形、椭圆形,上具复眼1对、单眼2-3个、触角1对,口器1个,昆虫的感觉和取食中心。

一、分区沟和缝分头顶、额、脸颊、唇基、后头五区二、头式由于取食,头着生的方向和位置不同分为前口式:步甲、蝼蛄、钻蛀型幼虫下口式:蝗虫后口式:蝽、蝉、蝽象三、触角:感觉:具嗅觉和触觉之功能,可觅食和寻找配偶。

1.基本结构:柄节、梗节、鞭节2.基本类型:13种丝状-蝗虫、刚毛状-晴蜓、念珠状-白蚁、锯齿状-叩头虫、球杆状-蝶、锤状-小蠹虫、栉齿状-芫菁(♂)、膝状-蜜蜂、羽毛状-蚕蛾、毒蛾(♂)、具芒状-蝇、鳃片状-金龟子、环毛状-蚊(♂)、鞭状-天牛四、眼复眼1对-视觉器官昆虫对近物能看得见,对敏感;单眼2-3个,辨别光线。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课件2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课件2
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除寄生于活
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 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 生物.
腐生物(saprogen):只能从死的有机体
上获得营养物质。
2、致病性(pathogenicity) 又称致病力,指病原物在寄生过程中侵染危害
苹果树腐烂病
苹 果 树 腐 烂 病
小麦条锈病
小 麦 条 锈 病
韭菜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作物减产:平均10-15%,严重时绝产; 品质下降:纤维、油料和糖料作物,除
了减产,纤维低劣、含油率和含糖量下 降,品质低,降低商品价值。 引起人畜中毒:赤霉病-赤霉烯酮,头昏、 恶心、呕吐、抽风,严重者死亡;甘薯 黑疤病-黑斑酮甘薯引起牲畜中毒;
状和病征。
病状:是患病植物本身在受到某种致病因 素的作用后,由内及外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斑点、炭疽、疮痂、溃疡、腐烂、腐朽、萎蔫、立枯、猝倒、枯焦、 花叶、条纹、畸形、瘿瘤、丛生等。
病征:是生长在植物生病部位表面的病原 体。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病害都有病征表现。真 菌、细菌。
粉、霉、黑点、菌核、溢脓等。
畸形:多种促进性和拟制性的病变都可能导致 各种畸形病状,大多表现为散发性。
叶片
果实
瘤:局部细胞增生,形成不定形畸形结构。 瘿:内部包孕着大量的病原物叫瘿。 癌:某些细菌引起的植物根部肿瘤,具残余疏导
组织。
丛生:枝叶密集 发生,形如扫 帚状。
病征类型
1、粉:某些真菌孢子在病部表现的特征。

白锈
单元二
植物病理基础
植物病理基础
植物病害概述 植物病原生物 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植物病害的诊断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1-2章.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1-2章.

植物保护技术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一.名词解释:1.两性生殖:经过雌雄交配,精子和卵子结合,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为一个子代,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两性卵生。

2.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就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又称单性生殖。

孤雌生殖的型有:偶发性的孤雌生殖(家蚕),经常性的孤雌生殖(蜜蜂),季节性的孤雌生殖(蚜虫)三种。

3.多胚生殖:由一个卵产生两个或更多胚胎的生殖方式。

(内寄生蜂)4.卵胎生: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卵留在母体内进行胚胎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或若虫。

(蚜虫)5.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分为:胚胎发育(是在卵内进行,至孵化为幼虫的发育期。

又称卵内发育)和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

)两个阶段。

6.孵化:胚胎发育完成后,幼虫从卵中破壳而出的过程。

7.卵期:卵从母体产下到孵化止。

8.变态:昆虫从卵孵化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致使成虫和幼虫有显著的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变态。

常见的变态类型:不全变态(卵,幼虫和成虫三个虫态)和全变态(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态)。

不全变态的类型有:渐变态(蝗虫),半变态(蜻蜓),过渐变态(蓟马,粉虱)全变态幼虫的类型:原足型(寄生蜂幼虫),多足型(蛾,碟幼虫),寡足型(叩头甲,瓢虫,金龟甲幼虫)无足型(天牛,象甲,蝇类幼虫)9.蜕皮: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受到体壁的限制,必须将旧皮蜕去才能继续生长。

每次蜕皮之后,幼虫的身体长大一些,这种现象称为蜕皮。

蜕去的旧皮称为蜕。

前后两次蜕皮之间的时间成为龄期。

10.成虫: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一个阶段。

11.羽化:不全变态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

12.产卵前期:由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

13.产卵期:从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

14.性二型:成虫雌雄两性除第一性征(外生殖器)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
前期Ⅱ 各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着丝粒连在一起,染色体收缩、螺旋化,纺锤体出现。
中期Ⅱ
后期Ⅱ
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着丝粒分裂一分为二,姊妹染色单体分别被拉向两极。
末期Ⅱ
分到两极的染色体形成新的子核,核仁、核膜重新出现。
• 经过两次细胞分裂,使1个母细胞产生了4个子细胞,统称为四分孢子。每个子细胞的核内染 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有丝分裂遗传学意义
• 通过有丝分裂,核内每条染色体准确复制后,均匀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去,使两个子细胞具有与母细胞相同的染色体,在遗传组成上完全一样。这 种分裂方式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 减数分裂
它是生物有性繁殖的基础。是在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 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可分为来两次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分裂等 数分裂。
(2)被子植物雌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雌蕊子房里着生胚珠,在胚珠的珠心里分化出大孢子母细胞 (2n),由一个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直线排列的4个 大孢子,靠近珠孔方向的三个退化解体,只有远离珠孔的那一 个继续发育,成为胚囊。发育的方式是细胞核经过连续的三次 有丝分裂,每次核分裂以后并不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雌 配子体。胚囊继续发育,体积逐渐增大,侵蚀四周的珠心细胞, 直到占据胚珠中央的大部分。8核胚囊,每端4个核,以后两端 各有一个核移向中央,叫做极核。近珠孔的三个核形成三个细 胞,一个卵和两个助细胞。近合点端的3个核形成三个反足细胞。
恢复为原来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保证了亲代和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保持了遗传的
稳定性。 (2)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还可能发生片段的交换,因而可以 形成各种不同染色体组成的子细胞。所以,杂合基因型的个体,经有性繁殖的后代会出现性状 的分离,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类型,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人工选择。
(三)遗传、变异和环境
生物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和繁衍,其遗 传与变异同样也受环境条件制约。 应用:在育种 上除了注意基 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基因型是性状发育的基础, 因型外,还要 采取相应的农 一般肉眼看不到 业措施,促使 控制优良性状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表现型是生物体表现出来 的基因得到充 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 同作用的结果。 分表现。
基因型

环境条件
表现型
二、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一)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二)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DNA (三)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一)真核细胞的主要结构与遗传物质的分布
真核细胞 主要结构图:
遗传物质分布: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在细胞核 内的染色体上,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叶绿体也具有遗传 功能 。 在尚未进行分裂的细胞中,可以见到许多因碱性染 料染色较深,纤细的网状物,称为染色质或染色线。 在细胞分裂时,染色线卷曲、收缩,成为在光学显 微镜下可识别的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染色体,它由DNA、 蛋白质和少量RNA构成。
(4)受精以后,整个胚珠发育为种子
染 色 体 数 目 是 恒 定 的
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它们在体细胞中一般是成双的,在性细胞中一 般是成单的,体细胞染色体数是性细胞的两倍,分别以2n和n表示。 体细胞的染色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二)遗传物质的分 子基础——DNA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著名
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DNA的化学组成: DNA又称脱氧 核糖核酸,由四种脱氧核苷酸聚合
而成。每种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
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 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 鸟嘌呤(G)、胞嘧啶(C)和胸腺 嘧啶(T)。
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由两条多核苷酸链构成的。两条链彼此反 向平行,围绕同一轴盘旋,形成一个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多核苷酸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基 对。碱基对的组成遵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腺嘌呤 (A)与胸腺嘧啶(T)配对,形成两个氢键;鸟嘌呤 (G)与胞嘧啶(C)配对,形成三个氢键。 基因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包含有成百 上千对的核苷酸,其中极少数核苷酸的变化,都可能导 致遗传性状的改变。
什么是遗传 呢?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遗传

遗传: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相似的现象。

子代能表现和亲代一样的特征特性,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因为遗传,物种才能保持稳定性。
(二)变异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
象。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有了变异,生物才能进化,人 类才能选育新品种。 变异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类。 变异性状能反复在后代中出现的称为可遗传的变异, 它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 不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引起性状的 暂时性变异,这种变异仅在当代表现,并不遗传个后代。
减数分裂的基本特点
各对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前期配对,或称联会。后期I同源染色体彼此 分开,分别移向两极,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可自由组合。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第一次减数,第二次等数,因而产生的4 个子细胞染色体数为其母细胞的一半。 粗线期少量母细胞会发生相邻的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片段交换。
(3)受精:雄配子(精子)和雌配子(卵细胞)融合为一个合 子,称为受精 。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花粉管通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 然后穿过珠孔进入珠心,最后到达胚囊。花粉管进入胚囊一旦 接触助细胞,其末端就破裂,管内的内含物,包括营养核和两 个精子一起进入胚囊,接着营养核解体,一个精核(n)与卵细 胞融合为合子(2n),将来发育成胚;另一个精核与两个极核 融合形成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 精。这是被子植物特有的现象。
3.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
(1)被子植物的雄性配子的形成过程:

雄蕊的花药中分化出孢原细胞,尔后分化为花粉母细胞(2n),经减
数分裂形成四分孢子,再进一步发育成4个单核花粉粒。单核花粉粒经过一 次有丝分裂,形成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生殖细胞再经一次有丝分裂,才 形成为一个成熟的花粉粒,其中包括两个精细胞和一个营养核。这样一个 成熟花粉粒在植物学上称为雄配子体。
第1 章
植物遗传育种技术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植物品种的概念和育种目标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种质资源 引种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技术 杂种优势的利用 良种繁育
第一节 植物遗传的基本知识
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二、植物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减数分裂顺口溜
性原细胞作准备 排板以后同源分 初母细胞先联会 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 姐妹道别分极去
排板接着点裂匆 再次质缢各西东

染色一复胞二裂
数目减半同源别

精质平分卵相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往后把题迎刃解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1) 经过减数分裂所形成的雌雄性细胞,具有半数的染色体,通过受精作用结合成合子,又
播放录像
(3)中期:核仁和核膜消失,各染色体均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 上,两极伸出的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形成一个纺 锤体。此时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都分散在一个平面上,最适于 染色体的计数和观察。 (4)后期: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为二,此时每条染色单体成 为一个染色体。随着纺锤丝的收缩分别向两极移动,使两极各 具有与母细胞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5)末期:在两极围绕染色体出现新的核膜,染色体又变得松散 细长,核仁又重新出现。接着细胞质分裂,在赤道板区域形成 细胞板,分裂为两个子细胞。细胞又进入间期状态。
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
前期Ⅰ 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细、偶、粗、双、终): 细线期:核内出现细长如线的染色体。 中期Ⅰ 各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纺锤丝连接,二价体分散在赤道板上。 偶线期:各同源染色体分别配对,出现联会现象; 2n个染色体联会成n对染 此时也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色体,联会成对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粗线期:二价体逐渐缩短变粗。这时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二价体 后期Ⅰ 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各个二价体相互分开,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本身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为四分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 分别移向两极,每极只得到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而不同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姊妹染色单体。联会 但每一条染色体仍包含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粒连接。 在一起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会部分发生交换。 双线期:四分体继续缩短变粗,各对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在相邻的非姊 妹染色单体之间常相互扭曲,出现交叉现象。这是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 末期Ⅰ 染色体到达细胞的两极,逐步由粗变细,形成两个子核。同时细胞质 的结果。 分裂为两部分,形成两个子细胞。很快进入第二次分裂。 终变期:染色体变得更粗,核仁、核膜消失,纺锤体出现,各个二价体分散 在整个核内,可以一一区分开,是鉴定染色体数目的最好时期。
(1)间期:是细胞连续两次分裂之间的时期,看不到染 色体的变化。但间期的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生理、生化的 代谢阶段,正进行染色体的复制,为下一次细胞分裂做 准备。
(2)前期:核内出现细长而卷曲的染色体,逐渐缩短变 粗,每个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但染色体的着丝粒 还没有分裂。这时核仁和核膜逐渐模糊不清。在高等植 物细胞中,从两极形成纺锤丝。
(三)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1. 有丝分裂 2. 减数分裂 3. 植物雌雄配子的形成
1. 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生物生长的基础。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 为止所经历的时间称细胞周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