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事洞明皆学问,感悟生情即文章摘要:“感悟”一词顾名思义,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所谓“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是一个经过严密思考,精心体会,科学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获得真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蓄养丰富的情感,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视角,厚实的思想和文化积淀,使文章具有启迪人生,塑造心灵的厚重感。我们的语文教学担负着承传、弘扬、发展祖国文化、民族精神的任务,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从阅读、生活实践、写作实践和综合活动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可以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有效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师该做的且是必做的事。
关键词:张扬思想培养悟性品味心灵实践能力
作家丰子恺打过一个精妙的比喻:圆满人格像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个足。对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这三者支撑一个“大写的人”。
——题记
在教师中,特别是语文教师的口中,经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肺腑之言:“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为什么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呢?其实这句话是说明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感悟能力比较强,课堂上,老师稍微点拨一下,他们马上就能领会感悟到,这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一般又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学起语文来就显得相对轻松,不用老师费力而语文成绩都相当稳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感悟能力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培养悟性,这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语文不应该再以理性工具为基础,应该由以
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转变而为重视对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揭示;由只注重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变为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与发展;由只注重对学生个体的改造,转变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从应试教学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使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具有人情味,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有悟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能力,丰富的想像力以及文化底蕴,是我们语文教师最现实的追求。
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那么,语文老师应从哪些方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有位专家曾说过:“语文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帮助每个人聪明、有意义地活着。”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思维,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即作文教学如何定位。过去应试教育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行文,我们的学生虽然也能写出规范文,但最终却使学生作文成了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语文教师必须帮助他们扭转这一不良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升文化厚重感,写出大气文章。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想象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我们就结合学生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其在天天不断的积累训练中,形成大胆合理的想象思维,必然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否则,你就达不到,也体会不到语文的最高境界“悟”。
一、生活的积淀,是感悟的基础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人们的生存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填补认知空白的无限空间。在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离不开对生活的积淀和提炼。生活融注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奠定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感
知部分,人们从生活中懂得了世情、人情;人文、地理;懂得了真、善、美,假、恶、丑,可以说,生活是个熔炼炉,能融万事万物、万情万理于其中。生活又是个百宝箱,能从中丰富自己的知识,亦能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生活就如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既有鲜活的橙,亦有厚重的蓝;有流淌着生命的绿,亦蕴藏凝重的紫。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只要用心去感知,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
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把心胸系于国仄民生,世界风云、改革巨变等这些生活的实践和知识的积累是感悟的基础。虽不能说是文思如泉涌,却也不至于写作与阅读时抓耳搔首,手不能动,口不能言,脑不能思。要想自己不处于尴尬的写作盲态和阅读的仓白境地,就要投身于生活的滚滚洪流中。
二、“情感释放”是感悟的“催化剂”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有感的,那么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只要把这种情感恰当的翻译,何尝对所接触的事物,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好恶的评价?自己的态度、观点?就会跃于纸上。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对生活报以微笑,对事物寄托情感,我们才可以撷取到蕴含其中的深遂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感悟”。这种情感的酝酿、膨胀、传出,会大大缩短所捕捉意象的时间,加快了对事物主旨的理解。以自己的生活积累、切身感情体验、情感取舍,去表述一个观点,写一篇文章,立意之深刻,下笔之顺畅,这与苦思冥想、捉襟见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对事物寓情感并非一件难事,可也不是件易事,需要你放飞自己的心灵,寄情于物,大到茫茫宇宙、沧海巨变、浩瀚史籍,小到鸟兽虫鱼、小草吐绿、秋叶坠地,无不采撷于怀,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来阐发蕴含其中的哲理。
当然,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同样的事物是非,每个人感慨都不会相同。人们就是要把这种自己特有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酝酿表达出来。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能好能恶、能喜能伤、能哀能乐、能关爱人而又自爱的人,他何尝不是一个能抒能感、能彻能悟的人?那么你还怀疑一个人的情感不会与人的“感悟”能力有关?是啊,正如有人所说:“景再美,没有人情的色彩想寄,便会失去光华;物再华,没有人情的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