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1)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幅端午民俗风情画,是一篇风格闲散自由的散文,属于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但文章结果较为特殊,不易为学生接受,在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淡出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这篇文章,有助于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兴趣。
3.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阅读积累尚少,生活阅历尚浅,不易欣赏汪曾祺闲适自由、淡而有味的散文风格;端午节的民俗意义、文化内涵,对学生来说也比较生疏。
因此要针对性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显得尤为必要!目标1.通过浏览、默读,能概括高邮鸭蛋的主要特点及围绕鸭蛋发生的趣事,说出文中表现的生活情趣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读出其中的情味;以批注的方式赏析富有情趣的语言,总结品味鉴赏语言的方法。
3.通过仔细研读文本和交流研讨,鉴赏评议本文闲适自由的散文风格。
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概括端午鸭蛋的特点及围绕鸭蛋写了哪些事情,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以此检测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思想内涵的能力。
2、针对目标2,设计三个活动,让学生展示精彩语句语段的朗读和批注,比较相近表达的不同效果,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的鉴赏方法;设计一项课后作业,让学生用批注赏析汪曾祺散文《葡萄月令》中精妙传神的语言,以此检测其拼读、赏析语言的能力。
3、针对目标3,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开头段和结尾段与文章主要内容的联系,检测其鉴赏评价散文作品写作风格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课文导读:一、字词注音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咂摸..huáng..zā·mo 城隍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 用酒和.huò苋.菜xiàn 籍.贯jí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 熏xūn五毒似的shì·de二、词语解释端午:我国民间节日,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端,开始;午,午日。
咂摸:方言,仔细辨别(滋味)。
情结:指深藏心底的感情。
百索子:端午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风俗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五毒:指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五种毒虫。
符:道士所画的一钟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
寄名:旧时幼童认僧尼为老师而不出家,或认他人作义父母以求长寿。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间。
朱笔:红笔。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雄黄:一种矿物,橘黄色。
中医用来做药。
有不:相当于“有没有”。
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
硝药:硝石做的火药。
名目:名称。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浩瀚壮观的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现在常比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称道:称赞。
他乡:其他地方。
夹取以敬客:夹取(腌鸭蛋)来敬客人。
以,连词,来。
尤为:更是。
络子:依照所装物体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
钱塘(现在浙江杭州)人。
清代诗人。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大襟:纽扣在一侧的服装的前面部分。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利用萤火虫的光刻苦读书和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端午的鸭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家乡习俗的热爱和怀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 体会作者对家乡习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作者对家乡习俗的热爱和怀念。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家乡的端午节习俗。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朗读感悟(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端午节的重要性和传统文化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端午节习俗的作文。
2. 搜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资料,了解其起源和发展,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分析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热爱家乡的习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学生的疑问及时解答。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中所涉及的民俗文化、民间传说以及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具体章节:第四单元第12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2. 领悟作者通过对家乡鸭蛋的描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
重点:分析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3.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和字义。
4.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鸭蛋在其中的寓意。
5.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家乡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端午、鸭蛋、怀念、习俗等。
3. 课文结构:引子描述鸭蛋端午习俗家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端午节的习俗。
(2)分析作者为什么会对家乡的鸭蛋产生怀念之情。
(3)谈谈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答案:(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2)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怀念,是因为鸭蛋承载了作者童年时的美好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
(3)示例:我热爱我的家乡,那里有美丽的风景、亲切的乡音和独特的习俗。
每次离开家乡,我都会怀念那里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乡的美食,如鸭蛋等。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端午的鸭蛋》篇一第十七课教师寄语:喝到故乡水,想起故乡人。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重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横线的的字注音。
门楣()苋菜()籍贯()络子()囊萤映雪()车胤()城隍庙()腌鸭蛋()2.解释下列词语曾经沧海难为水:与有荣焉:莫名其妙:囊萤映雪:3.查找资料,简介作者。
二、自主探究。
4.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通过找本文的中心句、过渡段理清文章思路)全文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6.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7.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8.课文较后三段: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9.汪曾祺是一位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得到体现。
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
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此句中的一个“吱”字用得较妙,绘声绘色,把吃咸鸭蛋的那种动感,那种快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作者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以及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1. 内容结构-文章开篇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为后文写端午的鸭蛋做铺垫。
这些风俗描写富有地方特色,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
-接着重点写家乡的鸭蛋,从鸭蛋的名声、特点(质细而油多等),到鸭蛋的吃法(如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等),细致入微地描绘出高邮鸭蛋的独特之处。
-最后,作者通过对鸭蛋的回忆,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不是直接抒发,而是蕴含在对家乡端午风俗和鸭蛋的描写之中。
2. 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要素: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写作训练要素:学习平淡质朴而又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学会在叙事中抒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准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如“腌”“门楣”“苋菜”等,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 了解端午的民俗文化,掌握文中所介绍的鸭蛋的特点和吃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描写端午风俗和鸭蛋的段落,总结写作特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乡风俗,进行对比和思考,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中的“吱”字,生动地写出了鸭蛋油多的特点。
-了解端午的民俗文化,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情感是如何通过对端午风俗和鸭蛋的描写来体现的。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平淡质朴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风格,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这种风格。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5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5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的鸭蛋》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这是文章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文章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
2024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端午节的习俗,通过对鸭蛋的描述,反映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
2.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间:5分钟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老师进行讲解。
时间:10分钟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
时间:5分钟4.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端午节的情感表达。
时间:10分钟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进行互动交流。
时间:10分钟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时间:10分钟7.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六、板书设计1. 课题:《端午的鸭蛋》2. 生字词3. 课文内容概括4. 作者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习俗的短文。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2.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1、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端午的鸭蛋》一文,使学生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学习描写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悟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包括习俗、美食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词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哪些关于端午节的习俗?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鸭蛋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四、课文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如对比、拟人等。
3.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家乡习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家乡美食让你想起了什么?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家乡的端午节”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思路。
3.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家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家乡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三、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中的情感,如思乡之情、亲情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关于家乡的端午节习俗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4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精选14篇)《端午的鸭蛋》篇117.端午的鸭蛋授课时间:年月日知识与能力: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中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教学重点】合作探究,深入理解家乡鸭蛋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
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有味、自然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在这个节日里,我们不仅能享受端午的美食,比如粽子、鸭蛋,我们还有其他风俗习惯,例如赛龙舟、制香囊、挂艾草等。
这篇课文,汪曾祺就从端午讲起,挑选了其中的一个风俗习惯——吃咸鸭蛋。
一个小小的咸鸭蛋,都值得大作家挥笔舞墨,这其中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乐趣吧!让我们打开课本,来品一品这个独特的咸鸭蛋。
二、整体感知快读阅读第一段,找出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作用是什么?三、研读赏析1、品读第2—6段,概况家乡鸭蛋的特点,并找出相应的句子印证。
并用以下句式说一段话。
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示例: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可以填写的词还有:名声远播、质细而油多、历史悠久、吃法多样、色彩鲜艳等2、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怀有怎样的情感?三、揣摩语言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和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1、口语色彩浓厚(1)短句(2)大白话(3)方言2、古汉语的点缀,平添书卷气。
3、善于用语言“造型”四、写作看视频,请模仿作者的语言,从形、色、香、味等方面描绘一下你吃过的传统节日美食吧。
6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端午的鸭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识记并理解《端午的鸭蛋》中的重要字词,如“端午、鸭蛋、腌制、端午的习俗”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提高对生活情趣的感受能力,以及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对家乡的热爱和怀念,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文章中描述的端午习俗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通过本文学习,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
2.难点: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文中的一些语言特色,如汪曾祺的闲适散文风格等。
3.德育点: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并尊重我国的传统习俗,培养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有关端午节的习俗,引出本文的主题“端午的鸭蛋”。
2.知识点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阅读训练:学生分组阅读文章,并在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4.互动环节: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自主提问,教师进行解答和引导。
5.拓展延伸:介绍汪曾祺的其它作品,以及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使用PPT讲解,展示相关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互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3.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增强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提问和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进行即兴表演。
2.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本文的重点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贡献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同时参考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本身将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
2020八(下)1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2020年最新
(赞美,自豪) 从对鸭蛋名声和特色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另外从其他 语句中也能体会出浓浓的爱乡之情。 如:① ?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两个 ?多? ,一个 ?善于? 写出了对家乡人的赞美。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 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 ?带有文言性质,增 强幽默意味;完全不能相比和实在瞧不上从侧面突出家乡鸭蛋的好。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 且‘与有荣焉’。? 因为爱屋及乌, 所以热爱家乡的我对不喜欢的袁枚产生了好感。 与有荣焉,则写出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淡淡的幽 默包含着对他乡鸭蛋有不屑,对家乡鸭蛋的自豪。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与众不同的,历史悠久的, 吃法多样的, 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 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 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 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对家乡的热 爱,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 (5)说起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 因而有人说, 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 五两段了。 这两段写什么?你认为最有趣有是什么? (写挂鸭蛋络子)小小的吃鸭蛋一事在作者的笔下显得生趣盎然。 如: 1)?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 有!? 2) ?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 ? 3)?鸭蛋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 了。? 4)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 5)?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 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 萤火虫在鸭蛋壳了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孩子们挑鸭蛋——装鸭 蛋——挂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 透露出作者对童年 生活的怀念。 (6)小结全文:本文写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家乡的鸭蛋,写端午的鸭蛋, 想表达的就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怀念) 。 (7)再看行文结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理:和外地一样的风俗——可能不一样的风俗——家乡特有的风俗— —家乡的鸭蛋——鸭蛋的名声——鸭蛋的特色——挑鸭蛋——吃鸭蛋——玩蛋 壳——囊萤映雪的故事。 这种结构好像骑着马自由散漫地走, 但又不是完全乱了 套,而是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文章的题目, 题目在文章中起到了提 纲挈领的作用。 (8)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 ?囊萤 ?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 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 是赘笔; 也有人认为, 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 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 很自然, 很随意, 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 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17.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框架结构,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音及意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难点: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研讨、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以学生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引入新课学习。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解决生字词的音意:〔出示生字词卡片〕: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肃然起敬囊萤映雪莫名其妙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板书设计〕思路:端午节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第1自然段〕〔第2、3自然段〕〔第4、5、6自然段〕主旨: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土的热爱、眷恋之情。
5.男女生分读第2、3自然段,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认北京的鸭蛋?6.默读第4、5、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主要介绍“鸭络子〞和孩子们吃鸭蛋的方法明确:行文活泼生动。
充满童趣,抒写了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留恋、对故土的热爱、眷恋之情。
7.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争议?第二课时一、品位语言: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2. 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并运用课文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3.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描写手法;了解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原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端午节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讲解并举例说明。
5. 描写手法学习:分析课文中鸭蛋的描写,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
6. 端午节文化讲解:讲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7.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描写鸭蛋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端午的鸭蛋》2. 内容:a. 课文内容: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热爱。
b. 生字词:列举生字词,解释含义。
c. 描写手法:鸭蛋描写方法。
d. 端午节文化:习俗、文化内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端午鸭蛋”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文章,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端午的鸭蛋》
教案
内容预览: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汪曾祺(1920~2019),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
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
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文章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
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
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
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文章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
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
要使学生认识到。
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文章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
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
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