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篇常春藤叶 解读
最后一篇常春藤叶 解读
最是那一片闪光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设计思想】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教科书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第二个板块“精神支点”,要求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受他人的关爱的同时也关爱他人,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学会珍爱生命。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尽管内容浅显,高一学生在揣摩语言和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但要求他们在一课时内完成三千五百多字的文本研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的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就必须设置问题情境。
可以设置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入手,让学生对整篇小说先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再扣住“最后的常春藤叶”这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由“叶子”理出了琼珊这条明线和贝尔曼这条暗线,由“叶子”衍生出对贝尔曼的性格分析,由“叶子”涉及到小说情节设计的伏笔运用,也由“叶子”的意义关照到“珍爱生命”的专题内涵,最后一个想象贝尔曼画叶子的补写环节,不仅可以考验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可以考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充满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文本,而整个教学流程也由“叶子”连缀成一个和谐能动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实录】师:刚刚我们请同学概括复述了小说的情节,并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了概括总结。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集中发生在几天时间内,大家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找出,那么在这几天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发生呢?学生回答:老贝尔曼画叶子。
师:那么,贝尔曼到底是什么时候画的叶子呢?(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师生共同梳理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幻灯片显示: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
琼珊脱离危险 •第四天下午: 贝尔曼被送医院去世
结局
• • • •
文中写了四个人物,谁才是主人公呢? 【明确】人物:琼姗、苏艾、贝尔曼、医生 主人公:贝尔曼 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作者笔 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有具有典型 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 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 琼姗的病情的转变纠结到最后不就是因为那片叶 子给她带来了希望,而这希望是谁给的——贝尔 曼,如果没有贝尔曼就不会有所谓的琼姗的坚强, 而且特别是像贝尔曼这种最后以死亡作为终结的 人物,文章也因为他的消逝而结束,所以贝尔曼 才是主人公。
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 康复。启示读者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 支柱。
情 理 之 中
•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 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 明确: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 产生出人意外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 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欧亨利式结尾
• 短篇小说大师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 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 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 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 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 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 贝尔曼用生命绘制的最后的常春藤叶 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找 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 •十一月: •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琼珊病倒
开端
琼珊病重 发展 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琼珊病情好转 贝尔曼生病 高潮
• 琼珊:
•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 年轻女画家,穷困,感染肺病
• →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常常是社会的下层人物,诸如受人支使的店员、穷困潦倒的画匠、经济拮据的办事员、一筹莫展的医生、走投无路的小偷等等。
脍炙人口的《最后一片叶子》则是描写了几个穷画家之间患难与共的感情故事,塑造了贝尔曼这个舍己为人的老画家的动人形象。
如果说贝尔曼是那堵松动残缺的砖墙,那么乔安西就像那依附在上面的藤枝;如果说贝尔曼是那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那么乔安西就是那藤上的一片叶子。
乔安西年轻的生命在风吹雨打的漫漫长夜中一点点被剥蚀,生命的火光在一点点微弱下去。
哀莫大于心死,对这凄风苦雨的世界已不再抱希望的乔安西,把这最后一片藤叶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
她甚至等得心焦,想“像一片没有了生命力的败叶一样,往下飘”,飘向那未知的虚无,永久的黑暗。
贝尔曼是整篇小说的灵魂,但他在本来就篇幅颇短的小说中出场的次数极少。
关于他的语言与行动有寥寥数笔,从几句对白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脾气暴躁、性格直率的老人,“一双红眼睛正不停地流眼泪”。
然而,就是他,成了乔安西与休易的保护神,他用生命换来的杰作,实现了他一生的夙愿。
那“锯齿形边缘已经枯黄”的最后一片藤叶却“顽强地挂在离地面二十英尺高的一根枝上”。
这不只是一片藤叶,它是老贝尔曼不死的生命的结晶,是乔安西与尘世和友情之间的联系,是这苦难的世界上穷人之间的一丝温情。
慰藉了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一个“即将踏上黄泉路的人的心灵”,它经受了怒号的北风,倾泻的雨水。
“乔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着”,她没有理由再逃避,没有理由让自己本应年轻而旺盛的生命衰颓下去,“不知是怎么鬼使神差的,那片叶老掉不下来,可见我原来心绪不好。
想死是罪过。
”那么,贝尔曼并没有死,他的灵魂,他的希望,他整个的生命之光全集结在这片叶子上了。
这最后的一片叶子,这凄风苦雨中的叶子,也是贝尔曼颠沛流离坎坷一生的最后一个亮点。
小说的结尾突如其来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并未正面描述贝尔曼用生命画出那片藤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以休易之口转述。
〖2021年整理〗论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多元主题解读内容摘要:对小说文本作多元主题解读是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受叙事学的“多重聚焦叙事方式”的启发,视学生为不同的聚焦者,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体会来复述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从而由“这是谁的故事?”分析出小说可能存在的多元主题:这是“琼珊”的故事——信念这一精神支柱对生命的重要性;这是“贝尔曼”的故事——平凡的英雄,关心他人,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琼珊和贝尔曼”共同的故事——艺术与人生的对接转化。
在教师控制的课堂结构下,本文借助一种新视角对该小说主题有一定程度的新挖掘,也避免了对小说作过度的意义衍生。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多元主题;多重聚焦《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①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新课标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和学生观。
其实,对小说文本的多元主题解读是改进我们小说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强有力的途径之一。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模块的第一专题“珍爱生命”收录了此篇小说,并将它置放在“精神之柱”这一板块下。
苏教版此模块的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以主题内容组元方式来编写教材。
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得出该小说的一个鲜明的主题便是“信念作为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一主题主要是由人物琼珊来传达的。
同时,在教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该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②,而这一主题是由人物贝尔曼来完成。
在对该小说的诸多研究资料的查阅中,笔者发现基本上是围绕上述两个主题来论说的。
更多的研究者是两者择其一而详细论之,有据在理。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它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在华盛顿居住着一个名叫琼西的女画家,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炎。
她的医生说,如果琼西对生活失去信心,他也无能为力。
琼西认为,只要窗外的常春藤落下最后一片叶子,那她的生命也会终止。
一位老画家得知这件事后,深夜冒着雨在藤蔓上画了一片常春藤叶,琼西看到这片叶子,心中便重新点燃了生活下去的动力,她渐渐康复了。
可那位老画家由于那天晚上受寒,患上了肺炎,不幸去世了。
这个故事是那么感人肺腑,它告诉了我:人活着,要有一种信念,给自己一个目标,那样才能不断突破自己。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做,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到。
在患病期间,那最后一片绿叶是琼西精神的支柱,因为她相信只要这片叶子不掉落,她就会有生的希望,最后她战胜了病魔,恢复了健康。
可一旦琼西像先前那样对自己感到绝望,难道她还会痊愈吗?如果我们自暴自弃,别人作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费。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他对我们的教育使我终生受益。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读后感篇2很久以前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小女孩,那是一个看似平庸却很有内涵的姑娘,她跟我讲了许许多多她的经历,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艰辛困苦,却也是充满坎坷,特别是在情感的道路上好像非常不如意,那时我每次聊天我都在她一旁默默的坐着,静静的听着她娓娓道来,每一次陪她聊天都像在经受历史的折磨,陪着她哭陪着她笑陪着她唉声叹气陪着她欢天喜地,虽然我们都知道她说的都已经是过去的事,可是说的人很认真听的人也很投入,那时是我在与她一起回到了过去。
这个故事也许会就这样持续下去,她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我只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虽然可以一起追忆过去,但是永远不能把一个人的故事变成两个人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解析
• 艺术特色2:语言 • 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 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 然节,来品味鉴赏。 •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 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 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 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 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一片枯叶落在索比的大腿上,那是杰克· 弗洛斯特的卡片。 杰克对麦迪逊广场的常住居民非常客气,每年来临之先,总要 打一声招呼。在十字街头,他把名片交给“户外大厦”的信使 “北风”,好让住户们有个准备。 ——欧· 亨利《警察与赞美诗》 (杰克·弗洛斯特(jack frost):“霜冻”的拟人化称呼。)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 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 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 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 了。 ——鲁迅《阿Q正传》
《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篇小说的题目有几种不同的版
本,比如《最后的一片叶子》、《两
个病人》、《绝处逢生的琼珊》。如 果是你选择,会选择哪个题目?为什
么我们的编者选择《最后的常春藤
叶》?
常春使人产生明丽光辉的联想, 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暗示性蕴涵力 强。 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 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 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 有重要的作用。
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 有希望了” 苏艾: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 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 了。” 人格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得到展 现。 形象逆转: 人 格升华后,我们重新审视“初见 贝尔曼”,归纳贝尔曼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甚至 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 心。 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 惜生命代价。 “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不 得志仍不放弃追求,抱负远大。
《最后的常春藤叶》结尾的另一种解读
们 、 妈们 、 婆们 是怎样 联手 把 柳 婆 个活 生生 的健康 的生命 残酷地
推 上死 亡之路 。他们 张开 了一 张
无 形 的大网 ,让 她在 苦苦挣 扎之 后 悲惨地 死去 , 而谁 又 能否认 , 这 些 数字不 是祥林 嫂 的斑斑血 泪 ! ( 作者 单位 : 迁安 二 中 )
刻 地 理 解祥 林 嫂 命 运 的悲 剧性 。
同时 , 我们 也看到 了作 为政权 、 族
权 、神权 、夫权 的代 言人 的鲁 四
一
爷 家雇着 了女工 ,实在 比勤快 的
男 人还勤 快 。 年底 , 到 扫尘 、 洗地 、 杀鸡 、 宰鹅 , 夜 的 煮福 礼 , 彻 全是 人 担 当 , 没有添 短工 ” 竟 。 直 以来 ,人 们给 鲁 四老爷 的定 位 都 是 “ 建 礼 教 的 卫 道 封 士 ”却 忽略 了他作 为封建 地 主 的 ,
一
的最 后一 片叶子 后 ,突然 在医 院
去世 了。这 个结尾 , 不也 同样 “ 出 人意 料” 吗?现 在的 问题是 , 文 从 本 中能否 找出 贝尔曼 突然去 世的
蛛丝 马迹 呢?
替艺 术 区那 些雇 不起 职业模 特儿
的青 年艺术 家 当模特 儿 。可 见贝 尔曼 虽然失 意 , 志不减 , 却壮 有一
通过 以 』分析 ,我们 不难 深 二
婆婆 。祥林 嫂 的身价 即八 十千让 她 婆婆捞 到很 大实惠 :不 但解决 了二 儿子 的婚事 , 且还 剩 “ 而 十多 千” 看, 。 多合适 ! 这八 十元 钱 , 如 果靠 祥林 嫂劳作 , 要 十三年 ! 需 当柳 妈告诉 祥林 嫂 只有到土 地 庙 捐 门槛 才 能 赎 去 前 身 的罪 孽 , 锯身之 苦时 , 林嫂 竞毫 免受 祥 不犹 豫地倾 其所 有 ,把 历年 来积 存 的工钱 全部拿 出来 换取 她生存 的权 利 。 十二元 鹰洋 , 需要 她多长
(优选)最后的常春藤叶详解.
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该单纯的看 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该看其在全文中是否 有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 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 作用。
题目的多重含义
• 对琼珊而言:表层义:最后的叶子,叶子 的飘落;隐喻义:信念的消失,生命的飘 逝——“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 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
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环境 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 潮湿 穷苦
人物:贝尔曼 琼珊 苏艾 医生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人物形象的特点:概括、分析、评价
【欧洲文学四大吝啬鬼形象】 《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吝啬鬼》—阿巴贡 《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死魂灵》—泼留希金
苏艾的形象: 1.是一位善良的,具有同情心和爱心的姑娘,不仅
在生活上给生病时的琼珊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还 给她精神上的鼓励。 2. 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为贝尔曼为画常春藤染病 去世而悲伤,言语中充满对他的敬意。 作用: 1.贯穿全文的线索 2.琼珊与贝尔曼之间由她牵连,推动情节发展(情 节的角度)。 3.小说通过苏艾和贝尔曼,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主题的角 度)。
• 欧·亨利式的语言
• 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 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 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 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 笑”。
“含泪的微笑”是欧亨利小说的创作风格, 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微 笑”是其喜剧形式.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叙 述,巧妙的情节,幽默讽刺甚至玩世不恭的 语调,夸张,嘲讽、双关等手法的运用,都让 读者忍俊不禁;“含泪”是其悲剧内涵,欧 亨利小说轻松的文字背后是内里沉重的现实 主义格调,作品多揭示现实的不合理,表现 小人物在残酷的社会中承受心灵的创伤,寄 寓他们深深的同情。
最后的常春藤叶反讽艺术
温情面纱下的悲凉情调———《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反讽艺术浅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尚玉瑞《最后的常春藤叶》( 也有人翻译为《最后一片叶子》) 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
文本讲述了三个居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画家的故事。
一个年轻的女画家琼珊在秋天得了肺炎, 医生说“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然而琼珊却无活下去的信念, 她坚定地认为她窗外墙上的那株老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的时候就是她离开人世的时候。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 经过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 那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落下来, 这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终于她战胜了疾病, 存活了下来。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作家安排小说中的另一人物苏艾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那在风中不飘不动的最后一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曼画在墙上的。
老画家在凄风苦雨的夜里, 画上这最后一片叶子后, 便病倒了, 只病了两天, 便离开了人世。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结尾有点意想不到, 这是欧·亨利小说的风格, 也是他作品的定式, 人们也往往根据《最后的常春藤叶》那“欧?亨利式的结尾”来鉴赏着《最后的常春藤叶》, 认为“《最后一片叶子》描述的是志趣相投, 为友谊奉献一切的朋友之谊。
”那么, 透过“友谊”还能看到些什么? 回答是“反讽”。
反讽性可以说是《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一大艺术特色。
一、“落”与“不落”哈康·薛瓦利埃认为:“每一种反讽的基本特征都是事实与表象之间形成对照。
”( 《反讽的脾性》) 。
表面上, 常春藤树的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落下来, 琼珊也深信它没有落下来。
而事实上, 那最后一片叶子早已落下, 琼珊看到的叶子是老画家画在墙上的。
如果没有老画家贝尔曼的画, 琼珊真的会死去吗? 就像文本中那位医生所说:“人们不想活, 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 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琼珊就是一位不想活的病人, 她把自己的命运和最后一片叶子联系起来, 坚定地认为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落下来的时候就是她死去的时候, 她还不断地对她的好友苏艾说着无望的话:“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美)内容简介:《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
他为此用生命绘制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舍己救人。
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却拂过一丝透骨的寒意。
读着它,就像乘着一叶小舟从秋水上划过。
但是,当我们弃舟上岸,再来顾盼这秋水时,才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这涛声撞击着你的心弦,拍打着你的肺腑。
贝尔曼,这位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了四十载却一无所获的老艺术家,凭着他博大的爱心,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一幅不朽的杰作。
正文: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街道仿佛发了狂似地,分成了许多叫做“巷子”的小胡同。
这些“巷子”形成许多奇特的角度和曲线。
一条街本身往往交叉一两回。
有一次,一个艺术家发现这条街有它可贵之处。
如果一个商人去收颜料、纸张和画布的账款,在这条街上转弯抹角、大兜圈子的时候,突然碰上一文钱也没收到,空手而回的他自己,那才有意思呢!因此,搞艺术的人不久都到这个古色天香的格林威治村来了。
他们逛来逛去,寻找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三角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
接着,他们又从六马路买来了一些锡蜡杯子和一两只烘锅,组成了一个“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在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屋的顶楼设立了她们的画室。
“琼珊”是琼娜的昵称。
两人一个是从缅因州来的;另一个的家乡是加利福尼亚州。
她们是在八马路上一家“德尔蒙尼戈饭馆”里吃客饭时碰到的,彼此一谈,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结果便联合租下那间画室。
那是五月间的事。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潜蹑着,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在广场的东面,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每闯一次祸,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
于细微处见真意——《最后的常春藤叶》几处译文辨析
于
细
微
处 见 真
意
《 后 的 常春 藤 叶 》 处 译 文 辨 析 最 几
浙 江温 州 中学 (2 0 4 温 在权 3 51 )
外 国文 学 作 品 的 解 读 往 往 都 隔 着 一 层 翻 译 者 的 影 先来看“ 色古香” 词在 现代汉语 词典 中的注释 : 古 一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 , 应不遗余 力地把语文 综
合 性 学 习 的 教 学 工 作 认 真 、 效 地 开 展 下 去 , 分 发 挥 有 充 自身 的作 用 , 学 生 营 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 广 阔 的 、 由的 、 富 的 学 为 自 丰
习环境 , 让学生 自主地学 , 积极 地学 , 面提高他们 的学 全 习能力 。相信 , 在广 大语 文教师 的正 确“ 航” , 村 导 下 农 语文综合性学习必将 由寒冬走 向春天 , 给学生一 片美 带
一
此 )“ u i ” 三种意思 : 雅 的、 ,q a t有 n 古 离奇 有趣 的、 奇怪 的 。 “ 古色古香” 这种译 法应 是 取“ 雅 的” 古 这个 意思 。窃 以 为, 这种 翻译不符合作者要表达 的本义 。
首 先 , 者 在 小 说 开 头 部 分 , 力 写 出 这 个 小 区 的 作 极 扭 曲和 变 形 , “ 道 仿 佛 发 了 狂 似 的 ” “ 些 ‘ 子 ’ 如 街 、这 巷 形 成 许 多奇 特 的角 度 和 曲线 ” “ 条 街 本 身 往 往 交 叉 一 两 、一
电 七 电 七 电 电 七 七 七 七
々 々 电 电 々 电 电 々 电 七 七 々 七 七 电 电 电 电 电 电
最后的常春藤叶
心中永远的常春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除了要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体味欧·亨利式结尾外,最重要的就是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
画出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与信念。
最后一片叶子仍在墙上,琼珊继续的活下去,从48段和50段看出。
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爱心的体现,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信念,是绝笔和杰作。
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是精神的信念,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片常春藤叶”,即使叶落,冬天过后还有春天。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有一片常春藤叶,白芳礼老人就是因为心中有一片叶子而整整感动了一个中国。
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90岁的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
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
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
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
题目: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班级:学号:姓名:浅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摘要:《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文笔细腻、构思精巧,但这部小说让人产生审美感受的不仅仅是作品情节的曲折、离奇和巧合,最重要的是字里行间里蕴含着的哲理,引人深思。
本文拟从文章主旨这一角度对作品做进一步的探讨,主要探讨生命的价值、人性关怀、希望与信仰等。
关键词:生命人性关怀悲观希望一、作者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家和短篇小说艺术大师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曾被评论界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欧・亨利的作品以幽默中含着悲伤的语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深刻的精神内涵,为读者演绎了生活中一幕幕离奇而又真实的故事,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影响了整个世界文坛,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评论家弗门认为欧・亨利“具备莫泊桑的技巧,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
”这是对欧・亨利中肯的评价。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撼动人心,除了幽默、离奇、曲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那些嬉笑怒骂的故事背后,总闪烁着一种光芒。
这种光芒,穿透了境遇的不公、命运的叹息,让阅读它的人体会到温暖和感动。
这闪烁的光芒,是人性向善的光芒。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二、故事梗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是在美国某个下层街区流传着肺炎,合租一楼的两个女艺术家之一的琼珊不幸患上了这种可怕的疾病,虚弱悲观的琼珊躺在床上,绝望地数着渐渐飘落的常春藤叶,等待着最后那片叶子带着她一起飘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 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最后的常春藤叶赏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高中时期的一篇课文,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篇课文内容概括及赏析的所有内容,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家了解这篇课文。
最后的常春藤叶概括
《最后的常春藤叶》主要内容:
贫穷的画家苏和复西的邻居贝尔门是一个画了一辈子画却还没名气的画家。
不久,复西得了严重的肺炎,而且病情越来越重。
她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叶上,以为藤叶落下之时,就是她生命结束之时。
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尽管屋外的风刮得那样厉害,而锯齿形的叶子边缘已经枯萎发黄,但它仍然长在高高的藤枝上。
奇迹出现了,复西没有死。
原来是一直默默无闻的老画家贝尔门,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为了画上最后一片藤叶,身体本来就差的贝尔门着了凉,染上了肺炎。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终于完成了他已等待二十五年的杰作。
作者简介:
欧·亨利(O.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又译奥·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短篇小说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创始人,其。
最后的常春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为欧·亨利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这位“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创作特色,本文构思巧妙,人物刻画传神,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有人这样评价这篇短篇小说:从一个螺壳,可以听到海上风浪的呼啸。
文章的这个“螺壳”虽然短小,但“海上风浪的呼啸”却震撼人的心灵。
赏析这篇小说,除了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更可以使学生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
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在两个方面有所收获:一是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在情感上获得审美愉悦与享受;二是感受文中通过人物言行所传达的人性光芒,在思想上进一步激起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
* 示例:一、导入新课以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中的故事导入。
一位盲人乐师,他的师傅在临死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开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
一千根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却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
然后,他对他的盲人徒弟说:我记错了,师傅跟我说是1200根,我已经不行了,你还年轻,你只要弹断1200根琴弦,你就可以用这药方去买药以看见这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结论: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希望支撑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小说鉴赏之一:人物塑造——让学生确定主要人物,重点鉴赏“贝尔曼”形象,美丑结合,形象独特。
人物:琼珊、苏艾、贝尔曼主要人物:贝尔曼之二:环境描写——“寒雨夹着雪花”,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
之三:情节安排——“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之四:语言运用——形象幽默。
体会语言风格:欧·亨利不仅在人物塑造上是一个高手,而且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社会的幽默百科全书”,让学生勾划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朗读出来。
如:一个贫民窟似的地区在作者笔下是一个躲债的好地方,且具有异国情调;被视为瘟疫、冷酷无情的肺炎被说成是一个没有绅士风度欺负弱女子的老头儿;而那个医生也很可爱,他认为应该有一个男人让琼珊牵挂着,作为她活下去的信念等等。
《最后的常春藤叶》鉴赏
(1)主题归纳《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主题是“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2)如何理解贝尔曼的形象?贝尔曼在看似粗鲁的外表下有一颗温柔的心,他一直关心着苏艾和琼珊,最后为了拯救琼珊,他不顾风雨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并留下了人生的杰作.贝尔曼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3)琼珊的遭遇可以给人怎样的启示?因为贝尔曼拼着性命画在墙上的那片叶子,琼珊战胜了病魔,勇敢的活了下去。
当然,琼珊的康复仅有贝尔曼的最后一片叶子是不够的,还需要琼珊自己的力量来战胜病魔。
在琼珊患肺炎病危的时刻,医生为什么不判她“死刑”,又不肯定她可以治愈,而说一切看他自己呢?就是因为在生与死、抗争与屈服之间,需要自己树立信心,做出努力,才能胜利。
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关键是看你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有没有勇气战胜它。
琼珊也曾陷入失望之中,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换来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
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贝尔曼。
平凡的甚至有点让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一样的爱心;穷困潦倒仍无私关怀、帮助别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他身上,小说的主题得以体现:他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解释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5)本文的语言特色?正"幽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指一种令人发笑而有余味的情操。
它有别于滑稽、逗趣,只是惹人发笑。
具有这种情操的文学家往往在他们的语言中自如地加以运用。
他们幽默的文学语言常常让你笑了之后,想出许多道理来。
这种道理时常会触动人们的情感。
在笑完之后,人们能找到笑不。
(6)本文的结尾有何特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小说结局体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特点。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好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最后的常春藤叶》主旨解读综述与再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作者通过重访当年的往事,联结过去与现在,唤起了中国人的深
情久远,勾起浓浓的思乡情结。
文中呼唤着一份热情,希翼沉醉在共同的梦想之中;一份怀旧,左叩许久曾经,右拍苍凉即将到来;一份倒退,让文章充满淡淡的无奈气息。
从历史、文化等角度出发,拆开历史的怀抱,演绎国人的纷繁情绪,更加深刻地抚今追昔,注释历史的风云变幻,呈现出一抹永恒的爱国精神。
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追求永恒的梦想,无论如何永不褪色。
文中也暗含着绝对的反抗之意,比如:当由官派历史学家刻意篡改历史大事时,宁可采取强硬的手段,也要坚守
自己真实而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永不放弃追逐永恒梦想的道路。
“最后的常春藤叶”由此可见,作者希望从文中传递出一个温馨而又溫柔的讯息:只要有信念,即使常春藤叶凋零,爱国意志也不会凋谢;只要有梦想,即使万般衰老,武魂也永远
不会打折扣。
抱着一份热情,执着一份敬畏,走下沉碧的台阶,来到温暖的家园,在这里,我们会一直有梦,也会有一片永远常春的藤叶。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解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问题解析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贝尔曼先生。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
还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6.最后一片叶子是谁的杰作?画它的人应该具有怎样的性格?是贝尔曼先生的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是那一片闪光的叶子——《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案例【设计思想】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选自苏教版教科书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的第二个板块“精神支点”,要求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受他人的关爱的同时也关爱他人,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学会珍爱生命。
作为一篇短篇小说尽管内容浅显,高一学生在揣摩语言和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基本没有多大困难,但要求他们在一课时内完成三千五百多字的文本研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学生大多只对小说的情节感兴趣,对于小说反映的深刻的内涵却没有太多的思考,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就必须设置问题情境。
可以设置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入手,让学生对整篇小说先形成一个整体的把握。
接着再扣住“最后的常春藤叶”这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由“叶子”理出了琼珊这条明线和贝尔曼这条暗线,由“叶子”衍生出对贝尔曼的性格分析,由“叶子”涉及到小说情节设计的伏笔运用,也由“叶子”的意义关照到“珍爱生命”的专题内涵,最后一个想象贝尔曼画叶子的补写环节,不仅可以考验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可以考验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字运用能力,使他们在充满兴趣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深入文本,而整个教学流程也由“叶子”连缀成一个和谐能动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实录】师:刚刚我们请同学概括复述了小说的情节,并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了概括总结。
事实上这个故事只集中发生在几天时间内,大家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找出,那么在这几天中还有没有其他的事情发生呢?学生回答:老贝尔曼画叶子。
师:那么,贝尔曼到底是什么时候画的叶子呢?(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师生共同梳理出时间线索与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幻灯片显示: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的时候: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师:整个故事发生在四天里。
小说以琼珊的病情为主线,老贝尔曼的故事作为一条暗线隐在其中的,需要我们来挖掘。
这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生思考,答:最后的常春藤叶。
师:正是这片常春藤叶才将琼珊和贝尔曼联系到了一起。
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苏艾”上,但是如果不是常春藤叶,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由此引入对“叶子”的探讨上。
)探讨一: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师: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贝尔曼的人物形象。
文中贝尔曼出现了几次?第一次给人以怎样的印象?生甲:外貌像艺术家。
师:能不能结合文本来说说,哪些地方给你这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从文本中得出答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探讨,让学生相互交流、补充。
)生甲:“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魔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还有“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师引导:由此我们看出,他是一个失意、爱讲大话,典型的搞艺术的人。
还有谁来补充?生乙:“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师导:性格暴躁,失意消沉,还有吗?生乙补充:“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
”师引导学生总结:很好,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小说第一次介绍老贝尔曼主要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的。
用投影显示: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外貌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
师:那么再看看第二次写贝尔曼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们发现这一次主要是通过他与苏艾的对话描写来体现的。
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贝尔曼、苏艾和旁白。
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很好,对人物性格的揣摩很到位,如果李磊(学生名字)的声音能够再沧桑一点就更符合老贝尔曼的特点了。
我们来看看贝尔曼这一次给我们怎样的印象?生丙:“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说明平时有点让人讨厌;“可恶的藤叶掉落”,“可怜的琼珊小姐”,“像琼珊小姐这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看出贝尔曼很有同情心,很善良。
师导:第二次,贝尔曼的形象发生了一些变化,第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老头,但是在这次,我们发现他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
用幻灯片显示: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师:由此我们推断一下老贝尔曼有没有可能画出这最后一片叶子?生小声:有。
师导:“他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他说“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说明了老贝尔曼有没有可能画这片叶子?生齐声:有!师总:贝尔曼完全有可能画这片叶子,而小说的结局,第三次写到贝尔曼时,通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和苏艾的话“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
”这个结局让我们对他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
用多媒体显示: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师总: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只有他才是这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只有他才能创造出最后一片叶子。
(通过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描写多角度展开。
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让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来与人物的心灵对话。
)探讨二: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师:这篇小说中出现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叶子,一种是画出的叶子,也就是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
自然界中的叶子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师启发学生:(结合投影上琼珊的图片)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
”生:自然中的叶子维系了琼珊的生命。
师:那么可以说,这片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老师板书:自然中的叶子生命的寄托师:对于画出的叶子,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首先,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意味着什么?师引导学生:(结合投影上琼珊的图片)琼珊说,“冥冥之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生: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老师板书:最后的一片叶子对琼珊而言精神支点师:很好,那么对贝尔曼来说,又有什么更深的内涵?生:是贝尔曼的绝笔和杰作。
老师板书:对贝尔曼而言绝笔、杰作师:整片叶子中,能体现出什么呢?生:贝尔曼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补充:小人物之间的深厚的友谊。
老师板书: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闪光师总:(结合板书)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从这片叶子中,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这一问题,学生对叶子的内涵理解正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学生的理解可能角度不同,不便于梳理,帮助学生确立三个角度来分析,通过幻灯片相应漫画的启发,让学生准确理解叶子作为精神支点的重要作用,理解底层小人物之间的真情,学习老贝尔曼珍爱他人生命的高尚品德。
)探讨三:最后一片叶子的不落?师:欧·亨利的小说以其结局的出人意料见长,我们来探讨一下结局最后一片叶子的不落?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有伏笔吗?师导:大家找一找文中有关叶子的句子来看一看。
生甲:“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生乙:“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
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生丙:“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师: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请大家来品味鉴赏语言特点。
生:语言很幽默,用拟人的手法,将肺炎比作“不速之客”,比作“扶弱济困的老绅士”。
师:欧·亨利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这一问题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
在导语设置上,从“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这一文学常识引入,并介绍作者相关知识及其小说特点,学生已经了解初步了欧·亨利小说结局的特点,回答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联系小说的结局特点,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从而理解其“欧·亨利式意外结局”的特点。
)情节创造、补写空白师:欧•亨利作为短篇小说的巨匠,以其独特的构思向我们讲述了关于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故事,换个角度,如果让我们来讲述一个关于老贝尔曼的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情节必不可少?生:画叶子的情节。
师:请用你手中的笔补写出这一想象的情节。
幻灯片显示:要求:1、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合理。
2、有适当情境描写。
并交流。
生甲:天黑下来了,狂风肆虐,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
老贝尔曼披上一件单薄的外套,手中提着画笔、调色板以及那闪着暗淡微光的灯笼。
雨下得特别大,窗都打湿了,老贝尔曼刚画上一笔,颜料就被雨水冲刷掉了,连续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最后,他把自己的外套脱了下来,把那墙上一小块地方抹干,然后在动笔,在微微的灯光下,经过几笔勾勒后,一片栩栩如生的叶子画好了,为了不让颜料再次被冲刷掉,他把整个人都靠在墙边,挡住大风大雨,大约一个多小时,他不行了,从梯子上摔下,慢慢挪回家中……师评点:想象了一个情节,用外套挡雨,从梯子上摔下。
生乙:贝尔曼从楼上下来,心里就一直琢磨这个事。
“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愿上帝保佑她。
看来,我得为她做点什么。
那可恶的常春藤叶!”他嘟嘟囔囔回到自己家中。
夜里,风雨正来得猛烈,他提着灯笼来到了那个常春藤树边,他拿来了梯子、画笔,他正在构思着他的杰作。
接着,他爬上梯子,那最后一片叶子早已在风雨中完成了最后的使命,脱落了,老贝尔曼仔细地在墙上画了最后一片叶子,他眯着眼睛,仔细地端详着他的杰作,高兴地说:“琼珊小姐这下应该有救了!”师评点:抓住了老贝尔曼的性格,唠唠叨叨。
生丙:风起了,夹杂着疯狂的雨滴,酒醉的贝尔曼摇摆着身体提着灯笼走向常春藤树,他腋下夹着调色板和画笔,那踉跄的样子真怕他一不小心就滑倒,雨水溅湿了他单薄破旧的衣衫,在模糊中他挪动着墙边的梯子,艰难地爬上墙,把调色板搁在身旁的树上,选好一个恰当的位置,用画笔将抹匀的颜料在墙面细致地画开了,一片绿的耀眼叶尖泛黄的叶子,那是贝尔曼心中的杰作,是琼珊生命的支持,冰冷无法阻止他的继续……师评点:抓住了老贝尔曼噬酒成性的性格特征,画叶子的细节描写细致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