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语文构成的因素是非常丰富的。

这些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所以,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只着眼于一册教材、一篇课文,片面解读教材带来的弊端,真正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必须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全语文”的教学。

为此,我校语文教研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以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小学阶段每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实行细化分解,制定出教学目标双向表——《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师今后的教学实践工作。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根据课程标准分成五大块:“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

小学语文学科知识结构与水平要求表(讨论稿)。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笔记

绪论一、名词解释1. 课程①一般来说,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课程论①课程论侧重研究的是“教学什么”或“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

②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4. 教学论①教学论侧重研究的是“怎样教学”或“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5、《中学国文教学概要》《中学国文教学概要》是王森然于 1925 年在讲授“中学国文教学法”时的讲义,后经补充和修订,于 1927 年编成。

全书共 6 篇 27 章。

6 篇分别是绪论、目的与价值,教学与材料、教学与方法、作文与试验,结论。

这是讨论中学国文教学的一部最有系统的,最详尽的著作。

二、论述题1.试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对象(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即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问题的课程。

(2)这些问题是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等方面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3)比如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又如什么是语文教材,语文教材有哪些功能?再如如何分析初中记叙文阅读教材,如何开发语文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等。

2.试分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任务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的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完整版)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一、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是交际工具,交际的内容就属于文化范畴。

所以说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其中,要强调文学教育,只靠语言、文字,实用文的阅读和写作,无法全面完成语文课程的任务。

文学教育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熏陶感染方面,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方面,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解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的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实际上,语文课程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课标的“文眼”,在语文课改实验中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课标强调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这里体现了义务教育对语文课程的两点要求,一是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每一个学生;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不是全部的语文素养。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巢宗祺教授明确说明,是指“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能力包含其中。

”课标在总目标中所列的10条要求,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

解读:“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有什么差别?“能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导言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社会交往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制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标准与教材,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下,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准和规范。

1. 目标设定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主要分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了解语言文字的功能三个方面。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指学生在交流、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则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语言文字的功能则是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在社会中的作用。

2. 内容设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语文知识、语言文字运用、文学欣赏和交流合作四个方面。

其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习基础,包括字词句、语法、修辞等;语言文字运用是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表达和思考等能力的培养;文学欣赏则是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交流合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方法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还对语文教学的方法给予了一定的指导,要求教师通过启发性教学、示范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它的编制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教材内容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补充材料和活动等三个方面。

课文是教学的核心,包括文言文、现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补充材料则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包括词语解释、作者介绍等内容;活动则是通过课内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2. 教材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教材设计多样,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下第二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下第二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四下第二单元大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方案背景分析一、课标分析(一)第二学段目标分析:(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教学内容:1.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方式,客观地表述生活中的见闻片段。

学习写留言条、请假条、短信息、简单书信等日常应用文,注意称谓和基本格式,文明礼貌地进行交流。

2.学习阅读说明、叙写大自然的短文,感受、欣赏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学习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

3.学习具体、清楚、生动地讲述有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劳动模范、科学家的事迹,以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

(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提示:1.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

第二学段可以围绕“我爱我家”“我爱上学”“文明的公共生活”等主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语言,学会文明交往,学习表达生活。

2.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应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规范性。

3.评价应注重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实际表现,围绕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阅读与交流的实际任务,评价学生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在评价中,应引导学生注意实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对象、情境,以及交流效果,注意内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注意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和行文规范。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自然与科技”的人文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和一篇阅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以及口语交际《说新闻》,习作《我的奇思妙想》,语文园地和快乐读书吧。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关注过程与方法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步与问题解决能力。
引入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培养自主发展与合作学习能力。
有效实施多元化评价策略分享
制定明确评价标准
确保评价过程客观、公正,提 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建立及时反馈机制
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 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与策略。
加强教师培训与指导
语文课程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 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 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 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缺乏有效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对教师专业素养要求提高
1 2
教育教学理念更新
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全 面发展。
专业知识结构完善
教师应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提高教学综合性和 实效性。
3
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教师需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 果。
翻转课堂
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内容, 课堂上通过讨论、交流、展示等 方式深化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
力。
微课教学
利用短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进行讲 解和演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
习。
智慧教室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互 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真实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唤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纵观教材,在二上三单元、三上一单元、三下六单元、四上六单元、五下一单元都是儿童生活题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习偏正短语的合理搭配,并能结合生活经验从中体会合理搭配的作用是使表达更加具体。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同时在交流分享中启发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项链》一课学习“的”字的合理搭配,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体会到合理搭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具体生动。

在前一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读好句子的停顿。

两次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心情体验。

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内容,并能与同学交流。

本单元教学目标1.识字写字: 认识39个生字和5个偏旁,会写12个生字。

认识目字旁、京字头、双人旁、竖心旁、禾木旁共五个偏旁,发现日字旁和女字旁所代表的意思,了解汉字偏旁表义的构字规律。

能区分弯钩和竖钩、坚提和竖折、坚弯钩和坚弯、斜钩和卧钩的不同,并正确书写。

2.词语积累:学习偏正短语的合理搭配。

学习表示亲属称谓的词语,读好词语中的轻声。

3.朗读背诵: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背诵谚语,初步了解谚语蕴含的道理。

4.阅读能力: 初步尝试找出课文中一些明显的信息。

联解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5.说话写话: 看图写词语。

能根据图意说一两句话。

汉字教学:看图识字、字理识字、传统蒙学、事物归类识字、儿歌识字等多种方法科学合理识字,注重汉字思维,培养对汉字的热爱。

注重识字学习新偏旁、新笔画,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力争写漂亮。

如何指导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分四个步骤,读通(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并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感受思想的熏陶)、读情(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声情并茂地表达出来)、读美。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与解读《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套教材,主要面向五年级学生。

下面是对该教材的分析与解读:一、教材内容《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包括了语文课本、阅读课本、练习册和作业本四个部分。

语文课本主要包括了一年共20个册子的内容,以诗词、古文、现代文等形式讲授语文知识。

阅读课本则是以各种题材的文章为主,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练习册和作业本则是用来巩固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教材特点1. 知识结构合理:教材的内容按照诗词、古文、现代文等不同形式进行编排,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2. 综合性强:教材的内容涵盖了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多个层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 注重趣味性:教材中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和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课内外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不仅来自课本,还包括了一些课外阅读材料,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材目标《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材通过课内外活动以及练习册和作业本的辅助,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四、教学方法教材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形式。

同时,教材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是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易于理解,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同时,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习惯,以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读者和表达者。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三下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三下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三下第三单元任务群整体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梳理课标中的六个任务群与本单元内容编排,在本单元为综合性学习,指向跨学科学习。

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获得多样的文化体验。

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学习和生活情景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

注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学会提炼、表达、呈现学习成果,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是一个综合性学习单元,人文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与之关联的阅读训练要素在统编教材中分布如下: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不仅要找到段落中点明中心意思的关键语句,还要清楚地知道这段话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具体方法。

由阅读指向习作,层层递进。

还有一个语文要素,指向综合性学习要求。

在小学中共安排了三次综合性学习,各年级综合性学习内容和要求具体如下:通过研读各册教材,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是以嵌入式的方式被安排在普通单元中,高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则变成了独立的单元。

单元编排中,《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的习俗,指向“传统节日”;《纸的发明》介绍了蔡伦改造造纸术的历史,指向“古代科技”;《赵州桥》展示了古桥雄伟、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指向“古代建筑”;《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再现古都汴京的生活场景,指向“中华艺术”;四篇课文都是指向传统文化。

《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积累了很多中华文化常识;“综合性学习”指向传统节日,单元插图的中国结、祥云、水墨画、《清明上河图》局部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传递着浓浓的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教材通过课后题以及《语文园地》的相关练习来呈现。

这一单元给了我们两个非常明确的写法:一是分步写,在《纸的发明》课后题直接体现,按照时间顺序把不同时间段的造纸术流程做了一步步交代;还有在《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中体现,作者为了将蔡伦改造造纸术这一意思写清楚,按照工序用连续性动词将过程写具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与解读2022年春期统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为依据,吸收了语文课程建设和课堂改革的重大成果,借鉴了各地课堂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注重拓展知识的宽度,提高能力的梯度,增强素养的厚度,强化情感的温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材特点:1.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养成高尚道德情操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本册教科书通过寓言故事、古典诗词、童话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热爱祖国,实事求是,勤劳勇敢等正能量。

2.注重夯实基础。

重视识字写字,重视阅读,重视习作,重视口语交际,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享受学语文的过程而不是学课文的过程。

3.注意以生为本。

中年级学段的语文学习呈现一种过渡性,本册教科书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在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多种多样的活动为平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将自己的学习收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5.关注大量阅读。

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设计了资料袋供学生参考,还专门设计了“快乐读书吧”作为读书专题活动,学生既能将习得的学习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又能从阅读中获得新知识。

6.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积累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学习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自动获取。

二、教材单元分析:2021春期统编本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按照专题编排内容,安排了八个学习主题,分别是“感受多彩春天”、“品味经典寓言”、“体会传统文化”、“关注精彩发现”、“发挥无限想象”、“追忆幸福童年”、“探索自然奥秘”、“遨游童话王国”。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单元分析、学生学情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单元分析、学生学情
课程标准学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小说是虚构的”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两篇精读课文和《在柏林》一篇略读课文组成。《桥》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穷人》记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居家的两个孤儿。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在柏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入领悟课标的精神,以课标的精神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课标要求。
2.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3.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量,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努力创设条件和环境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及背诵量,增加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2013版(人教版)初中全部语文教材分析

2013版(人教版)初中全部语文教材分析

201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析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点解读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明确语文课程的基础任务在于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在“前言”部分多次强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关于汉字教育(1) 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

(“实验稿”主要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2) 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

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一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3) 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 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写字“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教育部提出的一套评价语文教学成效,也是检验语文课程结果的宝
贵依据,结合当前教育发展标准,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学习的多元价值。

主要提出六大核心素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国际学术的新领域,指导学生采用新
的观念,找出与当代文化相通的关系,完善相关能力。

语文教材研发方面,采用“认知跃迁理论”,着重文本的创新开发,通过结构化的文本设计,利用抽丝剥茧的形式,逐渐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在概念学习上的深度。

此外,教材还结合流行文化以及当代时事,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现象解读语文背景,掌握新的语文知识。

中学语文课程的标准与教材是学习者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依据,这种“认知跃迁理论”通
过教材的创新开发,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信学习、参与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深入学习语文,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提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实践:一上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年级上册八单元的教学建议,将从系统架构,找到语文独有的价值点;儿童视角,找到学生最优成长点出发。

第一系统架构,找到语文独有的价值点。

单元的他以观察为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是“寻找明显信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我们会看到一上八单元观察以人文主题呈现,随后在三年级、四年级我们的“语文要素”当中分别呈现了留心观察、连续观察以及我们后来不断的在丰富学生的观察与练习的习惯。

这是第一次出现观察的主题,但不强调要有观察的能力,主要是要点燃孩子们观察的兴趣,感受因为观察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紧接着我们再看“语文要素”的前后关联。

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有了提取明显信息的意识的渗透,随后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不断的渗透着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的提升。

到高年级我们再提取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我们的孩子学会筛选信息。

这种语文能力的不断架构,能让我们找到我们本册书、本单元它的精准定位。

走进课文,关注课后题。

《雪地里的小画家》中,两道课后题,一道指向朗读背诵,另一道指向我们的“语文要素”提取信息。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儿童诗,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是以读为本。

第一次接触提取信息,因此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儿童诗当中学会寻找明显的信息。

学习结束后让“孩子们大胆的去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画画?会画什么?和爸爸妈妈进行口头交流。

”同时完成“我是小诗人,制作诗歌”,制作专利诗歌集。

《乌鸦喝水》课后题“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解决这道题需要孩子们在文本当中感受到乌鸦的观察,因为他看到了瓶子的口很小,它也看到了旁边有很多小石子,它才想出了把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的喝水办法。

将观察与提取信息和表达进行了链接。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基于课文的插图,基于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不仅仅要让孩子们学会提取信息表达,更重要的是在课文的教学当中渗透一种思维力的提升,让孩子们懂得——我们的观察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它们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

而课程标准则是统领和规范课程的重要依据,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1. 统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可以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个年级的具体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2. 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各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有序,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3. 体现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可以明确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使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更加科学和客观。

4. 促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它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参考和指导,激发教师的教学创新和研究热情,推动语文教育的不断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合适的教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下面是选择小学语文教材时需要考虑的几个原则。

1. 符合课程标准。

教材应与课程标准相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

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的教材,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 适应学生发展。

教材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建构知识体系。

教材应以知识体系建构为基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要注意内容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期末论文题目:《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的学习方式》学号:1009114056姓名:李红鸽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3)班《分析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的学习方式》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着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为了改变我国义务教育中传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常读深研、活学活用,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使命,而是本次基础课程改革对所有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提出的共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大改革目标之一。

①(一)有关自主、合作、探究含义的理解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的运用元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行为策略,主动而有效地进行学习的方式,其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他们主动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概括为:自主性、有效性、相对性。

合作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方式。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积极地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夏家发主编科学出版社第80页相互支持、配合, 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 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 对集体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 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的发展。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自己的眼睛。

”这就证明了探究的重要性。

(二)在教学中,倡导并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总的来说教师要努力做到: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握合理的角色定位,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人本教育更加倡导人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即学生学习上主体性、参与性,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性、组织性和点拨性,从而实现课堂上师生的双主体,既纠正了以生为主体中教师主体弱化的现象,也纠正了以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力弱化的致命症结,从而真正将双主体“人”的相应角色作用发挥出来。

表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把教学力量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进行语言能力训练上,还要放在提升学生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上。

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用探究法学习去建构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要求学生将目前学习的内容与已知事物建立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学活动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将学习内容与已知事物联系的环境。

叶圣陶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便讲了教育的真谛,放手让学生学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次,正确理解和领会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建议,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促成教学过程中“有效对话”的实现。

我们所说的“有效对话”往往体现为教师精彩讲解和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思维上的火花或情感上的共鸣,或对语言材料产生的“顿悟”带来的喜悦。

要避免课堂教学中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缺乏思维内容和深度的“假对话”。

对此老师可以构建多样课堂,拓宽语文外延:比如说,讲朱自清先生的《春》,可以带学生到野外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花儿,用自己的鼻子去嗅嗅春草的味儿,亲自去感受春风轻抚自己的面颊,用心灵去感受春之美好;讲《智取生辰纲》、《音乐之声》时将影视和音乐带入课堂;同时可以选择符合青少年特点的话题进行辩论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再次,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培养学生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积极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发展。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指的是问题意识。

解决问题从认识问题开始,而认识问题则从提出问题开始。

只有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改善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比如:老师在教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时,就要打破写作的条条框框,不再以固定的模式让学生套用,而应有目的带领学生向新层次———创新迈进。

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对作文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作文训练中应突出篇的训练,重点指导学生文章的构思能力。

(三)如何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识字中的运用识字,是小学学习语文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课程改革中是一种突破,它为识字教学提供了新鲜的经验,指明了新的方向。

那么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首先,激发兴趣,培养自主识字意识。

识字教学在传统的教学中给学生的感觉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

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便能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自主识字,体验识字的快乐。

(1)注重个体差异,增强自信心。

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是有差异的,为了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在识字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问学生:“文中的生字,你们认识几个?怎么认识的?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呢?”这样一问,同学们就会纷纷举手,认读自己认识的字,并能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识字方法可谓多种多样,有编谜语、加减法、动作模仿、形声字记字法等。

在教“飞”的时候,有个孩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他把两手往后一扭,身子往前一探,大声的说:“这是‘飞’”。

多么可爱,多么形象呀!课堂变得鲜活了,通过孩子们积极的自主学习,既教会了其他学生不认识的生字,加深印象,又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课堂成了孩子们的舞台,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表现欲望日益增强,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心,识字兴趣就不言而喻了。

(2)游戏识字,乐在其中。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做游戏,把游戏引入识字教学中,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激发识字兴趣。

如在教《秋天的图画》一文中,可以把生字藏在画中的高梁上、苹果上、梨上、天空的大雁身上等,对孩子们说:“老师带来了许多字宝宝,他们很顽皮,想和我们‘捉迷藏’,看看谁能把它们找出来?”这样一引导,学生把学习生字当成了“捉迷藏”,都兴致勃勃地到画中寻找生字并认真地认读起来。

学生在无意中学,在玩中学,并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识字。

其次,互助、互评,激发乐趣,培养合作精神。

学生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生字认识速度的不同。

互助、互评能激发学生识字乐趣,而且能实现以优带差的作用,同时培养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如课堂学习生字时,经常让学生把生字找出来,同桌之间或小组内互读,看谁认得多,读得准,交流识字方法,取长补短,相互当老师,并互相评一评,在写偏旁字的过程中,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写得多,认得多。

在巩固识字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识字,“挑战”、“组字”、“我指你读”、“我是小老师”、“我唤你出”等形式,以实现互动交流式的合作学习,培养了合作意识,在合作中相互促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

最后,探究学习,增强识字能力,拓展识字面。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更要让他们去自主地探究新的识字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根据汉字的构字特点,抓住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识字方法。

教形声字时“白——柏”“立——粒”“平——评”时,启发学生比比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字的相同部分,只是第二个字比第一个字多了偏旁,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声音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

在教偏旁相同的字时,如:摘、打、拍、搓、抬、拥、抱等这些字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它们的秘密。

在新教材中虽然识字量大,但通过新奇有趣的引导,识字课就活起来了,学生们在不自觉地在学习中开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学习。

识字量不仅有课本上的,还伸向了课外,大大增强了识字量。

这让他们走进识字的天空,激发了兴趣,发散了思维,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中的运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表达力,发展认识力,培养创造能力,陶冶情操,修养品性,增强搜集信息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1)内容浅显、文字朴实、贴近学生实际的课文,教师应放心、放手地让学生先学后教,先练后讲,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自主尝试探究中,体验成功,实现发展。

如《第一次真好》一课的教学,可采用从解题入手,尝试整体感知;尝试分段,落实重点训练项目;尝试研读,感悟第一次的美妙;点明中心,升华情感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个环节,通过设问激疑、填空初知、巧导自学、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探究释疑的方法,理想地完成学习目标。

(2)内容较深、不易理解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发展,如《背影》一课所蕴含的父子情深,教学时可以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中:A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识字、析词、通文、思意);B交流自学情况,老师引出主线,板书示意,为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在找出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后请同学讨论哪次背影最感人,并说明原因。

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走下讲台;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点拔、深化、评价。

这样不但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把反复阅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开辟了阅读的新天地,发挥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写作中的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小学阶段作文界定为写话和习作两个部分,强调其基础性教学和基本技能之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