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1
高中数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和教案说明
高中数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和教案说明教案说明: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运用该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意义;2. 熟练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3. 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意义;2. 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3. 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意义,推导过程;2.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教案、PPT、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讲解:讲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和意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应用;3. 推导: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逻辑推理,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4.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2. 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解释公式的含义和应用;2. 练习题目:评估学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解答的准确性;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观察是否能正确运用公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角度、建筑设计等;2. 介绍进一步的研究: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公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名师:郑莹莹)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目标1.通过探索完成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2.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三)学习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四)学习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已知2cos 45=,3cos30=,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如果不是,那cos15?=o2.预习自测(1)下列式子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cos(α-β)=cos α-cos β;②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③cos(π2-α)=cos α;④cos(π2+α)=cos α. A .0 B .1C .2D .3 答案:A .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解题过程】①②③④都错点拨:每个都配凑成标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型. (2)计算12sin 60°+32cos 60°=________.答案:32 解析:【知识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解题过程】原式=sin 30°sin 60°+cos 30°cos 60° =cos(60°-30°)=cos 30°=32.点拨:先将常值换成三角函数型,在结合公式.(3)设α∈⎝ ⎛⎭⎪⎫0,π2,若sin α=35,则2cos ⎝ ⎛⎭⎪⎫α-π4=( )A.75 B.15 C .-75 D .-15 答案:A .解析:【知识点】两角差公式的展开形式【解题过程】∵α∈⎝ ⎛⎭⎪⎫0,π2,sin α=35,∴cos α=45. ∴2cos ⎝ ⎛⎭⎪⎫α-π4=2⎝ ⎛⎭⎪⎫cos αcos π4+sin αsin π4=cos α+sin α=45+35=75.点拨:先求出需要的三角函数值,再套用公式.(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1)三角函数的定义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公式 2.问题探究 探究一 ●活动1在预习任务中我们提出的cos15?=o ,同学们发现它并不是直接将cos 45-cos30︒o.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已经学习过的三角函数线的基本定义,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学生一起探索出两角差的几何位置. ●活动2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在证明公式之前先引导学生结合三角函数知识写出点A 、点B 的坐标.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O ,以Ox 为 始边作角αβ、,其中,且[]0,αβ∈、πβα≥,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 的交点分别为A 、B ,则(cos ,sin ),(cos ,sin )OA OB ααββ==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βαβαββαα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cos +=∙=∙由[]π,0,∈βα,且βα≥知[]πβα,0∈-,那么向量OA 的夹角就是βα-,由数量积的定义,有cos()cos()OA OB OA OB αβαβ∙=-=-于是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1) 由于我们前面的推导均是在[]0,αβ∈、π,且βα≥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1)式还不具备一般性.事实上,只要[]πβα,0∈-,βα-所表示的就是向量,OA OB 的夹角.(这一点可以结合图形作出说明.)但是,若[]πβα,0∉-,(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当[]πβα,0∉-时,设与的夹角为θ,则cos cos OA OB OA OB θθ∙==βαβαsin sin cos cos +=另一方面,θβπα++=k 2,于是,,2Z k k ∈+=-θπβα所以θβαcos )cos(=-也有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设计意图】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教材不要求学生做到一步到位.首先对角选择较为特殊的范围来进行探究,能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途径与目的,让大部分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来,避免部分学生一开始就感觉到困难,提不起向下探究的兴趣. 探究二 ●活动①对任意的()cos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 ,注:1.公式中两边的符号正好相反(一正一负);2.式子右边同名三角函数相乘再加减,且余弦在前正弦在后;3.式子中α、β是任意的.【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记忆新公式,并强调如何能准确熟练的记住. 探究三 ●活动1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15cos 【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解题过程】方法一:cos15cos(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方法二:cos15cos(6045)cos 60cos 45sin 60sin 45︒=︒-︒=︒︒+︒︒=【思路点拨】先找到与15°相关的特殊角,而它的配凑有几种不同形式,都可以尝试用公式计算..同类型训练题:如何求︒75sin ?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诱导公式. 【数学思想】类比【解题过程】sin 75cos15︒=︒=点拨:把没有学过的形式向已经学习过的转化,当然这个题同时也提出了两角和正弦公式.例2化简求值︒︒+︒︒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解题过程】︒︒+︒︒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2160cos )2080cos(=︒=︒-︒=(2)1=cos60sin 602︒=︒所以原式cos60cos15sin 60sin15cos(6015)︒︒+︒︒=︒-︒=点拨:根据结构形式,把公式灵活应用,逆用公式,能将特殊值转化成角的三角函数值形式.答案:(1)12(2同类型训练题:化简求值(1)cos cos(15)sin sin(15)x x x x +︒++︒(2)cos32cos77sin 32cos167︒︒-︒︒答案:(1(2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 【解题过程】cos cos(15)sin sin(15)cos(15)cos15x x x x x x +︒++︒=+︒-=︒(1)cos32cos77sin 32cos13cos32cos77sin 32sin 77=cos45︒︒+︒︒=︒︒+︒︒︒(2) 点拨:根据结构形式,把公式灵活应用,逆用公式,能将特殊值转化成角的三角函数值形式. ●活动2例345sin ,(,),cos ,cos()5213πααπββαβ=∈=--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答案:3365-解析:【知识点】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解题过程】由⎪⎭⎫⎝⎛∈=ππαα,2,54sin ,得53sin 1cos 2-=--=αα又由ββ,135cos -=是第三象限角,得12sin 13β==-所以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所以原式=354123351351365⎛⎫⎛⎫⎛⎫-⨯-+⨯-=- ⎪ ⎪ ⎪⎝⎭⎝⎭⎝⎭点拨:先把公式中需要的单角的正弦和余弦值都求出来,此时要注意正负号的象限问题. 再套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就可以了. 同类型训练题:已知αβ、都是锐角,1411)cos(,71cos -=+=βαα,求 βcos 的值.答案:1cos 2β=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数学思想】类比归纳【解题过程】法一:由1cos ,0,72παα⎛⎫=∈ ⎪⎝⎭,得sin α=又由11cos()cos(())cos cos sin sin()=-14αβαβαβαβ+=--=+-所以111cos sin 714ββ⨯=-,同时22cos +sin 1ββ=联立得 1cos 2β=法二:由题知2παβπ⎛⎫+∈ ⎪⎝⎭,,所以sin()sin αβα+== 1cos cos[()]cos()cos sin()sin =2βαβααβααβα∴=+-=+++点拨:此题是对公式的活用,由学生讨论解决.此题一般有两种方法可以求解.一种方法是把)cos(βα+分解,此公式还没推导,但部分学生可能会把βα+看作βα)(--,然后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分解,再结合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求解.这种方法虽然较繁,但却让学生在无意当中发现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另一种方法是把β看做两角差,即αβαβ-+=)(,这种方法显然计算要简单得多.通过不同方法的讲解,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指引学生在考试中选择较为简便的方法解题.【设计意图】此题理解公式的基础练习,解此题需要思考使用公式前应作出的必要准备,要作出这些必要的准备,需要运用到同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题时必须强调解决三角变换问题的基本要求:思维的有序性和表述的条理性. 3.课堂总结知识梳理(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熟练记忆公式和逆用形式; (3)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化简和求值.重难点归纳(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对公式的简单应用. (三)课后作业基础型 自主突破1.设(0,)2απ∈,若3sin 5α=,)4απ+=( )A.15B.75C.75-D.15-答案:A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0,)2απ∈,3sin 5α=,∴4cos 5α=,原式cos cos -+sin sin -44ααππ⎤⎥⎦()()=431cos sin 555αα-=-= 点拨:应用公式展开,将对应的函数值代入 2.sin110sin 40cos 40cos 70+等于( )A.12-C.1 2D.答案:B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诱导公式【解题过程】原式cos40cos70sin40sin(18070)=+-cos40cos70sin40sin70 =+=3 cos(4070)cos(30)-=-=点拨:先统一角的形式,使其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形式一致,再用公式化简. 3.1sin10-的值是( )A.1B.2C.4D.14答案:C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诱导公式【解题过程】()()()()()32cos10sin102cos103sin10=2cos60cos10sin60sin10=1cos80cos10sin80sin1022cos6010=41cos80102⎫-⎪-⎝⎡⎤-+-⎣⎦+--=-原式点拨:先将特殊值化为具体三角函数,再将公式结构配凑成标准型4.sin1212ππ-的值是( )B.D.-12答案:B解析:【知识点】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原式=12sin 12212⎫ππ--⎪⎪⎭=2cos 2cos 1264πππ⎛⎫-+=-= ⎪⎝⎭ 点拨:先将常数配凑成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让整体符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再化简.5.已知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则sin 4πα⎛⎫- ⎪⎝⎭=____________.解析:【知识点】同角三角函数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诱导公式【解题过程】由3sin 5α=-,α是第四象限角,得4cos 5α===,于是有sin cos()cos cos sin sin 4444ππππαααα⎛⎫-=+=- ⎪⎝⎭4355⎛⎫=-- ⎪⎝⎭ 点拨:先求出需要的三角函数值,将正弦化成余弦形式,再结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能培养将未知的转化成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迁移能力. 6.不满足sin αsin β=22-cos αcos β的一组α,β值是( ) A .α=π2,β=π4 B .α=2π3,β=5π12C .α=2π3,β=π12D .α=π4,β=π2答案:C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因为sin αsin β=22-cos αcos β,所以cos(α-β)=22,经检验C中的α,β不满足点拨:应用公式展开注意逆用.能力型 师生共研7.已知锐角αβ、满足4cos 5α=,1tan(=3αβ--),求cos β.解析:【知识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αQ 为锐角,且4cos 5α=,得3sin 5α= 40,0,cos 225ππαβα<<<<=Q ∴22ππαβ-<-<又∵1tan(3αβ-=-) ∴cos()αβ-= 从而sin()tan()cos()αβαβαβ-=--=43cos cos[()]cos cos()+sin sin()(55βααβααβααβ=--=--=+⨯点拨:先求出单角的三角函数值,关键是能将所求角β利用已知的两个整体角αβα-、表示,在求角的时候注意角所在的象限及符号.8.若α为锐角,且cos α=255,则cos ⎝ ⎛⎭⎪⎫π4-α=________.答案:31010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由α为锐角,且cos α=255,可得sin α=55.于是cos ⎝ ⎛⎭⎪⎫π4-α=cos π4cos α+sin αsin π4=22×255+22×55=31010 点拨:应用公式展开注意逆用.探究型 多维突破9.已知sin sin sin 0,cos cos cos 0.αβγαβγ++=++=(1)求cos()αβ-的值;(2)若[0,3αβγ4π∈]、、,求sin()αβγ++的值. 答案:sin()sin 2αβγ++=π=0解析:【知识点】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1)sin sin sin ,cos cos cos ,αβγαβγ+=-+=-22(sin sin )(cos cos )1,αβαβ+++=22cos()1,αβ+-=∴1cos()2αβ-=-. (2)由(1)同理得11cos(),cos()22βγαγ-=--=-, ∵[0,3αβγ4π∈]、、,由对称性,不防设03αβγ4π≥>>≥, 则03αβ4π<-<,03βγ4π<-<,03αγ4π<-≤, 又由(1)知3αβ2π-=,3βγ2π-=,3αγ4π-=,若0γ>,则33αγ4π4π=+>矛盾! ∴0γ=,有3β2π=,3α4π=, ∴sin()sin 2αβγ++=π=0.点拨:本着消元的思想,消掉γ进一步配凑出αβ-的整体角的余弦.利用对称思想构造已知角的表示形式,进一步推出矛盾.10.若cos(α-β)=55,cos 2α=1010,并且α、β均为锐角,且α<β,则α+β的值为( )A.π6B.π4C.3π4D.5π6答案:C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配角【解题过程】∵0<α<β<π2,∴-π2<α-β<0,0<2α<π,∴由cos(α-β)=55,得sin (α-β)=-255,由cos 2α=1010,得sin 2α=31010.∴cos(α+β)=()cos 2ααβ--⎡⎤⎣⎦=cos 2αcos(α-β)+sin 2αsin(α-β)=1010×55+31010×⎝⎛⎭⎪⎫-255=-22. 又α+β∈(0,π),∴α+β=3π4.点拨:公式形式牢记,利用已知角配凑α+β自助餐 1.cos 110°cos 20°+sin 110°sin 20°= ( )A.122C.0答案:C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cos(11020)cos900︒-︒=︒=点拨:公式形式牢记,逆用. 2.2cos10sin 20cos 20-的值是( )C.1D.12答案:A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2cos10sin 20cos 20-2cos 3020sin 20=cos 20--o o o o () 点拨:角的拆分,要尽量统一角的形式结合特殊角三角函数值.3.已知A 、B 均为钝角,sin A =sin B =则A +B 的值为( ) A.74π B.54π4D.4π答案:A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两角和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cos 22A B A B ππ<<π<<π∴==cos()cos cos sin sin =(A B A B A B +=-=724A B A B ππ<+<π∴+= 点拨:将两角和的余弦配成[]cos cos cos sin sin A B A B A B -=-(-)由此题也就推导出了两角和的余弦公式4.函数22sincos()336x x y π=++的图象中相邻两对称轴的距离是________. 答案:32π 解析:【知识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三角函数图形性质.【解题过程】22222sin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336363636x x x x x y ππππ=+-=+ 22cos(),3362/3x T ππ=-==π,相邻两对称轴的距离是周期的一半 点拨:先将函数式化简,要先用到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学生可以通过上面的问题总结出公式,或者也可以将“和”转化为“差”在理解.再逆用两角差的公式收拢.5.若,22sin sin =+βα则cos cos αβ+的取值范围.答案:cos cos αβ≤+≤ 解析:【知识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令cos cos t αβ+=,则2221(sin sin )(cos cos ),2t αβαβ+++=+ 221322cos(),2cos()22t t αβαβ+-=+-=-2231722,,222t t t -≤-≤-≤≤≤≤点拨:整体换元的思想,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构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结合函数思想将cos()αβ-表示成t 的函数,通过值域求出t 的范围.6.已知α,β∈[3π4,π],sin ()α+β=-35,sin (β-π4)=1213,则cos (α+π4)=________.答案:-5665解析:【知识点】同角的三角函数关系,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题过程】∵α,β∈[3π4,π].∴α+β∈[3π2,2π],β-π4∈[π2,3π4],又sin(α+β)=-35,sin (β-π4)=1213,∴cos(α+β)=1-sin 2(α+β)=45,cos (β-π4)=-1-sin 2(β-π4)=-513.∴cos (α+π4)=cos[(α+β)-(β-π4)]=cos(α+β)cos (β-π4)+sin(α+β)sin (β-π4)=45×(-513 )+(-35 )×1213=-5665. 点拨:整体换元的思想,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构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高中数学《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和教案说明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分析本节首先引导学生对cos(α-β)的结果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猜想,给出所有可能的结果,然后再去验证其真假.这也展示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最后提出了两种推导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案.方案一,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进行探索、推导,让学生动手画图,构造出α-β角,利用学过的三角函数知识探索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恰当的引导.方案二,利用向量知识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要注意推导的层次性:①在回顾求角的余弦有哪些方法时,联系向量知识,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②结合有关图形,完成运用向量方法推导公式的必要准备;③探索过程不应追求一步到位,应先不去理会其中的细节,抓住主要问题及其线索进行探索,然后再反思,予以完善;④补充完善的过程,既要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又要用到诱导公式.本节是数学公式的教学,教师要遵循公式教学的规律,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要使学生了解公式的由来;②使学生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加以记忆;③使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和证明;④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公式的应用,灵活运用公式进行解答有关问题.三维目标1.通过让学生探索、猜想、发现并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了解单角与复角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强化题目的训练,加深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2.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运用,会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当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联系的观点,自觉地利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认识到世间万物的联系与转化,养成用辩证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代换、演绎、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2.(复习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cos45°=22,cos30°=23,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45°-30°)=?这里是不是等于cos45°-cos30°呢?教师可让学生验证,经过验证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那么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cos(α-β)等于什么呢?这时学生急于知道答案,由此展开新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这是全章公式的基础.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请学生猜想cos(α-β)=?②利用前面学过的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如何用α、β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α-β)呢? ③利用向量的知识,又能如何推导发现cos(α-β)=?④细心观察C (α-β)公式的结构,它有哪些特征?其中α、β角的取值范围如何?⑤如何正用、逆用、灵活运用C (α-β)公式进行求值计算?活动:问题①,出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尝试一下,大胆猜想,有的同学可能就首先想到cos(α-β)=cosα-cosβ的结论,此时教师适当的点拨,然后让学生由特殊角来验证它的正确性.如α=60°,β=30°,则cos(α-β)=cos30°=23,而cosα-cosβ=cos60°-cos30°=231-,这一反例足以说明cos(α-β)≠cosα-cosβ. 0060,30,αβ==如让学生明白,要想说明猜想正确,需进行严格证明,而要想说明猜想错误,只需一个反例即可.问题②,既然cos(α-β)≠cosα-cosβ,那么cos(α-β)究竟等于什么呢?由于这里涉及的是三角函数的问题,是α-β这个角的余弦问题,我们能否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来探究呢?图1如图1,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P 1,∠POP 1=β,则∠POx=α-β.过点P 作PM 垂直于x 轴,垂足为M,那么OM 就是角α-β的余弦线,即OM=cos(α-β),这里就是要用角α、β的正弦线、余弦线来表示OM.过点P 作PA 垂直于OP 1,垂足为A,过点A 作AB 垂直于x 轴,垂足为B,过点P 作PC 垂直于AB,垂足为C.那么,OA 表示cosβ,AP 表示sinβ,并且∠PAC=∠P 1Ox=α.于是,OM=OB+BM=OB+CP=OAcosa+APsina =cosβcosα+sinβsinα,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 sinβ.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以上的推理过程中,角α、β、α-β是有条件限制的,即α、β、α-β均为锐角,且α>β,如果要说明此结果是否对任意角α、β都成立,还要做不少推广工作,并且这项推广工作的过程比较繁琐,由同学们课后动手试一试.图2问题③,教师引导学生,可否利用刚学过的向量知识来探究这个问题呢?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内作单位圆O,以Ox 为始边作角α、β,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O 的交点分别为A 、B,则=(cosα,sinα),=(cosβ,sinβ),∠AOB =α-β.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有OA ·OB =|OA ||OB |·cos(α-β)=cos(α-β),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cosα,sinα)(cosβ,sinβ)=cosαcosβ+sinαsinβ, 于是,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我们发现,运用向量工具进行探究推导,过程相当简洁,但在向量数量积的概念中,角α-β必须符合条件0≤α-β≤π,以上结论才正确,由于α、β都是任意角,α-β也是任意角,因此就是研究当α-β是任意角时,以上公式是否正确的问题.当α-β是任意角时,由诱导公式,总可以找到一个角θ∈[0,2π),使cosθ=cos(α-β),若θ∈[0,π],则OA ·OB =cosθ=cos(α-β).若θ∈[π,2π],则2π-θ∈[0,π],且OA ·OB =cos(2π-θ)=cosθ=cos(α-β). 由此可知,对于任意角α、β都有此公式给出了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与其差角α-β的余弦值之间的关系,称为差角的余弦公式,简记为C (α-β).有了公式C (α-β)以后,我们只要知道cosα、cosβ、sinα、sinβ的值,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问题④,教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公式C (α-β)的结构特征,让学生自己发现公式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是“这两角的余弦积与正弦积的和”,可让学生结合推导过程及结构特征进行记忆,特别是运算符号,左“-”右“+”.或让学生进行简单填空,如:cos(A-B)=__________,cos(θ-φ)= __________等.因此,只要知道了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就可以求得cos(α-β)的值了. 问题⑤,对于公式的正用是比较容易的,关键在于“拆角”的技巧,而公式的逆用则需要学生的逆向思维的灵活性,特别是变形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运算技巧.如cos75°cos45°+sin75°sin45°=cos(75°-45°)=cos30°=23, cosα=cos [(α+β)-β]=cos(α+β)cosβ+sin(α+β)sinβ.讨论结果:①—⑤略.应用示例思路1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活动:先让学生自己探究,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点拨学生思考题目中的角15°,它可以拆分为哪些特殊角的差,如15°=45°-30°或者15°=60°-45°,从而就可以直接套用公式C (α-β)计算求值.教师不要包办,充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学生的具体操作下,体会公式的结构,公式的用法以及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很快就完成的同学,教师鼓励其换个角度继续探究.解:方法一: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42621222322+=⨯+⨯ 方法二:cos15°=cos(60°-45°)=cos60°cos45°+sin60°sin45° =21×.426232222+=⨯+ 点评:本题是指定方法求cos15°的值,属于套用公式型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使用公式求值上.但是仍然需要学生将这个非特殊角拆分成两个特殊角的差的形式,灵活运用公式求值.本例也说明了差角余弦公式也适用于形式上不是差角,但可以拆分成两角差的情形.至于如何拆分,让学生在应用中仔细体会.变式训练1.不查表求sin75°,sin15°的值解:sin75°=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42621322322+=⨯+⨯ sin15°= 15cos 12-=2)426(1+-=.426162628-=⨯- 点评:本题是例题的变式,比例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只要细心分析,利用相关的诱导公式,不难得到上面的解答方法.2.不查表求值:cos110°cos20°+sin110°sin20°.解:原式=cos(110°-20°)=cos90°=0.点评:此题学生一看就有似曾相识而又无从下手的感觉,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细心观察,再结合公式C (α-β)的右边的特征,逆用公式便可得到cos(110°-20°).这就是公式逆用的典例,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2 已知sinα=54,α∈(2π,π),cosβ=135-,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的结构特征,联想到刚刚推导的余弦公式,学生不难发现,欲求cos(α-β)的值,必先知道sinα、cosα、sinβ、cosβ的值,然后利用公式C (α-β)即可求解.从已知条件看,还少cosα与sinβ的值,根据诱导公式不难求出,但是这里必须让学生注意利用同角的平方和关系式时,角α、β所在的象限,准确判断它们的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本例可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由sinα=54,α∈(2π,π),得 cosα=.53)54(1sin 122-=--=--a又由cosβ=135-,β是第三象限角,得 sinβ=.1312)135(1cos 122-=---=--β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6533)1312(54)135()53(-=-⨯+-⨯- 点评:本题是直接运用公式C (α-β)求值的基础练习,但必须思考使用公式前应作出的必要准备.特别是运用同角三角函数平方关系式求值时,一定要弄清角的范围,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这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式训练已知sinα=54,α∈(0,π),cosβ=135-,β是第三象限角,求cos(α-β)的值.解:①当α∈[2π,π)时,且sinα=54,得cosα=53)54(1sin 122-=--=--a , 又由cosβ=135-,β是第三象限角,得 s inβ=22)135(1cos 1---=--β=1312-.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6533)1312(54)135()53(-=-⨯+-⨯-. ②当α∈(0,2π)时,且sinα=54,得 cosα=53)54(1sin 122=-=-a , 又由cosβ=135-,β是第三象限角,得 sinβ=.1312)135(1cos 122-=---=--β 所以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6563)1312(54)135(53-=-⨯+-⨯ 点评:本题与例2的显著的不同点就是角α的范围不同.由于α∈(0,π),这样cosα的符号可正、可负,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对角α进行分类讨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的条理性.教师强调分类时要不重不漏.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自己思考、回顾公式的推导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特别要注意公式既可正用、逆用,还可变用及掌握变角和拆角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以下知识点小结:(1)怎么联系有关知识进行新知识的探究?(2)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方面:对公式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三角变换的特点.2.教师画龙点睛:本节课要理解并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及其推导,要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解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三角函数名称、角的关系,准确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多对题目进行一题多解,从中比较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达到优化解题过程,规范解题步骤,领悟变换思路,强化数学思想方法之目的.作业1、 课本习题3.1 A 组2、3、4任选两题;2、 (选做题)课本习题3.1 B 组第4题.教案说明:1.本节课是典型的公式教学模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实际问题→猜想→探索推导→记忆→应用”.它充分展示了公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推导、证明新知识,并学会记忆公式的方法,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数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纵观本教案的设计,学生发现推导出公式C(α-β)后就是应用,同时如何训练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也是本节的重点难点.而学生从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去发现数学规律,又发现了怎样逆用公式及活用公式,那才是深层的,那才是我们中学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3.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根据高中三角函数的推理特点,本节主要是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猜想探索公式、验证特殊情形、推导公式、学习应用”的探索创新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了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推导,获取新知的途径,让学生真正尝到探索的喜悦,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定稿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点评定稿版教学设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含义和应用背景。
2.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表达方式和解题方法。
3.能够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导出过程。
2.应用例题分析和解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10分钟)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背景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该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概念讲解(15分钟)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含义,包括公式的表达方式和在几何图形中的意义。
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实际应用。
3.导出过程(20分钟)4.应用例题演练(30分钟)解答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动手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适当选择一些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看到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5.拓展应用(15分钟)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应用题,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6.归纳总结(10分钟)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范围和解题方法,并强化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公式的含义,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四、教学点评在拓展应用环节,教师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多思考,发散思维,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在总结归纳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公式的含义,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进行了复习巩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
总之,这个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既加强了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5.5.1第一课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必修第一册高一第一学期课题:5.51第一课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设计背景:本节课是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结合钉钉软件设计的一节线上教学课,本节课结合自己在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与学生的互动,作业的提交与批改进行了一定优化和探索,从而更好的进行线上教学。
钉钉软件而功能比较齐全,很好地解决了线上上节课应用软件过多,学生应接不暇的问题。
二.设备:电脑、手机(用来监控直播画面)、麦克风、数位板软件:钉钉电脑软件,Epic pen屏幕书写软件,数学专用软件GeoGebra,OneNot2013软件三.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5.5三角恒等变换”的起始课,由于和、差、倍角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得到后续的一些公式,是本章的基础。
本节的核心是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在推导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化归转化等),公式的简单应用。
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本节为公式教学,应该使学生了解公式由来,认识结构特征,掌握推导过程,熟悉公式应用。
四.教学目标:1.结合图形,经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含义,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2.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推导及初步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合理的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的基本素养。
4.学生经历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并通过简单的运用,让学生初步的理解公式的特点及作用,为推导后续公式打好基础,重视对公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初步应用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诱导公式,为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限,要发现并证明公式C(α-β)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探索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
高中数学必修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优秀教学设计
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材分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人教A 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主要给出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索,自己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通过公式的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2.通过课题背景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探究公式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探索和简单应用。
难点 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四、学情分析之前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平面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任意角αβ,的正弦余弦值来表示cos()αβ-,牢固的掌握这个公式,并会灵活运用公式进行下一节内容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1.自主性学习法:通过自学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探究式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3.反馈练习法:以练习来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存在的差距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以文峰塔高度测量为背景素材(见课件)引入问题。
并针对问题中的0cos15用计算器或不用计算器计算求值,以激趣激疑,导入课题。
问题:(1)能不能不用计算器求值 :0cos 45 ,0cos30 ,0cos15(2)0cos(4530)cos 45cos30-=-是否成立?(3)如何用450和300求0cos15?设计意图:由给出的背景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抛出新知识引起学生的疑惑,在兴趣和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习方向。
(二)、研探新知 1.三角函数线法:问:①怎样作出角α、β、αβ-的终边。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4第三章《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第一学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猜想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通过交流,探索,发现和获得新知(二)新知探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内作单位圆O ,以Ox 为始边作角βα,,它们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 点分别为B A ,,则()(),sin ,cos ,sin ,cos ββαα==OB OA 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有:βαβαsin sin cos cos +=⋅OB OA 。
设向量OA 与OB 的夹角为θ,由向量数量积的定义有:θθcos ==⋅OB OA ,所以βαβαθsin sin cos cos cos +=。
已知()()Z k k Z k k ∈+=∈++=πθβαπθβα2-2或,所以()Z k k ∈±=-θπβα2,所以()θβαcos cos =-,又因为βαβαθsin sin cos cos cos +=,所以可知对任意角βα,,都有()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三)巩固理解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o15cos 的值。
分析:本题关键是将o15角分成o45与o30的差或者分解成o60与o45的差,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即可求解。
例2、已知,135cos ,,2,54sin -=⎪⎭⎫⎝⎛∈=βππααβ是第三象限角,求()βα-cos 的值。
分析:观察公式()βα-cos 与本题已知条件应先计算出αcos ,βsin ,再代入公式求值。
求βαsin ,cos 的值可借助于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并注意βα,的取值范围来求解。
例3、求值(1)oooo35sin 65sin 35cos 65cos + (2)απααπαsin 3sin cos 3cos ⎪⎭⎫ ⎝⎛++⎪⎭⎫⎝⎛+(3)oooo 40cos 110sin 50cos 110cos + (4)oooo42sin 78cos 42cos 12cos +为o50sin ,再逆向使用两角差余弦公,即可将原式化为o60cos ;对于(4),可先用诱导公式化o 78cos 为o 12sin ,再逆向使用两角差余弦公,即可将原式化为o 30cos 。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学生体会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探索和证明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和简单应用
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猜想与推导,探索过程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在_____=∆OB OAB Rt 中,
在____=∠∆PAC OAP Rt 中,______=CP _____=BM 在=∆OM OPM Rt 中,__________=+=BM OB OM __________)cos(=-∴βα
板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1.2 教学内容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即对于任意实数α和β,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表示为cos(αβ) = cosαcosβ+ sinαsinβ。
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意义,即求两个角的差的余弦值可以通过求两个角的余弦值和正弦值的乘积来计算。
1.3 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实际问题引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感受到公式的实际应用。
通过图形和几何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公式。
1.4 教学活动举例说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如计算一个角度与参考角度的差的余弦值。
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几何推理来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第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2.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几何意义。
2.2 教学内容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余弦定理。
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几何意义,即两个角的差的余弦值等于这两个角的余弦值的乘积加上这两个角的正弦值的乘积。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形和几何推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让学生巩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2.4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余弦定理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计算角度的差的余弦值。
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
能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包括解决三角函数的和差问题、计算向量的夹角余弦值等。
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和步骤。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和计算,让学生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教案:余弦公式的两角差1.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两角差的概念和性质;-学生能够运用余弦公式求解两角差的值;-学生能够应用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重点:-余弦公式的概念和性质;-余弦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3.教学准备:-教学用书或其他参考资料;-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纸板和彩色粉笔。
4.教学流程:步骤一:引入本课-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两个角的差。
步骤二:讲解两角差的概念-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角A和角B。
-通过示意图,解释角A和角B的差是指从角A逆时针旋转到角B所需的旋转角度。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两角差的概念。
步骤三:引入余弦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两个角的差?”-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内容。
-提醒学生可以通过推导余弦公式,来计算两个角的差。
步骤四:推导余弦公式-在黑板上绘制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角A和角B。
-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将角A和角B的余弦用三角函数表示,并使用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推导。
步骤五:运用余弦公式-在黑板上绘制几个示意图,引导学生计算两个角的差。
-指导学生使用余弦公式计算两个角的差,并解释计算步骤。
步骤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余弦公式进行求解。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求解问题。
步骤七:总结与归纳-从概念、推导、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角度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引导学生发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
5.巩固练习:-在课后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一堂课上进行讲解和答疑。
6.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余弦公式计算多个角的差;-提出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运用余弦公式解决。
7.课堂小结:-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强调同学们在课后复习并完成练习题。
8.参考资料:-教材或参考书中关于两角差的内容;-有关余弦公式和应用的相关资料和习题。
教学设计2:5.5.1 第1课时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5.5.1 第1课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目标】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熟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灵活运用.【要点梳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温馨提示:右边是两项的和,第一项是cosα与cosβ的积,第二项是sinα与sinβ的积,口诀为“余余正正号相反”.【思考诊断】1.平面上,已知点P1(x1,y1)、P2(x2,y2),那么两点间距离如何计算?[答案]利用公式|P1P2|=(x1-x2)2+(y1-y2)2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cos(60°-30°)=cos60°-cos30°.()(2)对于任意实数α,β,cos(α-β)=cosα-cosβ都不成立.()(3)对任意α,β∈R,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都成立.()(4)求cosα时,有时把角α看成角α+β与角β的差.()[答案](1)×(2)×(3)√(4)√【课堂探究】题型一给角求值【典例1】计算:(1)cos(-15°);(2)cos15°cos105°+sin15°sin105°.[思路导引](1)将-15°用两特殊角之差表示,再正用公式求值;(2)逆用公式.[解](1)解法一:原式=cos(30°-45°)=cos30°cos45°+sin30°sin45°=32×22+12×22=6+24.解法二:原式=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22×32+22×12=6+24. (2)原式=cos(15°-105°)=cos(-90°)=cos90°=0.[名师提醒]利用公式C (α-β)求值的思路方法(1)求非特殊角的余弦值时可将角转化为特殊角的差,正用公式直接求值.(2)如果函数名称不满足公式特点,可利用诱导公式调整角和函数名称,构造公式的结构形式然后逆用公式求值.[针对训练]1.cos15°cos45°+cos75°sin45°的值为( )A.12B.32 C .-12 D .-32[解析] 原式=cos15°cos45°+sin15°sin45°=cos(15°-45°)=cos30°=32,故选B. [答案] B2.化简cos(α+45°)cos α+sin(α+45°)sin α=________.[解析] cos(α+45°)cos α+sin(α+45°)sin α=cos(α+45°-α)=22. [答案] 22 题型二 给值求值【典例2】 已知α,β均为锐角,sin α=817,cos(α-β)=2129,求cos β的值. [思路导引] 考虑到β=[α-(α-β)]这一关系,所以先求α角的余弦和α-β角的正弦,然后代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 ∵α∈⎝⎛⎭⎫0,π2,sin α=817<12,∴0<α<π6, 又∵α-β∈⎝⎛⎭⎫-π2,π6,cos(α-β)=2129<32, ∴-π2<α-β<-π6, ∴cos α=1-sin 2α= 1-⎝⎛⎭⎫8172=1517,sin(α-β)=-1-cos 2(α-β)=- 1-⎝⎛⎭⎫21292=-2029, ∴cos β=cos[α-(α-β)]=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1517×2129+817×⎝⎛⎭⎫-2029=155493. [名师提醒]给值求值问题的解题策略(1)已知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观察已知角与所求表达式中角的关系,即拆角与凑角.(2)由于和、差角与单角是相对的,因此解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拆角或凑角.常见角的变换有:①α=(α-β)+β;②α=α+β2+α-β2; ③2α=(α+β)+(α-β);④2β=(α+β)-(α-β).[针对训练]3.已知锐角α,β满足cos α=35,cos(α+β)=-513,则cos(2π-β)的值为( ) A.3365 B .-3365 C.5465 D .-5465[解析] 因为α,β为锐角,cos α=35,cos(α+β)=-513, 所以sin α=45,sin(α+β)=1213, 所以cos(2π-β)=cos β=cos[(α+β)-α]=cos(α+β)cos α+sin(α+β)·sin α=-513×35+1213×45=3365.故选A. [答案] A4.已知sin ⎝⎛⎭⎫π3+α=1213,α∈⎝⎛⎭⎫π6,2π3,则cos α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因为sin ⎝⎛⎭⎫π3+α=1213,α∈⎝⎛⎭⎫π6,2π3,所以π3+α∈⎝⎛⎭⎫π2,π,cos ⎝⎛⎭⎫π3+α=-513. 所以cos α=cos ⎣⎡⎦⎤⎝⎛⎭⎫π3+α-π3 =cos ⎝⎛⎭⎫π3+αcos π3+sin ⎝⎛⎭⎫π3+αsin π3=-513×12+1213×32=123-526. [答案] 123-526题型三 给值求角【典例3】 已知cos α=17,cos(α+β)=-1114,α,β∈⎝⎛⎭⎫0,π2,则β=________. [思路导引] 将β用(α+β)-α表示,先求β的余弦值,再求角β.[解析] ∵α,β∈⎝⎛⎭⎫0,π2,∴α+β∈(0,π). ∵cos α=17,cos(α+β)=-1114, ∴sin α=437,sin(α+β)=5314, ∴cos β=cos[(α+β)-α]=cos(α+β)cos α+sin(α+β)·sin α =⎝⎛⎭⎫-1114×17+5314×437=12.∵0<β<π2,∴β=π3. [答案] π3[变式] 若本例变为:已知cos α=17,cos(α-β)=1314,且0<β<α<π2,求β的值. [解] 由cos α=17,0<α<π2, 得sin α=1-cos 2α=1-⎝⎛⎭⎫172=437.由0<β<α<π2,得0<α-β<π2. 又因为cos(α-β)=1314, 所以sin(α-β)=1-cos 2(α-β)= 1-⎝⎛⎭⎫13142=3 314.由β=α-(α-β)得cos β=cos[α-(α-β)]=cos αcos(α-β)+sin αsin(α-β)=17×1314+437×3314=12, 因为0<β<π2,所以β=π3. [名师提醒]解给值求角问题的一般步骤(1)求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2)确定角的范围.(3)根据角的范围写出所求的角.[针对训练]5.已知0<α<π2,-π2<β<0,且α,β满足sin α=55,cos β=31010,求α-β. [解] 因为0<α<π2,-π2<β<0, 且sin α=55,cos β=31010, 故cos α=1-sin 2α= 1-15=255, sin β=-1-cos 2β=-1-910=-1010, 故cos(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 =255×31010+55×⎝⎛⎭⎫-1010=22. 由0<α<π2,-π2<β<0得,0<α-β<π, 又cos(α-β)>0,所以α-β为锐角,所以α-β=π4. 【课堂小结】1.“给式求值”或“给值求值”问题,即由给出的某些函数关系式或某些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外一些角的三角函数值,关键在于“变式”或“变角”,使“目标角”换成“已知角”.注意公式的正用、逆用、变形用,有时需运用拆角、拼角等技巧.2.“给值求角”问题,实际上也可转化为“给值求值”问题,求一个角的值,可分以下三步进行:(1)求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2)确定角所在的范围(找区间);(3)确定角的值.确定用所求角的哪种三角函数值,要根据具体题目而定.【随堂验收】1.cos165°等于( )A.12B.32C .-6+24 D .-6-24[解析] cos165°=cos(180°-15°)=-cos15°=-cos(45°-30°)=-(cos45°cos30°+sin45°sin30°) =-⎝⎛⎭⎫22·32+22·12=-6+24.[答案] C2.cos 5π12cos π6+cos π12sin π6的值是( )A .0 B.12 C.22 D.32[解析] cos 5π12cos π6+cos π12sin π6 =cos 5π12cos π6+sin 5π12sin π6 =cos ⎝⎛⎭⎫5π12-π6=cos π4=22.[答案] C3.cos(45°-α)cos(α+15°)-sin(45°-α)sin(α+15°)等于( )A.12 B .-12 C.32 D .-32[解析] 原式=cos(45°-α+α+15°)=cos60°=12.故选A.[答案] A4.若cos(α-β)=55,cos2α=1010,并且α,β均为锐角,且α<β,则α+β的值为()A.π6 B.π4 C.3π4 D.5π6[解析] ∵0<α<β<π2,∴-π2<α-β<0,0<2α<π.由cos(α-β)=55,得sin(α-β)=-255. 由cos2α=1010,得sin2α=31010. ∴cos(α+β)=cos[2α-(α-β)] =cos2αcos(α-β)+sin2αsin(α-β) =1010×55+31010×⎝⎛⎭⎫-255=-22. 又∵α+β∈(0,π),∴α+β=3π4. [答案] C5.已知cos α=45,α∈⎝⎛⎭⎫3π2,2π,则cos ⎝⎛⎭⎫α-π4=________. [解析] 由cos α=45,α∈⎝⎛⎭⎫3π2,2π,得 sin α=-1-cos 2α=-1-⎝⎛⎭⎫452=-35. ∴cos ⎝⎛⎭⎫α-π4=cos αcos π4+sin αsin π4=45×22+⎝⎛⎭⎫-35×22=210. [答案]210。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三角恒等变换处于三角函数与数学变换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是前面所学三角函数知识的继续与发展,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的重要素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的基础和出发点,公式的发现和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和与差内在的联系性与统一性,我们可以在获得其中一个公式的基础上,通过角的变换得到另一个公式.我们可以用“随机、自然进入”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突破口.教材选择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其基本出发点是使公式的证明过程尽量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向量解决相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没有直接给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而是分探求结果、证明结果两步进行探究,并从简单情况入手得出结果.这样的安排不仅使探究更加真实,也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思维发展.由于本节课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并且可以用不同的途径与方法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平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观察、联想、对比、化归等方法分析、处理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二、教学目标解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及简单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
并为建立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
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按常规,学生很可能想到先探究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怎样想到先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一个难点(但非重点),教学时可以直接提出研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但这样探究会显得预设太多,而生成不足,也不够自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2.两角和正弦余弦公式的猜想与发现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要添辅助线和如何添辅助线,也不会想到用“割补法”求正弦线、余弦线.3.尽管教材在前面的习题中,已经为用向量法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做了铺垫,但多数学生仍难以想到.教师需要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cos(+)=cos cos -sin sin 或cos(-)=cos cos +sin sin 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联想到单位圆上点的坐标特点和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努力使数学思维显得自然、合理.4.用向量的数量积公式证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学生容易犯思维不严谨、不严密的错误,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搞清楚两角差与相应向量的夹角的联系与区别.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生认知基础:学生对用举反例推翻猜想、以退求进、单位圆、割补法、用向量解决三角问题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还远未达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自主探究和证明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水平.2.教学设备:整节课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但关键的探究过程和推理过程要借助黑板.在当、、+都是锐角时得到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公式后,设计多媒体软件取任意角进行验证.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 将教材上的实际问题情境作两点修改:1:令角度α=15o 2:将求塔高改为求“斜边”的长度这样问题的最终解决就落在了求cos15o 的值上,而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 30=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二)探究问题1.明确探究的思路与步骤问题2: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探究?学生可能会说:把探究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探求表示结果;二是对结果的正确性加以证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搞清楚探究的大背景、大思路,学会从宏观到微观、理性地、有条理地思考和探究问题,避免盲目性.2.猜想结果问题3:同学们第一反应这个结果可能是什么?如果有学生提出sin()sin sin αβαβ+=+,cos(+)=cos +cos ,则引导学生取特殊值进行验证,同时分析错误的原因:正弦、余弦函数名与角之间并不是相乘关系,因此类比乘法分配律在思维方法上是错误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如何用反例进行反驳,同时搞清错误的原因,避免以后犯类似的错误.问题4:怎样用、的三角函数来表示cos(-)? 利用OM =OB +BM =OB +CP[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如何化陌生问题为熟悉问题,如何通过作辅助线,用“割补法”寻找量与量之间的联系.问题5:那上面两个式子是否对任意角、都成立呢?引导学生再用非锐角的特殊角或任意角进行验证,而教师借助事先设计的多媒体软件,由学生提出任意角进行验证.3.证明结果问题6:数学结论必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现在初步结果已经出来,目标和方向已经明确.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两式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特征,看看从中会得到什么样的启发?产生怎样的联想?或有什么新的发现?[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到,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分别为A(cos,sin),B(cos,sin),同时发现的右边与向量数量积公式的坐标表示十分相近,进而联想到=.这样有助于强化“为什么想到”和“怎样想到”,凸显数学思维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并突破思维难点,同时再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种真实的探究过程.问题7:如何证明?[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向量的夹角与是的联系与区别,并通过观察和讨论搞清楚,增强学生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问题8:刚才我们经历了完整、曲折的探索过程,回顾来看,大家有什么启发和感悟?教材为什么要先提出求cos(-)?[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探究思路、数学思想方法、所用到的数学知识等方面进行回顾与反思,强化学生的思维发展,突出向量的工具价值.问题9: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的特点:左边是两角差的余弦,右边同名三角函数的积的和.(三)巩固应用例1 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cos15°的值.引导学生用15°=45°-30°,和15°=60°-45°两种方法求解.[巩固练习]求值:(1)cos15°cos105°+sin15°sin105°= .(2)cos(+21°)cos(-24°)+sin(+21°)sin(-24°)= .例2 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cos(-)的值.[设计说明]如果学生基础比较好,这两个例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在完成例2后提出,如果去掉这一条件,又该怎么办?(四)回顾小结1.学生小结:引导学生从学到了什么知识、怎么获得这些知识和有什么感悟与体会三方面进行小结。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的中心任务是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并为建立其他的(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从教科书的编写来看,有两个明显特点:
(1)从实例引入课题,以往的教科书一般从数学内部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引入课题,而本书则从一个背景素材引入,这有利于强调数学与实际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突出建立公式过程的探索性,教科书努力避免直接呈现逻辑推理过程,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提出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不能把结果过早地告诉学生,又要组织学生探索,并对学生的探索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把握其中的度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生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3、教学基本流程
(1)创设情景以实例引入课题
(2)明确探索目标及途径
(3)组织学生自主探索
(4)通过例题、练习,加强对公式的理解
(5)小结
(6)布置作业
二、教学实施。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余弦公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利用余弦公式解决两角差问题的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原理;2.掌握利用余弦公式解决两角差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余弦公式的原理和推导过程;2.能够灵活运用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识1.引入:通过一个例子引入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度和它们夹角的余弦值,求第三边的长度。
2.提问:学过正弦定理的同学,你们能说说余弦公式和正弦定理有什么区别吗?步骤二:讲解余弦公式的原理和推导过程1.从图形的角度解释余弦公式的原理: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度a、b、c,求它们对应的角A、B、C的余弦值。
2.利用余弦定理,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步骤三:讲解应用举例1.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计算过程,讲解如何利用余弦公式解决两角差问题。
例如:已知两角和一条边的长度,求另一条边的长度。
2.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用余弦公式的能力。
步骤四:梳理归纳知识点1.整理余弦公式的公式表达;2.归纳余弦公式的适用条件和注意事项。
步骤五:拓展延伸1.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余弦公式解决;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余弦公式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步骤六:小结概括1.总结余弦公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2.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五、教学反思通过引入例子、讲解原理、举例解题等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余弦公式。
同时,在教学中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余弦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巩固和拓展,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说明
“两⾓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说明“两⾓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及说明⼀、内容和内容解析三⾓恒等变换是只变其形不变其质的数学推理,揭⽰了某些外形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三⾓函数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是两⾓差余弦公式的探究及应⽤,它揭⽰了单⾓正、余弦值与差⾓余弦值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在研究了同⼀个⾓的三⾓函数变换及向量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学习的,是诱导公式的推⼴,也是后⾯推导两⾓和、差,倍⾓、半⾓等三⾓恒等变换公式的基础和核⼼,可以说是起着承上启下,串联全书的作⽤。
由于和、差、倍⾓的三⾓函数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选取⼀个基础公式来推理得到其它公式,不是唯⼀的,本教材选⽤的是两⾓差的余弦公式作为基础,缘于向量⼯具的提前引⼊,使得公式的推导过程变得更简洁,同时也体现了向量⽅法的作⽤。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两⾓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及公式的运⽤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标和⽬标解析本节的教学⽬标是:探索两⾓差余弦公式的结果和证明过程;掌握公式结构特征能够解决两⾓差余弦值的求值问题。
1.通过对实际问题解决的思考过程,体会研究两⾓差余弦公式的必要性。
2.在对两⾓差余弦公式结果的探究过程中,体会带有字母参数⼀般性问题的探究⽅法即特殊到⼀般的归纳法。
3.理解向量法推导公式的过程,体会数学推理的严谨性;4.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会运⽤公式解决两⾓差(或可化为两⾓差)余弦值的求解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处理上预期⾯临三个难点:1.怎样想到研究这个公式。
教材由实际问题引⼊,感觉离本节课的主题较远,另外,由于学⽣的实际⽔平所限,对问题的解答会⽐较吃⼒、费时。
因此考虑所选⽤的问题要突出本节课的主题、设置“在学⽣的最近发展区内”、达到引发学⽣的认知冲突的⽬的,选⽤⼒在斜⾯上对物体做功的物理背景,直接引出差⾓的余弦值,引导学⽣利⽤现有的知识进⾏解决,提出本节的研究课题。
2.怎样猜想、发现这个公式。
⾯对实际问题抽象得到⼀般情形的问题cos(α-β)的结果,学⽣受到“分配律”的⼲扰,凭借直觉得到cos(α-β)=cos α-cos β结果是正常的。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
高一数学必修4第三章第1节《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作者:何源麟一、教材分析本小节教材以本章开头的电视塔为实际问题引出关于两角角和、差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首先从差角余弦公式开始,引用第一章中借助单位圆探究三角函数的想法,在单位圆中建立两角差,并寻找它的余弦线,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然后,又应用刚刚学习的向量知识探究任意角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同学们体会向量的在数学其他领域上的作用,最后以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展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运用单位圆上三角函数基本知识和向量知识推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索过程。
(2)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意义,并能应用与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运用向量知识和三角函数基本知识推出差角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函数与向量的内在联系。
(2)通过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技巧性的计算常见角度的余弦值,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广度,为学习其余三角函数公式打下根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该公式有个全面透彻的了解,进一步感受三角函数与其他函数的区别,并通过实例,体会三角函数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差角余弦公式在实例运算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差角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cos60°=12,cos30°=√32,cos45°=√22,但没有学习其他角的余弦值,比如:cos15°,cos75°那么,我们能否用学过的60°,30°,45°的余弦、正弦去表示cos15°,cos75°呢?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板书cos15°=cos(60°−45°),cos75°= cos(120°−45°)。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一)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案(一)教案: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课程信息•学科:数学•年级:高中•单元:三角函数•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场景•掌握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举例引起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兴趣,如计算两个不同角度之间的夹角。
2.概念解释:简洁明了地解释“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定义,即cos(A−B)=cosA⋅cosB+sinA⋅sinB。
3.公式解读:对公式进行分解、理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和计算过程。
4.示例演示: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手把手教学生使用公式计算两角差的余弦值。
–示例1: 已知A=30∘,B=60∘,求cos(A−B)。
–示例2: 已知A=π4,B=π3,求cos(A−B)。
5.练习巩固:让学生在纸上完成几个练习题,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
6.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在物理中的角速度计算等。
7.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教科书•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笔评估方式•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的正确率和完成情况拓展阅读若学生对于余弦公式还不够熟练,建议阅读以下资料: - [余弦公式的补充学习材料](•[余弦公式](•[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详细解读](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余弦公式的背景和更深入的解释。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详细教案第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引入1.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1.2 教学内容回顾角度的概念和单位引入两角差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角差的余弦值1.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通过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第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2.1 教学目标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2.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图形和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2.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第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3.1 教学目标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角度计算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3.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应用方法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四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4.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能够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解决实际问题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4.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拓展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五章:总结与复习5.1 教学目标总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2 教学内容回顾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和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六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通过图形来解释学会使用图形来帮助记忆和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6.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通过图形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6.3 教学方法使用图形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加深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6.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图形解释方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不同角度下的应用7.1 教学目标学会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理解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时的注意事项7.2 教学内容介绍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计算的步骤7.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在不同角度下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第八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8.1 教学目标学会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8.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步骤8.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8.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第九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9.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进行推广学会应用推广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9.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推广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9.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9.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广形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和推广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一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综合应用11.1 教学目标能够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复杂角度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解决复杂角度问题时的综合应用通过实例展示如何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1.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复杂角度问题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1.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第十二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12.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以进行逆用学会应用逆用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12.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逆用后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问题12.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2.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逆用方法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三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13.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学会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变换13.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三角函数的变换13.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3.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三角函数变换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四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14.1 教学目标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学会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工程和科学计算问题14.2 教学内容介绍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实例展示如何应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解决工程和科学计算问题14.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14.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工程和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十五章:总结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巩固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和拓展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3 教学方法使用练习题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理解程度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掌握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概念、推导过程、应用方法和拓展内容。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正弦线、余弦线和诱导公式等知识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二倍角公式、和差化积、积化和差公式的知识基础,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恒等变换》这一章的基础和出发点,公式的发现和证明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并熟记公式;(2)理解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和诱导公式的推导;(3)能够从正反两个方向运用公式解决简单应用问题。
2..方法与过程:(1)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3.情感与态度:由实际问题引入问题,通过探究深化了对该知识的理解,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直观想象。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爱学、会学、学会。
[教学重点]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结构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实物投影进行教学)[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先讨论“cos(450+300)=cos450+cos300是否成立?”。
(学生可能通过计算器、量余弦线的长度、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和余弦函数的值域三种途径解决问题)。
得出cos(450+300)≠cos450 +cos300。
进而得出cos(α+β)≠cosα+cosβ这个结论。
此时再次提出那么cos(α+β)又等于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揭示课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自然流畅地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引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目标明确、迅速进入角色。
二、探索研究,引导归纳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一: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1,∠POP1=β,∠xOP=α-β,PM⊥x轴,PA⊥OP1,AB⊥x轴,PC⊥AB,OM=OB+BM=OB+CP=OAcosα+APsinα=cosαcosβ+sinαsinβ又OM=cos(α-β),所以,有cos (α-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方法二:α、β的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点A 、B ,则)sin ,(cos αα=OA ,)sin ,(cos ββ=OB ,)cos()cos(||||βαβα-=-•=•OB OA OB OA)sin ,(cos αα=•OB OA )sin ,(cos ββ•=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coscos+sinsinC设计意图:探究公式的推导过程,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的直观想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运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仅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问题,等等.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启发式教学
2.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设想:
(一)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
=,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
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展示多媒体动画课件,通过正、余弦线及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探索()cos αβ-与cos α、cos β、sin α、sin β之间的关系,由此得到c o s ()c o s c o s s i n αβαβαβ-=+,认识两角差余弦公式的结构.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展示多媒体课件
比较用几何知识和向量知识解决问题的不同之处,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与便利之处.
思考:()cos ?αβ+=,()()cos cos αβαβ+=--⎡⎤⎣⎦,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sin αβαβαβαβαβαβ+=--=-+-=-⎡⎤⎣⎦
(三)例题讲解
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
()232162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3022224-=+=-=⨯-⨯= ()232162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3022224
+=-=+=⨯+⨯=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4sin 5α=
,5,,cos ,213παπββ⎛⎫∈=- ⎪⎝⎭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 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2
243cos 1sin 155αα⎛⎫=--=--=- ⎪⎝⎭ 又因为5c o s ,13
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22512sin 1cos 11313ββ⎛⎫=--=---=- ⎪⎝⎭
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四)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15012.P T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