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膜分离技术-李永新-江苏师范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污染包括膜表面的沉积,膜孔内的阻塞,这与膜孔结 构、膜表面的粗糙度、溶质的尺寸和形状等有关。
化学污染包括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这与膜表面的荷电 性、亲水性、吸附活性点及溶质的理化性质如荷电性、亲水 性、溶解度等有关。
膜污染还可能由微生物在膜运行过程或停运中的繁殖和 积累造成
42
二 膜分离过程中常见的污染(了解)
《制药分离工程》
Pharmaceut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
李永新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 第二节 制药工程常用的膜分离技术 第三节 制药过程常见膜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膜分离技术在制药工程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
反渗透
一、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技术是借助半透膜对溶液中溶质的 截留作用,以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差为推 动力,使溶剂渗透通过半透膜,以达到溶 液脱盐的目的。
反渗透膜是一种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 质的半透膜。
反渗透
渗透现象:由于膜两侧水的化学位不等,水将自发地由纯 水侧穿过半透膜向溶液侧流动的现象。
溶液的渗透压 :膜两侧的压力差增大至阻止水向溶液侧流 动时,渗透过程达到平衡时的压力差 。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6)进料浓度 随着超滤过程的进行,料液主体的浓度 逐渐增高,粘度和边界层厚度亦相应增大。 料液主体浓度过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 上都是不利的,因此对超滤过程中料液主 体的浓度应加以限制。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7)料液预处理:
用预过滤器除去料液中的悬浮物; 用絮凝法除去料液中的胶体物; 用活性炭吸附除去料液中的部分有机物等; 通过调节料液的pH值可使蛋白质、酶、微生物等对膜有污染 的组分远离其等电点; 用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进行杀菌(料液中含有较多的细 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 )。
• 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 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 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 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 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 孔过滤。
• 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 渗透膜的研究。
五 膜技术的应用
海水淡化 工业废水处理 城市废水资源化
天然气
生物质利用
燃料电池
水资源
膜
传统工业
能源 生态环境
冶金
制药
食 品 化工与石化 电 子
CO2 控制
除尘
洁净燃烧
膜法海水淡化
嵊泗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加那利群岛
膜法自来水厂
巴黎瓦兹河梅 里市14万立 方米/天的纳 滤厂,每天为 巴黎附近50 万居民提供 14万吨饮用 水
(3)孔流模型 流体通过膜孔的 流动为毛细管内 的层流
四、分离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分离性——三个要点 ①分离膜必须对被分离的混合物具有选择透过的 能力(具有分离作用)。 ②分离能力要适度。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原始状 态和分离后要达到的目标来合理确定。因为膜的分 离性能和渗透性能是相互关联的,分离性能提高, 渗透量下降,这样就提高操作费用。 ③膜分离能力主要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特性、膜 的形态结构和操作条件。
• 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 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 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
• 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 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 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1968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 项专利。
• 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 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43
常见的污染物 - 1
微生物类 • 导致膜压差升高 • 减少膜进水侧隔网间隙并使得胶体物质
滞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附着力强, 难以去除
一、膜分离过程
名称解释 膜分离: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膜两 侧在一定推动力(如压力、浓度、电位差) 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 膜,从而将混合物得以分离、分级、提纯、 浓缩而获得目标产品的过程。
推动力: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 温度差等。推动力→膜分离分为多种过程。
压力推动的膜过程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 滤 。在压力的作用下,小分子通过膜,大分子 和微粒等被截留,其截留程度取决于膜结构。
(4)经济性 分离膜的价格要合理。价格取决于材料和 制造工艺两方面。不少高聚物很具特色, 但价格太贵,无法作为商品。
分离膜要求:具有分离作用的膜越薄越好, (30nm);膜如果属于多孔性的,则膜上的 孔要求越多越好,孔径相差不大,只有这 样,膜的透过量才能大,分离物的纯度才 高。
“谁掌握了膜技术,谁 就掌握了21世纪的未 来”
反渗透的应用
二、反渗透的应用 1.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2.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医药注射用水节约能耗75%以上 。 反渗透法还常用于抗生素、维生素、激 素等溶液的浓缩过程。链霉素提取精制。 3.电子工业用超纯水 4.电镀废水处理
第三节 膜污染及其防治
41
一、膜污染定义
膜污染指由于被过滤料液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 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 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渗透通量与 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 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 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 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 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 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
• 1967年,DuPont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 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 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 化。
对于带电荷分子,具有与膜相反电荷的 分子截留率较低。
若膜对溶质具有吸附作用时,溶质的截 留率增大。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2)其他高分子溶质:
当两种以上的高分子溶质共存时,溶质 的截留率要高于其单独存在的情况。这是 由于浓度极化现象使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 体浓度。
(3)操作条件:
温度越高,料液的粘度越小,扩散系数 越大,可提高膜通量。
3
膜(Membrane)是什么?有何特性?
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
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 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 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 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
蒸发
醇沉 乙醇回收 蒸发浓缩
洗煎除
产
净煮杂
品
膜过滤
膜浓缩
第二节 制药工程常用的膜技术
超滤、反渗透
26
超滤
一. 超滤的基本原理
超滤: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将溶液中大于膜孔的大分子 溶质截留,使溶质与溶剂及小分子组分分离的膜过程。
膜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分离效果起主要作用。 超滤过程的对象是大分子,膜的孔径常用被截留分子 的分子量的大小来表征。膜的截留率与被截留组分的截 留分子量有关。
反渗透现象:若在盐溶液的液面上方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 的压力,则水将由盐溶液侧经半透膜向纯水侧流动的现象。
膜
膜
△P>△π 膜
△π △π
浓溶液
纯水
浓溶液
渗透压
浓溶液
纯水
纯水
(a) 正渗透 (b) 渗透平衡 (c) 反渗透
反渗透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种类和浓度等因 素有关,而与膜本身无关。
反渗透过程就是在压力的推动下,借助 于半透膜的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剂与 溶质分离开来。
选择性透膜
膜上游 膜 膜下游
分离膜种类:
高分子膜
分 离
液体膜
膜
生物膜
带电膜 非带电膜
阳离子膜
阴离子膜 过滤膜 精密过滤膜 超滤膜 纳米滤膜 反渗透膜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 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A. Nelkt)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 膜渗透的研究。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 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 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简 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
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获 得很大的发展。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 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生化与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在发酵液除菌中的应用
❖乳酸、核酸、青霉素G等提取
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替代醇沉工艺,除去煎煮液 中的杂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等。
在血浆分离中的应用
❖已被证实是可行的方法。
膜技术用于中药精制
传统中药精致工艺(醇沉法)。 工艺复杂,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水溶性有效成分损失大
凝胶极化(gel polarization):膜表面附 近浓度升高,增大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 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当膜表面 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 析出,形成凝胶层的现象。
四、超滤应用
四、超滤应用 1.多级分离与纯化 不同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大时,可采 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截留值的超滤膜进行多 次超滤。 2. 超滤分离与酶反应器联用 用于纤维素糖化、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以 及大豆酶解产物的分离等。 3. 浓缩和脱盐 4. 中药液体制剂的终端处理
三.超滤过程的传质机理与模型
在稳态下超滤渗透通量的大小随着温度和 进料速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进料分子的浓 度和尺寸的增加而下降。
浓差极化与凝胶极化模型(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描述超滤过程的模型
浓差极化:在膜分离操作中,溶质均被透 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 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 高,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 现象。
当料液的pH值等于某蛋白质的等电点时, 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他pH下的截留率。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4)料液流速
提高料液流速,可有效减轻膜表面的浓差 极化。但流速也不能太快,否则会产生过大 的压力降,并加速膜分离性能的衰退。
(5)操作压力
在一定的范围内,膜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 加而增大,但当压力增加至某一临界值时, 膜通量将趋于恒定。但操作压力也不能过高, 否则膜可能被压密。
维护方便。
三、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筛分机理:膜的表面具有无数微孔,膜的孔 径分布比较均一,大于膜孔径的分子被截留,而 小于膜孔径的分子可以穿过膜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离机理依据分子大小的差异,如超滤、微滤 过程。
(2) 扩散机理 假设溶质和溶剂都能溶解于膜中,然后各自在 浓度差或压力差造成的化学位差推动下扩散通过 膜,再从膜下游解吸。溶质和溶剂在膜相中溶解 度和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着它们的通量大小。
(2)透过性 能够对被分离的混合物进行有选择的透 过。不需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度要低,需 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率要高。 分离膜的透过性能是它处理能力的主要标 志。工业上,透过量不能过低,否则经济 上不合算。膜的透过性能与膜材料的化学 特性、分离膜的形态结构和操作因素有关。
(3)物理、化学稳定性 分离膜材料:高聚物,需要定期更换。 高聚物的“老化”问题 压密现象:高聚物膜长期处于高压下会发 生被压密,使膜在长期使用中渗透量慢慢 减小,最终不能使用的现象。
截留分子量与膜孔径的关系
超滤常采用非对称膜,膜孔径为(1~5)×10-8m,膜表面有效截 留层的厚度为(1~100)×10-7m,操作压差为0.1~0.5MPa,可分
离分子量约为500~1000000的分子。
二.截留率的影响因素:(除相对分子量)
(1)分子特性:
相对分子量相同时,线状的分子截留率 较低,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球形分 子的截留率最大。
膜过程的分离范围
膜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D一透析;
• MF一微滤;
• UF一超滤;
• RO一反渗透; ED一电渗析; CR一控制释放; GS一气体分离;
• PV一渗透汽化; MD一膜蒸馏; LM一液膜; MR一膜反应器; NF一纳滤;
• GM一闸膜;
• AT~主动传递
二、膜分离特点
(1)无需外加物质,可实现高纯度的分离; (2)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较低; (3)在常温下进行,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4)设备没有运动的部件,可靠性高,操作、
化学污染包括膜表面和膜孔内的吸附,这与膜表面的荷电 性、亲水性、吸附活性点及溶质的理化性质如荷电性、亲水 性、溶解度等有关。
膜污染还可能由微生物在膜运行过程或停运中的繁殖和 积累造成
42
二 膜分离过程中常见的污染(了解)
《制药分离工程》
Pharmaceutical Separation Engineering 第四章 膜分离技术
李永新
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第一节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 第二节 制药工程常用的膜分离技术 第三节 制药过程常见膜污染及其防治 第四节 膜分离技术在制药工程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膜科学与技术概述
反渗透
一、反渗透原理 反渗透技术是借助半透膜对溶液中溶质的 截留作用,以高于溶液渗透压的压差为推 动力,使溶剂渗透通过半透膜,以达到溶 液脱盐的目的。
反渗透膜是一种只能透过水而不能透过溶 质的半透膜。
反渗透
渗透现象:由于膜两侧水的化学位不等,水将自发地由纯 水侧穿过半透膜向溶液侧流动的现象。
溶液的渗透压 :膜两侧的压力差增大至阻止水向溶液侧流 动时,渗透过程达到平衡时的压力差 。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6)进料浓度 随着超滤过程的进行,料液主体的浓度 逐渐增高,粘度和边界层厚度亦相应增大。 料液主体浓度过高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 上都是不利的,因此对超滤过程中料液主 体的浓度应加以限制。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7)料液预处理:
用预过滤器除去料液中的悬浮物; 用絮凝法除去料液中的胶体物; 用活性炭吸附除去料液中的部分有机物等; 通过调节料液的pH值可使蛋白质、酶、微生物等对膜有污染 的组分远离其等电点; 用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进行杀菌(料液中含有较多的细 菌、藻类及其他微生物 )。
• 1861年,施密特(A. Schmidt)首先提出了超过滤的概念。他 提出,用比滤纸孔径更小的棉胶膜或赛璐酚膜过滤时,若在 溶液侧施加压力,使膜的两侧产生压力差,即可分离溶液中 的细菌、蛋白质、胶体等微小粒子,其精度比滤纸高得多。 这种过滤可称为超过滤。按现代观点看,这种过滤应称为微 孔过滤。
• 50年代初,为从海水或苦咸水中获取淡水,开始了反 渗透膜的研究。
五 膜技术的应用
海水淡化 工业废水处理 城市废水资源化
天然气
生物质利用
燃料电池
水资源
膜
传统工业
能源 生态环境
冶金
制药
食 品 化工与石化 电 子
CO2 控制
除尘
洁净燃烧
膜法海水淡化
嵊泗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
加那利群岛
膜法自来水厂
巴黎瓦兹河梅 里市14万立 方米/天的纳 滤厂,每天为 巴黎附近50 万居民提供 14万吨饮用 水
(3)孔流模型 流体通过膜孔的 流动为毛细管内 的层流
四、分离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1)分离性——三个要点 ①分离膜必须对被分离的混合物具有选择透过的 能力(具有分离作用)。 ②分离能力要适度。根据被分离混合物的原始状 态和分离后要达到的目标来合理确定。因为膜的分 离性能和渗透性能是相互关联的,分离性能提高, 渗透量下降,这样就提高操作费用。 ③膜分离能力主要取决于膜材料的化学特性、膜 的形态结构和操作条件。
• 具有分离选择性的人造液膜是马丁(Martin)在60 年代初研究反渗透时发现的,这种液膜是覆盖在固体 膜之上的,为支撑液膜。
• 60年代中期,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发现含有表面活 性剂的水和油能形成界面膜,从而发明了不带有固体 膜支撑的新型液膜,并于1968年获得纯粹液膜的第一 项专利。
• 70年代初,卡斯勒(Cussler)又研制成功含流动载 体的液膜,使液膜分离技术具有更高的选择性。
43
常见的污染物 - 1
微生物类 • 导致膜压差升高 • 减少膜进水侧隔网间隙并使得胶体物质
滞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附着力强, 难以去除
一、膜分离过程
名称解释 膜分离: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膜两 侧在一定推动力(如压力、浓度、电位差) 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 膜,从而将混合物得以分离、分级、提纯、 浓缩而获得目标产品的过程。
推动力:膜两侧的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 温度差等。推动力→膜分离分为多种过程。
压力推动的膜过程有反渗透、纳滤、超滤、微 滤 。在压力的作用下,小分子通过膜,大分子 和微粒等被截留,其截留程度取决于膜结构。
(4)经济性 分离膜的价格要合理。价格取决于材料和 制造工艺两方面。不少高聚物很具特色, 但价格太贵,无法作为商品。
分离膜要求:具有分离作用的膜越薄越好, (30nm);膜如果属于多孔性的,则膜上的 孔要求越多越好,孔径相差不大,只有这 样,膜的透过量才能大,分离物的纯度才 高。
“谁掌握了膜技术,谁 就掌握了21世纪的未 来”
反渗透的应用
二、反渗透的应用 1.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2.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医药注射用水节约能耗75%以上 。 反渗透法还常用于抗生素、维生素、激 素等溶液的浓缩过程。链霉素提取精制。 3.电子工业用超纯水 4.电镀废水处理
第三节 膜污染及其防治
41
一、膜污染定义
膜污染指由于被过滤料液中的微粒、胶体粒子或溶质大分 子由于与膜存在物理化学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在膜表面或膜孔 内吸附、沉积造成膜孔径变小或堵塞,使膜产生渗透通量与 分离特性的不可逆变化现象。
• 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膜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1961年, 米切利斯(A. S. Michealis)等人用各种比例的酸性 和碱性的高分子电介质混合物以水-丙酮-溴化钠为溶 剂,制成了可截留不同分子量的膜,这种膜是真正的 超过滤膜。美国Amicon公司首先将这种膜商品化。
• 1967年,DuPont公司研制成功了以尼龙-66为主要组 分的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组件。同一时期,丹麦DDS公 司研制成功平板式反渗透膜组件。反渗透膜开始工业 化。
对于带电荷分子,具有与膜相反电荷的 分子截留率较低。
若膜对溶质具有吸附作用时,溶质的截 留率增大。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2)其他高分子溶质:
当两种以上的高分子溶质共存时,溶质 的截留率要高于其单独存在的情况。这是 由于浓度极化现象使膜表面的浓度高于主 体浓度。
(3)操作条件:
温度越高,料液的粘度越小,扩散系数 越大,可提高膜通量。
3
膜(Membrane)是什么?有何特性?
膜,是指在一种流体相内或是在两种流体相之间有
一层薄的凝聚相,它把流体相分隔为互不相通的两部 分,并能使这两部分之间产生传质作用。
膜的特性:
不管膜多薄, 它必须有两个界面。这两个界面分别与 两侧的流体相接触。 膜传质有选择性,它可以使流体相中的一种或几种 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其它物质透过。
蒸发
醇沉 乙醇回收 蒸发浓缩
洗煎除
产
净煮杂
品
膜过滤
膜浓缩
第二节 制药工程常用的膜技术
超滤、反渗透
26
超滤
一. 超滤的基本原理
超滤:通过膜的筛分作用将溶液中大于膜孔的大分子 溶质截留,使溶质与溶剂及小分子组分分离的膜过程。
膜孔的大小和形状对分离效果起主要作用。 超滤过程的对象是大分子,膜的孔径常用被截留分子 的分子量的大小来表征。膜的截留率与被截留组分的截 留分子量有关。
反渗透现象:若在盐溶液的液面上方施加一个大于渗透压 的压力,则水将由盐溶液侧经半透膜向纯水侧流动的现象。
膜
膜
△P>△π 膜
△π △π
浓溶液
纯水
浓溶液
渗透压
浓溶液
纯水
纯水
(a) 正渗透 (b) 渗透平衡 (c) 反渗透
反渗透
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种类和浓度等因 素有关,而与膜本身无关。
反渗透过程就是在压力的推动下,借助 于半透膜的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剂与 溶质分离开来。
选择性透膜
膜上游 膜 膜下游
分离膜种类:
高分子膜
分 离
液体膜
膜
生物膜
带电膜 非带电膜
阳离子膜
阴离子膜 过滤膜 精密过滤膜 超滤膜 纳米滤膜 反渗透膜
膜分离技术发展简史
• 高分子膜的分离功能很早就已发现。1748年,耐克特(A. Nelkt)发现水能自动地扩散到装有酒精的猪膀胱内,开创了 膜渗透的研究。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膜分离技术真正实 现了工业化。首先出现的分离膜是超过滤膜(简称 UF膜)、微孔过滤膜(简称MF膜)和反渗透膜(简 称RO膜)。以后又开发了许多其它类型的分离膜。
在此期间,除上述三大膜外,其他类型的膜也获 得很大的发展。80年代气体分离膜的研制成功,使功 能膜的地位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生化与制药工业中的应用
在发酵液除菌中的应用
❖乳酸、核酸、青霉素G等提取
在中成药生产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替代醇沉工艺,除去煎煮液 中的杂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等。
在血浆分离中的应用
❖已被证实是可行的方法。
膜技术用于中药精制
传统中药精致工艺(醇沉法)。 工艺复杂,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水溶性有效成分损失大
凝胶极化(gel polarization):膜表面附 近浓度升高,增大膜两侧的渗透压差,使 有效压差减小,透过通量降低。当膜表面 附近的浓度超过溶质的溶解度时,溶质会 析出,形成凝胶层的现象。
四、超滤应用
四、超滤应用 1.多级分离与纯化 不同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较大时,可采 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截留值的超滤膜进行多 次超滤。 2. 超滤分离与酶反应器联用 用于纤维素糖化、蛋白酶对蛋白质的水解以 及大豆酶解产物的分离等。 3. 浓缩和脱盐 4. 中药液体制剂的终端处理
三.超滤过程的传质机理与模型
在稳态下超滤渗透通量的大小随着温度和 进料速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进料分子的浓 度和尺寸的增加而下降。
浓差极化与凝胶极化模型(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描述超滤过程的模型
浓差极化:在膜分离操作中,溶质均被透 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 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 高,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 现象。
当料液的pH值等于某蛋白质的等电点时, 溶质的截留率高于其他pH下的截留率。
截留率的影响因素
(4)料液流速
提高料液流速,可有效减轻膜表面的浓差 极化。但流速也不能太快,否则会产生过大 的压力降,并加速膜分离性能的衰退。
(5)操作压力
在一定的范围内,膜通量随操作压力的增 加而增大,但当压力增加至某一临界值时, 膜通量将趋于恒定。但操作压力也不能过高, 否则膜可能被压密。
维护方便。
三、膜分离过程的机理
(1)筛分机理:膜的表面具有无数微孔,膜的孔 径分布比较均一,大于膜孔径的分子被截留,而 小于膜孔径的分子可以穿过膜达到分离的目的。
分离机理依据分子大小的差异,如超滤、微滤 过程。
(2) 扩散机理 假设溶质和溶剂都能溶解于膜中,然后各自在 浓度差或压力差造成的化学位差推动下扩散通过 膜,再从膜下游解吸。溶质和溶剂在膜相中溶解 度和扩散性的差异影响着它们的通量大小。
(2)透过性 能够对被分离的混合物进行有选择的透 过。不需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度要低,需 要通过的物质透过速率要高。 分离膜的透过性能是它处理能力的主要标 志。工业上,透过量不能过低,否则经济 上不合算。膜的透过性能与膜材料的化学 特性、分离膜的形态结构和操作因素有关。
(3)物理、化学稳定性 分离膜材料:高聚物,需要定期更换。 高聚物的“老化”问题 压密现象:高聚物膜长期处于高压下会发 生被压密,使膜在长期使用中渗透量慢慢 减小,最终不能使用的现象。
截留分子量与膜孔径的关系
超滤常采用非对称膜,膜孔径为(1~5)×10-8m,膜表面有效截 留层的厚度为(1~100)×10-7m,操作压差为0.1~0.5MPa,可分
离分子量约为500~1000000的分子。
二.截留率的影响因素:(除相对分子量)
(1)分子特性:
相对分子量相同时,线状的分子截留率 较低,有支链的分子截留率较高,球形分 子的截留率最大。
膜过程的分离范围
膜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D一透析;
• MF一微滤;
• UF一超滤;
• RO一反渗透; ED一电渗析; CR一控制释放; GS一气体分离;
• PV一渗透汽化; MD一膜蒸馏; LM一液膜; MR一膜反应器; NF一纳滤;
• GM一闸膜;
• AT~主动传递
二、膜分离特点
(1)无需外加物质,可实现高纯度的分离; (2)过程不发生相变化,能耗较低; (3)在常温下进行,适合处理热敏性物料; (4)设备没有运动的部件,可靠性高,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