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中esd失效机理分析
由版图引起的CMOS+ESD保护电路失效的分析
万方数据陶删磊等:由版图引起的cM0sEsD保护电路失效的分析又可能出现在寄生回路部位)。
本文通过两种EsD保护电路中的典型失效实例,研究了它们产生EsD失效的机理,并提出了改进EsD保护电路设计的方法。
EsD保护结构因外部原因或本身的结构缺陷产生击穿时,首先是漏区的pn结发生反向击穿,通过寄生的横向晶体管泄放电流。
此时,若电流不再增大,则只造成漏区的反向击穿,使击穿电压下降,漏电流加大,在击穿位置会产生红外发光点。
如果电流继续增加,就会发生二次击穿,结果就会出现闩锁效应。
此外,EsD保护结构发生介质层击穿时也会产生微弱的红外发光。
利用EsD保护结构在击穿失效时的“显微红外发光”现象【4J,并结合显微红外发光显微镜EMMI和0BIRcH的使用瞪J,本文快速准确地对由EsD应力导致的失效点进行定位,并借助于使用sEM等结构、形貌分析手段,为进一步的电路级的分析提供基础。
2ESD保护电路的失效分析21保护电路电流泄放能力不足在人体放电模式(HBM)下对一个采用0.6“m工艺制程的功率cMosIc器件进行L/O.GND(+)测试时,按照文献[6]中的标准,每个引脚各测3次,测试结果见表1。
从表l中发现2+引脚抗EsD电压仅为500v(取3次测试中的最小值)。
图1失效的ESD保护电路的PEM照片表1HBM下的ESD电压测试结果结合版图分析,发现发光部位是一个充当EsD保护电路的GGNM0s的漏区,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光部位,未能看到明显的损伤。
在进行表面铝布线的全剥离之后,再对发光部位进行sEM观察f网21.枯珊漏匮的砗一绨瓠仆熔融.百T毗看厶r分析发现在该引脚处存在很大的漏电流。
将器件开封后用显微红外发光显微镜EMMI和0BIRcH进行观察。
如图1所示,发现在OBIRcH照片上有明显的电阻异常现象,在EMMI的照片上存在明显的红外发光点a图2蒲区部位的sEM照片1004半导体技术第32卷茅11期2007年11月 万方数据陶割磊等:由版图引起的cM0sEsD保护电路失效的分析到有明显的损伤,这就是导致器件未能通过EsD测试的原因。
(二)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
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失效机理及其预防措施((小结小结))Xie Meng-xian. (电子科大,成都市)因为集成电路是由许多元器件组成的,所以其中元器件的失效必然会导致集成电路的失效,然而引起半导体集成电路(IC )失效的机理尚不仅如此,实际上还要复杂得多,有关系到设计方面的,也有关系到工艺方面的。
与集成电路设计密切相关的、能够做到部分或者完全避免的一些失效机理,主要有如下11种。
(1)静电放电静电放电((ESD ):IC 端头上积累的静电电荷可以产生很高的电压,从而会引起p-n 结击穿(造成短路或者大的漏电流)、或者使栅氧化层马上击穿或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穿通。
为了防止静电放电所引起的失效,首先,在多数管脚上需要设置抗ESD 的保护器件;但连接到衬底的管脚、或者连接到大面积扩散区上的管脚(例如与npn 晶体管集电极相连的管脚),则不需要加保护器件。
其次,对于采用薄发射极氧化物工艺的BJT ,与管脚相连的内引线不能在薄的发射极氧化层上走线(穿越),否则可能引起薄发射极氧化层的击穿;不过对于采用较厚发射极氧化物的标准双极工艺而言,就不必考虑这种限制。
此外,在使用IC 时也要特别注意防止静电的产生和积累,如采用静电屏蔽,腕带、电烙铁和工作台要接地,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等。
(2)电迁移电迁移::IC 在大电流、高温下、长时间工作之后,就有可能产生电迁移失效,即出现金属电极连线发生断裂(开路)或者短路的现象。
防止电迁移的根本措施就是限制通过连线的最大电流(这与金属成分、厚度和温度有关)。
对于不穿越氧化层的导线,单位宽度上的电流一般要小于2mA/µm ;而对于穿越氧化层的导线,一般要小于1mA/µm 。
金属层的厚度和宽度越大,则抗电迁移的能力就越强。
另外,改进电迁移的主要措施有如:在电极金属Al 中掺入原子质量较大的Cu (0.5%~4%),这可使大电流承受能力提高5~10倍;采用耐热性好的势垒金属等。
集成电路中ESD防护研究
集成电路中ESD防护研究作者:赵瑞来源:《环球市场》2017年第20期摘要: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芯片采用先进的工艺,性能越来越好。
然而这些先进的工艺对芯片的静电放电(ESD)的承受能力削弱,同时人们对于芯片 ESD 的防护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高,这使得 ESD 防护电路更加不容易设计。
国内 ESD 防护的研究相对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国产的集成电路芯片,ESD 已经使芯片的成品率和可靠性大大降低,因此对芯片 ESD 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对集成电路的 ESD 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集成电路;ESD 防护技术;应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更新速度飞快,尤其是是在电子信息领域。
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集成电路(IC)的工艺水平不断发展进步,集成电路的工艺尺寸不断下降,高分子材料也在集成电路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在器件特征尺寸的缩小以及新材料得到应用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保护器件的设计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使得产品的静电现象的产生日益严重,因而静电的危险性越来越大,也使得芯片的静电放电(ESD)保护电路的设计越来越复杂。
1、ESD防护电路设计的基本原则①保护器件在电路正常工作的时候必须处于关闭状态(即没有ESD事件发生时),这与ESD器件的触发电压有关,否则误触发会导致核心电路出现故障;②当微电子芯片遭遇ESD 事件时,该保护器件必须迅速打开(纳秒级别),特别是对于快的ESD事件尤为重要,如器件充电模型(CDM),否则如果保护电路不能及时开启,会导致核心电路损毁;③芯片pin管脚上的电压(即落在ESD保护器件上的电压与金属互连线上的电压之和),必须不能超过核心电路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压,否则会导致核心电路损毁;④在设计的ESD保护等级下,保护电路必须不被损毁,这是ESD器件鲁棒性相关问题;⑤在ESD事件发生过后,保护器件必须回到关闭状态,否则,器件会进入到被禁止的闩锁状态,导致核心电路发生故障。
ESD机理与测试_AEC-Q100-002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摩擦生电使电荷聚集起来,当聚集有电荷的物体接触器件时,通过器件的管脚与地之间形成放电通道,当聚集的电荷足够多时,这样的快速放电,会形成很大的电流(几十安级),对微安或毫安级的集成电路来说,或造成严重损伤。
损伤的可能情况如下:1,由于介质击穿而导致氧化物薄膜破裂。
2,导致金属导线熔化。
3,由于寄生的pn结而导致CMOS器件闭锁。
4,产生隐藏的缺陷。
5,强电场对附近的电器引起干扰或故障。
某些损伤会使器件立即失效,称为硬损伤,比如pn结损伤或烧毁,金属层失效,氧化层击穿。
有些损伤是潜在的,随着时间增加才显现出来。
LDD结构LDD结构的优点:因为栅下方的电场减小了80%,使得器件的热载流子寿命大为增加。
缺点:因为n-结较浅,电流密度大,在发生SED时,更容易造成损伤。
ESD损伤模型:人体模型(HBM,human body model),机器模型(MM,machine model),和带电器件充电模型(CDM,charged device model)。
HBM的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静电模式,生产装配过程中主要是后两种模型。
HBM模型如下(AEC-q100-002):MM模型如下(AEC-q100-003):AEC-Q100-002:HBM 静电放电测试1,范围1.1 描述本文档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可信的可重复的HBM ESD 敏感度测试的过程。
1.2 参考文档1.3 术语和定义1.3.1 器件失效在某条件下,器件不能完全满足第5节定义的可接受的标准,视为失效。
1.3.2 DUT被评价ESD敏感性的电子器件。
1.3.3 ESD在不同的静电势的物体之间的静电转移。
1.3.4 ESD敏感度导致器件失效的静电电势级别。
1.3.5 静电放电模拟器本文介绍的用于模拟HBM ESD脉冲的设备。
1.3.6 HBM ESD满足本文指定的波形的ESD脉冲。
1.3.7 非电源引脚所有的引脚,但是不仅限于,in,out,inout,Vref,Vpp,clock,和no connect引脚。
典型ESD防护器件失效机理
Abstract: 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 TVS) is used commonly in electronic circuit design as the ESD protection device,and its reliability would greatly impact on the safety of the whole circuit. The bidirectional TVS device PESD5V0U1BA is researched,the short - circuit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device and its effects were researched by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ile the TVS device is applied high voltage,the SiO2 with defects would occur selfhealing punch - through; when the pn junctions of the device is punchthroughed,the TVS device would failure. After the two pn junctions of the TVS device are both punchthroughed,its IV characteristic would performance as the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 While the TVS device is failure,its clamp function can still be observed,and the clamp voltage is even lower,but the leakage current of the device has increased and it would influence the normal working of the protected circuit. Key words: 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ion ( TVS ) ; failure model; leakage current; second breakdown EEACC: 2000
ESD失效分析FA及案例介绍
• 在CDM ESD冲击下,有类似的DS silicon filament defect,但较 HBM少,特点是振荡较少
(3)成分观察: EDAS、电子微探针显微分析(EPMA)、俄歇电子能谱(AE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方法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ZJU-UCF联合ESD实验室
典型的失效形式
• 1、D-S silicon filament defect due to high ESD stress field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ZJU-UCF联合ESD实验室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ZJU-UCF联合ESD实验室
(1)一般的失效机理
失效分析的手段: (1)形貌观察: • 光学显微镜:最常用,观察器件的表面和逐层剥除的次表面。对于光学显
微镜放大倍数是500倍,使用冶金显微镜可以达到1000倍,使用特殊的液 体透镜技术,可以达到1500倍,1000-1500可以观察到1微米线宽缺陷。 • SEM:更高倍数15000倍,使用背散射二次电子和样品倾斜台还可以获得 一定的三维图像),存在电荷积累,可以使用扫描离子显微镜SIM,TEM :更高的解析度。可以观察缺陷位错。不需要真空的可以用AFM:会受到 表面电荷等的影响。 • 对于需要透视观察的,平面的可以用SAM(电声显微镜,特别是铝钉) ,三维的可以用X射线显微镜,或者使用RIE:反应离子刻蚀,逐层剥除 观察。 • FIB:聚焦离子束,用离子束代替电子束观察显微结构,可以透视剥除金 属或者钝化层观察,所以FIB也可用于VLSI的纠错(可以加装能谱)
ESD
ESD测试及原理介绍BYD Microelectronics ConfidentialMenu-11 2 3 4ESD基本介绍 ESD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ESD测试模式,原理及测试方法 常见ESD保护结构及原理BYD Microelectronics Confidential一 ESD的基本介绍BYD Microelectronics Confidential背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 静电放电(ESD)现象可谓无处不在, 瞬间产生的上 升时间低于纳秒(ns)、持续时间可达数百纳秒且高达数十安培的电流, 会对手 机、 笔记本电脑等电子系统造成损伤。
对于电子系统设计人员而言, 如果没有采取适 当的ESD 保护措施, 所设计的电子产品就会有遭到损伤的可能。
静电放电( ES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给电子器件环境会带来破坏性的后 果。
它是造成集成电路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不断发展,互补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的特 征尺寸不断缩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的栅氧 厚度越来越薄,MOS 管能承受的电流和电压也越来越小, 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电路 的抗ESD 性能, 需要从全芯片ESD 保护结构的设计来进行考虑。
BYD Microelectronics ConfidentialESD的产生及影响一般来讲,一个充电的导体接近另一个导体时,就可能发生ESD。
首先,两个导 体之间会建立一个很强的电场,产生由电场引起的击穿。
两个导体之间的电压超 过它们之间空气和绝缘介质的击穿电压时,就会产生电弧。
在0. 7 ns~10. 0 ns 的时间里,电弧电流会达到几十安培,有时甚至超过100 A。
电弧将一直维持直到 两个导体接触短路或者电流低到不能维持电弧为止。
IC卡封装中的ESD影响及对策
IC卡封装中的ESD影响及对策1、引言ESD对整个半导体产业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每年半导体工业因为ESD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十亿美元计。
随着金卡工程和IC卡国产化在中国的逐步深入推广,ESD对IC卡模块封装这种集成电路封装形式的影响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ESD的产生机理是什么?它对IC卡模块封装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些影响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去改善或消除?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结合上海斯伦贝谢智能卡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例子提出了几点控制ESD影响的简单措施。
2、ESD及产生原因组成物质的原子包含电子和质子。
物质获得或者损失电子时,物质表现为带有正电或负电。
静电是正电荷或负电荷在物质表面积累的结果。
电荷积累通常由物质的接触、分离或者摩擦引起,通常称为摩擦生电。
影响电荷积累的因素很多,包括物体的接触程度、摩擦系数和分离速率等。
在影响因素消除之前,电荷会持续积累,随后释放,或者一直积累到周围物质的绝缘属性或绝缘保护失效为止。
一旦绝缘属性被改变,会迅速实现静电平衡。
ESD(Electrostatic Storage Deflection,静电积聚转移)是电荷的快速平衡,电荷的迅速平衡被称为静电放电。
研究表明,人走在地毯上由于摩擦产生的电荷,可引发高达20KV的静电压。
由于电荷是在阻力很小的情况下迅速释放的,因此释放时的等效电流可以超过20安培。
如果是通过集成电路或者其它对ESD敏感的元器件放电,那么大电流很可能会严重损坏原本只能传导微安级或毫安级电流的线路。
3、ESD对IC卡模块封装的影响ESD的影响存在于晶圆片生产、集成电路封装、器件测试、装配和使用的集成电路整个生命周期。
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在器件表面或周围区域积累电荷,就会产生ESD。
ESD每年造成的半导体工业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集成电路器件对ESD非常敏感。
集成电路器件应该工作在一定的电压、电流和功耗限定范围内。
大量聚集的静电荷在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高压放电(如空气湿度高于65%,或操作人员的接触等),静电放电通过器件引线的高压瞬时传送,可能会使氧化层(即绝缘体)断开,造成器件功能失常。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中的ESD保护问题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中的ESD保护问题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中的ESD保护问题王勇,李兴鸿(北京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76)摘要:本文对深亚微米工艺所引起的集成电路抗静电能力下降的原因和传统保护电路设计的缺陷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制造工艺、保护电路元件和保护电路结构三方面对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中的ESD保护改进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
1 概述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水平进入集成电路线宽的深亚微米时代,集成电路中的MOS元件都采用LDD结构(Lightly Doped Drain),并且硅化物工艺已广泛应用于MOS元件的扩散层上,同时为了降低栅极多晶的扩散串联电阻,采用了多晶化合物的制造工艺。
此外随着集成电路元件的缩小,MOS元件的栅极氧化层厚度越来越薄,这些制造工艺的改进可大幅度提高集成电路内部的运算速度,并可提高电路的集成度。
[1,2]但是这些工艺的改进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弊端,即深亚微米集成电路更容易遭受到静电冲击而失效,从而造成产品的可靠性下降。
本文将对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引起集成电路抗静电能力下降的原因和传统抗静电保护结构缺陷及改进措施进行深入阐述。
2 深亚微米集成电路中的ESD问题2.1 工艺引入问题LDD结构是用来降低MOS管源端和漏端在沟道的电场分布,以克服热载流子效应(Hot carriereffect)所造成的I-V特性因长时间作用而漂移的问题。
[2]但是LDD结构在导电沟道两段的深度只有20nm,这等于在源极和漏极的两端形成了两个"尖端","尖端放电"现象便容易发生在LDD结构上,从而造成这种结构的抗静电能力较低。
当这种LDD元件应用于输出级电路时,NMOS元件很容易被ESD所破坏。
即使元件具有很大的宽长比,其抗静电能力常低于1 000V。
此外,金属硅化物工艺在深亚微米集成电路工艺中已被广泛采用,其目的是为了降低MOS元件在其源极和漏极的串联电阻。
在不采用金属硅化物工艺的条件下,N+扩散区的阻值约为30~40Ω/□,但在金属硅化物工艺条件下其阻值降低到1~3Ω/□,由于扩散层的方块电阻大幅降低,使得MOS元件的速度可以大幅度提高。
射频esd设计
In RF CMOS, the following ESD elements can be utilized : grounded gate n-channel MOSFET (GGNMOS);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I) defined diodes; polysilicon-defined diodes; 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 (SCRs).
Methods: Substitution cancellation distributed loads impedance isolation,
As to RF IC ESD, the following should be cared: Quality Factor of Reactive Elements;Series-Parallel Transformation;SNR;Noise Figure;Impedance Matching; Power Matching;Noise Matching;Transducer Power Gain; Operating Power Gain;Available Power Gain;Intermodulation Distortion
• In RF design, passive elements exist in the peripheral circuits for biasing d.c. or a.c.isolation and matching networks. Inductors and capacitors exist in both parallel and shunt configurations. These passive elements have lowloss and high-quality factors (Q). Passive element can serve a dual role of serving as a RF matching element and an ESD protection
电路失效机制
电路失效机制集成电路虽然是一个精巧的不相容device 集合体,但是很少有绝对完美的。
很多都包含了一些很小的缺陷,它们的存在有时会使电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效。
1,EOS (electrical overstress )EOS 指的是由于过多的电压和电流的使用而导致芯片失效。
它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是我们常见的ESD,ESD是由于静态电流引起的过应力,一般我们在脆弱的pad旁边加上保护电路可以减小这种ESD的失效。
其次是electromigration,它是由电积累引起的缓慢的失效,一般会在相邻的路径旁形成open&short,我们可以通过把通路画的足够宽来处理大的电流。
还有一种就是antenna effect ,它是由于在化学腐蚀或离子注入时门极上电势的积累造成。
1,1ESDESD能引起很多形式的损坏,包括gate 断裂,gate退化,极端情况下可以使金属或硅气化。
不到50V的电压就可以使MOS的gate损坏,它通常会使gate短路。
使用氧化物或氮化物的电容也易受ESD攻击。
如果一个pin是连接到diffusion上的,那么它通常会在门氧化物的毁坏前引起diffusion的雪崩。
没有完全损坏的雪崩通常会引起持续的漏电。
解决方法:所有易受攻击的pin都必须有ESD保护电路连接到它们的bonding pads。
但是有些连接到s ubstrate或是large diffusion 的pin不需要ESD保护。
因为这些电路可以在ESD损坏其它电路之前疏散或吸收ESD能量。
如很多电路的power pad一般都连到diffusion,所以它们本身就有很强的ESD抵抗力。
连接到相对较小的diffusion的pin,尤其是那些连接到小NPN的base 或emitter的pin,容易被ESD损坏。
因此因该在这些pin上加上ESD保护电路。
这些电路通常包含一些串连电阻,或primary ESD protection 和secondary ESD protection.1,2ElectromigrationElectromigration 是由极高的电流浓度引起的缓慢失效现象。
ESD失效分析
Root Cause Analysis
Upon received, all the returned units were observed with fully covered of solder residue and in non ESD compliance packaging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industry standard for ESD packaging. Production testing verified and confirmed 16 out of 20 returned units failed our product guaranteed specification while the remaining 4 returned units were unable to test due to damage during solder cleaning process prior production testing. Only SN10 and SN13 were selected for decapsulation. Under High Optical Scope inspection, no abnormality was observed on both SN10 and SN13. Liquid crystal fault isolation technique detected hot spot on both SN10 and SN13. Under FESEM inspection, damaged GaAs was observed on both SN10 and SN13.
2. 50 E- 02 电( 流A )
2. 00 E- 02
集成电路的ESD防护关键技术
电子技术• Electronic Technology90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关键词】集成电路 ESD 防护 关键技术1 集成电路ESD防护电路设计原则在集成电路正常工作的过程中,ESD 防护电路处于关闭状态,不会发生ESD 现象,这主要是由于ESD 防护电路器件存在一定的触发电压。
在集成电路触发不当情况下会导致发生ESD 现象。
ESD 事件发生后应该将保护器件快速打开,如果保护电路没有能够及时打开,很可能造成核心电路的损毁。
同时在进行ESD 防护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防护的等级要求,保证集成电路的核心不能够被损毁;除此之外在发生ESD 情况下,应该确保所有的保护器件均处于关闭状态,否则受到ESD 事件影响,容易导致器件处于被禁止的闩锁状态,造成集成电路中的核心电路出现重大故障。
2 ESD失效模式与失效机理2.1 ESD失效模式ESD 失效包括两个模式,分别为突发性的完全失效模式和潜在性的失效模式。
突发性的完全失效模式主要是指集成电路中器件性能出现恶化,进而导致集成电路在工作过程中几个参数同时发生失效,造成集成电路运行故障,对器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突发性完全失效模式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由于集成电路短路或者开路导致电参数发生比较严重的漂移现象。
ESD 潜在性失效模式主要是指在集成电路工作过程中,部分器件之间形成了ESD 回路,并且同时具有较低的静电势以及带电体电量。
ESD 放电时通过器件的电流相对比较小虽然较小的静电电流也会造成突发性失效,但是在潜在性失效模式下对集成电路器件产生的损害不大,主要是以微损伤为主。
同时,随着放电次数的逐渐增多会导致这种微损伤逐渐积累,进而对集成电路器件损害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阀值的电压,同时对器件的电参数集成电路的ESD 防护关键技术文/李文学产生了不利影响。
除此之外还会对集成电路电子器件的抗静电能力以及使用可靠性造成不良影响。
ESD引起集成电路损坏原理模式及实例
ESD引起集成电路损坏原理模式及实例一.ESD引起集成电路损伤的三种途径(1)人体活动引起的摩擦起电是重要的静电来源,带静电的操作者与器件接触并通过器件放电。
(2)器件与用绝缘材料制作的包装袋、传递盒和传送带等摩擦,使器件本身带静电,它与人体或地接触时发生的静电放电。
(3)当器件处在很强的静电场中时,因静电感应在器件内部的芯片上将感应出很高的电位差,从而引起芯片内部薄氧化层的击穿。
或者某一管脚与地相碰也会发生静电放电。
根据上述三种ESD的损伤途径,建立了三种 ESD损伤模型:人体带电模型、器件带电模型和场感应模型。
其中人体模型是主要的。
二.ESD损伤的失效模式(1)双极型数字电路a.输入端漏电流增加b.参数退化c.失去功能,其中对带有肖特基管的STTL和LSTTL电路更为敏感。
(2)双极型线性电路a.输入失调电压增大b.输入失调电流增大c.MOS电容(补偿电容)漏电或短路d.失去功能(3)MOS集成电路a.输入端漏电流增大b.输出端漏电流增大c.静态功耗电流增大d.失去功能(4)双极型单稳电路和振荡器电路a.单稳电路的单稳时间发生变化b.振荡器的振荡频率发生变化c.R.C连接端对地出现反向漏电。
三.ESD对集成电路的损坏形式a.MOS电路输入端保护电路的二极管出现反向漏电流增大b.输入端MOS管发生栅穿c.MOS电路输入保护电路中的保护电阻或接触孔发生烧毁d.引起ROM电路或PAL电路中的熔断丝熔断e.集成电路内部的MOS电容器发生栅穿f.运算放大器输入端(对管)小电流放大系数减小g.集成电路内部的精密电阻的阻值发生漂移h.与外接端子相连的铝条被熔断i.引起多层布线间的介质击穿(例如:输入端铝条与n+、间的介质击穿)四.ESD损伤机理(1)电压型损伤a.栅氧化层击穿(MOS电路输入端、MOS电容)b.气体电弧放电引起的损坏(芯片上键合根部、金属化条的最窄间距处、声表面波器件的梳状电极条间)c.输入端多晶硅电阻与铝金属化条间的介质击穿d.输入/输出端n+扩区与铝金属化条间的介质击穿。
集成电路中esd失效机理分析
1.2静电放电危害
由于物体间的接触分离(如摩擦、剥离、撕裂和搬运中的碰撞等)或电场感应,都会因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的扩散、转移或迁移而形成物体表面电荷的积聚,即呈现带电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可能导致物体表面电荷对空气中带异性电荷的微粒子尘埃的吸引造成电子敏感元器件绝缘性能的降低、结构腐蚀或破坏。当外界条件适宜时,这种积聚电荷还会产生静电放电,使元器件局部破损或击穿,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爆炸等。曾报道某厂在修理程控交换机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因静电引起爆炸事故的文章[1]。应当指出,静电引起电子元器件局部结构破损和性能降低,是对元器件使用寿命的一种潜在威胁,因为它难于检验,故造成事故的随机性更大,并且易于与其他失效原因混淆而被掩盖。
ESD保护电路的作用在于将出现在芯片管脚上的高电荷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泄放掉,进而防止静电对内部电路的损坏。所以通过对ESD引起失效的器件进行物理失效分析,将有利于改善ESD电路性能和提高ESD防护等级。本文将对静电产生的危害及相关静电模型和ESD失效机理以及失效特征和如何进行预防进行阐述。
1
1.1静电产生的物理原理
(a)典型I/O接口
(b)I-V曲线
图1典型I/O电路及其I-V曲线
2.1.2突发性完全失效和潜在性失效
1.突发性完全失效
突发性完全失效是器件的一个或多个电参数突然劣化,完全失去规定功能的一种失效。通常表现为开路、短路以及电参数严重漂移。
半导体器件ESD损伤失效现象主要表现为:
• 介质击穿
器件的ESD失效现象
器件的ESD失效现象
ESD失效
彷真人体带8000V 静电放电
放电3 次
放大3000 倍
器件的ESD损坏机理 热熔化
介质击穿
ESD引发EOS
ESD损坏特征 对微电路中的一段线路做ESD实验发现:
200V~400V时线路的阻抗没有发现变化
600V时
微电路的性能指标稍有下降,但仍能通过测试。
800V~900V
出现了局部熔断和孔洞,线路阻抗发生了明显变化
1000V
线路断路,器件被完全损坏。
ESD损伤实验
ESD损坏特征
隐蔽性:人体感知的静电放电电压2-3kV
潜在性:损伤后性能没有明显的下降
随机性:从一个元件产生以后,一直到它损坏以前的所有过程
复杂性:分析困难,掩盖了失效的真正原因。
E2PROM工艺的ESD保护电路失效分析
2 V l ,No 1 o 8
.
电 子
与
封
装
总 第 6 期 8
20 0 8年 1 2月
ELECTR0NI CS & PACKAGI NG
电l 设 计 l 路
E P O 工艺的 E D保护 电路失效分析 2R M S
易 峰 ,万 颖
(. 1中电科技集 团公司 第五十八研究所 ,江苏 无锡 2 4 3 ;2华润上华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 ,江 苏 无锡 ) 10 5 .
摘
要 :E D保 护 电路 已经 成 为集成 电路 不可 或缺的组成部 分 ,如何避 免由 E D应 力导致 的保 护 S S
电路 的击 穿已经成 为 CMOSI C设计过程 中一 个棘手 的问题 。光 发射显微镜利 用 了I c芯 片失效点所 产生 的显微 红外 发光现 象可 以对 失效 部位进 行 定位 ,结 合版 图分析 以及微 分析技 术 ,如扫 描 电子
a o dov rES —We si d c db e kd wni ep o e t n cru to v i e — D s s — u e r a o nt r tci ic i fCM OS I Ph t ne iso c o c p n h o C. o o m s in mir s o y
Ba e n t e a a y i ft ef i r e ha im o em e h d o i p o e t eES p o e to icu r s d o h n l sso h al em c n s s m t o st m r v h D r tc i n cr i twe e u p o os d : FA: r tci nd vc ; p o e to e ie EOS
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的设计
ESD(静电放电)是CMOS电路中最为严重的失效机理之一,严重的会造成电路自我烧毁。
论述了CMOSESD保护的必要性,研究了在CMOS电路中ESD 保护结构的设计原理,分析了该结构对版图的相关要求,重点讨论了在I/O电路中ESD保护结构的设计要求。
1 引言静电放电会给电子器件带来破坏性的后果,它是造成集成电路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集成电路工艺不断发展,CMOS电路的特征尺寸不断缩小,管子的栅氧厚度越来越薄,芯片的面积规模越来越大,MOS管能承受的电流和电压也越来越小,而外围的使用环境并未改变,因此要进一步优化电路的抗ESD性能,如何使全芯片有效面积尽可能小、ESD性能可靠性满足要求且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工艺步骤成为者主要考虑的问题。
2 ESD保护原理ESD保护电路的设计目的就是要避免工作电路成为ESD的放电通路而遭到损害,保证在任意两芯片引脚之间发生的ESD,都有适合的低阻旁路将ESD电流引入电源线。
这个低阻旁路不但要能吸收ESD电流,还要能箝位工作电路的电压,防止工作电路由于电压过载而受损。
在电路正常工作时,抗静电结构是不工作的,这使ESD保护电路还需要有很好的工作稳定性,能在ESD发生时快速响应,在保护电路的同时,抗静电结构自身不能被损坏,抗静电结构的负作用(例如输入延迟)必须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并防止抗静电结构发生闩锁。
3 CMOS电路ESD保护结构的设计大部分的ESD电流来自电路外部,因此ESD保护电路一般设计在PAD旁,I/O电路内部。
典型的I/O电路由输出驱动和输入接收器两部分组成。
ESD 通过PAD导入芯片内部,因此I/O里所有与PAD直接相连的器件都需要建立与之平行的ESD低阻旁路,将ESD电流引入电压线,再由电压线分布到芯片各个管脚,降低ESD的影响。
具体到I/O电路,就是与PAD相连的输出驱动和输入接收器,必须保证在ESD发生时,形成与保护电路并行的低阻通路,旁路ESD 电流,且能立即有效地箝位保护电路电压。
esd损伤机制
esd损伤机制
ESD对于电路引起的干扰、对元器件、电路及接口电路造成的破坏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电路板却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远高,使得其ESD敏感越来越容易受到静电的损害。
北方的天气比较干燥,容易产生静电击穿手机的电路,某些设计不好的手机就是这样突然坏的。
在手机开发过程中,也经常碰到ESD引起的失效问题,比如ESD喇叭无声,LCD白屏,黑屏,屏闪,死机重启等。
ESD静电放电有两种主要的破坏机制:
1)由ESD电流产生的热量导致设备的热失效;
2)由ESD感应出过高电压导致绝缘击穿。
两种破坏可能在一格设备中同时发生,例如,绝缘击穿可能激发大的电流,这又进一步导致热失效。
除容易造成电路损害外,静电放电也是极易对电子电路造成干扰。
静电放电对于电路的干扰有二种方式。
一种是传导干扰,另一种是辐射干扰。
ESD失效的原因
1.外观有开孔,内部有敏感ESD器件
2.电子件,电子结构件,结构内置和外观五金件未接地
3.硬件电路未加ESD保护
4.导电接地材质导电性能差,接地不稳定
5.产品外观面经过表面处理后导电性下降,使得接的无效或不稳定
6.ESD到内部器件放电距离小,间隙大,同时内部有ESD敏感器件
7.器件本身抗ESD能力差
8.测试标准问题
ESD防护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只有从各种源头上降低ESD影响,才能真正做出安全可靠的电子产品。
上面我们分析了ESD失效的原因,不难看出,电路本身的设计对ESD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PCB合理布置,以及ESD保护器件的选择都是ESD电路保护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是指在热、电正反馈作用下,迅速使氧化层击穿的过程。栅氧寿命主要由第一阶段中的建立时间所决定。对电应力下氧化层中及界面处产生的缺陷,一般多认为是电荷引起的,对电荷的性质,主要有二种理论模型:负电荷积累模型和正电荷积累模型[2]。
人体与被放电体之间的放电有两种:接触放电和电弧放电。接触放电时人体与被放电体之间的电阻值是一个恒定值。电弧放电是在人体与放电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时,他们之间空间的电场强度大于其介质(如空气)的介电强度,介质电离时产生电弧放电。电弧放电的特点是放电回路在放电初期,由于介质电离,放电回路电阻值较小,随着静电电荷的减少,静电电压减小,介质不再电离放电。有关HBM的ESD已有工业测试的标准,JEDEC EIA/JESD22~A114,MIL—STD883E等。
ESD保护电路的作用在于将出现在芯片管脚上的高电荷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泄放掉,进而防止静电对内部电路的损坏。所以通过对ESD引起失效的器件进行物理失效分析,将有利于改善ESD电路性能和提高ESD防护等级。本文将对静电产生的危害及相关静电模型和ESD失效机理以及失效特征和如何进行预防进行阐述。
1
1.1静电产生的物理原理
(2)机器模型(Machine Model--MM),在日本和欧洲应用相当厂泛,被称为“第二种ESD模型”
当IC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机器本身累积了静电,当此机器接触到IC时,静电便经由管脚放电。这种ESD用机器模型来描述。该模型的测试标准常见的为国际电子行业标准:EIAJ-IC-121中的方法20。由于大多数机器都是用金属制造的,其等效电阻为0Ω,但其等效电容定为20pF。其放电过程短,在几ns到几十ns之内会有数安培的瞬间放电电流产生。MM是判断器件对机器(包括SMT、测试平台等)触碰器件的静电放电的防护能力,所用判断标准是标准为JESD22一A1。
(4)电荷陷阱
静电放电产生的高压瞬时脉冲会破坏器件上的电荷平衡,从而形成电荷陷阱。大量的电荷积聚在器件表面形成反型层,该反型层提供了电流泄漏通路,反型层泄漏是一个与时间和温度有关的退化现象,它会导致器件完全失效。
(5)PN结衰减
通过观察硅 PN 结的 I-V 特性曲线就可以发现它是否已经损伤。瞬时的局部加热或电应力都会使铝硅合金丝状化,这些丝状物构成了一个并行分流器,在反偏 I-V特性曲线上形成一个尖锐的拐点。铝硅合金熔融需要很高的温度。在ESD引起损伤的事件中,PN 结丝状横截面积变得很小,以至于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局部加热,从而导致失效。静电放电熔断如此小的细丝是非常可能的,从而使器件虽然可以使用但却不再可靠。
静电是一种电能,它存在于物体表面,是正负电荷在局部失衡时产生的一种现象。静电现象是指电荷在产生与消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现象的总称,如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静电产生原因有接触分离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传导起电等。
1.2静电放电危害
由于物体间的接触分离(如摩擦、剥离、撕裂和搬运中的碰撞等)或电场感应,都会因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带电粒子的扩散、转移或迁移而形成物体表面电荷的积聚,即呈现带电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可能导致物体表面电荷对空气中带异性电荷的微粒子尘埃的吸引造成电子敏感元器件绝缘性能的降低、结构腐蚀或破坏。当外界条件适宜时,这种积聚电荷还会产生静电放电,使元器件局部破损或击穿,严重时,还会引起火灾、爆炸等。曾报道某厂在修理程控交换机上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时因静电引起爆炸事故的文章[1]。应当指出,静电引起电子元器件局部结构破损和性能降低,是对元器件使用寿命的一种潜在威胁,因为它难于检验,故造成事故的随机性更大,并且易于与其他失效原因混淆而被掩盖。
集成电路中esd失效机理分析
摘
静电放电对微电子器件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简介了静电的产生及静电释放的危害,介绍了人体模型、机器模型和带电器件模型等模型。然后通过对静电放电过程的研究建立放电模型,分析了静电放电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和其对半导体器件的损坏机理。其中从理论角度突出对ESD失效机理和失效位置的研究;通过借助仪器分析的结果对ESD失效案例的ESD放电模型做了合理推断,这种通过失效分析推断放电路径的方法对于改善ESD保护电路性能和提高ESD防护等级有着重要参考作用。最后论述ESD失效的预防措施,分别从外部措施和内部措施提出预防静电放电的方法。
ThenThispaper tries to start with thephysical theory of electrostatic toexplore the progress of ESD and set up the model of ESD. The paper analysesin details the process of ESD and several ESD models and the mechanism ofESD damage semiconductor devices.
Key words:
ESDMicroelectronic DevicesFailure ModeFailure Mechanism
0
环境中存在静电,这种静电电压从几百伏到几千伏甚至更高,如果没有任何静电保护结构,集成电路在存储、运输以及使用工程中很容易被静电损伤。静电放电(ESD)是两个靠近的带电体之间电荷再次平衡的过程,当带静电的人或物体与MOS器件的引脚接触,并通过器件向地或者其他物体放电时,高电压及其产生的大电流可能造成器件的损伤。ESD保护结构能将高压静电转化成瞬态低压大电流,最终将电流泄放,从而达到保护集成电路的目的。ESD保护结构的特征和要求主要有:具有迅速的泄放静电的能力,在静电泄放过程中,保护结构本身不会被损伤。
基于ESD产生的原因及其对集成电路放电的不同方式,通常将静电放电事件分为以下几类模型:人体模型(HBM)、机器模型(MM)、带电器件模型(CDM)、传输线脉冲模型(TLPM)等。
(1)人体模型(Human Body Mode--HBM)
当带有静电的人体或其他物体与IC管脚接触,储存于人体之中的电荷将转移到IC上,使其带电,或通过IC对地放电,这种ESD用人体放电模型来描述。该放电过程会在几百ns时间内产生数安培的瞬间放电电流,将IC内的器件烧毁。
• 硅片局部区域熔化
•PN结损伤与热破坏短路
• 扩散电阻与多晶电阻损伤(包括接触孔损伤)
•ESD可触发CMOS 集成电路内部寄生的可控硅(SCR)“闩锁”(Latch-up)效应,导致器件被过大电流烧毁。
2.潜在性失效
如果带电体的静电势或存储的静电能量较低,或ESD回路有限流电阻存在,一次 ESD 脉冲不足以引起器件发生突发性完全失效。但它会在器件内部造成轻微损伤,这种损伤又是积累性的。随着 ESD脉冲次数增加,器件的损伤阈值电压逐渐下降,器件的电参数逐渐劣化,这类失效称为潜在性失效。潜在性失效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器件的使用寿命缩短,或者一个本来不会使器件损伤的小脉冲却使该器件失效。潜在性失效降低了器件抗静电的能力,降低了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半导体器件潜在性失效主要表现为:
(a)典型I/O接口
(b)I-V曲线
图1典型I/O电路及其I-V曲线
2.1.2突发性完全失效和潜在性失效
1.突发性完全失效
突发性完全失效是器件的一个或多个电参数突然劣化,完全失去规定功能的一种失效。通常表现为开路、短路以及电参数严重漂移。
半导体器件ESD损伤失效现象主要表现为:
• 介质击穿
• 铝互连线损伤与烧熔
2.1.3静电损伤的特点
静电放电损伤未充分认识之前,人们常常将一些失效归因于早期失效或原因不明的失效。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人们对静电放电损伤的特点缺少了解。静电放电损伤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隐蔽性
人体不能直接感知静电除非发生静电放电,但是发生静电放电人体也不一定能有电击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能感知的静电放电电压为 2-3 KV,所以静电具有隐蔽性。
(1)栅氧化层损伤
MOS 栅氧化层受到 ESD 的作用,会产生细微损伤,有时会导致栅极泄漏电流少量增加。这种情况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放电时形成丝状铝硅合金,该合金尚不能跨接整个栅氧化物,使得受损的氧化层击穿电压降低,在使用时就可能由于低能量EOS 或者 ESD 使得已经受损的氧化层击穿,从而使器件失效。栅氧化层的击穿机理,目前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
关键词:
静电放电 微电子器件echanismOf ESD
Abstract: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damage to IC(Integrated Circuit) has been paid more attention than ev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gener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three kinds of ESD models and test methods, and ESD protection circuit. ESD failure mode,failure mechanism, experiment plan and results, and failure signature ofsomeESD models are discussed.
2
2.1失效模式
2.1.1失效问题
工业调查表明由ESD造成的IC失效占现场失效器件总数的50%左右,所以近年来对ESD保护问题的研究逐渐被业界所重视。
以一个典型的I/O接口电路为例,(图1(a))对输出管脚施以交流电压,测量I/V曲线,正常、短路、开路、漏电等情况均如(图1(b))所示。ESD一般会造成短路和漏电失效模式的产生。
(2)栅氧化物愈合/短路
形成的丝状铝硅合金也可能在后续的静电放电作用下被烧毁,从而使氧化栅得到“自愈”。但“自愈”的氧化栅会由于不可靠而降级,它会在后续的工作中遇到过应力或是低能量的ESD脉冲时,容易使缺陷扩大或使氧化栅发生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