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_鉴赏诗词的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形象之鉴赏景物形象

(步骤二) 表达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的伤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 隐隐流露羁縻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步骤三)
我们了解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习了
结
如何分析诗歌的景物形象,并且帮助大家学
束
习了规范答题的步骤,希望大家在读懂诗歌
语
的基础之上,不断揣摩不断实践,争取更好
常见意境术语六大类型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 清幽类:清新明艳、XXX恬淡。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
常见意境术语举例
雄浑壮丽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幽清明净 如“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超脱世俗 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把握这一类题目的解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作业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走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画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此诗通过选取迟日、春风、花草香、飞燕、暖沙、睡鸳鸯等意 象,描画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 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 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暮天—迥,青枫、霜叶—稀,鸟—独,月—初上 第三步:分析意境 广阔、凄凉、孤寂 第四步:由意境分析情感 关键词:乡心,绝 表达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的伤感,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凄清孤寂, 隐隐流露羁縻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示例】叶落草枯暮色中天显得清旷悠远,本来茂盛的青枫现在 的霜叶稀稀落落。一座孤城面向河水的城门已经关闭,唯有的一只 孤零零的鸟也向相反方向飞去。水边的渡口一弯新月刚刚升起,邻 居家的渔夫至今还没有摇船而回。怀乡愁思的侵袭肝肠都要寸断了, 从什么地方又传来了阵阵捣衣的砧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十》:“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
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歌中写景、抒情之间的关系,诗词中写景抒情的方式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最终都是情景合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通常用于文学作品的评论中,尤其是对散文诗歌的鉴赏。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
通常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
诗中之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
诗中景有灵有性,诗中之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
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在理论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问题上颇有创见。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而其“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
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这源于叔本华的天才论。
但《人间词话》并没有陷入这种境地而不能自拔。
王国维区分了两种境界,与叔本华不同的是,他没有贬低常人的境界,相反还十分看重,认为“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王国维一面推重“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一面又推重”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词的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词的景物形象学习目标:1、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掌握从情景角度赏析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景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由梅兰竹菊等常见意象的内涵导入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什么是意象?先看一首诗: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一步: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风雨:昨晚风雨交加……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第二步:啼鸟:欢快的气氛风雨:无情的风雨落花:实让人惋惜第三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牛刀小试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
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译文:前人谈论诗词,提出景语、情语的区分。
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写景之语,实际上都是在抒发情感。
高考语文 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课件

例二
江汉
杜甫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 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明确意象的作用:
•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 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 具有这一作用。 •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 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 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 作者的思想感情) •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 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因( ) (写原因或处境)而( )的情感(心情,心境)。 •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 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
•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 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 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 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 木,犹厌言兵”等等。
二、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 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2、描摹诗歌图景; •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题型一:景物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某一联、几联)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摹画面?2、从诗中(某一联、几联)找出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变式)答题要领:找景物(必须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的短语)题型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绘景)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析景)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静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深远绵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选取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练习2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诗歌鉴赏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3. 学会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角度)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点分析2011年的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及大部分省市命题,都涉及了“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这一考点。
这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
高考实例:(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2011全国新课标卷)(2)“彩霞”“红日”“啼莺”这组意象表达了词中主人公怎样的心境?(2011广东卷)(3)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011安徽卷)(4)请任选一个角度(当然也包括景物形象的角度)赏析本诗。
(2011湖南卷)二:题型启示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的幌子。
思考: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6分)请你打分答案一:上阙通过写桑树芽、蚕、细草、黄犊、夕阳、暮鸦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3分答案二:词的上阙描写了农村生活的景象:田间桑树已长出新芽,邻居家的蚕卵孵出幼蚕,黄犊在山坡上吃草、鸣叫,夕阳斜照,林中乌鸦归巢。
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4分答案三:词的上阕通过写田间桑树萌芽,东邻家蚕卵孵出幼蚕,黄色的牛犊在长满细嫩青草的平缓山坡鸣叫,及晚归的乌鸦散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6分结论:鉴赏景物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赏景”,最终的落脚点是“析情”,要求考生通过诗歌的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情感!即:一切景语皆情语!三:两种题型分析题型引入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一切情语皆景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组:杨晓天出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乎两点:一是一切环境描写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都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服务,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天净沙二首一、课前谈话:这节咱们上语文课,上课之前做个调查:你觉得语文课上应该做些什么?[读读、说说、写写……]你希望上语文课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快乐的、开心的、诗意的、幸福的……对,语文课就应该是一种享受,是书声琅琅的,是幸福的。
我们一起进入语文课堂,走进幸福的语文课堂。
二、初读感知:1、出示文本: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元] 白朴[元] 马致远孤村落日残霞,枯藤老树昏鸦,轻烟老树寒鸦,小桥流水人家,一点飞鸿影下。
古道西风瘦马。
青山绿水,夕阳西下,白草红叶黄花。
断肠人在天涯。
2、诵读《秋》:这是两首元曲,两首小令,曲牌叫“天净沙”。
曲子写得非常好,有颜色、有画面、有情绪,我们好好地来读一读。
一首一首来读。
先读第一首。
请同学们认真地把这首小令读上四遍,前两遍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律感,读得有板有眼;后两遍把自己从曲子里看到的色彩、画面读出来,把你感受到的情绪,哪怕是一点点的感觉,读进去。
明白了吗?开始。
·交流:朗读:预设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真好,就这种感觉,你再来读一遍。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
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
所以,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人生活在尘世,也可说生活在“景”中,四时变化,雨雪风云,草木荣枯,鱼虫出没,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秋风肃杀,万物凋零,树叶纷落,常常使人产生悲伤的情绪;春风和煦,百花盛开,翠柳依依,又常使人心旷神怡,付诸笔端,岂不就是动人的情语?故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是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体,而置身景中的人是有情的,所谓“触景生情”,只是外界之景作用于人的感官,触发了人的联想,于是七情六欲就“生”出感来了。
因此,人不同,景不同,时世不同,情也就不会相同。
即使面对同一景,由于时世不同,际遇不同,生出的情也大不相同。
同样是咏春,身任治世太守的白居易欣赏的是西湖早春,“莺争暖树”,“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派生机,诗人“行不足”’,欣悦无比。
而身逢乱世的诗人杜甫看到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片凄凉,以至见花流泪,闻鸟心惊。
他忧国忧民,苦念家人,痛人肝肠。
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怕见春色,“触目愁肠断”,每日“以泪洗面”,吟出的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悲歌……这真是景物无意而人多情,触景生情,景因人异,千古亦然。
因此,花好月圆只使阖家团聚的人更生快慰,而使家破人亡流落在外的人更生凄惶;恶风苦雨令跋涉在外的游子痛苦凄凉,而对踌躇满志的进取者来说,未必不能激发斗志。
有钱且有闲的才子佳人敏感风花雪月,而“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的景色也没有感觉”(马克思)。
归根到底,一切文章诗词都是言志抒情的,然而文人雅士皆不屑于直言其志和情,而他们的心声我们又分明听得真切,即使“怀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也能略见他们的倩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什么意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
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说的昔人,指清代前期诗论家王夫之,他在《夕堂永日绪论》中谈到情与景的关系时说:“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译文:如果不能运用写景之语,又怎么能抒发自身的情感呢?王夫之论诗,“以意为主”,因此在情与景的关系上,要求把情放在首位,景服从于情并表现情,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语待景语而厚,景语因情语而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但二者相较,情语更难写好,所以王夫之认为,不能写出寓情于景的“景语”,便难写出以景见情的“情语”。
王国维继承和发展了王夫之关于“景语”与“情语”的主张,进一步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
也就是说,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诗人创作时情景交融,描写景物的“景语”,其本质就是抒情的,就是“情语”,因而更符合诗人创作时的情感诉求,更具有科学性。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学习重点】1.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2.积累诗歌相关意象的内涵【学习要点】一、概念解析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二、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三、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四、例题分析(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这是近年常考的一种题型) ①意象与意境:**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例如: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附:常见意象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 、品格的 。
②对月思亲,引发 。
③以折柳表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④以蝉喻。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的象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以抒发的感慨。
⑥菊花,的品质⑦梅花,傲霜斗雪,⑧松,⑨莲,表达⑩梧桐,的象征○11杜鹃鸟,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的象征了。
○12鹧鸪鸟,○13鸿雁,游子和,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和。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传达“乡思情”;以“”传达“隐逸情”;以“”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传达“相思情苦”;以“”传达“闺怨情”;以“”传达“惜别情”;以“”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传达“悲欢离合情”;以“”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
凡景语皆情语在天净沙秋思中的理解

凡景语皆情语在天净沙秋思中的理解
"凡景语皆情语"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自然界的景象都可以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情感的载体,可以让我们通过感受生活中的事物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指的是在秋天的天空澄净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在思考。
秋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天气凉爽,空气清新,人们往往会在这个季节里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性体验。
结合起来,"凡景语皆情语在天净沙秋思中"的意思是,在秋天的天空澄净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在思考,并且通过感受生活中的事物来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凡是生活中的景象都可以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语言。
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赏析

文本解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故都的秋》赏析文|赵晓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描写了一幅极具特色的北国秋色,笔墨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在写故都的秋天,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意。
郁达夫对“故都”的描写,从秋天的色调、风情,无不折射出作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其内容丰富、精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清晰的文章主线文章的主线统领全篇,贯穿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清”“静”“悲凉”是这篇散文的感情线索。
在此,“清”与“浊”相对,是清爽的,是清楚的,而非混沌的。
就像文章里说的,江南的秋天,只是感觉到一丝凉意,秋天的意境和风姿,总是看不到、品味不到、享受不到。
江南的秋是一朵半遮半掩的花朵,带着几分醉意,扑朔迷离,是模糊的、朦胧的。
而北方的秋天清爽宜人。
“静”指的是一种宁静,而“悲凉”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在客观事物中的反映。
文章中的每一节都表现出“静”“清”“悲凉”三种风格。
比如,写庭院里的秋天景色,就是“一椽破屋”,一堵“破壁”的墙,整个北平的秋天都是如此。
再抬头往天空看时,天是“高高的,碧绿色的”“数着阳光的缝隙”,“静对”着石缝里的蓝色花朵,望着秋天萧疏的小草,很快就有了秋天的味道,在悠闲中透出丝丝的寂寞和忧伤。
作者还描写了鸽子在蓝天下飞来飞去的声音,用声音表达宁静,更衬托出院子里的孤寂。
从声音到颜色,再到形态,无不传达出整篇文章情感的主题:“清”“静”“悲凉”。
需要指出的是,“清、静、悲凉”虽然统领了整篇文章,但每一幅山水都是以这些情感为中心的。
因为散文中描写的五个画面,我们很难分析哪个画面要表达的情感不是这三种情感的融合,也很难界定哪一幅画面是“清”的,哪一幅是“静”的,哪一幅是“悲凉”的。
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解读文本,因为用这种方法来解析文本,常常会走入一条死路。
比如,作者选择了枣树作为秋景的代表,原因是这种树在京城里很常见,到处都能看到,而且枣树绿中带黄的颜色和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基本一致,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故都秋色。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教学PPT精品课件

第三层级
三、当堂演练。
1、当堂演练。 2、合作探究,整理归纳。 3、展示答案,小组评价。 4、组内反思。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 歌中的 景物》 教学课 件(23 张PPT)
边学边练 BIANXUEBIANLIAN 1.[2017·山西第一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落在夕阳斜照的树林中栖息的画面, ‖渲染出初春时乡村一派春
意盎然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
活的思想感情。
6分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 歌中的 景物》 教学课 件(23 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 歌中的 景物》 教学课 件(23 张PPT)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①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②,矜夸紫骝③好。
[注] ①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北部、内 蒙古、陕西一带。其俗尚气任侠,此处借指豪侠之气。② 游侠儿:自恃勇武、讲义气而轻视生命的人。③紫骝:古 骏马名。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何作 用?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 歌中的 景物》 教学课 件(23 张PPT)
高考一轮复习《一切景语皆情语—— 鉴赏诗 歌中的 景物》 教学课 件(23 张PPT)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 情怀”是不可以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公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内涵。 2. 掌握诗歌中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1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形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3、学会分析诗歌的写景特色(角度)及作用题型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景象)?(3)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一、自主学习1、什么是“意象”?“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具体事物,“意象”即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2、什么是“意境”?“意”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诗人描写的具体景物所构成的画面,它突出的是组合意象创造出诗的思想情感。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3、意象”与“意境”的区别:“意境”范围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简单的说,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这个建筑的砖块。
4、修饰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闲静,孤寂冷清,雄伟壮阔,恬静优美,沉郁悲凉,萧瑟凄凉,1雄浑开阔,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5、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三、基本思路:1、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登快阁赏析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概念解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借助景物形象表现人的主观情感。
意象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物。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
二、题目设置: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分析:鉴赏古诗意境,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答题时景、境、情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做题小结1、从意象入手2、注意表达技巧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答题套路: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或营造出一种……意境),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华美、壮阔、明快、凄凉、萧瑟、幽静、空灵、恬淡闲适、和谐静谧、生机勃勃、清新自然、孤寂凄清、沉郁忧愁、幽静深远、雄浑壮丽、开阔苍凉、高远辽阔等。
登快阁⑴痴儿了却公家事⑵,快阁东西倚晚晴⑶。
落木千山天远大⑷,澄江一道月分明⑸。
朱弦已为佳人绝⑹,青眼聊因美酒横⑺。
万里归船弄长笛⑻,此心吾与白鸥盟⑼。
[1]词句注释⑴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⑵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
痴儿,作者自指。
《晋书·傅咸传》载杨济与傅咸书云:“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
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导学案(学生4月10日公开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导学案一、课前积累1、什么是景物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丘山”、“羁鸟”、“旧林”、“池鱼”、“故渊”,李清照《声声慢》中的“黄花”、“梧桐”、“细雨”、“黄昏”,还有其他诗歌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它们往往不再是纯自然界的景物,而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们常常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
在古诗中,讲究“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2、意象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3、意境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作者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二、学习步骤(一)、看图导入(二)、考纲解读(三)、展示教学目标(四)高考链接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切景语皆情语——鉴赏诗词的景物形象学习目标:
1、把握景物形象的特点。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掌握从情景角度赏析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景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
由梅兰竹菊等常见意象的内涵导入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什么是意象?
先看一首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中写了那些形象?
这些形象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第一步:啼鸟:早上起来,到处听到小鸟的啼唱……
风雨:昨晚风雨交加……
落花:花都凋谢了,落了一地……
第二步:啼鸟:欢快的气氛
风雨:无情的风雨
落花:实让人惋惜
第三步: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啼鸟写出自己的高兴的心情,借风雨、落花写出诗人的感伤之情,将喜春、惜春之情表现得贴切自然。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即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象——境——情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牛刀小试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远离家乡,在月落、鸟啼、霜满天的秋夜,独自坐在渔船里面对江边的枫树、渔火、听到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描绘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抒发了诗人只身漂泊异乡,孤独的羁旅之愁。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绘景)。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析景):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悟情)
小结:1、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
2、概括形象特点;
3、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
范例展示: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此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香,泥融土湿,燕子筑巢,日丽沙暖,鸳鸯静睡,(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一般表达式
本诗用了……手法,写了……内容,营造了……氛围(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表达了……的感情,抒发了……志向。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
牛刀小试: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运用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选取了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古代诗歌阅读(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6分)
如何鉴赏诗词中的景物形象?
景物—特征—色调—情感
通过辨析景物的色彩来鉴赏诗歌。
诗歌中意象色彩: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
暖:“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冷:杨柳岸晓风残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枯藤老树昏鸦
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正衬)
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反衬)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
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通用公式:运用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志向。
实战演练:
1、西楼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1)选取了哪些意象?
(2)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参考答案:
(1)明月、风灯、宿鹭、跳鱼四个意象
(2)诗中描绘江中月影近船;风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柔和;月照沙岸如雪,夜宿白鹭团聚在沙滩上,睡得那样安恬;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音,显然刚有一条大鱼跃出水面(以动写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
鉴赏口诀:①从题目认识对象,②从字面读出感觉,③从注释破解难点,④从作者了解背景,⑤从原作找到根据,⑥从题干得到启示,⑦从首联找到特点,⑧从尾句参透主旨,⑨从景物把握情感,⑩从意境洞察心胸。
鉴赏景
物
找出
形象理解意义体味
感情分析特征12
34
诗歌作业练习
1、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2、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长、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课后记: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在分析诗歌景物形象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狗牙刺猬无处下牙了,写的答案也不再是四不像,而是知道围绕意象、意境、情感及表达效果来分析诗歌,答案的准确率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答题思路对学生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今后应加强答题思路的规范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