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的养殖.pptx
中华鲟饲养方法
一、人工养殖鲟鱼条件鲟鱼对于水的温度适应能力比较强,低至零度都可以生长,高到三十五度之内,为了更好的生长,最好是把水温控制在二十度左右,孵化繁殖期间温度恒定在十九度最佳。
而水中的溶解氧也是有要求的,一般每升控制在五毫克左右,低于三毫克的话,会直接影响鲟鱼的生长。
水体不能是酸性的,最好把ph值控制在7.5左右,因为酸性水体会增加水中二氧化碳成分,那么溶解氧成分会减小,而透明度保持在五十厘米左右便可。
二、鲟鱼的选池整池一般池塘面积控制在六到九亩之间最为合适,过大后期的管理不方便进行。
而水深要在两米或者两米半之间,附近最好是比较安静的环境,且要准备好增氧等器材。
选好池塘先把水体排出在进行全面消毒工作,之后可以晾晒四五天注入清水,在水中加入一些粪便培养一些浮游生物,作为后期投放鲟鱼的饵料。
三、鲟鱼的选苗投放选择鱼苗当然要挑游动活波的幼仔,且鱼体表面完整没有损伤,包括外观颜色看着要纯正,没有斑点之类的,一般都是选择鱼体长度在二十厘米左右的。
如果想要确保不会出现水质不合适的情况,可以先购买一小部分,投放两三天,正常且没有病态鱼出现,在大面积进行投放,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重新做消毒换水等工作。
投放之前需要对鱼苗进行消毒哦,如果不想消毒的话,可以在放养池内放一些盐,主要也是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但是用量不能过多的,盐分过量的话,鲟鱼会出现厌食情况。
四、鲟鱼饲养的日常管理鲟鱼对于水质要求比较高的,一般一两天要更换一次水,慢慢鱼苗适应这种环境就可以减少换水频率。
一般都是十天左右会适应下来,后期改成半个月左右换水一次。
为了保持更好的水质情况,每次投喂之后要把剩料打捞一遍,且及时清理渔具。
鲟鱼是一种惧光鱼类,一般不喜欢光线较强的环境,但是其他季节还好,在炎热夏季最好做好遮阳措施,搭建遮阳棚之类都是可以的。
而鲟鱼平时饵料就是一些轮虫、卤虫、水蚤以及蚯蚓之类的,如果人工饲养的话,不仅投喂前期用活饵开胃,后期要适当的增加一些饲料,一般是用鱼粉、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混合而成。
中华鲟的简介及保护ppt课件
17
18
13
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修建前,中华鲟的产卵场位于长 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于葛洲坝枢纽的阻隔,不能溯 游到上游产卵场的中华鲟,在紧接葛洲坝下的宜昌长航船厂至 万寿桥附近约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产卵场,面积大约330 公顷。为了补偿葛洲坝工程对中华鲟的不利影响,成立了宜昌 中华鲟研究所,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 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 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 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4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 尾长,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 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 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 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
5
中华鲟的种属分类
中华鲟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 总目,鲟形目,鲟科,鲟属。
目前全世界已为人们认识的共有26种,其中我 国分布的有8个种。
中华鲟
Chinese sturgeon
1
2
中华鲟
中华鲟的简要介绍 中华鲟的种属分类 中华鲟的生长繁殖 中华鲟的物种保护
3
中华鲟的简要介绍
中华鲟(Aclpenser Sinensis Grdy) 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我国特 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也是世界现存鱼类中 最原始的种类之一。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 2亿3千万年以前的早三叠纪,一直延续至 今。
卵黄囊
10
中华鲟产卵量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 产数百万粒鱼籽,但成活率不高,最后成 鱼的仍为少数。
中华鲟鱼子酱
11
中华鲟幼鱼
12
中华鲟的物种保护
鲟鱼养殖
但部分种类,如达氏鳇、小体鲟则有洄游性种群和定
居性种群。
2.水温 据报道,鲟形目鱼类起源于俄罗斯北部和
东西伯利亚一带的北极浅海区。除中华鲟、达氏鲟和
长江白鲟外,大多鲟鱼类为介于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
鱼类之间的亚冷水性鱼类,存活水温在1℃~30℃之
间,但不同种类的适温范围略有差异。如匙吻鲟的适
11~ 16 11~ 13 7 ~9 9~16
60~90 4 ~9 3 ~6 3 ~5
8.9~12 16 15~25
第二节 鲟鱼的人工繁殖
一 、亲鱼的收集与暂养
由于目前人工养殖的史氏鲟尚未达到成熟年龄, 人工繁殖的亲鱼是靠采捕野生鲟获得的。收集亲鱼一
般在鲟鱼溯河洄游期间进行,收集地点愈靠近产卵场, 亲鱼的成熟度愈高。
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第一节 鲟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鲟鱼体形延长,一般呈圆锥形。躯干部有5行纵列骨板,背部、 左右体侧和腹侧各1列,横断面呈近五角形。腹部扁平。吻长。 歪形尾或呈鞭状。口大、横裂呈半月形,位于头部腹面,多能 伸缩吞吸食物。鳃部有细小或不明显的喷水孔。眼小。外鼻孔 2对。鳃盖骨1~3对,鳃丝部分外露或全部被发达的假鳃盖遮 盖。在皮肤表面粗糙部分的下方有下陷的盾鳞。头的表面光滑 或被成对或不成对的骨板所遮盖。在背鳍、臀鳍、腹鳍后各有 1~2块小骨板,有的分裂成对。全鳃一般4对,有的具有喷水 孔内残鳃和鳃盖上的半鳃,鳃间隔发达。鲟鱼类的体色,一般 是上部为棕灰色或灰黄色,人工养殖的个体呈黑色较多,下腹 部为银白色或乳白色。骨骼大部分是软骨,有发达的脊索,脊 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的终点。常见鲟鱼外部形态见图1-1。
908kg。
• 匙吻鲟在池养条件下,当年可长至670g;二龄能达3kg~4kg; 五龄7kg~8kg。在水温18℃时,用配合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 9.4g的史氏鲟幼鱼,一周年平均体重达615g,最大个体1040g; 二周年平均重2500g,最大个体4000g;三周年最大个体达到 5900g。
鲟鱼养殖
鲟形目鱼类鲟鱼是最原始的脊椎动物之一,被誉为活着的化石。
鲟鱼为广温性、广盐性鱼类。
大多数种类生存温℃为1~34℃,一般栖息水域上限水温在27℃以下,产卵水温为10~19℃,变幅为7.8~22.2℃。
其对盐度的变化适应能力强,无论淡水还是海水种类,都在淡水中产卵,且进行较长时间的溯河产卵洄游。
寿命长,个体大,性成熟晚,性成熟年龄变异大。
鲟鳇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
最大个体体长8米,重1500kg,寿命100龄以上。
雌鱼12~33龄成熟,最晚35龄;雄鱼早3~5年成熟。
生殖力高,通常怀卵量近百万粒,孵化期长,水温14~19℃,需5~8天。
仔鱼主要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多数为温和性肉食性,鳇为凶猛性鱼类,匙吻鲟为滤食性鱼类。
在自然条件下,不同种属间可进行杂交。
鲟鱼有两科:即鲟科和白鲟科。
白鲟科有二属二种:白鲟属长江白鲟、匙吻鲟属匙吻鲟;鲟科有四属:鲟属、鳇属、拟铲鲟属和产鲟属。
世界上现存鲟鱼种数为25种~26种。
鲟鱼类主要分布于北半球北部。
分布在中国的鲟鱼有8种:分别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中华鲟、长江水系的达氏鲟和白鲟;黑龙江水系的史氏鲟和达氏鲟;新疆有三种: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
在1957年,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黑龙江萝北江段浦获到成熟史氏鲟亲鱼并经人工催产,首次获得成熟的鱼卵。
此后湖北的宜昌、仙桃、大连瓦房店、北京小汤山等地相继建立了鲟鱼繁养基地。
近几年鲟鱼养殖引起国内水产养殖界的关注,我国许多省市如黑龙江、北京、大连、湖北、广东等地先后展开了鲟鱼的人工养殖。
中华鲟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idae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
俗称鳇鱼、大腊子。
中华鲟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1983),必须办理相关的准养手续后才可进行养殖。
中华鲟形态特征身体呈梭形,前端略粗,向后渐细,腹部较平,体长为体高的5.4~9.5倍。
体表有五纵行骨板状大硬鳞,硬鳞行列间的皮肤在幼体时十分光滑,随着个体长大,成鱼时则变成不同程度的粗糙状态。
中华鲟养殖技术
中华鲟养殖技术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淡水鱼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科研价值。
中华鲟养殖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养殖技术体系。
一、选址和场地准备中华鲟养殖需要选取水质清洁、流速适中、水温稳定的河流、湖泊或人工池塘进行养殖。
场地应该远离工业污染和农业化肥污染的区域,同时要考虑到交通便利和市场需求。
场地准备方面,需要进行清理、平整和加固,确保场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种苗选育和放养中华鲟的种苗选育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选育出健康、生长快速、抗病能力强的种苗,可以提高养殖的效益和降低风险。
种苗的放养需要根据场地的水体情况和养殖规模进行合理的数量和时间安排,同时要注意放养的密度和饵料的投喂。
三、水质管理和水体养护中华鲟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需要保持水质清洁、透明、稳定。
水质管理包括水质监测、水体调节和水质改善等方面。
水体养护包括水体清理、水草管理和水生生物控制等方面。
保持水质的稳定和水体的清洁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四、饲料管理和营养调理中华鲟的饲料管理和营养调理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另一个关键。
中华鲟需要高蛋白、高能量、低脂肪的饲料,同时需要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饲料的投喂需要根据中华鲟的生长阶段和饵料的营养成分进行合理的投喂量和投喂时间安排。
五、疾病防治和养殖环境卫生中华鲟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疾病的防治和养殖环境的卫生。
疾病防治包括疫苗接种、疾病监测和疾病治疗等方面。
养殖环境的卫生包括场地清洁、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方面。
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疾病的防治是中华鲟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
以上是中华鲟养殖技术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以实现中华鲟养殖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鲟鱼养殖
从技术角度讲,开发鲟鱼,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较鳜鱼、甲鱼等容易得多。
如可用廉价饲料,饲料转化率高,养殖成本低,而且鲟鱼养殖的附加值很大。
鲟鱼适应性强,抗病力强,是一个优良饲养种类。
(一)人工繁殖据报道,目前世界各国已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主要有小体鲟、闪光鲟、高首鲟、中吻鲟、俄罗斯鲟、中华鲟、欧洲鲟、史氏鲟、达氏鳇及十多个杂交种。
选择优良的亲鱼是人工繁殖的关键。
不论在天然水域捕捞,还是人工培育,都要求亲鱼的性腺发育达到第Ⅳ期。
如亲鱼未完全成熟,可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来促其性腺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等技术与鲤鱼等基本相同,但对孵化的水温要求较严。
一般适宜的孵化温度为15~20℃,7天左右出苗。
如遇环境温度的突然变化,孵化将受到严重影响。
(二)苗种培育鲟鱼的苗种培育可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培育可从鱼苗的卵黄消失开始,至分塘养殖为止。
其主要的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搭配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
后期通常用人工配合饲料,也可适量投喂小鱼、小虾等生物饵料。
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
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1。
其中OST-4号适用于幼鲟12~40g的饲养阶段;OST-2号则适宜于体重40g以上的养殖阶段。
此外,为促进鲟鱼的发育,国外学者还研究出许多生物活性剂。
如使用一种牛松果体多肽剂简称bpp10ppm浓度处理8~20日龄的幼鲟,其成活率可提高12%~18%,而且经处理的幼鲟还可消除或降解重金属的毒性影响。
见表2。
试验还表明,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2mg柯麻利素kormogrizin和0 2mg维生素C,经均匀混合后连续投喂可增强鲟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幼鲟产量10%~45%。
用下列三种生物活性物处理幼鲟可大大提高早期胚胎发育及幼鲟成活率:一是用从鸡血浆中提取的肽缩氨酸液SKB,使用浓度400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1%~22%;二是使用从酵母中提取的聚核苷酸液Eneade,使用浓度5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0%~25%;三是使用从云苔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淄醇素Epine,使用浓度10-7m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幼鲟成活率26%~30%。
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
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中华鲟鱼,被誉为“活化石”,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类资源。
由于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中华鲟鱼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和繁殖这一宝贵的鱼类资源,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应运而生。
首先,选址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中华鲟鱼需要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进行繁殖。
选取水质优良的河流、湖泊或人工水体作为养殖场的基地。
在选址时要考虑到周围环境的水质、流量、温度等因素,以确保鱼儿的健康生长。
其次,饲养管理是中华鲟鱼养殖成功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饲养方式可以提高鲟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对于饲料的选择,应以鱼类自然食品为主,如浮游生物、虾类和软体动物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按时、适量地投喂饲料,并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与稳定。
第三,疾病防控是中华鲟鱼养殖的关键环节。
中华鲟鱼具有较弱的抗病能力,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鱼群进行健康检查,并进行疫苗接种。
同时,注意控制养殖密度,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最后,定期监测和科学养殖是中华鲟鱼淡水养殖的必要条件。
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掌握水质的变化和养殖环境的基本情况。
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调整和管理,以保持养殖水域的适宜环境。
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方法的应用,为中华鲟鱼的保护和繁殖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通过合理的选址、科学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和定期监测,可以有效提高中华鲟鱼的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同时,还能保护这一珍稀的鱼类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和维护。
鼓励更多的养殖户通过中华鲟鱼淡水养殖技术的应用,为中华鲟鱼的保护和繁殖贡献力量。
冷水性鱼类养殖技术鲟鱼养殖技术护理课件
04
鲟鱼养殖的市场前景与营 销策略
鲟鱼养殖的市场需求与趋势
总结词
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鲟鱼养殖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 趋势。
详细描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的食品需求不断增加,鲟鱼作 为一种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鱼类,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此外,鲟鱼养殖技 术的不断进步和规模化发展,也推动了市场的需求增长。
水温
养殖鲟鱼的水温应保持在1020℃之间,不同生长阶段对水温
的要求略有不同。
溶解氧
养殖水体中溶解氧应保持在5mg/L 以上,以确保鲟鱼正常生长。
水质
养殖水体的水质应保持清新,无污 染,pH值在6.5-7.5之间。
02
鲟鱼养殖技术
养殖设施与设备
养殖场地选择
养殖设备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交通便利的地方作为养殖场地。
殖效益。
03
鲟鱼养殖的疾病防治
鲟鱼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诊断方法
观察鲟鱼的外观变化、活动状态 以及食欲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 结果,对疾病进行确诊。
预防措施
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消 毒养殖设施和工具,合理控制养 殖密度,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 以及加强鲟鱼的免疫力。
鲟鱼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道,实现产销对接,降低流通成本等。
05
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
成功养殖鲟鱼的典型案例介绍
养殖基地选址
选择水质清澈、水温较低的水 域,远离污染源,确保养殖环
境优良。
养殖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的养殖设施,包括鱼 池、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 ,以满足鲟鱼生长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般认为中华鲟是淡水鱼类,它们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中华鲟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 地带
• 在海中生长发育。当雄鱼长到9至18岁,体长为170厘米,重为50公斤以上,雌鱼长到14至26岁,可达到初 次性成熟。开始成熟的个体于7~8月间由海进入江河,在淡水栖息一年性腺逐渐发育。中华鲟进江后,必 须在江里滞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达产卵场所。在这一年里,中华鲟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时游时 停,有时在河道坑洼处潜伏几天不动。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为砾石的江段繁殖,繁殖 群体聚集于产卵场繁殖,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亲鲟在生殖期间基本停食,产出的卵为粘 性,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 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 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cm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幼鲟 主食各类底栖动物,成鱼食昆虫幼虫、硅藻及腐殖质。
水产养殖技术 专业教学资源库
中华鲟 增养殖技术
中华鲟养殖技术
01Part One 生物学特性
2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 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 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 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 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 在长江中、上游江段生活的早期幼鱼以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 及植物碎屑等为食;到了河口咸淡水域中的幼鱼则以虾类、蟹类及小鱼 为食。
•
•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大江河及近海底层。中华鲟虽然个体庞大, 摄食只以浮游生物、
• 植物碎屑为主食,偶尔吞食小鱼、小虾。中华鲟具有自己独有的生活习 性。它们繁衍生息需要往返于长江、大海之间,也就是说,中华鲟是典 型的咸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成群结队的中华鲟 由回来了生活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 博击,才回到自己的“故乡”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 到15cm左右,这些“游子”又携带儿女们,顺流而下,旅居海外。它们 就这样世世代代在长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 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 “中华鲟”。
水产养殖技术 专业教学资源库
感谢聆听! Thanks!
•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中华鲟体梭形,头部和身体背部 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 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 背鳍前骨板一般为12~14块,体侧骨板数为24-37块。头大呈长三角形,头 背部骨板光滑。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状,并向上翘。口在头的腹面,成一 条横裂,口能够自由伸缩。上下唇具有角质乳突。口前方并列着4根小须。 眼睛很小。眼后有喷水孔。鳃孔大,鳃膜与峡部相连。鳃耙呈短柱状,薄而 尖,14~28枚,一般为18枚左右。幼体骨板之间的皮肤光滑,没有鳞片;成 体较粗糙。头部皮肤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一陷器。背鳍位置很后,背鳍条 54-66。尾巴的上叶长下叶短,成为一个歪形尾鳍,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 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全身骨骼为软 骨质。肠子的构造很奇特,里面有7-8个漏斗状的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 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