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素与词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素与词素
摘要:本文针对的是“语素”和“词素”之间的区别展开论述的,主要从划分时间、存在条件、包含范围三个方面来表述它们之间的不同,以及它们的可并存性。
关键词:语素词素区别并存
术语“语素”和“词素”都源自三十年代结构主义语言学派鼻祖布隆菲尔德等人提出的morpheme这个概念。Morpheme这个概念先后有三种译体即:形素、语素、词素,这里我们着重讲的是语素和词素。
对于“语素”和“词素”很多书籍都把它们同等看待,认为语素其实就是词素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其实不然,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问题,还有概念的区别。很多时候语素与词素在意境之中所表达的意义基本相同,这使我们很难区分甚至区分不了它们,但这并不能够表明语素就是词素。不管是在划分时间、存在条件还是包含范围等方面上,语素都不能等同于词素。语素和词素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共存并用。
1979年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用术语“语素”比用术语“词素”更好些。他的理由是:“认为语素的划分可以先于词的划分,词素的划分必得后于词的划分,而汉语的词的划分问题是比较多的。”从他的理由中我们可以看出是语素构成了词再从词中分解出了词素,即语素本身是与词平行的一个独立的语法单位而词素则是词的内部的构成成分。所以语素的划分早于词素的划分。
语素是最小的有音又有义的语言单位。词素是一种音义结合的定型结构,是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词的结构单位。在《大辞海·语言文学卷》中也分别对语素和词素做了定义:语素——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如“谁喜欢巧克力糖”这个语言片段有“谁”“喜”“欢”“巧克力”“糖”五个语素。语素可以是一个词,如“谁”;也可以是构词成分,如“喜”“欢”“巧克力”“糖”。词素——构成词的成分,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构词单位。有些词只有一个词素,如“天”“蜘蛛”“教育”;有些词包含两个或更多的词素,如“参观”。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语素是依附于语段而存在,而词素则是依附于词而存在。
词由语素构成,词分离出了词素,也就可以说词的组成成分是词素。在这一点上语素和词素的作用基本相同。但我们要说语素包含的范围比词素广,为什么呢?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语素本身是与词平行的一个独立的语法单位而词素则是词的内部的构成成分。语素不仅可以构成词,还可以附加在别的词、词组(短语)或句子上,词素则不然;而且语素是最小的单位,但如果拿词来做最小的单位,它就只包括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所以在包含范围上语素与词素也是不同的。
语素与词素是互不相同的两个概念,我们不能混淆它们。在国内第一次采用“语素”这个术语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对“语素”和“词素”的解释作了分析并认为语素是指“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此后,“语素”这一术语才进入汉语研究中并开始高频使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素与词素两个术语共存并用,但有语素逐渐取代词素的趋势。如,陆志韦等在《汉语构词法》修订再版时,把初版中的“词素”全改为了“语素”。但也应该看到语素与词素是并不矛盾的两个单位,它们的共存并用是符合汉语规律的,任何一个词都不能代替另一个词而存在。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就只用“语素”,不用“词素”,甚至取消了词根、词缀的名称,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麻烦。
参考文献:
①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6.
②夏征农《大辞海·语言文学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2.
③陆志韦《汉语构词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68.
④胡裕树《现代汉语》(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24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