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及核心素养分析解读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9ee42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c.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9年6月7日,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落下帷幕。
本次语文考试的整体难度适中,命题合理,作文考查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
本篇文章将对这次语文考试进行全面分析。
一、总体印象本次语文考试整体难度适中,难度分布较为合理,试卷结构清晰,题型多样,覆盖课程范围广泛。
试题紧扣高考大纲和课程标准,注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既注重基础能力的考察,也注重提高能力的拓展和升华。
二、难易程度(一)大题语文试卷总分为150分,其中100分为大题,共分为五个部分。
各部分难度如下:1.阅读理解(28分)本部分难度适中,考查内容涉及文言文、现代文及小说,阅读材料质量高,选材新颖,目的明确,难度分布合理。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的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和理解能力;第二篇讲述人生哲理的难度稍大,但又不至于过难;第三篇小说阅读难度较低,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小说人物的能力。
近几年以来,高考语文试卷对阅读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考察的内容也越来越复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重视阅读能力的训练。
2.基础知识运用(22分)本部分难度适宜,题型多样,覆盖面广,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能力。
内容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基本运用技能和常识素养等方面,着重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能力,题型有填空、改错、改字等。
其中,改错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改字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词汇用法的辨析和仿写能力;选词填空和句子补全题考察学生对语言表达和文字运用的灵活性。
3.信息匹配(20分)本部分难度适宜,题型独特,考查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
此部分内容较为新颖,要求考生根据所听到的短语音和所看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匹配。
这种题型所考察的能力更偏向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验或日常生活中迅速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所以要求学生对于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准确听记,并且能对所看到的信息进行快速运用。
4.作文(30分)本题命题思路新颖,考查素材广泛,难度适宜。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8d314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f.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摘要】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综述:本文通过对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试题题型更加多样化,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
题型分布合理,涵盖了阅读、写作、翻译等多个方面,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题部分增加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和议论文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学作品。
作文题则注重学生对社会、人生等话题的思考和表达,要求学生有独立见解和批判思维。
其他题型亦贴近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
通过对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考试趋势,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综述、题型分布、阅读题、作文题、其他题型、总结、启示1. 引言1.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在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考查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也体现了对学生文学素养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察。
本次试题难度适中,整体考查范围广泛,内容涵盖了现代诗歌、小说、古文、广告等多种文本形式,考生需要具备熟练的阅读能力和提炼文本主旨的能力。
在阅读题部分,要求考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理解作者的用意和写作手法,考查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作文题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展开思路,表达观点,要求考生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表达得当。
除了常规的阅读和作文题,本次试题还设置了一些其他题型,如判断对错题、语句填空题等,考查了考生对语言运用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 正文2.1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综述2019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难易平衡,考查的内容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既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阅读理解部分,试题设置了多种题型,如细节理解题、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等,内容涉及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多个领域,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全国统一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Ⅰ)
![全国统一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Ⅰ)](https://img.taocdn.com/s3/m/c266653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a.png)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6aa4c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5.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总体来看,还是突出素质教育,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分析
判断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其特点有五点:
一是注重理解力的考查。
试题中有名句、格言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要素,要求学生归纳、概括、诠释其含义。
另外,文言文的理解和汉语言文化题主要要求学生把握其文本逻辑含义。
二是着重分析判断能力考查。
本次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部分对观点、文本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思维严密,从中辨识出文本中特定信息,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判断。
三是融合语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考查。
主要是针对一些出国留学、面对社会的形势,
现使用政治、历史、英语、文学知识解读语文文本的考察。
四是对基础知识考查较少,对创新素养考查较多。
主要是考试语文概念、观点、问题,以及因应实践创新思维思維。
五是注重探究式语文教学,着重量级考查语文阅读赏析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锻炼学
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做到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从语文文本中汲取深刻的思想意涵,建构文本中的精神世界和对人生的正面启迪。
归纳起来,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着重考查学生的
良好的文化修养素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一次重点考察学生理解力、分析判断能力,加强社会科学和跨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全新考察。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5580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b.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题内容广泛,题目形式多样,考察内容包括诗词鉴赏、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
一、选择题分析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两部分。
1. 单项选择单项选择题主要考察对语言表达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包括对词语的理解、用法、诗词鉴赏、段落中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考查。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语言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对文中观点和细节的把握能力、对作者意图和态度的理解能力等。
阅读理解题的难度逐渐递增,根据题目要求,考生需要筛选信息、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等。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古文阅读和写作三个部分。
1. 填空题填空题主要考查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
该部分内容主要侧重于对词语的辨析和选用、对句子结构的理解和分析等。
填空题的难度递增,要求考生对词语和句子的语义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有较好的把握能力。
古文阅读题主要考察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对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分析等。
古文阅读题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古文基础和阅读技巧。
3. 写作写作题主要考查对写作能力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该部分内容包括对命题材料的分析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组织篇章结构等。
写作题的要求多样化,既有记叙文叙事能力的考查,也有议论文观点表达的考查,甚至还有对诗词鉴赏和作文写作技巧的考查。
三、总体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丰富多样,题型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察。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考生来说,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做到全面、准确、深入的分析和回答。
平时要注重多读、多练,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历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积累,增加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e255b5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a.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总体难度较为平稳,一般难易程度基本符合教材和考纲的要求,但部分题目存在难度过大、考查内容过于深奥等问题。
综合阅读部分:难度适中,重视能力培养综合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道难点,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综合阅读部分,则相对来说较为易懂,难度适中,突出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其中,人文考察类阅读《当代青年:大学与理想低迷的困惑》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大学生为什么会产生理想低迷的困惑;生活实践类阅读《便士先生的“幸福密码”》则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
语文思维部分:无提前备考压力语文思维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难度适中,题型涵盖多样。
考查范围广泛,使得学生不必进行针对性的提前备考。
其中,《四面八方》考查了学生的语感和文学修养,呼吁学生了解民间故事蕴含的文化精髓;《权力的游戏》则通过剖析《权力的游戏》中的人物关系,引发学生思考人性、权力和道德。
言语运用部分:突出科学性与应用性言语运用部分突出科学性与应用性,充分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其中,《生态智慧》考查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强调理解和掌握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奥妙;《唐·吕岩·《游泳图》》则从唐代开始,展现水墨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中国水墨画的文化内涵。
这一部分题目的难度也相对适中,较少出现过于深奥、专业性较强的问题。
古诗文阅读与分析部分:部分考查内容过于深奥古诗文阅读与分析部分的难度相对较高,部分题目的考查内容过于深奥,对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其中,《岳阳楼记》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含义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大风歌》中“三五人、草木深”则需要学生了解唐代屈原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考察颇有难度。
总体来看,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难度适中,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充分考虑了语文教学的多元化。
19年高考乙卷语文详解
![19年高考乙卷语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429b8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47.png)
19年高考乙卷语文详解一、试卷整体评价19年高考乙卷语文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检测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思维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
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既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关注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二、各题型分析1. 语言基础题: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词语含义、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能力。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复习,注重积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阅读题:试题包括现代文阅读和古文阅读两个部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细节把握能力;古文阅读则重点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作文题:试题要求考生以“奋斗与成功”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思考和积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水平。
三、备考建议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加强对常见字音、字形的掌握,注重词语含义、修辞手法的理解运用。
2. 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3.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注重思考和积累,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语言表达水平。
4. 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备考策略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按照知识点和题型进行分类复习,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2. 多做题,加强练习,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和速度。
3. 注重总结和反思,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和提高。
4. 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和比赛,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之,19年高考乙卷语文试题是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对于考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加强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及答案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df12ca851e79b89680226bd.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
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
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
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真题全国3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3927cd51e79b89680226a6.png)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2019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新i卷)解析版
![2019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新i卷)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31ac64eb0717fd5370cdcd1.png)
2019 年高考试题 - 语文(全国新i 卷)分析版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勒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剖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2018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本卷须知1.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一卷 1 至 8 页,第二卷9 至10 页。
2.答题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地点。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达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只有异说,清朝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谈论纷繁,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实情大白,那么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一直不明,其源流门派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望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月的谈论,只好以资料证明纸上资料,没有其余的权衡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思疑,年月确不行移的,唯恐要数到《林非子》。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戍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最近几年战国秦汉简帛侠籍大黄出上,为学术界供给了很多前所未见的地下资料,这使我们有可能从头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 牛长沙马王堆三亏汉基出土的串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录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能够抄录于文帝初。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试卷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试卷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6179b70ccbff121dc368300.png)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试卷分析今年的高考题还是分为四大题型,一是现代文阅读,二是古代诗文阅读,三是语言文字运用,四是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2019年高考语文命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精准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持续深化考试容改革。
(1)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较稳定,考查注重阅读理解、概括、归纳、提炼、整合、赏析、探究能力。
根据题目按要求进行答题,可以做到满意的分数,文本选取了叶嘉莹研究杜甫的论文,杜甫人物考生较熟悉,篇幅长度适中。
第1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第2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能力。
(2)实用类文本阅读容为港珠澳大桥建成,为反映国家进步的标志事件,忆往思今,国强民新。
第4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第5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第6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
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
(3)文学类文本阅读去年选择的是国文学,今年则是考查莫泊桑的短篇《小步舞》。
莫泊桑的小说极具个性色彩,注重从细节上对人物进行刻画,从而深刻剖析人物形象。
两道主观题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与环境的创作方法来命题,有助于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体看,本道题从命题上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学基本功,同时引导学生提高在生活息提取、筛选、提炼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紧扣小说阅读的核心容,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第7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第8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第9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本次高考语文论述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全国统一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Ⅱ)
![全国统一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新课标Ⅱ)](https://img.taocdn.com/s3/m/9d3f4bc6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47.png)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Ⅱ)(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他所接触到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采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的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五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
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
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ⅡI卷)语文真题含解析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ⅡI卷)语文真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3f50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b.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座蕴藏丰富、有待进⼀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年的努⼒,⼀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出困境,呈现出新的⽣机与活⼒,但仍有⼀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论侗族⼤歌还是壮族⼭歌,⼈⼈都可展示歌喉;⽆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观。
对这类非物质⽂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活性、群体性,⽽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放异彩。
然⽽,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音乐编排⽅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10f7b3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2.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一、总体评价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整体难度适中,试题贴近生活,贯穿时代,注重思辨能力培养,涵盖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时政等多个方面。
试卷结构科学,试题类型多样,总体命题水平高。
二、试卷结构本次试卷共四大题,分别为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作文以及综合填空。
其中,阅读理解和文言文阅读均设有答案抄录、主题思维导图或简答等小题,试卷结构稳定、全面。
三、试题分析1.阅读理解阅读理解一共三篇,分别为新闻类、叙事类和文化类。
新闻类文章旨在让考生了解当下大事件,认识新闻思维。
叙事类文章较为生动、通俗易懂,借鉴了文学创作的手法,引发考生对文学的思考。
文化类文章涉及了诗歌、传统文化等内容,有助于考生对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一共两篇,其中《桃花源记》作为经典文言文,旨在考察考生对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感知。
另一篇《吕氏春秋·执政》则侧重于政治制度、社会机构的了解,考生需注意阅读策略,理清主线,抓住关键要素。
3.作文本次高考作文题目为“善意足以改变世界”,试题突出人文关怀,鼓励考生树立善意、善良的价值观,同时也是对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和问题的提醒。
试题结构清晰,思路清晰,是一道比较好写的作文题目。
4.综合填空综合填空共设有两篇,题材囊括了文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试题注重考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对文化常识的要求较高。
四、备考建议阅读理解是高考语文试题的重点,需要考生具备全面、综合的阅读能力。
考生需要注重长期积累,多看、多练、多思考,掌握不同阅读材料的解读和理解方法。
文言文考试对于考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有很高的要求,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
考生需通过大量阅读、识别并熟悉大量的语法词汇和句法结构。
3.注重写作训练写作是语文考试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通过长期的写作训练,积累常用句型,提高思维表达能力,注意题目要求,注重语言表达和内容的丰富性。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a59c5a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5.png)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析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了大部分。
以下是对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
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涉及诗歌阅读、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手法、修辞方法、修辞用法、
写作技巧、阅读理解等方面。
1. 诗歌阅读题:选取宋代陆游的《秋夕》一诗,通过理解诗意、韵律和意象等方面来分析文学特点和主题,考察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古代文学题:选择了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一诗,考察考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3. 现代文学题:选取了茅盾的小说《子夜》中的一段话,考察考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修辞手法题:选取了明代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考察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分辨和理解能力。
5. 修辞方法题:选取了当代作家韩寒的一段文字,通过理解和把握韩寒的修辞方法
来解读文章的意思。
6. 修辞用法题:选取了明代戚继光的《关山月》一词,考察考生对修辞用法的辨析和理解能力。
7. 写作技巧题:选取了现代作家钱钟书的一段文字,通过理解钱钟书的写作技巧来
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
8. 阅读理解题:选取了古代文学《木兰辞》一篇,通过理解文本中的意思、寓意和情感来分析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通过对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该试题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修辞性、写作技巧、鉴赏能力等多个方面,考察了考生的文学欣赏和理解能力,对考生综
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试题设计也较为贴近生活,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2019年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Microsoft_Word_文档word资料8页
![2019年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Microsoft_Word_文档word资料8页](https://img.taocdn.com/s3/m/28cdc515011ca300a7c39078.png)
2019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大纲版)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真题及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颀长(qí)悚然(sù)彰善瘅恶(dàn)韬光养晦(huì)b. 人寰(huán)攫取(jué)寻瑕伺隙(xì)啮臂为盟(niè)C.抵牾(y ǔ)横亘(gèn)造福桑梓(zǐ)筋疲力尽(jīn)D.鞭挞(tà)骨骼(gé)辗转反侧(niǎn)蜚声中外(fēi)答案B解析:A悚然C牾D辗注意错误均排除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青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答案D解析:不孚众望:指不能使大家信服呼之欲出:指画得十分逼真,一叫就会出来似的。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分析
![2019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试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40a0467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77.png)
科技等诸多领域,内涵十分丰富。文言文阅读题取材
述,使考生在感悟古典艺术美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
《史记》,文学类文本选取鲁迅《理水》,经典与名家共
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把握和认同。古代诗歌
融。作文试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追根溯源,直击
阅读,节选自宋代诗人陈与义一首题画诗《题许道宁
文全国卷Ⅰ命题在素材的选择上十分注重优秀文化的
浸润作用,对于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引
领作用。
例如名篇名句默写题(3),此题展现的是古人为国
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意在通过此题的考察,引
导学生积极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优秀的传统思想,把“小我”之“忧苦”与“大我”之“忧
苦”有机联系起来,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奉献、乐于奉
试卷重点选择既能体现语文学科特色,又与社会
寐,洒扫庭内”的行为讲劳动的传统,再从现实中不重
发展、科学进步、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素材,引导考生
视劳动的现象讲对劳动的反思。命题设计立足于中华
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去合理的解决实际问题。材料的撷
民族热爱劳动的优秀文化基因,歌颂劳动价值,弘扬劳
取广泛涉及文艺创作、埋头苦干、不懈奋斗、劳动创造
献,积极争当时代先锋。
(二)立德树人 奋斗拼搏是关键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强国梦,需要一批批
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拼搏。在学生的成长
过程中培养奋斗拼搏的精神,坚定其前进步伐、强健其
精神内驱力,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试卷命题选取有
关奋斗故事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奋斗意志,使其领悟
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
![201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6f809a0242a8956bece4a3.png)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评价与质量分析报告(理科阅卷点)一、试题总体评价我省2019年高考采用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试题,试题严格遵循《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的要求,命题选材丰富,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寓基础性考查要求于主干知识、关键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融会贯通,引导考生增长知识见识;选用的语言材料具有时代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功能。
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发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引导考生在回归传统的同时,应直面新时代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历史使命,充分体现高考语文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
命题立足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科学设计命题,厚植家国情怀,倡导品德修养,体现高考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并发挥了对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和教育教学的引领作用。
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好,难易程度适中,体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的要求。
(一)试题结构与总体特点1.试题结构2019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与2018年的命题顺序略有调整,体例模式基本保持一致。
全卷一共四大题,22小题,总分150分,其中选择题39分,主观题111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第一大题为现代文阅读,共36分。
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3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题(2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 1道主观题,6分。
共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道单选题,3分;2道主观题,每小题 6分。
共15分)。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包括文言文阅读(3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2句翻译题,各5分。
共19分),古代诗歌阅读(1道单选题,3分;1道主观题,6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出处: ①《汉书· 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宋 陆游 《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 ②《后汉书· 刘表传》:“ (荆)越 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 二者的区别:能力是人外在的表现,素养则是人内在的品质修养。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高考测试
• (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1、什么是素养? • “素养”一词已成为教育热词,各科都在 用,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等。 那么,这个词语有什么涵义,与我们一贯 说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有何区别?提出这 个词语有什么意义呢?
从“知识、技能教育重心已转移到正
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未必正确)
(二)2018语文高考卷的六大变化
1.全卷字数从7000+到9000+
• 从阅读量看,与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相比,全国 卷的阅读量又增加了。以全国卷为例,2017年全 国卷的试卷字数为8042字,2018年全国卷的试卷 字数为9015字,增加了973字,考生阅读量在 201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2.1%。 • 回看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全卷共9451字, 其中选做题,文学类阅读题2187字和实用类阅读 题2142字,考生只要二选一,除去最小的那个 2142字,全卷约7309字。按照这个速度,2019 年试卷阅读量极有可能突破10000字大关,离温 儒敏教授说的“15%的考生做不完”看来是不远 矣!
1.全卷字数从7000+到9000+
• 这不仅仅是简单字数增加,这体现了对核心 素养考查加强。
• A、首先是阅读速度的要求。
• 我没说过“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我 讲高考是选拔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 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 ——部编教材主编温儒敏 • 阅读题量也增加了,今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 要做完的题的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 能力 ,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 人们在完 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有所不同。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 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 个性心理特征。
出处: ①《吕氏春秋· 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 ②《史记· 李斯列传》:“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
• 由此可见: • 知识是一个层面,技能是技术层面的,能力 是对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而素养是很好 运用能力的综合修养。 • 提出素养一词的意义:是为了防止再出现林 森浩、刘海洋一类的人有能力而无素养的人, 是为了整个教育立德树人的大计。 • 我们以前过于注重知识技能、能力的培养, 素养一词的提出是教育理念的一种进步,是 对当前教育的一种纠偏。
• 素养 • 语言建构与运用 • 思维发展与提升 •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文化传承与理解 内涵 积累语感 整合与选择 交流与语境 直觉与灵感 实证与推理 联想与想象 批判与发现 体验与感悟 欣赏与评价 表现与创新 意识与态度 选择与继承 包容与借鉴 关注与参与
3.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
• 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这样评价: •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 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 经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 格与价值观念。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2.语文核心素养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语文新课标修 订领导小组组长王宁教授定义: • 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学 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 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 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 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 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 合体现。
分解一下:
• 语文核心素养是 • 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 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 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 • 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 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 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 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王教授的分解解说
(2)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这 样解说三者关系:
• 怎样理解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关系? • 下面用开车来举个例子。交通规则是知识, 移库是技能。知识、技能要变成能力需要 有真实的情境,所以需要路考,路考检验 的是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 这就是能力。
• 有了能力不一定有素养。什么是驾驶素养? 仍以开车做比喻,安全驾驶就是关键能力, 礼貌行车就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 值观念。从能力到素养,一定需要学习者 主体的反思,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 果。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培养的能力是 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 其本身不是目的。
• B、其次体现了对阅读策略的考查。
• 快读、跳读、猜读甚至是连滚带爬式阅读
• C、还体语境
•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最大的变化是将三个原来独立并行的 题合并为同一语境下的三个小题。这种组合出题的方式其 实并不新鲜,在以前的湖南卷和后来的北京卷中都出现过。 第17题、第18题多年来一直保持的站位被打破,分别考查 病句、词语使用、补写句子;全国卷1中17题为病句、18 题补写句子、19题词语使用;全国卷2中17题为补写句子、 18题词语使用、19题病句;全国卷3中17题为词语使用、 18题为病句、19题为补写句子。 • 这种三个卷区并不统一的排布意味着这三道题的先后次序 并无一定之规,更多的还是根据所选语言材料及试题前后 顺序对学生答题的提示和影响来考虑的。组合题的材料延 续了2017年补写句子题选取语言材料的风格,三套试卷选 取的都是带有说明性、科普性、论述性的具有很强逻辑性 的语言材料。 • 这种组合题在往年的山东卷中较为常见,成都市中考题近 两年也是采取这种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