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汇编:各地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汇编:各地推进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桂林等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及安徽合肥、江西德兴等地先行在垃圾分类上作了探索,其做法可供借鉴。
北京市
一是刚性措施推进。规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餐饮企业、农贸市场等,强制开展垃圾分类、推进垃圾减量,加强对垃圾分类的评比和考核,探索设立垃圾“不分类、不收集”惩戒机制,鼓励物业等促进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二是试点“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大桶专收“其他”类垃圾,每天清运一次,小桶专收“厨余”垃圾,早晚各清运一次,垃圾清运车装GPS监控,防止混装混运。
三是设置“回收小屋”。整合垃圾分类桶站和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功能,居民可将废旧报纸、塑料瓶、金属等投入箱内。
四是完善积分奖励政策,为居民建立积分奖励账户。五是建立大件物品、废旧衣物预约回收机制。六是规范技术标准,建立源头排放登记制度;开展垃圾产生量调查,建立动态监测体系。
上海市
一是推行“绿色账户”。即以专项回收活动及绿色积分累积为主要形式,市民只要每天将垃圾正确分类,就可以获得绿色账户积分,积分可在相关平台兑换优惠资源。目前,“绿色账户”覆盖超过200万户居民,累计消纳4.8亿分,奖品总价值约5000万元。
二是全面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公共机构及企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不分类不收运,生活垃圾分类的企业可减免部分垃圾处理费,对拒不执行单位垃圾分类容器设置、垃圾分类源头投放管理的,给予行政处罚。
三是深化市民参与机制。对垃圾分类的示范、达标小区和强制分类单位进行公示,重点是绿色账户机制覆盖的小区和创建达标、示范的垃圾分类住宅小区的社区执行标准、第三方服务内容,邀请市民共同监督。深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工作,将垃圾分类纳入村民、居民公约。
江苏省南京市
推行“尧化模式”。2014年栖霞区尧化街道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与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用互联网垃圾分类系统,自行招募居民会员。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垃圾换物”,引导居民正确分类,将可回收物交投,获得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手机话费、电影票等。
二是建立垃圾分类回收“惠系统”,对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进行大数据分析,分门别类上传每日垃圾回收量,数据与南京市城管局共享,形成分类收集、集中清运、精细回收、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年节约政府资金4500万元左右。
浙江省杭州市
紧扣“分类减量”主题,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和分类处置,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一是推广低价值物回收利用。培育相关企业回收低价值物品,在全市范围设置1911个低价值物和1481个废旧衣物回收点,进一步扩展玻璃、金属制品、纺织品、服装边角料等物品回收利用。
二是深化生鲜垃圾源头减量。开展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果蔬菜皮就地减量和专线清运处置125家,日均减量150余吨。
三是开展垃圾清运控水减量。在全市设置24个垃圾清运控水点,落实垃圾运输车在进入末端处置设施前排水减量,特别是开发区利用中转站场地,升级改造控水点,通过进出场标签扫码、计量称重等手段实现智能化控水管理。
四是强化装修垃圾处置监管。完成设置装修垃圾中转处置场地11个,建立城区装修垃圾专业清运队伍,通过资源化利用等方式,日均处理装修垃圾670余吨。
五是推进园林垃圾再生利用。在风景区试点园林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全市推广设置园林垃圾处置场地10处,资源化利用日均110余吨。
一是采用“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提升无害化处理率。居民在家中做好前端分类,在规定时间自行将垃圾拿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投放。
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循环产业链。结合街道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公司组织收购废品人员,到社区、家庭收购回收物品。
三是出台更加积极的垃圾分类措施。推进净菜上市普及度;制定更严格的限塑令;多渠道补贴参与分类企业和二次分拣的环卫工。
广东省深圳市
一是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回收”。2015年开始,深圳市城管局与O2O分类回收平台“回收哥”合作,实现居民线上交投废品与“回收哥”线下回收的深度融合。盐田区在社区投放智能化垃圾分类设备“资源回收站”,由厨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四个容器组成,并设计有垃圾量传感器,全天候记录投放信息。投放信息实时反馈至投放人手机和管理方大数据平台,成为兑换奖品的依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提供数字化、图像化的大数据服务。
二是建立精细化的“垃圾前端分流处理体系”。初步建立大件垃圾、绿化垃圾、有害垃圾、年花年桔、果蔬垃圾、废弃织物等六大资源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将每周六定为“资源回收日”,在社区、住宅小区(城中村)统一集中回收可回收物。
一是形成桂林模式。推行“源头分类,源头把关;定时定点,分类收运;终端验收,去除杂质;高温好氧,生物处置”的桂林模式。
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APP、网站等平台。建立桂林垃圾分类微信公众号,实行垃圾分类、分类积分、积分兑换的激励机制。设立“一户·一桶·一卡”账户,搭建“三位一体”新媒体推广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垃圾分类官网,宣传垃圾分类。
三是运用“云端大数据”。2017年通过资源整合,建立桂林垃圾分类云平台智能指挥中心,让垃圾分类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前端垃圾分类收集、中间垃圾分类运输、后端垃圾分类处理,都能通过影像、图片、声音、文字展示。(弘利遴选)
安徽省合肥市
在蜀山区梅园公寓试点使用智慧垃圾分类系统。智慧垃圾分类设备系统包括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垃圾分类可回收箱和垃圾袋自动领取机3组机器。系统为小区每户居民配备卡片,可刷卡开启垃圾箱、免费领取垃圾袋。对于可回收的垃圾,如玻璃、废纸、金属等,将其放入可回收箱,可回收箱有四个箱体,居民根据垃圾类型,刷卡并选按钮打开不同的箱盖。每户每月可免费领取黄、绿两卷共60个垃圾袋,绿色的装厨余垃圾,黄色的装其他垃圾,用后投入同色垃圾箱即可。回收垃圾箱设计了称重系统,自动称重投入垃圾,并按市场价给出相应积分,积分可购买系统积分商城上的物品,或参与线下物品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