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虽巩固政权,但阻碍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
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虽巩固政权,但阻碍了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明朝海禁的目的有两点:第一个目的与前朝类似,施行的是重农抑商的国策,故对海内外的商业贸易进行打压。
在当时的海外贸易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民间正常的商品贸易,另一种则是“朝贡”。
当然,所谓的朝贡贸易多是他国来使进贡,而明朝政政府给予赏赐,从而达成的一种特殊贸易。
明朝虽然说是海禁,但也仅仅只禁了第一种,也就是说不允许百姓出海去他国交易,也不允许外国人远航进入大明领土交易。
不过对于第二种贸易方式“朝贡”则是认可的,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主要参与者还是明朝政府。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明朝海禁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避免倭寇和海盗等人的趁势侵扰。
明朝的谢肇淛在《五杂俎·卷四》中写下:“元之盛时,外夷外贡者,至千余国,可谓穷极天地,罔不宾服,唯有日本,倔强不臣……”清朝海禁其实并不等同于闭关锁国,海禁只是一项举措,而闭关锁国则是一种统治的方式。
由于清朝当时中外贸易十分频繁,并且伴随着严重的反清思想。
而统治者害怕这些洋人联合本土百姓共同推翻自己的统治,因此大清政府施行海禁来断绝民间的中外贸易,从而达到巩固和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
另外,清政府施行海禁还有一个原因,由于当时走私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本土的经济贸易,再加上清政府的自大,认为大清帝国完全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明朝虽然海禁时间跨度较长,但是期间明朝政府对海禁的掌控力度却有所不同。
在朱元璋施行海禁之初,明确下令:“片板不许入海”。
直至明穆宗时期,由于倭寇的沉匿,民间走私愈发盛行,一度出现了“嗜利忘禁”的状态。
特别是在广东地区尤为严重。
虽然是走私,但是并没有对明朝政府产生太大的威胁。
不仅如此,这种走私还带来了大量的财富,虽然这些财富只是藏于民间。
因此,明穆宗一反常规,允许民间公开贸易,施行所谓的“隆庆开关”。
只要百姓遵守政府的规定进行对外贸易,政府不会像原来那样阻拦。
这样一来,民间的中外商品贸易变得十分频繁,开始有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态势。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明清两代,为什么不约而同实行海禁政策
明清两代,为什么不约而同实行海禁政策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政策,历来受到人们的抨击和批评。
正是因为所谓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和世界的发展相脱轨,在近代历史上饱受列强欺凌。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会开始选择闭关锁国的政策?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封锁,哪个对国家的伤害更大呢?1.为什么明清两代会选择封关禁海闭关锁国的政策,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很大伤害,直接导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脱轨,让中国近代饱受列强欺凌,这是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是,与此同时,却极少有人知道,明清两代为什么会选择闭关?为什么以前的朝代,没有选择此类政策。
到了明清两代,越是英明的皇帝,就越会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呢?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从整个世界历史出发,看看当时世界上其他地方在发生什么。
明朝中晚期的时候,欧洲已经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时代。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起来。
而大量产自南美的白银,也开始迅速流通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而当我们将视角重新转回到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初期,对于中国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
初生的航海贸易,给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
海患和白银。
正是这两个原因,最终导致了明清两代的帝王,不约而同开始采用封关禁海的政策。
2.闭关锁国,其实非常英明虽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闭关锁国的政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但如果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我们会惊讶的发现:这个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
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海上贸易开始变得更加频繁。
同样的,当这块初生的肥肉变得越来越大,自然也会出现眼馋这块肉的饿狼。
于是,从明朝开始,海患开始成为中原王朝一个重大的威胁。
在明朝之前,从秦汉魏晋,一直到隋唐宋元,中原王朝的最大敌人,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
但是从明代开始,除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外,随着航海技术越来越发达,海上的海匪越来越多,海患也变得突出起来。
史料解读:“海禁”与“闭关锁国”
“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海禁〔材料一〕寸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入番。
……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
──《明太祖实录》卷七〔材料二〕以倭①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一三九〔材料三〕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
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一【解读】以上三段史料都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布的一系列海禁政策。
1.朱元璋再三地颁布一系列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出海贸易。
2.严令禁止军民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完全由政府控制。
3.朱元璋海禁的原因之一是倭寇的侵扰。
朱元璋的一系列海禁政策,说明明代政府在明初便实行了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明代虽然时废时立,但一直到明末,也没有被撤销。
海禁推行之初,虽然对维护明代封建统治、安定边防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还是显而易见的。
不仅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被动挨打,对其后的清代以及近代的影响很大。
【注释】①倭:古代对日本的称呼。
2.清代的南洋海禁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①。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藍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解读】这是一段关于清代南洋海禁的史料。
1.南洋海禁之前,福建、广东一带的人民靠对外贸易为生,生活富足,社会安定。
2.海禁之后,人民生计阻断,造成社会动荡。
清代的海禁是闭关政策的具体体现。
闭关政策虽然保护了自然经济免遭外来冲击,具有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卫作用,但是它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许多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破产,直接影响到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活;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和被动挨打。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海禁政策——中国历史上的闭关锁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朝代,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对于国家利益的保护制定了许多政策。
其中,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
这一政策被世人戏称为“闭关锁国”,意味着中国关闭了对外贸易的大门,限制了外来影响,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原因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可以追溯到朝代初年,明太祖朱棣(即明成祖)即位后就开始制定相关禁令。
明太祖期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保护国内的经济和安全。
此后,明朝历任皇帝都对海禁政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维护。
二、政策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禁止海外贸易和航海活动。
具体措施有:禁止私人出海航行、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特许贸易商、限制与外国人接触交流等。
此外,明朝还对外人入境设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外籍人士进行了限制。
三、原因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保护:海禁政策的施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贸易和产业,避免国内的资源被外国掠夺,保持经济的独立性。
2. 安全威胁:在明朝初年,蒙古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有西北边疆地区的明太祖消除的后遗症。
为了保证国家安全,海禁政策成为一个必要手段。
3. 文化保守: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文化保守成分,封建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抵制和保护,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面影响体现在国家经济和安全得以保护,同时限制了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然而,这一政策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包括:1. 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局面形成。
这一封闭状态,限制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学习,使得中国在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相对滞后。
2. 商业发展受阻:中国在海禁政策下错失了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机遇,错失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也使得国内市场的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和竞争力。
明清两朝_海禁政策_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_苟德仪
◆专题研究◆明清两朝“海禁政策”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苟德仪 杨宇忠关键词:明清 海禁政策 学术研究 中学历史明清的“海禁”政策是中外关系中的重要内容,长翊以来,学界给予了较多关注。
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将其列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内容。
编者之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通过此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要认识到,这一政策的推行,使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延缓了发展步伐。
从逻辑上,该政策应该为中国的封闭与落后买单。
教材仅用了数百字来阐述这个在学术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的重大问题,略显单薄。
如何客观和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学术研究。
笔者不揣浅陋,对海禁政策研究的相关问题略陈管见,试图沟通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海禁与闭关海禁与闭关是两个特定的概念,目前所出版的有关明清两代对外贸易、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论著中,频繁使用这两词。
如今,人们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几乎是众口一词地指责当时的中国政府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海禁政策。
比如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中,这样定义“海禁”。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又称“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代鸦片战争之前。
”[1](24)以研究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为名的晁中辰教授亦云:“所谓‘海禁,就是禁止海外贸易,主要是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官方贸易也受到严格限制。
”[2](2)又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消极地实行海禁(或称之为闭关)政策是没有出路的,积极地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是真正的自强之路。
”[2](3)可以看到,海禁与闭关(或闭关锁国),在这些论著中几乎是同义语。
而实际上,这两个词是不能简单等同的。
《辞源》之“海禁”条云:“进出海疆的禁令。
明清两代指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3](1805)此词在清代的诗文中大量出现。
比如袁昶在《读袁康沙船欢歌以赠之》中称“海禁久弛吞声苦”。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
浅析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差异性作者:黄丽琼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2年第11期邓小平同志曾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节中介绍了明清时期有关闭关自守的政策。
可是细看下来,无论是人教版的教材还是人民版的教材,对这一部分的介绍都很模糊,显得模棱两可。
如人民版中“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明王朝执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清朝鸦片战争之前。
”这就给许多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诸多疑问,误以为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是一个概念,可以等同。
但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上却明确要求“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该句中用了一个“和”字,这表明考试说明的制订者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是两个概念。
笔者也认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有较大的差别,那么这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从名词的出处来看“海禁”这个词应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有关禁止民间商人出海贸易的政策归纳出的词。
如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1]。
《辞源》之“海禁”条云:“进出海疆的禁令。
明清两代指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所采取的措施”。
“闭关”一词出自我国古代文献,《易经》与《战国策》将其解释为“闭塞关门”。
如《周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锁国”一词应为舶来品,在介绍古代中国的文献中并未有这个词的出现,在介绍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对外政策出现该词。
16世纪中叶起,葡、西、荷等西欧列强先后到日本传教、贸易,为禁止天主教传播,防止平民利用天主教平等思想对抗官方忠孝思想,防止商人富豪和外国人勾结获得火器与幕府对立,巩固幕藩体制,幕府的对外政策从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时起,开始向锁国政策转变[2]。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海禁”与“闭关锁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与“闭关政策”政策:1、原因: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它使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味于世界大势,盲目排外。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倭寇骚扰与西方殖民者的扩张。
明朝中期以后,日本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日益严重,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殖民扩张日益疯狂,威胁中国沿海安全和清政府的统治,这是清政府实行此政策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看,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表现:①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清朝:海禁、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对外贸易。
3、影响:①曾起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
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1、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关高中历史知识点:从工场到工厂工厂制度:(1)特点:生产资料、工人集中,采用机器生产,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
工商业管理
(1)统一度量衡货币 1、秦: 全面、具体、严密 (2)设《均工律》 2、汉: 汉初: 征收重税;严格管理“市” 汉武帝: 盐铁官营 王莽: 管制、专卖
3、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政策则多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6.评价: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 ①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 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 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 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 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原因: (1)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1) 始于商鞅变法后,历代专制王朝沿用
4、“重农抑商” 政
策的表现
(2)重农:奖励农耕 (3)抑商:A、从秦到清严格 管理工商 业(措施p20-21) B、 辅助政策:禁奢侈
5、“重农抑商” 阻碍商业的发展 政 策的后果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二)原因
1、对外: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2、对内:为了防范人民的反抗,巩固封建统 治秩序
(三)影响: 1、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2、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 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如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等。 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 农 抑 商 工 商 业 的 管 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课文注释:明清的海禁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闭关锁国”政策指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
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封建统治者在简单再生产的磨盘上转圈,在自给自足的庄园里昏睡,既不了解世界大势的发展,也不依赖商品的进出口,自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连林则徐这样有远见的大臣在鸦片战争前都认为:“我中原数万里版舆,百产丰盈,并不藉资夷货”,如果封关绝市,那就“各国生计,从此休矣。
”“闭关锁国”政策是清朝统治集团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早在17世纪,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曾厉行“海禁”。
台湾收复后,“海禁”解除。
18世纪中叶后,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侵扰,清政府又宣布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统治者不仅对汉族人民非常疑忌,就是对充当臣仆的汉族地主官僚也深具戒心。
它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闭关政策”的影响和评价: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政策作为一种消极防御的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但它更大的影响是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它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日益落后于西方;它“作茧自缚”,不利于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被动挨打。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异同比较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
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浅谈明朝与清代海禁的区别
浅谈明朝与清代海禁的区别浅谈明朝与清代海禁的区别明朝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主要目的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侵扰,海禁时期,海上贸易主要通过朝贡和官办的方式进行,对中国海上贸易有一定抑制,但不是如清代海禁的巨大摧残和扼杀,这也是明清海禁的最大不同。
1、明初,太祖朱元璋为防止倭患和防止金银外流,在海上贸易除允许部分国家通过“朝贡”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
2、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逐渐松动。
3、明中叶倭寇活动剧烈,嘉靖元年(西元1522年),给事中夏言认为倭寇起于市舶,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
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必依法处以极刑。
4、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初年,朝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以征收商税,增加财政收入。
4-1、开放海禁后东南沿海地区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4-2、海禁的开放也采取了科学管理措施,不再是过去无序原始的形态,这表现在每位出海贸易者都须经海防同知批准,领取政府颁发的“引票”,到指定地区贸易,并在规定的期限回港。
4-3、对前往贸易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限制,日本即在禁止通商之列。
4-4、另外处于军事技术和民用科技保护考虑,对出口货物的品种也有所限制,凡是泄露中国军用民用工艺和技术的一律禁止。
这类规定虽然在某些方面束缚着海外贸易,但是管理科学,极大的促进了海贸的正常发展。
明末正值世界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中国商船和商人在这种科学政策的引导下一度从“海上马车夫”荷兰人手中夺取了亚洲的海权。
在明朝末期,明朝海防也随着贸易力量的强大而逐渐恢复昔日的荣光,一度击败葡萄牙,荷兰等海上强权国家,并于朝鲜摧毁了当时东亚最具有竞争力的日本海军,夺回了整个东亚和南亚的部分海权,甚至前往东亚贸易的西方船只都要向福建的海军将领郑芝龙缴纳关税银。
满清出于防汉制夷的政治考量,同时为了打击毁灭反清复明实力,施行了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政策,甚至实行了残酷的沿海迁界(康熙时期),一度因为海禁迁途造成了几十万人的死亡和数不清的大小屠杀!满清海禁的后果是在以海禁、文字狱等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下,完全摧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废弃了明末以来形成的传统主动海防观念,扼杀了中国的海洋贸易,国内工商业的发展。
【平说历史·2014届】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第4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9.【解析】A 明代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可 排除B、C两项;D项为干扰项,张居正之所以对商业有这 番态度,主要是因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10.【解析】D 材料信息“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 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说明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和农产 品商品化发展,故A、C项正确,“辄募旁邑民为佣”, 可见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材料信息也无法 体现这一政策的松动,故D项错误。
1.(2013· 广东文综· 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 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 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现象不存在 2.(2013· 山东文综· 10)《汉书· 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 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宋代“榜下捉婿”:70岁老进士 也难逃遭抢
读尽文书一百担,
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余年纪, 四十年前三十三
环节一:知识整合· 有序识记
(2)原因:
经济:维护自然经济,保障赋税徭役; 政治:商业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将农民束缚在 土地上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3)影响:
积极:①经济:前期促进农耕经济发展;
②政治: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阻碍商品经济和资义萌芽,逐渐落后世界。
海禁与闭关锁国有什么差别
海禁与闭关锁国有什么差别闭关锁国的时间提及闭关锁国的时间,就要谈及闭关锁国的来历。
明成祖像闭关锁国的时间要追溯到明成祖,明成祖在明初实行的海禁,严格规定了民间不得进行私人贸易,在明朝开国之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外贸易往来就有了“朝贡贸易”的限定。
“朝贡贸易”是指政府把控对外贸易的形式,也就是说政府特许前来进贡的别国在来往过程中,可以携带部分商货,在指定的区域中与本国做生意。
明初沿袭了宋、元朝的制度。
在1367年,在黄渡镇成立了第一个正式的市舶司。
在1370年,由于市舶司距离南京过近,因此将其停罢,并于宁波、泉州及广州三地另行设立市舶司。
此后由于沿海不禁,再次关闭了对外口岸,并实施了海禁,直到永乐初年,又重新设立了浙、闽、粤三处市舶司。
1405年由于诸番来华的次数逐渐增多,于是政府下令在这三处市舶司各自设立了专门接待来访的别国商使。
贡使团到达后,除可朝见皇帝,并进行贡品交换之外,还被允许在隶属礼部的会同馆与中国的商人进行固定规模的通商。
完全闭关锁国的时间始于乾隆年间,也就是1757年,乾隆的圣旨从京城遍及到各省,圣旨中明令规定除广州外,停止宁波、厦门等的一切对外贸易和交流,这就是人们熟知盛传的“一口通商”,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近代进程落后于其他国家的根本祸患。
闭关锁国的过程闭关锁国的过程如何呢?在早期的时候,由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引发的问题不断,政府担心中外的势力勾结,会产生对本国不利的事情。
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国的商船到外界进行贸易。
其实就是政府从贸易方面入手,减少中外人员之间的往来。
闭关锁国时期的乾隆剧照而在后期,由于外来教会在中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国的内政问题,所以在1704年政府采取了一些抵制措施。
在16年后清政府开始实行禁教政策,在1727年又明确规定了外国的商船只能行驶到福建、厦门两处。
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来势力的发展,但是也影响了中国的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
海禁
蒙元时代,海禁是贯穿整个元朝的始终的,朝廷垄断贸易与禁止商舶入海之令。
明代海禁始于明初,终于隆庆,时张时弛主要目的都是遏制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
清海禁又称“闭关锁国”
明清时期的海禁内容参见P12“梳理考点六3”
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政策指闭关自守,不与外国往来;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1757年,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
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又称广州十三行)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一命令,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的政策。
乾隆的这道圣旨常被视为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主要区别
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闭关锁国政策原因清朝统治者期望维护极权统治的心理观念是“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基于保护传统文化。
事实上是对本国国民的愚民政策。
保障本地经济发展,免受外来力量的影响。
清朝封建统治时期经济上自给自足,不依靠同时也很抵制外来商品。
国防安全的出发,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合和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
以免有间谍盗取本国资料。
清朝政府对自己经济和政治实力的过分盲目自大。
闭关锁国这一政策推行了二百多年。
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
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4解读历史: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
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说到明朝历史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一种愚昧落后的闭关锁国政策。
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
但是如果我们深究一下原因,就会发现这个政策是有它特指的对象的,而非简单的全面闭关锁国。
明朝海禁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日本海盗,后来被称为倭寇。
关于倭寇出现的年代,有几种说法。
如果纯粹从这个词语来说,早在公元5世纪,这个词汇就出现了。
后来,倭寇所指称的对象一直有所变化,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它基本上是指太平洋西岸地区的海盗,这些海盗或者以日本人为主,或者以日本为基地。
我们现在说的倭寇是指明朝期间危害严重的那个时期。
一般来说,倭寇从元朝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到16世纪被剿灭殆尽,真正到了17世纪才彻底消失,其对中国危害最烈的时期前后跨越大约为300年左右。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倭寇的猖獗就是明朝海禁政策的结果,由此证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的危害。
我认为这种说法太简单化,倭寇的猖獗确实与海禁有关,但是不能简单归之为海禁的结果,而是互为因果。
在元代以前,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都不错,文化交流和相互贸易都很多。
因此,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基本上没有倭寇一说。
但是在宋朝时期的朝鲜,倭寇就与海禁一起出现了。
那个时候的朝鲜曾经下令,禁止国民与日本交易,其中,对于某些特殊交易的禁令非常严厉。
宋朝是中国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火药、印刷术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很快就传到了朝鲜,但是,朝鲜为了防备日本,严禁火药技术外传,一旦有向日本人传授火药技术的,要被处以死刑。
这条禁令颇为类似后来明朝的海禁禁令,当时明朝曾明确罗列禁止交易的物品名单,其中包括铁货、牛马、军器等物资,这种禁令明显是针对日本的。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认识到,包括朝鲜在内的海禁主要针对的就是日本的海盗。
日本是一个岛国,物资贫乏,长期以来文化也比较落后。
在很长一段时期,更加靠近中国的朝鲜,比日本发达得多,朝鲜人在那个时候,把日本看成是野蛮人。
什么是闭关锁国_闭关锁国给后世的影响
什么是闭关锁国_闭关锁国给后世的影响闭关锁国是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那么你对闭关锁国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闭关锁国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什么是闭关锁国闭关锁国政策,又称洋禁、海禁,指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一种国家政策,是典型的地方保护主义。
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交流。
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
明清两朝都实行“海禁”政策,但其内涵并不相同。
明朝海禁,只是禁止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并不禁止外国来华贸易,是一种由官府垄断海外贸易的政策。
同时,明朝的海禁政策也未贯彻始终。
明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沿海地区的海外贸易又蓬勃发展起来。
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长期关闭国门,严格限制国人对外交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一切对外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这标志着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是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清朝末年,在对外关系中清政府执行控制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该政策限定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
闭关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闭关锁国主要影响正面影响:从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
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负面影响: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使得中国和世界脱轨,慢慢地落后于世界。
明、清的“海禁”政策
明、清的“海禁”政策明、清两代都实行“海禁”,但两者在内容、程度和实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明代的“海禁”是出于抗倭、防扰需要实行的禁止私人出海的政策,是一种暂时的战略性政策;而清代的“海禁”则是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交往的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
明代的“海禁”政策内容:严行海禁是明代前期和中期的一项基本国策。
明初政府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的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
明中期以后,由于倭寇之患,明政府又厉行海禁,并封锁沿海港口,销毁出海船只。
戚继光平息倭患之后,明朝开禁,允许人民出海贸易。
原因:直接原因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根本原因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没有强烈的对外贸易需求。
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代从“海禁”到“闭关”内容:清初严行海禁,将沿海人民内迁50里的措施,目的是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对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的物质供应。
康熙统一台湾后,清政府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南云台山四处设立海关,准许外商来华贸易。
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1757年,乾隆下令封闭沿海通商口岸,只许欧洲船只在广州一处通商,并且只许和朝廷特许的“行商”做买卖,实行闭关政策。
乾隆后期拒绝同英通商,嘉庆时继续拒绝通商。
原因:直接原因是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由于满清贵族与人民群众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斗争,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闭关”的办法将国内的汉人与外界隔绝,以防止外国人支持汉人形成反清力量。
根本原因是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在自给自足为主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封建统治者自我满足且昧于世界大势,又盲目排斥外国的一切东西。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为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加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后果: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古代的经济政策2014
“……朕(雍正)观四民 (指士、农、工、商)之业, 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 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 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 末也。
雍正帝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一、重农抑商
1、开始
2、原因
重农:
商鞅变法
阅读“资料卡片”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和土地,影响农业生产;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 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 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 等项,与逆贼(指郑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 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 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 ——《清世祖实录》卷102
抑商:
3、影响
积极: 消极: 有利于农业发展,巩固封建统治; 阻碍工商业发展; 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概念 海禁:明清两代(并不贯穿整个明清时期)禁止
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闭关锁国:清朝严格限制中外交往(经济、文化、科学等) 的政策。对外贸易,只留广州十三行统一进行。
第 四 课
课程标准: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缓慢的原因。
北京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 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
★步入祈年殿,金碧
辉煌,富丽庄重,仿 佛置身天上宫阙,大 厅当中4根龙井柱,象 征春夏秋冬四季;中 层12根金柱,象征一 年的12个月;外层12 根檐柱,象征一天12 时辰;祈年殿的这种 设计,是古人“重农” 思想的反映。
明朝时期都已经出现闭关锁国了 为何清朝还是要效仿前者呢
明朝时期都已经出现闭关锁国了为何清朝还是要效
仿前者呢
本文导读:很多人认为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那你们知道我们今天见到的明长城也就是明朝闭关锁国的象征。
很多人提到在清朝统治时期的中国被世界列强打开国门实行各种掠夺,都归在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之上,但是要知道闭关锁国的不只是清朝就在它上一个朝代明朝也实行了同样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的时间里对国家的安全是起保障作用的。
明朝闭关锁国主要是南方控制海外贸易跟后来的海禁北方修建了明长城,控制海外贸易是为了防止倭寇海盗渗入而实施的政策,北方明长城的修建是为了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侵略。
综上所述闭关锁国对于明代是利大于弊的。
而清朝前期从明朝接手中国分析了明朝的成败得失,
在北方征战格尔丹以后实现北方统一,而南方禁海令颁布后下令拆除船只解散水师片帆不得下海,在广东成立十三行跟外国进行商业来往。
一开始这么做保证了清朝统治的完整性,对于清前期也是利大于弊,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朝统治者的错误决策,被西方列强用炮火把清朝统治打开了缺口。
清朝的灭亡也只是被时代淘汰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海禁和清闭关锁国的区别(摘)
在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经济》中,关于古代中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编者主要介绍了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教师和学生将海禁和闭关锁国认为是一回事,没有进行必要的区分,我个人认为,这是不准确的。
明朝海禁政策和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确实有许多共同点:
如产生原因:1、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2、防范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巩固统治的需要;3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等。
内容: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允许部分官方主持的贸易;
后果:都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本质是一样的等诸多相似之处。
但是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
一、实施背景不同:
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退居北方草原的蒙古势力仍对明朝构成一定威胁,日本倭寇在沿海进行骚扰掠夺,政局不稳。
清朝闭关锁国: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满州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建国之初,内有多股反对势力的反对,如前明残余势力、明末农民起义军队等多股反对势力,外有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掠夺,统治亟待加强。
二、主要针对对象不同:
明朝海禁主要是针对倭寇,而清朝闭关锁国先是针对东南沿海抗清势力,后来主要用于防范西方殖民者。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年) ,“倭寇山东、浙江、福建滨海州县”,朱元璋政府下令“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
此后,朱元璋多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片板不许下海”,诏令极严。
永乐以后,随着中国海防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禁令渐弛,还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空前的航海壮举,加强了中外联系。
明中叶倭寇活动再度猖獗,
嘉靖元年(1522年),明政府再度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海上交通,以断绝倭寇的补给。
凡违禁的沿海官民,依法处以极刑。
随着明军剿灭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书曰“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私贩指走私商,公贩指合法商人)。
同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由此可见,明朝的海禁时张时驰,主要是针对倭寇,当倭寇之患解除后,明朝就解除了海禁政策。
清朝在收复台湾以前,曾经厉行海禁政策,严禁商民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犯禁者一律处死,货物没收入官。
这种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对付郑成功及其子孙的海上势力,并不是针对外国的。
因此,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逐步放宽海禁,准许对外贸易。
但是到乾隆前期,清政府由于外国商人的无理要求,又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下令关闭除广州以外的其它通商口岸,并且颁行严格约束外国商人的条例和章程,这样便形成了所谓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历经乾隆、嘉庆年间,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三、具体内容、程度有所不同:
《大明律》卷15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疋紬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失觉察者减三等罪止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由此可见,明朝海禁范围主要在经济领域,以打击走私为主,带有对外经济制裁的一面。
而且,明代的海禁只禁止中国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欢迎外国人来华贸易,不过这种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贡舶贸易”。
明成祖命郑和七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贸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
对于西方先进技术和物产,也并不排斥,当时葡萄牙人、荷兰人来到中国,明朝人发现,他们的大炮很厉害。
于是,戚继光很快学习并掌握了葡萄牙人、荷兰人制造大炮的技术,并将此类大炮装备中国军队,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也是在明朝,一大批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引进到中国来。
例如,玉米、甘薯、烟草等,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清初顺治帝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产尽给告发之人。
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
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
顺治十八年,清廷更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
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
同时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官吏庇纵者同罪。
“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康熙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但仅过了二十多年,又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满清统治,再次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
乾隆更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进行贸易,规定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而且只允许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
乾隆二十四年,清政府又制订《防范夷商规条》,规定“防夷五事”。
即:永行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必须冬住者只准在澳门居住;外商到粤,“宜令寓居行商管束稽查”;禁止中国商人借领外商资本及外商雇请汉人役使;严禁外商雇人传递消息;于外国商船停泊处拨营员弹
压稽查。
“防夷五事”将对外贸易严加管理,有了明确的法规,使闭关政策形成为制度。
总之,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中国民间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也限制来华贸易。
涉及内容不但包括经济领域,还包括技术、文化领域,是全方位的禁止、限制海外贸易。
四、危害严重程度不同:
明朝中前期,中华文明依然处于世界领先;清朝时,中国已经无论是制度、经济、技术还是思想文化都全方位落后于世界潮流,在这样不同背景下的海禁政策,加上具体措施、程度的不同,就造成乐不同的程度的后果,明朝海禁,对中国海外贸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不如清朝闭关锁国带来的巨大摧残和扼杀。
综上所述,明朝海禁和清朝闭关锁国是一脉相承的政策,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具体内容、程度、后果都有所不同,清朝闭关锁国实际上是明朝海禁的变本加厉,更加全方位、政策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