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可胜寒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https://img.taocdn.com/s3/m/0b6d8ce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6.png)
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高处不胜寒,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意思是在高山之巅,非常
寒冷,不如在人间舒适。
这句诗无疑是表达了一个观点,即物极必反,过犹不及。
高处亦有高处的优越性,但是在极高处,气温低,缺氧严重。
在登山运动中,往往要
面对这样的问题。
高山氧气稀薄,空气中的水分也比较少,很容易引发人的身体不适,需
要安排足够的时间适应高原环境。
另外,在高处,由于能量消耗快,食物能量的消耗也快,需要携带大量的能量食品和饮料,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因此,在高处,人们往往需要
花费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才能尝到属于高处的美好。
相比之下,在平凡的人间,环境舒适、物资丰富、气候适宜、人文底蕴浓厚,更为适
宜人居生活,是众多人心中的理想家园。
在这里,人们可以吃到正常的饭食,呼吸到充足
的新鲜空气,不会受到高处那样的限制和压迫,生活自由自在,更容易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综上所述,高处和人间各有优缺点,无法一概而论。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做出
权衡,把握度过犹不及的原则。
在保证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主动适应环境和社会,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积极追求内心真正的向往和属于自己的幸福。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什么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c7ae6d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8.png)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什么高处不胜寒的意思:“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胜:读作四声英文解释1. He sits no sure that sits too high出处:苏轼(北宋)《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旦:天亮把:握胜:承担,承受婵娟:指月亮“绮”拼音为:qǐ,念yǐ 就错了。
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缘由为什么高处不胜寒?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难怪,宋朝苏东坡也发出感叹:“高处不胜寒”。
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地点的气温也是随海拔高度降低的,不过在山地的测点与低处平原的测点都接近地面热源。
为什么也会有这种温度差别呢?原因是山地凸出于自由大气中,高山上的温度除了受本身的地面热原影响外,还受到自由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山越高,山地地面温度与自由大气温度的差值就越大,自由大气对山地气温的调节作用就越明显。
例如,庐山比九江高出1132米,冬季1月平均温度却从4.2℃降到-0.2℃;夏季7月从29.4℃降到22.5℃。
冬季降低了4.4℃,夏季降低6.9℃。
高处不胜寒 近义词成语
![高处不胜寒 近义词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68d321e5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a.png)
高处不胜寒近义词成语
【最新版】
目录
1.成语“高处不胜寒”的含义
2.探讨“高处不胜寒”的近义词成语
3.举例说明这些近义词成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
正文
“高处不胜寒”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
它意味着站得越高,感受到的寒冷就越强烈。
一般用来比喻处在高位、拥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在享受荣誉和尊敬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孤独。
这个成语传达了一种对于权力和地位背后困苦的感慨。
与“高处不胜寒”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很多,例如“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独占鳌头”等。
这些成语都表达了站在高处、超越众人的意味。
然而,它们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差异。
“居高临下”侧重于形容处于有利地位,可以轻易地控制和指挥下面的人或事物。
例如:“在这个项目的竞争中,我们公司占据了地利优势,可以居高临下,掌控整个市场的主动权。
”
“一览众山小”则强调站在高处,可以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象,使事物显得更加渺小。
例如:“在山顶俯瞰,城市的高楼大厦都变得渺小,让人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
“独占鳌头”则主要用于形容在竞争中获得第一名,独领风骚。
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知识竞赛中,我们的团队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发挥,独占鳌头,荣获冠军。
”
总之,“高处不胜寒”这个成语以及与其意思相近的词语,都传达了一种对权力和地位背后困苦的感慨。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b4d7a7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89.png)
但愿人长久诗词全文
这首诗词全文那可真是太美啦!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你看,苏轼这开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气势,就好像一个豪情万丈的人,站在高山之巅,对着那一轮明月大声呼喊,难道你不觉得特别有气魄吗?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几句,多像我们有时候面对美好的梦想,想去追求,却又害怕其中的艰难,这不就是我们内心常常有的纠结吗?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这画面感,就如同月光轻柔地抚摸着每一个角落,而那些无法入睡的人啊,心里该是有着多少的思绪。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是不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简直就是人生的真谛!这不就跟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一样自然又无奈吗?
我觉得这首词啊,充满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思念,那种深情和豁达,真的让人感动。
它告诉我们,人生总有不如意,但只要我们心怀希望,珍惜眼前,就像那共赏的一轮明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彼此的温暖。
这就是诗词的魅力,不是吗?。
“高处不胜寒”的三种原因
![“高处不胜寒”的三种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fe8075f0b52acfc788ebc93d.png)
“高处不胜寒n的三种原因在大气环境的教学中,重难点较多,较为抽象,也是学生对大气环境感觉较难掌握的原因。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发现因为学生对概念,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对解题的时候似是而非,出现不该有的错误,甚至有的参考资料也有一定的误导,反而使学生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简单死记,忽略了事物的产生原因。
本文就只针对气温来分析学生的学习中遇到的两个疑难。
一、“高处不胜寒”的三种原因经常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对青藏高原等III地气温低的原因就简单回答:地势高。
甚至有的参考书也如此讲解,其实这很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同样是海拔较高,而产生的“高处不胜寒”却应该分为三种情况来分析:1・平原高空的“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较简单,学生易解释清楚的一种情况。
由于地面是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在平原的上空,由于离地较远,所以,高空气温较彳氐。
另外,高空湍流也使其气温不高。
2・【Ll地的“高处不胜寒”在高LU上,海拔增加,LU地近地面大气比同纬度平原近地面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因此很强。
可是因为Lb地在同海拔地区地面面积较平原地区小,所以即使太阳辐射强,可地面小,使地面吸收热量,发出的长波辐射有限。
因此也就导致山地大气得到的来自山地的地面辐射较少,使得气温不高。
此外,111地的地形复杂,植被较多,并且云雾较多也削弱了一定高度下的太阳辐射。
另外,LLI地海拔较高,也使Lil 地的湍流交换作用较强,风力较大,使气温不会太高。
因而“高处不胜寒”。
3・高原地区的“高处不胜寒”高原地区同样有着高海拔,空气稀薄的特点,因此太阳辐射很强。
然而高原地区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LU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在强烈的太阳辐射下,广阔的地面增温并产生了比LL[地多的地面辐射。
可地面辐射的增多并没形成平原地区那样的较高气温,原因仍然在于其稀薄的大气,由于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较少,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弱,即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使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流失很快。
高端酒店高处如何可胜寒
![高端酒店高处如何可胜寒](https://img.taocdn.com/s3/m/586be63b4431b90d6c85c799.png)
高端酒店高处如何可胜寒作者:周南来源:《中国市场》2012年第43期欧美金融危机,行业间的惨烈竞争,国外客源骤减……处于消费链的顶端,高端酒店因对金融寒流反应最敏感而受到更大的冲击。
山雨来袭,高处不胜寒。
对于高端酒店而言,刚刚从2008年金融危机缓过劲儿来,没想到这么快就遭遇了新的冲击。
寒流来了“九十月份已经是酒店业的黄金期了,如果按正常的年份,现在酒店客房的出租率应该达到90%以上,但目前,除了几家品牌预定系统比较强的酒店能达到这个标准外,酒店普遍入住率大概在70%左右。
”北京丽晶、丽亭酒店副总经理边成山道出了目前高端酒店的现状。
位于北京王府井商业和购物区的丽晶酒店自2007年开业以来曾接待了李明博、2008年奥运会足球委员会等众多高端客人。
周杰伦、潘玮柏、郭富城、梁家辉、赵又廷等明星的新闻发布会也都曾在这里举行。
明星成龙入住该酒店后甚至还开玩笑说:“我就是这个酒店的代言人了”。
这也难怪,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每间客房大的落地窗外的风景如画,紫檀家具等豪华设施,都使得酒店蓬荜生辉。
然而,即便如此,欧美经济危机,还是给这家知名的涉外国际五星级酒店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2008年的那次金融危机,我们2009年感到了它的寒意。
欧美客人商务出差,国外知名大企业的会议奖励、对中国文化的参观等活动统统锐减,大型国际公司开始降低出差标准,原来住套房的现在住单间、原来选择入住五星级酒店,现在转为四星级等等。
2011年外国客流刚刚有所回升,金融危机又开始了。
危机之下,客源都在下降,但欧美客人下降的比率会更多。
”边成山表示。
欧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向纵深发展,今年中国GDP的增速比去年预期也有所下调。
“这会对市场的供给量有一定的影响。
这波的影响从去年下半年持续到现在,尤其是五星级等档次比较高的酒店受经济冲击影响更大。
”天伦王朝酒店市场销售总监周源表示。
惨烈的竞争危机来袭,使得原本就饱和的市场竞争更加惨烈。
“2008年奥运会之前相继开了很多的酒店,奥运会后马上就是第一波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多酒店的生意都不是很好。
高处需胜寒
![高处需胜寒](https://img.taocdn.com/s3/m/81f4016c168884868662d606.png)
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希望走到巅峰,傲视群雄。
然而,人们却并不知道,巅峰处,最美的还是高山流水、鸟语花香。
我们所要的高度,应当是一种可以看清世事繁华有可以触到清风流水的境界。
在那里,仍有“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在那里,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在那里,更有“琼筵坐花,壶觞醉月”。
且看陶潜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境界,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度,他们正是看清了人世繁华,又领略了山林之乐,才达到了一种笑傲江湖的巅峰。
当然,这包括傲视群雄!?水调歌头》有言“高处不胜寒”,而生活却要我们在高处胜寒。
那所谓的高低,也就恰如心境之高低。
因此,我们所要的巅峰并非仅仅是傲视群雄,而是看淡人世。
唯有内心达到了巅峰,才可真正的做到“高处胜寒”,这时若再有“舞弄清影”,便是一种极致的美了。
但人生在世,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陶公一般满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志趣。
但只要人们心中都有一个笑傲江湖的高度,并努力达到那个高度,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达到“高处胜寒”的境界了。
那里既有人世繁华,也有小桥流水;既有灯红酒绿,又有莺歌燕舞;既有海市蜃楼,更有徐徐清风。
我们都需要那样一个高度,不管身处海拔有多高,无论社会地位有多高,更无所谓能走到多远,那个高度都会是我们内心的巅峰。
因为那里是阳光与蓝天;那里有白云和绿地;那里,是春!那里,我们浑身轻松,感叹“幽赏未云遍,烟光奈夕何”;那里,我们超然物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君在江南我在北,纳兰的悲剧在于没有真正脱离尘世,深陷红尘泥淖中。
不能从心底达到最高层,却只是枉费饱读诗书的涵养与气质。
不同于容若,仓央嘉措在“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了“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一句下,那书生的气质浑然天成,他达到的是自己内心的高度,却也是灵魂与现实的最高层。
当他笑傲江湖时,却喜道“高处不寒”。
低处是生活,高处是人生。
高处不胜寒成语
![高处不胜寒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0c195b9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96.png)
高处不胜寒成语
"高处不胜寒"是一个成语,形容在高处所受的寒冷。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高位或高层的地方,因为缺乏人情味或关爱而感到孤独、冷清。
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高位的权力、地位或职务,带来的压力和孤独。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庄子·大宗师》:“上无片瓦,下无履土之地,中无立锥之地。
而可寄托者,唯吾身焉。
故吾好之。
庖丁氏亦好之。
庖丁氏出则巷者闚而俯之,入则洿者溺而俯之。
大梁其如是。
虽然,千里之外,不可以托其重,万世之后,不可以寄托其轻。
且夫庖丁氏之所乐也,非亲戚之宠,不足以尽其欢也。
非劳形逸食,不足以极其欲也。
故世人爱以道得之,而庖丁氏亲以事得之。
”其中“高处不胜寒”这个意象被引申为在高位上,可能会感到冷清和孤独。
高二800字写物作文高处可胜寒
![高二800字写物作文高处可胜寒](https://img.taocdn.com/s3/m/4f2c31f0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b.png)
高二800字写物作文高处可胜寒好一个倔强的生命!不知多少次在各种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青松,而唯独这神龙架之巅却最震撼我的心灵。
阳光明媚,乘车沿着上五龙架的环山公路而上,绕着这大山神木转了一圈又一圈,气温也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渐渐低了下来,像山下那些高大笔直的树逐渐增加也越来越少,而郁郁葱葱绿树成荫的灌木丛却一个接一个,在排挤和煦的阳光下让互相排挤着,逗弄着….幺舅开着车上加耳朵上用夹着一支烟说道:“你们感觉到了吗?这越往山上越冷喲,这些大树全都招不住了,看看这越往上去高大的树越少。
”外婆一边披上较厚的夹克说到:“是啊,是啊,这大夏天神农架林区的神农架却冷得不得了…”我坐在车上,听着大人们的交流,看着窗外在灌木丛中飞舞的小蜜蜂,想着:这可能就是我们地理上学的山势地形影响气候吧,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一些不耐寒的树木也不能在此生长吧!那边在忘忧台上的中才云雾缭绕中我们感受到了“一览众山小”的轻松和得意,在板壁岩石海里头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点将台”上为检阅了树木的郁郁葱葱。
散开最终我们在神农架之顶落下了双脚,在山顶远眺只见高山草甸绵延千里,箭竹林遮天蔽日,高山张家界突兀阴森,下了小车我们商务车都披上防寒的衣服,只见一片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点缀着星星点点,连那些郁郁葱葱的灌木也屈指可数,是的,的确太冷了。
照完相转头一看,我愣住了,只见一棵高大的松树在神农之巅笔直地和我站在高大一起,我东站在一棵高大挺拔胸宽的古松之下,抬起头,似乎一眼看不到那蔚蓝的天空,或许心经松树那宽阔的胸怀包揽了大千世界。
茂密的树冠身上遮住我头上的太阳,只有一丝丝的阳光从纤细的松针的孔隙中投下一个个小圆点,风吹过,松针“哗啦啦”地奏起交响乐,圆点也随之起舞。
它自信倔强的身姿我不禁猜想着在神农架那些狂风暴雨、寒霜冷雪的日子中,它是如何将许生命的绿色延展下来,并又是如何在这寒冷的下才一个人顽强地站立下来,我想象着.寒冷的冬天,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炙热的寒风吹着哨,猛烈地摇撼着松树。
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19f933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8.png)
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是一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诗句。
这句诗意味深长,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从字面上理解,"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以理解为高处寒冷,寓意人在高位上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这句诗描绘了登上高楼的人会感到寒冷,暗示高位者需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和责任。
这句诗也可以引申为人生的境遇。
琼楼玉宇象征高贵和华丽的宫殿,高处寒冷则代表困难和挑战。
这句诗表达了人生中追求高贵和华丽的目标所带来的困难和牺牲。
也让人们思考,是否值得为了追求华丽而忍受困苦。
这句诗还可以引申为人的心境。
高处寒冷可以代表人心中的孤寂和冷漠。
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有时会感到孤独和冷漠,因为成功往往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和牺牲,而这些努力和牺牲往往被他人忽视。
总的来说,"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句诗表达了高处的寒冷和困苦,暗示了高位者需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同时,也让人们思考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值得为了华丽而忍受困苦,以及成功是否会让人感到孤独和冷漠。
苏轼诗词全集的译文及注释
![苏轼诗词全集的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1efd4051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7.png)
苏轼诗词全集的译文及注释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 宫阙:宫殿。
- 不胜:经受不住。
- 弄:赏玩。
-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 婵娟:这里指月亮。
解析/赏析:你看苏轼这首词写得多妙啊。
他一开始就像个好奇宝宝一样,端着酒杯问老天月亮啥时候有的,这脑洞开得够大吧。
他想象着天上的宫殿,又想飞上去,可又怕天上太冷了,这就像我们想去一个很美的地方旅游,但是又担心那里条件不好似的。
然后他又看着月亮照在自己身上,自己睡不着觉,就开始埋怨月亮为啥老是在人分别的时候圆呢。
不过他马上就想开了,说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阴晴圆缺一样,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最后还来了个超级温暖的祝福,希望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算离得远也能一起看月亮。
这词里既有他对宇宙的好奇和想象,又有对人间情感的细腻表达,真不愧是大文豪写的。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 横看:从正面看。
- 侧:侧面。
- 缘:因为。
解析/赏析:这诗可有趣了。
苏轼就像一个导游一样,带着我们看庐山。
他说从这边看是岭,从那边看是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不一样。
唯恐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唯恐高处不胜寒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c9d2b9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f.png)
唯恐高处不胜寒的意思唯恐高处不胜寒是一个典型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人们在面对高处时产生恐惧和不安。
这种心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人们往往害怕从高处落下,造成伤害甚至死亡。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探究一下这个成语的背后吧。
原本表达“怕高,高处不安”的意思,后衍生出“意志薄弱,心胆俱裂”的意思。
这个成语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对于诠释人类对自身局限的认知有着深刻的启示。
唯恐高处不胜寒的由来据说与一个故事有关。
传说有一个叫做鲍成的人,他小时候曾经爬上一棵高大的树,结果从树上掉下来,摔伤了腿。
从此以后,他就一直惧怕高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好奇而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除此之外,唯恐高处不胜寒也可以引申为人们面对未知或者新事物时的恐惧和忧虑。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他们第一次尝试某项新事物时,往往会感到不安和害怕,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或者失败。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冷静,踏实努力,就会逐渐克服这种害怕,实现自我超越,取得成功。
对于面对高处而感到恐惧的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恐惧。
比如可以尝试从低处开始接触高处,慢慢地逐渐提高高度,增加挑战的难度。
另外,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层面上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和局限,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和担忧。
总之,唯恐高处不胜寒虽然表达的是人们面对高处的恐惧和不安,但是它蕴含的含义却远远超过了这个范畴。
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我们不能退缩和惧怕,而是应该积极面对,砥砺前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成为更加优秀的人。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7a3788f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5.png)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水调歌头是我国最著名的中秋词之一,是古代大诗人苏轼的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参考一下。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白话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月,诗人从各个方面进行描写。
第一大段,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浮想联翩。
他当时可能略带醉意,竟不知道月亮是何时出现的,居然端着酒杯,反而去问青天。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b2cd51d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91.png)
水调歌头古诗原文及翻译
《水调歌头》,作者是宋代李清照。
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以及她内心深处想要放开自己,畅快地表达自己情感的渴望。
诗歌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翻译:
几时有明月了?端起酒杯问青天。
不知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是谁家。
我想乘风回去,又怕琼楼玉宇太高,高处不胜寒。
这首诗的前两段如同自嘲般描述了诗人孤独的心绪,李清照通过地平线上明月的景象,流露出一种渴望去开放自己,心灵也得以自由地呼吸的感受。
她对明月的思考,暗示出个人是孤独的,却又与世界上灿烂的宇宙有着亲昵的情感联系。
她又把酒问青天,仿佛在想大自然是久远不变,因此大家一直有着相伴安慰的心愿。
在最后一段,李清照把篇幅紧缩到一句“高处不胜寒”,不仅描绘了她的心情,而且,这也表现出她对琼楼玉宇的强烈向往。
可惜,这种向往又充满着苦涩,因为明月的深邃是无法触及的,远处的宫殿更是遥不可及。
李清照诗中的情思之深,唯有自己才能体会得到。
就像天空中的明月,始终散发着令人难以言喻的迷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自由的气息。
也许是因为她在这里所表达出的孤独与向往,让这首《水调歌头》成为华语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它不仅能唤起大家对美的追求,也让人在孤独的时候少了几分苦恼,更有一种追求真实自我的勇气。
高处不胜寒文言文翻译
![高处不胜寒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526f2ef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a.png)
高处不胜寒文言文翻译1.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该句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该句的白话释义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扩展资料: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2. 高处不胜寒什么意思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3.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返璞归真 高处能胜寒
![返璞归真 高处能胜寒](https://img.taocdn.com/s3/m/79bbd0412b160b4e767fcff4.png)
返璞归真高处能胜寒摘要:中职政治课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爱学,似乎可有可无。
如何让政治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是我们广大中职政治教师应该要探讨的问题。
把密密麻麻、晦涩难懂的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是我们中职政治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中职政治生活契机社会新闻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49-01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主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政治经济教育,是一门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课程。
因此,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社会生活是思想政治课的源泉,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上课内容要来自生活新课程提出教师要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切不可完全照搬教材,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顺序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
在我们中职课堂上,由于没有太多的升学压力,这种灵活度更大。
面对参差不齐、求知欲较弱的学生,面对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课本,要求我们特别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在上《崇尚程序正义》这一课时,我用震惊世界的辛普森案导入。
美国老百姓说连上帝都看见辛普森杀害他前妻的鲜血了,而美国的法律却没看见。
在经过长时间的审判后,美国法律最终对辛普森做了无罪释放的决定,一时间民愤四起。
为什么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辛普森却可以逍遥法外呢?这一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我清晰地听到他们此起彼伏的嘀咕声。
俗话说:马不吃草不能强摁头。
学生自己愿意在枯燥的理论知识中去寻找答案,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
每节课选的内容少一点,精一点,离学生生活近一点,可能效果更好。
2 教育应该抓住有利契机时隔多年,我还是清晰地记得我的老师曾经上过的这么一课。
《水调歌头》相关介绍
![《水调歌头》相关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a649242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7.png)
《水调歌头》相关介绍《水调歌头》相关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相关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主题思想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上阕讲述的是抒发了作者的矛盾心情,与徘徊之情;下阕中则转变为积极,旷达的思想感情。
高处不胜寒地理解释
![高处不胜寒地理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67e7741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9.png)
高处不胜寒地理解释
"高处不胜寒"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较高的地方,寒冷的天气更加严寒。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在高位或高层担任重要职务时,所面临的困难和艰苦更多,压力更大。
地理解释方面,高处的气温通常较低,这是因为随着海拔的增加,大气压力下降,导致温度降低。
同时,高山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往往受到强风、低氧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得寒冷感更为明显。
因此,从地理角度上讲,高处不胜寒意味着在较高的地区,寒冷的天气更加严寒,而这也可以引申为在高位担任职务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加严峻。
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哲理
![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哲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34ee8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f.png)
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哲理
“高处不胜寒”的准确含义:原意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
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
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原文
丙辰中秋,开怀饮达旦,大醉,并作此篇,并任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回朱阁,高绮户,照无眠。
不理应怨,何事短向别时圆?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此事和古容易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饮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至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已经开始发生的?我端的起至酒杯遥问苍天。
不晓得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乘御清风返回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筑的楼宇,受到不了高耸九天的炎热。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存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存有阴晴圆失的切换,这种事古难以周全。
只期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奈良身心健康,即便相距千里,也能够共享资源这幸福的月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处可胜寒
好一个倔强的生命!
不知多少次在各种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青松,
而唯独这神龙架之巅的却最震撼我的心灵。
阳光明媚,乘车沿着上神龙架的环山公路而上,绕着这大山转了一圈又一圈,气温也随着海
拔的升高渐渐低了下来,像山下那些高大笔直的
树也越来越少,而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却一个接一个,在和煦的阳光下互相排挤着,逗弄着.
幺舅开着车耳朵上夹着一支烟说道:你们感
觉到了吗?这越往山上越冷喲,这些大树都招不
住了,看看这越往上去高大的树越少。
外婆一边
披上较厚的毛衣说到:是啊,是啊,这大夏天的
神农架却冷得不得了我坐在车上,听着大人们的
交流,看着窗外在灌木丛中飞舞的小蜜蜂,想着:这可能就是我们地理上学的地形影响气候吧,海
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一些不耐寒的树木也不
能在此生长吧!
一路上在忘忧台上的云雾缭绕中我们感受到
了一览众山小的轻松和得意,在板壁岩的石海之
中我们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点将台上检
阅了树木的郁郁葱葱。
最终我们在神农架之顶落下了脚,在山顶远
眺只见高山草甸绵延千里,箭竹林遮天蔽日,高
山石林突兀阴森,下了车我们都披上防寒的衣服,只见一片一望无垠的草地上点缀着星星点点,连
那些山腰上郁郁葱葱的灌木也屈指可数,是的,
的确太冷了。
照完相转头一看,我愣住了,只见一棵高大
的松树在神农之巅笔直地和我站在一起,我站在
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之下,抬起头,似乎一眼看
不到那蔚蓝的天空,或许松树那宽阔的胸怀包揽
了大千世界。
茂密的树冠遮住我头上的太阳,只
有一丝丝的阳光从纤细的松针的孔隙中投下一个
个小圆点,风吹过,松针哗啦啦地奏起交响乐,
圆点也随之起舞。
看着它自信倔强的身姿我不禁
猜想着在神农架那些狂风暴雨、寒霜冷雪的日子中,它是如何将一叶叶生命的绿色延展下来,并
又是如何在这寒冷的环境下一个人顽强地站立下来,我想象着.寒冷的冬天,当鹅毛大雪在空中飞舞,凛冽的寒风吹着哨,猛烈地摇撼着松树。
但是,松树以它顽强的毅力和抗寒力一次又一次地
战胜了风和雪,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我不禁为自然中的一株平凡的生命而折服。
我在思考它生长的渊薮,期望从它身上寻找可以支撑生命的力量。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如此艰苦的环境之中竟长出了如此高贵的生命。
啊!多么顽强的松树呀!它披着绿茵茵的叶子,火速般地生长,它那一身顽强的毅力,犹如坚硬的钢铁,谁也无法挡住它坚强不屈的精神。
神农架上的松树是不平凡的树,它虽然在全国各地极普遍,看起来平平凡凡,但这里的它却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尤其像极了今天我们今天那些有远大报复的人,心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这时候,幺舅示意我们赶快上车
我向车走去,不时回头看看这坚强的树儿。
我双手合十默默祝福:愿这松树能在这神农之巅一直生长下去,永远站立在这儿守望着这纯净的土地,我默默挥手,加快了脚步
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伟大的生命,这就是坚强的生命。
它是多么简朴又是多么不平凡!
我要高声赞美这神农架之巅的伟大生灵!我
要高声大喊高处可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