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第6章 钢的热处理
保温
普通热处理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表面淬火
表面热处理
时间
化学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最终热处理 毛坯成型 → 预备热处理 → 机械加工(粗加工)→ 最终热处理 → 精加工
5 状态图中三条重要线及加热和冷却速度对线的位置的影响
A3 A1 0 0.77 2.11 4.3 6.69
硬度650HB,塑性和韧性差
原因:碳过饱和程度大,晶格畸变大,
淬火内应力大,存在显微裂纹,
容易导致脆性断裂的出现,微 细孪晶存在破坏了滑移系使脆 性增大,塑性和韧性差。
孪晶M
M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含碳量
M 转变是在 Ms ~ Mf 进行。
残余A量随含碳量的增多而增多,即C↑ → A残↑
(三)影响C曲线的因素
1 碳的影响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C曲线上部
多出一条先共析相析出线。
A过转变前,亚共析钢析出F,过共析钢析出Fe3C 剩下的A过达到共析成分,再发生P类型转变。
共析钢C曲线最靠右,所以:共析钢A过最稳定。
亚共析钢随含碳量↑, C曲线向右移, A过稳定性↑。
过共析钢随含碳量↑, C曲线向左移, A过稳定性↓。
A+F F+P
A + Fe3CⅡ P+ Fe3CⅡ
2 冷却介质的选择
保证有足够的冷却速度V冷>Vk;
V冷↑→ 热应力和组织应力↑ 650 ℃~ 400℃: V冷要快
650℃ 550℃ 400℃
vk
常用淬火介质:水、盐水、矿物油
水:在650℃~400℃冷速很大,对A稳定性较小的碳钢非常有利。 但300 ℃~200 ℃冷速仍很大,组织应力大,易变形和开裂。 盐水:由于NaCl晶体在工件表面析出和爆破,破坏包围在工件表面的 蒸 汽膜,使冷速加快,而且可以破坏加热产生的氧化皮,使其 剥落。盐水淬火容易得到高硬度和光洁表面。但300 ℃~200 ℃ 冷速仍很大,组织应力大,易变形和开裂。 适用于形状简单、硬度要求高、表面要求光洁、变形要求不严格 的碳钢零件,如:螺钉、销钉、垫圈等。 矿物油:冷却能力弱:650℃~550℃,18℃水的冷却强度为1, 则50℃
钢的回火转变.pptx
Si—可有效提高钢回火抗力
原
因
:
硅
能
溶
解
到
-
碳
化
物
中
,增加了它
第9页/共24页
的稳定
性
,
2.合金元素对AR转变的影响
1)ARB、 ARP 、AR M
二次淬火—当AR在B和P之间的A稳定区域保持,AR不发生分解,在随 后冷
却转变为M。
2)回火时的二次淬火和稳定化、催化现象
催化—回火时二次淬火的Ms’Ms产生的二次M的量较多
高碳钢中回火马氏体与下贝氏体的区别
第7页/共24页
从显微组织的形态和分布来看,下贝氏体与高碳钢回火马氏体很 相似,
都是暗黑色针状,各个针状物之间都有一定的交角,而它们的区别是 :
1)高碳钢的回火马氏体表面浮凸呈N字形,下贝氏体的表面浮凸是不 平行
的,相交成“v”形或“Λ”形;
2)高碳钢回火马氏体中存在位错与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有位 错缠结
片状M形成—产生显微裂纹
回火--应力消除和在裂纹中析出碳化物--部分显微裂纹
自动焊合
第15页/共24页
三、中碳钢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1.T250℃ T--、塑性不变、HRC 2.200~300℃ T--HRC 3. 300℃ 与低碳钢相似,韧性、强度 弹簧钢:淬火+中温回火
第16页/共24页
§7-3 回火脆化现象
缺点:不能解释为什么钢中同时存在某些合金元素和杂质才会发生脆 性
修正: ①二次偏聚理论; ②三元固溶体的平衡偏聚理论
2)非平衡偏聚理论
Fe3C析出,杂质元素在其周围富集—脆化 4.抑制TE的措施
①在钢中加入适量的Mo、W等元素;
钢的热处理——钢的回火转变
四 碳化物转变(250~400℃) ——转变第三阶段
(一)高碳马氏体
碳钢中马氏体过饱和的C几乎全部脱溶,但仍 具有一定的正方度。形成两种比ε-FexC更加稳定 的碳化物: 一种是c-Fe5C2——单斜晶系
一种是θ-Fe3C——正交晶系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2)是否出现χ-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利 于χ-Fe5C2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Fe5C2)。
c
c/a
3.02 3.02 2.886 2.886 2.884 2.878 2.874
1.062 1.062 1.013 1.012 1.009 1.006 1.004
碳含量 (%) 1.4
1.2 0.29 0.27 0.21 0.14 0.08
250
1h
2.863
2.872
1.003
0.06
2. 马氏体单相分解 当温度高于150℃时,碳原子扩散能力 加大,a-Fe中不同浓度可通过长程扩散消 除,析出的碳化物粒子可从较远处得到碳 原子而长大。故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 两种不同碳含量的a相,碳含量和正方度不 断下降,当温度达300℃时,正方度c/a接 近 1。
淬火碳钢在不同温度回火,可得到不同的 组织: 250℃以下回火,得到α+碳化物(ε,η), 即回火马氏体 (碳化物存在于板条或片内), 记作M‘ ----低温回火 350~500℃回火,得到α (0.25%C)+θ 碳 化物,即回火屈氏体(细小碳化物及针状 α ), 记作T‘。----中温回火 500~650℃回火,得到平衡态等轴α+θ碳 化物,即回火索氏体(细粒碳化物及等轴 α),记作S‘。-----高温回火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课件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
总结词
马氏体的结构特点是具有高密度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特征使得马氏体具有较 高的硬度和强度。
详细描述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中,存在大量的位错和孪晶,这些结构缺陷使得马氏体具有 较高的硬度和强度。同时,马氏体的碳原子在晶体结构中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排 列,使得马氏体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钢的性能要 求越来越高,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对于 提高钢的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马氏体分解的研究尚不够 深入,因此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意义。
02
马氏体的基本特性
马氏体的定义
总结词
马氏体是钢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定晶体结构的相变产物。
详细描述
合金元素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也很大。 一些合金元素可以改变原子扩散速 度和马氏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回 火转变的过程和结果。
04
马氏体的分解过程
马氏体分解的定义
马氏体分解是指钢在回火过程中,马氏体结构发生改变的 现象。
马氏体分解是钢回火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决定了钢 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
马氏体分解的原理
马氏体分解过程中伴随着晶体 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变化,这些
变化会影响钢的性能。
通过控制回火工艺,可以实现 对钢的性能的精细调控,以满
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研究展望
01
深入探究马氏体分解的 微观机制和晶体学原理, 为钢的性能优化提供理 论支持。
02
开展新型钢种的开发和 研究,拓展其在航空航 天、汽车、能源等领域 的应用。
钢的回火转变知识点总结
抑制回火脆性。
8.哪些机械性能产生变化?
(1)硬度。 (2)强度和韧性。
9.回火脆性
[例题]将共析钢加热至 780℃,经保温后,请回答:
第2页共3页
(1)若以图示的 V1、V2、V3、V4、V5 和 V6 的速度进行冷却,各得到什么组织? (2)如将 V1 冷却后的钢重新加热至 530℃,经保温后冷却又将得到什么组织?力学性 能有何变化?
①离位析出;原位析出。(本质:扩散)
回火第三阶段 (250-400℃)
碳化物的转变
②一般规律:随温度升高,碳化物由亚稳态向稳态 转变。
③随时间的延长,碳化物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回火第四阶段 渗碳体的聚集长大 亚结构全部消失。
(400℃以上) 和α相回复、再结晶
第1页共3页
4.回火的目的
稳定组织,减小或消除淬火应力,提高钢的塑韧性,获得强度、硬度和塑性、韧性的适
具有强度、塑性和 韧性都较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中碳结构钢和低合金结 构钢(发动机曲轴、连杆、 连杆螺栓、汽车半轴、机 床主轴、齿轮)
6.回火时间
一般不超过 2h。
7.回火后的冷却 (1)一般采用空冷,防止重新产生内应力和变形、开裂。
(2)对于具有第二类回火脆性的某些合金钢工件,高温回火后应进行油冷或水冷,以
马氏体的分解
钢降低较缓。 ③回火时间对马氏体中含碳量影响较小,初期下降
很快,随后趋于平缓。
④较低温时,二相式分解(两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较高温时,连续式分解(一种正方度的马氏体)。
回火第二阶段 (200-300℃)
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①随回火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②残余奥氏体和过冷奥氏体无本质区别,只是两者 所处的物理状态不同,使转变速度有所差异。
第六章钢的回火转变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在马氏体分解阶段要发生马氏体中过饱和 碳的脱溶和碳化物粒子的析出与聚集长大, 同时基体α相中的碳含量下降。
• 合金元素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影响碳的扩 散而影响马氏体的分解过程以及碳化物粒 子的聚集长大速度,从而影响α相中碳浓度 的下降速度。这种作用的大小因合金元素 与碳的结合力的大小不同而异。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 当碳含量超过0.2%时,偏聚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的碳原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碳原子只能 处于无缺陷晶格的扁八面体间隙位置,即处于非 偏聚状态,从而导致对电阻率有较大贡献。
• 用碳原子在晶体缺陷处偏聚的观点能够较圆满地 解释碳含量小于0.2%时,马氏体不呈现正方度, 为立方点阵结构,而当碳含量高于0.2%时,才可 能测出正方度的现象。
•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125-150℃以下,随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 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 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 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 两种α相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高碳区愈 来愈少,低碳区愈来愈多。
(1)马氏体的单相分解
(2)再结晶: 回火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板条马氏体形成
位错密度很低的等轴α相取代板条α晶粒——再结晶;
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400℃孪晶全部消失,出 现胞块组织,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这一过程也 是形核(亚晶界为核心)、长大过程。
(3)碳化物长大: 温度高于400℃,碳化物已与α相脱离共格关系而
• 板条状马氏体
• 低碳(<0.2%C)板条马氏体在100-200℃回 火,C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处于稳定状 态,不析出ε-FexC。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6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概述:一、回火定义:经淬火硬化的钢被加热至A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当的冷速冷却至室温,这一工艺过程称回火二、回火的目的1.消除淬火应力,淬火应力(组织应力、热应力)>σs变形,>σb时引起裂纹,残余应力使钢的脆性上升2.改善钢的韧性和塑性,使片状M中的Sv↓,使M正方度下降,内应力↓(晶格间)↓3.调整钢的力性指标4.稳定组织,稳定尺寸,使A R→k;A R→M→M回→B下§6-1碳钢的淬火组织在回火时发生的转变钢中含碳量不同时,钢在淬火后的组织也不尽相同当<0.2﹪C,获得板条M+少量A R0.2-0.5﹪C 大部分为板条,少量为片状0.6-1.0﹪C混合M ①0.77﹪C M板+M片+A R②>0.8﹪C 75﹪M片+M板+A R>1.0﹪C 100M片+A R淬火组织为亚稳定组织,及相对稳定状态亚稳状态,一个系统内除可以出现一个稳定状态外,其他任何事件还可能发生,这种状态称之为亚稳状态,它是系统本身强制作用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稳定状态淬火钢被重新加热(回火)时,随加热温度升高,其比容和体积均发生变化,说明系统有组织转变发生,而且不同温度阶段有不同变化发生,这是钢从亚温状态向稳定状态变化的过程一、碳原子的偏聚淬火时M的C、N原子被强制溶入α相中,位于体心立方点阵(或体心正方点阵)的扁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使α点阵畸变,使系统的能量上升,而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淬火M中存在大量的缺陷,也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室温附近,Me和Fe原子已经不能扩散,但C、N原子尚可以做短距离扩散,计算表明在0℃时,在一分钟内C、N可以迁移2埃的距离由于间隙造成的应力场与晶体缺陷造成的应力场相互作用,C、N原子扩散到这些微观晶体缺陷处,可是系统的能量降低——C、N原子发生偏聚偏聚,M中的C、N原子在一定的温度下向点阵缺陷处聚积的过程,成为C、N原子的偏聚,偏聚过程是一个自发过程,可以表示为C+⊥<=>C⊥它是可逆过程,过程的方向取决于当时的系统能量状态1.板条M中碳原子的偏聚⑴发生温度范围,室温——250℃,约在250℃基本完成,碳原子有相当强的扩散能力,板条M的亚结构为位错,发生C+⊥<=>C⊥,可使系统能量下降⑵发生偏聚的条件:当不具备从M中直接析出k的条件时,(例如C﹪低或加热温度低);或是形成碳化物的稳定性低于形成偏聚区时,偏聚可能发生在淬火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在淬火后室温停留或回火过程当中⑶性质:碳原子偏聚发生在固溶体内部,M仍为单相,而非析出状态⑷影响偏聚过程的因素碳的偏聚时C原子向位错线附近扩散过程,因此偏聚过程与碳原子的扩散能力,M位错密度,及M中碳的含量有关a.马氏体中的位错密度增大,C⊥发生的可能性增大、b.当T升高时,Dα C升高,C往位错扩散,产生偏聚区,但温度过高,C的扩散能力很强,会使偏聚区的碳原子脱离,即“蒸发”,使偏聚区消失c.当M中碳含量<0.2%,碳原子完全处于偏聚区,则c/a=1,测不出c/a>1碳含量>0.2%,碳偏聚位置饱和,多余的碳原子存在于M中,故c/a>1∴0.2%正好是M中c/a最低碳含量⑸M的自回火当M中﹪C为0.2%时,Ms>300℃,当A被冷却至<Ms点时,将发生A→M板,冷却过程一方面T下降,M板增多,另一方面,碳原子发生偏聚,至室温时90%偏聚M的自回火:淬火中M的碳原子在自然条件下,发生重新分布,完成偏聚过程2.片状M中碳原子的偏聚⑴温度范围20-100℃⑵偏聚区的位置首先为位错线,其次为晶界,孪晶区{110}M晶界上⑶偏聚区的尺寸,1.0%C,偏聚在孪晶面的C原子组成一片片小富集区二、M的分解使单相M组织→低碳M′+k的两相组织,随着回火温度↑,τ↑,碳原子将发生有序化转变,形成碳化物1.板条M的分解当<0.2%时,在250-400℃回火时,在位错线附近的板条界的碳原子偏聚区形成θ-k,即cm 小薄片,与母相共格关系,母相M′随k析出,碳含量下降2.片状M的分解(80-250℃)⑴片状M的双相分解当T>80℃,M片中的偏聚区形成细小片状ε-k,碳的扩散可以使ε-k长大(η-k)Fe2.5C,由于T低,D C小,ε(η)-k附近很小范围内做短距离扩散,扩散使ε(η)-k长大,使其周围的M含碳量下降,形成M′,在较远的地方仍为高碳M,即测量时,分别是两种正方度M,当T↑,τ↑,ε-k不断增加长大,是高碳M继续分解,直到高碳区域全部消失故称为双相分解M′的含碳量与M的原始碳含量及分解温度无关,为恒定值0.25-0.3%⑵片状M的连续分解当T>150℃, D C↑,M′区分部整个片,使c/a变为一致,碳原子可做远距离扩散,ε-k可以从较远处M获得C原子长大;当T=300℃,M的c/a=1,此时M+ε(η)-k组织,称为回火M,M分解完成,ε-k的位置即为原偏聚区,其惯习面(100)M,且与M保持共格和一定的位向关系影响M分解速度的因素i回火时间的影响<0.5h,随τ升高,C%↓↓,≥0.5h,α中C%下降缓慢,长时间保温α中碳含量趋于一定值ii回火温度的影响回火温度越高,M分解速度越快,α相中的C%下降的越多iii M中C%高时,M的分解速度快,T回=250-300℃,α相中C%达到0.2-0.3%iv Me的影响Me的加入对双相分解基本无影响,因Me不扩散,C作近距离扩散Me对M连续分解有明显影响a、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使D↓,能延缓M的分解,使M的分解温度被推向高温b、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和Co能溶入ε-k,可以阻止ε-k长大c、Ni、Mn影响不大合金中加入一定量的Cr,Si可以使M分解温度延缓至350℃三、碳化物的转化温度范围250-400℃1.板条M>250℃分解是在碳原子偏聚区和M板条边界形成θ-k小薄片,并与母相共格,当温度为300-400℃,θ-k长大到一定尺寸,因共格畸变能太大,使其与母相的共格关系遭到破坏,成为与母相非共格关系的渗碳体,也就是从母相中析出2.片状M 回火时碳化物的转化I当0.4-0.6%时,<250℃,M分解首先生成过渡相ε(η)-k(ε-k:Fe2.4C η-k :Fe2.5C)>250℃,ε(η)-k溶入M中,分别在{112}M析出与母相共格的θ-k>400-500℃时,θ-k脱离母相,形成渗碳体~350℃时,α′中含碳量为0.2%,接近平衡成分II C%>0.6%<250℃ M分解为ε-k>250℃, ε(η)-k重新溶解,在{112}M析出χ-k(Fe5C2)>350-450℃, χ-k有两种去向原位析出,在χ-k形核长大,形成θ-k与母相共格离位析出{112}M χ-k溶入M中,另在{111}M面上析出θ-k>450℃,θ-k脱离与α共格形成cm3.影响转化因素⑴温度和回火时间见图T↑ε-k→ε(η)+χ→ε(η)+χ+θ→χ+θ→θτ↑转化温度下降⑵Me成分不同影响ε-k稳定化程度,从而影响k的转化温度①Me含量低时,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Ni、V、W、Mo、Cr(P94)使Dc↓,推迟转化,移向高温其中Si溶入ε-k,提高其稳定性,使ε-k溶解温度由250℃提高到350℃四、碳化物聚积球化和长大温度范围(400-700℃)对一般的碳钢(Me含量低时),>400℃,原子扩散Q↑↑,θ脱离母相共格为cm,开始球化当颗粒大小不均一,小颗粒周围的母相溶解速度大,大颗粒周围α相的溶解速度小,导致小颗粒溶解,大颗粒长大——聚积长大从界面能考虑,小颗粒的界面相对多,使界面能升高,聚积大颗粒后,使相界面下降,界面能下降,系统总能量下降当k呈针状,杆状,层片状,由于各处曲率半径不同,而使周围的溶解度不同,尖角处溶解,平滑处长大,直至曲率半径相同,k呈球形由化学位考虑,直到?当T回>600℃,聚积球化过程加快Me的存在将强烈推迟k聚积长大的过程Si溶入ε-k但不溶于θ-k,形成高Si墙五、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1.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的驱动力①相变硬化使晶体的缺陷增多,使位错密度增多,使孪晶增多②淬火应力:组织应力、热应力③k与母相共格造成晶格间应力(引起α点阵畸变造成内应力)2.低碳板条M回火时α相回复与再结(400-700℃)①α相回复,温度范围(400-500℃)当T>400℃时,α相发生回复,位错密度下降,位错包消失,发生?,位错线排成网络,但仍保持原M的轮廓,此时得到的组织称为回火屈氏体,即板条M轮廓+其上细小k②当T>500-600℃时,α板条轮廓逐渐消失,逐渐形成等轴晶,此时位错密度更低,此时组织为等轴的晶粒α+其上细小分布粒状k为回火索氏体,当温度升高时,α相晶粒将长大(粗化)3.片状M中α相的回复与再结晶①α相的回复(250-500℃)>250℃回火时,M片中的孪晶开始消失,出现位错线,位错包。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ε转变为χ或θ时只能按独立形核长大方式,而χ转变为θ时可以独立形 核,也可以原位转变。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2)温度及时间对碳化物转变的影响
碳化物类型的转变与回火温度有关,随回火温度的升高,由亚稳定状态 向稳定状态过渡。另外,碳化物类型的转变与回火时间也有一定的关系,通 常随回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类型的转变温度降低。
由于回火温度不同,碳化物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方式,即双相分解和单 相分解。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表 6.1 高碳(1.4%C)马氏体正方度和碳含量及回火温度的关系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回火温度在 125~150℃以下,马氏体以双相分解方式进行分解。此时, 随着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种正方度不同的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 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碳已部分析出的相。
随着回火时间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两种相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 变,只是高碳区愈来愈少,而低碳区愈来愈多。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马氏体双相分解示意图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马氏体双相分解时碳的分布
.
第六章 钢在回火时的转变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正方度?
由于温度较低,碳原子扩散能力很弱,ε-FeXC在马氏体某些碳的富集区 通过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形核,并向马氏体中长大。在长大时,要吸收碳, 所以碳化物附近的马氏体向其提供碳原子,而远离ε-FeXC的马氏体中碳原子 保持不变。这样在同一片马氏体出现了成分不同,而结构相同的两个区域, 每个区域相当于一相,所以称之为两相分解。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的两相式分 解没有影响。
钢中的回火转变之马氏体的分解
二.低碳、 中碳马氏 体的分解
低碳马氏体与高碳马氏体相比,其更不容易 析出碳化物,其碳原子在100℃~200℃时 几乎完全偏聚在位错线附近(生成位错气 团)。回火温度高于200℃时,才有可能析 出碳化物(直接析出平衡相渗碳体)。
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含量越高,马氏体的过 饱和程度越高,碳化物的析出就更容易.
疑惑
有一本书上说双相分解 是不会有的……
它说,在100℃下,马 氏体中只有碳原子偏聚 团,尚未析出碳化物; 碳化物开始析出时,碳 原子已经可以远程扩散。 因此双向分解是一个错 误的、不会存在的东西。
疑惑
另一本书上说生成的不是ε碳化物,而是 η碳化物…… “过渡相ε碳化物是20世纪50年代初测定的,直到70年代 人们也未加怀疑。后来认为εFe2.4C就是ηFe2C,出现争论, 目前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
202X
谢谢大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 述观点。
2:单相分解
与双相分解相比,单相分解的 不同点在于:温度更高的情况 下,碳原子能够长程扩散,因 此已析出的碳化物可以从较远 区域获得碳原子而长大,α相 中的碳浓度梯度也会因此而消 除,也就是单相分解。
个人感觉,双向分解时马氏体中碳化物的 长大被抑制了,因此双向分解时马氏体的 形核更多,更可能获得分布均匀、细腻的 碳化物,或许性能也会更好……
总结
对于钢中的回火转变,马氏体分解是回火第一阶段转变(T1),发 生在80℃~250℃之间;
即回火马氏体
6
含C 1.4%的马氏体回火后点阵常数、正方度与含碳量的变化
回火温度℃ 回火时间 a
c (埃)
c/a
碳含量(%)
室温
(埃)
10 y
2.84 2.880,3.02 1.012,1.062 0.27,1.4
6
100
1h
2.84 2.882,3.02 1.013,1.054 0.29,1.2
a)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 核,周围碳原子的扩散促使其长
大。但由于温度低,进行的仅仅
是近程扩散,从而形成具有二个 浓度的α,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 不易长大。
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
延长,高碳区逐渐变成低碳区, 高碳区减少。
c) 低碳区增多,其平均成分将至
0.250.3 %,与原始碳量、分解
时效阶段
<80℃ 变化不大
—
—
第一阶段 80~170℃ 收缩
放热
—
第二阶段 250~300℃ 膨胀 显著放热 稍许硬化
第三阶段 270~400℃ 收缩
放热
软化
第四阶段 400℃以上 收缩
放热
软化
最终组织 —
回火马氏体 回火马氏体 回火屈氏体, 回火索氏体
2
3
§6-1 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 马氏体转变,发生于100℃350℃,基体C%↓,C/A↓, 体积缩小;
3. 中碳马氏体碳化物的析出 对孪晶马氏体,当温度高于200℃时,由亚稳ε(η)→θ,
无χ相出现,对位错马氏体,当温度高于200℃时,在位 错线上直接析出θ,或经自回火析出;温度高时,碳化 物向板条界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b. 碳钢回火时马氏体中过饱和碳完全脱溶温度约为 300 ℃ ,加入合金元素可使完全脱溶温度向高温 推移100 一150 ℃ 。 也就是说,合金钢在较高温度回火时仍可以保持 α 相具有一定饱和碳浓度和细小碳化物,从而保 持高的硬度和强度。 合金元素这种阻碍α相中碳含量降低和碳化物颗粒 长大而使钢件保持高硬度、高强度的性质称为合 金元素提高了钢的回火抗力或“抗回火性”。
• (1)马氏体的双相分解
125-150℃以下,随碳化物的析出,出现两 种正方度不同的α相,即具有高正方度的保持原 始碳含量的未分解的马氏体以及具有低正方度的 碳已部分析出的α相。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即随着碳化物析出, 两种α相的碳含量均不发生改变,只是高碳区愈 来愈少,低碳区愈来愈多。
(1)马氏体的单相分解
③发生了机械稳定化和热稳定化。
• (2)对于高碳Cr钢,残余奥氏体在珠光体形成先析 碳化物和珠光体,在贝氏体区形成贝氏体,在珠 光体和贝氏体区之间有稳定存在区。
•
• (3)淬火高碳钢,残余奥氏体转变产物是α 相和εFexC 的混合组织,称回火马氏体或下贝氏体, 此时α相的C%不仅与回火马氏体相近,而且与下 贝氏体的C%相近、结构也相似。
二、合金元素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在Ms点以上回火时,残余奥氏体可能发生三 种转变: ① 在贝氏体形成区内等温转变为贝氏体; ② 在珠光体形成区内等温转变为珠光体; ③ 在回火加热、保温过程中不发生分解,而在随后 的冷却过程中转变为马氏体,即所谓的“二次淬 火”现象。
三、合金元素对碳化物转变的影响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 当碳含量超过0.2%时,偏聚于位错等晶体缺陷处 的碳原子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多余的碳原子只能 处于无缺陷晶格的扁八面体间隙位置,即处于非 偏聚状态,从而导致对电阻率有较大贡献。
• 用碳原子在晶体缺陷处偏聚的观点能够较圆满地 解释碳含量小于0.2%时,马氏体不呈现正方度, 为立方点阵结构,而当碳含量高于0.2%时,才可 能测出正方度的现象。
• 具体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α′→α相+ε-FexC→α相+χ- Fe5C2+ε-FexC→α相+θFe3C +χ- Fe5C2+ε-FexC→α相+θ- Fe3C +χFe5C2→α相+θ- Fe3C
• (1)碳化物转变取决于回火温度,也和时间有关, 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转变温度可以降低。
• (2)是否出现χ- Fe5C2与钢的C%有关,C%增加有 利于χ- Fe5C2产生(板条马氏体不易产生χ- Fe5C2)。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 由于马氏体中的碳原子分布在正常间隙位置时比 偏聚在位错线附近时的电阻率高 ,故可以通过测 定淬火钢的电阻率变化来间接地推测碳原子的偏 聚行为。
• 淬火Fe-C合金电阻率与碳含量的关系可知:碳含 量小于0.2%时,随马氏体碳含量增加,电阻率增 加较慢,与完全偏聚状态非常接近,表明大部分 碳原子都已经位错等晶体缺陷处,故对电阻率的 影响不大。
•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u 、Ni 、Co 、Al 、Si 等) 与碳不形成特殊类型的碳化物,它们只是提高εFexC 向θ-FexC转变的温度范围。
• 缺陷:淬火马氏体位错、孪晶密度很高,与冷变形金 属相似。
• 回复过程中: ①板条马氏体的位错降低,剩下的位错将重新排列形成
二维位错网络——多边化。这是比较稳定的状态,这 些位错网络把板条马氏体晶粒分割成亚晶粒。
②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250℃时孪晶开始消失, 400℃孪晶全部消失,前三个阶段受C 扩散控制 存在 零件内回复就开始发生。回复过程马氏体晶粒空间形 态不变(板条状马氏体仍板条状,片状马氏体仍片状)。
• 残余奥氏体分解可表示为:A 残→M 回或B 下(α相+ε-FexC),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 体或下贝氏体称为二次淬火。
(4)200-300℃是残余奥氏体反应激烈的温度 范围,不是其开始和终了温度,开始转变 温度更低。
四、碳化物析出与转变(250-400℃) ------转变第三阶
段
• 碳钢中马氏体过饱和的C 几乎全部脱溶,但仍具有 一定的正方度。形成两种比ε-FexC更加稳定的碳化 物,即:一种是χ-Fe5C2——单斜晶系,一种是θFe3C——正交晶系。
第六章 钢中的回火转变
主要内容:
1. 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2.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3. 回火时机械性能的变化
重点和难点:
1. 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2.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第六章 钢中的回火转变
• 回火? • 回火目的?
第六章 钢中的回火转变
• 回火就是在淬火处理后将工件加热到低于 临界点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 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火温度区间也是相互重叠的。
第二节 合金元素对回火转变的影响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合金钢中的马氏体分解过程与碳钢基本相 似,但其分解速度有明显差别。
• 实验证明,在马氏体分解阶段,尤其是在 马氏体分解的后期阶段,合金元素的影响 十分显著。合金元素影响马氏体分解的原 因和规律大致可归纳如下。
(2)再结晶: 回火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板条马氏体形成
位错密度很低的等轴α相取代板条α晶粒——再结晶;
片状马氏体回火温度高于400℃孪晶全部消失,出 现胞块组织,温度高于600℃发生再结晶。这一过程也 是形核(亚晶界为核心)、长大过程。
(3)碳化物长大: 温度高于400氏体
②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ε-FexC,易腐蚀成黑色,电子 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ε-FexC为长条状1000Å(空间形 态为薄片状) 。
③ε-FexC为亚稳相,温度升高可以继续转变。 ④马氏体分解形式取决于回火温度,回火温度低(80-
150℃),双相式分解,C原子短程扩散;回火温度高 (150-350℃),单相式分解,C原子长程扩散。 ⑤马氏体分解转变为回火马氏体,即:α′, M 回(α′ + ε-FexC)(~0.25%C) 共格 。
二、马氏体分解(80-250℃) ------转变第一阶
段
• 回火温度超过80℃马氏体开始分解,马氏体中 C%降低,c 轴减小,a 轴变大,正方度c/a降低, 马氏体转变成回火马氏体。
• 片状马氏体:
①从马氏体析出与其共格的ε-FexC,ε-FexC为密排 六方结构,X=2-3。此时马氏体点阵常数a增加, c减小,正方度c/a降低。
回火温度高于125-150℃时,碳原子的活动能 力增强,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扩散。故已经析出的 碳化物有可能从较远区域获得碳原子而长大, α 相内的碳浓度梯度也可通过碳原子的扩散而消除。
所以在分解过程中不再存在两种不同碳含量的 α相, α相的碳含量及正方度随分解过程的进行 不断下降。
• 当温度达到300 ℃时,正方度接近1,此时α相中 的碳含量已经接近平衡状态,马氏体的驼绒分解过 程基本结束。
一、马氏体中C 原子偏聚(<100℃)
②片状马氏体由于位错较少,除了少量C、N 原子 向位错线附近偏聚,大量溶质原子向孪晶界面 (110)α′偏聚,形成厚度和直径均小于1nm的富碳 区。随马氏体中含碳量增加,富碳区的数量增多, 富碳区的形成使马氏体的电阻率以及硬度有所提 高。
③板条马氏体中C、N原子向位错线附近偏聚,降低 弹性畸变能;而片状马氏体由于C、N原子向孪晶 界面(110)α′偏聚,使弹性畸变能可能升高。
二、合金元素对残余奥氏体转变的影响
• 合金钢中残余奥氏体的转变与碳钢基本相似,只 是合金元素可以改变残余奥氏体分解的温度和速 度,从而可能影响残余奥氏体转变的类型和性质。
• 在Ms点以下回火时,残余奥氏体将转变为马氏体。 若Ms点较高( > 100 ℃ ),则随后还将发生马氏 体的分解过程,形成回火马氏体。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在马氏体分解阶段要发生马氏体中过饱和 碳的脱溶和碳化物粒子的析出与聚集长大, 同时基体α相中的碳含量下降。
• 合金元素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过影响碳的扩 散而影响马氏体的分解过程以及碳化物粒 子的聚集长大速度,从而影响α相中碳浓度 的下降速度。这种作用的大小因合金元素 与碳的结合力的大小不同而异。
• 板条状马氏体
• 低碳(<0.2%C)板条马氏体在100-200℃回 火,C原子仍偏聚在位错线附近处于稳定状 态,不析出ε-FexC。
三、残余奥氏体转变(200-300℃) ------转变第二阶
段
(1)残余奥氏体与过冷奥氏体相比:
①两者都是C在γ-Fe中的固溶体,转变的动力学曲 线很相似;
②物理状态不同,残余奥氏体在淬火过程中发生了 高度塑性变形,存在很大的畸变;
一、合金元素对马氏体分解的影响
• a.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 )和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 ) 与C 的结合力和Fe 相比相差不大,所以对马氏体分解无 明显影响。
•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 、MO 、W 、V 、Ti 等)与C 的 结合力较强,增大C 在马氏体中的扩散激活能,阻碍C 在 马氏体中的扩散,从而减慢马氏体的分解速度。
对于合金钢,回火过程中形成细小弥散的与α 相 共格的特殊碳化物,导致钢的硬度增加称为二次 硬化。
五、α相回复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400℃)
• 主要发生α相回复再结晶,同时碳化物聚集长大。
α相回复:α相回复包括内应力消除和缺陷的减少或逐 渐消失。
内应力分三类:
第一类内应力:区域性的,存在于多个晶粒之间。 第二类内应力:晶粒内,晶胞间。 第三类内应力:晶胞内,原子间。
5. α相回复再结晶及碳化物聚集长大(>400℃)